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教案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如何,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
学生的认知起点要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起点,从而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聚焦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其次,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概念,知道光源特点,最后,通过研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悟光的重要性。
因此,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对光“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的讨论开始,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内容上,再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引出光源的概念,为后续光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接着安排“如果没有光,会怎样”的研讨活动,让学生探讨没有光会怎样,从而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最后安排夜视仪原理这一拓展性内容,让学生从更高的视野了解光。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光源和光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日常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也有一定的判断经验,也知道太阳是光源,点亮的电灯是光源等,但他们对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因此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引领学生在实际中去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建筑物中的形状》 (2)第一单元第2课《什么形状更稳定》 (5)第一单元第3课《谁的承受力大》 (10)第一单元第4课《建桥梁》 (13)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材料》 (17)第二单元第3课《把雨水挡住》 (20)第三单元第1课《建房用的机械和工具》 (22)第三单元第2课《杠杆是怎样工作的》 (25)第三单元第3课《滑轮和轮轴》 (29)第三单元第4课《齿轮的作用》 (32)第三单元第5课《巧用斜面》 (35)第三单元第7课《综合活动》 (44)第一单元第1课《建筑物中的形状》1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2重点难点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
集中话题: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2【导入】二、探索和调查: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4、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本篇文章将根据小学科学教材中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的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介绍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认识能力。
教案设计涵盖了整个单元的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包括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光能被反射和折射等概念。
2. 掌握光的主要特点,如光的颜色、光的亮度和光的方向。
3. 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光的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
4. 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活动增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光的基本性质与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将注重实践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借助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分为四个小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小节:光的传播路径和其他性质1. 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明白光直线传播的概念。
2.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第二小节:光的颜色1. 学习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
2.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颜色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小节:光的亮度1. 了解光的亮度与光的强度有关。
2.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光源的亮度。
第四小节:光的方向1. 学习光的传播是沿直线方向进行的,光线可以反射和折射。
2. 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和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光与色彩这一单元的内容。
下面是一个典型课堂的教学过程。
1. 预习导入:通过提问“太阳是如何照亮地球的?”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兴趣。
2. 学习活动:(1)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或视频来介绍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折射的概念。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科学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学的特点。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过程。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物质,让学生分析其组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2.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措施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章: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机械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原理:杠杆、滑轮、斜面2. 简单机械的应用:工具、机械装置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让学生了解其原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简单机械的特点。
3. 开展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
第五章: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对人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单元统整》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单元统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本学期各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科学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通过对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单元进行整合,深入研究探索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和规律,包括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人体呼吸2. 第二单元:根茎叶之间的关系3. 第三单元:材料的结构与性质4. 第四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5. 第五单元:水的利用与保护6. 第六单元:声的传播7. 第七单元:光的反射与折射8. 第八单元:生物多样性9. 第九单元:照顾动植物10. 第十单元:天气变化与季节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2.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3. 前瞻性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科学问题;4. 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复上个学期的知识:从人体呼吸开始,依次复上个学期各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2. 综合训练和应用:通过一系列综合训练和应用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3. 学生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拓宽视野,培养合作意识;4. 实验活动: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5. 研究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反思和总结,提升研究效果。
五、评价方式1. 完成任务:根据每个单元的研究目标,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完成相应的任务;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3. 参与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程度;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研究情况。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凤凰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凤凰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凤凰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一:生物种类的数量与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
2.学会观察、分类和比较不同生物种类。
3.认识一些常见的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生物种类的数量和特征。
2.观察、分类和比较不同生物种类。
3.常见的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出生物种类的数量和特征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种类的兴趣。
Step 2:学习新知1.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种类,引导他们观察并比较生物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征。
2.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生物种类的数量以及各种生物的特征。
Step 3:实践操练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分类和比较不同生物种类的活动。
2.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或观察,例如观察不同鸟类的羽毛特征。
Step 4:巩固深化1.利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进行生物种类和特征的分类练习。
2.通过讨论和展示结果,让学生总结归纳生物种类的特征规律。
Step 5: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实地观察活动,比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进一步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
2.布置生物分类调查的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各种生物的图片或样本并进行分类整理。
Step 6:总结回顾1.通过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生物种类的特征以及观察、分类和比较的方法。
2.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成果,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上述为单元一的教学案例,其他单元的教案类似,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活动,并适时进行讲解、引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书:《五年级科学上册》Unit 1:生物与环境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物的特征和生物界的分类;2.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掌握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
教学内容:1. 生物的特征和生物界的分类a. 使用特征词语描述生物b. 认识生物的五大界c. 认识人类将动植物分在不同界的原因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a. 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空气、水、土壤)b.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3.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a. 生物的对空气、水、土壤的依赖与适应b. 生物对光线、温度、湿度的依赖与适应教学步骤:课时一:导入: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描述生物的特征。
步骤:1.学生观察图片,描述生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特征词语。
课时二: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五大界。
步骤:1.以动物群落为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分类。
2.介绍生物的五大界,并解释为什么人类将生物分在不同界中。
3.活动: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归类生物为不同界。
课时三:导入: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步骤:1.通过实验展示生物对空气、水、土壤的依赖。
2.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课时四: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步骤:1.提供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案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生物的适应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光线、温度、湿度的依赖与适应。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生物的适应特征。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2.检查学生对课堂案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生物的调查报告。
备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2、照亮目标(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4、做一个潜望镜(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5、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六、作业设计万花筒的制作七、板书设计2.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凸镜医生带的额镜:凹镜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潜望镜的制作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套】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特征,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并能描述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内容:物体的特征,物体的形状,物体的颜色,物体的大小,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观特征。
-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特点,并讨论物体的用途。
-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对物体用途的理解程度。
第二单元:物体的材料与用途*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材料和用途,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材料,了解材料与物体用途的关系。
* 教学内容:物体的材料,物体的用途,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体,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材料和用途。
-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物体,并推测它们的用途。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的用途,并讨论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它们的材料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物体材料的辨别和用途的理解能力。
(以下类似,省略其他单元的内容)第六单元:昆虫的生长*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教学内容:昆虫的生命周期,昆虫的生长变化。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 探究: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拓展:让学生研究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昆虫生长过程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总结本文档为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的全套内容。
教案以观察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材料和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路径。
2.了解光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对光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路径。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1.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教学准备:1.学生教材《光》部分和活动手册。
2.实验材料:直尺、小镜子、透明物体(如玻璃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性质(1课时)1.了解光的传播路径。
2.了解光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
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路径。
2.光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
教学过程:1.导入: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光的传播路径。
2.呈现: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现象。
3.讲解:解释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阴影现象。
4.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物阴影的形状和大小,并思考形成阴影的原因。
5.小结:总结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性质。
第二课:光的反射现象(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重点:1.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阴影。
2.呈现:通过实物或图片示范光的反射现象。
(如:光线从镜子上反射)3.讲解:介绍光的反射现象,解释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4.实验: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测量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并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5.小结:总结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课:光的折射现象(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
2.呈现:通过实物或图片示范光的折射现象。
(如:光线从水中折射)3.讲解: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解释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以及光的折射定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
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能正确使用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的名称;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问题。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授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四、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举例介绍密度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步骤二:展示物体的密度
1. 准备一些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如金属块、木块、塑料球等;
2. 请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特点,并猜测它们的密度大小。
步骤三:实验探究
1. 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如烧杯、水、物体样本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们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立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五、教学延伸
通过其他实例和探究,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对物体密度与水相对密度关系的理解。
六、课堂实施效果评价
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归纳总结物体的密度与水的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光”,主要探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光的现象及其规律,以及光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举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2. 知道光的反射现象,能识别反射现象中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光的折射实例,如筷子在水中“折断”等。
4. 认识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2.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等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色散现象的探究与理解。
2. 能够运用所学的光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二)教学难点。
1. 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的理解和探究。
2. 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以及在不同介质中光线传播方向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五、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平面镜、水槽、水、三棱镜、白纸、蜡烛、小孔成像装置等。
2. 多媒体课件,包含光现象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课时)1.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的视频,如彩虹、镜子中的像、皮影戏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与光有什么关系。
2.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光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见闻,从而引出本单元关于“光”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教案设计1种子发芽实验首案编写者:王xx【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第1 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孩子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进一步引导: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该怎么办?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 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 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附:板书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养分教学反思:五年级的科学学习从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开始,对影响种子发芽因素的猜测,学生能说出很多,而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道理。
其中大部分同学在实验前认为,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和土壤,其实种子发芽阶段对阳光和土壤的需求不是必须的,于是我没有马上反对他们的观点,而是引导这些同学做实验来检验自己的观点。
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别的条件不变,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但是如何改变这个条件却遇到了困难。
如在研究阳光的因素时,有的学生说一个放在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一个放在阴暗的地方,一直背光的地方;有的学生说一个在阳光下,一个用黑色的盒子罩住。
这时就有别的学生提出了疑惑,“用黑色盒子罩住,那不是空气也少了?”这个时候学生之间就开始了争论。
当然了这个争论是很好,说明学生在听取别人的方法时有自己的意见并大胆的提出,科学正是需要学生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
2种子发芽实验首案编写者:王xx【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第2 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孩子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集体交流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分析实验信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 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附:板书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需要:足够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教学反思:这一课是建立在课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将要经历分析整理过程。
在课上,很多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推测相符合,例如加水的小组,三颗绿豆全都发芽了,干燥的小组都没有发芽,比较容易说明问题。
有些小组提出这样的发现,在阳光下的种子几乎都发芽了,但是保持黑暗的小组只有很少才发芽,这个与科学研究发现是有一些冲突的。
这时,我没有妄下定论,而是引导她们先与同一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实验结果不同。
那么猜测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实验结果的误差。
例如种子本身的原因,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再多加一些种子重新做一次实验;或者盖的太严实了,空气量很少,那么我们可以想什么方法保持空气的流通。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本来科学就没有永久的真理,学会方法探索新知才是最重要的。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首案编写者:王xx【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第3 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孩子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学生的豆芽:老师的豆芽: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 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讨论:这 5 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附:板书设计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植物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同时它也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并能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初步掌握条件的控制和改变的方法。
但是需要鼓励督促孩子们课后一定要进行实施,并且要坚持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也和孩子一起做实验、一起观察、一起记录。
4蚯蚓的选择首案编写者:王xx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第4 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孩子养成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 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把5 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再做1 次。
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把10 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再做1 次。
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验,师巡回指导。
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学生看书11 页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附:板书设计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黑暗、湿润的环境。
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教学反思:上课一开始便问学生:“你们在哪里能见到蚯蚓,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因为学生经历过绿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所以学生设计这个实验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