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对话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题字助贫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题字助贫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题字助贫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身无公务时,常到街头走走。

有一天,他路过清河坊,看到一个小伙子在卖画儿。

苏轼走近一看,感到一幅月梅画得不错。

问道:“小伙子,这画是你画的?”小伙子点点头。

“这画是卖的?”小伙子又点点头。

苏轼虽然自己画画,画得很好,可是对于好画,仍是十分喜爱。

他问明价格,摸出银钱,将画带回家中。

过了些时日,苏轼又经过清河坊,又见那小伙子面带愁容,在卖画。

禁不住又走了过去问:“小伙子,你又来卖画了?”小伙子又见到这位好心人,就将卖画的原因说了出来。

原来,这小伙子叫宋文新,自幼迷恋画画,又肯刻苦用功,画得一手好画。

但不幸的是,父亡母病,只好靠卖画束打点生活。

每天在此挂出画后,看画的人不少,但看看下面的落款,就走开了。

苏轼听完他的话后,称赞他的画技不错,并十分同情他的遭遇,说:“你来此卖画已有多少日子?”“一个多月。

”“卖了几幅了?”“一幅。

”这一说,使苏轼更加同情。

心想,他的画已有相当功力,可惜没有名气,所以,无人问津。

就说:“我来帮你一把如何?”宋文新正走投无路,连声表示感谢。

苏轼见小伙子如此认真,愈加敬爱。

心想,这正应给他帮助,说:“你如以为虚伪之事不干,那么,我写真心实意之言,就不得推却。

”“好。

”“但不得反悔。

”“好。

”苏轼提起笔来,在一张画上写了“此画苏不及”五个字。

小伙子见了苏轼的题词,感到十分惶惑,连声说:“太守乃当今学士,小人不敢当,不敢当。

”苏轼说:“我题此字,自有道理,你不必担心。

目前通是葬父养母要紧。

”小伙子想想没法,只好签应了。

这件事发生后,一传十,十传百,不几天全杭州人都知道了,纷纷来看小伙子的画、买他的画,他的画很快都卖出去了。

宋文新葬父之后,去苏府拜访,又提起题词之事。

苏轼笑笑说:“我题此五字,并非完全虚妄。

”说毕,拿出他少年时画的一幅月梅和宋文新的月梅同时挂在壁上。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4

在我国文人中,苏轼是独到的一位。

他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迷;文学上诗文俱工而终以词有名,众体兼顾而以豪迈见长;宦途上满腹才干却怀才不遇,一世屡遭贬谪却宽宏大批。

他以其独到的人品魅力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学习这两首词,重在理解其豪迈的艺术风格,掌握词的境界,领会词人豪迈超脱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我国北宋期间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二年( 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在文学上,他力主创新,开豪迈一派;在政治上,他比较守旧,全力反对王安石新政。

因作诗冒犯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都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时年45 岁。

在此以前三年,即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作诗嘲讽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 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好北宋期间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医生的国策和气友的相救,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此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此间,旅行了黄州的“赤鼻矶”,即相传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英豪好汉的怀念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敬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穷感触。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录:“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此间,因往相田得疾”在《定风波》一词的小序中也有比较详尽的说明。

该词记述的不过出游途中遇雨一件小事,但从中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到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历经崎岖后的旷达之情。

★苏轼( 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迈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善于行书、楷书,能开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本词作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梦见亡妻,醒来颇多感慨,写下这首词。

开了悼亡词之先河,也成了悼亡词之绝唱。

上阕开始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妻王井病逝汴京(今开封),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别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发了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不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作者脑际,不去想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孤坟〞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即使有贴心话想倾诉,亦无法立刻赶到,岂不是“无处话凄凉〞?所以,用“十年〞和“千里〞,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十年的仕途失意,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再加上了年纪而容颜哀老,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阕的最后一句,又将词推向感情的顶峰,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阕进入昨夜的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下笔未将凄凉、伤感的气氛继续下去,而是忽地回乡,又见新婚燕尔之情景:“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照应。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与欧阳修素材 新人教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与欧阳修素材 新人教

苏轼与欧阳修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府签判,是个辅佐州官的职务,有些实权。

就他的年龄而言,这也不错了。

他同时具有京官的身份:大理评事。

主要掌管刑狱。

以京官的身份到地方上任职,应该说较少阻碍。

在京城开封,苏家父子三人住在一个叫南园的地方。

南园的主人原是富豪,因迁离京师,把这偌大的园子废了。

苏洵第二次进京,看中了它,以低价买下,加以修整,便有了一个像样的居所。

顺便提一句,苏洵这次离开家乡,就不曾打算再回去。

他要长住京师,并且世世代代地住下去。

南园的房子是旧了点,庭院也残留着荒芜的痕迹。

然而老房子自有魅力,荒芜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

苏氏兄弟名动京师,来拜访的客人不少,其中也包括欧阳修。

欧阳修是以恩师的身份来的,换成今天的说法,应该叫看望,不叫拜访。

苏氏父子三人,全都受了他的恩典,可他不拿架子。

在北宋时期,他是出了名的不拿架子的人。

他逢人便讲:只消待以时日,苏轼的文章将独步天下。

文章是一回事,仕途是另一回事。

文章写得好,可以入仕途,却难保仕途一帆风顺。

情形或许刚好相反。

好文章总是关乎性情,仕途通畅则注定要压抑性情。

欧阳修是深知仕途险恶的人,对年轻的苏轼,估计他不会讲得太多。

他无意干预这个天才的成长过程。

欧阳修生得黑,偏又衬一双白净耳朵。

他上唇短,不须开口而牙齿毕露;一旦开口,近乎狰狞。

他开怀大笑的时候简直像魔鬼。

不过,这是一个令人感到亲切的人,集高官、大学问家和大诗人于一身,待人温和,甚至谦恭,从不装模作样。

这种人在中国人当中向来不多见,当是修炼而成,是大彻大悟的结果。

人生到了他的这种境界,其实已无所谓美丑,他的面孔是具有意义的,是才华和幽默的符号。

再加上权威,这张脸就称得上富于魅力。

关于欧阳修,不妨多说几句。

欧阳修的官运比苏轼好,做过礼部尚书,官至太子太傅。

庆历年间他做谏官,力忤权贵,得罪过不少人。

可见年轻时,他的火气也比较旺。

不断有人奏他的本。

无从弹劾政事,就攻击他的私生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供大家学习参考!下面是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的课文,那么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我们应当掌控哪些要点呢,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两首词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还有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潇洒。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挺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扼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知道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知道。

(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受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挺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因而可知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愿意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因而可知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4(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在于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欧阳修、苏东坡与扬州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欧阳修、苏东坡与扬州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欧阳修、苏东坡与扬州
宋代的扬州,饱受战火的侵扰,经济社会事业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不过在北宋时期,由于一些文化名人先后到扬州担任太守,他们的到来为扬州城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

今天的城市故事,我们就给您说说文章太守欧阳修和他的学生苏东坡与扬州的故事。

北宋庆历二年,欧阳修在任谏官时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为滁州太守,随后来到扬州担任知府,他在任内兴利去弊,体恤民情,留下了极好的口碑。

在任期间,欧阳修选蜀冈中峰大明寺西侧修建了平山堂,站在堂前,每逢天晴云净,不但江南的群山可以看到,并且诸山都好似压缩了高度,一起向蜀冈拱手作揖,正所谓“远山来与此堂平”。

公务之余,欧阳修常邀请一帮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赋诗,击鼓传花,互相唱和。

由于时局动荡,欧阳修在扬州仅仅呆了一年,就辗转去了安徽颖州。

北宋元佑七年,欧阳修的学生苏轼也来到扬州担任太守,当时欧阳修已经去世了20年,为纪念老师,他在平山堂后面修建了谷林堂,并填词《西江月》一首,缅怀恩师。

词中的“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脍炙人口,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政治上,苏东坡也沿袭了老师宽简政治的作风。

南宋末年,元兵占据平山堂,名将李庭芝赶走元兵,加筑城垣,将平山堂包入了城内,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欣赏到这座古风流溢的风景名胜。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学以致道与实践活动苏东坡学习法之三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学以致道与实践活动苏东坡学习法之三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学以致道与实践活动苏东坡学习法之三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学以致道〞与实践活动——苏东坡学习法之三东坡治学,反对闭门读书,坐而论道,倡导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培养起自己的能力。

他曾以“眇者问日〞和“北人学没〞比喻,从反面说明了“不学而务求道〞必然导致谬误和失败的道理。

他引用《论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

〞认为只有既重视学习,又重视实践,才能认识客观规律,掌握熟练的技巧技能。

东坡的主张,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改革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实践极其宽泛,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其他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开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修正,它超越了旧的单一的知识观,要求把间接经验的学习与直接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这与东坡“学以致道〞的主张是较为一致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这种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区分力和和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改变过去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

东坡曾讲述过“黄筌画雀〞和“戴嵩画牛〞的故事,两位古代著名的大画家,前者画飞鸟,“颈足皆展〞,反者画斗牛,“掉尾而斗〞。

有劳力者指出:“飞鸟缩颈那么展足,缩足那么展颈,无两展者〞,“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掉尾而斗,谬矣。

〞劳力者能发现并对画作提出恰当的批评,正是生产实践给予了他们画家不具备的常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知识是一个冰山结构,露出水面的局部是“明确知识〞,水下八分之七的局部是“缄默知识〞,或叫“非明确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对话苏轼和苏辙的兄弟友谊被时人称道,《冷斋夜话》云:“人意趣所至,多见于嗜好。

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苏轼和苏辙的兄弟友谊被时人称道,《冷斋夜话》云:“人意趣所至,多见于嗜好。

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范文正清严,而喜论兵,常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疑清香’。

东坡友爱子由,而味着清境,每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本出自唐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寄托着友朋重逢的美好期待;而经苏氏兄弟对这一诗典的丰富,“夜雨对床”就更具有美好的人伦情味。

苏轼是中国诗史上千载难逢的天才诗人,而苏氏父子三人并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

检讨二苏全集,便可发现苏辙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最持久的诗友,他们的诗篇就像大小提琴合奏出的美妙的心灵之音,假如缺少了相应、相和,即使天才也会孤独难耐,幽闷靡发。

千载而下,假如不去领略两颗心灵如何相倾相诉,就不能悟得华彩乐章的邈绵之音。

中国诗歌所隐含的心灵世界,心心相印,隔世知音,代不乏人。

清人查慎行为苏轼诗作注,即将苏辙的“和诗”、“次韵”一并刊行。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

宋嘉祐四年(1059年)秋,苏氏兄弟刚服完母丧,由苏洵带领从四川移居京城。

二年前他们中同榜进士,名噪一时。

沿江而下,两岸山川之秀、人文之美令父子三人“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得诗作百余篇,后结为《南行集》。

江山之助,开启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之路。

兄弟二人大量的同题诗作,显露出运用诗歌语言的卓越才能,也显示出兄弟才性之不同。

仅举一例如下:苏轼苏轼《夜泊牛口》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

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

儿女自咿呀,亦足乐且久。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苏辙苏辙《夜泊牛口》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

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

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

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

日暮江上归,潜鱼远难捕。

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

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

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

所见皆同,由于性情之不同,兄弟二人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苏轼乐天,有野逸之高致;苏辙笃实,多悲悯之情怀。

苏洵曾作《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杨慎云:“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

”嘉祐六年初冬,苏轼出任凤翔判官,子由留京侍奉老父。

子由送兄嫂出汴梁,走了百里多路,到郑州西门外才依依话别。

望着弟弟远去的身影,苏轼写下了闻名的诗篇《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冷暖相关,饱含兄长对幼弟怜悯关爱之情,正出于兄弟异体通气的生命相通。

中国诗歌又具有心灵相通、心心相印的特性,“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这一联诗既将两颗心引向了对往日共度美好时光的追忆,又开启了对未来精神归宿的共同期待,所以成了兄弟二人精神对话的永恒话题。

漂泊本是人生之常,卷入宦海风浪的苏氏兄弟,命运更像风浪中的一叶扁舟,飘忽不定。

他们在诗中互诉过生命的漂泊之感。

嘉祐六年,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正是对生命漂泊的忧患与无奈。

元丰三年(1080年),苏辙沿江而上去探望被贬黄州的苏轼,因风浪过大,在磁湖滞留二日,寄子瞻诗:“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北宋纷乱的党争漩涡,其风险并不逊于这自然风浪。

政治纷争中的苏氏兄弟,只能徒呼奈何。

所以,夜雨相对听萧瑟,纵然短暂,却是苏氏兄弟温馨的精神止泊。

苏轼任徐州太守,是一生中较为顺达的时刻,因治黄有功,受朝廷嘉奖,百姓拥戴,建黄楼以示纪念。

东坡经常在黄楼会友赋诗,《百步洪》等佳作即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苏辙此时作南都通判,来徐州相会。

苏轼有诗:“平明坐衙不暖席,归来闭阁闲终日。

卧闻客至倒履迎,两眼朦胧余睡色。

”兄弟的到来打破了他的日常人生的无聊与繁琐:“奋身三丈两蹄间,振鬣长鸣声自干。

少年狂兴久已谢,但忆嘉陵绕剑关。

”他想起和子由一起度过的少年岁月,意气风发,暮气尽消。

子由与兄长泛舟汴泗,渔酒相乐,亦作诗曰:“江湖性终在,平地难久居。

渌水雨新涨,扁舟意自如。

河身萦疋素,洪口转千车。

愿言弃城市,长竿夜独渔。

”一片天机安闲之乐。

回忆“夜雨对床”之约,子由心头涌上欣喜、凄楚的恍惚之情,《会子瞻兄宿逍遥堂二首》云:“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楹竹雨凄凄。

”兄弟之会,终有一别。

苏轼和子由诗《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

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闻其一二。

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云》:“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苏轼较苏辙更为豁达,他总善于去排遣自己的情感,从悲苦中解脱出来。

分别的痛楚则源自他们彼此对未来命运的相互关切以及在人格上的相互倾慕;而只有超越兄弟私情才能达到精神上的真正对话。

所以,苏轼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前述郑州初别时,苏轼就曾告诫苏辙:“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夜雨对床”一开始就寄托着宦海中兄弟二人的相互警醒。

他们在宦途困境中曾互诉款曲,用诗歌相互劝慰。

元丰二年,苏轼因抨击时政,下狱乌台,造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辙奔走相救,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纳一切爵位为兄长赎罪。

苏轼得救,被贬黄州,苏辙也因兄得罪降为筠州监酒。

一家人陷入困顿。

苏轼囚系乌台,寄子由诗云: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自认存活无望,仍然心念与兄弟“夜雨对话”的承诺。

风浪过后,他们的心境更为散淡。

兄弟二人曾先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在政治中最自得之际也不忘旧约,相互警醒。

苏辙《五月一日同子瞻转对》云:“羸病不堪金束腰,永怀江海旧渔樵。

对床贪听连宵雨,奏事惊同朔旦朝。

”苏轼《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曰:“忧患半生联出处,归休上策早招要。

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

”他们很清醒自己的政治风险,所以,“对床贪听连宵雨”,更加了一重渴望平凡自由人生的意义。

他们其实一直怀着“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的念想,为自己全身而退做预备。

苏轼寄子由诗说:“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

水南卜宅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

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绍圣元年(1094年),政治的风浪无情地把他们卷向了天边海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从海南召回时已是风烛残年,兄弟未及相见就客死常州。

苏辙召回后卜居颖水之滨达十年,有《题东坡遗墨卷后》叹道:“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

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

篇章散人间,堕地皆琼英。

凛然自一家,岂与余人争。

多难晚流落,归来分死生。

晨光迫残月,回顾失长庚。

展卷得遗草,流涕湿冠缨。

斯文久衰弊,泾流自为清。

科斗藏壁中,见者空叹惊。

废与自有时,诗书付西京。

”老态龙钟的苏辙和平生处处相连的兄长生死相隔,真是“夜雨独伤神”了。

苏轼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葬在中州郏城西北四十里处的嵩山之南。

这里有座堪与峨嵋媲美的小山,背靠嵩山奇峰,面临汝水旷川,自北向南分两支逶迤而下,宛若剑眉。

山不高而葱郁,溪不深而清亮。

苏辙去世后,也葬于此。

苏氏兄弟终于实现了“夜雨对床”的承诺,漂泊的心终于在此安置。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苏坟夜雨”的传说,讲在无风无雨的夜晚,当你站在坟院里,就能体会到一种奇异的景象:院外晴空朗月,院内却风雨萧瑟,风雨声时远时近。

可你仔细观察,却会发现风虽紧却不吹衣,雨虽骤却不湿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