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分析38页PPT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https://img.taocdn.com/s3/m/594c886daf45b307e8719774.png)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剖析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c27b2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7.png)
中国⽂化概论课程剖析中国⽂化概论课程剖析⼀、定位和性质《中国⽂化概论》课程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会展营销⽅向任选课。
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学校应⽤型改⾰的背景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突出专业特⾊。
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掌握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管理⽂化⽅⾯的知识,以及掌握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管理⽂化的变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设计⽅案能⼒、沟通表达能⼒、组织协调能⼒,增强对⼀站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提升未来从事会展管理⼯作的基本素养;根据各模块的内容和特点,我们按照项⽬化教学的⽅式,以任务引领的⽅法进⾏教学设计。
本课程第六学期开设,总学时32学时,2学分。
前导课程为管理学。
⼆、教学⽬标课程的教学⽬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向和预期达到的效果,是课程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的执⾏贯穿的是“预设⽬标——过程落实——效果评价”。
按照教育部课程⽬标三位化的要求。
《会展营销》的教学⽬标由知识、能⼒和素质三个维度的⽬标构成。
(⼀)知识⽬标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标1.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2.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能⼒;3.具备运⽤现代信息查询系统设备的能⼒,能使⽤多种⽅法搜寻⽬标客户群名录,并根据所属⾏业区分客商;4.能使⽤群发技术进⾏⽹络营销;5.能运⽤各种新媒体沟通技巧向客户销售会展产品;6.能够提出拜访客户、进⾏业务洽淡的⽅案,具备发现新客户和维持已有客户的能⼒;7.具备开展媒体公关和危机公关活动的能⼒;8.具备现场服务及现场实务管理能⼒。
(三)素质⽬标1.树⽴科学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2.了解国家的政策与⽅针;3.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具备⼀定的科学⽂化知识和专业技能;4.能够得到创新意识、协作精神、适应能⼒的初步培养和训练;5.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理素质和⾏为习惯;6.具有健全的⼈格、强壮的体魄;7.具有诚实守信、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品质;8.具有⾃律谦让、团结协作的品质。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9bb3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0.png)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b6fef7aeaad1f346933f7b.png)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古代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PPT 教学课件
![古代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PPT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8a88c0b7360b4c2f3f645b.png)
上片
42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论语》记载:
“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
曰:‘ 有父兄在,如这何闻斯行
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
曰:‘ 闻斯行之。’ ”
上片
43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sōu,隐藏 1、因材施教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 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择优聘任,首席由众人推荐称为“祭酒”,
任期不定。师生行动自由,教学内容不
受官方限制。
上片
7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1、先秦教育 私学的革命性意义: ①突破“政教合一” 限制 ②教师成为专业化的职业 ③扩大教育对象。
上片
8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2、秦汉教育 秦朝文教政策: 严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宋元明清教育 文化专制主义危害巨大: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 郊所坑者。”
上片
40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循序渐进原则 4、学思并重
上片
41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上片
48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44fc610b1c59eef8c7b46e.png)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f60bd9d1f34693daef3e8e.png)
二、精华与糟粕的反思
1、 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尽忠报国、 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检廉政、笃 实宽厚、勇毅力行。
2、传统文化的心理弱点
① 因循守旧、不求变革的心理;②坐井观天、 为我独尊的心理;③安贫固穷、知足常乐的心理; ④狭隘保守、固步自封的心理;⑤平均主义、嫉 贤妒能的心理;⑥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心理。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 “乾称父,
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 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 吾同胞,物,吾与也。”
B、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应该服 从这普遍的规律。
C、人性既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 然规则是一致的。
D、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
西方文化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思想 的渊源和内容。
第六章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近代文化论争
1、“中体西用论” 2、“全盘西化论” 3、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1、中西文化在自然观上的差异
在自然观上,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协调;西方文化强调 征服自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系上,中 国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协调的,其内容包括:
A、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系 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三、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社 会主义的新文化
1、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面临的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坚持的原 则
3、中国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综合与创新
第八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八十年代的“文化热”
1、社会主义改革与八十年代“文化热” 2、文化讨论中的不协调音符.
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复兴儒学论。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 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中国文化概论PPT
![中国文化概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911ec469dc5022aaea00da.png)
我的联系方式
• xjnie@ • /xjnie • /xjnie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第一章 简论
• 一、文化的含义 •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许慎《说文解字》序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 “化,教行也。” •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 “贾生曰:此五学者既成于上,
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文化” 在汉唐时代的含义
+
= 文化!
• “化”的“教行”作用被“文”限定了范围, 可以被理解为“以文来化”。即着重在精神 层面对民族进行教化。
• uncle ——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 • aunt —— 伯母、婶婶、舅母、姑姑、姨妈 • 此外还有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
侄子、外甥、嫂子、弟妹、姐夫、妹夫、妯 娌、连襟、姑奶奶、姨奶奶等等。 • 宗亲、外亲、妻亲三族;长幼有序,男女有 别。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文化的结构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2019月9日星期四
无处不在的文化
• from google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什么是文化?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 茶文化、酒文化 •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 世博文化 •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 聂晓晶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59e22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e.png)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统礼仪 与习俗、现代文化现状等。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了世界,并探讨中 国文化的未来。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概述
1
定义与特征
探讨中国文化的定义、特征和世界影响。
2
历史与发展
从神话传说到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3
价值与意义
探讨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结语
我们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概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统礼仪与习俗、现代文化现状,中国 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承与发展仍在继续。尽管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但其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中依 然闪耀。
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特点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和特 点,如京剧、杂技等。
中国现代艺术及其发展
介绍中国现代艺术并探讨其发 展和影响。
第四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1 孔子
2 庄子
3 剑桥七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介绍庄子的思想和贡献, 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 的地位。
了解“剑桥七子”及其在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章: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概述
介绍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探讨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讨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其他中国哲学思想
了解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中国哲学思想。
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
中国文学概述
介绍中国文学的特点,如诗、 散文、小说等。
4 李白
5 毛泽东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以及其在中国文 化中的地位。
探讨毛泽东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并讨论其 影响和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ea3d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1.png)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而文化则更强调民族的信仰、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特性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 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多 个领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 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面临消失的风险,如 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一大挑战。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 民主和文学改良。
20世纪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 义文化成为主流。
现代文化
总结词
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 性的特点,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与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成为趋势。
新世纪以来
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如网络小说、网络视 频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 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 特性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1f8abe2eefdc8d377ee32b0.png)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5c936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1.png)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引言•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总结与展望01引言目的和背景目的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背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介绍中国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梳理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重点讲述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分析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机制和创新路径,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课程内容概述02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原始文化与夏商周时期原始文化中国原始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包括石器制造、火的使用、原始艺术等。
这些原始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出现了青铜器、甲骨文等标志性文化成果。
同时,礼仪制度、宗法制度等社会制度也逐渐形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
它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以后的文化融合与发展文化融合秦汉以后,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文化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创新,涌现出了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同时,科技、哲学、文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3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礼制”,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7bf30e7cd184254b353569.png)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dfc5bb48d7c1c709a1459d.png)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a2862ca32d7375a4178098.png)
民族有聚散,但文化由民族共同体诸要 素组成,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1、有一个共同源头;
2、历史上相互渗透,有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是由各地域文化组成的:
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 燕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历史上蒙古和满 族统治过中国。出:月氏族;入:朝鲜族、 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
(2)汉族前身是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 核心。汉族与非汉族不是绝对的 ;
(3)在巩固和开发边疆方面,少数民族做出了 特别重要的贡献。藏族(前身是吐蕃)在青 藏高原;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蒙古 族在内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 山族在台湾。
目前的文化遗址与文物保护:
中国目前发现古遗址95086处,其中新石 器时代至周代的最多,古墓葬达66360处, 化石类1571处。
中国文物藏品达1000多万件,国家一级 文物达10万余件,全国县级以上文物保 护单位5万处以上,建有各种博物馆已 2000座。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 方法
现实意义: 其一,认识民族自身;其二,认识当前 国情;其三,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学习方法: 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 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 新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00f1cb852458fb760b565c.png)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 “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发展脉络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 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 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 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 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 形成。东汉时,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三科取士,“大政治,小社会”的 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 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1)汉武帝本人的个 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 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 的发展。(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4)士人群 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9be9aed1f34693daef3e7c.png)
隋唐:黄金时期。人物画成就显著。首先是初唐阎立本,“变 古 象今”。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张萱和周昉 。山水画独立 出来,形成风格迥异的两派:以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 “青绿山水”,细笔勾勒,赋色工致浓丽;以王维、王洽等为代表 的水墨山水,水墨挥写,追求笔情墨韵。花鸟画也分科独立,如薛 稷画鹤、边鸾画孔雀、韩干画马等等。 五代宋元及明清:更加丰富,更多变化,名家辈出。 2.分类: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和民 间绘画五类。 3.美学原则 散点透视的“游目”。 以大观小 遗貌取神 游目式的笔、墨、色
辉煌的远古艺术
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审美观念已经产生 8000年前出现的彩陶、岩画、玉器,可以算作中国艺术 的开始 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 且分布地域广阔,数量众多,成为一种最能体现中国艺术 的仰韶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 时间 空间分布:中原、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 空间分布 装饰图案类型:人物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 装饰图案类型 两个特点: 两个特点: ①彩陶图案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与中国文化观念的演进同步 ②彩陶图案的结构特点与中国美学的基本法则相合 创造与审美:游目 仰观俯察
2.律动的线条艺术 书法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书法最精纯的艺术语言 笔力是从字的点划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力”的感受,是 判定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线条有节奏的内在品格,要求“一波三折”,绵延有致, 如同音乐“一唱三叹”。宗白华:一幅字就是一曲音乐。 墨色的变化使线条富于明暗层次,具有立体感,而这对 意境美的渲染表达十分重要。 线条对空间的分割则产生结构的章法,进一步扩展和加 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如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二、青铜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