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与第二语言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与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语用学研究语言实际使用现象和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来解释现象。我们可以尝试用语用学有关理论探讨第二语言教学问题。在二语教学中引入语用学研究成果,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本文拟用语用学语境、会话含义、模因论三个典型理论关照二语教学,以证明语用学在二语教学应用中的普适性。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语境会话含意模因

二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汉语语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要依赖语用学的解释,如,语境、言外之意等。“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引入语用学,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之中,这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新课题。”[1]在二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语法,更要注意语言的实际运用,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而这种交际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用学理论。本文拟用语用学语境、会话含义、模因论三个典型理论关照二语教学,以证明语用学在二语教学应用中的普适性,倡导在语用学成果运用于第二语言教学,以促进二语教学更进一步发展。

一、语用学与第二语言教学内涵

语用学最先由美国符号学家、哲学家morris于1938年在他的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ngs 中提出。他认为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一并构成了符号学研究的三大分支,并对它们的研究对象分别作了界定:“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

号使用者和解释者之间的关系。”[2]所谓符号使用者和解释者,实质上就是指交际中的人。因此,语用学主要研究发话人和受话人是如何使用语言这一符号来达成交际目的的。

第二语言,即母语之外接触的其他语言。在中国,“第二语言教学”也可以称之为“对外汉语教学”。当汉语被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时,我们就是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交际,交际不单单依靠课堂上传授的语法知识,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说出很多语法难以解释,或者不符合语法的句子,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要学生掌握具体语言的应用,从而更好的进行交际。

二、语用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照

1.从语境角度关照第二语言教学

张志公说:“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判断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3]由此可见,语言的结构和意义与语境紧紧相连。学生是在实际交际中,在目的语的语境中获得意义的。二语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强调语法,意图通过这些语法使学生很好的理解结构与意义,语言教学很少涉及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意义和语境是分开的。然而“无论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教学,都必须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之中,语境本身含有信息量,语境的信息量如同一个磁场,使进入其中的一切语句增添了无数附加信息”。[1]如下面

这个例子:

a:来来来,赶紧进来。你们怎么来的?

b:我们坐班车来的么。把人冻死了都。

a:就是这两天那还冷得很,大过年的。赶紧坐哈烤。

c:哎,(招呼a)你再拾些煤起三,再加(生)上些火。

对于b的话“把人冻死了”,a和c有不同的理解,并作出不同的反映和行为。因此,针对一个句子,每个人理解总是会有偏差,我们在二语教学中应尽量多的把语言片段或句子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语言在不同情况、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应用,使语言意义与语境紧密结合。

2.从会话含义角度关照第二语言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个字的意义的总和。按数学上的道理,二加二等于四,不能等于五。语言里可不是这样。……所以才有‘言不尽’‘意在言外’这些个话。”[4]语言绝对不是语言结构的叠加,它是“1+1>2”。这种“2”多余出来的东西正是我们所要说的会话含义。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会话含义,不同的会话含义不单单是我们通过语法知识的积累就可以推理、解释清楚的。因此,二语教学中,我们为了能够顺利使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要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来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透过语言结构的表面,看出一句话里蕴含的会话含义。以往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很多时间忽视了在不同的语境下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会出现下面这个句子的错误:

甲:你的自行车现在可以借我用一下吗?

乙:没门儿,我把它忘记在教学楼那里了。

这里的“没门儿”的运用显然是不合适的,可能学生记忆中老师教学中教到“没门儿=不可能”,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没门儿”都等于“不可能”,才会出现了类似的错误。因此,在二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会话含义,一句话不是“万金油”,能适用于全部情况。一句话、一个词语不是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意思,我们要理解一个词,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思,视具体的情况具体运用词语与句子,顺利完成交际。如“这是你的自行车?”这句话,有如下可能的意义:羡慕或欣赏新车;嘲笑旧车;抱怨或警告(乱停车);想借车;想买车;想证实失主;猜疑……。

3.从模因论角度关照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模因论告诉我们:语言本身就是模因。“语言作为模因因子经过模仿后进入到人的大脑中,通过被理解、注意和接受,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5]。“第二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模仿,语言模因论的目标是要找到使语言之间容易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与人之间交流能够顺畅的有效措施与方法。”[6]二语教学中,如果我们接受一种语言结构时,就会广泛复制与传播,进而形成另外一种模因的表现形式。如,最近新兴的一些词汇:“十动然拒、不明觉厉、喜大普奔、人艰不拆”这些词汇刚开始很少能被人理解,但是通过网络、媒体等一些媒介的广泛传播,便渐渐有

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虽然很多人对这种造词现象进行批判,但是并没有阻碍这种现象的发展趋势,一些新的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十动然揍、我伙呆、累觉不爱”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可以通过第二语言输入进行模仿并复制最后创新出能为自己所用的语言。将模因论引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是一种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新途径。[7]模因论对第二语言教学很有启示,我们可以将其与二语教学中的听说、背诵、写作相结合:

首先,将模因与听说相结合。我们进行的听说的材料,是语言模因因子,通过不断模仿这些模因因子,我们逐渐理解他们的意思,在理解基础上他们便融入了我们的认知体系中。在听说方面,我们一定要要求学生进行正确的模仿,从而使这些听说材料深深植根于他们的认知中。此外,模仿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当一个正在进行二语学习的留学生有很好的模仿汉语的能力时,他就会形成很好的语感,就能够对通过模仿学习到的一些听说材料进行灵活运用。如一个学生听到“雪白”又听到“乳白”这个词,当充分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后,他就会充分发挥,造出类似“米白、血红、草绿”等一些跟颜色有关的词语,这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将模因与背诵相结合。复制是模因论的重要特点,这在二语教学中体现为背诵。二语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忽视了背诵的意义,认为留学生只要多进行交际,就可以学会汉语。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确是要通过背诵掌握一些“字、词、词组、句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