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 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பைடு நூலகம்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自身 3、研究方法: 心理学——实验研究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看法一: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即发展 心理学,也称应用心理语言学。
看法二:二语习得是独立学科,心理语言学则主 要研究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理 解、产生、获得,属于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David W .Carroll)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知识(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知识(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学习一门外语,而学习一门外语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学习外语的词汇了。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首先,本文针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基本理论,研究了记忆、语义等认知机制,以及发展中的语言默示理论等。

其中,就记忆理论而言,有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等方面也有了许多研究。

同时,就语义方面而言,也研究了有针对性的选择词汇的机制,以及如何用最少的信息记住更多的词汇等。

另外,还有诸多研究针对不同语言背景下,词汇学习的特点等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习得更多的词汇等。

此外,本文也对二语习得中的情境因素也作了相应的研究,比如说语境,话语活动,以及情境模拟等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者及时识别词汇。

本文也讨论了这些情境因素如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词汇,以及如何有效的使用它们,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此外本文也指出,在当前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如何准确评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词汇量等,这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如何把外语词汇习得的理论应用到教材设计中,以及如何更合理的设计语言教学的实际课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
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学习的过程,以及相关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取得长进。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 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 研究领域。” 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 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 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的。





区别与联系: 研究对象: 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learner language system) 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 差异性(理论生产者) 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 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 分析及解释方法: 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 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实证研究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和获取第二语言知识的途径。

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究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一. 理论与方法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理论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馈来建立条件反射,而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知识获取的影响。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境参与来实现的。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二. 影响因素与策略二语习得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背景、动机、学习环境等。

例如,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容易掌握发音和语法规则,而成年人在词汇和语用方面具有优势。

此外,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学习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

第一,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通过参与实际语言使用的场景,学习者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观看外语电影等方式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运用认知策略。

学习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加强记忆、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

例如,通过语言分类、联想等方法来提高词汇记忆;通过阅读和听力材料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第三,寻求反馈和纠正。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需要及时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和同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给予学习者及时的纠正和建议。

三. 应用与实践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也应当与实践相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教育机构和语言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制定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效果。

首先,教学者应根据学生的二语习得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

名词解释: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除母语外的目的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者认为。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1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 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1)计划 (2)监控 (3)评估 (4)调节
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 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 际能力的一部分。几种常见交际策略如下: (1)回避 (2)简化 (3)语言转换 (4)母语目的语化 (5)母语直译 (6)语义替代
1回避回避2简化简化3语言转换语言转换4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目的语化5母语直译母语直译6语义替代7描述描述8造词造词9重复重复10使用交际套语使用交际套语11利用交际环境利用交际环境12等待等待13体势语体势语14使用其他语言使用其他语言15求助于对方4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第三节 语言学习环境
二、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什么是偏误分析: 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 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 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 程与规律。 其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其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科德关于偏误分析的作用:
(1)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 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 (2)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 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 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3)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 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2)局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 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 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第二,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第一章1.目的语:又称“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它强调任何语言学习者所学习的语言都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例如,无论美国学生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他们的目标语言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学习法语,法语也是他们的目标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这个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跨学科和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第二章1.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目标不同strong理论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唯一原因。

强理论强调“预测”,高估比较的预测功能,过于绝对。

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

后来的实证研究证明,第一语言不是学习者错误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比较分析很难准确预测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二语习得词汇习得的研究

二语习得词汇习得的研究

二语习得词汇习得的研究
1.词汇习得路径:研究者关注非母语者词汇习得的路径和顺序。

他们通过观察学习者在不同语言阶段中的词汇使用和掌握情况,分析习得过程中的模式和规律。

2.习得词汇特征:研究者研究非母语者在习得词汇时所面临的挑战和难点。

例如,有些词汇可能与学习者的母语相似,易于掌握,而有些词汇则完全不同,较难习得。

3.词汇习得策略:研究者研究非母语者在习得词汇时所使用的策略。

例如,重复学习、使用词汇卡片、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等。

通过了解学习者使用的策略,可以帮助教育者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4.词汇习得测量:研究者使用各种测试和测量工具,如词汇量测试、词义测试、词法结构测试等,评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的词汇习得情况。

这可以提供对学习者词汇水平的客观评估,并用于研究中的数据分析。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语料库研究、观察等。

研究者可能使用群体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也可能使用个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一些具体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

总的来说,二语习得词汇习得的研究旨在增进对非母语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如何习得和使用词汇的理解,以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探讨非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四个主要的理论模式,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些理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四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关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刺激和反馈。

根据行为主义模式,学习者通过重复和模仿等方式,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行为主义模式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内在规律,因此受到了批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模式逐渐兴起。

认知模式强调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和思维活动。

学习者通过构建意义和理解语言规则来习得语言。

认知模式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记忆和认知过程等方面,探讨二语习得的内在机制。

尽管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它忽略了社会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话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社会互动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与母语者或其他学习者的互动,获得输入和反馈,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社会互动模式借鉴了社会学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观点,将语言习得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对话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它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

社会文化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融入社会文化,获得语言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关注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意义构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重点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和语用交际。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会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语言功能和运用技巧。

研究方法从实验室研究转向自然环境中的研究。

实验室的研究虽然能够控制变量,但与现实情境有一定的差异。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致力于探讨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而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四个重要的理论模式,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和复杂动态系统理论。

本文将对这四个理论模式进行介绍,并探讨它们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早期理论模式之一,它强调通过重复和强化来促进语言的习得。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得行为,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和奖惩来掌握第二语言。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行为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学方法上,例如重复教学、奖惩机制等。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逐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

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所涉及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等。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维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认知心理学理论促进了语言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通过任务型教学和语言输入法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认知心理学理论还推动了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创新,例如眼动追踪技术和脑成像技术在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应用。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语言习得的影响。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语言习得是一种由社会文化因素塑造的活动,学习者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得语言能力。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社会文化理论引领了语言习得环境的设计,例如提倡在真实语境中进行语言教学和学习。

社会文化理论还推动了语言教学方法的变革,例如强调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根据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语言习得是一种非线性、自组织的过程,学习者需要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实现语言习得。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促进了对语言习得过程的整体性认识,提倡从动态、整体和非线性的角度研究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第二语言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在第二语言得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明确。

首先,母语通常指研究者所属社团使用的语言,也被称为“本族语”或“第一语言”。

其次,目的语指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语言,与研究者的语言得环境无关。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得的语言,而第二语言则是相对于研究者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研究则指正式的语言规则研究,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此外,第二语言得指研究者在目的语国家研究目的语,而外语得则是指研究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研究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研究的。

第二语言环境指研究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自然的第二语言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得则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最后,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而语言表达则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其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对比分析的产生背景主要是因为第二语言得过程中研究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而对比分析则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得过程。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研究者在研究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会影响研究者的语言得。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得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资料合集目录一、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构建综述二、基于使用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实证与展望三、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新进展五、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六、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七、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八、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九、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构建综述一、引言二语习得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语言教育的不断发展,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综述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构建,探讨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1、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到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会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2、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类似于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与目标语言的接触和交流,逐渐掌握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词汇。

3、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这一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

4、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习俗,能够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环境。

三、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成果1、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表明,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显著的。

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而差异性则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

具体而言,母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都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第三章 二语习得研究

第三章 二语习得研究

(2)偏误辨认
• 找出含有偏误的句子、语篇,确认偏误点 在哪里,并进而指出偏误的性质类别。 • Q1 什么是偏误? • 偏误是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 (周小兵) • Q2 依据什么来辨认偏误?
• Q3 偏误辨认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 Q2 依据什么来辨认偏误?
一靠语感;二靠语法知识
在印尼大部分孩子们很孝顺对父母,父母 说什么他们都听和做父母的要求。 他们开始会议。
• • • • •
我 骑自行车 去 长城。 三个小学的老师 我以为他是中国人,其实,他是日本人。 我感兴趣中国的文化。 热一点/有点热
• 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所谓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的掌 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 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 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 巧和调节措施。 • 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 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 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 缩减策略: • 1. 回避: • 2. 简化:
• ①多用常见词, 少用复杂词。 人好、品德好、饭菜好、生活好、空气好、风景好
• ②多用简单句,少用复杂句。 • 书,桌子,我看。 • 第二天早上她回去那个商店了,她穿了 一件皮大衣。 • ③多用单句,少用复句。 • “马路遇雨, 进商店买伞, 回去, 淋湿衣服”
• ④文化干扰
• ⑤交际策略的运用 • S1:中国和韩国的地铁比较,怎么样? • S2:*椅子不一样,广州椅子很好,因为火 的时候很安全,但是汉城的地铁不安全, 很容易火。
• 我不愿意乘很人多的公共汽车。 • 今天下雨很大。
• 武松打死了老虎。——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 从那时候,他们三个和尚生活生得和睦。 • 我昨天睡觉得睡很早。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1.词汇研究的重要性早期的词汇习得研究综述(Gass,1988指出词汇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被冷落,但这种局面正在迅速改变(Coady&Huckin,1997。

我们以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一期刊为例简单回顾一下过去的三十年中有关词汇研究的文章发表情况(见表1。

表1.词汇研究的文章发表情况汇总(引自Li(2003,这里稍做改动如表1所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着词汇习得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分别于1987年和1999年发行了关于词汇研究的两期专刊,结束了词汇研究被冷落的局面。

1987年收集的文章针对语言学界专注句法研究的事实提醒人们意识到词汇研究的重要性,而1999年的研究则更为深入地探讨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

词汇习得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理论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各大学派都逐渐将词汇研究放在了重要位置。

比如,在Chomsky最初的理论框架中,句法起初是绝对的研究重心,而发展到今天的最简方案,参数已成为词库的一部分,语言的习得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词汇的习得(Gass&Selinker,2001:188。

Cook& Newson(1996:19也指出了Chomsky理论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前的Chomsky理论框架认为是句法层面的许多语言侧面如今都被处理为词汇层面。

随着许多规则的删减,句法本身被简化了,而这是以增加词库信息为代价的”。

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从一开始就反对将词汇和句法完全割裂开来,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词汇,形态学和句法形成一个连续体,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

从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词汇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过少的词汇量会影响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并且,学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骆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北京100049摘要:三十多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最热点的下属领域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 ? 产生于上世纪50 年代,兴盛于60 年代 ?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学交叉重合。 ? 1. 与语言学交叉:反映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学视
角(linguistic perspective ) ? 2. 与心理学交叉:反映了二语习得中的心理学视
角(cognitive perspective ) ? 3.与心理语言学交叉:是上述四个学科共同研究
领域的重合。 ? 共同领域远远小于各自的研究范围。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 2、“母语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 “语言能力”(competence ): ?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 ?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内在语法的运用。 ? 区别: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
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 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 研究领域。”
? 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 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 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 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
? 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 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
? 分析及解释方法: ? 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
? 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实证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 共同关注:在某些领域,例如语言与语言获得就是其共同 关注的研究领域。
? 区别: ? 1、研究目的: ? 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 二语习得——描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习得机制 ? 2、研究范围: ? 心理学——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 二语习得——研究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及学习者
自身 ? 3、研究方法: ? 心理学——实验研究 ?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 看法一: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即发展 心理学,也称应用心理语言学。
? 看法二:二语习得是独立学科,心理语言学则主 要研究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理 解、产生、获得,属于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David W .Carroll)
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 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 1、1945: Charels Fries 《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 1957 :Robert Lado 《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
? 二语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区别: ? 1. 研究对象 ? 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 ? 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 2. 学科归属 ? 应用语言学 & 认知科学 ? 3. 研究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 ? 二语习得研究同时与语言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
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 以下几项: 1.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 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 3. 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 4. 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的。
? 区别与联系:
? 研究对象: ? 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learner language system)
? 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
? 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 差异性(理研究对象 决定:
?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 的第二语言习得”
? Ellis: ?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 )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instructed SLA )的区别在于第二语 言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
?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 教学指导方式
?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 ? Klein :“自然发生的习得”& “有指导的
?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 二十世纪60 年代末: ? 1. Corder :《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 2. Selinker :《中介语》 ?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 1. 50-60 年代:理论初创 ? 2. 70 年代:理论大发展 ? 3. 80 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 80 年代、90 年代和90 年代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