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复习(必修1至必修5)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必修1课内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课内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温故知新(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画线的句子)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二、词语小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虚词需要标出用法)1.封:①既东封.郑②肆其西封.2.军:①亮率诸军.攻祁山②晋军.函陵③万人为一军.3.阙:①不知天上宫阙.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辞:①不辞.劳苦②停数日,辞.去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5.鄙:①北蛮夷之鄙.人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微:①防微.杜渐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若: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若.入前为寿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8.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且焉.置土石④复驾言兮焉.求三、文意理解:请简要概括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必修1--5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至易水..上,既祖.。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 2 34 5 61/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3/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儿子) 5/粗鄙、低下)6/掌管某事的人) 7/到达)8/尊称人的妻子)1 23 45 61 231 21 21 21 23(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荆轲刺秦王》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â,高兴)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9、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1、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知识集锦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知识集锦文言文知识点是高考语文常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大汇总,希望能帮助到东方可爱的小伙伴们!文言文阅读必备常识一、人的称谓【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
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
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
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

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归纳一、文言实词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吴广素爱人(爱惜,吝惜)(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4)古之遗爱也(恩惠)(5)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3)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4)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5)衣食所安(养生)(6)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朝:(1)朝服衣冠(早晨)(2)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5)期年不听朝(朝政)5.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4)除臣洗马(拜官授职)(5)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6.辞:(1)动以朝廷为辞(藉口)(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6)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7)近者奉辞伐罪(命令)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8.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7)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8)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动词)(9)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10)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10.发:(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4)爽籁发而清风生(响起)11.鼓:(1)齐人三鼓(击鼓)(2)微风鼓浪(震动)(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4)戊申晦,五鼓(古代夜间计时)12.故:(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13.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14.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学习重点梳理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学习重点梳理一、篇目必修一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四古代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二、学习重点1.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必修五的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可以适当分解,一部分提前到必修一,进行一些讲解,可让学生边学边进行总结梳理。
提前到高一的目的是为了应对高中的考试;此部分内容还需在必修五再次系统总结整理。
2.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积极意义容易把握,历史局限可以在以下课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荆轲刺秦王》的思想狭隘,《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历史局限,《陈情表》中李密复杂的思想,三篇文章分别出自必修一、三、五。
其他文言文学习更突出汲取民族智慧。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战争中巧用外交辞令《鸿门宴》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必修二《兰亭集序》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赤壁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游褒禅山记》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劝学》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师说》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苏武传》新时代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张衡传》张衡的品格和贡献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滕王阁序》怀才不遇的感慨《逍遥游》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3.每课需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实词(大纲要求120个及其他重要的)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朝亡厌既国师微辞鄙过易《荆轲刺秦王》诚说见私乃道顾遗谢被涕《鸿门宴》素善要属举胜安倍复内间当坐(35字)必修二《兰亭集序》是信期修次致诸或类《赤壁赋》望兴徐如绝非固适《游褒禅山记》卒阳盖相孰少奇舍识《孔雀东南飞》堪怜(28字)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兵王走知《劝学》利劝假疾就《过秦论》乘却使率族从《师说》若及嘉贻解(20字)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徒患宜幸悉度故请右即质《苏武传》去负许爱《张衡传》莫迁阴造(20字)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胡归再何恨涉《滕王阁序》得穷已《逍遥游》恶数行《陈情表》病除逋寻察治汤(20字)另有大纲中的7字未纳入必修中,但在语文读本中出现《谏太宗十思疏》本克《信陵君窃符救赵》曾、左《六国论》殆弥《伶官传序》贼虚词(大纲要求18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因《荆轲刺秦王》以于《鸿门宴》与者为必修二《兰亭集序》所于《赤壁赋》之何《游褒禅山记》其乎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之《劝学》焉所《过秦论》而乃也《师说》则之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因《苏武传》为《张衡传》于必修五《归去来兮辞》以而《滕王阁序》之而《逍遥游》且若《陈情表》以句式(5种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句省略句《鸿门宴》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必修二《兰亭集序》状语后置句《赤壁赋》宾语前置句《游褒禅山记》状语后置句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劝学》定语后置句《过秦论》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整理.《赤壁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二)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白露横江(笼罩)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正襟危坐(端正)方其破荆州(方,当)固一世之雄也(本来)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离骚》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 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才能)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惫困倦)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固定词句1、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言于……曰:对……说)3、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用:为什么要)四、文化常识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4、持千金之币物(币,古义:礼物;今义:钱币)5、秦王方还柱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6、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7、左右既前,斩荆轲(左右,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9、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10、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有这个心意;今义:故意)1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三、固定词句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办法)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4、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人、的事、的物)5、将军岂有意乎(岂……乎:是否……呢)6、仆所以留者(所以:……的原因)7、乃遂收盛樊於期头(乃遂:于是、就)8、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9、何如?(何如:怎么样)10、终已不顾(终已:始终)11、以故荆轲逐秦王(以故:因此)12、切齿拊心:咬牙切齿,捶胸痛恨,形容愤恨到了极点。
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

可怜焦土:可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不霁何虹霁,雨后初晴杳不知其所之也:杳,远;之,到,往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为它哀叹却不以它为鉴,那么又要让后人来哀叹他们了前赤壁赋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凌万顷之/茫然:定后标志、浩荡渺远的样子吾与子之所共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与枕藉乎舟中:在纵一苇之所如:去,往苏子愀然:……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下江陵:攻下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顺流而东也:向东挺进名词作动词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项脊轩志南北为一:整体往往而是:到处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久不见若影:若,你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亦遂增胜:美好的景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且适南冥也/彼且奚适也:将要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乳二世:乳,抚养比去,以手阖门:及、等到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填然鼓之:语助词,调整音节1、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奏效(取得功名)了,这个读书成功,是可以期待的了!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因久卧病榻,心里无所寄托,于是叫人重新整修南阁子,它的格局与以前稍有不同。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必修 1—5最全重点字词归纳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必修 1—必修 5)最全重点字词归纳第一册【选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1、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4、是()寡人之过()也。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6、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8、焉用亡郑以陪()邻。
9、尝为()晋君赐()矣。
10、朝济( )而夕设版焉。
11、夫晋,何厌( )之有?12、既东封( )郑,又欲肆西封。
13、唯( )君图之。
1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5、以乱易()整,不武。
16、吾其()还也。
亦去()之。
(以上为《烛之武退秦师》中句子)17、秦将王翦破赵。
(破:)18、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19、今行无信,则秦王未可亲也。
(亲:)20、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谒:)2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邑: )2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2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愿:更:)2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深:)25、吾每念.,常痛恨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念:顾:)26、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善:)27、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然则:见:被陵:)28、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
(忤:)2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拊:)30、请辞.决矣!(请:辞:)3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32、终已不顾.。
(顾:)3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3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拒:比:如:)3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
(使: 使:)36、唯.大王命.之。
(唯:命:)37、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考点总结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考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整理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答应,听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杂然相许(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必修1~5)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必修1课内文言文复习(共5课时)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2.顾:本义:回头看。顾,环视也。——
《说文》 ①动词,回头看, ②动词,回头看, ③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④动词,探望、拜访, ⑤副词,反而,却。。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3.为:
①介词,被, ②介词,为了, ③介词,替, ④动词,对付,处理, ⑤动词,做为,⑥动词,发出。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4.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
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 ①名词,凭据,信物, ②动词,相信, ③动词,讲信用, ④形容词,诚恳,不欺骗。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5.而: ①并且,连词,表递进或并列, ②并且,连词,表递进, ③却,连词,表转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 ④却,连词,表转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 ⑤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 ⑥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 ⑦因而,连词,表因果, ⑧⑨⑩相当于“地”或不译,连词,表修饰。
作文素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 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 轲刺秦王》) 适用话题 仁厚、情义 精彩运用 人心不是用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 平、仁爱。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 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丹的高洁品质。
作文素材
荆轲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 。——贾岛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柳宗元
②告别,动词 ③推辞,动词
课堂练习
6.微:本义是隐秘地行走 ①细小的东西,名词 ②隐约地,副词 ③稍微,副词 ④没有、不,副词
课堂练习
7.若: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 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 本义:顺从 ①如果,连词 ②你,代词 ③像,动词
必修一——五文言文复习篇目及重点文言词语

必修一——五文言文复习篇目及重点文言词语一、《劝学》词语解释: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木直中绳4、虽有槁暴5、金就砺则利6、跂而望矣7、而闻者彰 8、假與马者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无以至千里11、而绝江河 12、锲而舍之1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4、声非加疾也二、《师说》:词语解释1、孰能无惑?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3、生乎吾前4、作师说以贻之5、吾子不齿6、官盛则近谀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术业有专攻9、不拘于时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三、《赤壁赋》词语解释1、七月既望..,月出于东山之上.. 2、少焉3、纵一苇之所如.4、凌.万顷之茫然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击空明兮溯.流光7、渺渺兮予怀.. 8、倚.歌而和之9、方.其破.荆州 10、下.江陵11、渔樵于江渚.之上 12、而卒.莫消长..也13、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4、杯盘狼藉..15、不知东方之既白.四、《始得西山宴游记》词语解释1、居是州,恒惴栗2、漫漫而游3、披草而坐4、意有所极5、缘染溪6、攒蹙7、引觞满酌 8、则凡数州之土壤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0、外与天际,四望如一11、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五、《六国论》《阿房宫赋》词语解释1、弊.在赂.秦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六国之所亡.4、思厥.先祖父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7、终继五国迁灭..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9、后秦击赵者再. 10、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1、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4、直走.咸阳15、杳.不知其所之 16、管弦呕哑..17、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秋水》《非攻》词语解释不辩牛马泾流之大至于北海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杀不辜人亏人愈多从而誉之知非七、《指南录后序》词语解释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2、都督诸路军马3、萃于左丞相府4、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5、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6、予更欲一觇北7、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8、数吕师孟叔侄为逆9、北虽貌敬 10、夜则以兵围所寓舍11、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1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13、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14、草行露宿1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6、穷饿无聊17、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18、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9、夜趋高邮 20、道海安,如皋2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22、直前诟虏帅23、层见错出 24、微以自文八、《五人墓碑记》词语解释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3.以旌其所为 4.去今之墓而葬焉5.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复习(必修1至必修5)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8.乃: ①代词,你,你的,②判断动词,是, ③副词,于是,就 ④副词,才, ⑤副词,只,仅仅。
2021/4/2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9.图:会意。从囗,从啚。囗( wéi), 表示范围。啚( bǐ),“鄙”的本字, 表示艰难。合起来表示规划一件事,需 慎重考虑,相当不容易。 本义:谋划,反复考虑 ①动词,考虑, ②名词,地图, ③动词,料想,预料
参考答案: 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 刚毅(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机智勇敢(秦廷搏击)
2021/4/2
作文素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 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 轲刺秦王》) 适用话题 仁厚、情义
精彩运用 人心不是用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 平、仁爱。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 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丹的高洁品质。
佚之狐 发现人才,举荐人才 郑伯 礼贤下士,勇于认错 秦晋——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
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2021/4/2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 存留在人们的心头。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 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 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 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 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 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 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
2021/4/2
《荆轲刺秦王》
挖空练习评讲。
2021/4/2
《荆轲刺秦王》
请在5分钟内,闭卷完成《荆轲刺秦王》的 “词语小结”。
高中语文必修1-5古文复习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六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3.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四、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不通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不受时俗的拘束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要求
熟读课文,建议多背诵经典篇目 借助挖空练习,落实重要字词 梳理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提高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课堂练习
请在10分钟内,闭卷完成《烛之武退秦师》 的挖空练习,标注出不懂的词句。 挖空练习评讲。
课堂练习
请在5分钟内,闭卷完成《烛之武退秦师》 的“词语小结”。
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
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
《荆轲刺秦王》
挖空练习评讲。
《荆轲刺秦王》
请在5分钟内,闭卷完成《荆轲刺秦王》的 “词语小结”。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1.兵: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 “廾”( 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 本义:兵器,武器 ①武器,名词, ②士兵、武士,名词, ③军队,名词。
适用话题:情义 勇敢 反抗强暴 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性格的悲剧 自我认知 精彩运用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困境,我们应该像鹰一样直冲云霄, 当我们深陷事业的低谷,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冲出去。勇气是挑战 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 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生命因勇气而精彩。 国家危难,荆轲毅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前往刺秦。“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何等地壮烈!何等地令人 为之惊叹!这易水送寒,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 在秦王的大殿之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的时候,我们看见 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 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和大臣们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地被人们淡出记 忆,但荆轲一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 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为了不让我们的人生留下空白,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 每一件事情,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我们应该有青年人的热 情,为了让我们的生命不再虚度,我们更应该有敢上九天揽月, 敢下五洋捉鳖的勇气!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2.顾:本义:回头看。顾,环视也。——
《说文》 ①动词,回头看, ②动词,回头看, ③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④动词,探望、拜访, ⑤副词,反而,却。。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3.为:
①介词,被, ②介词,为了, ③介词,替, ④动词,对付,处理, ⑤动词,做为,⑥动词,发出。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8.乃: ①代词,你,你的,②判断动词,是, ③副词,于是,就 ④副词,才, ⑤副词,只,仅仅。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9.图:会意。从囗,从啚。囗( wéi), 表示范围。啚( bǐ),“鄙”的本字, 表示艰难。合起来表示规划一件事,需 慎重考虑,相当不容易。 本义:谋划,反复考虑 ①动词,考虑, ②名词,地图, ③动词,料想,预料
课堂练习
3.阙:本义: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 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 ①宫殿,名词 ②空隙、豁口,名词 ③侵损、削减,动词
课堂练习
5.鄙:形声。从邑,啚( bǐ)声。本义:五百家 (周代户口单位) ①边远的地方,名词 ②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③浅陋鄙俗,形容词
4. ①推脱,动词
②告别,动词 ③推辞,动词
课堂练习
6.微:本义是隐秘地行走 ①细小的东西,名词 ②隐约地,副词 ③稍微,副词 ④没有、不,副词
课堂练习
7.若: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 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 本义:顺从 ①如果,连词 ②你,代词 ③像,动词
课堂练习
8.焉: 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何 ③疑问代词,哪里 ④代词,什么
作文素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 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 轲刺秦王》) 适用话题 仁厚、情义 精彩运用 人心不是用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 平、仁爱。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 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丹的高洁品质。
作文素材
荆轲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 。——贾岛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柳宗元
课堂练习
1.封:(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 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 示聚土培植。 《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 寸。” ①做疆界,动词 ②疆界,名词
课堂练习
2.军:(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bāo,包 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 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 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①军队,名词 ②驻军,动词 ③军队编制单位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10.教:会意。从攴( pū),从孝,孝亦 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 们的教育、教化。 本义:教育,指导 ①名词,指教, ②动词,使,让, ③动词,传授,教授
文意理解
请在3分钟内,闭卷完成《荆轲刺 秦王》的“文意理解”。 参考答案: 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 刚毅(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机智勇敢(秦廷搏击)
作文素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精彩应用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
存留在人们的心头。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
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 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 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 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6.岂: ①副词,是否,是不是, ②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③副词,怎么。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7 .以 :
①介词,用,拿, ②“以”通“已”,已经, ③介词,因为,④介词,因为, ⑤介词,按照,⑥连词,表目的,来, ⑦连词,表目的,来, ⑧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4.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
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 ①名词,凭据,信物, ②动词,相信, ③动词,讲信用, ④形容词,诚恳,不欺骗。
《荆轲刺秦王》词语小结
5.而: ①并且,连词,表递进或并列, ②并且,连词,表递进, ③却,连词,表转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 ④却,连词,表转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 ⑤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 ⑥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 ⑦因而,连词,表因果, ⑧⑨⑩相当于“地”或不译,连词,表修饰。
课堂练习
请在3分钟内,闭卷完成《烛之武退秦师》 的“文意理解”。 参考答案: 大义;不卑不亢,聪慧机智
课内文言文复习
作文素材
烛之武 怀才不遇,仍心怀天下;面对不公,危急时仍 能挺身而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临危授命; 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口才与成功。 抓住机会。 佚之狐 发现人才,举荐人才 郑伯 礼贤下士,勇于认错 秦晋——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 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