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城地震看我国临震预报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海城地震看我国临震预报的问题
摘要:灾后重建决不只是广泛发挥各种募捐等善举,以重建我们失去的家园的问题。尚有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应该对地震的发生有一个经验上的总结与学理上的提升,形成关于地震,特别是中国地震的系统认知,奠定中国地震科学,特别是临震预报科学的更为丰富的知识基础。临震预报的目的主要是给人民打一声招呼,以尽可能减少、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临震预报的成功案例说明其是可能且可为之事;临震预报的表面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派门户森严,非主流学者没有话语权;临震预报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科学研究缺乏自主创新机制。因而中国地震学的自主创新研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同时,临震预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专业做起。
关键词:临震预报自主创新海城地震
每次大地震发生以后,人们总是从灾后的救治工作逐步向灾后重建的转移。灾后重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为宽广的思维。灾后重建决不只是广泛发挥各种募捐等善举,重建我们失去的家园的问题。诚然,这些问题都很重要,而且应该抓紧落实,保质保量做好。然而,尚有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对地震的发生有一个经验上的总结与学理性提升,形成我们关于地震,特别是中国地震的系统认知,奠定中国地震科学,特别是临震预报科学的更为丰富的知识基础。就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这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就知识界来说,这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与重中之重。
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发生了6.8级和7.2级强震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重视之下,从此开启了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先河。周总理说:“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我们不能只留下记录,要从中取得经验。”“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对年轻的地震工作者号召: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5·12汶川大地震和1976年7
月28日唐山大地震都是罕见的大震。其损失尚未有最终定论,其代价我们也可想而知。根据周总理的精神,付出如此代价,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总结经验。
引言:临震预报的目的:给人民打一声招呼
任何研究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依其学科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做地震预报工作,一个是总理的要求,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一个是因为灾区人民的呼声,要求工作者震前打一声招呼,以着力避免、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既然如此,地震预报理当成为我们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相比震灾救治而言,地震预报应该排在更为优先的地位。虽然地震预报工作是世界上科学难题,还在探索当中,还没有解决。但是,仍应当把力量集中在临震预报的突破上。能够在震前、临震应急上多做工作,而不是在震后。因此,关于临震预报,我们应该坚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要以预防为主,要立足于有震,这是非常重要的。
立足于有震,也就是要做有震推定,而不是无震推定。特别是对于那些活跃的地震带,更是要做有震推定。道理很简单,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一旦我们漠视这些地震,其结果就有可能是顷刻间数万人遇难,一切都将毁于一旦。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让不知道地震威力有多大、多恐怖的国人大大开了眼界;唐山大地震也是因为惧怕骚乱,特别是北京骚乱,而不做出临震预报,而导致24万余人遇难就是最好的明证。
一、临震预报的案例:可能且可为之事
正如马克思原理中所说: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正视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但也不是不可预测的。
就地震预报而言,我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历史。相反,我们有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临震预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做到的。不说相当严密,大致的情形还是可以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是可以掌握人与自然“斗争”的主动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了震级7.3级大地震。
临震前,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和沈阳地震大队把地震短临预测和预防工作做得很好。科学认真的观测(如地壳形变,水准的异常,地磁的异常,土地电、土应力和宏观异常)和一系列有效的应急防震措施(如城乡停止一切会议,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各级组织采取切实
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和损失。同时,海城地震取得的很好的预测预防效果也轰动了全世界。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尔·琼斯也指出,历史上迄今最准确的一次强震临震预报是1975年中国辽宁海城地震。也正是这次成功预测,从此奠定了中国临震预报的世界领先地位。
二、临震预报的表面问题:学派门户森严,非主流学者没有话语权
当今中国的学术界,门户等级森严,派别势力严重。非我族类,其心必衣。同为学者,同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也就势必水火不相容。有些人土霸王思想严重,一山不容二虎。倘有不听话者,扫地打发出门。在一次次排挤打压之后,学术界最后就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势力群体和利益集团。而且这些人逐渐垄断了学术话语霸权,摇身一变成了“意见领袖”、“英明决策”的化身。在自然科学领域,诸如地震学这样的学科,一旦形成这种格局,其后果不堪设想。其典型表现就是,非主流的观点和边缘的声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要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切为人民服务使我们的本职工作。因此学术研究应该尽量少些派别之间,多些宽容与求同存异。每个人的眼光不同,视角不同,立足点不同,关注的重心不同,应该互相敬重,互相交流,形成合力,攻克难关。比如,合力攻克临震预报的难题问题。因为其换来的不只是学者个人的研究成果的积累、科学理论的建立,学理模型的创见,最重要
的是,它会关系到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人民的生命保全问题,人类的存在与否问题。
三、临震预报的深层次问题:科学研究缺乏自主创新机制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我们要把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中国的地震研究可以在利用自身良好条件(如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震环境,悠久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西方最新的科研成果,逐步摸索出我们的自主创新。我们不能亦步亦趋。我们要主动的研究,并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结束语:临震预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专业做起
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为临震预报的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我们不能像专业的工作者那样做出卓越的贡献,但事物具有联系性,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学好自己专业知识总能发挥致力于临震预报的作用。
作为一个电气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1.加强对建筑物、设备及在建项目的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范因房屋倒塌、落物、绝缘损坏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2. 地震来临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快速恢复灾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