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1defa2c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9.png)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矿井储量管理一、储量的分类和分级1.储量分类根据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煤炭资源状况,按目前煤矿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煤炭地质储量分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
其中能利用储量中又分为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
工业储量包含可采储量和设计损失。
它们的关系可用下表3—7—1形式表述:表3—7—1生产矿井储量分类及其含义如下:⑴地质储量指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地质手段(如物探、钻探、巷探、地质调查)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煤炭储量。
⑵能利用储量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
⑶暂不能利用储量指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困难而暂不能利用的储量。
⑷工业储量是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⑸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⑹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作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发展远景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2.储量分级根据对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不同,并考虑设计、生产的需要,煤炭储量分为四级,即A级、B级、C级、D级。
A级和B级称为高级储量。
确定各级储量的条件:⑴A级储量指经过精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
它是煤矿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⑵B级储量指经过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A级外推的储量。
它是煤矿建设时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⑶C级储量指对煤层用足够的钻孔在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B级外推的储量。
它也是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⑷D级储量是根据地质调查、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级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或一般矿井建设总体规划的依据。
3.储量类别和级别的关系能利用储量包括A、B、C、D等各级储量,即是A、B、C、D各级储量之和。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a5a17cc9ec3d5bbfd0a746f.png)
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周维刚(黑龙江省煤田地质二0四勘探队,黑龙江七台河154600)[}商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煤田地质复杂程度的类别,煤层程度类别,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
饫键词]煤田地质;构造;煤层;储量;分类根据煤炭资源勘探程序,经找煤、普查后,就进入矿区煤田详查和精查阶段。
根据我国煤炭工业建设的布局和发展规划的需要,在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以及先富后贫、先近后远、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要求下,在对煤田地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勘探区。
在勘探区内,根据对矿床的地质研究和勘探经验的总结,以及影响矿床勘探的主要地质因素,对勘探区进行勘探分类。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地质规律,指导煤田地质勘探实践,合理选择勘探手段,合理布置勘探工程,确定勘探程度,预算勘探成本,查明地质情况和开采技术条件,获得各级煤炭储量,为矿区开发建设提供地质勘探资料。
1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类别依据地质构造形态、断层和褶曲的发育情况,以及受火成岩影响程度并田(勘探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四类。
1)简单构造。
区内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不大,断层稀少,没有或很少受火成岩的影响。
主要包括煤(岩)层倾角接近水平,很少有缓波状起伏;呈现缓倾斜至倾斜的简单单斜、向斜或背斜构造:只有为数不多和方向单一的宽缓裙皱。
2)中等构造。
区内含煤地层沿走向和倾向的产状有一定变化,断层较发育,有时局部受火成岩的一定影响。
主要包括:煤{岩)层倾角平缓,沿走向和倾向均发育宽缓褶皱,或伴旮一定数量的断层;发育有简单的单斜、向斜或背斜,伴有较多断层,或局部有小规模的褶曲或地层倒转:发育急倾斜或倒转的单斜、向斜或背斜构造,或为形态简单的褶皱,伴有稀少断层。
3)复杂构造。
区内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很大,断层发育,有时受火成岩的严重影响。
主要包括:受几组断层严重破坏的断块构造:在单斜、向斜或背斜的基础上,次一级褶曲和断层均很发育;为紧密褶皱,伴有—定数量的断层。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4e854f5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5.png)
储量reserv es矿产储量(minera l reserv 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498fce9cba1aa8114431d9ee.png)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 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7e9e9078f7ec4afe04a1df8a.png)
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 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铁矿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铁矿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bb319d58f5f61fb73666a9.png)
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矿产资源含量分类分级由国家专门机构——全国储量委员会制订。
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1)表内储量: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能利用的储量。
(2)表外储量:由于矿物含量低,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石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和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就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基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基本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储量块段外推的储量。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a8b72ad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3.png)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我国煤炭储量和储量等级划分
![我国煤炭储量和储量等级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fe60d1f37c1cfad6195fa78b.png)
我国煤炭储量和储量等级划分(2009-04-26 10:12:28)转载标签:分类:煤与相关产业煤炭储量等级划分财经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
全国32个省(区、市)中除上海市外,都有煤炭资源,但区域分布不均衡。
总体特征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山西和西北地区最富集。
根据国土资源部《二○○六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截至2006年底全国煤炭保有储量为:资源储量11597.79亿吨,资源量8262.99亿吨,基础储量3334.8亿吨,储量1825.39亿吨。
有关煤炭的各种储量间的关系图如下:上述各类储量的涵义如下:1.总储量是指在勘探区或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物探、钻探、巷探和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储量。
2.能利用储量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矿井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3.工业储量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其中的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4.可采储量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5.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做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远景发展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不能作为矿区规划和建设的依据。
其储量级别较低,大致相当于D级储量。
6.其它储量的含义(1)预测储量亦称预测资源量,是指煤田预测时所估算的煤炭储量。
它通常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等资料所预测的储量。
(2)地质储量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煤层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井田的成煤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可靠程度低,多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煤田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
(3)探明储量是通过地质勘探所获得的储量,即A、B、C、D各级储量之和。
探明储量是进行煤矿建设、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4)保有储量由探明储量中减去动用储量(为采出储量和损失储量之和)后所剩余的储量为保有储量。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85f6ddd2c1c708a1284a4490.png)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7d160bcf8c75fbfc67db21a.png)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管理方法源自前苏联,主要依据地质勘探程度,并考虑当前工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开采利用情况,把矿产资源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尚难利用(表外)储量和A、B、C、D、E五个级别。
实际应用中,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基本内容仍是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业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矿业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便于与国际并轨,影响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促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增强与国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和矿业体制改革,国家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简称新标准),并于1999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同时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即在新旧标准并行期间,将原《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储量数据发新标准进行全面套改、归类、实现新老储量的统一归口统计管理。
这是我国矿产资源分类与国际惯例并轨的重要变革。
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的依据和业务1.1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的依据新标准实施后,由于新标准对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数据处理上有较大的改动,与原分类标准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在统计和管理上无法对比,因此,原有《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必须全面按照新分类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套改。
由于新的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矿产资源储量的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计划规划,制定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的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等。
所以,这次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的依据必须是国家颁布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
1.1.1 新标准对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新标准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矿产资源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查明矿产资源又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类共16种。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2896cb493c1ec5da50e270b9.png)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矿井储量管理一、储量的分类和分级1.储量分类根据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煤炭资源状况,按目前煤矿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煤炭地质储量分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
其中能利用储量中又分为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
工业储量包含可采储量和设计损失。
它们的关系可用下表3—7—1形式表述:表3—7—1生产矿井储量分类及其含义如下:⑴地质储量指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地质手段(如物探、钻探、巷探、地质调查)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煤炭储量。
⑵能利用储量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
⑶暂不能利用储量指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困难而暂不能利用的储量。
⑷工业储量是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⑸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⑹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作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发展远景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2.储量分级根据对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不同,并考虑设计、生产的需要,煤炭储量分为四级,即A级、B级、C级、D级。
A级和B 级称为高级储量。
确定各级储量的条件:⑴A级储量指经过精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
它是煤矿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⑵B级储量指经过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A级外推的储量。
它是煤矿建设时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⑶C级储量指对煤层用足够的钻孔在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B级外推的储量。
它也是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⑷D级储量是根据地质调查、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级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或一般矿井建设总体规划的依据。
3.储量类别和级别的关系能利用储量包括A、B、C、D等各级储量,即是A、B、C、D各级储量之和。
矿产储量等级及划分(优.选)
![矿产储量等级及划分(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31efc2f23c1ec5da51e2708f.png)
矿产储量等级,矿产储量分类标准矿产储量即矿产资源蕴藏的数量。
指矿物含量达到边界品位以上的、集中蕴藏的矿产数量。
由地质部门勘探,经政府有关权威部门审核批准,并予确认。
是衡量其工业价值大小的主要指标之一。
它直接影响采矿工业和有关加工工业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和空间布局。
因地质勘探工作的程度和精度的不同,所提供的矿产资源储量也有相应的等级划分。
目前,世界各国尚无统一的矿产储量分级标准,欧美国家多采用三级制,如美、加等国划分为“证实”、“近似”、“可能”储量三级。
前苏联采用A1、A2、B、C1、C2五级制。
我国根据1959年4月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所制定的《矿产储量分级暂行规范》规定,将矿产储量划分为四类五级。
第一类,开采储量,为A1级,是用开采巷道或用钻孔配合开采巷道所圈定的储量,它可作编制企业生产计划的依据。
第二类,设计储量,包括A2、B、C级。
A2级为经过详细勘探,用坑道、钻孔圈定的储量或钻探网所控制的储量,可作设计和基建投资的依据。
B级储量计算同A2级,或者由A2级向外推算储量,作用同A2级。
C1级是用地表工程或试钻深部矿层所求设的储量,也可用A2、B级向外推算求得,作用同A2级。
第三类,远景储量,为C2级。
是根据地质测量资料或地球物理勘探所确定分布边界内的储量,可作进一步勘探设计之用,也可配合C1级作小矿设计用。
第四类,地质储量,为根据区域地质测量、矿产分布规律进行预测的储量,只作为矿产普查设计用,不作探明储量级别。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1 / 1word.。
储量定义和分类
![储量定义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b561d3fef705cc17552709b4.png)
储量定义和分类媒体上有多种描述煤炭储量或资源量的名词,这些名词实际对应的是地质行业用来描述不同级别矿藏的。
储量级别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的,统一区分和衡量矿产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与技术经济可利用性的标准。
储量类型与级别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国家与矿山企业正确掌握矿产资源,统一矿产储量的计算、审批、统计和用途,更加经济合理地做好矿产地质勘探工作。
一般说来,储量按地质工作精度分级,按技术经济可利用性分类。
目前大多数国家均统称为储量/资源分类,把地质精度与经济可行均作为储量/资源分类的因素考虑。
储量分类最早起于英国,1944年美国矿业局与地质调查局共同提出了一个储量分类方案,这个方案经过1976、1980年两次修改,形成了在北美和南美广为流行,世界其他国家均参照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
图1 美国对矿藏资源的分类这个原则有两个坐标:横坐标代表地质工作的程度,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由高至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量被冠以“探明的”、“推测的”、“假定的”、“假象的”形容词(英文上使用proved,probable, indicated, inferred, hypothetical, speculative,参见图);纵坐标代表储量或资源的经济可利用性,随着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由高到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被冠以“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经济的”和“不经济的”形容词。
为了区别能从地下回收的矿产物质与地质圈定的矿物物质,美国这一分级方案又将查明的地下储量分为“储量”和“储量基础”两个概念,前者是可以从地下真正采出的部分,后者是地质圈定的部分,它包含了可采出的储量和由于设计、开采、安全等原因不能采出的部分。
按照这一分类体系,矿产资源被分为以下主要类型:储量(探明的、经济的)、推测储量(推测的、经济的)、边界储量(探明的、边际经济的)、推测边际储量(推测的、边际经济的);探明的次经济资源量、推测的次经济资源量、假定的资源量、假想的资源量。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https://img.taocdn.com/s3/m/f99db3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a.png)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资源储量是指地球上存在并能够以经济、技术和环境可行的方法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总量。
资源储量的分类对于资源勘探与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介绍资源储量的类型及其级别。
一、能源储量能源储量是指用于供应能量的资源的总量,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等)。
1.1 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指地质时期生物遗体和有机质经过煤化、成石等过程形成的矿物质,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依据探明储量和探明开采率,化石能源储量可分为可采储量和潜在储量。
可采储量是指已探明的并可经济开采的化石能源储量,潜在储量是指尚未探明或未达到经济可开采条件的化石能源储量。
1.2 核能核能储量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核燃料资源,主要包括铀、钍等。
核能储量的分类常根据探明储量和开采条件进行划分,具体分为已探明储量、潜在储量和未探明储量。
1.3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在人类寿命尺度上持续产生的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
可再生能源储量的评估主要基于能源来源的可再生潜力、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二、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储量是指地球上供人类利用的矿产资源的总量,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固体燃料矿产。
2.1 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或矿体,包括常见金属(铁、铜、铝、锌等)和稀有金属(铅、锡、镍、钨等)。
金属矿产储量的评估基于探明储量、产量、品位等指标,按照其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的多少可分为大型矿床、中型矿床和小型矿床。
2.2 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是指不含金属元素或仅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矿石或矿体,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化肥原料、工业原料等。
非金属矿产储量的评估一般基于探明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其储量等级按照附属矿床规模和资源品位可以分为大、中、小型矿床。
2.3 固体燃料矿产固体燃料矿产是指可供能源利用的固体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煤层气等。
固体燃料矿产储量的评估按照开采条件和探明储量的多少可分为可采储量、潜在储量和前景储量等级。
储量分级管理
![储量分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5de562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8.png)
储量分级管理
储量分级管理是指对油气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以便更好地评估其潜力、规划开发和制定战略。
这种管理方法通常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以确定油气田的储量和价值,支持决策制定和资源管理。
储量分级管理一般根据勘探和开发的数据和评估结果,将油气资源划分为不同的储量类别。
具体的储量类别和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分类:
1. 探明储量(Proven Reserves):指在现有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的支持下,有很高的置信水平可以开发和生产的油气储量。
这些储量在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证实,有较高的开发成功率。
2. 可能储量(Probable Reserves):指在现有数据的支持下,有一定的置信水平可以开发和生产的油气储量。
这些储量的开发成功率可能较低,但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3. 可探明储量(Possible Reserves):指在现有数据的支持下,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可以开发和生产的油气储量。
这些储量的开发成功率较低,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4. 未探明储量(Unproven Reserves):指可能存在但尚未被勘探或评估的油气储量。
这些储量的存在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和经验依据,但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储量分级管理有助于公司和政府机构对油气资源进行有效
的管理和决策。
它可以提供关于资源储量和潜力的信息,帮助规划开发策略、评估投资回报、制定生产计划,并为油气储量的报告和披露提供依据。
然而,储量的评估和分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经济、环境等,因此需要谨慎进行并不断更新和验证。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256303c727284b73f3425001.png)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VIP专享】铁矿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VIP专享】铁矿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8426ea27d3240c8547ef84.png)
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矿产资源含量分类分级由国家专门机构——全国储量委员会制订。
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1、表内储量: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能利用的储量。
、2、表外储量:由于矿物含量低,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石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和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就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基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基本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储量块段外推的储量。
煤矿地质——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
![煤矿地质——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7eab2779f5335a8102d220a6.png)
煤炭储量是指蕴藏于地下具有一定工业价值和一定研究程度的煤炭数量。
它不仅包含着煤炭资源在地下的数量,而且还包含煤炭资源的质量(煤质),反映它的地质研究(勘查)程度和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一、储量级别根据对煤炭资源勘探和研究的程度,煤炭储量分为四级:A级、B级、C级和D级。
A级储量:是经过精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等在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它是煤矿企业编制生产计划以及配合B级和C级储量作为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B级储量:指经过详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等在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A级外推的储量。
它配合A级、C级储量作为煤矿建设总体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C级储量:是经过普查,用足够的钻孔在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或B级外推的储量。
它配合A级、B级储量,也可作为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D级储量:是经过找煤,利用地质调查、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以及煤矿远景规划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 级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设计的依据。
各级储量应具备的条件详见表11-1。
工业储量能利用储量设计损失量地质储量远景储量暂不能利用储量1.地质储量:是指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地质勘探(物探、钻探、巷探)和地质调查查明,符合我国能源政策和标准的全部储量。
2.能利用储量:(又称平衡表内储量)是指煤质指标(如硫、磷、灰等)和经济技术指标(如煤层厚度,埋藏条件等)符合工业要求,在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包括A、B、C、D各级储量。
3.暂不能利用储量:(又称平衡表外储量)是指煤质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暂不符合工业要求,在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下暂不能开采和利用,或因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别复杂,目前开采很困难的储量。
4.工业储量: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做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包括A+B+C级储量。
5.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做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发展远景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仅包括D级储量。
金属矿床的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可借鉴)
![金属矿床的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可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33d9ce1f964bcf84b9d57b9e.png)
第八章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第二十八条:铅锌矿储量分类和分级根据《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要求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铅锌品位低(达到边界品位但达不到工业品位);矿体厚度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
铅锌矿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三级储量。
第二十九条:各级储量用途及条件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
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
其条件是: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充分依据,矿体形态在相邻剖面基本对应,但局部有变化。
3.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B级储量:①计算储量块段中有无矿天窗者;②工程内推或外推储量。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较充分的依据,矿体形态在局部地段虽有分枝复合变化,但在相邻剖面上尚能反映出矿体基本形态大致相似。
3.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4.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C级储量:①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储量;②外推计算的储量。
D级——①为部署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②一般大、中型矿床部分D级配合B+C级储量,亦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对比较复杂的矿床,一定比例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亦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④对小而复杂、难于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作矿山边探边采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量 reserves 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 (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通俗得说:基础储量表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可供企业近期或中期开采的资源量;保有储量是基础储量中可以立即经济开采利用的;而资源量则是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主要是预测和推断的资源量;资源总量=资源量+基础储量储量级别 reserves class 区分和衡量矿产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的标准,其目的是便于正确掌握国家的资源,统一矿产储量的计算、审批、统计和用途。
储量分级最早出现于英国,经过长期的实践,目前在北美、南美及非洲大多数国家的行业协会仍然沿用美国胡佛1909年提出的证实储量、概略储量和可能储量这些术语,尽管其定义有所变动。
1944年由美国矿务局及美国地质调查所提出,根据矿体的揭露程度、观测点及取样点的密度以及对矿产位置、质量、数量了解的可靠程度,将矿产储量分为确定储量、推定储量和推测储量三级。
随着对资源的重视,储量分级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资源和储量分类。
1910年在国际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用数字指数,即A、B、C表示铁矿石的各级储量。
前苏联自1928年起,也采用A、B、C表示不同的储量级别;又从经济的角度,将矿产储量分为平衡表内与平衡表外两类,以后虽经多次变动,但基本上仍然保留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规范管理的特征。
1981年苏联的储量和资源分类新增了P1、P2、P3三级预测资源和按矿床复杂程度的分类,规定了各类矿床应探明的各级储量比例。
1997年俄罗斯批准了新的分类,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勘探程度要求,矿石技术加工和开采技术条件由对各级储量提出要求改为对整个矿床加以确定。
此外,平衡表内储量细分为采收有经济效益储量和国家采取特别措施支持下可开采的储量两个亚类;平衡表外储量也划分为两个亚类:①符合表内要求,限于矿山技术、法律、生态等条件不能利用的储量,②质量低或开采复杂因而经济上不合理,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者。
中国建国初期,采用了前苏联的储量级别。
1959年,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
它将固体矿产储量分为四类(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地质储量)五级(A1、A2、B、C1、C2)。
其中开采储量一般为A1级,设计储量一般为A2、B、C1级,远景储量即为C2级。
在一段时期内,这一储量分级对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64年后,有关部门曾对上述储量分级进行了多次修订。
例如,冶金部在1965年颁发和实行了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的两级储量划分办法;煤炭部将煤矿储量分为普查、详查、精查三级;在1968年以后的全国矿产储量表中,统一按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两级划分方案进行储量统计,等等。
至1977年,又由原国家地质总局和冶金部共同制定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先在地质总局所属单位试行);由原国家地质总局、建材总局及石油化工部共同制定了《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
上述两个规范,根据对矿体不同部分的研究或控制程度及相应的工业用途,将固体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储量,分为A、B、C、D四级,并对各级储量的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993年实行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中,增加了不做矿山设计依据的E 级储量,将A、B、C、D级储量合称探明储量。
此外,又将能利用储量分为两个亚类:①符合当前采、选、冶加工技术条件、工业指标要求、符合矿山建设内、外部经济条件,国家现行法规允许开采的储量;②符合当前采、选、冶加工技术条件、工业指标要求、符合矿山建设内部条件,但交通、供水或能源等外部条件差,改善经济条件后可利用,现行法规允许开采的储量开采储量 开采储量是矿产储量分类中,地质勘探工作精度和资源探明程度最高的一级储量,相当于A级,是矿山生产期间准备采出的储量。
是由矿山生产部门在 B 级储量基础上经生产勘探进一步探明的储量。
通常作为矿山部门编制采掘计划所依据的储量。
其勘探要求为:①准确控制矿体的产状、形态、厚度、构造、内部结构及空间位置等;②精确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有益与有害组份含量的变化、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比例与变化规律;③详尽查明矿石的加工技术条件及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和破碎带的性质与产状,确定夹石、破坏矿体的火成岩岩性、产状与分布;④矿体由矿山采准工程和生产勘探工程完全圈定,其储量的绝对误差不超过±10%。
设计储量 设计储量是矿产储量分类中,探明程度较高、可作为大中型矿山企业设计和建设投资依据的储量。
设计储量按地质勘探的详细程度可分为两级: 1、B级储量——地质勘探期间探获的高级储量。
一般要求分布在矿体的浅部,即矿山初期开采地段,作为其采准设计的依据,并验证C级储量的可靠程度。
其勘探要求为;①查明矿体的产状、形态、厚度、空间位置等,并根据矿床地质规律特征正确地圈定与连接矿体;②查明褶皱、断层和破碎带等构造的性质、特征、分布情况及对主要矿体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对影响或破坏矿体较大的地质构造有工程控制;③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有益及有害组份含量的变化,自然类型、工业品级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夹石的种类和分布规律;④详细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与变化规律;⑤用较密的勘探工程系统控制和圈定各矿体,其储量的绝对误差不超过±20%。
2、C级储量——即原C1级储量,是地质勘探期间探获的基本储量,主要分布在设计开采范围内,作为矿山设计和建设依据的主要储量。
其勘探要求同B级储量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C级储量是用勘探工程系统控制的储量,或由高级储量块段作有限推断的储量,其储量的绝对误差较大(不超过±40%),勘探工作精度也稍逊于B级储量。
远景储量 prospective reserves 1959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根据地质和矿产的研究程度及相应用途所划分的一类矿产储量。
按精度,即为当时中国储量级别中的C2级储量。
因其研究程度较低,一般只能作为矿山远景规划和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的依据,故称远景储量。
它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根据地质条件,由C1级以上的储量地段向外推算的储量;由稀疏的钻孔或少量的坑探工程控制,但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达不到C1级要求的储量;用物探、化探方法配合个别钻孔所验证、推算的储量。
1965年由冶金部提出,1968年起在全国矿产储量表中正式采用的储量分类,其中的远景储量,基本上仍与上述1959年分类中的远景储量相当。
在欧美各国的储量分级中,有时也将可能储量称作远景储量。
[地质储量 geological reserves 1959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根据地质和矿产的研究程度及相应的用途所划分的一类储量。
是指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
这类储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
在矿山设计及生产部门,为区别于生产矿山的三级矿量(又称生产矿量),一般都将矿山建设和生产以前,由地质勘探部门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统称地质储量。
对于在矿山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新矿体的储量,有时也称地质储量。
欧美各国的储量分级中,有时也将可能储量称作地质储量。
前苏联的地质勘探工作中,有时把C2级储量也称地质储量,但有时又把根据地质勘探工作查明的矿床的总储量称地质储量。
[1] 地质储量又称预测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探手段,查明埋藏地下的资源数量,指根据区域地质测量、矿产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并结合已知矿产地的成矿规律进行预测的储量。
是矿产资源储量中探明程度最差的一级储量。
根据矿床勘探和研究程度,岩金矿床地质储量目前分为B(331)、C(332)、D(333)四级。
其中B、C、D三级称工业储量,E(334)级称远景储量。
地质储量在矿产储量中属第四类——不列入探明储量的级别。
它只能作为编制普查工作远景时的参考,或作为地质普查找矿设计及矿山企业远景规划的依据。
油气藏地质储量——一个特定地质构造中聚集的油气数量,如油区地质储量,油田地质储量和油藏地质储量等。
工业储量 industrial reserves 曾用词。
1959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的《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中对开采储量和设计储量的合称。
1965年由中国冶金部提出,1968年起在全国矿产储量表中正式采用的一类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探后求得的主要矿产储量。
它相当于1959年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的《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中划分的C1级以上的储量。
前苏联的地质勘探工作中,通常将A(或A1、A2)、B、C1三级储量,合称为工业储量,也称详细探明和详细研究的储量。
[1] 工业储量是指矿产储量分类中开采储量和设计储量的总和,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储量=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