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比较分析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6f951010a6f524ccbf858b.png)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45~148Acta Agr i culturae Jiangxi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金娜,薛东前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娜(),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以西安市近2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动态模型表明:农用地总体在减少;耕地和草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园地面积增幅较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较为显著;未利用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从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的增加、GDP 的增长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郊区化、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的用地调整是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驱动因素。
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动态分析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11)01-0145-04S t udy on Change and Its H um an D r i vi ng F orce of L and U se i n X i an C ityJI N Na ,X UE Dong-qian(College of Touris m and Environ m enta l Sc i ences ,Shaanx iNor m al Uni ve rsity ,X i an 710062,Ch i na)Abstra 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hangeable trend of l and use i n Xi an c it y accordi ng to the data of land use within nearly 25years .Dy na m i c mode l sho wed tha t the agr icultural l and was reduced i n gene ra;l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 were decrea si ng year by year ;at t he sa m e ti m e ,garden plot changed l arger ;alo ngw it h the accelera ti on of urban i za ti o n process ,t here was si gnifi cant i ncrease i n m i n i ng land ,resi dent l and and traffi c l and ;unused l and was r i si ng .By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 litative me t ho ds ,this paper ana l yzed the e ffects of hu m an dr i vi ng force on t he change of land use i n Xi an .The results s ho wed t hat the f unda mental dri vi ng force of l and-use change was not t he i ncrease of po pulati on and GDP ,but was t he suburbanizati on caused by t he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as we ll as t he l and ad j ust ment caused by the evol uti on of i ndustr i a l struct ure .K ey wor ds :Land use ;Change ;H u man dr i vi ng force ;X i an土地利用已经和正在改变地球表面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
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研究
![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be7dd926fff705cc170aa1.png)
第 4期
黄正 良, :西安市土地利用空 间分异研究 等
.1 9. 0
多样化程度或齐全 程度越低 。多样化 指数计 算公式 ]
如下 , 即
生 ∞ 叭 ∞故平均多样 ∞ 吣 份 一 吣 2 ∞ 化指数 2∞2∞ 2 2 22∞ 2 以居民点 、 工矿用地为 , 小于郊县 主 2 平 均多 样 化指 数 。
中图分类号 :F 0 .4 3 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 33 2 1 )4 00 . 0 3 2 6 (0 1 0 — 18 0 4
0 引 言
随着全球人 口剧 增 、 社会经济 迅速发 展 、 城市 化进 程加快 、 环境质量的下降 , 口、 人 资源与环境 问题 日益突
桥 区 、 央 区 、 塔 区处 于 建 成 区 , 良区 、 潼 区 、 安 未 雁 阎 临 长
会、 经济等众 多因素 的影 响。其 中, 自然环境 是土地覆 盖 与土地利用分布 的基础条件 , 而社会 、 经济、 技术等 人
文 因素 r 对 土 地 利 用 的 时 空 变 化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影 响 。 A 0
市区面 积 10 6 k 6 m 。西 安 市 总耕 地 面 积 为3 .0 3 2 万 h 人均耕地 00 m , m , .5h 低于全 国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 耕地 面积的水平 , 土地资源 不足的矛盾十分突 出; 地势 南高北低 , 相差悬殊。其中 , 城区、 新 碑林 区 、 莲湖 区 、 灞
作者简 介:黄正 良(9 3一), , JI 18 男 N 彭州人 , r 助理工 程师 , 硕士
研究 生, 主要从事测量工程 、 图制 图、 地 土地 开发整理等方 面的工作 ,
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研究内容及计划
![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研究内容及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98e739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a.png)
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研究内容及计划**Analysis and Research Content and Plan for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Types in Xi'an**The study on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types in Xi'an City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nd use patterns over time. Th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land use categori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land, urban and industrial land, green spaces, and water bodies.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data and conducting field surveys, we aim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 on land use patterns.对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析研究旨在全面理解土地利用模式随时间推移的演变与转型。
研究将重点识别各类土地利用类别,包括农业用地、城市及工业用地、绿地和水体等。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并进行实地调查,我们旨在评估城市化、人口增长和政策干预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
**Methodology and Approach**To carry out this study,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will be adopt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ll involve the use of spatial data analysis tools to process and interpret satellite imagery and land use maps. Qualitative methods will include interviews with local stakeholders and experts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用混合方法。
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比较分析
![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70fbb0ccbff121dc36836f.png)
市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比较分析1.引言近年来,土地供需矛盾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形式严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瓶颈。
土地供需矛盾和资源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已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科学合理地预测区域土地利用供需总量,有效解决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水平,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时在土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协调发展与强化低于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可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条件。
本文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年的市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分析比较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研究区概况作为省省会,地跨北纬330°39‘——340°44',东经107°40‘——109°49‘之间,地处关中平原中部。
东北接、,以荆山黄土台源为界;西北与相望,以渭河为界;西连,以太白山和青化黄土台源为界;南邻、,与岭相连。
东近,以溺源山地与零河为界。
作为我国海拔差异最显著的城市之一,其地质构造兼跨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西南端屹立着地势高至海拔3867米的太白山峰,东北端有着低至海拔345米的渭河河床。
市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规划面积865平方千米。
3.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3.1.数据采集数据来源于市统计局官方(/),较为精准可靠。
如表3.1-1是2005、2010和2015年市统计数据。
(部分数据缺省,不能找到完整数据。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f1eb681ed9ad51f01df2d3.png)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摘要:分析了西安市在2002~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和耕地面积占西安市总面积的73.2%以上,是西安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小是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各土地利用变化指数说明了西安市土地利用活跃程度较大,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正处在发展时期。相对变化率反映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差异显著;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和未央区等5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越来越单一化,土地利用变化也将越来越小。关键词:西安;土地利用;区域差异Land Use Change of Different Districts in Xi′an CityAbstract: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the land use change was studied between 2002 and 2006 in Xi'an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which were the main land use types in Xi'an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3.2% of the total land area. The decreasing of cultivated land w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increase of forest land and building land. Different land use indic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land use in Xi'an city changed quickly and it was 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he relative change rate of land use showed that 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in land use change among different districts and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Land use types becomed simplific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d less in five districts such as Beilin, Xincheng, Lianhu, Yanta, and Weiyang.Key words: Xi′an; land use; regional variation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1-6]。城市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聚集地,其土地利用变化较为频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中人地关系更为紧张。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到耕地资源的占补平衡,是众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和焦点,而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西安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城市人口数量剧增,总人口数从2002年的76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823万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地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将为西安市今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占补平衡及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1研究区概况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北纬33°39′~34°45′。现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和长安)4县(高陵、蓝田、户县和周至)、64个镇、52个乡、60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东西长204 km,南北宽116 km,全市面积10 108 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92%。2研究方法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土地详查资料,经整理完成进行分析。分析所用公式主要有:1)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7,8]。其公式为:V=[(Ub-Ua )/ Ua]/ T×100%。式中,V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期长。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V为该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7,8]。其公式为:LC=[ΔLUi-j / 2LUi] / T×100%。式中,LUi 为监测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ΔLUi-j为监测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j类,j=1……n)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测时段长度。当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LC就是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年变化率。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参数[7,9]。其公式为:ΔLb-a=La-Lb。式中,ΔLb-a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参数,La、Lb分别为a时间和b时间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如果ΔLb-a>0,则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否则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其中La和Lb由公式L=100×(Ai×Ci)计算获得,Ai为研究区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参数,居民点和城镇工矿用地的Ai值赋为4,农业用地和园地为3,林地、草地和水域为2,未利用地为1,Ci为研究区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面积百分比。4)相对变化率。其能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参数,公式为:R=(|Ka、Kb|×Ca)/(Ka|Cb-Ca|)。式中,Ka、Kb分别为某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Ca、Cb分别为全研究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如果R>1,表示该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大于全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反之,则小于全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3结果与分析3.1市域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由图1可知,西安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和耕地,两者面积占西安市总面积的73.2%以上,是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西安市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从2002年的32.8%减少到2006年的31.3%,净减少1.5个百分点,其减少的面积去向是增加了林地和建设用地。林地面积从2002年的41.5%增加到2006年的42.2%,净增加0.7个百分点,这与西安市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其他林业工程有直接关系。建设用地面积从2002年的10.4%增加到2006年的11.7%,增加1.3个百分点。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中有75%来源于耕地的减少,剩余的25%来源于园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指数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有积极的作用,但其值并不能够反映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面积大小真实值;根据单一动态度计算结果可知,就减小程度而言,以牧草地最高(1.4%),其次是耕地(1.3%);就增加程度而言,以建设用地最高(3.0%),其次是林地(0.4%)。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综合活跃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城市的人类活动强度。该值越大,说明该区域各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影响越大,城市人类活动相对频繁且剧烈,城市发展活力大,具较强竞争力,但生态环境也最容易遭到破坏;反之,则该城市人类活动平缓,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生态环境却最容易受到保护。西安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9%,说明西安市经济发展活力较好,城市发展活力大,城市人类活动相对频繁且剧烈,土地利p 西安市辖9区4县,各区县按其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阎良区、未央区、高陵县、灞桥区、临潼区、户县、长安区、蓝田县和周至县;其中周至县、蓝田县、长安区和户县是西安市的郊区,占全市总面积比例分别为29.17%、19.86%、15.73%和12.68%。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上看,新城区有耕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非常少量的未利用地,碑林区有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莲湖区、灞桥区、雁塔区、阎良区和高陵县没有牧草地分布,未央区在2002~2003年间无牧草地分布,2004年后有少量牧草地分布,其余几个县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分布。由统计结果可知,各区均未出现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R)与全市相等情况。①耕地相对变化率各区差异明显,其最大值是最小值的近60倍;R值小于1的县区有阎良区、长安区、蓝田县、临潼区、周至县、户县和高陵县,以高陵县最小(0.32);以碑林区的R值最大(18.59),远远高于全市相对变化,其次是莲湖区(13.84);而耕地实际的净减少量以周至县最大,其次是户县,碑林区则最小。②碑林区和新城区无园地,各区县的园地R值只有长安县小于1(0.75);其余各区县该值均大于1,以莲湖区最大(10.05),其次是阎良区(7.04);但净变化有增有减,净减少量以蓝田县最高,莲湖区最低,净增加以周至县最大,阎良区最小,净变化量的绝对值以蓝田县最大。③新城区无林地,其余各区县林地R值在0.13~152.30之间变化,小于1的有长安区、周至县和户县,以长安区最小;其余县区均大于1,以雁塔区最高,其次是碑林区(59.14);林地面积净增县区居多,以蓝田县净增加量最大,其次是周至县,而林地面积净减小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高陵县、莲湖区、阎良区和碑林区。④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和高陵县无牧草地分布,其余5县区中长安县牧草地R值为0,其面积未发生变化;只有蓝田县R值大于1,其余3县区均小于1;就其面积净变化而言,只有临潼区牧草地面积有增加,其余3县牧草地面积均减小,以蓝田县减少最多。⑤其他农用地R值小于1的有阎良区、长安区、周至县和户县,以阎良区最小,周至县最大;R值大于1的县区中以碑林区最大(55.01),其次是莲湖区(12.64),高陵县最小(1.36);但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净增加的区县有蓝田县和临潼区,其余各县区均为减少,以未央区减少最明显,其次是灞桥区,而新城区减少量最小。⑥各区县建设用地的R值基本都小于同区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R值;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长安区和户县该地类的R值均大于1,以雁塔区R值最大(2.52),灞桥区最小(1.08);其余各县区该地类R值均小于1,以碑林区最小(0.03),临潼区最大(0.82);建设用地面积净增量最大的是未央区,其次是雁塔区,以碑林区建设用地面积净增量最小。⑦未利用地的R值中只有未央区和新城区小于1,其中新城区R值为0,该区该地类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其余各区县该地类R值均大于1,以碑林区最大(470.43),其次是阎良区(399.66),以蓝田县最小(5.93)。4结论林地和耕地是西安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两者面积占西安市总面积的73.2%以上,但两者在研究期内变化方向相反,耕地面积减少,其去向是增加了林地和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其面积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等具有一定作用。单一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参数说明西安市土地利用正处在发展时期,土地利用活跃程度较大,变化速度较快,城市发展活力大。相对变化率反映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雁塔区、未央区等5区变化率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差异显著,以耕地变化最明显,其次是建设用地,林地列第三位,这种变化规律与西安市在研究期内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实施城市建设等有一定关系。周至县、蓝田县、户县和长安区占西安市土地面积的绝大部分,且林地主要分布在这4个县区内,对于西安市域的生态环境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这4个县区内的植被保护和建设力度。今后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和未央区等5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会越来越小,土地利用类型也将越来越单一化。参考文献:[1] TURNER B L,MEYER W B,SKOLE D L.Global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Towards an integrated study[J].Ambio,1994,23(1):91-95.[2] HE X Y,ZHAO Y H,HU Y M,et ndscape change in the upper Min River from 1974 to 1995, China[J]. Pedosphere,2006,16(3):398-405.[3] 赵永华,何兴元,胡远满,等.岷江上游景观变化研究—以汶川县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5(1):150-153.[4] 赖彦斌,徐霞,王静爱,等.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15-220.[5] 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等.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7-22.[6] 杨久春,张树.近50年来呼伦湖水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2):41-46.[7]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3):253-260.[8] 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33-540.[9] 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 地理学报,2003,58(5):643-650.。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4d458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8.png)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背景介绍西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西安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和具体内容。
二、规划背景西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西安市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规划目标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3.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规划原则1. 综合平衡原则: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实现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
2.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公众参预原则: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互动,形成广泛的共识,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五、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根据西安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条件,确定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和措施,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 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划分不同功能区,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5.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_杨东朗
![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_杨东朗](https://img.taocdn.com/s3/m/9bd6d4826bec0975f465e2a9.png)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 , 土地资源短缺已 成为制 约我国 经济发 展的重要 因 素之一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 城市用地扩张 迅速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面临 由粗 放经 济向 集约 经济 的根 本性 转 变 。因此 , 无论是从保护 土地资 源 、完 善土地 科学的 角度 , 还 是从城市发展和城市土地合理 配置的 角度 , 城市 土地集约 利 用论题的研 究 , 对促进城市 化进程 和可持 续发展 都具有重 要 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1] 。
进行因素分析 , 准确定位了西 安市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土地 集约利 用水平 ;针对 西安市 集约利 用水平 较低的现
状 , 运用层次分析法 , 计算出土地利用潜力分值 , 从而确定潜力级别 ;最后 , 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关键词 :集约利用 ;潜力评价 ;因素分析 ;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1.24
18 .99 2 .7
2 .14 14 .69 1 .05 5 .78 3 .16 1 .21 89 .8
资料来源 :西安市国土资源局 。
表 2 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国家标准对比表(2004)
Tab .2 Comparation land use configuration of
Xi' an city with national standard
其它公共 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
绿地 其中 :公共绿地 特殊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104 .443 90 .722 8 .386 27 .059 7 .091 3 .581 3 .278 35 .413 4 .821
1 .093
85 .758 12 .197 9 .648 66 .314 4 .734 26 .074 14 .268利用综合评价 ①
西安土地文档
![西安土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448b51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7.png)
西安土地引言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文化遗产。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西安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西安土地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1. 西安土地的现状1.1 土地面积和利用情况目前,西安市总土地面积约为X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农用地、林地、草地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逐渐扩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利用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1.2 土地利用结构在西安市的土地利用中,城市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部分比例。
根据X年的数据,城市建设用地占据了X%的土地面积,农用地占据了X%,林地和草地占据了X%。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区等。
1.3 土地利用效率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模式多以扩张型为主,导致城市功能分散,交通拥堵严重。
•农用地的使用方式较为传统,农田的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林地和草地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2. 西安土地问题分析2.1 城市用地过度开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市土地资源供不应求,导致城市用地过度开发。
这种现象表现为城市总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分散和交通问题的严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注重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2 农用地闲置和荒废西安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农用地闲置和荒废的问题。
部分农民土地利用意识不强,导致农田限度产品率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逐渐放弃耕地。
这不仅影响了农业发展,也带来了土地环境的恶化。
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用地的利用效率。
2.3 林地和草地资源保护不力西安市的林地和草地资源丰富,但在开发建设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一些建设项目没有进行充分的环境评估,导致林地和草地资源的流失。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de7c6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6.png)
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加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西安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西安城市绿地现状、问题分析及规划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西安城市绿地现状目前,西安城市绿地体系相对来说较为完善,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湖泊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大明宫遗址公园、大雁塔、小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
这些绿地不仅丰富了城市人文景观,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另外,西安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种植了大量的绿化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态。
二、西安城市绿地问题分析1.城市绿地布局不合理尽管西安城市绿地体系相对完善,但绿地分布不均匀,大部分绿地集中在市中心,城市边缘区域绿地稀少。
这导致城市绿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市民中心区绿地面积偏小,无法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同时城市边缘区绿地稀少,无法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绿地内部功能不完善有些绿地存在单一的功能,不具备综合利用的能力。
比如,有些绿地仅仅是一个公园,不具备丰富的功能,无法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这导致绿地利用率低,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绿地建设与保护缺乏有效监管由于绿地建设与保护的责任部门众多,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绿地建设与保护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一些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破坏绿地,或者使用低质量的材料进行建设,导致绿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三、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议1.优化绿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空间分配,将绿地布局扩展到城市边缘区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整体绿化率。
同时,要注重公共绿地和私人绿地的结合,通过建设小区绿地、社区绿地等,满足市民的日常居住需求。
2.提升绿地功能在绿地建设中,应开展多功能开发,使绿地既能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又能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
例如,可以在绿地内设置体育设施、儿童游乐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浅析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
![浅析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cf69401b7cd184254b353596.png)
7 1 0 0 5 4 ; 3 . 西安煤航 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
摘
要: 应 用覆 盖 陕 西省 西安 市城 区 大部 范 围 的 4个 时相 的 L a n d s a t 卫 星 遥 感影 像 等 源数 据 , 在
E R D A S I MAG I N E 9 . 2遥 感 图像 处 理软 件 的 支持 下 , 对 不 同年 份 的影像做 一 系列遥 感 图像 处理后 得 到各种 土 地利 用 类型 的面积 和 所 占百分 比情 况 , 然后 分 析 对 比得 出研 究 区土 地 利 用 随 时 间变化 的
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多年以来西安城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西安市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本文研究的方法是通过对西安城区197719882002和2005四个年份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辅以110000地形图和googleearth等数据分别做几何校正图像裁剪波段特征分析最佳波段选择多波段图像合成多光谱图像与全色波段融合遥感图像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后得到西安城区范围内多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所占百分比情况然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揭示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并希望能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新的方法为西安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An a l y s i s o n t h e d y n a mi c mo ni t o r i n g o f l a n d u s e i n Xi a n u r ba n a r e a
L I Ya n g , D U J u n 2, L I U Ya n — y a n 2 , L U Ku n
Xi a n wa s a c h i e y e d .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aeb22a5901020207409c73.png)
di e e l n u e y e . La d f r nt a d s tp s f n us tpe be o e sm p i c to a l n u e h ng l s i fv dit c s u h s e y s c m d i lf ai n nd a d s c a ed e s n i e i sr t s c a Beln, i ii Xi h ng, L a h nc e i n u, Ya t a e y n . na, nd W i a g K e w o ds: Xia y r n; lnd us a e; r go l a ai n e ina v r to i
的 主要 来源 ; 土 地 利 用 变化 指 数 说 明 了西 安 市土 地 利 用 活 跃 程 度 较 大 , 化 速 度 较 快 , 地 利 用正 处 各 变 土
在 发展 时期 相 对 变化 率反 映 了各 区县 土地 利 用 变化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差异 . 同 土地 利 用类 型 的 变化 差异 不
摘要 : 分析 了西 安 市在 2 0 ~ 0 6年 间的 土 地 利 用 变化 情 况 结 果 表 明 . 0220 林地 和耕 地 面 积 占西安 市 总 面
积 的 7 .% 以 上 . 西 安 市 主 要 的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 中 耕 地 面 积 的 逐 年 减 小 是 建 设 用 地 和 林 地 面 积 增 加 32 是 其
西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西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13d7aaa08a1284ac950435d.png)
西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作者:杨龙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9年第05期摘要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机遇聚集下,西安市迎来了快速发展,这对西安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此,利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综合权重,对西安市2010—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
关键词多因素综合评价;土地集约利用;西安市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9.14.094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摊大饼”现象,城市发展一味地求大,忽视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低效利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1-2]。
西安市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是关中平原城市发展的龙头,目前已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
迎来快速发展时期的西安市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需要明确土地集约利用现状。
基于此,以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安市统计年鉴等资料为数据来源,通过对西安市2010—2017年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以期找出西安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趋势和特点,为西安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1 研究方法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参考已有研究,并结合西安市实际状况,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了三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 评价模型选取通过比较已有评价模型,结合研究区现状,选取多因素加权求和模型,算法如下。
1.3 指标标准化处理目前指标标准化处理主要有极差法和理想值法。
选取极差法,方法如下。
1.4 指標权重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权重确定和客观权重确定。
主观权重有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客观权有熵权法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为了增加指标权重确定的可靠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权重,参考相关文献[3-4],综合权重确定方法如下。
(1)计算差异系数:(2)计算综合权系数:β=λ×n/(n-1)(3)计算综合权重:Wj=(1-β)μj+βZj式中:λ为层次分析法中确定的各指标权重的差异系数;R1,R2,…Rn为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μj为从小到大排序结果;Wj为综合权重;μj为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Zj为熵权法确定的权重;β为综合权系数。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9a2acaef111f18583d05ab0.png)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一2010年)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城市,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及教育基地、旅游胜地。
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加。
土地破坏与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供需矛盾愈加尖锐。
因此,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实行严格用途管制,确保省政府下达我市耕地控制指标的落实,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迫切和非常必要的。
第三条我市曾于1996年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详尽研究和预测了我市土地利用问题,为本次规划修订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当时编制规划对切实保护耕地的措施和力度不够,在贯彻以供给引导、制约需求的土地利用方针上尚有差距,故对原经批准实施的规划进行修订。
第四条规划期限。
基期年为1996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并对重要的土地利用指标展望到2030年。
第二章基本情况第五条西安市位于渭河平原中部,现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雁塔、未央、阎良、临潼和蓝田、长安、户县、周至、高陵8区5县,全市有48个街道办事处,l83个乡镇。
土地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总人口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和%。
人口密度为648人/平方公里。
第六条主要河流有54条,除渭、径、石川河为过境河外,余皆属源于秦岭、北流入渭的境内河。
基本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流域面积的%,长江流域仅占%。
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其中天然地表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西安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评价
![西安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3bfec3de2bd960590c67761.png)
西安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评价提要为综合评价西安城市土地经济利用效率情况,本文以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为指导,以模型为基础,研究依据效率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问题,从而对西安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分析评价。
通过对评价指标的选取、确定及纵向比较表明,西安土地利用经济效率总体水平比较高。
此外,通过DEA评价与分析,结合西安的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DEA评价;C2R模型;西安市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一、DEA评价的C2R模型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为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
假设有n部门和单位(称为决策单元),这n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表示该决策单元对“资源”的耗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和s种类型的“输出”(表示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后,表明效益的一些经济指标)。
在DEA评价方法中的具有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2R模型P的对偶规划D可以表达为:min-(S+eS)X+S=XY-S=Y≥0,j=1,…,nS≥0,S≥0其中为决策单元DMUj0的有效值,即投入与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X0、Y0为待评价的决策单元DMUj0的投入、产出值;为阿基米德无穷小量;S-、S+为线性规划模型的松弛变量;为相对于DMUj0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MU组合中第j 个决策单元DMUj的组合比例。
在C2R模型中:1、若=1,且S+=S-=0时,则决策单元DMUj0为DEA有效;2、若=1,且S+≠S-≠0时,则决策单元DMUj0为弱DEA有效;3、若<1,则决策单元DMUj0为DEA无效。
二、评价指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土地的投入主要包括劳动力、物力、资本的投入;土地产出是土地上取得的有效产品(或服务),主要体现在各产业的经济收益上,即用地面积上的产值。
其中,土地的使用面积用建成区面积来表示,资本的投入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劳动力投入用市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来表示。
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动态评价
![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动态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ea489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9.png)
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动态评价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
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陕西省的土地资源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陕西省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陕西省土地利用的多功能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陕西省土地资源的现状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交汇的地带,地形多样,地貌复杂。
其土地资源以农用地为主,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面积。
陕西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给农村土地造成了巨大压力,农田面积在逐渐减少。
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变化给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带来了挑战。
二、陕西省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1. 农业生产功能农业生产是土地的首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对于陕西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而言。
农业生产功能包括粮食生产、果树种植、蔬菜种植等,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供农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用地被用于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生态保护功能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
多功能土地利用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护好湿地、森林等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加强对土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 社会功能土地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用地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是土地资源多功能利用的重要内容。
4. 经济功能土地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旅游用地等。
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
![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7ff428eb9d528ea81c779bb.png)
农 村 经 管
西安市建设用地和用效益评价
许 媛 。 南 灵
( 西北农 林科技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 , 陕西 杨凌
[ 摘
720 ) 1 10
要 ] 经 济 效 益 、 会 效 益 、 态效 益 三 方 面建 立 了建 设 用地 利 用 效 益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利 用熵 值 法 确 定 各 指 从 社 生
合效 益 。 系 到 区域 土 地 资 源 的 合 理 配 置 以及 社 会 经 济 的 健 康 关
发展 。
基 础 上 , 鉴 已 有 的 建 设 用 地 利 用 经 济 效 益 评 价 指 标 , 入 建 借 引
设 用 地 利 用 的 社 会 、 态 效 益 指 标 , 西 安 市 建 设 用 地 的 效 益 生 对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建 立 协 调 度 函数 评 价 模 型对 西 安 市 建 设 用 地 利 用 效 益 各 个 评 价 指 标 的协 调 程 度 进 行 衡 量 。通 过 探 讨 西 安 市 近 年 来 建 设 用 地 利 用 效 益 状 况 。 示 该 地 区 在建 设 用 地 利 用 过 程 揭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该 研 究 丰 富 了 建 设 用 地 利 用 效 益 评 价 指标 体 系
建 设 用 地 利 用 的 经 济 效 益 评 价 指 标 包 括 :地 均 二 三 产 业 产 值 、 地 均 财 政 收 入 、 均 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 额 、 二 产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 地 第 第 三 产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 会 效 益 评 价 指 标 包 括 : 镇 化 率 、 镇 社 城 城 居 民 人 均 住 房 使 用 面 积 、 万 人 拥 有 卫 生 机 构 数 、 万 人 拥 有 每 每 中小 学 学 校 数 、 网 密 度 ; 态 效 益 评 价 指 标 包 括 : 均 公 共 绿 路 生 人 地面积 、 成区绿化覆盖率、 水处理率。 建 污
西安市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西安市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50ab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4.png)
西安市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分析许鹏;杜萍【摘要】针对西安市作为新晋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发展与土地监测信息不足的问题,基于遥感方法,利用1993、2003、2013、2017年4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西安市4期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信息,通过扩张指数、象限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植被覆盖度等方法分析西安市近年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并对西安市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在1993—2017年间城市扩张明显,扩张速度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扩张方向整体经历了"向南—向北—向西"发展,扩张范围主要集中于以钟楼为中心的6~20 km处,反映了城市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和空间开发受政策变动的影响.城市扩张规模影响因子主要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口增长,扩张方向主要受政府政策影响.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西安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下降.因此,西安市后期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以及对林地、水体、草地等生态用地的维护与改造,维持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3【总页数】10页(P42-51)【关键词】遥感监测;城市扩张;土地利用;时空分析;西安市【作者】许鹏;杜萍【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兰州 730070;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0 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张,其扩张过程中又不断加剧了城市内部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致使城市化质量不容乐观[1]。
截止2016年末,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城镇用地的空间扩张已经成为现阶段乃至未来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2-3]。
规划区现状分析
![规划区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77941cf18583d049645948.png)
规划区现状分析一、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地貌灞河入渭口区域地势为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地势逐渐变缓,河谷变宽,南部属于秦岭土石山区,土层较薄,洪水时夹带泥沙。
灞河岸边地势较高,河床宽坦,由于灞河河道常年大量挖沙采石,超量开采造成河床破坏严重,河床普遍下切1—2m,局部下切6—7m,并造成河道中深潭和鸡心滩密布,严重影响水流平稳下泄。
2、河流区内主要的河流是灞河,灞河自东南向西北,向北注入渭河。
灞河属渭河水系,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蓝田县灞源乡箭峪岭南九道沟,由南向北流,经灞源后西行,到冯家湾出峪口。
河流全长104km,流域面积2581km2,河床平均比降6.0‰。
灞河流域地形南高北低,属秦岭土石山区,岩石裸露,土层较薄,植被良好,平时水质清澈,当河流洪水来袭时,则挟带少量泥沙。
灞河河床泥沙随河床比降变化而变化。
浐灞交汇口以下为泥质细沙,交汇口以上至新公路桥为粗沙,新公路桥以上为砾石粗沙。
近年来灞河采砂现象较为突出,河床普遍下切1—2m,陇海铁路桥以下下切达4—7m,部分河段由于滥采砂,形成深坑。
近期随着河道管理力度地加大,情况有所好转。
3、气候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夏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偏少;春季升温迅速,气温波动大,常出现干旱、大风、霜冻等灾害;夏季炎热、高温、日照强烈;秋季温和湿润,时有阴雨,亦有秋旱出现。
多年平均气温13.3℃,1月气温最低,为-0.5—1.3℃。
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多东北向。
无霜期20天,最大冻土深45cm。
多年平均降水量570.5mm,最大降水为903.2mm(1983年),最小降水量312.2mm(1995年)。
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7、8、9、10四个月,其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
该区多年平均日间蒸发量为904.7mm,干旱指数1.6,6、7、8月这三个月蒸发量约占全年总蒸发量的45%,而11月至次年1月仅占约10%。
西安土地调研报告
![西安土地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121fc0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a.png)
西安土地调研报告1. 引言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
本篇报告旨在对西安市土地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土地的利用状况、问题和潜力,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综合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专家访谈。
通过对西安市内不同区域的土地进行全面观察和测量,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利用数据。
3. 西安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西安市土地利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农业和工业用地三个方面。
3.1 城市建设用地西安市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用地。
我们发现,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的新开发区域。
然而,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较低,存在浪费的情况。
3.2 农业用地西安市农业用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和农产品生产。
尽管农业用地面积相对较大,但部分农地存在质量问题和过度利用的情况。
我们建议加强土壤保护,提高农业用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3 工业用地西安市工业用地主要用于制造业和物流业。
工业用地的规模较大,但也存在部分闲置或废弃的情况。
我们建议加强工业用地的管理和规划,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西安土地利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西安市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4.1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4.2 土地闲置和废弃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闲置或废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3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虽然土地利用规模较大,但部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未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
5. 西安土地利用潜力和发展方向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西安市土地利用存在潜力和发展方向:5.1 城市建设用地优化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功能。
5.2 农业用地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用地保护和管理,推动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利用。
5.3 工业用地更新改造对闲置和废弃的工业用地进行更新改造,引导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国土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西安国土调查报告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a54f91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8.png)
西安国土调查报告心得体会西安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近期,西安市进行了一次国土调查,并发布了调查报告。
通过阅读这份报告,我对西安的国土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西安的发展充满希望。
首先,西安的国土资源丰富多样。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西安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其中,煤炭、铁矿石、石灰石和石膏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为西安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西安市还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水生态资源,这为西安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用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西安的土地利用状况得到了有效的调控和规划。
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西安市在土地利用方面的规划相对较好,有合理的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布局。
根据报告显示,西安市的建设用地和空闲用地面积相对较大,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同时,农村用地的合理规划和保护,保障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然而,调查报告也揭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扩张速度过快,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这导致了农田资源的减少,威胁到了粮食安全。
此外,城市用地的扩张也给水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压力。
其次,土地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有些地方过度开发建设,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土地乱占、违法建设等问题,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地利用的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和农村保护政策。
要注重保护农田和水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城市和农村发展提供均衡的土地资源。
其次,要强化土地管理和监督,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土地交易和使用的透明度,提高土地管理的效能。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力量,推动国土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
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保指数。
综上所述,西安国土调查报告让我对西安的国土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数据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局官方网站(/),较为精准可靠。如表3.1-1是2005、2010和2015年西安市统计数据。(部分数据缺省,不能找到完整数据。)
3.2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一般所谓评价是指按照明确的目标测定対象的属性,并把它变成主观效用的行为即明确价值的过程。具体地讲,对于系统的评价首先应从明确评价目标开始,最后由测定者根据给定的评价标准和主观判断把测定结果变成价值,供土地利用决策时参考。
2.
(1).人均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总人口数
(2).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总面积/总人口数
(3).人均林地面积( )=林地总面积/总人口数
(4).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城市用地面积/总人口数
(5).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建设用地面积/总人口数
(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公园绿地面积/总人口数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时在土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协调发展与强化低于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2]可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条件。
引用
[1]
王静、许月卿等,区域土地利用协同耦合与规划研究,地质出版社, 2011.
[2]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钮心毅,宋小冬,基于土地开发政策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2007
4.
年份
单位土地产值率(亿元/平方千米)
单位产值用地率(平方千米/亿元)
公路交通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2005
0.1300
7.6930
0.8409
2010
0.3208
3.1170
1.2246
2015
0.5746
1.7405
1.3200
3.4
从土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来看,2005年到2015年,西安市人口变化幅度不大,呈现增长趋势,每五年增长大约30万人,自然增长率维持在4.5左右。西安市人地关系变化稳定,人均土地面积维持在1000平米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林地面积在2010年较高,到2015年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耕地和林地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城市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类型的增加。公园绿地的面积有所增加,可以看出现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绿化和环境保护发展,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西安市
1.
近年来,土地供需矛盾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形式严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瓶颈。土地供需矛盾和资源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已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科学合理地预测区域土地利用供需总量,有效解决土地利用冲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水平,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年的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分析比较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
西安作为陕西省省会,地跨北纬330°39‘——340°44',东经107°40‘——109°49‘之间,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东北接咸阳、渭南,以荆山黄土台源为界;西北与咸阳相望,以渭河为界;西连宝鸡,以太白山和青化黄土台源为界;南邻汉中、商洛,与秦岭相连。东近渭南,以溺源山地与零河为界。西安作为我国海拔差异最显著的城市之一,其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西南端屹立着地势高至海拔3867米的太白山峰,东北端有着低至海拔345米的渭河河床。西安市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规划面积865平方千米。
71122.77
4.64
66.93%
2.
年份
人均土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林地面积
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2005
1362.76
359.70
704.43
31.14
105.94
6.56
2010
1291.38
489.72
649.51
50.46
116.54
15.51
2015
1237.87
291.70
589.39
67.31
125.61
25.23
3.
年份
土地垦殖率
土地建设利用率
林地覆盖率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公园绿地率
2005
26.39%
7.77%
51.69%
734
0.48%
2010
37.92%
9.02%
50.30%
774
1.20%
2015
23.56%
10.15%
47.61%
808
2.04%
3.
(1).土地垦殖率( )=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土地建设利用率( )=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3).林地覆盖率( )=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人口密度( )=总人口数/土地总面积
(5).绿地率( )=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用地面积*100%
4.
(1).单位土地产值率( )=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2005年到2015年西安市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并且近年来快速发展,生产总值也快速增长,人均和地均生产总值都呈现增长趋势,土地利用呈现科学规划发展、可持续集约节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已经开始在西安市的土地利用中显现出来,土地的合理利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综合以上评价指标的评价和对原始数据的理解,西安市土地的利用现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城市边界的扩张并不容乐观。因此,政府和土地主管部门应该科学合理的规划用地,实现较为严格的用地制度,积极保护耕地,保护生态和林草地的完整,并划定城市边界红线,使城市用地的扩张得到抑制,使建设用地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或减少。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多项指标组成。
本文选取其中的某些指标进行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
(1).人均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
(2).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数/总人口数*100%
(3).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2).单位产值用地率( )=土地面积/生产总值
(3).公路交通密度( )=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
以上就是用来评价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指标。
3.3
1.
年份
人均生产总值(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市化水平
2005
17714.39
4.42
44.91%
2010
41430.12
4.39
47.86%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