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合集下载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纯考证式红 学研 究。《 ( 红楼梦) 评论》虽存在无法 回避 的先 天理论缺 陷, 却仍是红 学史上极具启 蒙意义的开先河之作 。
[ 关键词 ]王 国维 ; 《 ( 红楼 梦> 评论》 ; 叔 本华 ; 悲剧
[ 中图分类 号】I 2 0 6 . 5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6 - 0 0 1 9 - 0 3 [ 收稿 日期]2 0 1 5— 0 2— 2 1
剧下 定义 , 认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 一 定 长度 的行 动 的摹 仿 ” _ 2 J , 悲 剧 通 过 经 润 饰 的语 言摹 仿 究超 越 了其他 理 论 家 , 悲 剧 的本 质 是 “ 表 现 两种 对 立 苦痛 , 还 有欲 望无 法满 足 的苦 痛 。直 言生 活 的本 质 就 的普 遍伦 理力 量 的 冲 突及 其 和 解 ” _ 3 J , 悲剧 根 源 于 矛 是“ 欲” , 即苦痛 , 认为人生如钟表般往复于苦痛 和倦 盾 冲突 。黑格 尔 的“ 冲突说 ” 将矛 盾学 说运 用 于 悲剧 , 厌间, 生活、 欲 望 与苦痛 三者 同一 。第 二 章 探讨 《 红楼 具有 强烈 的思辨 色彩 。与 黑格 尔 的辩 证 观 点 相 左 , 同 梦》 之精神 , 提出解脱苦痛之道存于遁人空 门, 一切艺 时代 的思 想 家叔本 华 则从 极其 消 极 的立 场 阐释 悲剧 。 术的 目的在于描写人生苦痛及解脱方法 , 令人暂离桎 叔本 华悲 剧 理论建 立 在主 观 唯心 主义 唯意 志 论 之上 , 梏世 界 , 暂 离生 活 欲望 的彼 此 争 斗 , 获 得 暂 时 的平 和 强调 世界 的本质 是 主体 意 志 , 《 作 为 意 志 和 表 象 的 世 状态 。第 三章 分析 《 红 楼梦 》 的美 学 价值 , 与传 统 乐天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2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2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主标题:《红楼梦》的悲剧世界副标题:以爱情悲剧为主线的《红楼梦》,也是理想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关键词:名著,小说,主题,探究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是一部以爱情悲剧为主线,而反映作者理想失落的理想的悲剧,同时也是一部社会的悲剧。

1、爱情的悲剧——“悲金悼玉”。

作者塑造了一个木石前盟,但金玉良缘破坏了木石前盟,而最后金玉良缘也成了一个悲剧。

2、理想的悲剧——“千红同悲”。

《红楼梦》在反映爱情的悲剧的同时,又反映了理想失落的悲剧。

A、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品貌兼优的女子,有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十二位,又有副册中的十二位,每一个都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作者在小说中对女子的价值给了很高的评价。

他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子的“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负天恩祖德父兄教育之恩,都不要紧,只是闺阁中的女子不能负”C、作者用男性的卑劣来衬托女性的纯洁与伟大。

“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然而他们要么被封建社会毁灭,要么被异化。

D、我们还可以从书名,和一些细节看出,如太虚幻境中幻警仙子给宝玉喝的酒(万艳同悲),饮的茶(千红一窟)。

作者的书斋叫“悼红轩”,小说主要人物,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意思就是“原应叹息”,从这些取名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同情与叹息。

他感到人生理想的幻灭,最后林黛玉死去,失去了他生命的支柱,宝玉内心更加痛苦,无法解脱,出家而去。

3、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在反映爱情和理想悲剧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没落,小说以贾府衰落为主线,同时写了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

从贾府以及四大家族的没落,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没落的必然性。

而通过家族的没落,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反映的是对下层人民的剥削,从更深广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悲剧。

小说以宝黛的悲剧为主线,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向生活一样复杂的社会现实。

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败,封建地主的残酷和虚伪。

歌颂了青年男女春节的爱情,一切美好的东西度被毁灭了,而丑恶的却依然存在,这是一个理想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活轨迹,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悲剧情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

首先,就是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心地善良的女孩子。

但是,她生活在一个虚伪、压抑的宅门之中,这种环境渐渐地使得她精神崩溃。

她不断地神思恍惚,看不到自己的美好,带着罪恶感对待自己。

同时,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也始终无法得到完美的结局。

最终,她因病而逝,成为了一道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其次,是贾母的悲剧。

贾母作为一个宅门中的长者,虽然在家族中地位崇高,但是她最终仍然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她被自己的亲人所背叛,被权力所影响,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力量。

而对于这种悲剧,鲁迅先生曾经深刻地发出过这样一句感慨:“窃叹红楼,下里巴人非呆子也。

”这个世界,不仅有劫难和机遇,还有自己的亲人会陷害自己,比起这个世界上的一般人,这些下里巴人未免太聪明了。

最后,就是宝玉的悲剧。

作为一个家族中的少爷,宝玉本来有着最好的前途和发展空间。

但是,他却被虚浮、世俗的环境所迷惑,并且受到了女性的诱惑而最终陷入了人生的泥潭之中。

而只有当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尽管他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并没有得到最终的圆满。

最终,在家族的斗争中,宝玉也不得不被送入宝钗的家族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之,《红楼梦》中的悲剧情节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它揭示了宅门中充斥着的虚伪、世俗和权力斗争,以及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被这种环境所摧毁的残酷命运。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正确的方向,否则我们也有可能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最著名的书评

红楼梦最著名的书评

红楼梦最著名的书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该作以贾府和薛府两大家族为背景,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其间的纷繁情感纠葛,深刻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悲剧和女性命运的无奈。

以下是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几个著名书评。

一、《红楼梦》--一个遭遇悲剧的王朝《红楼梦》通过展示贾府和薛府两大家族的兴衰命运,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和王朝的衰落。

作品中饱含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意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在文笔华美的光影中感受到了历史的脉络和沧桑。

二、《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歌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揭示和批判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作品中的黛玉、宝钗等角色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她们或受命于夫,或被家族利益所迫,或被爱情纠缠,最终无一幸免地陷入了不幸的境地。

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安排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三、《红楼梦》--世界文学的瑰宝《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价值足以与世界文学中的经典相媲美。

作品中对人性、家族命运、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深刻探讨、独特的叙事风格、绝妙的情节搭配,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力作。

不论是描写细腻的人物形象,还是独特的生活细节,都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四、《红楼梦》--从封建社会到现实生活的启示尽管《红楼梦》背景设定在封建社会,但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病在当代依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与我们当下的社会问题一脉相承,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从而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缩影,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探索和启示。

总之,《红楼梦》无愧于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叙事风格闻名于世,影响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重要作品。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本科学期论文题目:论《红楼梦》爱情悲剧成因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040100023姓名:刘慧2013年6 月20日目录1封面 (1)1.1摘要 (2)1.1.2关键词 (2)1.2论文主体 (3)1.2.1何为“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3)1.2.2“木石前盟”的悲剧成因 (5)1.2.3“金玉良缘”的悲剧收场 (9)1.3参考文献 (11)摘要《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著作,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却互相交融的悲剧世界。

而在这个悲剧世界中,最让人侧目的莫过于爱情悲剧,尤其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明明都是令人缱绻的美好,却偏偏都在封建洪流的冲击下消散。

这种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同时它也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本文从“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两方面角度出发,对造成这种爱情悲剧的成因做一个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悲剧性格原因论《红楼梦》爱情悲剧的成因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描绘最多的,同时也是贯穿全书最感人的悲剧。

对于悲剧,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现代美学则给悲剧这样的定义:悲剧是指主人公由于持积极或进取的态度而与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本文从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其中的爱情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认识其悲剧形成的必然性。

一、何谓“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

为描写这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红楼梦》为贾宝玉与两位女主角的“姻缘”开篇就设置了伏笔。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过金陵十二钗册子之后,警幻仙姑又令十二个舞女为贾宝玉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其中第一支既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贾宝玉和《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和《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和《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作者对全书做了匠心独运的安排。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意为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

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

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暗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巧妙地隐伏其中。

爱情婚姻问题是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

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可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希望做个无拘无東、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

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这样,他就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

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

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感情。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

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唯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空玉的爱情中。

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迎合家长的需要去劝说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了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

林黛玉的悲惨世界

林黛玉的悲惨世界

红楼梦之林黛玉悲剧世界林黛玉是《红楼梦》里的女主人公,号称“群芳之首”。

她是贾宝玉的意中人,两人由青梅竹马发展到相知相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赚取了无数读者的伤心之泪。

对于黛玉,小说中开篇以一则神话交代了黛玉的前世,也就是为什么她总是多愁善感。

在前世中黛玉作为一株小草,而宝玉作为神瑛侍者,绛珠草必得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方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贾宝玉负有体贴呵护林黛玉的天职,而林黛玉也须臾离不开贾宝玉的关照,他们确实是一对冤家。

最后一悲剧而死的原因。

不仅是因为神话,在现实生活中黛玉的悲剧命运也是诸多原因造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长辈的态度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十分挑剔的。

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

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

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

所以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

所以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

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

二多病的身体如果说从审美的角度看,“怯弱多病”对林黛玉还有帮助的话,那么从幸福的角度讲,就有害无益了。

谁家愿意迎娶一位病病怏怏的媳妇呢?林黛玉在婚姻上未能遂心如愿,这一因素也起了负面的作用。

尤其当贾府让宝玉成亲的目的是冲喜,林黛玉就更不可能胜过健康富态的薛宝钗了。

就像小说开篇描述的那样,黛玉前世是一株小草,作为一个非常溺爱自己孩子的母亲,贾母最终没有选择黛玉,也是造成待遇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红楼梦》给我带来的启示

《红楼梦》给我带来的启示

《红楼梦》给我带来的启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悲剧。

阅读《红楼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对人生、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红楼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莫测。

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都是富有才情和美貌的人,然而他们却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最终都遭遇了不幸的结局。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中的荣辱得失都是暂时的,我们不能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荣耀,而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对待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其次,《红楼梦》让我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善良、聪明的人,也有狡诈、自私的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利益的纠葛和情感的纷争。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明白了人性的多面性,人们往往在利益面前会失去原则和道德底线,这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真正对我好的人,也更加警惕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

第三,《红楼梦》让我思考了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弊端。

小说中描绘的贾府是一个封建家族,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待遇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

通过贾府的描写,我看到了封建制度下的家族观念和尊卑秩序对人的束缚和伤害。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弊端必须得到改变,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尊严的待遇。

最后,《红楼梦》给我带来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小说中有着精美的诗词歌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审美观念。

阅读《红楼梦》让我欣赏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美的力量,也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的兴趣。

通过学习和欣赏《红楼梦》中的艺术之美,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艺术和美的决心。

综上所述,《红楼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对人生、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莫测,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思考了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弊端,同时也追求了艺术和美的追求。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麻蕊(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于1904年发表在《教育世界》上.这本书自觉的运用了西方哲学和悲剧意识的理论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的评论和分析.虽然其中有些观点逻辑力量不足.结论有失偏颇,但是行文缜密,观点明确.是第一篇用系统的理论束评论《红楼梦》的著作.更难得的是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出缜密的学术思雏和起拔的艺术视角.尤其是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为基础指出《红楼梦》是。

悲剧中之悲剧”,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红楼梦》的悲剧挂.本文试从《红楼梦评论》赖以立论的西方悲剧理论切入,浅议王因堆对《红楼梦》悲剧性的评价.关键词哲学悲剧生命意志王国维在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中就指出,生活的本质是欲望,人生的痛苦是由于缺乏而产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欲望都被满足之后产生的厌倦感。

“即使吾人之欲悉偿。

面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吾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故生人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己矣。

”这段话很清楚地阐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

这样的观点是由西方唯意志论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对人生的哲学认识脱胎而来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终极现实,自在之物。

—切现象包括个体生命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的显现,即表象。

意志本身是一种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繁衍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产生欲望。

某种欲望的不能满足是一种痛苦,即使在满足之后也会产生新的欲望和新的痛苦。

“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帕王国维受他的影响很深,在‘红楼梦评论'中引述了他的部分观点。

这奠定了全文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也为下文进一步阐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做好了理论铺垫.在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中,王国维开篇就说“如上章所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悲剧红楼梦》读后感

《悲剧红楼梦》读后感

《悲剧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以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人物描写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悲剧,一个充满悲伤和无奈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贾宝玉是一个富贵家族的公子,他天生聪明才智,却又身世凄惨。

他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却又被家族的利益和命运所左右。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爱情并不能拯救一切,反而成为了悲剧的导火索。

在整个故事中,我最感动的是林黛玉这个角色。

她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却又被家族的复杂关系和宿命所束缚。

她的爱情之路充满坎坷和磨难,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她的悲伤和无奈让人心碎,让人感叹命运的无情。

除了爱情,家族关系也是整个故事的重要元素。

贾府和史家这两个家族之间的纷争和勾心斗角,让人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复杂。

家族的利益和传统成为了人们行为的主导力量,而个人的感情和幸福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人们的命运似乎早已被注定。

爱情无法战胜家族的利益,个人的幸福总是被牺牲在传统和规矩之下。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伤和无奈,让人感到心痛和沉重。

然而,正是这种悲伤和无奈让《红楼梦》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探讨。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在我看来,《红楼梦》更像是一部悲剧,一个充满悲伤和无奈的故事。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和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思考爱情和家族之间的关系。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小说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第二,它在注重终极解释的时候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有灵的人会 禀受情,这就把情推到了极端,推到了“泛情”这样一种地步。 从终极意义上看,宝黛的爱情是必然发生的,也必定是悲剧,这 两方面都是注定的。
• 第三个层次,宝黛爱情在现实社会里也是既不允许发生,又不 允许成功。
• 从不允许方面来看,小说写林黛玉总是生病,年纪轻轻就天天 离不开药,自身的健康都没有保障,以后能否顺利地生儿育女 或跟宝玉白头到老都很难说。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的婚姻美满 幸福,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是成心要使子女一辈子忍受不幸婚姻 的煎熬的。家长要给儿子选择媳妇,身体健康是首先要考虑的。
• 贵族家庭的女儿,在家族衰落的时候,没来由地嫁给一个纨 绔子弟,好端端的一个千金小姐居然被蹂躏至死,这是多么 悲惨的现象!
• 第三位是探春。探春的命运跟她的出身有密切关系,多少次 贾府里的人感慨,包括王熙凤都感慨,这么聪明、这么伶俐 的一个女孩子,很可惜是庶出的。因为贵族家庭之间联姻, 大都讲究门当户对,一般贵族家庭是不会娶庶出的女儿做正 妻的,因为其身份地位太低,一定要娶嫡出的女儿做妻子。
• 《红楼梦》叙写青春少女的悲剧,分几个阶层来写。第一个 阶层是贾府的最高阶层,即贵族阶层。贵族阶层里写了四个 女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描写女儿,以“春”命名, 有着特殊的意味,因为青春是美好的,同时青春也是短暂的。
• 元春进了皇宫,连自己的母亲、亲人都不能见面,猴年马月 才能见到一次,还要非常隆重地打报告申请,通过种种检查, 才能回一趟家,她成了皇家制度的牺牲品。
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 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 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 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 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宝玉听了,知道是他点前日的话, 自己一笑也就罢了。——第三十一回

红楼梦的结局贾府的衰落与贾宝玉的离世以及对整个故事的总结与思考

红楼梦的结局贾府的衰落与贾宝玉的离世以及对整个故事的总结与思考

红楼梦的结局贾府的衰落与贾宝玉的离世以及对整个故事的总结与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巨著,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这部小说以贾府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荣府衰落的家族故事。

在小说的结局中,贾府的衰落与贾宝玉的离世成为了令人悲伤的悲剧,同时也对整个故事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总结。

贾府衰落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家族的腐败、人性的弱点和外部环境的变迁。

首先,贾府内部由于长期的权力斗争和家族成员的堕落,导致了家族的衰败。

贾府的家族成员们对权力和财富的争夺使得原本团结的家族分崩离析,没有了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进而导致了整个家族的道德沦丧和衰落。

其次,红楼梦中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虚荣、贫穷的心理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勾心斗角等等,最终导致了贾府的破产和家族的覆灭。

第三,时代的变迁也是贾府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说中描绘了中国封建家庭的兴盛与衰落,代表了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到来。

贾府的衰落与贾宝玉的离世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深刻的悲剧色彩。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主角之一,他的死亡意味着整个贾府的衰落和家族的覆灭。

贾宝玉是一个清心寡欲、有才华和懂得珍惜家人的人,然而他却被家族的腐败环境所束缚,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他的离世象征着金陵贾府这个封建家族的衰败和毁灭。

红楼梦的结局对整个故事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总结与思考。

在观察家族衰落的同时,小说也反思了封建制度和社会道德的崩溃。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作者成功地传达了他对封建制度下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整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刻画和贾府的命运揭示了人性的虚伪和自私,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腐朽堕落的批判。

因此,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描述家族衰落的小说,更是对封建道德和社会制度的深度思考和批判。

总之,红楼梦的结局以贾府的衰落和贾宝玉的离世为终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府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既有家族内部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也有外部环境的变迁。

贾宝玉的离世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成为封建家族衰减的象征。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一、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一)写无才补天的顽石—贾宝玉在人世间的传记:经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独特感悟。

全书以贾为轴心,以其独特视角感悟人生:前5回以宝玉来历为中心扼要介绍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经历的三重悲剧,隐伏作家寓意和人物命运。

(二)大部分故事以大观园——以贾为中心的“女儿国”为舞台,展示她们青春生命和美被毁灭的悲剧。

1.爱情婚姻问题: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主线。

(1)贾宝玉力图挣脱家庭强加的名缰利锁,追求无拘无束,不愿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婚姻问题上不考虑家族利益,追求心灵契合的感情。

(2)林黛玉:美丽而才华横溢,孤高自许,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宝玉的爱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丑恶现实,以高傲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为保持自己人格尊严和纯洁爱情付出全部生命。

(3)薛宝钗:①美貌而性格温顺,城府很深;顺从环境,既对上逢迎,又对下安抚;信奉传统道德;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封建等级观念浓厚。

②封建社会典范人物,同时也是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爱情上对宝玉情有所钟,却将这种感情封闭;才学上可与黛玉抗衡,但时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约束自己、规范别人;生活上有爱美天性和审美能力,却压抑自身爱好和情趣。

③被封建文化磨去个性锋芒: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对不喜爱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感觉处于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在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

④从其个性毁灭过程中,可看到封建社会如何蚕食人的灵魂。

(4)在关系家族兴衰的问题上,封建家长不顾宝黛愿望而扼杀他们的爱情,造成宝黛爱情悲剧,象征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取代,最终造成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当代价值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当代价值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当代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通过对贾府家族成员的命运进行描写,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书中的展现具有当代价值:
1. 对人性的思考:《红楼梦》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提出了对人性的思考。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动机,他们的命运既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内在因素的驱使。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当代社会对于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困境的人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推动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2. 对伦理道德的反思:《红楼梦》从众多角度刻画了各种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

贾宝玉的骄纵自傲、贾母的任性娇纵、薛宝钗的金钱观念等等,都是小说中众多角色身上的道德问题。

这种反思有助于提醒当代社会对伦理关怀的重要性,让人们反思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3. 对社会制度的审视:《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描绘,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荒谬与虚伪。

小说中对贾政、贾母等封建家庭权势的揭示,对贾府的沉沦也反映了贾府成员对社会变革的抵制。

这种审视对于当代社会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凸显了人性,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回顾伦理道德的范畴,反思社会制度的现代转型。

通过对小说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红楼梦》的世界观解读

《红楼梦》的世界观解读

《红楼梦》的世界观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世界观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

一、命运观《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多是注定的,无法逃避。

作者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命运,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注定要承担家族的重任,但他内心却渴望自由和纯真。

林黛玉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她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无法改变。

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作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呼唤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被命运所束缚。

二、人性观《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他们既有高尚的品质,又有世俗的欲望。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贾宝玉的纯真和善良与他的放荡和颓废形成鲜明对比,林黛玉的聪明和敏感与她的自卑和病态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对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

三、家庭观《红楼梦》中的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展现了中国古代家庭的特点和价值观。

贾府的家族观念非常强烈,家族的荣誉和利益高于一切。

贾府的家族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但也保护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家庭观念的思考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

四、爱情观《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念丰富而复杂,展现了中国古代爱情观的多样性。

贾宝玉与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爱情。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纯真而悲剧的,他们之间的感情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碍,最终以悲剧收场。

而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则是理性而稳定的,他们之间的感情经得起时间和考验。

通过对这些爱情的描写,作者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爱情的多样性,呼唤人们要珍惜真挚的感情,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迷惑。

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

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

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在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荣华富贵的表面下隐藏着深深的空虚和悲剧。

这一主题贯穿全书,通过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深刻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和悲剧结局。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并分析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作为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

贾宝玉是贾府的独子,出身贵族,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无所依归和空虚。

贾宝玉通过创造了一片“蘅芜苑”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努力寻找一种真正属于他的精神归宿。

而他最终的结局却是命途多舛,一切阴谋和纷争都将他推向了绝境,他的财富和地位并不能让他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与贾宝玉一脉相承的是其他许多人物,他们也在追求荣华富贵的同时经历着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例如,贾府中的众多妾室们,她们虽然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但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她们被当作玩物,没有真正的权力和自主性。

她们的空虚和痛苦来自于她们没有得到真正的爱和尊重,以及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

同样,曹雪芹通过王熙凤这一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荣华富贵之下的苦难。

王熙凤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性,她精通各种技艺,并在贾府中攀附权贵。

然而,她的机智和聪明并不能帮助她摆脱内心的空虚和痛苦。

她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被贾府逐出。

红楼梦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问题,它也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在清代封建社会中,家族和权贵的地位至关重要,财富和地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这种物质追求和世俗价值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追逐荣华富贵的过程中充斥着勾心斗角、争斗和背叛,最终带来的只是痛苦和悲剧。

通过描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红楼梦》深刻地刻画了荣华富贵背后的空虚和悲剧。

它不仅是一部揭示了封建社会弊端的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乌托邦”与“现实”《红楼梦》真有“两个世界”吗

“乌托邦”与“现实”《红楼梦》真有“两个世界”吗

“乌托邦”与“现实”:《红楼梦》真有“两个世界”吗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如果说有哪一部书籍可以真正反映中国古代贵族生活的话,肯定非《红楼梦》莫属。

《红楼梦》不仅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爱情传奇故事,更加是一副周祥备至的风俗画卷。

四大家族的盛兴衰亡,把一个时代的荣华富贵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七十年代有学者提出《红楼梦》里的“两个世界”这个观点,这“两个世界”指的是鲜明对比的两个世界,一个是“乌托邦”式的世界,而另一个则是“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以大观园内和外来做区别。

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在当时的地位程度肯定都知道,这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真的出现在红楼梦里面吗?真的有这“两个世界”吗?1:干净的东西终要回到肮脏每一次读《红楼梦》,都感觉《红楼梦》最大的成功就是它创造了一个宿命式的悲剧,在悲剧里面又充满着乌托邦式的美好,所以干净的东西最终都是要回到最肮脏的地方式的现实。

北美汉学家于英时先生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就指出红楼梦这本小说中存在着两个世界。

一个是是大观园以内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大观园以外的世界。

大观园以内的世界纯洁又富裕,是宝玉与众女儿们的避难所,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世俗又肮脏。

这个理想化的花园里,承载着多少人的向往和多少人的无奈。

2:看似纯洁的爱情也不过堕落在肮脏中《红楼梦》以贾宝玉为线拉扯出一系列的人物故事,对于《红楼梦》里的两个世界肯定也是以宝玉为主线。

随着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想呆在同一个地方,贾宝玉也不例外,他想走出去,但他喜欢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但外面的世界,没有他想的怎么美好,生活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宝玉也如此。

少男少女的爱情,不再是那么的唯美和纯洁,花前月下的吟诗作赋,不再是那么的好听,但读者却喜欢这一口,所以在《红楼梦》里面的现实世界并没有那么露骨。

大观园即是贾宝玉的避难所,也是他观人生百态的地方,即便贾宝玉他想走出去,但他又离不开这个让他依赖的地方。

因果性:《红楼梦》悲剧哲学解读视点

因果性:《红楼梦》悲剧哲学解读视点

Causality: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gedy in The Story of a Stone 作者: 李思民
作者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
出版物刊名: 榆林学院学报
页码: 51-55页
主题词: 《红楼梦》 悲剧 因果性 结构
摘要:列宁的因果性学说以及余应时对《红楼梦》两个世界的划分,无疑是解读《红楼梦》悲剧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最佳切点。

根据自然与社会的因果性以及因果制约、互变原理,大观园理想世界的诞生有其原因,它诞生后又变成影响大观园内外世界的一种新的因素,但由于大观园理想世界中新的生命、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既脆弱,又不自觉,尚未形成合力,故最终本能冲决封建道统结构的质变线而归于失败,从而酿成大观园理想世界的毁灭,这也就是《红楼梦》悲剧的实质所在。

红楼梦理解

红楼梦理解

红楼梦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长篇小说以清代贵族家庭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充满魅力的贵族社会。

它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首先,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的塑造,揭示了传统封建家庭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

贾宝玉是一个富贵宝贝,成长在一个沉湎于享乐和虚荣的大家庭中。

他一直被溺爱,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性格软弱、放纵、浮躁。

他缺乏自律和责任感,无法承担起自己的家族使命。

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这给我们提醒:我们应该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被物欲所迷惑,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困境时坚守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其次,林黛玉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是一个聪明、敏感、善良的女孩,她对世俗的虚荣嫉恶如仇,却又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封建家庭的权力斗争中,最终落得了个悲惨的下场。

她的形象启示我们,在一个虚伪的社会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并时刻警惕周围的诱惑。

同时,也要反思传统封建家庭的束缚和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自由的空间。

红楼梦的另一个亮点是对贵族社会的描绘。

小说中塑造了一批丰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代表了不同阶层和性格特点。

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也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仅仅看表面,更应该理解彼此的背景和内心,以求和谐相处。

另外,这也提醒我们要反思封建体制下的种种弊端,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司法的公正。

最后,红楼梦的精彩之处还体现在它的艺术表现上。

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细腻的描写技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贵族社会的盛衰兴衰,以及人性的善恶美丑。

用词优美、富有韵律感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耐人寻味。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激发思考和审美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

写作手法精妙。

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

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

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

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

《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

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

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

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

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

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

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

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最主要的两种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 以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尽管如此,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一样的― 都没有实现人的价值,都是悲剧性的——这是由社会造成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钻果。

书中对贾府的描写也是如此。

纵然在中间几回有时显出贾府的势力和一度兴盛,但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并且自第二回一提到贾府时就给人一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以及“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的悲凉感觉,直至读完全书,也始终不能摆脱那种悲剧意识的缠绕。

可以说,《红楼梦》整部书始终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二,家族结局的悲剧前面提到“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一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轰然倒下,确实是悲剧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于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

但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家这个大家族的悲剧却有所不同。

《红楼梦》的这种悲剧气氛不仅人现在对于可悲事物的描写具有悲剧感,更重要的是在欢乐中也透着一种悲凉。

这种悲凉是无形的,它不是通过作者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读者通过作者的描写读出来的,并在欢乐的背后渗透出来的。

如第二十九回,贾母等到清虚观去拈香,本来是热热闹闹,说笑不绝,但当贾珍在神前拈了三出戏后,回说“第三本是《南柯梦》”, “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再如第二十二回,贾府制灯谜庆元宵,但并没有使人感到元宵佳节的轻松快乐,相反,倒给人一种冷冷清清,“悲之将至”的感觉。

起初,贾家的地位和威望非常高,荣国府和宁国府是何等的气派。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

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

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渐渐的,家父就开始衰败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

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在贾家彻底衰败时,许多人都想改变这一现状,但是一己之力有限,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少的人受牵连而已。

例如,抄检大观园时,贾惜春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庵为尼。

有“玫瑰花”之诨名的贾探春。

她个性刚烈,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

“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

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三,人物结局的悲剧1,金陵十二钗(部分)的悲剧(1)林黛玉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

今世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贾母心爱的外孙女。

少时因其母贾敏患重病身故,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又因其父林如海思虑过重也因病身亡,黛玉便一直居住在荣国府。

林黛玉是情爱至上主义者,她爱贾宝玉,包含极大的理想性,但这一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

后来黛玉病重终于将最后一滴泪还尽,只剩了一句痛苦的呻吟:“宝玉,你好……!”(高鹗续书的结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派别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2)史湘云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是贾母的侄孙女。

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鼐和史鼎抚养,而两个婶婶对她并不好。

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

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

她和宝玉也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在一番充沛流离的生活后与宝玉相遇,并成为夫妻,最后在贫病中死去(此为古本结局,通行本不一)。

(4)贾迎春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

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

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

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预示着荣国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败。

(5)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

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支撑着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吃穿住行,老死病辞。

可被总称为“五辣”,即香辣,麻辣,酸辣,泼辣,毒辣。

为人处事也十分圆滑周到,很懂得如何让每一个人欢喜,她的心计与城府很深。

对于凤姐,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6)贾巧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

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

贾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

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也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巧姐带入乡村生活,她才不至于沦落到为奴为婢。

2,木石前缘、金玉良缘的悲剧话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因而绛珠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

后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世为人,绛珠仙子也便下世为人,但把她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便是木石前盟。

贾宝玉出生是口中含玉,此玉有女娲补天是多出的一块石头经一僧一道炼化而成。

薛宝钗项上有一金锁,锁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这便是金玉良缘的由来在我看来黛玉、宝钗各有所恨,她们的命运同样值得同情、值得叹息!黛玉和宝玉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段木石前缘,引来今生无尽的泪水与忧伤。

宝玉和黛玉是真心相爱的。

然而由于封建的家长制,两人注定不能够在一起。

忆往昔,共读西厢,旧帕寄情,几多甘苦自知,叹今日,谁无情,生生将一对鸳鸯拆散。

到最后是一厢里锣鼓喧天洞房火烛夜,这厢只留下“宝玉,你好…”。

只能叹是有缘无份,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不知心恨谁啊!宝钗对于宝玉而言只是像一个姐姐一样。

管制者自己,要自己去考取功名。

宝钗是与人人为善却又保持一定距离的一个封建社会的典型大家闺秀形象。

她也是深深爱着宝玉的,但是,宝玉却并不喜欢她。

虽然最后和宝玉结了婚。

但是金玉良缘的背后是青年守寡的命运,其实她始终是宝黛爱情的局外人,从未真正得到过的丈夫,最后的失去也就谈不上失去了吧。

《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是一部笔法卓绝的悲剧小说。

其悲剧世界的一砖一瓦都值得我们吸吸研究。

参考文献:[1].李春强.《红楼梦》三重悲剧世界的审美意象解读.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备科学版).2005年第4期[2]. 赵飞鸣.《红楼梦》三重悲剧世界的审美意象解读.2007年11月[3]陈占彪. 论《红楼梦》的艺术世界构成和悲剧性质.《社会科学评论》 .2006年0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