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有关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1)什么是文化?举例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精讲结课作业1)什么是文化?举例谈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1)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2)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传统习俗、知识技能、艺术创作等各种精神和物质的积淀和表达。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文化的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可见性: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直接观察或感知,只能通过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间接表现出来。
例如,人们的礼节行为、言谈举止和信仰习惯等都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
2.社会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社会集体的性质。
文化是人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一种媒介,有助于维系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民族性:文化与民族关系密切,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审美观念等,这些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可学习性:文化是可以学习和传承的,人们通过教育和社会交往等途径习得并传递文化,保留和发扬文化传统。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文化,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5.动态性:文化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随着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互相渗透和借鉴,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文化的动态性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6.人类特有性: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只有具备了思维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人类才能创造、传递和理解文化。
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重大。
首先,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塑造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基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和道德支撑。
其次,文化有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凝聚力,通过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认同感,促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认知框架和团体身份。
此外,文化还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认知世界和审美体验,培养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
最后,文化也是民族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跨文化交际1.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答:(1)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2)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①中外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②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③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
2。
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如下利弊:(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哪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弊端。
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
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
过于强调个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斯的区域文化.(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第二讲跨文化交际学1。
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有以下几个原因:(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圣才出品】
第3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1.为什么文化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定义?答:文化之所以有这么众多的定义,主要在于:(1)文化本身涵盖面广。
“文化”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使用的范围很广,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十分丰富,界定它的意义也就变得比较困难。
(2)学者们分属不同的学科。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找到一个全面的能够概括一切的定义。
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定义带有自己学科的特点,因此,别的学科的学者无法接受。
于是,这些学者又提出自己的定义。
结果是定义越来越多。
2.你认为哪几个定义对于你了解文化的内涵有帮助?答:(1)文化的各种定义①《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是这样解释的:a.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b.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c.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②Porter和Samovar对于文化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在许多代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东西和所有物。
”③研究实际问题的学者David Brown这样界定文化:“文化是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所有的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
文化是群体的多数—假如不是全体的话—所接受的生活的指南。
”④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通过以上的各种定义,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看法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第三章 文化
3、对文化的评价——种族 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在苏丹旅行的时候,我吃 了一些当我返回自己的社 会就不会再吃的有趣的东 西。和砍碎的草药一起生 吃小骆驼的肝脏也是很美 味的。在骆驼干燥的粪便 中加工过的骆驼奶酪馅饼 也是一种美味。 ——达斯蒂·弗里德曼
三、文化交流
1、文化传播 一种文化特质可能会从一 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 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 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对规范的遵从通过约制的压力 而得到强化。约制可以是正面 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正面约 制是对那些行为正当的人的奖 励,负面约制是对违反重要规 范者的惩罚。 约制有正式的(这种约制由具 有权威地位的个人或群体实 施),也有非正式的(这种约 制由朋友或同辈人实施)
(4)物质文化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 形源及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并随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文化差异与文化普遍性
关于文化普遍性,如烹饪、劳动、民俗、葬礼、音乐、法 律、婚姻、家庭等 所有的人种在生理上都是类似的(需要吃、住,照顾儿童, 处理疾病、衰老等问题,面对死亡) 其他一些文化普遍性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如社 会成员的继替,教育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生产, 分配,维持秩序 文化普遍性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所允许或所限制的范围有关, 如火——照明、取暖,车轮——圆形 婚姻和家庭是两种重要的文化普遍性
(2)冲突论的视角
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 益。这一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存在着,或者说也 许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 着不同利益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通过这一视角,社会 学家试图发现哪个集团支持哪种观念和价值观,并试图弄 清原因。 这种冲突论视角的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文 化理论认为,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维护(或挑 战)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的权利。
余秋雨《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9 (节选)何谓文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简目一、文化到底是什么?二、文化的最终目标;三、中国文化的特性;四、中国文化的弊病;五、近三十年的进步;六、当前的文化隐忧。
尊敬的许敖敖校长,两岸三地前来祝贺的教育界贤达,各位教授和同学,下午好!感谢澳科大授予我荣誉博士称号。
这份荣誉,不仅仅来自称号本身,更来自于一起获得这个称号的其他名字。
这中间,有名震国际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有指导全国抗击了SARS灾难的医学专家钟南山先生,有领导绕月飞行而被称为“嫦娥之父”的航天专家欧阳自远先生,有很早被聘为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吴家玮先生,有第一个被聘为英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杨福家先生。
这些科学家,有的我早就熟识,有的则是新交的朋友,几天来有机会长时间交谈,很是兴奋。
我历来认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华宅美食,而是与高人相晤。
但是,科学高人们总是极其繁忙,又星散各地,很不容易畅叙。
为此,我要再一次感谢澳科大为我们创造了这个机会。
与这些科学家不同,我这次获颁的是“荣誉文学博士”,因此我今天的演讲也就推不开文化的话题了。
但是在这里我首先要向科学家们叫几句苦:讲文化,看起来好像比你们讲科学容易,其实并不。
原因是第一,科学有定量定性的指标,文化没有;第二,科学有国际标准,文化没有;第三,科学家很少受到非专业的评论,但在当前中国文化界,非专业的评论者在人数上是文化创造者的几百倍,在言论上都非常激烈。
这三个原因,已经造成文化话语的烟雾迷茫。
本来,社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文化转型,但是,正当社会各部门纷纷向文化求援的时候,原来处于滞后状态的文化领域反过来充当起了老师。
结果就产生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例如,最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却推崇起复古文化,最需要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泛滥起民粹文化,最需要大爱救灾的时代却风行起谋术文化,最需要发掘人才的时代却重拣起咬人文化,等等。
正是这些反常的文化现象,使国际间和我们的下一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误读。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
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
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
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
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
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
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
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
历史学家汤因比、斯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第二种定义法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
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
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中华文明演进与融合的民族特征和特点的一种民族文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_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爱,有墨家的无私大爱,有法家的严谨,有佛家慈爱和奉献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2.中国文化中有温情脉脉的仁爱文化这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仁者爱人的文化。
儒家文化更注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更注重人伦之间的关系,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
在当前,仍然有用!3.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现实的、强调脚踏实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对于印度哲学的神学化,相对于西方的自然哲学,中国文化具有强调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在西周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到了儒家学说的第二号人物,孟子那里,以民为本的思想达到了顶峰。
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上的。
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尚诚信的有点中国人推崇诚实,在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等儒家的典籍中,诚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追求诚则是人的做人的法则。
因此,诚信是中国文化中的人伦法则。
6.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正义中国哲学历来倡导义为上,要做符合社会道义正道的事情,在利益面前,要选择正义,而不是利益。
所以,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焦点所在。
7、中国文化倡导个人融于集体的家国意识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价值要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体现,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意识,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文化是人类自身创造和传承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产物。
它包括人类的价值观、信仰体系、道德规范、社会习俗、艺术作品、科学知识等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是人类自身创造的。
人类具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与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中,人类创造出了各种文化形式和实物。
这些创造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并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
其次,文化是人类传承的。
文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得以延续。
人们将文化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通过教育、社交和其他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承使得文化能够在时间中延续,并为后代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基础。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多样性: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文化,它们在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多种多样。
不同的人群、地域和历史背景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2.动态性: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文化也会随之改变。
新的思想、技术和知识的出现,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3.基本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
文化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组织的重要依据。
4.共同性:文化是一个共同体的创造和传承。
它不是个体的产物,而是集体的成果。
通过共同的信仰、习俗和共享的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建构起自己的身份感和归属感。
5.双重性: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又对人类产生影响。
人们的行为和思维都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塑造。
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总之,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石,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认知和满足感,还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框架和基础。
因此,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注意点:
一般来说,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 的文化。 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民族的 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非评比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 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 力。 正确对待非评比性文化是我国改革与对外开放中 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 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 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 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 们对于它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 而应听任其自然发展。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 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 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 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集丛与文化模式三 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注意点: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使用上是 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 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 用而不损耗。 当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 两者常结为一体。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 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副文化、潜文化。是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 群体特有的文化。 注: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 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一)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 的思想的东西。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1、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1.文化的概念及构成内容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具有独立特性的综合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精神组织形态三个大的层次。
这三个大的层次是互相关联的。
它也就必然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的总体。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化总体性构成的观念。
文化体系的构成:1、各国与各民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及其风俗习惯。
2、社会生产类型,指文化类型的主要生产方式,即是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渔猎文化等。
3、国家政治机制,包括国家政体与国体、国家法律制度、政府机构等。
4、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
5、文化的精神取向,主要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化逻辑与民族精神、道德评价等。
2.斯巴达城邦与雅典城邦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比较斯巴达政治(1)王权统治时期较长,以后则以贵族寡头政治为主,对外实行军事扩张(2)议事会:包括国王在内的30人,主要是贵族掌权,向大会提出建议并宣布休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全体公民都有权利参加,仅有表决权(3)实行三等级制:公民(斯巴达人)、奴隶(希洛人)、商人(皮里啊西人)(4)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力量强大,基本控制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经济(1)以农业经济为主,重农抑商,规定斯巴达人不得经商(2)农业经济为主、物产丰富,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3)实行土地与奴隶国有制文化(1)文化落后,在哲学、诗歌、戏剧与艺术领域都没有重要贡献,与同时期是我雅典城邦不可同日而语(2)生活简朴,英勇善战,在战争中从不恐惧,视死如归雅典政治(1)制定法律划分阶层:贵族、农民、手工业者。
只有贵族可以从政,充当官职(2)奴隶与异邦人地位低下(3)维护民主,英勇善战经济(1)雅典一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但工商业极为发达,是地中海地区的货物运转中心(2)公民生活简朴,贫富差距不大文化(1)雅典人热爱艺术,在建筑与雕塑方面的建树十分突出(2)社会思想活跃,产生了一大批哲学家与思想家(3)并不意味着雅典人堕落或懦弱,而是勇气惊人3.罗马的建立过程,经历了那些时代及灭亡的直接与更本原因建立: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亚平宁半岛开拓殖民,建立了大量城邦,统称为“新城”,所以城邦中罗马城邦最为强大,后来发展成为罗马帝国,接续了古希腊文化,与希腊一起成为西方文明的起源。
文化的内涵及解读
文化的内涵及解读文化的内涵及解读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自20 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在不断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从东方和西方关于文化一词的含义中不难看出文化总是与人有关它同人的生存行为和生存境界密切融合。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足以说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
本网着重研究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方法但首先要对文化有个深入的理解。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认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
他认为文化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铭刻于人们的内心;其二文化是慢慢地诞生的但每天都能获得新生力量并逐渐取代过去的权威力量;其三能够维系人们的法律意识。
法国学者大卫· 克雷说文化一词应具有两种相关的含义:它首先支持着群体或组织成员广泛持有的神话、象征、故事等价值观念同时它也代表着存在于一个国家或一些其他大型政治组织中以价值观念为基础所构筑起的共同团体。
文化是一组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共享的、相互关联的符号它为团体成员提供某些方针能为组织或团体的生存提供必要的解决方案。
在《当代人类学》中哈维兰指出可为人所接受的文化定义应该是: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行动时该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化范围内。
美国学者沙因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模式它是由组织或团体的成员在探索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形成和创造的。
当然关于文化的定义还有很多。
总之从基本上看文化是一个沟通体系它把人类的生物和技术行为完美地融合到语言和非语言体系中从而使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
文化可大可小或抽象或具体它既包括诸如一般行为、信仰、语言、价值观以及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它也是某个区域内人们的行为、特性和价值观的鲜明表现。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1、百度百科词条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
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2、学术论文(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
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
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关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柬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
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
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0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
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
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
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
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
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
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
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
历史学家汤因比、斯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第二种定义法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
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
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
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
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
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
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
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客体文化突飞猛进,主体文化却不能增进……外界事物正变得越来越有文化,而人却越来越没有能力从客体的完善中获得主体生命的完善。
"(转引自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版P.87)卡西尔(EnstKassirer)作为西美尔的学生,将文化定义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文化的定义上,持有与卡西尔相同的观点,只是比他更激进。
马尔库塞将文化的功能性与主体性完全对立了起来,贬斥文化作为科技的作用,主张"文化"应该与"物化"相对立。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本能的冲动与爱欲,作为科技的文化的每一进步,都是对人本质的压抑,因此他提出,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人的解放的尺度。
以上是对各种文化定义的粗略分类,此外从中西文字的对比上,也能看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英语"文化"一词为culture(拉丁语cultura),在初期主要是耕耘、栽培和种植的含义,后来逐步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
中文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对比二者,西方似乎更看重文化内在的生命生长价值,而中国的理解似乎强调其外在的教化功能。
因此从语源学上说,西方对文化的定义偏重于主体性,而中国则偏重于功能性定义。
种种不同的文化定义不免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也许不同的定义都反映了文化的某种属性、某个侧面,犹如盲人摸象,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文化最准确、全面的定义呢?这就必须借用本质属性与从属属性的概念了。
本质属性,相当于形式逻辑中概念的内涵,从属属性相当于概念的外延。
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呢?一事物为其自身并使之能与他事物区别开来的规定性,即为该事物之本质(属性)。
譬如,A之为A而不为非A的规定性,就是A的本质。
而从属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与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
以水为例,水的本质属性是什么?透明的液体?显然不对,因为有许多透明的液体不是水。
水的本质属性是H20,"透明的液体"仅是水的从属属性,是H2O在与可见光、温度、重力等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果没有可见光,水的透明性就不会存在。
按此定义规则,我认为,文化的本质定义应体现出文化的广义性与主体性--文化乃人的存在方式。
对此定义,有人也许会问--有些人浑浑噩噩,没有文化、愚昧落后,难道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是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文化。
在上古时期,当猿人开始使用工具、并对死去的亲人在坟墓中摆上石子等纪念物时,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就开始了。
欧洲早期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虽然脑容量小于现代人,但他们已经创造了文化--一是有了石器工具,二是死者的墓葬有了一定的仪规。
为何对文化的定义如此繁复多样?就是因为人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繁复多样,或说是文化概念的外延宽广。
什么是文化?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所谓"人化"不过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
例如刀剑是人的上肢的强化,汽车是人的下肢的强化,机器仪表则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与强化,等等。
有人认为这样的定义还是有问题--如果将人的存在方式定义为文化,那么动物的存在方式为何不能也定义为文化?我们为何不说有老虎文化、水牛文化、细菌文化?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对本能的不同态度。
动物的存在方式之所以不能定义为文化,是因为动物受本能的控制,而人则以自己的创造物来满足本能、指导本能、抑制本能、超越本能。
动物的行为都由基因预先编好程序,而人的基因中并无这种程序。
人要靠后天的学习与创造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一个婴孩被野兽带去抚养,脱离了人的文化,这个孩子即使长大,严格说来已不成其为人,只能说他是"狼孩"、"熊孩"。
一句话,动物是被自然决定了的,在自然给定的本能面前,动物是没有选择自由的;人不是被自然决定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有选择自由的。
人类初期,人的自由度低一些,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由度越来越大、越来越高。
因此,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定义为自由,这个自由就是创造与超越--人以创造与超越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文化乃人的存在方式--如此定义的文化又有何特性呢?文化的特性牵涉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仅讨论当下易使人迷惑的三个问题。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文化决定论--正确还是错误?一个国家,经济落后,社会处于前现代状况。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或自然条件的欠缺,还是文化的落后所致?如果从本文对文化的定义角度来看,显然是文化落后造成的。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列强的剥削压迫或自然条件的欠缺属于外因,自身文化落后为内因。
外因是条件,内有才是根本。
这是从广义文化角度对文化决定论的论证。
从狭义文化的角度而言,思想观念的落后,特别是统治集团思想观念的落后,是一个国家、社会落后的总根源。
要改变一个国家的落后状况,仅靠文化的改造难以奏效。
具体而言,究竟是一步到位的革命还是循序渐进的改良,抑或工业救国、科教救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不存在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定律"。
但在诸多因素中,政治权力无疑具有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
因此,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集团的思想观念,就在变革中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文化决定论在狭义文化上的合理性。
塞缪尔亨廷顿与劳伦斯哈里森二人编著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书,所要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是没有提到统治集团的思想观念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先主席毛泽东同志曾谆谆教导我们:"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什么是思想路线?唯心还是唯物、辩证还是形而上学,这是思想路线。
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中国革命事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毛泽东的这一教导显然是其一生革命经验的总结,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文化决定论。
第二个问题,文化有无先进落后之分?有人认为,各种文化都是历史所形成的,都具有其特定价值,比如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等,因此不应区分先进与落后,而应该多元文化共存、相互取长补短。
此说显然不对,其错误在于混淆了文化的进步性与价值性。
文化既有先进落后之分,同时各种文化(哪怕是落后的文化)又各具有特定的价值。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应混为一谈。
对于一定的目标而言,各种不同的文化确有先进落后之分。
对于现代化这个目标来说,工业文化显然比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更先进。
如果我们赞同文化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超越能力之说,那我们就应该选择现代化为目标。
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先进文化不是没有缺点,落后文化也不是没有优点。
在对环境的保护上,农耕文化就比工业文化要好一些,因此工业文化被更先进的科技文化所超越是理之应然。
多元文化共存,相互取长补短是一个不错的口号,但是何者为长、何者为短之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问题。
西方各国在倡导多元文化共存时,实际上都是"一元为主,多元共存"。
各民族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会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多元共存"实际上是以主流文化为平台对各种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文化的价值性与进步性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抹煞对立与抹煞统一都是错误的。
唯我独尊唯我独真、其他文化都是落后腐朽反动文化的观点固然不对,漠视文化之间的先进落后、糟粕与精华比肩共存,也非我们的愿景。
第三个问题,文化的阶级性。
人类社会有阶级存在,文化不可避免地留有阶级烙印、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但能否就此分出剥削阶级文化和被剥削阶级文化?窃以为此种分法非常错误,即以中华文化而言,实际上并不存在地主文化与农民文化的分野。
唐诗三百首中,哪几首属于地主文化、哪几首属于农民文化?民族以文化分,文化以民族分。
一个统一的民族,内部必然会有贫富、官民、行业、宗教、地域、年龄、性别、气质、禀赋之分,但只要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就会成为其成员基本相同的生活方式。
这种基本相同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取向,伦理规则,思维方式,审美偏好等。
如果阶级差异大过所有其他的差异,那么这个民族一定会分裂、形成两种互不相干的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