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城地震看我国临震预报的问题
北海市地震论述报告
北海市地震论述报告1. 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发生的一种地壳震动现象,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而引起的。
北海市作为中国的一个沿海城市,地震活动频繁,因此对北海市的地震情况进行论述,对了解该地区的地震风险以及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北海市地震概况2.1 地理环境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地区,东临南海,南邻防城港市,西靠钦州市,北界贵港市。
北海市地处华南地震带,这个地震带是中国重要的地震带之一,地震活动频繁。
2.2 历史地震案例2.2.1 1983年北海市地震 - 发生时间:1983年7月25日 - 震级:7.2级 - 伤亡情况:造成479人死亡,大量建筑物受损2.2.2 2014年北海市地震 - 发生时间:2014年8月3日 - 震级:6.5级 - 伤亡情况:造成6人死亡,400余人受伤,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3. 北海市地震风险评估北海市地震风险的评估对于制定防震规划和建设安全的城市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北海市地震风险的评估结果: ### 3.1 地震活动性北海市地震活动频繁,具有较高的地震活跃性指数,说明该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3.2 地震灾害易发性北海市地理位置特殊,沿海地形使得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海底滑坡的风险增加。
另外,该地区大量的老旧建筑和基础设施,也增加了地震灾害的易发性。
3.3 地震灾害脆弱性由于北海市的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程度提高,建设密度增加,而地震防护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地震灾害的脆弱性较高。
4. 防震措施为了减少地震对北海市带来的损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筑物抗震设防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坚固的结构设计和优质的建筑材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抵抗地震震力。
4.2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地震活动,提前发现地震趋势,为居民提供预警服务,以便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4.3 推广地震科普教育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居民的地震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震活动监测技术的提升,对地震趋势的预测能力也逐渐提高。
然而,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自然现象,其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趋势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将根据当前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对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而板块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地震和地壳运动的情况来推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确定具体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因此,对于地震的预测应该是一种概率性的判断。
一、全国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全国地震活动总体上呈现着一定的规律性,地震分布在特定的地壳运动带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印度洋地震带等。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中国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二、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对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的预测如下:1.西南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增强西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其中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经常发生较强的地震。
近年来,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减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应力会逐渐积累,未来几年内可能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导致地震活动增强。
因此,对于西南地区的地震防御和减灾工作应该高度关注。
2.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增加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的另一重要区域,包括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地区经历了一系列较强的地震活动。
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板块运动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剧烈,地震活动也相对频繁。
未来几年内,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增加,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灾害应对能力。
3.北方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相对较弱相对于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地震活动较为稳定,相对较弱。
然而,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预知或排除。
北方地区虽然地震活动强度较低,但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地震监测和减灾工作,保持对地震灾害的高度警惕。
2015河南公务员时政热点:地震预警该如何发挥作用?
2015河南公务员时政热点:地震预警该如何发挥作用?鲁甸6.5级地震牵动人心,在各方展开紧急救援的同时,地震的预报预警问题又一次摆到公众眼前。
每一次地震过后,网络上都会涌起一股对“神预测”的追捧,内容大多为在地震前,某机构已经预测出了地震将要发生。
但有的专家认为,这样的预测好似“玄学”,偶尔“说对了”的背后是不计其数的“说错了”。
在突如其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前,人们期望有方法能提早预知,有充足的时间防范,但很多时候,这只是一厢情愿。
“神秘“的地震预报目前,临震前的预报尚无任何国家能够准确进行。
1975年,地震专家们曾对辽宁海城地震进行了成功预报,当地老百姓提前转移,极大减少了生命和财产损失。
这是我国首次实现了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
但此后,准确预测强震的消息鲜有出现。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告诉记者,复杂和突发的特性使得地震预报难度高,但并不意味着相关的科研是多余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室主任冉勇康表示,近年来,我国与地震预报相关的研究项目很多,经费也一直在增加。
冉勇康说,研究经费看起来很多,但需要支出的地方确实不少,例如,很多时候需要对地震遗迹采到的样品进行测试,一个样品测试就需要花4000~5000元,一个地方需要测试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样品;几经周折找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勘测和打孔时,遇上农民的庄稼地还要赔钱;在外地打孔勘测大多都需要1~2个月,有时候还需要专门建房屋保护勘测点。
当设备存放在老百姓家并保证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时,也要给报酬,“一天十几个人的团队消费要1000多元”。
孙士鋐认为,财政投入是有限的,所以首先要搞清楚,哪些地方是有可能发生地震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再进行重点监测。
同时,财政投入还要考虑到未来如果发生地震,那么地震的等级可能是多少?会对当地造成怎样的影响?这还涉及当地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
投入多少,不能一概而论。
地震预警:与时间赛跑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与地震预报在地震发生前做出预告不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和地震波的速度差,为其他可能受到地震波及的地方发出预警。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33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
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是震前6小时发布的,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准确的地震预报。
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
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
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
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
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
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
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
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
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
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
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
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
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
地震预报可能不可能
地震预报:可能不可能?进入2010年,全球接连发生7级以上地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难题,精确的地震预报在全世界都没有实现。
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官方预报制度?中国应不应该取消预报制度、而把防范工作重点转向其他手段?这一系列问题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被一再提出,早已不能回避。
一、地震实质地震的本质就是地下深部岩石的破裂和错位,而岩石的破裂和错位总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不会没有任何先兆。
如果我们能够综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进行系统地监测,找到这些理化参数和地震之间的定量关系,就有可能解决地震预报的难题。
地球一直都在运动中,“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研究表明,全球每年7级以上的地震要发生17次~18次,平均下来每月要1次多。
其实,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荒漠等无人区,那里发生强地震的频率更高。
只是因为没有相关报道,大家不知道罢了。
二、目前地震预报机制科学家和公众对于1906年灾难性的旧金山大地震反应不一。
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次地震第一次证实了地震是已知断层发生滑动的结果,而构造运动引起了断层上应变长时间持续稳定积累。
1909年,Grove Karl Gilbert提出通过测量变形可以预测下次地震的时间,这一思想成为后来地震长期预测的基础。
他写到:“现在……不了解地震学的普通民众,也就是地震学家的服务对象,很想知道科学的临震预报的时机是否已经来到”。
大破裂和错位前,总会先产生一些小裂隙和小的错位,地壳中的温室气体,比如氡、氦和二氧化碳等就会溢出,导致当地温度的上升,及时地观测到这些变化就可能进行地震预报。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征兆,如重力值降低、地磁场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如果我们能够综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进行系统地监测,找到这些理化参数和地震之间的定量关系,就有可能解决地震预报的难题。
三、地震预报的标准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中长期地震预报和短期临震预报。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海城地震前后大连市防震减灾对策研究
海 城地震 前 , 国地 震 部 门成 功 地进 行 了 中 我 期 和短 临预报 , 各级 政府 采取 了相 应 的防震措 施 , 把 经济 损失和 人 员 伤亡 降 到 了最低 点 , 至少 挽 救
了数 万 人 的生 命 。海城 地震 不仅是 人类 地震 史上 首 次成 功进行 短 临 预报 的先 例 , 且 成 为全 世 界 而 防震 减 灾 的典 范 。
会 引起 人们 本能 的恐慌 , 时间与氯 气接 触 , 导 长 会
致 呼吸 困难 或 肺炎 、 气 肿 、 出血 , 后 因 呼吸 肺 肺 最
关 键词 : 大连市; 海城地震; 防震减灾; 对策
中图分类号 :35 9 P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8 X(0 2 0 0 7 0 10 5 6 2 1 )2— 0 3— 4
0 前
言
1 领 导重 视 、 全 机 构 是 防震 减 灾 健
的关 键
17 9 4年 6月 , 国家地 震 局 在华 北及 渤海 地 区
均成 立地震 办 公室 。当 时全市 的 2 1 县 团级单 3个 位 , 成立 了相 应 的机 构 。市 领 导 召开 了全 市地 均 震 工 作会 议 , 织专 家鉴定 全市 的房 屋 , 成立 了 组 并 12万个 抢救 队 。( 4 3 文 件 , 开 了大 连市 . 7 ) 3号 拉 综 合 防震 减灾 的大幕 。同时开创 了全 市 防震减灾
( .防灾科技 学院, 1 河北 三河 0 50 ;2 甘 肃省地震局 , 肃 兰州 7 0 0 ) 621 . 甘 30 0
摘要: 因海城 地震 的成 功预报 , 地震 前后 , 大连 市政 府在 组 织、 思想 、 资 准备 以及 防止 次 生灾 害、 物 生
地震能预测吗
地震能预测吗(按能整理)简答: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重大灾难后,地震能否预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下面对地震能否预测的理由及哲学的审视做简要的阐述。
(1)地震能预测的理由:①现在科技发展迅速,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地震肯定能被准确的预测;②震前动物会有异常反应,只要平时注意观察,通过动物的异常反应可以预测地震;③海城地震前,中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
(2)地震不能预测的理由: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次成功预测地震的案例。
至于海城地震的预报,在当时地震预测学还较落后的时期,海城地震的预报更多的归因于运气和领导的果断决策,而与科技力量的关系不大;②地球形态复杂,地震的诱导原因多样,人类很难研究出适用于各种各样地震的预测方法。
③动物的异常反应并不一定都是地震引起的,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动物处于特殊时期时,都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蛤蟆搬家等,所以靠动物异常反应预测地震是非常不准确的。
(3)关于地震预测的建议:地震预测难度较大,为了减小地震的危害程度,国家应该加大增强建筑物抗震等级的投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这样哪怕地震发生后,损失也会大大减小。
论述:我认为地震是能预测的,不同意“地震不能预测”的论调。
理由如下:一、目前国际上围绕地震预测问题的争论,很大程度上与地震的自组织临界性模型有关。
根据SOC模型,地震预测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
考虑地震的能量-频度分布的细致结构,可以发现地震活动具有自组织而不临界的特点。
而即使地震可以被作为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得出地震预测不可能的结论也显得过于仓促和简单化。
目前普遍使用的地震的SOC模型,在使用中类似于地震学中的以震报震,主要适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情况。
SOC模型为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用过去的有限资料来预测未来地震的方法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
这里有三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第一,中长期预测是不可能的, 并不等于说短临预测也是不可能的。
尽管短临预测是不是可能, 也同样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但是由地震的SOC模型却无法直接得出短临预测不可能的结论。
浅述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进展
最近认真阅读了《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的系列文章,收获颇丰,在此也想写一下自己的一些感触,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该系列文章中,系统的描述了地震预报决策中存在的两个障碍,一个是技术人员的预测结论的对和错的问题,因为过的技术和预测结果之间,技术人员缺乏足够的信息去明确预测结论的高概率正确性;其二是政府对地震预报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任,不敢承担科研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败。
这两个方面也是地震职能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地震研究爱好者自身需要去反思和去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民间众多的预测技术和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家知道,地震预测预报的方式有统计预测和前兆预测两种模式,其中的统计预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趋势预报,由于其不能具体到临震预报的应用层面上来,这里不与详谈,在此仅着重分析地震前兆预测技术。
我们知道,地震前兆预测技术又细分为分为宏观和微观异常观测两大类:宏观异常是指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觉察到的前兆异常现象,包括地下水、生物、地声、地光、地气、气象等等异常;微观异常是指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前兆异常,主要包括地形变、地球物理(重力、地电和地磁等)、地下流体等等异常。
以上这些前兆在过去的地震研究中都得到了很多的观测和记录,面对海量的数据,得出的预测结论却是很让人矛盾的,其结果无法证明这些前兆和地震之间存在充要的直接联系,难以有效的去根据这些前兆资料和监测数据去用于准确的地震临震预报。
在过去的工作中,人们在在注重实践观测和数据分析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去进行理论探讨,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一点,在搞不清楚这些前兆数据的来源和变化规律和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前,仅从数据上的变化是无法找到其与地震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过去的前兆预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地震相关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使前兆信息的搜集和数据分析在理论上缺乏有力的支持,由此带来的地震预测预报准确率自然也不能达到让人信服的预测实践数据,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前兆问题的束、散性共存现象,即存在规律性的相关数据,但仅仅是停留在承认其相关,却无法去利用这种相关关系去进行预测却无法得到准确的预测结果,操作的问题理论问题也成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制约因素,正是现实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难以协调的这些问题,使地震预测预报研究难以从单一的理论或提高预测比对率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突破,而是相互掣肘,理论和实践都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
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
李四光和地震预报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总理指示:“地震预测是国家很重要的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李四光运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他认为地震的孕育是漫长的,地震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并据此成功地预报了几次大地震。
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迁移的规律,结合地应力变化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看,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
他及时指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
果然1967年3月28日,在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
尔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1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4级地震。
当时他还说过,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
他说,阴山纬向构造体系活动的时间长,断裂规模既大又深,能量的积蓄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就不堪设想,应该在冀东的滦县和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工作。
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事实,证明李四光的论断是正确的。
——摘自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天佑临沂惊人的地震预测(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转载) )连云港市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这个地震带上发生过的地震有: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辽宁海城7.3级地震宏观异常特征对比和分析
鸟类
异 常表现
泥鳅 、 非洲鲫 在水面上下 翻腾 、乱窜 鱼 黑鱼 乱跳
直 到地 面振动 平 息后方 逐渐 消 地光 失 棉线红卫公社东南方向升起两道 白 主要是 营1、 : 还城 、 3 光 : 光如 闪电 , 上一 下 , 其 一 下嗜 较长 , 以及下L ̄平原 TI . 宽约 3 0厘米 . 由南 向北方 向闪过 . 历时 带
井水和塘池水翻花 打旋、 冒泡 、 似开锅
、
家禽
异 常表现
变 色 变 昧
井水变黄 . 变蓝 、 变红、 变乳 白色
变苦 变涩、 散发怪 睐
、
猫 外震大掉着 猫 家 .跑叼 小 搬 前猫 震后复归 逃
.
鸭
鸡
蕈不爱吃食 惊 高 歪 墓并 叫 落, 飞.
不进窝 .飞到树上 或屋 顶上
f)鱼跃 出水面有有 的 2 或浅水 区.家养 的鱼也
发现翻腾跳跃或行 动迟
缓
地声 也有说像闷雷轰响, 说类似 炮声隆鸣 , 是有的
开锅咕嘟咕嘟声 。 中震前反映 其 如闷雷者居多
呼啸声 。 有说 很象狂风怒 吼 。 山洪爆发 ,
牛 、 进叫蹦 不甚 鱼 跃 岸 游 岸 、 、 . 跳 止拒 务骡 不惨 不 饮 . 叫厩、 食 , 思 至 f鱼 群 向边 3 上地 到成 )
惊 飞狂 叫。 不进窝 . 甚至 度达五至十米 .飞行距 离约 10 2h米 0至 o
漂 油 花
井水 或塘水 面似为油花漂荡
异常水点 2 眼 6
兔
不爱 吃食 、 围着主人转 . 晚上不进窝
惊 慌不 安 , 圈 升高、 震前两 温泉 天水位下降. 泉水发滓 。 塘池水挟气突
地震预兆迷局和预警愿望
地震预兆迷局和预警愿望作者: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15期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事先发生的很多异象似乎都预示了这场灾难的来临;但在灾难发生之前,这些具有“仅供参考”价值的现象,并不能成为地震将要来临的可靠证据。
6月14日日本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在主震前10秒通过电视发布了地震预警,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汶川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
6年前的预报2001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员陈学忠著文《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分析》,正如李四光在1967年就对唐山大地震作过早期预报一样。
陈学忠认为,“四川处于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
这里发生的7级以上强震数,居全国之首。
”“两个世纪以来,四川地区强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6年,最长34年,最短3年,但从1976年以后就没有7级以上的地震了,这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
”2001年11月,四川外围地带——青海与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的8.1级大地震让陈学忠提高了警觉——据他的统计分析,自1900年来,四川地区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每次地震之前的1到3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都发生过7.7级以上的大地震。
他由此得出结论:“从2003年起就应该警惕四川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上万只蟾蜍过马路据5月10日的华西都市报报道,2008年5月9日,在距离汶川县仅65公里之隔的四川省绵竹市,上万只蟾蜍集体迁徙,在水泥路面上密密麻麻地排着过马路,历时两个多钟头。
人们本能地联想到灾难。
但四川省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情,说明绵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同一天,江苏省泰州市市区的东风大桥上也出现了黑压压的数万只蟾蜍。
当时有专家表示是近期河水缺氧造成。
历史上有一首《地震现象歌诀》:“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一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机体实际上是一架复杂而敏感的环境变化的感知系统,如同一架“活”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可以把有关的地震前兆信号进行有效地提取和放大。
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
“ ,源 ” 系 , 不 同于 一 般 概 念 的“ , ” 系 ,它 具 有 “ 沌 ” 能 。 兆 异 常 复 杂 性 产 生 场 关 也 场 源 关 混 性 前
的 根源 不仅 是 因 为孕 震 系统 是 复杂 的 系统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当系 统 进 入 非 弹性 应 变 阶段 后 , 受
许 多 问 题 , 最 重 要 的是 地 震 前 兆 复 杂 性 的 理 解 和 认 识 问题 。从 上 述 大 地 震 的 重 要 观 测 资 料 但
中 , 到 对 大 地 震 的 短 l 兆 复 杂 性 及 其 表 现 形 式 的 新 理 解 , 为 :短 临 前 兆 异 常 不 同 于 趋 势 得 临前 认 异 常 , 常 现 象 的 突 发 性 、差 异 性 、特 殊 的 无 序 和 不 稳 定 性 ,不 可 重 复 性 是 其 主 要 特 征 。其 异
利 用 这 样 的 条 件 … … ” (9 6 3月 9日周 恩 来 总 理 在 邢 台抗 震 指 挥 部 作 的 指 示 ) 16 年 。
*
收 稿 日期 : 0 70 — 7 修 改 回 日期 :2 0 — 0 0 2 0 - 72 ; 0 71—8 基金 项 目 : 震 科 学 联 合 基 金 ( 7 0 ) 地 D0 0 4 作者 简 介 :罗灼 礼 (9 1) 1 4一 ,广 东 大埔 人 ,研 究 员 ,19 9 7年 博 士 生 导 师 ,主 要 人 事 地 震 学 、地 震 预 报 等研 究 。
维普资讯
第 2 8卷 第 1期
20 0 8年 1月
地
震
V o128, No. . 1
EARTHQUAKE
J n ,2 0 a. 08
地 震 前 兆 的 复 杂 性 及 地 震 预 报 、预 警 、 预 防综 合 决 策 问题 的讨 论
海城地震前兆
海城地震前兆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在地震发生前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前兆现象,这些前兆对于地震的预测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海城地震前兆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将从地震前兆的定义、类型以及海城地震前兆的特征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震前兆的概念和分类。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前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这些现象与地震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地震前兆可以分为短期前兆和长期前兆两类。
短期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几分钟到几天内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云、地震光、地下水位突变等;而长期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到几年内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壳形变、地磁场变化等。
然后,我们来探讨海城地震前兆的特征。
海城位于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地震前兆的观测和研究对于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至关重要。
根据过去的研究和观测,海城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下水位突变。
地震前兆观测发现,地震前兆地下水位会出现短期或长期的变化。
这是因为地震前兆时地壳发生变化,导致地下水位的变动。
在海城地震前的观测中,地下水位的突变现象较为明显,这为地震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是地壳形变。
地震前兆时,地壳会发生形变。
这种形变可以通过地面上的测量仪器来观测和记录。
海城地震前的测量结果表明,地壳形变较为频繁,这表明海城地区存在较大的地震活动可能性。
此外,地震前兆还包括地磁场的变化。
地磁场是地球磁场在地表上的表现形式,地震前兆时地磁场会发生异常变化。
在海城地震前的观测中,地磁场的突变现象较为明显,这为地震的预测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最后,地震前兆还可能表现为动物行为的异常。
动物对地壳的变化比人类更为敏感,一些动物在地震前会有异常的行为表现。
在海城地震前的观测中,人们发现一些动物的行为异常,如鸟类突然起飞、鱼类聚集等现象,这些异常行为也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之一。
总的来说,地震前兆是地震发生前一系列的异常现象。
30多年前海城地震观测站姜成田等人临震预报正确率95%李伯淳董军
30多年前海城地震观测站姜成田等人临震预报正确率95%李伯淳董军(国际天灾研究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真正成功预测的人类第一次七级以上地震是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
此次地震许多专家从许多角度、许多层面进行了总结。
姜成田也写了《海城站土地电突跳与临震预报》(发表在《地震战线》1977年第一期)、《对土地电突跳的初步认识》(在第二次辽宁省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然而这些文章未引起重视,因此, 姜成田等人预测海城地震临震的方法没有得到很好地总结和发挥应有作用。
近日,我们有幸得到1972年海城地震观测站成立至1977年底技术负责人姜成田、群测群防负责人王立华,提供的《地震预报登记簿》、《地震工作日记》等珍贵资料,并对他们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30多年前他们临震60次预报正确率95%,特别是《地震预报登记簿》中76份《地震预报登记表》对当时的预报有详细记录。
如此好的临震预报,令人难以相信。
为了确认其真实性,李伯淳专程到海城核实原始资料并寻找地震期间经历人了解情况,姜成田、王立华写《证明书》确认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无差错的基础上,为了更好说明他们在当时对临震预测实际情况,因此整理此文供各位参考。
海城地震观测站在1975年2月4日7.3级大地震发生前后几年,他们在工作中的预报意见及经验说明,地震发生之前地电突然变化、土倾斜变化现象,作为地震临震预报手段是非常有价值的。
自汶川地震后姜成田在自已家中安装上了土地电、土地倾钭,在近期地震中他又做出了很好的预测。
一、海城地震观测站姜成田等人资料摘录《地震工作日记》内容摘录如下:1972年10月20日调到地震台工作,负责业务。
1972年12月15地震台基建全部结束,地址玉皇山。
1972年12月17日我第一次参加省地震大队测震学习班两个月考试成绩合格,邮回县里。
1972年12月17日我第一次参加省地震大队测震学习班二个月,考试成绩合格,邮回县里。
每逢大地震前气候有什么变化
每逢大地震前气候有什么变化1、地震后的天气异常变化.天气热得异常在震前有“特别闷热”、“燥热”、“人感不适”的感觉。
气温会比常规的异常增温,即便是下大雨,也会热得烦躁,冬天同样感到异常温暖,出现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地震。
如1966年3月8日,邢台大震前,7天内日平均气温由零下13℃,猛升到零上11℃,增温达24℃,实属罕见。
又如海城临震前,出现暴发性增温。
1975年2月3日,8时至10时间,2小时内气温上升幅度竟达12℃。
怪风骤雨发作在临震之前,会突然起怪风,风力还很强,风向旋转不停,怪风经过的地方,地震不久就发生,真有如此惊人的巧合。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霆发生7.9级强地震前,几小时内,风尘大作,风向紊乱,纸片、枯叶上下乱窜,风速最大有14米/秒。
异常的淫雨连续或大雨如注,天气极热 1974年5月11日,云南昭通发生7.1级地震前,连续阴雨13天,降雨量破历史同期记录。
在冬季震前会有大范围异常降雪天气,如1966年3月6日,华北平原在春季下罕见大雪,结果五天后发生邢台大地震。
天边地会发光临震前,贴近地面底层大气中会出现地光,在临震前几分钟里发生。
地光颜色为蓝色、白色,也有红色,常在天边高度不高处闪光,时间很短。
197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前,在凌晨时间里,火车司机就看到蓝色的地光,不久唐山大地震。
夜间出现地光时,在乌黑昏暗的夜空,突然闪光,可见到远处山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大震前,云南普洱发生6.7级大震前,都分别见到白色、红色地光。
大气呈现浑浊大震前,一般会降大雨,雨后应是天空洁净,但是发生大震前,天空却呈现浑浊,看上去非沙非土,非烟非雾,日月惨淡无光的景象。
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连续四天为天空灰蒙蒙、雾飘尘浓、能见度又差的霾天,而东川历史上从未见过霾天。
海城大震前1—2小时,突然生雾,烟雾蒙蒙,天空昏黑,看不清日光,大震过后,雾即消,天空清澈明亮。
【初中地理】地震前兆信息可靠性不足两成
【初中地理】地震前兆信息可靠性不足两成4月15日中午,就社会上有些人正在传播的“中国地震局传出消息,包头市将在今天傍晚5点发生7级地震”的说法,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明确向记者表示:“这不可能!首先,中国地震局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在中国,地震预报消息只有政府部门能够发布;其次,中国地震预报水平达不到如此精确的程度。
”玉树与汶川的关联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于,这次地震与2021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否有关。
高建国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玉树地震发生在鲜水河的西分支断裂带甘孜?玉树断裂带。
这两次地震不在一个断裂带上,似乎没有关联。
但如果把视野扩大到青藏高原的隆起,它们在一个更大的1000多公里长的断裂带上,整体上在一个区域。
2021年新疆发生7.2级地震时,北川发生了滑坡;2021年新疆另一次地震发生时,汶川发生了3次滑坡。
”据悉,汶川地震后,国内地震学界对中国地震发展趋势给予了以汶川为基点的3种判断。
第一,地震向南扩展,即汶川地震不久后的攀枝花6.1级地震和楚雄6级地震;第二,地震向西发展,即本次的玉树地震;第三,地震向北扩展,即近期华北地区发生的一些4级地震,学者们依旧保持观察这一地区的动态。
地震监测仍需借鉴经验高建国介绍,辽宁海城有一次发生4.8级地震,地震前,海城市有关部门组织群众进行了疏散。
在地震发生后1分钟时刻,有与地震观测台站保持联络的群众向政府发出“2”的信息。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消息,报告了地震发生的程度??“2”表示是有感地震,但情况不严重。
海城将地震发生灾情分为5个等级,“5”表示最为严重。
在海城,当地地震部门通过行政方法,设立了110个地震信息联络点。
虽然地震监测台站只有一个,但实际上十几公里范围即有采点信号,弥补了台站监测的不足。
他们之间每个月通报一次信息。
高建国认为,在目前技术水平还达不到期望的预报精度时,仍有必要借鉴“群测群防”的历史经验,海城预报成功的经验目前不能丢。
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及地震预报发展的思考
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及地震预报发展的思考陈棋福【摘要】通过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 结合国内外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发展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5(000)005【总页数】2页(P154-155)【关键词】海城地震;地震预报【作者】陈棋福【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5在中国地震局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局2002年10月签署的地震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框架下,近二年来与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王克林研究员和我国的孙士宏和王安东等专业人员,共同开展了“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的回顾性总结研究”。
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原分析预报中心)和辽宁省地震局等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三次赴辽宁搜集资料,分别查阅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和辽宁省地震局的存档档案,以及有关海城地震的专著和震例总结资料及有关文献;到海城地震发生地的辽宁省鞍山市和营口市,震中区的海城市(当时的海城县)和大石桥市(当时的营口县)等地,以及海城地震前存在的四大异常之一的观测点----金县短水准的金州地震观测台进行了实地考察;且与海城地震的一些直接或间接当事人(包括岳明生局长、朱风鸣、马秉圭、顾浩鼎、曹显清……等)进行了细致的访谈,了解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也收集了1975年海城地震后美国地震代表团于1976年访问中国后对海城成功预报予以肯定的详细报告,以及对海城地震成功预报进行质疑的一些国外学者的文章[1~2]。
借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王克林研究员分别与Geller和Jackson等人,我亦与著名的国际著名地震学家、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Cinna Lomnitz教授,就海城地震预报问题进行了探讨。
根据搜集到的大量资料,结合不同方式的交流和探讨求证,获得了如下的基本认识:①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确实存在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报,该预报是由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共同完成的;② 海城地震的预报过程并不像以往描述的那样完美,在“长、中、短、临”各阶段的预报地点、震级和时间等不同要素都有所偏离,并有错报发生;③ 前震活动、地震工作者的判定意见和一系列的政府行为构成了具有实效的临震预报,但各地的防震安排和人员疏散等应急响应措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④ 虽然物理机制尚待研究,但金县短水准和小震活动等前兆异常是确实可靠的。
海城传奇—地震预测之路
海城传奇—地震预测之路
发现之旅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11(0)7X
【摘要】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接踵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人们的梦想。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粲例。
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减到1300多人。
【总页数】2页(P12-13)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震工作者;海城地震;地震研究;邢台地震;中国地震;成功预报;唐山大地震;地震专家;小震群
【作者】发现之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海城传奇——地震预测之路 [J],
2.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始末 [J], 陈伟
3.海城大地震的预测、预报、预防--纪念海城7.3级地震40周年 [J], 高继宗
4.营口-海城震群与岫岩-海城地震序列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J], 张萍;于龙伟;关英梅;梁灿
5.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未来中强地震预测 [J], 秦四清;薛雷;黄鑫;徐锡伟;王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电磁前兆变化特征
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电磁前兆变化特征
张玲;李星航
【期刊名称】《东北地震研究》
【年(卷),期】2000(016)002
【摘要】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半年内,先后出现了义县地电阻率,台安地电阻率异常变化,这些异常信息也是该次地震成功预报和重要前兆判据之一。
研究认为,震前的义县、台安地电阻异常属于“场兆”,而临震前的电磁辐射信息是“源兆”。
同时,电阻率的异常变化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特点。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张玲;李星航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震局;新城子地震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1
【相关文献】
1.海城-岫岩地区较大地震前震源机制的比较 [J], 邹向荣;张萍
2.岫岩-海城Ms5.6级地震前后岫岩水氡异常分析 [J], 仇小丽;仇小华;王波;刘仁凤;李君
3.地震序列中重复地震的累积滑动量对后续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以辽宁海城-岫岩地区4个显著地震序列为例 [J], 李宇彤;张博;王亮;李彤霞
4.MDCB型地震前兆监测仪的前兆异常与岫岩地震 [J], 郭宝昌;陈庆成;莫可;邹环
宇
5.岫岩—海城5.6级地震震前辽宁地区形变前兆异常特征 [J], 王玉莹;陈德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
震源深度为16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海城、营中一带人民财产受到了很大损失。
南部大连,北部鞍山市区、辽阳市,西部锦州市都受到波及,有感范围:北至内蒙古海拉尔,南抵安徽淮河流域,西到陕西黄土高原,东达日本,方圆2000余公里。
然而,由于海城大地震发生之前,各级地震台站积极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比较准确地做出了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地的市、县、公社、大队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预防,及时组织当地群众转移疏散,使得海城大地震的灾情灾害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海城县震灾损失金额约4亿元,死亡1020人,伤16933人。
据相关史料记载,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确定辽宁省沈阳至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在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至6级地震。
国务院随后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由国家地震局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
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在深入开展测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至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大。
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经过预测研究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的报告。
根据上述地震预测报告,辽宁省地震部门有针对性地加紧开展地震测报工作。
通过深入开展研究,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发现2月1至3日辽宁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等情况。
于是,辽宁省地震办公室于2月4日零点左右,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将会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早6时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
4日上午10时30分,辽宁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紧急电话通知,发布临震预报,并及时有效地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海城地震看我国临震预报的问题
摘要:灾后重建决不只是广泛发挥各种募捐等善举,以重建我们失去的家园的问题。
尚有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应该对地震的发生有一个经验上的总结与学理上的提升,形成关于地震,特别是中国地震的系统认知,奠定中国地震科学,特别是临震预报科学的更为丰富的知识基础。
临震预报的目的主要是给人民打一声招呼,以尽可能减少、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临震预报的成功案例说明其是可能且可为之事;临震预报的表面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派门户森严,非主流学者没有话语权;临震预报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科学研究缺乏自主创新机制。
因而中国地震学的自主创新研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同时,临震预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专业做起。
关键词:临震预报自主创新海城地震
每次大地震发生以后,人们总是从灾后的救治工作逐步向灾后重建的转移。
灾后重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为宽广的思维。
灾后重建决不只是广泛发挥各种募捐等善举,重建我们失去的家园的问题。
诚然,这些问题都很重要,而且应该抓紧落实,保质保量做好。
然而,尚有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对地震的发生有一个经验上的总结与学理性提升,形成我们关于地震,特别是中国地震的系统认知,奠定中国地震科学,特别是临震预报科学的更为丰富的知识基础。
就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这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就知识界来说,这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与重中之重。
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发生了6.8级和7.2级强震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重视之下,从此开启了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先河。
周总理说:“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我们不能只留下记录,要从中取得经验。
”“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
对年轻的地震工作者号召: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5·12汶川大地震和1976年7
月28日唐山大地震都是罕见的大震。
其损失尚未有最终定论,其代价我们也可想而知。
根据周总理的精神,付出如此代价,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总结经验。
引言:临震预报的目的:给人民打一声招呼
任何研究都有其特定的目的。
依其学科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
做地震预报工作,一个是总理的要求,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一个是因为灾区人民的呼声,要求工作者震前打一声招呼,以着力避免、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既然如此,地震预报理当成为我们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
相比震灾救治而言,地震预报应该排在更为优先的地位。
虽然地震预报工作是世界上科学难题,还在探索当中,还没有解决。
但是,仍应当把力量集中在临震预报的突破上。
能够在震前、临震应急上多做工作,而不是在震后。
因此,关于临震预报,我们应该坚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
要以预防为主,要立足于有震,这是非常重要的。
立足于有震,也就是要做有震推定,而不是无震推定。
特别是对于那些活跃的地震带,更是要做有震推定。
道理很简单,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一旦我们漠视这些地震,其结果就有可能是顷刻间数万人遇难,一切都将毁于一旦。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让不知道地震威力有多大、多恐怖的国人大大开了眼界;唐山大地震也是因为惧怕骚乱,特别是北京骚乱,而不做出临震预报,而导致24万余人遇难就是最好的明证。
一、临震预报的案例:可能且可为之事
正如马克思原理中所说: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正视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但也不是不可预测的。
就地震预报而言,我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历史。
相反,我们有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
临震预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做到的。
不说相当严密,大致的情形还是可以把握。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是可以掌握人与自然“斗争”的主动权。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了震级7.3级大地震。
临震前,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和沈阳地震大队把地震短临预测和预防工作做得很好。
科学认真的观测(如地壳形变,水准的异常,地磁的异常,土地电、土应力和宏观异常)和一系列有效的应急防震措施(如城乡停止一切会议,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各级组织采取切实
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和损失。
同时,海城地震取得的很好的预测预防效果也轰动了全世界。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尔·琼斯也指出,历史上迄今最准确的一次强震临震预报是1975年中国辽宁海城地震。
也正是这次成功预测,从此奠定了中国临震预报的世界领先地位。
二、临震预报的表面问题:学派门户森严,非主流学者没有话语权
当今中国的学术界,门户等级森严,派别势力严重。
非我族类,其心必衣。
同为学者,同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也就势必水火不相容。
有些人土霸王思想严重,一山不容二虎。
倘有不听话者,扫地打发出门。
在一次次排挤打压之后,学术界最后就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势力群体和利益集团。
而且这些人逐渐垄断了学术话语霸权,摇身一变成了“意见领袖”、“英明决策”的化身。
在自然科学领域,诸如地震学这样的学科,一旦形成这种格局,其后果不堪设想。
其典型表现就是,非主流的观点和边缘的声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要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一切为人民服务使我们的本职工作。
因此学术研究应该尽量少些派别之间,多些宽容与求同存异。
每个人的眼光不同,视角不同,立足点不同,关注的重心不同,应该互相敬重,互相交流,形成合力,攻克难关。
比如,合力攻克临震预报的难题问题。
因为其换来的不只是学者个人的研究成果的积累、科学理论的建立,学理模型的创见,最重要
的是,它会关系到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人民的生命保全问题,人类的存在与否问题。
三、临震预报的深层次问题:科学研究缺乏自主创新机制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我们要把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
中国的地震研究可以在利用自身良好条件(如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震环境,悠久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西方最新的科研成果,逐步摸索出我们的自主创新。
我们不能亦步亦趋。
我们要主动的研究,并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结束语:临震预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专业做起
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为临震预报的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即使我们不能像专业的工作者那样做出卓越的贡献,但事物具有联系性,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学好自己专业知识总能发挥致力于临震预报的作用。
作为一个电气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1.加强对建筑物、设备及在建项目的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范因房屋倒塌、落物、绝缘损坏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2. 地震来临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快速恢复灾区正常
电力供应,同时做好电力抢险物资及抢险队伍的准备,确保抗震救灾的电力供应,保障救援行动顺利进行。
3.加强抵御自然灾害技术研究,进一步优化杆塔、金具等电网设施设计,合理匹配元器件强度,提高电网设施抗震减振等能力。
要组织开展对调度中心、变电站、大型发电厂等重要电力工程设施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研究,逐步将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纳入安全运行控制系统,提高应对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耿庆国先生:“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先生:临震预报是可能的”(2006年纪念唐山大地震搜狐访谈)
[2].防灾科技学院《地震学概论》
[3].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