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7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第17章 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17章 脉要精微论

脉要精微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翻译】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翻译】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原文】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翻译】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

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

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原文】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翻译】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

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砂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白色应该象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 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 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独立守神,肌 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 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 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 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 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 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作者:佚名 【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 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 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 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 地方, 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 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 过多的吃盐, 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 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 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 砭石的治病方法, 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 西方者, 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 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 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 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 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原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 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译文】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 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一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四气调神大论之中曰:黄帝问曰:志血者,何如而强?岐伯对曰:血者,生于气,死于气,行于经隧,布于肢节。

是故志无穷者,其血气治;志穷者,其血气绝。

故血在中则志在阳,血在外则志在阴,血在上则志在前,血在下则志在后,血在左则志在巽,血在右则志在坎。

故志为气之清者血也。

故曰:志为之舍,气为之宅。

志与魂气相感则乐,神舍则死,志居则思,思则得之。

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黄帝问道:如何才能强健志气?岐伯回答说:血是由气生,由气亡,通过经脉流动,遍布于肢体节段。

所以志气无限,其血气就会保持健康;志气枯竭,其血气就会中断。

因此,血流于体内,志气就表现在阳部位;血流于体外,志气就表现在阴部位;血流于上部,志气就表现在前部;血流于下部,志气就表现在后部;血流于左方,志气就表现在巽位;血流于右方,志气就表现在坎位。

因此,志是气清的体现,所以说:志和血有关,气为其居所。

志与魂气相互感应就会感到欢乐,神气离开就会死亡,志气若停留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就能掌握。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重要经典,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素问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对素问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第一章:生气通天脉黄帝问曰:“春气之应,所以发育万物者,生气之他气也。

故春气者,藏之精也。

”解析:这段话表达的是春季生气旺盛,能够促使万物生长的原因。

春季的生气源自于先天之气。

“盖气之和,春夏长,秋冬收藏。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行规律,春夏之气长,秋冬之气藏。

“天地之变化,然后能应。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了解天地的变化,才能运用治病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应象气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化生。

”解析:这段话意味着阴阳是天地变化的根源。

“其本在人,非天。

”解析:这句话强调阴阳之源在人,而非天。

“是故天地之外湿者,腠理闭塞,则生痹;阳气多而湿气少,则皮肉精坚而肌肉涩;阴气多而阳气少,则肌肉血气生凝,血凝则形斜。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外湿导致的身体问题,如腠理闭塞会导致痹症,阳气多湿气少会导致肌肉僵硬,阴气多阳气少会导致血液凝结。

第三章:病能传与不传黄帝问曰:“夫百病生于气,有传于阴阳者,有传于经络者。

”解析:这段话表明疾病可以由气传播,也可以由阴阳、经络传播。

“地气上,乃生风;风生,则寒湿从之;风郁则热。

”解析:这段话揭示了地气上升可能导致风生,风生又可能引发寒湿,如果风郁则会出现热症。

“病长则传形于肠胃,流溢肠胃,胃虚则肠溢。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疾病发作较久会传入肠胃,引发肠胃病变。

第四章:厥逆终始黄帝问曰:“五过有失常者,何如?”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受谷气味;故五过有失常,与谷为言。

”解析:这段对话讨论了五脏六腑受到谷气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的问题。

“聪明者,心使然;决乎志,死乎勇,守之则固,不守则行。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心胸开阔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正道则能坚固,不坚守则行动。

第五章:失精度母黄帝问曰:“余闻古者言:病至顶极而反者,何如?”岐伯答曰:“两气相搏,不得相胜,故病至顶极而反。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每部各81篇,共计162篇。

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医学成就,也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以前是浙江义乌有名的讼师(就是现在的律师)。

因其父母、妻子等好几个亲人,都死在庸医的手里,所以发愤学医。

朱丹溪4 0岁后才开始学医,他就是从《黄帝内经》入手学医的。

后来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弟子门人等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平素所述篆写编辑成书,即《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丹溪心法》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个“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
素问者,针经也。

起于神农,成于岐伯,删行颇多,不可尽述。

其义昭然,可参玄妙。

故为五藏六府论,阴阳别至,养生行导,无愧圣人之笔矣。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文:
《素问》是一本针灸经典。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但是在岐伯的整理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修改,因此不能完全详述其内容。

然而,《素问》的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可以探讨其中的玄妙。

因此,《素问》通过对五脏六腑的讨论,明确阴阳之别,并介绍了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堪称圣人之笔。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其中的原文与译文及补注诸多,传统的研究仅以字面来解读,很难看到它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补注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它们的含义。

以下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序的原文及译文:原文:昔者黄帝三代、颛顼五帝,以至夏桀、禹、舜也,夙夜改换,转更治世,唯天子祗行天地之道,故有养民、备周济之计焉。

译文:从黄帝的三代继承者,颛顼的五个子孙,直到夏桀、禹、舜,日夜不断的推行改革,努力治理国家,唯有天子才能够循应天地之道,才有办法养育民众、准备好全国应急救济。

补注:关于这段文字,可以补充注释下几点:1.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无比的神,不仅是神王,更是医药、建筑、农业、武术等方方面面的创始人;2.三代、颛顼五帝”是指黄帝的三代继承者,以及颛顼的五个子孙;3.夏桀、禹、舜”是古代史学家称之为“三皇”的神王;4.养民、备周济之计”指的是办法、手段,用以养育民众,并且确保在面对灾害时,能从国家的应急基金中获得帮助。

从上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将其中充满智慧的治国之道不断补充,用来解决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代的改革思想家们也注意到了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指导:一是政治上,他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政令实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二是经济上,他们认为应当加强经济建设,并以充沛的资本改善生活条件,确保人民可以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三是社会上,他们认为应当改进能够裕养百姓的社会结构,尊重百姓的人权和思想自由,增进国家之间的和平友谊。

同时,素问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治病的记载,如:“疾者必求之于药;药者必取之于草木”,这句话提示我们,人们应当以天然的草木作为药材来治病,而不只是依靠人造的药物。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探究古代治国的方法,提倡绿色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探索以及尊重自然的信仰!。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素问原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为: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有粗有细、有清有浊、有虚有实、有弱有强、有老有少、有死有生、是之谓也。

五味入口而脾胃运化为五气,五气布精于五脏,五脏间不容更乱,然气有所先后,其病各有所伤。

愿闻其状各不能者,藏有死生死生病,生气藏之;皮腠至骨筋,藏主四肢,任脉行脈,至胃消谷;心气藏之,主脉;肺气藏之,主声;脾气藏之,主四肢脉,并阴中,属土;肝气藏之,主筋,络目。

有所先后者,以其处有死生病生也。

余所以问者,因使各藏有死生病故也?
黄帝问曰:脉之大小高下,何如而别?
黄帝问曰:余闻五音之有调者,阴阳也,和调相感,静悦乐之音,则精神通,五音出一调,鬼神害之,摇动之音则精神解,五音出五调,鬼神崩摧。

余愿闻其神,五音在脏俱并,静悦之音,和调相感,静则脉缓,动则大,静悦之音,不越于听,动则精神愉快。

黄帝问曰:朝则心脉和,昼则脾脉和,夕则肺脉和,夜则肾脉和。

故谷入于胃,十二官以化之,十二官者,心藏血,在腑间;肺藏气,在腑外;肝藏血,在脏上中;脾藏气,在脏上中;肾藏精,在腑下;胃实载谷,使四时运化。

夫夜卧不设计,而人魂游于外,魂无所主而不归于内者,失常气也。

故魂者,昼则所游于官,夜则所居于腑,不得真正主常,故一至为病,血气充郄,经脉缓急,魂气皆去,至为死亡,五脏皆定。

魂者,决定于中,神者决定于上,故上为神明之主,下为魂魄之主,神明不忘魂魄,魂魄乃能自归,乃能自保,五脏得以根本,魂魄复还,生气乃能复舍。

鬼神者,谓之魂与析。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医学圣典。

它包含了五篇,分别是《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药性动力篇》和《毒医经》。

下面是《黄帝内经》的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问:刺结而针不入,师言:“人有诸痛,皆先生于络脉,络脉者,皆聚于荥穴。

”黄帝质问师言:“络脉为何?”师言:“络脉者,血之浊气也。

血者,人之精气也。

气为血舍,血舍为气主。

故必须疏泄络脉,以通其气血。

气血通畅,则病可除矣。

”《黄帝内经·灵枢》问:人之道得失同也,病之道得失异也。

治病之法,必先摄其形体,正其饮食,养其精神,调其五脏。

五脏者,人体之象也。

故五脏平衡,则气血和畅,病自愈;五脏不和,则气血阻塞,病加重。

故当治病之时,需先辩证定病因,以施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问:依我看来,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治疗效果。

而针灸的操作技巧也非常讲究,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药性动力篇》问: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而药力是指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力。

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尽量避免副作用。

对于药物的使用,要谨慎操作,遵循医学原则。

《黄帝内经·毒医经》问:毒性药物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药物。

在使用毒性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毒性药物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误伤患者。

在使用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剂量和时机,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总结:《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治病需全面辨证施治的原则,提出了“和血舍主”、“辨证论治”等重要理论,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翻译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提高中医学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帝曰:法阴阳奈何?
歧怕曰:阳胜则身热理闭,喘为之像仰汗不出面热齿千
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渣,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日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谴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唐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標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翻译: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下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

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

因此才说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地有五方天,有八节之纲纪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无形的清阳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

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
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

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谿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

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

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像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像天地疾风。

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像阳热的火。

因此修身养性假如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因此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

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

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的治疗就如同生死各半,难以料定。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
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因此那些高明富有经验的医生,都要先去诊察病人的颜色和经脉,查看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痛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

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因此说:在疾病刚刚萌芽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

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

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

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
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证,则用散法或泻法。

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定要注意防止病根伤及气血,尤其是勿使血病伤及到人的气上,反之就会使
血轮回受害,因此血最好采用泄血的方法,气则可以采用导引的办法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