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2】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章末复习:《种群和群落》章末测试题(二)
第4章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2.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中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自然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化林地显然不属此例,应属次生演替,D错误。
3.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下列各项中决定动物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A. 出生率B. 死亡率C. 出生率或死亡率D. 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D【解析】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D正确故选 D2.泥石流过后的低洼地被泥沙、碎石等固体物填平形成淤积体几年后的淤积体上生出植被原有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淤积体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随着时间的推移淤积体上会发生群落的代替过程C. 光照强度是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性因素D. 该淤积体的生存条件恶劣最终不会演替为森林群落【答案】B【解析】解 A.初生演替的时间长也不具备土壤条件而淤积体中有土壤条件且几年便生出植被说明为次生演替 A错误B.淤积体上会发生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正确C.植株高度是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较高的植株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C 错误D.发生泥石流的地方雨量比较充沛有可能演替为森林 D错误故选 B3.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是由灌木阶段的群落演替而来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答案】D【解析】解 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A错误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B错误C.草本阶段在灌木阶段之前 C错误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故选 D4.在玉米、大豆间种的地块里生长了一些杂草另外还生活着一些小动物危害玉米的玉米螟土壤中的蚯蚓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农田中的大豆、玉米及杂草等植株高度不同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 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 该农田中的所有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D. 影响玉米螟、蚯蚓等动物在农田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答案】C【解析】解 A.在垂直方向上大豆、玉米及杂草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A正确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有差异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正确C.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等特征如雌雄同株的玉米、大豆等种群都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 C错误D.影响动物在群落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栖息条件和食物 D正确故选 C5.某废弃采石场经过人工整理和覆土后进行封闭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 对物种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性别比例C. 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D. 物种③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答案】A【解析】A.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A正确B.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所以其种群密度在增大 B错误C.b-d随着植被的不断丰富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植株越来越高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 c年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是乔木因此c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不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错误D.物种③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所以物种③的种群数量不是J型增长曲线 D错误6.人的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在男性群体中的患病率为7% 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4号的一对X染色体上分别带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B. 2、5、7号体细胞中均不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C. 8号体细胞中不会同时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D. 5号与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结婚所生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约为3.3%【答案】A【解析】解 A.6号同时患有红绿色盲和血友病说明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一条X染色体上该染色体来自4号由于4号不患病说明其另一条染色体上不含致病基因 A错误B.2、5、7号均为不患病男性故体细胞中均不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 B正确C.8号从3号获得一个红绿色盲致病基因但是不患病说明从4号获得的X染色体是不含致病基因的那条X染色体故体细胞中不会同时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 C正确D.红绿色盲在男性群体中的患病率为7% 则该基因( X^b)的频率也为7% 则 X^B的频率为93% 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为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7%×93%)÷(93%×93%+2×7%×93%)=14/107≈13% 则他们所生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3%×1/4≈3.3% D正确故选 A7.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 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C. 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其种群数量衰退的也越快D.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答案】A【解析】 A 、自然增长率大于0 种群数量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 种群数量减少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A正确B、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上的种群数量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B错误C 、种群数量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的差死亡率越高的种群若其出生率也很高种群数量可能上升 C错误D、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 D错误8.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B. 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变C. 田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后在环境容纳量的上下波动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只能大于0【答案】D【解析】解 A.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A正确B.种群环境容纳量受种群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则环境容纳量不变 B正确C.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 C正确D.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D错误故选 D9.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作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干旱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B. 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C. 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D. 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解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A错误B.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B正确C.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正确D.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D正确故选 A10.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1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D.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解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A正确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通过种群密度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B正确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C正确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错误故选 D1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 年末时为110 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 死亡个体数为10 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时出生率越高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解 A.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 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 出生率为20÷100=20% A 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 B正确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 C错误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 D错误故选 B13.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C. 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D. 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答案】A【解析】解 A.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使种群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 B正确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出现生长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C正确D.由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D正确故选 A14.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B. 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C. 草本阶段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D. 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答案】D【解析】 A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提供优越条件从而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A正确B、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加土壤微生物增加 B正确C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C正确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增加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 D错误15.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 性引诱剂的作用是提高蝗虫的交尾率D. 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控制种群数量应在b-c水平【答案】A【解析】 A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 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 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 A正确B、a\sim 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 B错误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使得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降低交尾率 C错误D、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即d-e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16.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 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C. 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X种群的K值是250D. 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答案】B【解析】解 A.根据格表分析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鼠的种群数量略有增加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动物新物种X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其中鼠为被捕食者新物种X为捕食者 A错误B.客观上物种X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B正确C.根据格表分析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左右 C错误D.在第5~8年时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错误故选 B1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 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C.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D. 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答案】C【解析】 A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A正确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正确C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除了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之外还有共栖等 C 错误D、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D正确18.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答案】C【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9.(1)水体中无机氮浓度和无机磷浓度增加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其中磷元素进入藻类植物细胞后以________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磷元素还是细胞内________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19.(2)对采样水中某种单细胞硅藻进行培养时除适合的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外必须的条件是________.19.(3)在对某种单细胞硅藻的培养过程中需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每天定时对其进行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②在培养后期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③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___ 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④请用方框在答题卷血细胞计数室图中标出抽样计数区域.________.【答案】磷脂, ATP、DNA、RNA【解析】解(1)磷元素进入藻类植物细胞后以磷脂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磷元素还是细胞内ATP、DNA、RNA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答案】适宜的光照【解析】(2)对采样水中某种单细胞硅藻进行培养时除适合的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外必须的条件是适宜的光照.【答案】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藻细胞密度过大, 大, 先盖上盖玻片后滴细胞悬液,【解析】(3)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②在培养后期藻细胞密度过大因此在培养后期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③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即先滴细胞悬液后盖上盖玻片则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盖上盖玻片后滴细胞悬液.④抽样计数区域最中间的大方格中且一般为五点取样法.具体见答案.20.(1)浅水处栽植了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岸边栽种了柳树河岸上栽种了桧柏、棣棠、紫薇等树木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20.(2)污水处理厂若要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可能利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20.(3)根据文中信息在洋桥河段进行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中能降低河水中N、P含量的主要是________20.(4)经过生态治理当“鱼在水中游鸟在林中戏”的景象再次呈现时洋桥河段生态系统中________(有/没有)食物链的增加或重新出现理由是 ________20.(5)要维护洋桥河段新建的人工生态系统从社会环境因素考虑应避免________(举两例)等行为发生在不改变该河段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前提条件下应采取________(举一例)等措施以避免该生态系统水体的水质再次遭到破坏【答案】水平【解析】【答案】分解者【解析】【答案】浅水处栽植的荷花、芦苇、菖蒲等多种水草【解析】【答案】有, 因为鱼和鸟都是消费者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它们的捕食对象它们是无法生存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必定存在着它们的捕食对象即建立了新的食物链或者恢复了原有的食物链【解析】【答案】排污、钓鱼、随意放生等, 及时清理河道里的枯枝树叶多余的水生植物禁止垂钓等【解析】21.(1)“四位一体”模式应用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原理该农业模式能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叙述“四位一体”农业有哪些生态效益?________ (至少两点)21.(2)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国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等环境保护措施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________ 这些保护措施即改善了环境又增加了人们的旅游品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生态工程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不能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不能走“先________、后治理”的道路【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多级, ①使用清洁、高效的沼气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有利于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②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③沼泽、沼液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减少化肥用量④减少了农药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解析】解(1)“四位一体”模式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该农业模式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四位一体”农业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①使用清洁、高效的沼气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有利于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②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③减少了农药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答案】(2)演替, 直接价值和间接, 污染【解析】(2)我国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等等环境保护措施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演替这些保护措施即改善了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又增加了人们的旅游品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态工程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不能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22.(1)新移居地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群落演替是指________ 该案例说明了人类活动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是________22.(2)巨菌草和双孢菇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是________ 巨菌草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答案】(1)次生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1)略【答案】(2)生产者和分解者, 直接价值和间接【解析】23.(1)岛屿上的所有生物相互关联形成生物群落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23.(2)据图分析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________ 灭绝率__________23.(3)分析上图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岛屿该数值最大23.(4)(不定项选择)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是()【答案】(1)种群, 物种组成【解析】解(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答案】(2)降低, 升高【解析】(2)分析题图可知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降低灭绝率上升【答案】(3)平衡物种数, 岛屿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解析】(3)分析题图可知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平衡物种数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最大【答案】A, B, D【解析】(4)A.岛屿上的平衡物种数取决于物种入侵和灭亡的平衡不随时间而变化 A 正确B.平衡物种数由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消亡或迁出之间动态变化所决定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留居种数越多所以一般大岛屿可以供养的物种数大于小岛屿 C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岛屿与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物种数不断降低 D正确故选 ABD24.(1)对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研究属于________水平的研究与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对光照的利用率较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 24.(2)部分白杨树衰老死亡后可能会导致________(填基因、物种或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24.(3)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原因是 ________【答案】(1)群落, 低, 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群落的空间结构简单植物对中层及下层光照的利用率低【解析】解(1)对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研究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与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群落的空间结构简单植物对中层及下层光照的利用率低【答案】(2)基因【解析】(2)部分白杨树衰老死亡后可能会导致基因多样性降低【答案】(3)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更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解析】(3)人工白杨树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原因是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更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评
本章知识结构本章测试1.下列关于种群的不正确叙述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性B.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单位D.种群密度由自然因素决定,与人为因素无关解析:此题考查种群的基本概念,人为因素已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种群密度肯定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D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蝗虫包括全部的成虫和幼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解析:考查群落的概念,群落的范畴包括此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但不包括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种群出生率下降B.雌性个体也减少C.种群性别比例失调D.雌虫生殖能力下降解析:破坏种群内的雌雄性别比例会影响该种群的正常繁殖,最终使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减少。
答案:A4.有一个自然村落南北各有一个池塘,这两个池塘中生活着( )A.一个鲫鱼种群B.两个鲫鱼种群C.一个甲鱼群落D.两个甲鱼群落解析:一个池塘即为一定的区域,所以两个池塘中不可能生活着一个鲫鱼种群或一个甲鱼种群。
群落的范畴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其名称前不能以具体的物种名称来形容。
答案:B5.某一生物种群中,幼年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 )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解析: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种群密度的变化类型,成年和老年多于幼年个体,会使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成为衰退型。
答案:B6.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
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的小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有解析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张建尚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一、选择题1.(改编)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 、B 、C 和D共4组实验,用1 000mL 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B 组、A 组和D 组的结果B.B 组和A 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 组培养液较多,氧气少C.D 组和B 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 组葡萄糖浓度较低,营养物供应少D.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D 葡萄糖是酵母菌生存的能量来源,氧气和能量来源通常是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A 和B具有比C 、D 更多的葡萄糖,但B 的空气少,A 项正确;(2)B 组和A 组的葡萄糖质量分数相同,但培养液的体积不同,所以其空气量不同,B 项正确;D 组和B 组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葡萄糖的质量分数不同,C 项正确;使用试管刷会将计数板的计数室磨平,影响计数,D项错误。
2.(改编)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即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68只鼠。
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由于鼠捕捉释放后再被捕捉的几率变小,所以估算值比实际数量小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过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B 根据54:12=N :68可以得出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306只,A 项正确;由于鼠捕捉释放后再被捕捉的几率变小,估算值比实际数量大,B 项错误;草原上鼠与牛羊都以植物为食,所以是竞争关系,C 项正确;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过草原大火,鼠的数量会减少,D 项正确。
2019-2020年秋季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卷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5小题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也有分层现象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常呈镶嵌分布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D.不论哪种演替,最先出现的都是地衣3.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4.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 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①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①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①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①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 . ①①①①B . ①①①①①C . ①①①①D . ①①①①①6.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c 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 b 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 .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 .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7.如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哪段表示受到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 )A . CD 段B . DE 段C . EF 段D . FG 段8.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A . ①B . ①C . ①D . ①9.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和丁共4组实验,用1 000 mL 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①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C.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D. 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答案】A【解析】2.正布氏田鼠为某草原地区的主要害鼠其对草场造成的危害大小与其种群密度直接相关一科研小组对新迁入某农场的正布氏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正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由于该鼠被捕一次后会更难捕捉因此正布氏田鼠的实际种群密度往往比调查结果偏小B. 正布氏田鼠种群迁入该农场后增长情况应为图中虚线所示C. 图中D点时正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其出生率小于C点D. 此图也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的捕捞最好把每次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图中C点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答案】【解析】3.下列不属于生态演替的是()A. 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B. 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C. 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D. 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答案】A【解析】解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演替 A符合题意B.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属于次生演替 B不符合题意C.弃耕后的农田保留着较好的土壤条件并且存在植物的种子等此处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不符合题意D.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属于次生演替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4.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海洋中的全部鱼B. 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C.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D. 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答案】D【解析】A、群落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海洋中除了鱼还有其他生物因此海洋中的全部鱼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A错误B、一片草地里除了跳蚤和蝗虫还有其他生物因此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B错误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即包含了无机环境又包含了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 C错误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正确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只被动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D【解析】解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 A正确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正确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 C正确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 D错误故选 D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解 A.分析柱形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 12月底变为0 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幼体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使出生率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减小 D错误故选 D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 2项B. 3项C. 4项D. 5项【答案】B【解析】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 B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并且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_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答案】D【解析】A、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 A 正确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 CO_2含量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正确C、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使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 CO_2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错误故选D.9.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 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C. 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D. 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答案】A【解析】解 A.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A正确B.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错误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鹰的数量将增加因为鹰的营养级由第三、五营养级变为主要是第三营养级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减少 C错误D.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营养级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都会减少 D 错误故选 A10.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C.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解析】解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高大乔木会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资源是种间竞争的关系 B正确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更丰富分层更多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C 正确D.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D正确故选 A11.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不同群落阶段延续时间不同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 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 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 演替到森林阶段由于物种多样性增大群落内部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答案】D【解析】解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A正确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B正确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C正确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大但竞争程度与多样性关系不大主要与资源、空间等有关 D错误故选 D1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答案】D【解析】解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正确B.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B正确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正确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 D错误故选 D13.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B. 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一定相同C. 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J”型D. 在\ t_4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相等【答案】A【解析】解 A.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均大于1 所以两个种群数量都是增长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 A正确B.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但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同 B错误C.在 O\sim t_1时间段乙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所以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不是“J”型 C错误D.由于甲、乙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以及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同所以在 t_4时刻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D错误故选 A14.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后来沿着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传人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 在人们拓荒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实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C. 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 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答案】A【解析】A、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不同自然条件的选择作用导致它们的基因库之间存在区别 A正确B、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B错误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一样都存在空间结构 C错误D、外来物种引进后若能大量繁殖才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D错误故选A.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 A错误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B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D错误故选 B16.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 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 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A正确B.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原因是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正确C.种群数量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组成只是可以用于预测但并不一定按预测发展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故选 D17.如图为某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B.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D. 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答案】C【解析】解 A.布氏田鼠在草原上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正确B.由图可知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正确C.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将下降 C错误D.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 D正确故选 C1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可能大幅超过b点C. 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 b~c段的出现仅与天敌捕食有关【答案】C【解析】解 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 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 A错误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 B错误C.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C正确D.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错误故选 C19.下列关于弃耕农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该演变属于次生演替植株高度在优势物种的更替中起重要作用B. 在草地变树林的过程中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都不会发生改变C.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不同植物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D.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较高的植株在竞争中占优势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成为优势物种 A正确B.在草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中阴生草本植物数量增多阳生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B错误C.草原群落中不同种群主要占据不同空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D.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均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D正确故选 B20.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A不符合题意B.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不符合题意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C不符合题意D.农贸市场上新鲜的白菜、萝卜、菠菜、活鸡、猪这些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D 符合题意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1.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A, C【解析】解 A.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A正确B.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无法判断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是否增加B错误C.夏季是藻类的种类最多而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说明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C正确D.图中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入浮游动物比例 D错误故选 A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2.(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22.(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22.(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22.(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22.(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四、解答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10分共计80分)23.(1)某研究小组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如何统计?________23.(2)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23.(3)人类活动停止后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答案】降低, 群落, 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由此可见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应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答案】方向, 抵抗力【解析】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初生, 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解析】人类活动停止后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4.(1)田鼠种群数量的调査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使田鼠种群密度调査数量偏大的因素有________24.(2)若鹰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鹰增重1 kg 最多消牦植物________kg.食虫鸟的能量不能完全传给鹰的原因是________ 食虫鸟的能量去向不同于鹰的途径是________24.(3)该农田若种植的是小麦可在小麦行的间隙种植磨菇不仅可以额外收获蘑菇也有利于小麦增产试分析小表增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24.(4)瓢虫在捕食蚜虫时蚜虫会向体外释放一种挥发性的告警激素避免其他蚜虫被瓤虫捕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本章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磨菇等大型真菌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3.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下列选项不可能与之有关的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4.下图能反映三个种群的密度变化趋势的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甲>乙<丙5.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6.下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ⅠB.ⅢC.ⅣD.Ⅴ7.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8.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10.下图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11.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B. 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 与曲线图相比数学方程式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D.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 A错误B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 B错误、D正确C.与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C错误故选 D2.如图为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测得某植物的 CO_2的吸收速率曲线图关于该图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a点产生的原因是夜温降低细胞呼吸减弱 \ CO_2释放减少B. 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点是b 结束光合作用的点是mC. de段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 \ CO_2吸收减少 fh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减弱D.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c、h 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的点是m【答案】D【解析】解 A.a点是由于夜间温度降低呼吸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降低释放的 CO_2减少 A正确B.由题图可知 b点是光合作用开始的点 m点之后 CO_2释放速率不变说明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B正确C.de段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 CO_2吸收减少 fh段是下午光照逐渐减弱的时间段此时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减弱 C正确D.h点之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有机物减少因此有机物积累最大的点是h 点 D错误故选 D3.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B. 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C. 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D【解析】解 A.由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A正确B.据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使种群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 B正确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出现生长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C正确D.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错误故选 D4.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 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现象C. 在冰川、沙丘和火烧后的不毛之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答案】A【解析】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 “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会促使细菌发生抗性突变C. 二倍体西瓜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解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A错误B.抗生素不能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抗生素能对细菌的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 B错误C.二倍体西瓜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但一定需要生殖隔离 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D正确故选 D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答案】D【解析】解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正确B.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B正确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正确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 D错误故选 D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 2018年某市的人口出生率为8.9‰B.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C. 由于水葫芦的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D. 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答案】D【解析】8.科尔沁草原水草丰美最近新迁移来了一群兔子兔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当兔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种群数量维持恒定不再变化B. 此时的种群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C. 兔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接近0D. 若此时有狐狸迁入兔群个体数量将继续增加【答案】C【解析】解 A、当兔群的数量趋于稳定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不会恒定不变 A错误B、稳定后种群的年龄组成应该是稳定型而不是增长型 B错误C 、种群的数量趋于稳定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接近0 C正确D、狐狸迁入后兔群的生存阻力增大因此兔群的数量应该下降 D错误.故选 C.9.生活在某湖泊中的某种鱼在a点以前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处于平衡状态若在a点将大量该种鱼的鱼苗投入湖泊一段时间后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应该是()A.B.C.D.【答案】A【解析】解生活在某湖泊中的某种鱼在a点以前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处于平衡状态即该鱼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在a点将大量该种鱼的鱼苗投入湖泊会造成该种鱼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降低环境的容纳量因此一段时间后该种鱼的K值会下降 A符合题意故选 A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环境容纳量C. 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D. 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会彻底消失【答案】D【解析】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正确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环境容纳量 B正确C.调查某些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正确D.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发生改变但劣势种也不会完全消失 D错误故选 D11.猞猁以雪兔为食如图为1850年\sim 1940年的90年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这种种群数量波动方式属于非周期波动B. 气候、食物、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极为强烈C. 猞猁捕食雪兔后同化的能量属于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D. 雪兔属于小型哺乳类因此其存活曲线与人类类似接近凸型【答案】C【解析】 A 、由图可知这种种群数量波动方式属于周期波动 A错误B、气候、食物、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小 B错误C 、猞猁捕食雪兔后同化的能量属于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 C正确D、雪兔属于小型哺乳类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其存活曲线为直线型人类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存活曲线为凸型 D错误12.自然状态下种群保有一定的数量可以借助种内互助共同抵御其他物种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但是种群的社群压力会随本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变大社群压力限制自身数量增长的机制及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社群压力调控种群数量离不开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B. 社群压力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 社群压力接近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K值D. 种群数量大于K/2后社群压力迅速加大、种群死亡率升高不利于生物的进化【答案】D【解析】解 A.社群压力调控生物种群的繁衍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A正确B.社群压力会影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导致性激素、免疫系统和血糖代谢的改变进而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B正确C.由题干得社群压力接近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较大种群可以借助种内互助共同抵御其他物种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使得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K值 C正确D.种群死亡率升高不会影响生物的进化 D错误故选 D13.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答案】C【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14.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分层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第4章 种群和群落有答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如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由强变弱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3.下列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5.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7.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8.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
人教版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3.分析图示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B时期B.影响B→C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种群数量在D点达到K值D.如果人为地给此种群提供营养物质,达到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值B点的时间应延后4.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关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集群一般是()A.个体体型比较大,且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类型B.个体体型比较小,且环境适应性较弱的类型C.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D.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种子繁殖5.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6.在一个密闭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B.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采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C.酵母菌的计数方法一般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D.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7.生态学家高斯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只左右,将此数值定为K值。
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种群、群落、生态系统2
必修三第4、5章综合练习题二一、选择题: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 .a ~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 点出现D .控制种群数量在d ~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下面的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 .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 .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D .若图2中的曲线Y 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 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 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4.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
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5.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序列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级群落。
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答案】A【解析】A、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是由于地形的起伏使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群落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了分层现象,B正确;C、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D、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选A。
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
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 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 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 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答案】B【解析】解:A.由题干可知,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
B.分层现象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B错误。
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 测试(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答案】A【解析】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B正确;C、迁入率、迁出率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D正确.2.在对某种野兔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2hm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记的野兔10只,则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A.125只/hm2 B.100只/hm2 C.75只/hm2 D.50只/hm2【答案】D【解析】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记的野兔10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5=40:10,N=100只.由于调查范围为2hm2(公顷),因此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50只/hm2.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答案】C【解析】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地区取样会偏小,C正确;D、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错误.4.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B.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答案】D【解析】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是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捕捞应在c点,故A错误。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03单元单元测试卷第04章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卷3 第4章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进行捕杀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演替至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C.草本阶段多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4.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需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B.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制临时装片前要将试管静置后才能取样C.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可根据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CO2的产生量D.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少量SiO2是为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5.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
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6.生物学中的实验部分是学好生物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B.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表明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C.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且不同色素溶解度不同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不需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7.某生物小组做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菜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B.用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地点,则二者一定存在竞争关系8.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B.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C.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决定因素主要是阳光D.四大家鱼在水层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9.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练习(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练)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导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答案】D【解析】解: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2.在对某地的麻雀种群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将这些麻雀腿上套好标志环并放掉,数日后又捕获麻雀40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5只.则该地的麻雀大约有()A.2 000 只 B.400 只 C.200 只 D.500 只【答案】B【解析】解:根据题干分析,麻雀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0:5,解得N=400只.3.某学生进行探究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甲图是某天显微镜镜检结果,乙图是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目清晰,需加水稀释B.乙图中第4-7天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D.酵母菌自身代谢产物如CO2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图中酵母菌数量较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对样液进行适当稀释后再计数,A正确。
乙图中4-7天酵母菌数量处于相对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大致相等的,B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两群落植被丰富度的调查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 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C. 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答案】B【解析】A、两群落植被丰富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 A错误B、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差异是由于地形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造成的 B正确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达到最高 C错误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替代第25年后但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大量物种被替代的现象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答案】A【解析】A、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是由于地形的起伏使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群落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了分层现象 B正确C、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C正确D、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故选A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 \J 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D.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A错误B. 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B错误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 C错误D.b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D正确故选 D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会一直维持在 K值水平保持不变B. 种群内个体没有生殖隔离种群密度越大出生率就越大种群数量增长也越明显C. 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逐步积累就会发生演替D. 在群落水平上可以研究群落范围、群落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但不涉及物种丰富度【答案】C【解析】解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近期内处于动态平衡不会一直维持在K值保持不变 A错误B.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食物、空间等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密度越大出生率越低种群数量反而会下降 B错误C.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引起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另一个群落即发生群落演替 C正确D.群落水平可以涉及物种丰富度 D错误故选 C5.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答案】C【解析】A、图中a﹣f演替过程开始于10万年前某水体起点是没有生物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A正确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由于土壤中已经存在植物的根系等繁殖体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B正确CD、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如果没有人的作用由于气候条件最后也会演替成荒漠只是人的存在加速了这一过程 C错误 D正确6.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鲸落中发现了大量以鲸尸为食的动物还发现存在能利用硫化氢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的硫化细菌近年来全球的鲸落数目正在不断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B. 鲸落中的硫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C. 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D. 流经鲸落的总能量是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解 A.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 A正确B.鲸落中的硫化细菌能利用硫化氢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说明硫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 B正确CD.深海中能量的输入仅依靠深海中的化能自养型细菌的供给是远远不够的鲸落可以促进海洋上层营养物质的向下运输以供给深海生物所以流经鲸落的总能量大于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C正确、D错误故选 D7.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 ④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 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答案】B【解析】解A.①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年龄组成 A错误B.②决定种群大小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正确C.④为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 C错误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 D错误故选 B8.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解析】解 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A错误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所以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错误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正确故选 D9.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 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 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 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答案】B【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 A正确B.分层现象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B错误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正确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D正确故选 B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草原群落只具有垂直结构不具有水平结构C. —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构成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蝌蚪的种群密度D. 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增长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属于模型假设【答案】D【解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错误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草原群落和其他群落一样也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错误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不能构成一个种群青蛙和蛤蟆的幼体都是蝌蚪青蛙也有不同的种种群应该包括同种生物在同一地点的所有个体而不仅仅是幼体还应该包括成体蝌蚪是活动能力较强且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所以需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蝌蚪的种群密度 C错误D、种群增长出现“!”型曲线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空间等无限且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所以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型增长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属于模型假设 D正确故选D.11.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 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D. 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答案】B【解析】解 A.根据题文“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 说明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错误BD.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 0年时该区域灰桦占100% 但是200年时该区域灰桦只占1% 其他树种的比例增加因此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更换树种并不能改变群落最终的演替方向 B正确 D错误C.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种群会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错误故选 B12.在玉米、大豆间种的地块里生长了一些杂草另外还生活着一些小动物危害玉米的玉米螟土壤中的蚯蚓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农田中的大豆、玉米及杂草等植株高度不同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 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 该农田中的所有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D. 影响玉米螟、蚯蚓等动物在农田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答案】C【解析】解 A.在垂直方向上大豆、玉米及杂草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A正确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有差异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正确C.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等特征如雌雄同株的玉米、大豆等种群都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 C错误D.影响动物在群落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栖息条件和食物 D正确故选 C13.预测我国总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主要的依据是()A. 人口密度B. 性别比例C. 迁入和迁出D. 年龄结构【答案】D【解析】解题干中的“预测”二字是解题的关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故选 D14.下列有关湖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对某湖泊范围和边界的研究属于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B. 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最重要特征C. 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C【解析】 A 、研究某湖泊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A错误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是区分种群的重要特征 B错误C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长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15.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密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答案】D【解析】解 A.观察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随啮齿类动物密度的逐渐增大植物的种类先逐渐上升到最大值后再逐渐下降由此可以推知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某些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大 A正确B.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C.啮齿类密度适度增加会使植物种类增多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C正确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D错误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6.(1)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 在水面浮床上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合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其意义为________16.(2)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________ 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样设计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16.(3)图2表示流经A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_1、c_2表示能量值(单位 kJ)若被A摄入的能量为AKJ 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 某种鱼以A的粪便为食物则该种鱼获得A的能量为________KJ 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KJ 其中图中b表示________能量16.(4)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________【答案】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解析】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水面浮床上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合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其意义为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微生物分解, 物质循环【解析】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样设计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答案】0, 20%a或20%(A﹣B), A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解析】图2表示流经A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若被A摄入的能量为AKJ 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 而某种鱼以A的粪便为食物而粪便是食物残渣其所含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则该种鱼获得A的能量为0KJ 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a或20%(A﹣B)KJ 其中图中b表示A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答案】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7.(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自然条件下海边红树林湿地与贵州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差异从进化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17.(2)近年来贵阳市政府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使小车河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从群落水平来说该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17.(3)现在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已经增加到800多种使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更为复杂显著地提高了群落________的能力该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鸟类等消费者也在增加消费者的作用是________【答案】(1)间接, 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解(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功能都是针对该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自然条件下海边红树林湿地与贵州湿地环境不同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有差异【答案】(2)群落演替【解析】(2)贵阳市政府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使小车河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从群落水平来说该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依据的原理是群落演替【答案】(3)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解析】(3)现在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已经增加到800多种使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更为复杂显著地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该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鸟类等消费者也在增加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18.(1)请列举两个该水域生态系统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________18.(2)该水域生态系统________称为丰富度18.(3)几丁质是一种多糖广泛存在于大闸蟹等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研究表明几丁质能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地结合请根据这一特性提出一项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具体用途__________________18.(4)流经该水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图中字母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别是________18.(5)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合理投入相应的有机物(饲料)对整个水域生态系统来说其目的是________【答案】(1)该水域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或下列问题中的任意两个该水域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该水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怎样的?该水域的生物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该水域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该水域的范围和边界如何?)【解析】解(1)该水域生态系统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该水域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该水域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该水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怎样的?该水域的生物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该水域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该水域的范围和边界如何?【答案】(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解析】(2)丰富度的概念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答案】(3)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废水处理(或提取水中的重金属或应用于净水机中吸收有毒的重金属离子)【解析】(3)几丁质可以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废水处理(或提取水中的重金属或应用于净水机中吸收有毒的重金属离子)【答案】(4)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饲料有机物中的能量(或a+s), c、m【解析】(4)分析图示可知流经该水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饲料有机物中的能量(或a+s)图中字母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别是c、m【答案】(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19.(1)在对每次采集的水样测定铜绿微囊藻密度前需要先搅拌培养液其直接作用是________ 然后在培养瓶中吸取样液滴加在血球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待培养液渗入且藻细胞全部沉降到________的底部再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进而计算出藻细胞密度19.(2)分析图1、2可知最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生长、繁殖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19.(3)罗氏沼虾以绿藻、蓝藻等单细胞藻类为食物科研小组又对该湖泊中的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 cm^2⋅a))据表分析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19.(4)分析图3可知一年四季中该湖泊最容易发生水华的季节为________ 从生物的种间关系角度考虑控制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答案】(1)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计数室【解析】解(1)对每次采集的水样测定铜绿微囊藻密度前需要先搅拌培养液为的是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然后在培养瓶中吸取样液滴加在血球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待培养液渗入且藻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进而计算出藻细胞密度【答案】(2)20℃, 9000Lx【解析】(2)分析图1、2可知最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生长、繁殖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20℃、9000Lx【答案】(3)14.9%【解析】(3)相邻2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这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比沼虾的同化量=沼虾摄入藻类中的能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47.8−25.4=22.4KJ/( cm^2⋅a) 藻类同化量为150.6KJ/( cm^2⋅a) 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2.4÷150.6)×100%=14.9%【答案】(4)秋季, 放养以藻类为食的鱼类控制藻类、利用病毒控制藻类等【解析】(4)分析图3可知一年四季中该湖泊最容易发生水华的季节为秋季从生物的种间关系角度考虑控制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措施主要有放养以藻类为食的鱼类控制藻类、利用病毒控制藻类等20.(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现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湿地生态公园供人们休闲上述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说明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________.20.(2)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生长季节中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m 生产者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 这些生产者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 n 某些鸟类看到食物时便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其快速捕食分泌的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吗?请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________.20.(3)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_1)\rightarrow 乙(W_2)\rightarrow 丙(W_3).如果经过测算发现W_2远小于W_1/10 究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案】间接和直接, 次生, 速度和方向【解析】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湿地生态公园可供人们休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湿地属于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这也说明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大于, 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属于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动物激素属于个体内部的信号【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因此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生长季节中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m 生产者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 则这些生产者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 n 某些鸟类看到食物时便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其快速捕食分泌的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属于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而动物激素属于个体内部的信号.【答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 -20% 还有一部分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解析】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 -20\% 甲的能量最少有10\% 流行下一个营养级而下一个营养级不止乙一种生物还有其他生物所以乙同化的能量(W_2)小于W_1/1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1)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精品专题课后练习【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I.(20分)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内流)。
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需要、不需要)能量。
cd段Na十出细胞(需要、不需要)能量。
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①是,其化学本质是,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
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二是II.(10分)糜鹿是一种食草动物,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有几十只。
后来科学工作者把这部分糜鹿分成若干个种群,分别在湖北、江苏、北京等地进行放养,使得各地的糜鹿群均已发展到现在的一定规模。
请回答:(1)把原来仅有的、圈养在一处的几十只糜鹿分成若干种群,移到不同环境中圈养和放归自然的目的是要获得______的种群。
在各糜鹿种群间进行______和____,有利于提高糜鹿的生存能力,避免了在一个环境中放养造成的___________现象。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扩大糜鹿种群比扩大东北虎等猫科濒危动物种群更容易,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I.(1) K+ 外流 Na+ (2)不需要需要降低(3)特异性受体蛋白质该蛋白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该物质将②分解II.(1)具有不同基因库的种群(或具有遗传差异的种群)交配(或杂交)选择(或选育)因近亲繁殖而导致种群退化(或因近亲繁殖导致生活力下降)(2)糜鹿的营养级低,食物来源丰富(合理给分)【考点】高中生物知识点》变异与进化》生物的进化【解析】试题分析:I.(1)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使神经纤维膜外来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8%B. 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C. 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D. 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解 A.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28% A正确B.由于第Ⅰ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知因此无法求出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C正确D.群落发生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正确故选 B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D.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解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A正确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通过种群密度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B正确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C正确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错误故选 D3.某地区因受天气的影响而造成蝗虫泛滥科技工作者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蝗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蝗虫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A. 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雌性个体生殖能力下降B. 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减小C. 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数量也减少D.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答案】D【解析】D项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蝗虫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蝗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种群密度会下降 D种群故选D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5.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解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A正确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正确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但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需要 C错误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生态功能完善、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D正确故选 C6.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性引诱剂可以通过降低乙来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B. 图中的丙表示性别比例丁可表示年龄组成C.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 任何一个种群都只有甲、乙、丙、丁四种数量特征【答案】B【解析】解 A.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杀害虫会影响丙(性别比例)通过性别比例失衡影响出生率 A错误B.图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丁表示年龄组成 B正确C.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C错误D.种群的数量特征除了图示外还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 D错误故选 B7.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 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答案】C【解析】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A正确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B正确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过程中物种并不会全部替代 C错误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D正确8.“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诗句描绘了草原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草原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B. 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 受到水分等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内陆草原一般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 草原上的所有植物和动物构成了草原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C9.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 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 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 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答案】B【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 A正确B.分层现象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B错误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正确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D正确故选 B10.预测我国总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主要的依据是()A. 人口密度B. 性别比例C. 迁入和迁出D. 年龄结构【答案】D【解析】解题干中的“预测”二字是解题的关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故选 D11.“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调查不同退耕年限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调查结果如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上图是采用样方法调查三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物理模型B. 退耕后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物种丰富度增加C. 退耕土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速度相对较快D. 若第2年人为在退耕农田中种植灌木会使草本植物达到最大丰富度的时间提前【答案】A【解析】答案 A【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是靠样方法进行上图为数学模型不是物理模型 A选项错误退耕后群落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物种丰富度上升 B选项正确退耕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相对于初生演替速度较快 c选项正确人为在退耕农田中种植灌木会使草本植物达到最大丰富度的时间提前 D选项正确【考点】群落结构及演替12.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 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D. 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答案】B【解析】解 A.根据题文“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 说明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错误BD.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 0年时该区域灰桦占100% 但是200年时该区域灰桦只占1% 其他树种的比例增加因此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更换树种并不能改变群落最终的演替方向 B正确 D错误C.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种群会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错误故选 B1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B.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种间关系、优势种、种群密度等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答案】D【解析】解 A.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不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B错误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不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错误D.城市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较高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D正确故选 D14.下列有关湖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对某湖泊范围和边界的研究属于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B. 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最重要特征C. 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C【解析】 A 、研究某湖泊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A错误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是区分种群的重要特征 B错误C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长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1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 种群数量达到K/2前密度对其增长无制约作用C. 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增大D.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劲 A错误B.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密度对其增长有制约作用 B错误C.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C错误D.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相同 D正确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6.(1)氧化塘中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 ________稳定性越高16.(2)此人工湿地中的菌类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 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________16.(3)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16.(4)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上述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________【答案】(1)垂直, 生物群落, 抵抗力【解析】解(1)氧化塘中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答案】(2)将动植物遗体残骸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太阳能和化学能【解析】(2)此人工湿地中的菌类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太阳能和废水中的化学能【答案】(3)挺水植物的遮光作用会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解析】(3)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答案】(4)丙和丁【解析】(4)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而在生物体内积累称为生物富集作用表现为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升高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也逐渐升高由此可判断甲、乙为第一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戊为第三营养级17.(1)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的措施目的是为了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17.(2)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方面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3)由于某种原因某片草原被废弃若某外来物种在废弃的草原上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该废弃草原某外来物种的初始种群数量为800只每繁殖一代比原来增加a倍若在此条件下繁殖b代该外来物种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只17.(4)内蒙古草原田鼠的寿命一般只有两年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约可增加1.47% 是图2中____________对策生物该对策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但最终会呈“S”型增长曲线增长17.(5)图2中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略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长时间低于____________(填“S”或“X”)点时很容易灭绝珍稀动物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答案】(1)抵抗力【解析】解(1)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可减少生产者的过度消耗这主要是提高抵抗力稳定性【答案】(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解析】(2)由于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导致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答案】(3)\ 800(1+a)^b【解析】(3)某外来物种最初呈“J”型增长该废弃草原某外来物种的数量约为800只若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a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b代后该外来物种的种群数量为 800(1+a)^b只【答案】(4)r【解析】(4)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田鼠的寿命短、繁殖快属于r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中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答案】(5)环境容纳量( K值), X【解析】(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值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称为环境容纳量( K)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容易灭绝18.(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自然条件下海边红树林湿地与贵州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差异从进化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18.(2)近年来贵阳市政府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使小车河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从群落水平来说该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18.(3)现在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已经增加到800多种使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更为复杂显著地提高了群落________的能力该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鸟类等消费者也在增加消费者的作用是________【答案】(1)间接, 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解(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功能都是针对该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自然条件下海边红树林湿地与贵州湿地环境不同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有差异【答案】(2)群落演替【解析】(2)贵阳市政府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使小车河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从群落水平来说该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依据的原理是群落演替【答案】(3)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解析】(3)现在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已经增加到800多种使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更为复杂显著地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该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鸟类等消费者也在增加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19.(1)有一个湖泊几年前污染严重湖水臭气熏天鱼虾销声匿迹居民避而远之几年来当地政府和居民齐心协力大力进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出现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水鸟云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美丽景象成为居民喜爱的休闲场所该湖泊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19.(2)湖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为象声词形容雌雄鸟的叫声由此推知“关关”应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植食性鱼类用是________19.(3)右图为该湖泊中某些生物的捕食关系若水藻类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杂食性鱼类则要使杂食性鱼类能量增加 m kJ 至少需要消耗水藻类的能量________kJ 若杂食性鱼类能量中比例为α的部分直接由水藻类提供则要使杂食性鱼类能量增加m kJ 至少需要消耗水藻类的能量为________kJ【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0.(1)太湖水遭污染的原因之一是排放到太湖的大量生产、生活污水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_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此时流经太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太湖的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太湖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地也给许许多多的艺术家的创作带来灵感同时在调蓄洪水、土壤保持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体现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20.(3)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173种鸟类小白鹭是常见的一种研究太湖湿地公园中小白鹭的数量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在藻类→小鱼A→小白鹭这条食物链中从藻类到小鱼A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在10%~20%这一范围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4)进入繁殖季节太湖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就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戏飞”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答案】(1)N、P,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能量【解析】解(1)生产、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流经太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及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答案】(2)垂直, 直接价值和间接【解析】(2)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太湖作为风景旅游地体现其直接价值在调蓄洪水、土壤保持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答案】(3)标志重捕法, 10% ~20%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除小鱼A以外还有其他生物【解析】(3)小白鹭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研究小白鹭的数量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藻类的物质和能量并不只传递给小鱼A 还有其他生物所以藻类到小鱼A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在10%~20%的范围内【答案】(4)行为, 影响种群繁衍【解析】(4)“戏飞”属于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鸟类的“戏飞”现象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高中生物 第四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生物试题
D.K值约为120个
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中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便可保持稳定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种群的K值
C.对于同一种群来说,K值时固定不变的
D.可通过减弱家鼠的繁殖力减小其K值
9.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50只/公顷 B.200只/公顷 C.150只/公顷 D.100只/公顷
4.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 )
A.年龄组成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密度 D.性别比例
5.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个体较多,而年老的个体很少,此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是( )
A.稳定型 B.衰退型 C.混合型 D.增长型
6.为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达到相同水平
D.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
16.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 )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朱雀桥边野草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7.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间的关系示意图,①、②和③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
2.【答案】D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B正确;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对夜间飞翔的昆虫进行诱捕,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本章测试2(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据预测我国人口将于2040年左右出现零增长,下列有关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此时期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B.此阶段人群中可能有新生儿出生
C.此时期人口中老龄人口比例可能很高
D.此时期人口增长不受计划生育控制
解析:2040年左右出现的人口零增长是按照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结合目前人口年龄组成等做出的预测。
人口数量增长率为零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的结果。
答案:D
2.在下面的4个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中(从下到上依次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数量),最容易灭绝的是( )
解析:D项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答案:D
3.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解析:①中全部“牛”及②中全部“鱼”包含许多种牛或鱼,超出“同种生物个体总和”的范畴,因而不属于一个种群;③为单位空间中的“同种个体总和”,应属一个种群;④中决定种群密度的应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⑤是正确的。
答案:D
4.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A.水源和土壤 B.细菌和真菌
C.各种动植物 D.有害的生物
解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即里面的生物成分,而水源和土壤不属于生物。
答案:A
5.珠江三角洲地区引种养殖的巴西蜗牛跑出养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并使原产本地的蜗牛几乎绝迹,以上事例分别描述了( )
A.捕食和种内斗争 B.竞争和寄生
C.捕食和竞争 D.捕食和寄生
解析:巴西蜗牛和蔬菜是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属于捕食,巴西蜗牛与本地蜗牛争夺食物,并处于优势,二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
答案:C
6.近年来,我国西北某地频发蝗虫灾害,某农科院开展“降水量与蝗灾发生关系”的研究,下列设计与研究目标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研究降水量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②研究降水量与蝗虫卵孵化率的关系③研究降水量与空气湿度增加的关系④研究蝗虫性别比例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7.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流入我国境内后在辽宁、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产生了较大危害,刚开始一段时间内,其种群增长率曲线将是( )
解析:入侵物种在入侵地适宜的环境中,由于缺少天敌等,刚开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表达式N t=N0λt中,t为自变量,而增长率是一个常数即λ-1。
答案:A
8.如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 )
解析:由柱形图可知:A项幼年比例最小、老年比例最大,属衰退型;B项幼年比例远大于老年的比例,属增长型;C项成年个体最多,且幼年个体比老年个体比例大,应属增长型;D项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属稳定型。
答案:A
9.在生态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
A.在生态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解析:在生态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答案:C
10.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数量改变时的两种情形,下列有关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1)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2)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1)说法正确 B.只有(2)说法正确
C.两种说法均正确 D.两种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图甲曲线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图乙曲线表明种群生存环境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
且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就可以对该种群的生物进行适时适量地捕捞。
答案:C
1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解析:据图分析,种群Ⅰ在0~1岁时死亡率很高,种群Ⅱ在6~7岁时死亡率很高,因此对种群Ⅰ和Ⅱ的重点保护时期分别是0~1岁和6~7岁。
答案:C
12.如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被淘汰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解析: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其种群为“S”型增长,t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故C错误。
t3时刻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A错误。
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B错误。
答案:D
二、简答题(共40分)
13.(20分)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期望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________________类型。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________所示。
解析:(1)由坐标中曲线走势情况可知,A是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A>B>C。
(2)图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发展趋势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因此,我
国控制人口必须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性别比例失调,造成出生率下降,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如图C。
(4)政府采取控制眼大小避免捕捞小鱼,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增长型,如图中A。
答案:(1)A>B>C (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计划生育
(3)C (4)A
14.(20分)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长期跟踪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受破坏地带的河流和未受破坏地带的河流中氮的含量,数据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两条河流中氮含量较低的是________,随季节出现波动的是________。
(2)森林受破坏的地带,砍伐时间在1966年1月至2月间。
在该年2至6月,2条河流内氮的含量差异不大,但6月以后却形成极大的差异。
你认为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每年出现波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森林受破坏后,进行了人工播种,森林的植被逐渐恢复,这属于________演替。
根据自然演替的规律播种植物全部为乔木植物是否可以,请说明原因。
答案:(1)森林河流森林河流
(2)森林被砍伐后的一定时间内森林中树木的根系没有死,仍具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被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中氮含量与雨水冲刷土壤进入河流有关;每年的3月至6月是该地区的雨季。
(3)次生不可以,根据自然演替的规律,砍伐后的森林迹地首先是形成杂草,然后形成灌木丛,之后是乔木出现,形成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垂直结构。
如果一开始全部播种乔木种子,乔木一开始就有较强的生存优势,灌木和草本植物缺乏发展的机会,结果地表缺乏草本植物覆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森林中垂直结构简单,群落的稳定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