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0758c0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4.png)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bcffd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4.png)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e44e7dc28ea81c758f578cc.png)
重点难点解读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从汉代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沿革(1)世官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5)科举制a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1](https://img.taocdn.com/s3/m/ca2eb47d48d7c1c708a14560.png)
3、黄河的治理
东 汉 王 景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 69年, 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 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 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4、灌溉工具
戽斗(hu dou)(原始 社会)
稻
猪
马
牛
六 畜
羊
狗
鸡
古代中国社会中促进和阻碍农业 发展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1)促进:
①统治者为保证财源,以农为本重农政策 ②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③水利事业的兴修 ④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2)阻碍:
①农民承担的赋税、徭役沉重 ②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 荡。 ③小农家庭个体经营为主的方式,不利技术改进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 田” 1、农具的革新和演变
木耒 青铜铲(商周)
石锄 骨耜 铁 制 农 具 (春秋战国)
汉曲 柄锄
汉犁 耕地农具
中耕农具 汉代大镰
汉耧车 播种农具
收割农具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2、耕作方式的进步
远 古 “刀耕火种” (火耕)
春秋战国开始 “以牛田” (铁犁牛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 的阶级矛盾激化。
4、经营方式上: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5、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古 代 中 国 的 农 业 经 济
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个体经营 赋税 赋役制度 徭役 兵役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问题)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学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学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2e2e3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1.png)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商业的发展1.(2017·课标全国Ⅰ,27)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2.(2017·课标全国Ⅱ,24)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3.(2017·课标全国Ⅱ,26)唐朝时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4.(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5.(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朝前期对商品发展的影响6.(2014·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7.(2013·课标全国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17·课标全国Ⅱ,41)清雍正时期的经济政策2.(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3.(2014·课标全国Ⅰ,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4.(2013·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材补充『历史概念』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青藏线兴于唐朝,发展较早。
『史论观点』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材补充『历史概念』1.朝贡贸易:主要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史》习题集
![《中国古代史》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9052fa203169a4517723a31c.png)
中国古代史习题集上册(原始社会——南北朝)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1、我国境内主要发现了那些古人类化石?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意义如何?2、论证晚期智人时期氏族制确立的条件。
3、简述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4、通过半坡遗址的村落布局来论证氏族制的内部结构。
5、阐明我国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历史条件。
6、我国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夏、商1、夏朝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盘庚迁殷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3、简述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4、商朝的官僚机构包括哪些?5、简述商朝的阶级结构。
6、略述商灭亡的原因。
第三章西周1、简述武王灭商的经过和意义。
2、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3、略述西周的礼治和刑法。
4、西周的农业生产情况是怎样的?5、西周衰亡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6、略述西周敬天保民思想。
第四章春秋1、论述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齐桓公称霸的主要政绩是什么?3、简述晋楚争霸。
4、试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5、略述春秋时期奴隶与国人的反抗斗争。
6、略述齐、晋、鲁大夫兼并的情况。
第三编封建社会第五章战国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分析其意义和性质。
2、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集权制度的形成开了秦汉政治制度的先河?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形成的?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6、战国时代为什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7、简析孔孟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秦1、简述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简述秦始皇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措施和历史意义。
3、略评“焚书坑儒”。
4、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5、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有哪些?6、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项成败的原因。
第七章西汉1、简述“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https://img.taocdn.com/s3/m/be8305173968011ca30091d2.png)
[ 时空坐标]
[ 整体感知]
政治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 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 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两大基本政治理念 (1)贵族政治 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 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 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 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1f26233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c.png)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https://img.taocdn.com/s3/m/141e3ae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3.png)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603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7.png)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A. 西周B. 春秋时期C. 秦朝D. 战国时期答案:C2.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A. 仁B. 理C. 道D. 心答案:A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是哪一个?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B4. "唐宋八大家"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是什么?A. 诗B. 散文C. 戏剧D. 小说答案:A5. 下列哪个古代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A. 周朝B. 商朝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朝答案:A二、判断题1.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全国统一。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科举制度。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是宋朝。
5.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封建农民起义的影响。
答案:封建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起义军的崛起使得封建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引发了朝代更迭。
其次,封建农民起义的发生导致了农民的觉醒和意识觉悟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农民阶级的发展和士农工商阶级的分化。
此外,起义军成立了一些独立政权,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典文化和政治理论,考试通过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让士人具备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再仅依赖出身和家族背景。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也使得士人的地位得到提升。
3. 解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99b76f12650e52ea54189801.png)
第2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 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女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第10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复习本专题的内容一定要与必修一的专题一 “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必修三的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变”及必修三的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有机地 结合起来。 3.由于这一时期的跨度大,内容多,不可能全面考查,因 此高考常常考查古代史的某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 面的综合特征。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 期等等。
4.先进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①商代 青铜器 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 ②西周时期青铜器多作为 礼制 的象征。
第37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 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知识回顾
能力探究
知识整合
课后作业
第1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知识回顾
第1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 (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农耕经济,是最早培植 粟 和水稻的国 家之一。 (2)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耒耜 ,教导民众耕作。 (3)经济形式: 农耕 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 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61035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b.png)
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2021·辽宁沈阳一模)有研究表明:“定居聚落获取食物的开发领地半径约5千米,而采集渔猎等流动经济型聚落的领地半径则为10千米。
”这有利于印证( )A.采集渔猎是一种先进生产方式B.农业产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C.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越来越大D.交通运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2.(2021·山东淄博一模)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
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燕亦铸行圜钱。
这说明战国时期( )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3.(2021·山西太原一模)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朝(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4.(2021·广东梅州一模)汉朝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遇到灾荒时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耕种并征收一定数量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到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政府假民公田近20次。
这一措施( )A.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C.打击了地主豪强的势力D.扩大了自耕农群体5.(2021·北京西城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促进南方开发的有利因素是( )A.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D.汉族与内迁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6.(2021·山东济宁一模)据《文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不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dd615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5d.png)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A。
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西周的工商食官【名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2.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典型代表。
可知,这会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扩大再生产环节。
从长远来看,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B项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题干“对经济发展”要求。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9fab5389a58da0116c1749dd.png)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
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 B.②C.③ D.④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8.(2018年11月浙江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de58740740be1e640e9a50.png)
课时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2)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流通骨贝和铜贝。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逐利润而奔波。
3.唐代(1)水路:有所谓“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航程较远。
(2)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4.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预习评价】1.(判断)北宋时期,纸币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2.(判断)会馆和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清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3.(思考)“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的这首《估客乐》主要描写了商人怎样的生活状况?试答: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天南海北。
知识点二“市”的发展1.秦汉(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也有法令限制。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南北朝时期(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代(1)“草市”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1)突破限制: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③“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
【预习评价】1.(判断)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最早源于汉代。
(×)2.(判断)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监管。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9895b8ddcfc789eb162dc889.png)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5ca6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f.png)
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全部权的变迁,解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解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解除D项。
【答案】C2.(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状况而非农夫的生产热忱,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47189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5c.png)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贫民。
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注意题干中要求“汉武帝时期”,A项“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不流入市场,而且刘力是一介平民;B项“夜市”表述错误,直至宋朝商业才突破时间的限制;C项“经营盐铁买卖”表述错误,盐铁当时是官营;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古代市的发展历程:2.《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棉纺织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其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从经营的规模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外来棉纺织业的竞争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大量棉纺织品的涌入,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在丝织行业中已经出现,因此,外国商品的涌入不是影响在棉纺织业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故B项错误;棉花早在秦汉时期已经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农业,政府没有对棉花私营进行禁止,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名师】手工业经营方式:3.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的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所以②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解析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后古代政府的基本国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商人从最初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到“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一直处在政府监管下,C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2.(2018·河南名校联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歌颂的是秦始皇,而不是商鞅,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
3.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
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 )A.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破产B.形成的经济形态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D.是庄园先进生产方式对广大农民吸引的结果答案 B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表明工商业生产对以小农经济为统治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一定冲击,故B项正确;“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庄园的生产方式并不先进,依然是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答案 C解析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商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经济确实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符合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对较大规模的,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5.(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部分州人口明显增加,而黄河流域部分州人口则明显减少,人口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安史之乱后,故C 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6.(2018·太原模拟)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
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
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各地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纸都受到社会欢迎,生产样式决定社会需求,故D项错误。
7.(2018·福建质检)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推知,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存在大量土地侵占、兼并情况,政府无力管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8.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仕宦之人在宋朝初期还“皆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日取富足”。
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 ) A.追利求富是人们首要目标B.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答案 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士人从宋初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也经商逐利这一变化。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对于大部分仕宦之人来说,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最高也是首要理想,故A项的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空前繁荣”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9.(2018·陕西榆林一模)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答案 C解析白银成为中国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不是日本和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是指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银会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上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特征,导致外国白银在中国只进不出,成为“吸泵”,故C项正确;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故D项错误。
10.(2018·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墙,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
11.(2018·陕西模拟)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答案 D解析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D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无法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
12.嘉庆六年(1801年)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关税收入曾高达185万两白银,全国每年出口棉布几乎都在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当时中国(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 D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当时中国纺织技术先进,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出口货物需从各地贩运至广州再出口到国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8·江苏无锡模拟)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答案(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任答四点即可)(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任答三点即可)西方: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
(3)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
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