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2f42c1da300a6c30c229f98.png)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
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
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1、青少年时期(1909——1926)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2、求学时期(1927——1934)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
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3、西北之行(1935——1941)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
范长江
![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b3347aecaef8941ea76e0542.png)
写在最后
1 、“在时局艰难的时候, 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 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 常重要。” 2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 是报纸的灵魂。” 3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 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谨以此致敬范长江先生。
1933 年 下 半 年 起 , 范长江正式开始为 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 津《益世报》等撰 写新闻通讯,内容 多为文化教育方面。 得到《大公报》社 总经理胡政之重视。
1927 年 初 , 报 考 黄埔军校未果的范 长江进入中法大学 重庆分校(吴玉章) 学习。 贺龙20军学兵营 南昌起义
1932 年 奔 北 平 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要事迹
《塞上行》
1936 年至 1937 年,范长江多次赴西北地 区考察,连续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道, 引起轰动,促成国人对西北形势日益关注。 《塞上行》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 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动 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 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题的新途径。
1935 年 5 月 , 范 长 江 以 《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 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 西北 之行 。从上海出发经、兰 州、敦煌、玉门、包头等 地进行采访。历时10个月, 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中国的西北角》1936.8
生平简介
1936年12月,“西安事 变”发生后,范长江决 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 地进行采访, 1937 年 2 月 2 日 抵 达 西安 。 周 恩 来同志接待了他。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 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 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 中提出来的。”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 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 要事实。《记者工作随想》 要深入采访,用自己见到的事实写作 “炮响主义”新闻作者
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成功探析开题报告.docx
![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成功探析开题报告.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704aa800508763230121204.png)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范长江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电子资源、网络图书馆查阅有关著名记者范长江传记和采访技巧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论著,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于友是范长江的同事,在《二十世纪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一文,指出范长江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新闻工作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他晚年的总结关于相信群众、讲真话和为真理献身呼吁是特别值得新闻界人学习的。蓝鸿文为了研究范长江同志,查遍了1934年以来几乎所有刊载过长江文章的刊物和报纸,例如,《北平晨报》、天津的《大公报》、延安的《解放日报》、解放初期的《人民日报》,等等。他还到长江的故乡内江和长江采访过的一些地方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可见范长江对当代社会及学者的影响力。
研究主要内容:
一、范长江的传奇人生
二、范长江成功的原因分析
1、独特的写作风格
2、采访特色
3、始终坚守职业道德
4、坚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
预期结果: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访是记者工作中的重点,范长江很认真地对待每次采访,尤其是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很多次采访他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制造了一次次的采访神话。在很多采访中,范长江都承担了历史参与者的角色,甚至在某些历史事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例如冒险报道西安事变真相,他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的著名的西北之行等。由于范长江如终坚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坚定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事件,他的采访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这也是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400ae19a76e58fafab003fa.png)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希天。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
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
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
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
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b36fd748e9951e79b89274d.png)
7
2007年第1期
万 方数据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学峰 广西河池学院 采写编 JOURNALISMal_cxb200701004.aspx
而言。既表现在他的论著《通讯与论义》中,也包含在
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作品中。 上述作品均收录于1989年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 难能可贵的是:范长江能把其思想、实践合二为一,融思 想于作品中。笔者以此为本,参照其他学者对范长江新闻 思想及实践的研究。着重分析其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整理出版的有《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约400多篇。其中《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 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对于这些 新闻通讯的特点,有许多学者加以论述。胡乔木评价说: “范长江深入人民当中,又有丰富的知识,他写的东西视 野开阔,内容深刻,有陈述,有议论,使人看来有兴趣, 曾在全国引起轰动,应提倡做范长江这样的记者。”笔者 通过阅读原著,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范长江新 闻通讯中蕴含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第一,情感是写作的驱动力,新闻报道应有浓烈、奔 放的情感,同时,要求文章包含的感情源于记者对新闻事 实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因此才是纯正、优美的情感。 范长江新闻通讯中,行文处处蕴含浓烈、奔放的感
是描写手法。他观察深刻,在写人、叙事、献物中都蕴含
2007年第1期
6
万 方数据
着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细腻,辞约意丰,生动逼 真。读者一路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 到强烈感染。例如,范长江通讯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 个性突出,传神生动。刻画“毛泽东先生”是“书生外 表,儒雅温和,走路象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 乏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井幽默的说“面目上没 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作者这样 描写毛泽东源自他对毛泽东形象的深刻观察,告诉读者毛 泽东具有一代政治家的风度和军事家的气魄,从而无形中 粉碎了国统区对毛泽东的歪曲宣传。他笔下的“周恩来 先生”,则是另一种神态:“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睛, 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的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 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穿的灰棒衣,士兵式 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 读后,一位聪睿精干、朴素谦和的领袖跃然在脑际。此 外,范长江还在以简练之笔勾勒形象的过程中糅合其经 历,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例如通讯写刘伯承“身体看 起来很瘦,血色也不好。四川人有这样高的个子,要算 ‘高’等人物”,接着以“他之有名”为转折,介绍刘伯 承的英勇战斗历史。这样写使读者既见到了刘伯承其人, 又了解他的主要事迹,使读者对刘伯承有了完整的印象。 范长江对反动人物的描写完全是另外一种笔法和用 词。例如,作者笔下地主家的收账人,是“戴招皮小帽, 穿着马褂,背上背着布口袋,口里含着长早烟筒,一手拿 着白布包好的账簿,一手提着打马辊,或者嘴上还留着八 字胡的人。”这种人一走进村子,“那个村子立刻变成了 肃杀的气象。大人不讲话了,小稿也不闹了。主人的气势 一泄,狗也不敢被声狂疃。挟着尾巴退到一旁。”寥寥数 笔,丑态毕现,爱憎跃然于纸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 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范长江通讯中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随手可拈来,以 细节丰富整篇文章的血肉,去新闻枯燥乏味的弊病,使他 的通讯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例如,在《卢沟 桥畔》中,作者注意到“八日夜同,阴森的永定河面, 臆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游行。一刹那阃,雪亮的大刀从皮 鞘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九日清晨, 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 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蓑同志了。”这要以细节描写代替过程 叙述,把一场恶战交代得清清楚楚,比正面描写省略了许 多笔墨,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再如。《川灾勘察 记》~文。作者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时有独具匠心的 构思和细节安排,可以说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个小的细节 与四川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连缀而成。如,作者初进或 都见到“亦不易见变象,市街的外表仍然堂皇富厚,并 且若干军政现象,还比从前进步了一些。……青年学生的
范长江
![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36bf72c389eb172ded63b79f.png)
第六讲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内江人。
1949年以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吴玉章伍心言:军阀刘湘的幕僚参加贺龙的第二十军学兵营1928年,就读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校长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马汝邻:《世界日报》通讯员‚一九三六年学会‛二、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范长江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1935年,年仅25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这次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1.2万里。
实际上就是研究:1、国内民族问题2、国家统一途径问题3、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解问题《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生平》等等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立即风行全国。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数月再版7次,让许多国人了解到真相。
1936、8《中国的西北角》内容:A、揭示国民党统治下西北黑暗。
B、真实、公正、客观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不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不甚理解。
《中国的西北角》对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描述1、(中坝)平日有两万左右人口,百货云集,贸易甚为兴盛。
徐向前今年过中坝时,将中坝所有的货物,囊括一空。
记者至时,只有极少数新近逃回的商人,经营简单生意,荒凉景象,窒人气息。
2、‚胡宗南部在松潘,军食至为困难,士兵每日仅吃一顿,且所食者为青稞(最粗之麦子)。
为节省消耗计,青稞亦不曾磨成面粉,只是煮整青稞为粥而食之。
故因此得病官兵,各连皆已普遍。
‛‚朱毛徐向前之方面军食比胡师尤难,但是他们用直接征收的手段,暂时解决藏人亦无如之何。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7601c7fd9e31433239689379.png)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7
___ ____________ ___
(三)、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通 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 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 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红军 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 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 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 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 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 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https://img.taocdn.com/s3/m/fef283da65ce0508763213fd.png)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作者:尚儒来源:《新西部》2009年第12期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日。
10月27日,由范长江故居改建而成的范长江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范长江留给后人的影像资料不足1分钟,留给家人的遗产也仅仅是一些书籍,但他留给中国新闻界的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走进中国西北角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镇正子村。
在这里,范长江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27年初,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
同年春天,他与同学结伴前往武汉投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23歲的范长江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中国正处在亡国边缘,但一些事情却让年轻的范长江无法理解。
他曾在课堂上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非常失望,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抗战中去。
1933年,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
范长江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便是《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先生。
胡政之与张季鸾,吴鼎昌并称为当时《大公报》的三巨头,张季鸾为主笔,吴鼎昌负责投资,胡政之管经营。
当时,《大公报》已是国内非官方的最大媒体,在全国很有声望。
胡政之先生可以说是范长江早年的导师。
1935年,范长江自告奋勇,想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这一计划得到胡政之的大力支持,但他并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够完成报道,“只答应以通讯员身份采访,只付稿酬,不给薪金和差费,文责自负。
”范长江的次子范东升回忆说。
从1935年5月1日开始,范长江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讯,5月10日起在《大公报》发表。
范长江的生平
![范长江的生平](https://img.taocdn.com/s3/m/e2257118844769eae109ed0e.png)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
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 性。
(三)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 动家的本领
(四)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
成为“杂”家
(五)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新闻
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
PPT制作:张家宁
图片搜集:包晨琪 朱威洁 文字整合:杨瑞 冷彩笑 邓玉婷 张芸铄 韩以
青记是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宗旨:“研究新闻学术,进行自我教育,促 进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求取新闻事业及其 从业人员之合理保障,以致力中华民族之解 放与建设。”
青记总会1938.4.1创办了《新闻记者》月 刊,加强了对分会的联系和会员的教育。各 地分会也创办新闻业务方面的期刊。培养团 结了大批新闻人次。此外还成立过记者之家, 以新闻事业为出发,以服务为基点。
范长江的采访特色
(一)选题的重大性,强烈的时代感 。
(二)重视思想的“探索性”,浓烈而
深厚的感情。
(三)游记散文式技巧的综合运用
弹性的结构形式结构的多样化 游记视角带来更大的新闻事实:风土人情、 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地理知 识等,如《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对比、引用、点 评、用典、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四)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陕北之行》(肤施人物) 他有双一精神而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 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 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 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 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 土音。——周恩来来自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
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 吃饭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 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 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范长江介绍
![范长江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82bc2e78bd63186bdebbc14.png)
• 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业绩不仅起到了报告事实, 鼓舞民心的作用,而且他的有关论述经过一定的特殊 渠道,直达上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军政状况的 改进,为全民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文革时去世
故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和范长江大课堂。
各级新闻媒体栽种的树林
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范长江先生
• 范长江(1909-1970),我国现代新 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 范长江18岁踏上异地求学之路,并 先后投身八一南昌起义以及抗日救 亡运动,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 区记者。 • 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的日子( 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 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 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 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 江韬奋奖”,2005年成为我国新闻 界最高奖项。
1909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属内江市东兴区田家 镇),建有范长江故居。
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走遍大半个中国,采写 了大量通讯报道(包括大量战地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 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上图为,1937年范长江(左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采访时与额济 纳王图布僧巴也尔及其夫人合影。
范长江笔下的台儿庄大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上图为,在台Biblioteka 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与关麟征军长(右二) 等人的合影。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 进入延安的人,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上图为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报道后,写给范长江 的亲笔信,以示感谢。
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
范长江大课堂
谢谢!
范长江小传
![范长江小传](https://img.taocdn.com/s3/m/0211b88602d276a200292e2f.png)
范长江小传新闻1班张入毛范长江同志原名范希夭,一九O九年十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
少年时代的家庭是没落地主。
他的母亲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
他先后在内江中学和四川省六中上初中和高中,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一九二七年初,他转人吴玉章同志所办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人校不久,重庆发生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一”惨案。
学校被封,革命学生尸体枕藉街头。
他从血腥屠杀中脱身之后,抱定参加革命决心,离开家乡,乘船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
在武汉加入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进人南昌。
部队编人贺龙为军长的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
以后,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在汕头寻找主力部队未果,遂流落于广州、福建、江西、安徽一带,以讨饭为生,后重病几死。
为糊口计,他又人军队医院当看护兵。
长江同志当时虽然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但还没有具务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
一九二八年下半年,为了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他考人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选学乡村行政系。
当时他希望以著名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精神为模本,走出一条救自救民的路来。
然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危机愈益加深国民党的统治日趋反动,人民生活每况愈下,这一切使他逐步感觉到,他所受的教育绝不裕回答他所关心的民族命运和人民前途的大问题。
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而中政校校方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意旨,对无动于衷。
长江同志在一个晚上军训点名以后,站了出来对数百同学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喷怒斥责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要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感动得许多同学放声大哭。
此后,他积极担任了学校学生抗日运动的领导工作。
但是不久,在校方软硬兼施之下。
学生运动却被压制下去了。
这使他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卖国贼的丑恶面目。
他决定脱离中央政治学校。
利用一个星期日他换掉制服,秘密潜逃。
范长江人生大事记
![范长江人生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4324ee1f866fb84ae45c8d5c.png)
范长江纪念馆展示内容整理一.青少年时期及家庭介绍:(1909年—1926年)1.少年时期:大家庭介绍:爷爷、父亲、母亲、弟弟。
家庭关系及家庭背景、文字介绍。
家庭背景: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幼时的家庭是没落地主,四世同堂,共有20余人。
家庭关系:范长江祖父范延馨是前清末秀才,喜欢看新书,鼓吹青年人作文学家、诗人、科学家、实业家、谋臣、策士等,主张清高,鼓吹个人刻苦奋斗,这些主张对范长江先生的童年思想很有影响。
父亲范云巷在四川封建军阀队伍中任连排级军官,幼时常不在家,范长江主要靠母亲郭瑞玉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先后在田家乡和松柏乡两个小学就读。
2.中学时期:摘范先生自述对这一时期生活描述一段。
中学时期:1923年,范长江先生小学毕业后,考入内江县立中学,和同学组织过“进步青年谈话会”,讨论国家大事,还到校外参加支持北伐战争的宣传活动。
1926年转学到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①范先生母亲照片。
如无采用绘画或线描范先生母亲劳动场景,复原当时生活。
②范先生二叔照片。
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③三叔照片。
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④范先生家庭介绍:母亲、子女简略文字介绍。
家庭介绍:范长江妻子沈谱,1940年12月10日在重庆枣市岚垭中良庄的沈钧儒的家中与范长江结婚。
沈谱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爱国意识的家庭,其父沈钧儒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
长子范苏。
次子范东升,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
中国新闻社资深编辑、记者,中国国内早期知名传播学研究者之一,教授。
二.求学之路:(1927年—1934年)范先生关于这段时期自述。
此时期重要介绍:1.八一南昌起义:对八一南昌起义的起源和历史功绩作一简述,如实引用范先生自述表现范先生是怎么参加南昌起义及看法,表达范先生求知路上的困惑以及范先生思想追求独立、自主,渴望国家强盛的意志。
范长江
![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e03c8fad0029bd64783e2cfb.png)
新闻经历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 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 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 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 《大公报》社的注意。
《大公报》社总经理胡 政之还亲自出马,请范长 江专为《大公报》撰稿。 这年年底,经过调查研究, 范长江先后写出《佛学在 北大》、《陶希圣与“食 货”》、《顾颉刚与“禹 贡”》、《北大研究院所 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 数篇通讯,在《大公报》、 《晨报》上发表。
新闻巨子——范长江
主要内容
范长江简介 个人事迹 新闻经历 主要成就 成功之道 纪念馆
个人简介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 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 希天。第一位报道红军的 国统区记者。是我国杰出 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 社会活动家。
个人事迹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 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参加了事件 后的示威,并与镇压示威的反动军阀展开 斗争,成为反动军阀在四川通缉的对象, 他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为谋生计, 范长江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 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并随贺龙转 赴南昌。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 “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 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 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功之道
1. 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 2.树立了敏锐观察、及时采访、真实客观报道 的典范 3.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 通讯之大成
纪念馆
2 009年是范长江的百年诞辰,政府决定以此为契 机,筹建范长江纪念馆,作为对这位新闻巨子的纪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于2006年8月19日还正式作 出了《关于同意修复范长江先生故居的复函》的批示。 范长江纪念馆总占地1800亩。工程本着“修旧如旧” 的原则对范长江故居进行修复性建设,并对周边环境进 行设计。根据范长江的工作性质,工程计划把中心地带 的造型定为喇叭形,同时在中心景观上将笔的形态进行 变形,将竹捆扎起来,形成笔筒,中心栽种竹子,象征 笔杆,再用竹廊连接。碑林和景墙,象征报纸。
范长江作品导读
![范长江作品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babc48767f5acfa1c7cdb6.png)
(五)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
在长江通讯中,描写、叙述、观察、幽默、引用、抒 情、对比、议论、点评、典故、春秋笔法等各种文学写作 手法和新闻写作方法综合运用,融二为一,将叙述、描写 、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把事件、人物、景物有机的编织 成流畅的美文,从而达到为新闻主题服务的目的。其中, 长江最突出运用的是描写手法。长江观察深刻,在写人, 叙事、状景,都蕴涵着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细腻, 辞约意丰,生动逼真。读者一路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如临其境,受到强烈感染。
二、范长江新闻作品风格解读
写作风格: (一)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古城外沿途向日繁盛之镇市甚多,今皆荡然无存。 旅行者至此,饮食住宿皆无法解决。间或有老妪携粗恶之 饼团至路旁贩卖,嗅之令人发呕,然而争相购食者颇不乏 人。……且壮丁被征发殆尽,遗留乡间者全为可怜之妇女 ,面目黧黑,衣服褴褛,少妇处女之衣不蔽体者,随处有 之。” -------------《平武谷地中》
(三)多种信息交融,知识体系丰富。
范长江对于大西北的知识很丰富,他出于爱国的热情, 曾经认真阅读报刊上有关西北的文章和材料,查阅了这些 地区的地理、历史大西北的历史 知识、军事战略、山川地貌、地质矿藏、社会变革、民情 风俗等等,积累了不少资料,因此,他每到一个较为重要 的地方,能对这个地方的周围环境有所熟悉,能大体上说 出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历史故事和战略位置。 范长江指出:“新闻记者之所以可贵,除了有正确的政治 认识与坚贞的人格外,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个知识,即要博, 又要精。”
范长江专业主义新闻观对当代的启示:
• • • • 1.记者需要深入到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2.是非善恶,均不应以人论,而应以事论。 3.坚决杜绝和防止新闻权力寻租、有偿新闻。 4.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应该重视新闻的公共服务功 能。 • 5.对穷苦的人民生活要有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同情之 心。
范长江
![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2469c07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b.png)
人物生平
01
非凡少年
02
艰难选择
03
进入北大
04
从业新闻
06
冒险采访
05
成名之举
1
进入延安
2
加入组织
3
人民日报
4
迫害致死
5
平反昭雪
范长江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 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
《中国的西北角》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 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
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 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 他经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 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 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1927年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 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范长江简介
![范长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07df724b4daa58da0114a6f.png)
1937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博在延安采访,其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 志、朱德等中共高级领导人。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 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 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 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 长江也由此成为了除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 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他回到上海后,连续在上海《大公报》上 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 等长篇通讯来介绍他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在这些通讯中,人们第 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步入新闻界: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 育方面。 范长江与大公报: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 的名义遍游中国西北后整理出版了充满写实风格的《中国的西北角》 一书,使得大公报的发行量陡增。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 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 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身份亲赴西安 采访写成了事件报道《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并刊登在大公报显著位 置。该报道一经刊出,便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 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政策和主张,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 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 的《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 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ba9a162c2af90242a895e593.png)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08060222苏一文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的许多作品是近代中国部分历史的真实记录。
他从自己的新闻实践中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
本文将结合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就其新闻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实践;新闻思想范长江,原名希天。
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
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范长江的一生是为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从他的新闻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影响深远的新闻理念。
一、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范长江认为记者应该去第一线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他指出“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
”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长江尊重事实,以事实为据,更新思想、探索真理,让自己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使得他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步思想,审视社会、剖析政局,从而能够选择好的选题,并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了长久的历史价值。
他的新闻选题范围广,涉及面大,“从各个方面来表现现实的中国”。
诸如,他的西北通讯内容涉及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交通等问题,几乎囊括了西北社会的全部。
此外,他还用解剖典型的方法,用典型反映一般,以具有代表性地区的情况来反映整个社会现实。
例如,通讯《兰州印象》里,就对兰州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状况做了全面解剖,揭露了兰州政治的腐败,“商业的停滞和农工业的不振”,“一般人民之生活,自日渐趋于暗淡”等等社会弊端。
【1】1935年春,范长江准备经上海,溯长江入川,然后赴西北旅行采访。
恰在这时,红军主力到达四川西部。
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敦促他早成此行。
1935年7月中旬,范长江以《大公报》通讯员名义,冒着酷暑,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旅行。
范长江:国内记者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
![范长江:国内记者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https://img.taocdn.com/s3/m/ede39b3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8.png)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赴西北进行新闻考察与采访。
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历尽艰辛,追踪采访红军长征,迅速、及时地向世人报道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
范长江部分通讯此后汇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一年多时间内连出9版,风行全国。
范长江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是突破新闻封锁、向白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位记者,也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新中国首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著名出版家胡愈之在追悼范长江的文章中曾言:范长江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
”范长江的西北考察采访长约300天,亲历了中国现代史一系列大事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从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范长江1934年兼任《大公报》记者(1936年正式担任)。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
在蒋介石“围剿”红军的严重关头,范长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红军的强烈愿望。
当红军长征开始后,为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整个中国局势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的现状和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范长江于1935年7月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路线,对川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进行了考查、采访。
在“文革”期间写的“交待材料”中,范长江曾谈到此次西北之行:“1935年春,红军主力已达四川西部,北上行动已经证实。
我想搞清楚这一个全中国人民关心的大问题,也是我自范长◆1936年大公报馆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介绍红军长征的行踪《中国的西北角》。
一代新闻名记者——范长江
![一代新闻名记者——范长江](https://img.taocdn.com/s3/m/ec0de654fe4733687e21aa28.png)
(四)渊博的知识
《陕北甘东边境上》记述陕北庆阳一带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情形时,介绍该 地掌故说:“自二千一百余年前的秦代起,此一带即成为汉族与西北各族争战 之场,尤以宋代与西夏在环县、庆阳一带战争最多,九百余年前范仲淹、韩琦 曾在此间为赵家天下立下若干汗马功劳,故所遗宋代战迹特为普遍。”交代历 史上庆阳一带重要战略地位,目的是说明当前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 通讯中还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漠 漠平沙际碧天” , “一片孤城万初山。”“气吞沙漠千山远 , 势压番戎六月 寒”,“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第一篇短文选 第一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第二篇行纪 第一 忆西蒙 第二 百灵庙战后行 第三 沉静了的绥边
——北戴河海滨的夜话
第二 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
第三 陕变后之绥远
第四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第五 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
2、著作背景:
1935年到1936年,虽然“七七事变”尚未爆发,日军在华北早已蠢蠢欲动,同 时对我国西部地区时有挑衅之举,对内蒙古更是觊觎已久。正是在这个时段, 《大公报》派完成西部之行不久的范长江,到察哈尔绥化地区(今内蒙古及周 边地区)采访。在绥化,范长江记录了“百灵庙战役”的情况;又从阿拉善旗 进入额济纳旗侦知日军将对此地区有所动作,穿越千里瀚海,发布了消息;在 西安事变之后,他采访了我党代表周恩来等,并到延安进行专访。其间,范长 江写出《忆西蒙》、《百灵庙战后行》、《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著名 通讯报道,这些报道被结集成为《塞上行》一书。
(二)新闻与大众——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长江简介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
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
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
青少年时期(1909——1926)
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求学时期(1927——1934)
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
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西北之行(1935——1941)
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
2月9日达到延安,成为第一位进入陕北共产党地区采访的国内新闻记者。
同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他居住窑洞作“竞
夜之谈”,相信自己由此明白了国家前途问题。
1937年11月,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与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8年,任学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领导机构理事会的常务理事。
由于《大公报》负责人提出必须拥护国民党一挡专制的要求,脱离《大公报》,10月在长沙与胡愈之、邵宗汉,刘尊棋等新闻界同业一起发起并成立“国际新闻社”。
1939年,有周恩来介绍,经延安中央批准,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在重庆与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之女沈谱结婚。
1941年,参与创办中共香港的党报《华商报》,担任副总经理。
新四军、梅园、陕北、国民党(1942——1949)
1942年7月,进入苏北新四军地区。
9月,撰写《苏北根据地观感》三篇,经过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刊出两篇。
1945年,在江苏淮阴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任社长。
1948年,创办中共第一所新闻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任校长。
在南京任中共代表团发言人,兼任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
10月份国共谈判破裂后,随中共代表回到延安。
任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
1947年,随中央转战陕北,任中央纵队第四大队大队长。
5、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奉命接管北平新闻机构,并立即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
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
1950年任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
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从此离开新闻岗位。
1954年,任国务院第二任办公室副主任。
1956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
1958年,任中央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极左势力视为“异己分子”,惨遭迫害,开始长期被关押。
1970年,10月,在河南确山全国科协“五七干校”内被迫害致死。
1975年,8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没有悼词的遗体告别仪式,骨灰从老人山人民公墓迁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1978年,12月27日,范长江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胡耀邦同志代表中央致悼词,宣布为范长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90年,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决定,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