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改革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这个制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近年来的汇率政策改革。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
当时的人民币采取了双重汇率制度,即“单一交易窗口”和“自由市场窗口”。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程度。
1994年,中国正式实行了统一的汇率结算制度,即“统一市场汇率制度”。
这一制度将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汇率确定为统一的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对汇率的干预。
2005年,中国宣布放开人民币汇率,并与美元挂钩,以一篮子货币为基准进行浮动汇率。
这一改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汇率政策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多重挑战和变化,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汇率政策改革成为中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汇率政策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刻不容缓。
2. 降低外部压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于维护中国的国际声誉和稳定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3. 促进市场化改革。
通过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汇率政策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成效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改革,包括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加外汇市场准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等。
这些举措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使市场对汇率的决定更加自由,提高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3. 1994年至2005年:固定汇率制度再次调整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4年中国再次调整汇率制度,采取了“双向浮动汇率 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8.28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但允许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 浮动。
4. 2005年至2015年:汇率改革和汇率篮子制度 2005年,中国宣布改革汇率制度,实行了汇率篮子制度。人民币的汇率不再与美元单一 挂钩,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这一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汇率波动幅度逐 渐增大。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5. 2015年至今:市场化汇率制度 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市场化汇率制度。人民币 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央行只进行必要的干预。这一改革引起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和 市场波动,但也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 率的稳定和市场的平衡。此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以确保汇率的合理稳定。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迁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至1978年:固定汇率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不变,以1美元 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汇率为基准。这一制度在这段时期内基本保持稳定。
2. 1978年至1994年:双轨制汇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逐步放宽对外汇的管制。1978年,中国实行了双轨制汇 率,即市场汇率和官方汇率并存。市场汇率主要适用于外贸、外资和旅游等领域,而官方汇 率主要适用于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行的,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
从此以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经过了不断变化的历程。
如一、改革开放前1.第一阶段(1950~1952)这个时期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的含金量,所以人民币与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并不是按照两国货币之间的黄金平价来折算的,而是用物价对比法为基础进行计算。
也就是说,它的依据是物价水平。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民党留下来的一副烂摊子导致物价飞涨,仅仅从1949年1月18日到1950年3月13日的13个月中,上海市场批发价格指数就上涨了21.43倍,同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共调整了49次,从80(旧币)贬值到42000(旧币),据此套算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
1950年3月到1952年末,物价从上涨转向下跌,以及因为抗美援朝遭遇美国及其盟国一系列的物质封锁禁运,这时候政府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推动本国进口,所以把汇率调高到了26170(旧币)。
2.第二阶段(1953~1972)这个时期由于国内物价稳定,对外贸易也从私人手里转为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并且主要产品全都纳入国家计划,所以人民币汇率非常稳定。
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进行的币制改革,1万元旧人民币兑换1元新人民币,从此直到1971年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 2.4618。
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换黄金的官方价格全部贬值7.89%,人民币汇率则相应调整为1 2.2673。
3.第三阶段(1973~1978)这个时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物价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所以我国也开始频繁调整人民币汇率,并且也参考西方国家货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以避免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其调整依据主要是,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货币品种进行加权平均。
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3年的2.46逐步升值到1.50,反过来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贬值了39.2%。
中国的汇率变化趋势
中国的汇率变化趋势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例,它的变化对于国际贸易、外汇市场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汇率变化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再到逐渐实行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
本文将对中国汇率的变化趋势进行详细剖析,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回顾中国的汇率制度演变史。
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1:2.46的水平。
这种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政府需要通过大量干预来保持汇率的稳定,对外储备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开放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固定汇率制度逐渐面临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放开了外汇管制,并开始了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双轨制汇率制度,即在官方汇率的基础上开设一个外汇交易市场,行使市场调节作用。
这一措施的出台旨在解决外汇供求不平衡、黑市交易盛行等问题。
然而,双轨制并未能有效解决中国汇率问题,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出了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托管币篮机制改为单一美元汇率,即所谓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这一改革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逐步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不再直接干预汇率水平。
自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渐升值,尤其是在2005年至2014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2775升值至6.0504,升值幅度接近30%。
然而,2014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了贬值压力。
中国政府为了稳定汇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外汇干预、限制资本流出等。
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保持平稳,但在2015年8月中国央行突然宣布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引发了汇率剧烈波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超过2%。
之后人民币汇率仍然保持在贬值的趋势,一度对美元贬值超过6.9元。
对于中国汇率变化趋势的原因,首先是由中国经济的内外因素共同影响。
汇率制度演变
保证了外贸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积极性
缓冲了国家既要扩大对外贸易又要稳定国 内物价的矛盾
人民币 汇率双 轨制
形成人民币对外的两个核算标准,不利于 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 争
局限性
阻碍了我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席位和加入世 贸组织的一大障碍
人民币汇率并轨并走向市场化阶段 ( 1994~至今)
第一阶段(1994~2004)
第二阶段(2005~至今)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 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为基础、 单一的有管理求浮动汇率”。这次汇改将人 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定为8.72:1,比之前的官 方汇率5.7:1一次性贬值33%。人民币的大 幅贬值,使得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 市场上变得便宜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成 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从此之 后,中国公司开始集体远征,中国经济走上 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 从1950年到1952年,人民币汇
率逐渐调高,起伏回升。
人民币汇率稳定时期(1953~1978)
1953~1978年底,人 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一 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2.46 人民币,人民币对英镑 汇率只有在1967年11月 英镑贬值14.3%才从1英 镑兑换6.89元调到5.91 元。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全面计 划经济体制,外汇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 、以严格行政管理为主的,汇率水平长 期基本不变,货币兑换受到严格限制, 汇率高估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此间汇 率只在外贸企业中起统计折算工具的作 用,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完全 丧失。
案例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
08年7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的负面影响 开始显现出来,人民币汇率在自05年以来的单边升值状 态下在7月16日创下6.8128的新高,而在随后的两个月 时间人民币汇率回落了300多点,9月11日汇率中间报价 为6.8457.随后的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有着不同方向 的变动,但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由于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有着诸多负面冲击,产 生许多不确定性,汇率的变动方向也要符合解决这一特 殊情况下由内部和外界因素引起的相关问题。由下图可 以清楚地看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后的中国在08年九月到 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较平稳。为了配合这一特 殊经济环境下的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应对外界作用 力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有阶段性的升值或者贬值,但一 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国贸12-2班李慧武学号28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
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
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
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
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
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 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2. 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物价由国家规定且基本稳定。
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主要是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的结算,按国内外消费物价对比而制定的汇率已适当照顾了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汇收入,亦无调整的必要。
由于在此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不常变动,因此人民币汇率亦保持稳定,实质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对于调节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汇率体制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估配给汇率制,到转轨经济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再到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再从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虽然步履维艰,但每一次演变都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197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演变进程(一)人民币官方双重汇率体制(1979-1985年)建国以来,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单一汇率体制。
国家通过“以收定支、以出定进”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
此时的汇率呈以下特点:币值高估,有价无市,计划配给。
1979年,我国外贸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由过去大一统的国家专营转为由外贸、工贸、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共同经营。
由于当时人民币官方汇率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出口换汇成本与官方汇率之间出现了“倒挂现象”,出口企业面临亏损。
为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鼓励出口,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除继续公布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外,还决定制订贸易内部结算价,用于进出口贸易及从属费用的结算。
自1981年1月1日起,国家按照当时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1美元兑2.53元人民币加上10%的利润计算,将贸易内部结算价定为l美元兑2.80元人民币;同时,国家公布的人民币汇率牌价为l美元兑l.53元人民币,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和结算。
这样,官方汇率实际存在两种标价尺度,双重汇率体制正式形成(图1)。
图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但贸易内部结算价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受当时价格改革和出口经营权扩大等因素影响,出口换汇成本连年上升,而贸易内部结算价则未及时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随着美元不断升值,人民币官方汇率逐渐贬值,至1984年12月已下调为1美元兑2.79元人民币,基本与内部结算价持平。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史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 - 1985年的人民币官方双重汇率机制、1986 - 1993年的官方汇价和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双重汇率机制、1994年后汇率并轨、2005年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官方双重汇率制度,顾名思义,它是由官方制定的两种汇率制度组成。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单一汇率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贸易行业迅速壮大,以往的单一汇率制度并不能满足当时外贸行业的需求,因此,除了汇率官方牌价外,我国又制定了针对于贸易行业的贸易内部汇率及外汇留成制度。
贸易内部汇率用于对出口贸易及其费用进行结算;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出口企业留存一定比例的外汇,方便其进口所需原料,并允许部分部门间进行汇率调剂。
这样,人民币官方双重汇率机制就形成了。
此时贸易行业的换汇成本较高于非贸易的官方汇率。
随着美国的经济地位不断加强,美元的持续升值,导致人民币不断地贬值,到了1984年末,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贸易行业内部汇率基本持平,于是在1985年,我国又取消贸易内部汇率,重新回到了单一汇率制度。
1985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自此,外汇调剂市场迅速壮大,代替了被取消的贸易内部汇率,80%以上的对外贸易均以调剂市场价格进行结算。
此阶段,被称为官方汇价和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双重汇率机制。
从1978年开始,中央政府便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但限制于当时思想不够开放,地方政府无法理解并实施,1993年中央开始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了响应这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自1994年开始起,将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
同时将结算汇率业务全部移交银行,取消了企业外汇留成并上缴外汇。
2005年之前,人民币始终紧盯美元,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部经济活动及对外贸易体量均飞速增长,经济更为复杂,受影响的因素增多,因此,以前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已经不适应于我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这一阶段,我国根据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合理浮 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调整背景: ●促进出口,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 达到340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单一汇率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出自编制计划和内部核算的需要,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刚性人民
币汇率制度。
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刚性是一种必然选择。 当时,全球都采用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稳定也符合世界潮流。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 动汇率制(1973~1980年)
这一时期,在坚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方针下,以有利于对外 贸易的发展和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在一定的幅度之内调整人民币 汇率。 调整背景: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上调,有利于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但是也 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偏高,一方面增加了出口亏损,另一方面刺激 了国内争外汇的倾向。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 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 汇率双轨制时期 调整背景: ●从1979年起,我国全面进行了经济改革。为了适应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未来汇率体制发展展望
•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 根本目标,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内的一切宏观调控政策 都需以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 • 与人民币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宽一样, 汇率形成机制对于中国这样自主的庞大经济体而言,只是 诸种考虑的经济变量之一。判断其汇率制度是否合适的主 要标准是它与国内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在这种汇率 制度和汇率水平下是否良性运行,以及经济增长是否能够 持续。汇率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 • 中国的政策制定以自身考虑为主,同时也强调要考虑亚 太和世界的经济。中国正逐渐变为一个经济大国,既要考 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和平衡,也历来重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 经济的相互作用。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历史 -回复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历史-回复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起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币并未在国际间实行自由兑换,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人民币实行了一系列相对封闭的汇率制度。
2. 早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人民币等外币”的汇率制度。
这一制度下,人民币与外币的存在等价关系,以确保人民币的稳定和可换性。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经济还处于刚刚解放的状态,汇率制度主要由政府控制,不存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
在这个早期阶段,人民币的兑换主要是通过外汇管制和贸易结算方式实现的,国内个人和企业无法自由买卖外汇。
这使得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汇率往往存在较大的折价差距,限制了个人和企业的国际交易活动。
3. 实行“双轨制”(1978年-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开始发生变革。
1978年,中国政府实行了“双轨制”,即同时存在着官方汇率和自由汇率两种汇率体系。
官方汇率由政府部门设定,主要用于政府间和国际贸易的结算。
自由汇率则是在香港等地的外汇市场上形成的汇率,用于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和企业之间的汇款。
这一“双轨制”旨在逐步推动市场对汇率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存在限制和管理的问题,与真正的市场汇率仍然有一定差距。
4.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国际支付与结算中心的建立(1994年-2005年)在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政府逐渐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并积极推动外汇市场的发展。
1994年,中国成立了国际支付与结算中心(PBOC),开始主导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该改革试图通过增加市场参与度、逐步弱化政府对汇率管理的作用,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和可自由兑换。
在此阶段,中国政府逐步取消了“双轨制”,最终于1995年废除了官方汇率。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国初期(1949-1953):建国初期,人民币的汇率主要由政府进行调控,采取固定汇率制度。
此时期,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 =2.46人民币。
2. 第一个汇改(1953-1978):在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逐步改变。
在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人民币贬值。
然而,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币重新回归固定汇率制度,并于1971年正式定为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 = 2.46人民币。
3. 第二个汇改(1978-1994):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此后人民币的汇率开始逐步放松管制,同时加强了货币市场的开发。
1981年,中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呈现出了市场化的趋势,与市场供求关系逐渐相结合。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步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市场经济的变化。
4. 第三个汇改(1994-2005):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阶段。
1994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双向浮动"制度,人民币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逐渐扩大,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5. 第四个汇改(2005至今):2005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放松了人民币汇率的管制,推出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渐加速升值,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暂停了人民币升值,并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制度到市场化汇率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民币汇率制度
2、”人民币升值“论中 大量热币涌入中国
种种迹象表明,从2003年以来国际游资大量涌 入中国。 迹象一:2003年上半年,中国外贸顺差 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但外汇 储备却增加了601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300 多亿美元。 事实上从2002年第4季度以来,外汇储备 增长速度过快,与出口与利用外资不相配。
即日升值2.1%,即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
(2)改革的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 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 定。
(3)改革的原则 主动性 可控性 渐进性
(4)改革的特点 一是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 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篮子货 币; 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 率指数。
升值与否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2005年的基本情况: 1、国际社会继续关注人民币汇率; 2、由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不断增加, 中美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摩擦更加突出; 3、人民币升值的传闻和言论已经相当普遍; 4、媒体舆论已经不仅仅是让人民币升值,而是 “什么时候升”“如何升”“幅度多大”问题;
中国政府态度: 一次次否认人民币升值的传闻,称改革 有自己的逻辑; 美国施压不利于改革; 汇改有利于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 对资本市场是一件好事; 调整意向毋庸置疑,但时机与细节尚无 确定。
人民币汇率制度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1980~2005年) △三、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四、“人民币升值”论介绍及简评
一、Change of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1. 1949~1952年。人民币汇率频繁调整时期。 2. 1953~1973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时期。
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
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第一阶段: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
这一阶段是指自天津解放到全国实行财经统一以前。
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汇价不断上升,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
华北解放后,为了开展对外贸易及国际汇兑业务,迫切需要解决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价问题。
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
1月18日人民币对西方货币汇价最先在天津公布,$1=?80(旧币),随后上海、厦门及广州相继解放,由于各地物价不一致,上述四个地方采取分别挂牌办法,牌价也不一致,直到1950年7月8日全国汇价才统一。
由于当时我国还不能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周,149年6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1 00,到1950年3月该指标为2242.93。
之后人们汇价不断调整,到1950年3月13日,$1=?4200(旧币),共调高49次,平均每月调高3.5次。
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
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能以金价作为计算标准。
当时计算与确定人民币汇价时采用的是物价对比法。
物价对比法包括三部分:(1)出口物资理论比价;(2)进口物资理论比价;(3)侨汇购买力比价。
其中主要的是出口物资理论物价,侨汇购买力比价适合用于测定汇价是否有利于侨汇。
当时人民币汇价制定的原则是"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
由于当时进口业务中有大量私商的存在,因此在汇价制定上使私商有利可图,无暴利可得,符合中央对私商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在照顾侨汇方面,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尚未制止,物价仍在不断上涨,我国采取"原币汇款"的方法,其内容是银行结汇当日不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而以"原币汇款"的方法通知侨眷,侨眷到接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银行按结汇日当天牌价折算支付人民币,这种做法保障了侨眷的利益。
当时确定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后,其其他货币的比价是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比价套算出来的。
第二阶段: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
人民币汇改历程
人民币汇率改革历史轨迹1994年1月1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将双重汇率制度改为单一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将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调整为当时通行的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一夜之间使人民币贬值33%。
新的“受控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在政府规定的较小范围内浮动。
1996年12月1日我国允许用于贸易的人民币与外币完全可兑换,但对买卖外币进行贷款和投资仍有规定和限制。
1997年-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并因在亚洲危机期间坚守不让人民币贬值的承诺帮助维护亚洲稳定而获得称赞。
通过央行频繁干预,人民币对换美元汇率被固定在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
2001年-200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始逐渐放松资本管制,但国际社会日益施压,促使人民币更快升值以帮助平衡全球贸易。
2004年2月允许香港银行提供有限的人民币零售银行服务,以促进跨境旅游消费。
2005年7月21日我国将历时10年的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一夜间升值2.1%,与美元的兑换汇率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
2005年7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2005年8月9日人民银行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2006年1月4日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并保留撮合方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2007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从0.3%扩大至0.5%。
2007年7月首批人民币计价债券在香港发售。
2008年7月-2010年6月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日益恶化,我国事实上将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换6.83元人民币,作为稳定中国经济的紧急措施。
《人民币汇率》ppt课件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回忆 第三节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四节 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思路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一、1949年至1952年底 1.汇率安排采取钉住美元的方法 2.汇率制定有较大自主性和灵敏性 3.汇率调整很大程度反映国内外物价程度的变化 4.人民币币值随国民经济好转而进步
3. 1988年1月-1988年8月 〔1〕形成比较完善的外汇调剂市场体系 〔2〕扩大外汇调剂范围 〔3〕价格进一步放开
二、外汇调剂公开市场
1. 特点 〔1〕会员制 〔2〕竞价成交 〔3〕资金集中清算
2. 问题 〔1〕市场组织体系不合理 〔2〕多重汇率并存 〔3〕人民银行运953年初至1973年2月 1.汇率安排采取与西方主要国家个别货币挂钩的方法 2.人民币币值高估 3.汇率作为价格信号和经济杠杆的功能退化
三、 1973年2月至1978年
1.汇率安排采取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方法 2.汇率调整次数增多,变化幅度加大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回忆
一、外汇调剂市场的建立与开展
1. 1980年10月-1985年12月
2. 〔1〕参与主体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中介中国银 行
3. 〔2〕开场需把额度转为现汇,后允许额度直接调 剂
4. 〔3〕价格以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为根底,在上下 5%
5.
-10%范围内波动。
2. 1986年1月-1987年12月 〔1〕深圳建立外汇交易所 〔2〕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调剂 〔3〕价格上升为一元,实际现汇调剂价为4.20
第四节 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思路
一、加快经常帐户强迫结售汇制度的改革 二、稳步推进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的改革 三、改善人民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 四、加快培育和开展远期外汇市场 五、稳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
人民币汇率的演变(新)
尽管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在l美元兑 换8.28元左右。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也 呈平稳发展状态。国际收支连续10年出 现双顺差局面
2005年7月 最新汇率安排
1.放弃与美元挂钩,引入参考一篮子货 币
1991年 人民币汇率小幅度下调
1992年12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 价下调至1美元合5.886 0元人民币
1994年1月 1日汇率并轨 人民币与美元 间的汇价变为1美元合8.70元人民币。
1985至1994年间,人民币汇率总体是不 断下跌的。
6.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时期 (1994-2005)
正确的汇率利人利己,错交通运输 南方航空、大众交通
原材料上依赖进口的钢铁行业和铜业 武汉钢铁、马钢、江西铜业
进口贸易商 进口汽车进口商 厦门国贸
人民币国际化
现状
境外人民币使用主要在边境贸易、旅游消费和价值贮藏等方面。 边境贸易结算中 中蒙边境贸易基本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贸易的
出口企业是在赚谁的钱?
如果国家放开汇率管制,按照市场需求美元在中国并没有那么值 钱,人民币势必升值,假定升值到1美元兑换5元人民币,则客车 厂在真实的市场价格下,每生产一批客车,实际上亏损100万元
但如果政府强制人民币继续贬值,比如贬到1美元兑换10元人民 币,则每批客车可以赚到400万元,这对客车厂来说简直就是天 上掉钞票。
这是因为全国财经工作统一以后,国内物价转而下跌, 趋于稳定。与此同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刺激了世 界性物价上涨。另外,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 家对我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措施,推动必要物资的 进口,人民币汇率的适当升值也是必要的。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
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
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
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5年之后,我国外汇调剂业务发展较快,事实上形成了官方汇率和
外汇调剂价并存的新的双重汇率制。 但是,这种汇率制度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企业间 的公平竞争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同时,这也是一种汇率歧视,因此随 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这种汇率制度越 发显示出不可持续性,有重新安排的内在需要。
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 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
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主要与个别西方国家货币挂钩,只在某种外币公开贬值 或升值时做相应调整,强调汇率稳定,高估人民币币值并实行高等汇率管制。
调整背景: ●我国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物价全面稳定,国有经济
成分已在外贸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人民币汇率不再起调节进出口的作 用,对外贸易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垄断性经营。
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 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
这一阶段内,人民币汇率的安排主要是钉住美元,以国内外物价对比 法为基础。
调整背景: ●从1949年到1950年3月,我国实行“奖出限入、照顾侨汇”的政策方
针,人民币汇率频繁下调。
●从1950年3月到1952年底,我国实行“鼓励出口、兼顾进口、பைடு நூலகம்顾侨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 制度(1994~2005年 制度(1994~2005年)
这一阶段,我国根据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对 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合理浮动,保持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调整背景: ●促进出口,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 2003 340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单一汇率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背景)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背景)
人民币汇率制度总共经历了六个阶段的演变: 1.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 2.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 3.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 (1973~1980年) 4.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 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5.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4~2005年) 6.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制度(2005年至今)
这一时期,在坚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方针下,以有利于对外贸易 的发展和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在一定的幅度之内调整人民币汇率。
调整背景: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上调,有利于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 但是也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偏高,一方面增加了出口亏 损,另一方面刺激了国内争外汇的倾向。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 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 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 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调整背景: ●从1979年起,我国全面进行了经济改革。为了适应外贸体制改革和发
展出口的需要,我国从1981年起采用贸易内部结算价,形成了贸易汇 率和非贸易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结束了单一钉住美元,每日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 0.3%的幅度内浮动。
调整背景: ●为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继续促进出口,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
余额达到1946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为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条件,促进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
●出自编制计划和内部核算的需要,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刚性人民币汇
率制度。 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刚性是一种必然选择。当时, 全球都采用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稳定也符合世界潮流。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 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动汇率制(1973~1980年)
这一汇率安排造成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缺乏弹性,货币政策受制于美 元政策,而人民币汇率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波动频繁剧烈,不利于宏 观经济的稳定和出口贸易,因此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呼声很高。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至今 年至今)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至今)
汇”的政策方针,人民币汇率逐步调高。上调的原因在于1950年政府 整顿物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它有助于通过鼓励进口打破西方国 家对我国的封锁禁运,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 总体说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币汇率具有弹性,能够适应经 济和外贸事业发展的要求。当时我国外贸领域私有经济成分比重很大, 侨汇是我国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若人民币汇率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 外贸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外汇短缺现象也会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