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一的必然性和秦统一中国的偶然性

合集下载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历史上很多事件,有被视为必然性的,也有被视为偶然性的。

历史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法则性,它是一种可以从前因的发展趋势中推断出后果的概念。

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必然”事件,其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确定其结果,但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偶然性是指一定的条件下,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影响力和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料的。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总是有其必然与偶然的焦点,并互相交织。

一些事情可能会受到一定条件限制,但不同的条件,事情发展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偶尔也可能结果大不同,这就是偶然性。

例如,曾经有一场东西战争,由于它太远,欧洲的强权都没有注意到,所以它的发生是偶然的。

可以说,历史的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也有某些无法预测的偶然性,历史的发展会由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个部分组成。

历史的发展是把一些必然性的因素同一些偶然性的因素结合起来,再加上几百年来人类的不断创新及不同历史背景等,才有了今天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必然与偶然,这就是客观历史规律,我们应勇于总结历史经验,创作科学的历史文章,为促进神州大地的长治久安大业而努力奋斗。

中国历史朝代发展的两个惊天规律!

中国历史朝代发展的两个惊天规律!

中国历史朝代发展的两个惊天规律!中国历史朝代发展的两个惊天规律!老覃讲历史个人发现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有两个惊天的规律,一个偶然,一个必然。

1. 偶然规律:也属惊人的巧合,从秦朝到魏晋南北朝为一段,再从隋到宋金对峙为另一段,两段历史呈现一一对应关系。

秦对应隋。

都是由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实现全国大一统,即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杨坚。

都制定了一些开创性的制度,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实行郡县制,隋朝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这些都是前所未有引领后世。

都是二世而亡,秦二世胡亥和隋炀帝杨广,且这两者都是史上有名的昏君。

都修建了“过在当代,功盖千秋”的宏伟工程,秦长城,隋大运河。

汉对应唐。

这两者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两座高峰,是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强大的两个阶段。

一个“犯我强汉者,非远必诛”,一个“八方来贺,万国来朝”。

都有不止一位明君,两汉的文景帝,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都开创了文化繁荣的局面,以汉赋唐诗为代表。

都衰落于藩镇割据,诸侯混战。

魏晋南北朝对应五代十国宋辽金。

都是中原的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长期混战。

这其中又出现一一对应,两晋对应北宋,两者相对来说实力比较强大,领土都覆盖了中原地区;南北朝对应南宋和金,都是汉族政权偏安一隅,南朝的宋齐梁陈跟南宋一样,被北方少数民族赶到长江南岸,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2.必然规律:气候的变化很大程度影响了朝代更迭。

从中国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有4个气温急剧下降的阶段,笔者称之为“冷期”。

而按照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一遇到“冰期”,北方游牧民族必将南下,祸乱中原。

第一个冰期,西周时期,这个时期北方犬戎因为受不了寒冷,不断南下入侵,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第二个冰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五胡乱华”,实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个冰期,两宋时期,也是因为气温下降太快,北方的契丹和女真人不得已南下抢地盘,与中原王朝战火连连,也由此诞生了杨家将岳飞这些彪炳青史的人物。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1.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与偶然性。

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

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能够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一分为二地评价。

2.家国情怀:通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3.史料实证:通过多媒体出示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如骊山陵墓的修建、阿房宫的建造、万里长城的修筑,人民遭受苛法的折磨等情境和图片,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感同身受,真切体会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4.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学生了解其过程,分析秦的速亡原因,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和条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新课导入】【师】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请同学们通过思维导图了解秦朝发展的时间线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感受秦朝统一的条件、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政治制度以及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讲授】一、秦的统一【师】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教材学习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1.条件生:(1)客观条件: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上,各地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案例分析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案例分析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案例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1T17:03:26.52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1月1期作者:柏莉[导读] 本文系2021年普洱市思茅区教育科研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1SMQ0026柏莉云南省思茅第一中学本文系2021年普洱市思茅区教育科研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1SMQ0026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1-032-01一、案例背景482班是一群活泼开朗热爱生活又喜欢聊天的班级,虽然他们属于第二层次的班级但学习专注力不够。

作为一堂常规新授课,我这个拥有13年教龄但初次面对统编版而且对学生不甚熟悉的老师心中有些压力。

本课是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 3 课。

内容上承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接第 4 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第一目“秦朝的统一”主要介绍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二目“秦朝的暴政”主要介绍秦朝两代君主的暴政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社会危机。

第三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主要介绍陈胜、吴广首义,秦朝速亡以及楚汉战争。

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秦开创大一统局面以及秦亡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因此,基于既要避免与初中课程知识雷同,又要契合高一学生认知水平,更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能力等的考虑,本课的设计比较侧重学科思维、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注重通过分析史料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二、案例主题本节课围绕秦朝的统一(统一的条件、统一的过程、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的暴政及秦末农民起义及秦的速亡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资料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资料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春秋战国末年,国家分裂多年,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因此结束诸侯割剧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的互补造成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资条件。

战国末年,各诸侯国大多废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社会基础。

同时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由于战争或经商,各民族进行融合。

同时广大的贫苦人民也渴望统一,结束战乱。

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的统一。

至于秦国能最终统一中国,有其历史必然性:一、秦国由于长期的社会变革,并且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秦之始参与中原角逐,乃在秦穆公之时。

秦穆公德才兼备,又善于纳贤,先后寻觅重用百里傒、蹇叔、由余。

这些人成为秦穆公成就霸业的重要功臣。

在秦晋崤之战后,能主动承担罪责,并继续重用打了败战的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

最终依靠三人伐晋,以报崤之仇。

后又“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为秦能统一奠定了根基。

秦穆公之后第二个重要的的重要人物是秦孝公。

孝公锐意改革,于是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同时也颁布了历史著名的求贤令。

卫国的公孙鞅闻令来到秦国得到重用,并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 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颁布法津,“令民为什伍“,制定连坐法(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

贵族,虽是国君的宗室族人,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

惩治游手好闲之徒。

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来秦国垦荒。

农业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是人们衣食之源,立国之本。

商鞅在变法中,制定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法令和措施,使秦国的农业得到大发展,秦国也由此更加强盛起来。

秦孝公十二年,商鞅把秦国的国都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武屯镇古城村南)迁到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进行第二次变法,其内容主要有:(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旧的井田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秦统一原因的探究,初步理解历史事物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及其“雄踞崤函,坐拥雍州”的优越性、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

通过陈胜、吴广起义的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通过时间轴梳理秦朝从统一走向失败的历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秦朝兴亡的时空脉络。

3.史料实证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统一,秦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自豪感;秦朝建立后,它开疆拓土的伟业,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含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秦朝统一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难点: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含义与区别,官僚政治的意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含义;秦朝统一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中央:①确立皇帝制度。

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成功统一了当时的七个诸侯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本文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背景、导致统一的原因以及统一天下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

首先,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背景是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成了七个相互敌对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斗和战争,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动荡,也为秦始皇的统一提供了契机。

其次,导致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秦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具备了强大的实力。

秦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统一的法律、货币和文字,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和统治能力。

其次,秦始皇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周边的诸侯国,逐渐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实力。

最后,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还采取了重要的文化政策,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使得整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更加一致。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首先,秦始皇的统一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分裂状态,恢复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对于人民的生活和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王朝统一中国提供了范本。

此外,秦始皇统一天下还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汉字的规范化和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整合。

综上所述,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通过对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秦始皇成功地统一了七个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和重要性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

秦始皇统一天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统一中国王朝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作者:李曼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12期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促进我国政治制度从诸侯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郡县制。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秦国统一六国后,不仅疆域发生了变化,而且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整个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统一六国前,秦国是东周战国中的诸侯国,政治体制上采用分封制,统一六国之后,秦朝则是大一统的帝制王朝,政治体制上采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这和经济基础层面的转变有着根本性的关系,最终可归因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是历史上较为动荡的时期,但也是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以农具而言,铁农具的使用得到了普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

同时,牛耕的广泛使用不仅降低了劳作的辛苦程度,也使耕作效率大为提升,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必然会体现到生产关系上,比如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出现,这些都为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秦国的商鞅变法春秋时期,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实力并不算很强大,秦穆公东征西讨,为秦国疆域的稳定以及日后的统一全国铺下了基石,而真正使秦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并逐一消灭六国的是商鞅变法。

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意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开展了各项变法活动,如李悝变法等,但具有彻底性的变法则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全方位的变法,既涉及经济层面,也涉及政治、军事层面,对秦国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的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工,以军工大小作为爵位授予的唯一依据。

这一变法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

此外,迁都咸阳、郡县制的推行等,都使秦国的统治更加稳固,在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秦国具有了一统天下的经济实力,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为强盛的国家。

3.渴望统一的社会心理从周到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不仅体现王朝之间的更替,而且体现时代的转变。

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与措施

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与措施

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与措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兴起受到了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影响,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历史背景
在秦朝兴起之前,中国处于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止。

这种分裂局面使得人民生活困苦,国家无法安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嬴政借助时机,发动了统一战争,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统一措施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行政管理。

推行一系列变革:推行法家思想,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加强了国家统一的力量和影响力。

修筑长城:加强边防建设,防止外族入侵,确保统一局面的稳定。

焚书坑儒:通过焚书坑儒来统一思想,确立中央集权的思想统治。

修筑秦始皇陵:强调皇权至高无上,体现了秦始皇的个人威望和统一成果。

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是诸侯割据、战乱不止,而实现统一的措施包括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一系列变革、修筑长城、焚书坑儒、修筑秦始皇陵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中国的统一,但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秦朝的统一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统一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施的措施虽然有利于统一,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从历史事件中看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从历史事件中看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从历史事件中看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与发展的基石,它关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及民族的团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国家因统一而强盛,也有许多国家因分裂而衰弱。

本文将通过几个历史事件来探讨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历史事件一: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战国纷争,实现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秦国的统一,使得全国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各方面逐步标准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统一的政权对内政策的实施使得各族人民在同一法律之下生活,减少了因地方割据而产生的混乱。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非长久,由于其苛政而导致了民怨,最终在公元前207年走向灭亡。

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统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形式上的统一,更在于如何维持这样的统一状态,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历史事件二:美国的南北战争美国的南北战争是1861年至1865年间发生的一场内战,南方的州份因为奴隶制及经济利益问题与北方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北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结束,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战争后,美国对南方进行了重建,逐步统一了社会经济秩序,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使得国家再次团结起来,开启了现代化进程。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不仅能够避免内部的冲突和争斗,还能够在国家面临外部侵略时形成更强的抵抗力。

历史事件三:德国的统一19世纪末,德国各邦分裂,局势复杂。

随着普法战争的胜利,德意志各国普遍意识到,只有通过统一团结才能实现强大。

1871年,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国家的统一带来了稳固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成为了工业化的先锋。

德国的统一使得人民的聚集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然而,德国在统一后的扩张政策,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失去了原有的统一与团结。

由周制国家到秦制国家,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由周制国家到秦制国家,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由周制国家到秦制国家,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周制国家的标签是“分封制”,细化一些,就是“血统贵族”构成整个王朝的统治者主体。

当然,正因为这是一个标签,所以,“分封”就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而当其和五阶段论结合之后,就变成了“奴隶制社会”,并被抢走了名字,在之后,才进入了“封建社会”,而恰恰因为这个“筐”的概念混乱,才出现了所谓“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乃至于“魏晋封建论”等等。

然而,这些争论本质上没有任何卵用。

在真正的历史学研究逐步展开之后,我们会知道,如果以“奴隶规模劳动”作为标准,那么,“根正苗红”的秦朝和西汉、东汉,无不拥有成千上万的徒隶,而如果以“家内奴隶”为标准,那么,强汉盛唐,乃至于日后的明、清,都有奴仆或变相奴仆的存在。

也就是说,原本那个“筐”就是个不符合事实的“破筐”。

同样,对于“分封制”或者说“封建制”,马克思观察的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在不同时代,一样有不同的制度表现,真正完全符合我们一般认识的“封建制”,可能只有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时间罢了。

之后的西欧封建制,在尊重贵族血统继承的基础上,一样不断增加了官僚化的成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制和原生态的秦制,与之的区别并不大。

在周的王畿之内,王廷内部有卿大夫治理,也有天子的近臣,参与所谓的国政;在王廷之外,则实际上采取的仍是“大夫”治民,类似于日后的官僚制,只是这个“大夫”多半是世袭的,比如被周王封为西陲大夫的秦国始祖。

这就是“廷臣—大夫”体制,一种兼具贵族社会特质与官僚组织特征的制度,在中世纪中、晚期的西欧,一样常见。

在王畿之内,“民”的概念,主要是“国人”,也就是周本族政治、军事共同体所辖的“属民”,但是这部分“民”需要承担贵族管理者派出的“军役”;在王畿之外,跟随分封诸侯到新“国”,也就是诸侯都城的,除了诸侯亲族之外,也是“国人”。

而这一切,其实是周王朝“国族”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之外,是承担实物、劳役的“野人”,也就是被征服者的后裔们,他们没有承担“军役”的资格,自然也就没有参与政治的资格。

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写看法一百字古代

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写看法一百字古代

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写看法一百字古

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割据混战,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创造了条件,秦统一的过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统一中国的任务为什么最后由秦国来实现呢?又为什么最后由
秦始皇来完成呢?时代和阶级为秦王赢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给他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使他能演出一场有声有色的戏剧来。

面对分裂局面,谁主沉浮?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无疑就落在敢于奋斗的秦始皇肩上。

他以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气概,一举扫平六国。

不仅如此,他还在统一前后的复杂人际关系中能赏识有识之士,能听进忠谏直言。

1、秦国变法最彻底,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推行奖励耕战
政策,经济实力雄厚,奖励军功,使国力强盛,士兵骁勇,武器装备精良。

关中,汉中,巴蜀,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根据《荀子,谴兵》载秦实行“功赏相长”的政策使秦战斗力强盛。

相反,关东六国变法不彻底,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旧势力和残余势力强大,国衰兵弱,朝不保夕。

2、秦国政治相对清明,统治阶级对统一战争态度一致,倾向积极,社会稳定。

关东六国政治较落后,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削弱了国力,并且阶级矛盾突出,如出现了起义,有的甚至逃到秦国开荒种地,响应秦国的耕战政策,以上两方面为“天时”之利。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公元前221年,秦朝首席宰相李斯在秦始皇的命令下颁布了《吕氏春秋》,作为新中国的治理法典。

作为统治者,秦始皇不仅注重法律,更注重改革,他积极推进各项政治和经济改革,使秦国成为古代中国第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国家。

此次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和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自春秋时期以来,中原地区存在着历史上著名的七雄之势,即齐、楚、燕、赵、韩、魏、秦。

这七个国家之间互相攻伐、相互联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局面。

唐朝著名书法家怀素曾经说过: " 伟大的帝国总是从小国家中崛起的,小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合作都可能促进这种崛起。

".换句话说,随着七雄之间的互相斗争和联盟,秦国逐渐成为了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国家。

尤其是在秦昭王、秦穆公、秦孝公三位国君的刻苦耐劳和睿智决断下,秦国得到了强大的发展和统一的可能性。

二、原因1.战争技术的发展正是因为秦国在战争技术、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秉持着进取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统治实践,它才能在整个中原地区凸显出来。

秦国在全国各个地方有完整的储备粮和军队基地,能够获得足够的优势在战争中取胜。

对于秦军而言,他们可以随时在各地部署袭击战术,迅速打击敌方的投降,令敌方恐慌退后,从而进一步扩大战果。

这样一来,秦国在征服战争中获得了致胜的关键。

2.统治体系和政治经济改革秦国国家制度和统治体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剔除了诸多劣迹斑斑的制度和现象,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建设和民众安居的政策和制度。

秦朝第一个建立了偏远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样就更好地实现了地域的统一和对外政策的完善和加强。

在经济改革方面,秦农政策使之走向繁荣。

对于需要重点调动关注和激励的领域,秦王大力鼓励、赞成、引导、组织和掌握,因此统计数据显示,当时秦国的人口、财富、军事等方面,都呈现出非常稳健的增长态势。

这一直要到秦始皇被宫廷小人蒙蔽,强制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暂时停滞不前。

中 国秦朝统 一秦 始皇的帝国建设与统 一中 国

中 国秦朝统 一秦 始皇的帝国建设与统 一中 国

中国秦朝统一秦始皇的帝国建设与统一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秦始皇嬴政,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通过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和政治手段,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秦始皇能够实现统一,绝非偶然。

在战国末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国力日益强盛。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秦军成为了一支虎狼之师。

同时,秦国的农业发展也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秦始皇亲政后,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他善于用人,如李斯、王翦等名臣良将皆为其所用。

在战略上,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逐步消灭了六国。

在经过多年的征战后,终于实现了天下一统的宏伟目标。

统一之后,秦始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那就是如何建设和巩固这个庞大的帝国。

在政治方面,他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避免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

在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

过去,由于各国度量衡和货币不统一,给商业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统一之后,人们在交易时不再需要进行复杂的换算,商业活动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加强了各地的交通联系,有利于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往来。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将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在全国推广。

文字的统一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加顺畅地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传播。

此外,秦始皇还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虽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摧残了文化,但从维护政治统一的角度来看,也在短期内起到了消除思想分歧、巩固统治的作用。

《2024年《吕氏春秋》战争思想与秦统一战争正当性的构建》范文

《2024年《吕氏春秋》战争思想与秦统一战争正当性的构建》范文

《《吕氏春秋》战争思想与秦统一战争正当性的构建》篇一一、引言《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于战争与国家统一的思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本文旨在探讨《吕氏春秋》中的战争思想以及其如何为秦统一战争的正当性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二、吕氏春秋的战争思想《吕氏春秋》的战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战争的必要性:《吕氏春秋》认为,战争是解决国家间矛盾、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2. 道德与战争:《吕氏春秋》强调,战争应以道德为准则,战争的目的应是正义的,应遵循“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

3. 战争策略:《吕氏春秋》提出了一系列战争策略,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等,强调在战争中应充分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灵活运用策略。

三、秦统一战争正当性的构建秦统一战争的正当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 历史必然性:《吕氏春秋》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历史规律的。

秦国的强大和六国的衰落,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2. 道德正义:《吕氏春秋》强调,秦国的统一战争是正义的,旨在结束战国时期的战乱,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统一。

秦国的统一符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

3. 战略胜利: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充分运用了《吕氏春秋》中提出的战争策略,如“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等,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这些胜利进一步证明了秦国统一的正当性。

四、结论《吕氏春秋》的战争思想为秦统一战争的正当性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强调战争的必要性、道德原则和战略策略,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同时,《吕氏春秋》的战争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的形式和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吕氏春秋》中的战争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战争与和平、国家统一与民族发展等问题。

中国秦朝统一秦始皇的帝国建设与统一中国

中国秦朝统一秦始皇的帝国建设与统一中国

中国秦朝统一秦始皇的帝国建设与统一中国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朝帝国建设的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秦朝统一的动因、重要措施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秦朝统一的动因中国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秦朝统一的动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

首先,战国时期乱世持续不断,各个封建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秦始皇认为只有通过统一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秦朝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优势,这使得秦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威胁其他诸侯国的重要势力。

此外,秦始皇也借鉴了历史上的先例,如伯夷、叔齐舍身殉国等,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他做强中国的决心。

二、秦朝帝国建设的重要措施1. 统一法律体系:秦始皇下令统一法律,发布《秦律》和《律令》等法典,使全国范围内的法律标准一致。

这项措施对于统一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它消除了各个诸侯国法律的差异,使国家在法制层面实现了一体化统一。

2.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并且统一度量衡系统。

这一举措消除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障碍,促进了统一中国的进程。

3. 统一货币:秦始皇颁布了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造了标准化的货币。

这项措施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贸易的繁荣,为统一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做出了贡献。

4. 兴修公共工程:秦始皇兴修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例如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使国境线更加牢固;修筑了运河、道路,方便交通;进行灌溉工程,发展农业生产等。

这些公共工程的兴修不仅加强了国家的军事防卫和经济发展,也加深了各地与中央的联系,有助于实现对中国各地的有效统治。

三、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的战国时期,为中国历史进入封建时代打下了基础。

其次,秦朝的帝国建设为以后的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巩固。

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性研究

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性研究

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性研究摘要: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从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的方面来反映事物间不同类型联系的一对哲学。

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本文拟以犬戎灭西周对秦的影响为例试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整个西周时期,秦人生活于西方边陲,以游牧渔猎为生,发展远远落后于东方诸国,被视为“蛮夷之帮”,难以融入“中国文化圈”,但是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就使得衰微的周王室不得不求助于秦人的帮助,这样,秦人参与护送平王东迁,成为“勤王之师”,地位提高,同时也揭开了秦人发展的序章,为秦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军事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文化的进步提供了机会。

关键词:西周;犬戎;秦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任何关系、任何过程都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双重属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从特定层次、特定关系上来看是由非本质的因素产生的偶然联系,从另一种层次、另一种关系上看可能是由本质因素所决定的必然联系。

反之亦然。

在一定条件下,非本质的因素由于自身的积累和条件的改变会转化为本质的因素,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不确定的、偶然的联系就转变为必然的联系;本质的因素也会因自身的演化和条件的改变不再有根本性的意义,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确定的、必然的联系就转变为偶然的东西。

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于科学研究和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秦的发展统一历程过程中,既有秦人自身的努力这一必然性因素,同时也有诸如犬戎灭西周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

秦在西周时被视为“蛮夷之帮”,春秋初期建国,但是经过短短百年的发展,到战国末叶,便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荡平东方六国,统一天下。

其间缘由固然众多,但中国历史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笔者认为,公元前781年犬戎灭西周,就为秦人提供了“天时”,使秦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为秦的强大打下了基础,在秦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秦人政治环境得到改善,政治地位提高西周时,秦人地位低下。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李曼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年(卷),期】2017(0)12
【摘要】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促进我国政治制度从诸侯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郡县制。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秦国统一六国后,不仅疆域发生了变化,而且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整个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统一六国前,秦国是东周战国中的诸侯国,政治体制上采用分封制,统一六国之后,秦朝则是大一统的帝制王朝.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李曼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社会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的时空维度
2.十月革命所体现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及其启示
3.历史统一的必然性和秦统一中国的偶然性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征
5.论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历史统一的必然性和秦统一中国的偶然性
作者:史景峰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9年第12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剌秦王的故事千古流传。

虽然历史的假设都不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假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如果大胆推测荆轲刺秦王成功,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一些学者认为即使荆轲刺秦王成功,但是秦统一中国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只是延缓或推迟秦统一中国的时间。

对此,笔者是不认同的。

一个钉子可以改变战事的成败,历史上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改变事情的进展。

我认为不能以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来推论未曾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事件进行有益的探讨。

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有秦、齐、赵、楚。

有可能统一中国的是秦和齐。

齐国文明发达,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齐国在地理上有着很好的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太公时期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政治文化上,齐国既不像鲁国一样死死拘束于彻底的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样以“夷狄自置”,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

假设齐国统一六国,我们的文化底蕴将是另一番情景。

但是齐的统一毁于一件偶然的事件。

齐灭掉宋国,引起诸侯的猜忌,弱小的燕国率领诸侯几乎灭掉不可一世的齐国。

在国家命运攸关的时候,重要人物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影响形势的发展变化。

燕国凭借乐毅几乎灭掉强大的齐国,但是伴随重用乐毅的燕昭王的去世,形势逆转,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

齐国的田单凭借即墨一城的兵力击败燕军,随后收复齐国的全部国土。

齐国实力大损,已没有统一六国的能力。

明代学者张燧说乐毅:“兵久于外,而燕人无怨心,诸侯无异议。

其所以镇抚内外,必有道矣……使毅不遭惠王之隙,以燕、齐之众而临二城,磨以岁月,虽田单之智,将何能为乎。


秦自从商鞅变法,实力大增。

后来,秦虽具有统一六国的实力,但是它在统一的进程中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秦发动上党战役,是一件偶然事件,“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郡给赵国,秦遂把矛头对准赵国。

赵国是四战之地,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很强。

秦国派大将王龁攻赵,赵国派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廉颇迎战。

针对秦国速战速决的思想,“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廉颇熟知当前敌我的动态,知道如何保存自己,战胜秦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