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素质教育成了千家万户议论的热门题。选择与其相关的课题,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开发”,是以多种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

2.乡土文化资源

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3.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是将家乡洋溢着乡土文化气息的多种资源作为研究思考的对象,并施以体力和智力的劳动,以期能更好地利用、拓展、延伸。对于学校而言,是将这种“乡土资源”最终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育人”的目的。

4.深化素质教育

“深化”一词的本义是(使)事物向更深的阶段发展。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有效推进、深化素质教育?渠道有很多,手段也很多,方法却不一。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将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土”文化的研究。以往我们的素质教育,往往注重校内、课堂的教育,有很多的局限性。

针对乡土资源的研究、开发,由研究校内向校外拓展,由课堂走向课外,视野面广,内容丰富;渠道宽了,路径多了;从而构筑“乡土走进课堂、孩子走出课堂”的交互风景。学生在“乡土”大课堂中练兵“得到的”,必将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向更深的阶段发展。总之,乡土开发是渠道,是手段;深化利用是主旨,是根本。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

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3.新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4.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理论

特色文化是具有稳定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成长的灵魂与标志。学校文化,它反映了一个学校长期被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对外的一种形象和文化积淀。

一般说来学校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三者互为递进和补充。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由此体现出来。实施精神凝聚、点线面一体化是调动团队成员接受、融入学校文化后,推动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形成健康向上学校文化氛围的客观必然、核心内驱动力和最终的价值归宿,也是一种逐步走向成熟的谋略与思考。

(三)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早期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曾深刻指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我国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起步较早,也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国内也有许多学校重视活动教学,有的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课,都十分重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实践性、开放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国,建立学习档案袋,注重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