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胶体第六章乳状液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乳状液(详细分析:乳状液)共7张PPT

乳状液(详细分析:乳状液)共7张PPT
F-O表示乳化剂膜和油的界面张力 §9 - 9 乳状液
• “大头”朝外形成两种类型的乳状
亲水基是“大头液”, O / W
憎水基是“大头”, W/O
如K, Na等碱金属皂类 00-8-1 一价的银肥皂例外.
如Ca, Mg, Zn等两价金属皂
类.
3
形成定向楔的界面
1.乳状液的稳定性
(1)降低界面张力
(2)形成定向楔的界面 (3)形成扩散双电层
若 F-O > F-W , 则形成O/W型乳化剂
一价碱金属皂类易溶于水难溶于油
若F-W > F-O , 则形成W/O型乳化剂
高价金属皂类易溶于油难溶于水 00-8-1
<

2 1.乳状液的稳定性
1.乳状液的稳定性
§9 - 9 乳状液
(1)降低界面张力
(2)形成定向楔的界面
乳化剂的亲水端和憎水端的截面积常大小不等. 当它吸附在乳状液内
§9 - 9 乳状液
乳化剂负离子定向吸附在油-水界面上, 带电的一端指向水, 反离 子则呈扩散状分布, 形成扩散双电层, 它一般具有较大的热力学电势 及较厚的双电层, 使乳状液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界面膜的稳定作用
乳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分散相液滴表面的成膜过程, 界面膜的 厚度, 特别是膜的强度和韧性, 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
的界面层时, 常呈现“大头”朝外, “小头”朝里的构型, 如同一个个楔子
密集地钉在圆球上. 这种构型使得分散相液滴的面积最小, 界面吉布斯函
(§数49)界- 最9面乳膜低状的液稳,定而作用且界面膜更牢固.
高价金属皂类易溶于油难溶于水 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中, 产生大量新的液-液界面, 表面吉布斯函数增大. 固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三种润湿情况 当粒子易被油润湿时, 粒子大部分处于油中, W / O乳状液, 如炭黑, 石墨粉等. 加入某些能与乳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消除乳化剂的保护作用. (左) >90 , 颗粒不能被水润湿而更多地进入油中; 如牛奶, 含水石油, 炼油厂的废水, 乳化农药等. (右) < 90 , 颗粒能被水润湿而更多地进入水中. §9 - 9 乳状液 破乳或去乳化作用: 使乳状液破坏的过程. (右) < 90 , 颗粒能被水润湿而更多地进入水中. 此外, 加热, 加入高价电解质, 加强搅拌, 离心分离, 以及电泳法等皆可加速分散相的聚结, 达到破乳的目的.

12.6乳状液讲解

12.6乳状液讲解

二、乳状液的稳定
在乳化剂存在时,乳状液稳定的原因为:
①降低界面张力:乳化剂在两相界面层产生正吸附,显著降低界面张力,使
系统的吉布斯函数降低,稳定性增加。
②形成定向楔的界面:表面活性剂分子亲水端与亲油端截面的大小不等,
当作为乳化剂时,被吸附在乳状液的界面层上,常呈现大头朝外,小头朝内 的几何构形,如楔子钉在圆球上。
④加热:可降低乳化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量,削弱保护膜对乳状液
的保护作用。 ⑤.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分散体系称 为乳状液。常见的有:牛奶、化妆品、涂料等。 2.特点:乳状液分散度比溶胶低,分散相(液滴)大小在1~5um之间。
§12.6 乳状液
3.乳化剂:其组成是一端为亲水集团,一端为疏水集团的表面活性剂,能在液 滴表面形成保护膜,并能显著降低界面吉布斯函数,这种物质称为乳化剂。如 蛋糕乳化剂、油污乳化剂等。
列成紧密的固体膜。请看P640页图12.6.4固体粉末乳化作用示意图。
三、乳状液的去乳化
使乳状液破坏的过程,称为破乳或去乳化作用。常用的
方法有:
①使用不能成膜的表面活性剂:如异戊醇,它的表面活性很强,但 因碳氢链分叉而无法形成牢固的界面膜。 ②加入与乳化剂反应的物质:如油酸钠为稳定剂的乳状液中,加入 无机酸,使油酸钠变为油酸而其破乳作用。 ③加入类型相反的乳化剂:如向O/W型的乳状液中加入W/O型的乳 化剂。
③形成扩散双电层:带电符号取决于相接触的两物质介电常数的高低, 介电常数高的物质带正电荷。双电层的存在,可防止因碰撞、聚集而 破坏乳状液。
④界面膜的稳定作用:乳化过程可理解为分散相液滴表面的成膜过程, 界面膜的厚度、强度和韧性,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⑤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根据空间效应,固体粒子在分散相的周围排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ppt课件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ppt课件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5)荧光法
有机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现荧光,如果全部呈现荧光 ,则属于W/O型乳状液。
除以上五种方法外,还有折射率法等。必须 指出,有时单独用一种方法尚不能得到肯定 答案,还要靠几种方法以便得到可靠结果。
乳状液的转型
乳状液的转型就是一种类型乳状液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转 换成另一种类型乳状液的现象。转型的实质是分散相液滴聚 结而变成连续相,与此同时分散介质被分散成新的分散相。 (从O/W型变成W/O型,或者相反的过程)实际上一切影 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如相体积、乳化剂分子的形态、温度和 电解质浓度等条件的变化均可能使乳状液转型。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乳状液的转型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一般滤纸能被水润湿而不为油润湿。因此润湿法将 O/W型乳状液滴在滤纸上会立即铺展开来,而在 中心留下一滴油;如果不能立即铺展开来,则为W /O型。对于易在滤纸上铺展的油(如苯、环己烷等) ,这样的液体为外相所形成的乳状液,不宜采用此 法鉴别。在难以辨明情况下,可将被润湿(wetting) 的滤纸用大头针尖轻轻地来回划,若易破,乳状液 为O/W型,否则为W/O型。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乳状液可分水包油和油包水两种类型
“油”分散在水中即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 (oil in water emulsion),用油/水或O/W 表示,油是分散相,水是连续相。

胶体化学之乳状液

胶体化学之乳状液

导电法
O/W的导电性比W/O的要好。但使用离子型乳化剂 是,即使是W/O型乳状液,或水相体积分数很大的 W/O型乳状液,其导电性也颇为可观。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乳状液特点:
多相系,相界面积大,表面自由能高,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1、表面张力的影响。

三、乳状液的破坏

乳状液的完全破坏叫破乳。
破乳的机理: 1.絮凝:此过程中,连续相在液滴与界面间排泄出来, 分散相的液珠聚集成团,但各液珠皆仍然存在,这 些团常常是可逆的。在液滴与界面之间“接触”面 的周界上的界面最薄。 2.聚结:此过程中,膜发生破裂,各个团合成一个大 滴,导致液滴数目的减少和乳状液的完全破坏。此 过程是不可逆的。
界面膜的强度和紧密程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①使用足量的乳化剂。 ②选择适合分子结构的乳化剂。
3、界面电荷的影响―乳状液稳定的电理论。 4、外相粘度的影响。 5、固体乳化剂对乳化液的稳定作用。

选择乳化剂的一般原则:
①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可以降低表面张力,在形 成的乳化液外相中,有良好的溶解能力。 ②在油―水界面上,能够形成稳定的、紧密排列的界 面膜。 ③能够适当增大外相的粘度,减小液滴的聚结速度。 ④水溶性乳化剂和油溶性乳化剂混合使用,具有较 好的乳化效果。 ⑤应该满足乳化体系的特殊要求。 ⑥应该用最小的浓度和最低的成本达到乳化效果, 并且乳化工艺简单。
乳状液的应用:
乳状液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生理现象中 有着广泛应用。





1. 控制反应 许多化学反应是放热的,这会使温度急剧 升高,促进副反应的发生。如果将反应物制作成乳状液, 不仅可以利用其界面大、接触充分的特点提高反应效率, 而且大界面有利于散热,从而可以提高产率。 2. 农药乳剂 将杀虫药等制作成乳状液,可以使之均匀 地铺展在植物上,用量少且效率高。如顺式氯氰菊酯微 乳液就在农药上有了较好的运用。 3. 纺织工业 天然纤维与人造短纤维在纺前要用油剂处 理从而增强纤维的机械强度、减少摩擦和增加抗静电性 能等。 4. 乳化食品 乳化食品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我们日 常喝的牛奶、豆浆等都是天然的乳化食品,人造的有人 造奶油等等。 5. 制革工业 在皮革的加工上,我们常常要“上油”。 这里的“油”,便是乳状液。将它涂在表面上,可以提 高皮革的牢固度、柔软性和拉伸性能。

第六章乳的化学组成和性质-PPT精品文档

第六章乳的化学组成和性质-PPT精品文档

第一节
2、异常乳
乳 的 概 念

乳中微生物的来源 乳房 牛体 空气 挤乳用具和乳桶 工作人员
第一节
2、异常乳
(9)乳房炎乳
乳 的 概 念
因外伤或者细菌感染,乳房发生 炎症,分泌出乳房炎乳。成分和性 质均变化,乳糖降低、酪蛋白下降, 无脂干物质较常乳少;氯增加、球 蛋白升高、上皮细胞数增加。 乳牛患乳房炎后,用凝乳酶凝固乳时所需的时间较常乳长。 另外,乳房炎乳中维生素A、C的影响不大,而维生素B1、B2 含量减少。
85.5-89.5 10.5-14.5 2.5-6.0 87.5 13.0 4.0
第二节
(一)水分
乳的组成与性质
游离水
占水分总量的97%左右。与自然界水的性质相同,是乳 中其它成分的分散介质,是化学反应的场所。
结合水
占水分总量的2.8%左右,以非化学键即氢键与大分 子物质牢固结合在一起。
结晶水
占水分总量的0.2%左右,以化学键形式与乳中某些化学 成分牢固结合。例如奶粉、炼乳、乳糖产品使乳糖结晶时, 乳糖就含有一分子的结晶水。
第一节
2、异常乳
乳 的 概 念
(5)低成份乳 乳的成分明显低于常乳,主要受遗传和饲养管理所左右。 (6)混入异物乳 混入异物的乳是指在乳中混入原来不存在的物质的乳。 其中,有人为混入异常乳和因预防治疗、促进发育以及食品 保藏过程中使用抗生素而进入乳中的异常乳。 还有因饲料和饮水等使农药进入乳中而造成的异常。乳中含 有防腐剂、抗菌素时,不宜用作加工的原料乳。
第二节
乳的组成与性质
(二)乳脂肪(milk fat or butter fat)
脂肪球膜:乳脂肪球为圆球形或椭圆球形,表面被一层5~ 10 nm厚的脂肪球膜覆盖。 膜组成:蛋白质和磷脂构成,可以保护脂肪球免受乳中酶的

《胶体和乳状液》课件

《胶体和乳状液》课件

不同点
胶体的分散相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而乳状液中的液滴 大小通常在微米级别;胶体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容易发生聚 沉,而乳状液的稳定性较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
02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胶体的制备方法
01
02
03
研磨法
将固体物质研磨成细小颗 粒,然后分散在液体介质 中,形成胶体。
溶解法
将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 中,然后通过控制溶液的 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制备 出胶体。
超声波法
利用超声波的振动能量将液体 破碎成微小液滴,形成乳状液

蒸馏法
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加热至沸 腾,通过蒸馏作用分离出纯液
体。
化学反应法
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两种不溶性 物质,再经过搅拌或研磨形成
乳状液。
乳状液的性质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
乳状液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 成,分散相是小的液滴,分散
介质是连续的液体。
胶体和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物理破乳法
通过加热、搅拌、离心、电场、超声 波等物理手段,使胶体或乳状液中的 水滴或油滴发生聚结,从而破坏其稳 定性。
化学破乳法
通过添加化学试剂,如电解质、聚合 物、表面活性剂等,改变胶体或乳状 液的界面性质,使其失去稳定性。
破乳剂的应用与选择
破乳剂的应用
破乳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用于将油水分离,提高油品质量,回收油品等。
活性剂,可以增加分散相的稳定性。这些稳定剂可以提供电荷屏蔽、空
间位阻或增加界面张力等作用。
02
控制粒子或乳滴大小
通过控制制备过程中的条件,如搅拌速度、温度和时间,可以控制粒子
或乳滴的大小,从而影响其稳定性。较小的粒子或乳滴通常具有更高的

乳状液和胶体

乳状液和胶体
(3) 胶粒带电:同种溶胶中的胶粒带有相同电荷,互 相间的静电斥力使胶粒不易聚集成大颗粒,保持溶胶 的稳定。是溶胶稳定的主要原因。
2.溶胶的聚沉
(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使电
位下降,促使胶粒聚结。
(2)加热聚沉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3)溶胶的相互聚沉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11.1.1 表面张力
单位表面上的表面分 子比相同数量的内部分子 多出的部分能量,称为比 表面能,单位J/m2 ; 物理学也称表面张力,
单位N/m;符号 。
气 液
←↑↓→←↓→ 表 面
分子在表面和内部受力情况
从量纲上来看:N·m/m2= N/m(牛顿/米),所以比表面 能在数值上等于表面张力,但二者的物理意义不同 。
溶胶 胶 体 分 散 系 高分子
溶液
分散相 粒子的 组成
一般性质
低分子 或离子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分散 相粒子扩散快、能透过滤纸和 半透膜;形成真溶液
胶粒 非均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分子、 分散相粒子扩散慢、能透过滤 离子、 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原子的 聚集体)
高分子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分散 相粒子扩散慢、能透过滤纸, 不能透过半透膜;形成溶液
于R-COO Na+的离解,则整个胶束表面带负电荷。
2.吸附离子作用
•胶粒在形成过程中,胶核优先吸附与其组成相似的某
种离子,使胶粒带电。 例如:在AgI溶胶的制备过程中,如果AgNO3过量,
则胶核优先吸附Ag+离子,使胶粒带正电;如果KI过量, 则优先吸附I -离子,胶粒带负电。
三、胶团的结构
稳定剂:由于溶胶的聚结不稳定性,需在溶 胶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即稳定剂),其离子 吸附在分散相颗粒表面上形成双电层结构, 由于带电和溶剂化作用,胶体粒子可相对稳 定地存于介质中。

第六章 乳的化学组成和性质ppt课件

第六章 乳的化学组成和性质ppt课件

编辑版pppt
20
第二节 乳的组成与性质
(二)乳脂肪(milk fat or butter fat)
脂肪球膜:乳脂肪球为圆球形或椭圆球形,表面被一层5~ 10 nm厚的脂肪球膜覆盖。
膜组成:蛋白质和磷脂构成,可以保护脂肪球免受乳中酶的 破坏。而且由于脂肪球含有磷脂与蛋白质形成的脂蛋白络合物, 使脂肪球能较稳定地分散于乳中。
乳 糖 无 机 盐
胶体悬浮液 酪 蛋 白
乳浊液 脂 肪
,
牛乳的复合胶体体系
各成分的分散状态
编辑版pppt
5
第一节 乳 的 概 念
三、乳的分类
1、常乳 产犊7天以后至停止泌乳前一周内所 产的乳,为乳制品常规加工的原料乳。 2、异常乳 凡不适宜作加工乳制品的原料乳均称 为异常乳。
编辑版pppt
6
异常乳
编辑版pppt
31
2、乳清蛋白
沉淀(酪蛋白)
乳蛋白
PH4. 6滤液(乳清蛋白)
煮沸,PH4.6
乳清蛋白沉淀(占乳清蛋白的81%)
溶解
PH7,饱和MgSO4盐 析
多肽 析出
乳白蛋白(占乳清蛋白的68%)
1.α-乳白蛋白 2.β-乳球蛋白 3.血清白蛋白
编辑版pppt
乳球蛋白(占乳清 蛋白的13%)
免疫球蛋白
乳白蛋白
乳球蛋白 多肽
α-乳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
β-乳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
IgG1 IgG2 IgGM IgGA
脂肪球膜蛋白
编辑版pppt
25
第二节 乳的组成与性质
1、酪蛋白(casein)
(1)定义 PH4.6沉淀的蛋白质,占乳蛋白的83%。 纯净的酪蛋白为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 但可溶于酸碱液中形成可溶性盐。 (2)存在形式 与钙结合形成酪蛋白酸钙,再与胶体状的Ca3(PO4)2

食品胶体第六章乳状液 江南大学资料

食品胶体第六章乳状液  江南大学资料

因为这样不被分散相溶解的乳化剂也能 够从界面与其接触。如果两相按比例配好 后一次进行搅拌混合,则能溶解乳化剂的 那一相成为连续相(除非其体积分数<20 %)
(2)均质
① 仅凭搅拌只能获得范围极宽的多分散的粗乳状液 制造细小的分散体系,必须采用均质乳化器。食品工 业中最常用的是高压均质器。
(Manton-Gaulin)阀门式均质器
ΔG=γΔA(γ:界面张力)
但实际生成乳状液的过程需要的能量至少是该能量 的1000倍,这多余的能量就是把大液珠打破成小液 滴。
由于形成的液滴具有极大的比表面,所以是热力学不 稳定体系。
要使已形成的乳状液能在较长的时间保持稳定,必须 有乳化剂的介入。乳化剂能降低表面张力(如从40降 至5mN/m),并由此消除了由于变形产生的Laplace 压力(由上述表达式可见,表面活性剂降低γ,进而 降低所需外加能量)。操作的关键是最快地把乳化剂 分子传递到所生成的界面上―――通常可用大强度搅 拌实现。
食品乳状液
第六章 乳状液
6-1 乳状液的乳化 乳状液:是一种液态分散相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 态分散介质中的胶体分散体系。 1 乳化过程 乳状液的乳化是把互不相溶(或轻微互溶)的两 液相中的一相均匀分散在另一相的操作过程。通 常这个过程是通过外加能量实现。
乳化过程包括下列步骤:
①改变两相界面以让液珠形成
3.影响均质的因素
层流的流动条件变化是有规则的和逐步的。而 在湍流中,流动条件的变换则是混乱和无规律。湍 流中液珠受到惯性力和粘滞力双重作用。如果考虑 到某一区域流体流动速度为V(它随时间而变), 它的时间平均值为 V 。则当流速在各方面上的平
方根速度 V V 2 0.5 是相同时,我们认为流体是各
②均质中几种流动条件的作用

胶体化学乳状液泡沫PPT课件

胶体化学乳状液泡沫PPT课件

要有效地稳定一个乳液,胶态粒子的表面性质必须有“合适的”平衡 (a)假若粒子优先被连续相润湿,它们的吸附性差容易从界面解吸,因此稳定作 用差; (b)假若它们优先被分散相吸附,它们在界面的吸附性也差,同样稳定作用差; (c)最好的效力是粒子同时被两个相部分地润湿以确保它们在界面的定位
第5页/共79页
似液体;
固态乳化剂在水中分散和加热超过Krafft点温度以上时,转变为类似液体的状
态。这时,水渗入到乳化剂的亲水基团之间。形成介晶相。乳化剂/水体系的介
晶相特征见下表:
第13页/共79页
介晶相类型
结构
光学结构
层状 六角柱形Ⅰ
六角柱形Ⅱ
立方形
双分子类脂层于水交替
各向异性、纤维状结构
类脂分子的圆柱聚集体,极性基朝向 各向异性、片状结构
第19页/共79页
H3C H3C H3C H3C H3C
O
O CH2 O C
C H3
C O CH O
C H3
CH2 O P O CH2 CH2 N CH2
O
C H3
O
O CH2 O C
C H3
C O CH O
CH2 O P OH OH
O
O CH2 O C
C H3
C O CH O
CH2 O P O CH2 CH2 NH3 O
第10页/共79页
2.乳化方式
除乳化剂类型外,乳化方式和加料顺序也影响乳状液的类型和性能。 ⑴剂在水中法——乳化剂溶于水中,在激烈搅拌下将油相加入,可得O/W型乳 状液。 特点:乳状液颗粒胶粗,大小不均,需胶体磨或均浆器处理。继续加 油,直至变型,可得W/O型乳状液。 ⑵剂在油中法——乳化剂溶于油中,在加水,直接制得W/O型乳状液。继续加 水,直至变型,可得O/W型乳状液。得到的O/W型乳状液颗粒度小,稳定性高。 ⑶轮流加液法——将水和油交替加入乳化剂中,每次少量。食品乳状液可用此 法。 ⑷瞬间成皂法——脂肪酸溶于油相,碱溶于水相,在剧烈搅拌下将两相混合, 在界面上瞬间形成脂肪酸盐,从而得到稳定的乳状液。 ⑸界面复合物生成法——使用复合乳化剂时,将亲油性乳化剂溶于油相,亲水 性乳化剂溶于水相。两相混合时,界面上两种乳化剂形成复合物,从而使乳状液 稳定。 ⑹自发乳化法——不需机械搅拌,把油、水和乳化剂加在一起就自发地形成乳 状液。如十二烷基胺盐和不饱和胺盐的混合溶液就能自动乳化二甲苯。机理不清 ⑺多重乳液的制备——分一步法和二步法。如W/O/W型, 一步法:先在油相中加入少量水制成W/O型乳状液,然后继续加水使之相转变 得到W/O/W型多重乳液。转相时要强力搅拌。 二步法:一先用亲油性强的乳化剂制备W/O型乳状液;二将它加入含亲水性乳 化剂的水相中,得到W/O/W型多重乳液。此法最可靠。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教学课件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教学课件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乳状液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于食品添 加剂和乳制品的生产。例如,冰淇淋、 奶酪和黄油等乳制品的生产过程中, 需要使用乳状液来稳定乳液,改善口 感和质地。同时,一些食品添加剂如 乳化剂也是以乳状液形式存在。
VS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在食品工业中非常 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乳状液具有不 同的稳定性、流变性和外观,直接影 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口感。例如,在冰 淇淋生产中,如果乳状液不稳定,会 导致冰淇淋中出现水滴或冰晶,影响 口感和品质。
水和油在乳状液中各自形成连 续相,如某些乳化沥青产品。
复杂乳状液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简单乳状液 组合而成,如水包油型和油包
水型混合的乳状液。
外观观察法
通过观察乳状液的外观特征来判断其类型
观察乳状液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外观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类型。例如, 黄色或棕色可能表明含有油溶性色素,而黏稠度较高可能表明是水包油型乳状液。
被分散的液体,通常为连 续相。
外相(分散介质)
包围着内相的液体,通常 为分散介质。
界面膜
由固体、液体或气体组成, 包围着内相颗粒,具有保 护和稳定乳状液的作用。
乳状液的类型
水包油型(O/W)
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巧克 力奶等。
油包水型(W/O)
水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油中, 如油墨、某些化妆品等。
双连续型(B/W)
实验材料
不同种类的乳状液样本。
实验步骤
• 步骤一:制备乳状液样本,将植物油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不同
类型的乳状液样本,如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
• 步骤二:观察乳状液样本,将制备好的乳状液样本分别滴入离心管中,用标签纸标记名称。在显微镜下观察乳状液的外 观和结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这样不被分散相溶解的乳化剂也能 够从界面与其接触。如果两相按比例配好 后一次进行搅拌混合,则能溶解乳化剂的 那一相成为连续相(除非其体积分数<20 %)
(2)均质
① 仅凭搅拌只能获得范围极宽的多分散的粗乳状液 制造细小的分散体系,必须采用均质乳化器。食品工 业中最常用的是高压均质器。
(Manton-Gaulin)阀门式均质器
②均质中几种流动条件的作用
液珠的变形和破坏可以来自层流、湍流和空穴作 用。
层流:粘滞力(包括剪切力和拉伸力)为主,高 速混合器和胶体磨中的乳化过程主要是利用粘滞力。
湍流 :惯性力为主(也有部分强烈的粘滞力)高 压均质器中对大液珠的破坏主要是利用这种力。
空穴:指的是液珠中的小气泡的形成和快速碰撞。 在一个大液珠附近的空腔爆破力会产生一种微冲击波 以使液珠分裂成小液滴。超声波过程就是基于这种作 用。
4. 评价乳化效率
区分乳化剂的
乳化能力:做成乳化剂的能力
稳定能力:保持乳状液稳定的能力
(1)方法
评价一个乳化过程(选定均质设备)有许 多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A :乳化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能被乳化 的分散相的最大体积分数。
这是一种经验的最简便的判断方法,缺点在 于相转变时的分散体积分数并不一定相关于 该条件下乳化剂的乳化能力,即其他许多因 素也可能导致相转变(絮凝状况等)。
食品胶体第六章乳状液
第六章 乳状液
6-1 乳状液的乳化 乳状液:是一种液态分散相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 态分散介质中的胶体分散体系。 1 乳化过程 乳状液的乳化是把互不相溶(或轻微互溶)的两 液相中的一相均匀分散在另一相的操作过程。通 常这个过程是通过外加能量实现。
乳化过程包括下列步骤:
①改变两相界面以让液珠形成
加入的能量和界面张力
事实上,乳化的效率还与两相的粘度有关。实验中 发现油相的粘度上升,则O/W乳状液的乳化效果↓
从这点出发,把预混合液先行加热到一定温度再行 乳化,效果较好。尤其是食品用油,相当数量的半 结晶状态的脂肪球的存在会影响乳化效果,必须先 行加热才能乳化:
冰箱里取出的冷的新鲜牛乳是不能均质的!
高压均质机的工作原理:
预混合物在高压下(10-40Mpa)通过阀间的狭缝 (15-300μm)。流体在狭缝中的流速高达(102m/s),这意味着乳化在极短时间(<10-4 s)内进 行。大液珠在湍流和层流剪切流动的作用下被破坏 和分裂。
商业均质器通常还有第二级均质阀门的操作,在 这一级压力约为第一级的10-20%。
其他可用于制造乳化液的设备有:
a. 实验室用混合器--机械搅拌装置--平均粒子可达 5-10μm,工业用混合器的效果更好。
b.胶体磨--高速转子在狭缝中产生(剪切速率达107 s),平均粒子直径可达1-2μm。若在狭缝表面增 加其粗糙度,更强烈的湍流可产生更细的液珠。
c.超声波乳化器--利用高能量超声波,空穴作用不 断产生气泡以破坏液珠,直径可小于1μm,但粒 度分布较宽。
3.影响均质的因素
层流的流动条件变化是有规则的和逐步的。而 在湍流中,流动条件的变换则是混乱和无规律。湍 流中液珠受到惯性力和粘滞力双重作用。如果考虑 到某一区域流体流动速度为V(它随时间而变), 它的时间平均值为 V 。则当流速在各方面上的平
方根速度 V V 2 0.5 是相同时,我们认为流体是各
方面同性的。
湍流中整个流体的运动是由于比液珠大得多的旋 涡把动能传递给那些较小的旋涡。对某一区域的 各向同性的湍流。此时,未破裂的液珠的最大直 径是
D max CE 2 / 5 3 / 5 0 1/ 5
E: 能量消耗速度(w/m3) C: 常数
ρ0:续相密度
上式说明影响乳化效率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是
乳化过程中同时也会发生絮凝和凝结,这 两个现象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 于所用乳化剂的性质和用量。
2. 乳化操作 ①混合 用于制备乳状液的混合物的组成会影响乳化 效果, 包括分散相的体积分数、表面活性剂 的性质和浓度和两相的粘度。另外,各组分 添加的方式也非常重要。
混合通常用搅拌混合器来完成的
②破坏大液珠以形成小液滴-主要的控制过程, 即液珠必须产生变形以被破坏,进而形成小液滴。
不过这种变形会被Laplace 压力所抵制,即任何破 坏大液珠的结果会增加Laplace压力差
ΔP=2γ/R
所以必须外加这样一个力以克服Laplace压力差。
这个力可以通过外加能量(如强烈搅拌)来实 现。此外,增加表面ΔA,需要的自由能
ΔG=γΔA(γ:界面张力)
但实际生成乳状液的过程需要的能量至少是该 能量的1000倍,这多余的能量就是把大液珠打 破成小液滴。
由于形成的液滴具有极大的比表面,所以是热 力学不稳定体系。
要使已形成的乳状液能在较长的时间保持稳定, 必须有乳化剂的介入。乳化剂能降低表面张力 (如从40降至5mN/m),并由此消除了由于 变形产生的Laplace 压力(由上述表达式可见, 表面活性剂降低γ,进而降低所需外加能量)。 操作的关键是最快地把乳化剂分子传递到所生 成的界面上―――通常可用大强度搅拌实现。
(a)油-水两相的加入方式可以是把油加进水相,也 可以是把水加入油相,或者是搅拌时两相同时加入。 从经验上来说,配制O/W时总是把油加到连续的水 相,而配制W/O时总是把水加到油相。
(b)乳化剂的引入可以加到任何一相或是两相均加。 一般来说乳化剂加入能被溶解的那一相。如果乳化剂 能被分散相溶解,则加到分散相更有可能制成粒度较 细的乳状液。从这种观点,能解释为什么把分散相慢 慢加入到连续相, (c)升温能降低表面张力和粘度, 因而能改善乳化。
B :乳状液稳定性——这种方法建立在用 分层速度来判断乳化后的粒子大小,大的 分层快,小的则慢。
但这种方法只能是在理想条件下适用(稀 释的体系、分层时间、分层程度和离心力 大小的合理考虑)。许多情况下分层与絮 凝关系极大。另外,还与体系的流变性质 有关,所以此法的判断也有局限性。
C :液珠大小——直接测定乳化后粒子的大小 及粒度分布以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这是迄今最 为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