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操作要求.doc
微生物检测要求
一、无菌操作要求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干热和湿热高压蒸气锅灭菌方法。
1.灭菌前准备(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一、实验室管理制度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 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应严格执行《菌种保管制度》。
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暖气、门窗,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科、室负责人督促本制度严格执行,根据情况给于奖惩,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烤箱、冷冻干燥设备、匀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pH计、高速离心机。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
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一、无菌操作要求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 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 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 适用性试验。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 10104]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102])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CMCC(B) 50094]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
薄膜过滤法采用的滤膜孔径不大于。滤膜直径一般为50mm。滤器及滤膜使用 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水溶性供 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为发挥滤膜的最大过滤效率,应 注意保持供试品溶液及冲洗液覆盖整个滤膜表面。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 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不超过100ml,总冲洗量不得超过1000m1;以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取照上述“供试液的制备”和“接种和 稀释”制备的供试液适量(一般取相当于1g、1ml、10cm2的供试品,若供试品 中所含菌数校对,供试液可酌情减量),加至适量的稀释液总,混匀,过滤,用 适量的冲洗液冲洗滤膜。测定需氧菌总数,转移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胰酪大豆胨 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转移滤膜菌面朝上贴于沙氏葡萄糖 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按规定条件培养、技术。每株试验菌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1张滤膜。同法测定供试品对照组和菌液对照组菌数。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更改历史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1.0 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规范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准确2.0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采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测定的供试品。
3.0 职责质量部负责按本规程的要求执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
4.0 工作程序4.1 洁净区间的确认微生物计数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即待检样品、产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4.2 培养基4.2.1 应使用按中国药典处方及规定的方法制备的培养基。
4.2.2 所用培养基可按中国药典规定的处方及制备方法自行配制,也可使用按中国药典规定的处方生产的脱水培养基进行配制;或购买商品化的预制培养基。
4.2.3 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制备好的培养基若不即时使用,应置于无菌密闭容器中,在2~25℃、避光的环境下保存。
4.2.4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于测定需氧菌总数;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4.2.5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4.2.6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控制菌检查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或控制菌检查。
4.3 菌种及菌液制备检查所用的菌种及菌液制备见附件 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和附件3 控制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稀释剂、冲洗液及其制备的要求见附件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4.4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所用的培养基每批均应进行适用性检查,检查可在供试品检查前或与供试品检查同时进行。
具体要求见附件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和附件3 控制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4.5 方法适用性试验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空气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空气培养监测3.1.1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 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3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4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3,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3,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5 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
盖上盖子,并填写好检验单,送细菌室培养。
3.2 48h后,观察结果。
各个实验室空气培养要求在:≤4CFU/m3。
监测时间:根据不同的特殊重点部门,每1~3个月监测一次.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可随时进行监测.4.处理根据培养结果,对检验科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总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检验科的微生物监测符合要求。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物表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物表培养监测3.1.1 物体表面采样方法3.1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3.3采样方法①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纸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1. 实验前用0.2%过氧乙酸擦净台面及四周,放好需用的实验器材及各种溶液,开紫外灯
消毒40-60分钟。
2. 进入无菌室前应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球棉将手擦干净。
3. 进入无菌间必须穿的专用工作服、帽及拖鞋、口罩,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4. 使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的器皿,不能放置再用,消毒用器皿放置不得超过一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实验完毕,清洁瓷砖台面。
8. 用过的器材进行整理,污染细菌的器材需经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
9. 实验者在实验后用肥皂清洗双手或将双手浸泡于0.2%过氧乙酸溶液中3分钟,用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清洗双手。
10. 换下的隔离衣、帽等进行高压消毒,拖鞋放回原处。
11. 用毕,再开紫外灯消毒40—60分钟。
12. 无菌室和缓冲间每周大扫除一次,保持整洁。
13. 每月进行一次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效果测定,如灯管发黑,超过使用期限,及时更换紫外灯管。
微生物技术操作规范
微生物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应用微生物进行实验以及工业生产的技术。
为了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和遵守操作规范非常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微生物技术操作规范的指导,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2. 实验室环境要求在进行微生物技术操作前,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以下要求:- 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和清洁,定期清理工作台、设备和实验器材。
-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消防器材、洗眼器、紧急照明等。
3. 个人防护措施在进行微生物技术操作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确保操作者的安全:- 操作者应佩戴实验室指定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 操作者应洗手并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菌液。
- 当操作涉及到有毒或有害物质时,操作者应佩戴口罩或呼吸防护设备。
4. 操作流程微生物技术操作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度,并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
2. 操作操作: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微生物培养、转移、接种等操作。
3. 监控: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相关观察数据。
4. 环境清理:操作完成后,及时清理工作台、设备和实验器材,妥善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
5. 废物处理微生物技术操作产生的废弃物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固体废弃物应正确分类,使用封闭进行收集,并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 液体废弃物应经过消毒处理后,在指定的污水排放口排放。
6. 安全意识教育为了提高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应进行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和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要求。
- 个人防护措施和实验室安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 废物处理和环境清理的规范要求。
7. 紧急情况处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操作者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 火灾:立即使用消防器材扑灭火源,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疏散。
- 溢漏事故:快速将溢漏物清理,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和伤害。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内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三、操作流程1. 实验前准备(1)检查所需物品和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2)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移液器等实验用品;(3)佩戴实验服和手套,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样品处理(1)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集样品,并确保准确记录样品信息;(2)样品处理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稀释、离心等。
3. 培养和检测(1)按照操作规程在培养基上均匀涂布样品;(2)标注培养皿的信息,包括样品编号、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等;(3)放置在适当的培养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4)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记录培养时间和结果。
4. 结果分析(1)根据培养结果进行初步鉴定和计数;(2)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分离、鉴定和鉴定。
四、质控要求(1)实验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关的培训;(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3)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试剂和培养基等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确保其完好和有效。
五、记录和报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结果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审查和验证。
对于检测结果,应当制作详细的技术报告,包括检测方法、样品信息、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六、实施本规程由实验室主管负责组织实施,并由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遵守。
七、附则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变动将另行制定修订,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以上即为《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广大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确保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标准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查。
三、检查设备和试剂1. 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指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大肠培养基、Mannitol盐琼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等。
2. 培养皿:使用符合规定的试验培养皿。
3. 培养箱:保证培养条件的恒温培养箱。
4. 其他常用实验用具:包括无菌采样容器、吸管、移液器、无菌培养皿等。
四、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从产品中采集适量样品,保持无菌状态。
2. 制备稀释液: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稀释液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3. 接种培养:将稀释后的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符合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和统计: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统计出微生物的数量。
5. 结果判定:根据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判断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定。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训练,并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具。
2. 培养基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培养基带有细菌污染。
3. 检查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检查和校准,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运送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外界的污染和干扰。
六、结果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和规定的限度标准,出具检测报告,标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具体的检测结果数据。
七、总结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产品质量检验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需严格遵守规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最新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一、实验室管理制度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 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
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负责人严格执行本制度,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烤箱、冷冻干燥设备、匀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pH计、高速离心机。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由经理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
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6.仪器设备应保持清洁,一般应有仪器套罩。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范
经验交流177微生物检验操作规范岳 敏南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巴中市 636600微生物检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检验方法,在检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导致微生物感染。
一、样品打开和处理接收和打开样本的人员应了解样本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如何使用标准保护方法的培训,特别是在处理破损或泄漏的容器时。
标本的内容器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并准备消毒剂。
打开试样进行加工时:1、标本管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
2、必须戴手套,并建议保护眼睛和粘膜(护目镜或口罩)。
3、打开试样管时,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防止飞溅。
二、避免注入传染性物质1、通过认真的实践和操作,避免了因损坏玻璃器皿刺伤而引起的接种感染。
尽量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2、尖锐的工具损坏(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巴斯德玻璃吸管和碎玻璃)可能导致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
3、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1)减少注射器和针头的使用(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打开瓶塞,然后用吸管代替注射器和针头取样);(2)当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采用配套的锐器装置以确保安全安装。
4、不要再将护套放在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上。
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容器中,容器盖应能防止锐器渗透。
三、血清分离1、这项工作只能由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员进行。
2、术中戴手套及眼、粘膜防护用品。
3、标准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避免或减少飞溅物和气溶胶的产生。
血液和血清应小心吸取,不得倾倒。
禁止用嘴吸液体。
4、吸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消毒剂中。
移液管应在消毒剂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丢弃或消毒并清洗以供再次使用。
5、带血凝块的废弃样品管加盖后,应放置在适当的防漏容器中进行高压灭菌和/或焚烧。
6、应准备一种合适的消毒剂,以清洗溅出的样本。
四、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和排泄物的标准保护方法设计标准保护方法(包括“常规预防措施”),以降低已知或未知感染源的微生物传播风险。
五、玻璃器皿和锐器1、尽量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只能使用实验室级(硼硅酸盐)玻璃,任何破碎或破裂的玻璃产品都应丢弃。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一、实验室的准备工作1.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卫生,空气流通。
2.检查实验室设备及试剂的完好性,如有损坏或过期的试剂应予以更换。
3.准备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培养器具,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4.准备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口罩、护目镜、实验服等。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标本的采集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采集器具需经过高温高压消毒处理。
2.将采集的标本迅速送至实验室,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3.对于液体标本,如尿液、血液等,应进行无菌操作并进行适当的稀释。
4.对于固体标本,如组织、分泌物等,应进行无菌取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三、培养基的准备和使用1.根据需要,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的配制。
2.确保培养基的无菌性,防止细菌、真菌等污染。
3.使用培养基前应进行质控试验,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4.在使用培养基前,要检查培养基是否出现变质、褪色等异常情况,若有发现,应立即更换。
四、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1.将标本取适量,在无菌条件下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避免重叠。
2.将涂抹好的培养基置于细菌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使微生物的生长。
3.培养箱内不宜存放过多的培养基,以免影响空气流通和温度控制。
4.定期观察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一般培养时间为24小时至48小时。
五、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定1.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利用显微镜观察菌液或菌落的形态、数量、运动性等特征,进一步鉴定微生物。
3.对于不易鉴定的微生物,可使用生化试剂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4.鉴定微生物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与对应的标准对照互相核对。
六、微生物的灭活和处理1.工作台和实验器具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消毒,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2.将已鉴定的微生物进行灭活处理,可使用高温高压或化学消毒剂。
3.遵循规定将已处理的微生物进行妥善的处置,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为规范检验程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微生物检验员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检验。
样品准备:准确称取10g±1g样品,剪碎后加入到200ml已灭菌的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静置10分钟,待生理盐水样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作菌落计数,液体样品可用原液直接做样液。
如果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量可按每次50ml递增,直至能吸出足够测试用样液。
在计算细菌菌落总数与真菌菌落总数时相应调整稀释度。
1.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1)仪器:培养箱3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0.9%生理盐水、营养琼脂。
3)步骤: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
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15~20ml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35℃±2℃培养48h后,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结果计算:X1=A*K/5式中:X1→细菌菌落总数,cfu/g或cfu/mlA→5块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总数K→稀释度4)如果样品菌落总数超过标准的规定,应进行复检。
将留存的复检样品依前法复测2次,2次结果平均值都达到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合格,其中有任何1次结果平均值超过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不合格。
2.真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1)仪器:培养箱2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0.9%生理盐水、玫瑰红钠琼脂。
3)步骤: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
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15~20ml 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25℃±2℃培养7天,分别于3、5、7天观察,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如果发现菌落蔓延,以前一次的菌落计数为准。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2009.7一、《微生物学检验》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并掌握比较全面的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2.在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建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程序和方法。
4.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室意外处理方法1.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由于微生物学实验是以病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引起实验人员的自身感染或实验室和周围环境的污染。
因此,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
(1)试验前须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发生错误,提高实验效率。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必要时还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非必需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应远离操作区,放在指定的区域。
(4)实验室内不准大声喧哗、嬉戏,应保持实验室的安静、整洁和有序。
不准在实验室内吸烟、饮水和进食,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头、面部,防止感染,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
(5)实验中注意节约试剂,爱护仪器,避免有菌材料的污染,如有传染性材料污染桌面、地面、手、衣服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应立即报告老师及时作适当处理。
(6)用过的污染物品应放到指定的地点,经专人消毒灭菌之后再进行清洗,切勿乱丢或冲入水池中。
禁止将本实验室的物品带出实验室外。
需送温箱培养的物品,应标记清楚后送到指定地点。
(7)实验完毕后应将桌面整理清洁,试剂、仪器放回原处,并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打扫卫生,关好水、电、门窗。
(8)离室前脱下工作服,反折放在指定的地方;双手在2%来苏液中浸泡5min左右,再用肥皂、清水洗净,方可离开实验室。
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
3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验。
4责任中心化验室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中心化验室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本规程执行检验操作。
5程序5.1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15版。
5.2抽样:照《取样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6内容6.1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PN法)。
检查时,按已验证的计数方法进行供试品的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
6.1.1设备、仪器及用具6.1.1.1设备微生物限度检测室、净化工作台、生化培养箱(30〜35£)、生化培养箱(20〜25£)、电热恒温水浴锅、烘箱、脉动真空灭菌柜、紫外灯等。
6.1.1.2仪器及器皿显微镜、托盘天平、锥形瓶、研钵、培养皿、量筒、试管及塞、移液枪及吸头、薄膜过滤器等。
6.1.1.3用具大、小橡皮乳头,洁净工作服、口罩、医用手套、接种环、酒精灯、酒精棉球、灭菌剪刀、灭菌镊子、不锈钢药匙、试管架、火柴、记号笔、薄膜过滤膜等。
6.1.2试液6.1.2.1消毒液A.0.1%新洁尔灭溶液B.75%乙醇溶液6.1.2.2稀释液、试剂及配制A.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3.56g、无水磷酸氢二钠5.77g、氯化钠4.3g、蛋白胨1.0g,加纯化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1210C灭菌15分钟。
B.聚山梨酯80C.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D. 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6.1.3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6.1.4操作方法6.1.4.1试验前准备6.1.4.1.1将供试品及所有已灭菌的平皿、锥形瓶、试管、移液枪吸头(1ml、10ml)、量筒、稀释液、培养基等移至传递窗内。
每次试验所用物品必须事先计划,准备足够用量,避免操作中出入操作间。
6.1.4.1.2开启微生物检测室紫外灯和空调净化系统,并使其工作不低于30min。
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
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规程.doc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确保洁净室(区)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操作标准化,以评估和控制洁净环境的微生物污染。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污染控制的洁净室(区)。
3. 责任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更新检验操作规程。
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检验操作,并记录检验结果。
4. 术语和定义洁净室(区):指按照特定要求控制空气、表面等微生物污染的封闭空间。
表面微生物检验:指对洁净室(区)内表面进行取样和分析,以评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过程。
5. 检验准备5.1 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检验操作规程。
5.2 检验工具和材料:准备必要的检验工具和材料,如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培养基、手套、口罩、工作服等。
5.3 检验环境:确保检验环境符合洁净室(区)的要求,如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
6. 检验操作步骤6.1 表面取样6.1.1 取样点选择:根据洁净室(区)的布局和使用情况,合理选择取样点。
6.1.2 表面消毒:对取样点进行消毒,以减少非目标微生物的干扰。
6.1.3 取样:使用无菌棉签蘸取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取样点表面,收集样本。
6.2 样本接种6.2.1 培养基准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琼脂平板。
6.2.2 接种:将取样棉签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确保样本均匀分布。
6.3 培养6.3.1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
6.3.2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6.4 结果分析6.4.1 计数:根据培养基上的菌落数,计算每平方厘米的微生物数量。
6.4.2 鉴定:对菌落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必要的生化试验,以鉴定微生物种类。
6.4.3 数据分析:分析检验结果,评估洁净室(区)的微生物污染状况。
7. 检验结果的评估7.1 标准对比:将检验结果与洁净室(区)的微生物污染标准进行对比。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范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范一、检验样品的制备1、冷冻样品先使之融化,可在0-4℃融化,时间不超过18小时,也可在不超过45℃的环境中融化,时间不超过15分钟,放入无菌室。
2、按照程序进入第一道缓冲间换上工作服,口罩、工作帽、拖鞋,经过第二道缓冲间进入无菌室。
3、先将自己的手部用70%-75%的酒精棉消毒,然后开始制样。
4、包装的样品,应先将包装物表面擦干净,然后用70%-75%的酒精消毒开启部位及其周围。
5、用灭菌手术剪及镊子打开包装,剪取25G样品于无菌袋中,加入225ML稀释剂或培养基进行均质(10%稀释)。
6、工器具及加工设备的样液充分摇匀,待检。
7、样品从均质到接种相隔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二、检验1、成品按出口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GB/T4789.2、GB/T4789.3、GB/T4789.4、GB/T4789.38进行,或根据客户需要采用客户指定的检验方法。
2、生产用水微生物检验按GB5750进行。
3、工器具及加工设备等要根据其污染的程度做倍加稀释,然后进行检验。
三、检验过程中的要求:1、在检验过程中,样品、稀释剂、试剂、培养基及所用一切器具等必须经过有效的灭菌程序。
2、所用检验操作必须严格遵循无菌程序。
3、制备试剂和培养基所用的水应为去离子水或玻璃器皿蒸馏水。
4、检验结束后,所有带菌的培养基、试剂、器皿等必须尽快灭菌和洗刷,清洗过的器皿不残留洗剂痕迹。
5、检验结束后,用有效的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及手部以保证安全。
四、检验记录和结果报告1、经检验的样品应填写详细的真实的完整的检验记录,不得随意涂改,检验记录以月为单位,装订成册备查。
记录内容有:样品名称、样品数量、样品编号、生产日期、取样日期和检验日期、检验项目及各项反应情况,评语和结论、检验结束日期、检验人等。
2、检验结束后,应尽快根据实际检验结果填写检验结果报告单,经有关人复核无误后分送生产经理、品管部、生产厂长、质检科,并留底存档,备查两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一、无菌操作要求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1. 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 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三、消毒灭菌要求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一)干热和湿热高压蒸气锅灭菌方法1.灭菌前准备(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2.装放(1)干热灭菌器:装放物品不可过挤,且不能接触箱的四壁。
(2)大型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
3.设备检查(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2)检查压力表蒸气排尽时是否停留在零位,关好门和盖,通蒸气或加热后,观察是否漏气,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管道有无堵塞。
(3)对有自动电子程序控制装置的灭菌器,使用前应检查规定的程序,是否符合于进行灭菌处理的要求。
4.灭菌处理(1) 干热灭菌法:此法适应于在干热情况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较常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的灭菌。
①器械器皿应清洗后再干烤,以防附着在表面的污物炭化。
②灭菌时安放物品不能过挤,不要直接接触底和箱壁,物品之间留有空隙。
③菌时将箱门关紧,接上电源,先将排气孔打开约30min,排除灭菌器中的冷空气,温度升至160℃调节指示灯,维持1.5 –2h。
④灭菌完毕后或温度升温过程中,须在60℃以下才能打开箱门。
(2) 手提式高压锅或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的使用应按下列步骤进行:①手提式高压锅在主体内加入3L清水,立式高压锅加水16L(重复使用时应将水量补足,水变混浊需更换).②手提式压力锅将顶盖上的排气管插入消毒桶内壁的方管中(无软管或软管锈蚀破裂的灭菌器不得使用)。
③盖好顶盖拧紧,勿使漏气;置灭菌器于火源上加热,立式压力锅通上电源,并打开顶盖上的排气阀放了冷气(水沸腾后排气10-15min)。
④关闭排气阀,使蒸气压上升到规定要求,并维持规定时间(按灭菌物品性质与有关情况而定)。
⑤达到规定时间后,对需干燥的物品,立即打开排气阀排出蒸气,待压力恢复到零时,自然冷却至60℃后开盖取物,如为液体物品,不要打开排气阀,而应立即将锅去除热源,待自然冷却,压力恢复至零,温度降到60℃以下再开盖取物,以防突然减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
(3) 卧式压力锅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关紧锅门,打开进气阀,将蒸气引入夹层进行预热,夹层内冷空气经阻气器自动排出。
②夹层达到预定温度后,打开锅室进气阀,将蒸气引入锅室,锅室内冷空气经锅室阻气器自动排出。
③待锅室达到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时,调节进气阀,使保持恒定至④自然或人工降温至60℃再开门取物,不得使用快速排出蒸气法,以防突然降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
⑤使用自动程序控制式压力蒸气灭菌器,在放好物品关紧门后,应根据物品类别按动相应开关,以便按要求程序自动进行灭菌,灭菌时必须利用附设仪表记录温度与时间以备查,操作要求应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5.灭菌温度与时间(1) 干热灭菌器灭菌温度160℃,1.5-2h。
(2) 压力蒸气灭菌锅灭菌温度与时间(二)间歇灭菌方法1.灭菌方法系利用不加压力的蒸气灭菌,某些物质经高压蒸气灭菌容易破坏,可用此法灭菌。
(1)将欲灭菌物品置于锅内,盖上顶盖,打开排水口,使器内余水排尽。
(2)关闭排水口,打开进气门,根据需要消毒10~20min。
(3)灭菌完毕关闭进气门,取出物品待冷至室温温度,放入37℃温箱过夜,次日仍按上述方法消毒,如此三次,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2.血清凝固器使用方法,培养基中含有血清或鸡蛋特殊成份时,因高热会破坏其营养成份,故用低温,可使血清凝固,又可达到灭菌目的。
(1) 在使用该法灭菌的血清等分装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试管、平皿也经灭菌后使用。
(2)将培养基按要求使成斜面或高层,加足水后,接上电源,升温75~90℃1h灭菌,放37℃温箱过夜,再如此灭菌三次。
3.煮沸消毒:可用煮锅或煮沸消毒器,水沸腾后再煮5~15 min,也可在水中加入2﹪石炭酸煮沸5 min,加入0.02﹪甲醛, 80℃煮60 min均可达到灭菌目的, 但选用煮沸消毒的增消剂时, 应注意对物品的腐蚀性.4.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按正常情况已属无菌,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查放置,以免再度污染。
(1) 物品取出,随即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坏或棉塞脱掉,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2) 取出的物品,如为包装有明显的水浸者,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3) 培养基或试剂等,应检查是否符合达到灭菌后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者应废弃。
(4) 启闭式容器,在取出时应将筛孔关闭。
(5) 取出的物品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这处,或沾有水液,均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6) 取出的合格灭菌物品,应存放于贮藏室或防尘柜内,严禁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 凡属合格物品,应标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限。
(8) 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记录灭菌品名、数量、温度、时间、操作者。
四、有毒有菌污物处理要求微生物实验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
1. 经培养的污染材料及废弃物应放在严密的容器或铁丝筐内,并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待统一进行高压灭菌。
2. 经微生物污染的培养物,必须经121℃30min高压灭菌。
3. 染菌后的吸管,使用后放入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中,最少浸泡24h(消毒液体不得低于浸泡的高度)再经121℃30 min高压灭菌。
4. 涂片染色冲洗片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冲入下水道,烈性菌的冲洗液必须冲在烧杯中,经高压灭菌后方可倒入下水道,染色的玻片放入5﹪煤酚皂溶液中浸泡24 h后,煮沸洗涤。
做凝集试验用的玻片或平皿,必须高压灭菌后洗涤。
5. 打碎的培养物,立即用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喷洒和浸泡被污染部位,浸泡半小时后再擦拭干净。
污染的工作服或进行烈性试验所穿的工作服、帽、口罩等,应放入专用消毒袋内,经高压灭菌后方能洗涤。
五、培养基制备要求培养基制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
因为各种微生物对其营养要求不完全相同,培养目的的不同,各种培养基制备要求如下:1.根据培养基配方的成分按量称取,然后溶于蒸馏水中,在使用前对应用的试剂药品应进行质量检验。
2.PH测定及调节:PH测定要在培养基冷至室温时进行,因在热或冷的情况下,其PH有一定差异,当测定好时,按计算量加入碱或酸混匀后,应再测试一次。
培养基PH值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或影响结果的观察。
但需注意因高压灭菌可影响一些培养基的PH降低或升高,故不宜灭菌压力过高或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培养基的质量,指示剂、去氧胆酸钠、琼脂等一般在调完PH后再加入。
3.培养基需保持澄清,便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培养基加热煮沸后,可用脱脂棉花或绒布过滤,以除去沉淀物,必要时可用鸡蛋白澄清处理,所用琼脂条要预先洗净晾干后使用,避免因琼脂含杂质而影响透明度。
4.盛装培养基不宜用铁、铜等容器,使用洗净的中性硬质玻璃容器为好。
5.培养基的灭菌既要达到完全灭菌目的,又要注意不因加热而降低其营养价值,一般121℃15min即可,如为含有不耐高热物质的培养基如糖类、血清、明胶等,则应采用低温灭菌或间歇法灭菌,一些不能加热的试剂如亚碲酸钾、卵黄、TTC、抗菌素等,待基础琼脂高压灭菌后凉至50℃左右再加入。
6.每批培养基制备好后,应做无菌生长试验及所检菌株生长试验。
如果是生化培养基,使用标准菌株接种培养,观察生化反应结果,应呈正常反应,培养基不应贮存过久,必要时可置4℃冰箱存放。
7.目前各种干燥培养基较多,每批需用标准菌株进行生长试验或生化反应观察,各种培养基用相应菌株生长试验良好后方可应用,新购进的或存放过久的干燥培养基,在配制时也应测PH,使用时需根据产品说明书用量和方法进行。
8.每批制备的培养基所用化学试剂、灭菌情况及菌株生长试验结果、制作人员等应做好记录,以备查询。
六、样品采集及处理要求1.所采集的检验样品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
2.根据食品的种类及数量,采样数量及方法应按标准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
3.采样应注意无菌操作,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用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药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以避免杀死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应用。
4.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往检验室进行检验,送检过程中一般不超过3h,如路程较远,可保存在1~5℃环境中,如需冷冻者,则在冻存状态下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