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三版第八章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D D0 T 0
1.81
p0 p
讨论(见附联结)
D0为T0 , p0状态下扩散系数,可查手册。 8.3.3.2 组分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T 0 D D0 讨论(见附联结) T0
附 讨论: T↑分子动能较大; p↓分子间距加大, 二者均使 D↑。
主体流动与扩散流(JA、JB)
附: 扩散流: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传递纯 A 或纯 B 。 (JA、JB) 主体流动:宏观运动,同时携带 A 与 B 至 界面定态时,主体流动所带 B 的量等于B的 反向扩散量,cBi 保持定态。(不被吸收)
8.3.2.3 分子扩散速率方程 净物流:(主体流动的贡献)
y x1e 1
m
L G ,y2,min y2 e mx2
8.2.3.3 计算过程的推动力
吸收推动力
推动力: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的偏离程度。
吸收推动力
y y ye p p pe x x x c c c e e
y ye y p pe p x x x c c c e e
k L DS
S—模型参数,为单位时间内表面更新的百分率
(非等反)
பைடு நூலகம்
主体流动与扩散流
8.3.2.4 静止流体中分子扩散速率积分式 (1)等分子反向扩散
N 0, N A NB dc A N A J A D dz
定态时,NA = 常数
D c A1 c A 2 NA δ D p A1 p A 2 RT δ nA pA c A V RT
漂流因子,反映了主体流动使扩散速率比 单纯分子扩散速率增大的倍数。
对稀溶液,
C C
M
B
,所以漂流因子=1,
主体流动的影响可忽略。

cA dc A CM dc A N A D N A 1 D dz C M C A dz cM CM dc A C M d (C M C A ) D D dz C M C A dz C M C A D CM
N NM J A J B
J A J B N NM
(等分子反向存在;主体流动的贡献)
A的分子扩散速率方程: cA NA JA NM cM
cA cA JA N J A N A N B cM c M (8-16) 主体流动是因分子扩散而引起的一种伴生流动。
D k 2 π
L
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分布
0
0 ----模型参数,溶质渗透时间 表面更新周期性发生。
附 要点: 液体在下流过程中,间隔 0 发 生一次完全混合,使浓度均匀化。在 溶质渗透时间 0 内,发生非定态的 扩散过程。
8.3.5.3 表面更新理论 要点(见附联结)(液相中的对流传质) 传质过程中,表面不断更新 传质过程为非定态
膜理论预示k∝D,但实际表明k∝D0.67,δG, δL 不是实际存在的有效膜厚度, 而成为虚拟的 当量膜厚。
8.3.5.2 溶质渗透理论 要点 (见附联结) (液相中的对流过程)
·每隔0时间,溶质作一次 充分混合,混合后界面浓度 CAi,其余传质方向上各处浓 度相等 ·在0 时间内,传质是 非定态的
组分的浓度分布
(1)流体作滞流流动
dc A dc A N A D , ,N A 。 dz w dz w
(2)流体作湍流流动
dc A dc A N A D , N A 。 , dz w dz w

ln(CM
C A ) C
CA 2
A1
CB 2 C M C B 2 C B1 C B 2 D D ln ln C B1 C B 2 C B1 C B1 CM D CM (C A1 C A 2 ) C BM
8.3.3 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其值 受温度,压强和混合物中组分浓度的影响。 8.3.3.1 组分在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8.2.3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8.2.3.1 判别过程的方向 m=0.94
含NH3气体
ye=0.94×0.05=0.047 xe=0.1/0.94=0.106 ye=0.094 xe=0.053
判别过程的方向
8.2.3.2 指明过程的极限
吸收过程的极限
H , L G ,x1,max
8.1.3 溶剂的选择 技术要求: 溶解度大;选择性高;对温度的敏感性强, 易解吸。 经济及安全要求: 蒸汽压要低,不易挥发;较好的化学稳定 性;黏度小;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易爆。
8.1.4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物理吸收:气体各组分因在溶剂中溶 解度的不同而被分离的吸收操作。 化学吸收:利用化学反应而实现吸收的 操作。化学吸收应满足的条件: (1)反应的可逆性; (2)较高的反应速率。
分子扩散
(1)等分子反向扩散 当液相能以同一速率向界面供应组分B时,cBi 保持定态。 JA = -JB 或 JA + JB = 0
(相当P恒定,虽然A溶解了,但补充了气相)
通过断面PQ的净物质量为零。
等分子反向扩散
(2)单向扩散和主体流动 (非等分子反向扩散) 吸收中,A被界面液体吸收,B被界面阻(选择性) 留,cBi > cB,存在JB ,界面处总压p↓,产生微 小压差△p,促使混合气体向界面流动,产生主 体流动。(伴随) 扩散流 (见附联结) 主体流动 微小△p足以造成必 要的主体流动,各处p 总压仍可视为相等,即 JA = - JB依然成立。
流动对传质的强化作用与对流传热类似。
对流对传质的贡献: 层流流动:传递机理为分子扩散,但界面浓度 梯度增大,强化了传质 湍流流动:湍流核心,浓度分布均匀,界面处 浓度梯度更大,传递速率更快 因此,流动增加了界面处的浓度梯度,强化了 传质
8.3.4.2 对流传质速率(有工业应用价值)
液相与界面的传质(8-30) N A k L ci c 符号说明 (见附联结) 8.3.4.3 传质分系数的无因次关联式 气体或液体在降膜式吸收器内作湍流流动。
8.1.5 吸收操作的经济特性 吸收的操作费用: (1)流动能耗; (2)溶剂能耗; (3)解吸操作费用(此项费用最大)。 常用的解吸方法:升温、减压、吹气, 升温和吹气通常同时进行。
8.1.6 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
微分接触
级式接触
8.2 气液相平衡 8.2.1 吸收与传热的比较
过 程 传 热 吸 收 传递 对象 热 量 物 质 推动力 温 差 T-t 极 限 温度相等 T=t
解吸推动力
8.3 扩散与单相传质 8.3.1 相际物质传递的步骤 (1)溶质由气相主体扩散 至两相界面; (2)溶质在界面上的溶解; (3)溶质自界面扩散至液 相主体。 总过程速率取决于单 相传质速率。 单相传质机理: (见附联结)
气液传质的步骤
附: 单相传质的机理: (1)分子扩散:因分子的微观运动使该组 分由高浓度处传递至低浓度处。 (2)对流传质:流体的宏观流动导致的物 质传递。
8.3.2 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8.3.2.1 费克定律 恒温恒压下的一维定态扩散
J A DAB
dc A dz
符号说明(见附联结)
分子扩散
附: 符号说明:
JA
——扩散速率,kmol/m2·s
dc A ——浓度梯度,kmol/m4 dz 2/s —— 扩散系数, m DAB
cM c A c B
8.3.5 对流传质理论 8.3.5.1 有效膜理论 要点(见附联结)
·界面两侧各存在一层 虚拟静止层(有效膜), 全部传质阻力集中在该 静止层内。 ·界面浓度达到相平衡 ·有效膜内传质为扩散 传质(定态的分子扩散)
有效膜理论
附 要点: 界面两侧各存在一层静止的气膜和 液膜,全部传质阻力集中于静止层,膜 中传质为定态分子扩散,紧贴界面两侧 气、液两相浓度平衡。
非两相浓度差 非两相浓度相等 Y-X Y=X 而是 Y-Ye 而是 Y=Ye
原因:气液相平衡不同于冷热流体之间的热平衡。
8.2.2 平衡溶解度(量化) 8.2.2.1 溶解度曲线
(y与x间存在一个关系)
8.2.2.2 亨利定律(根据不同应用需要)
pe Ex
pe Hc
ye mx
亨利常数之间的关系
常数(求导所得)
B
dc dc dz dz
A
物质A的扩散流必伴有方向相反的B的扩散流。 双组分混合物
D D D
AB BA
J A JB
扩散流JB与扩散流J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8.3.2.2 分子扩散与主体流动 定态传质,厚度为δ的静止气体层,层内各 处 p 相等。 cM = cA + cB = cAi + cBi =常数 cA > cAi,必有cB < cBi,A、B反向扩散。
气相与界面的传质(8-28) N A kG p pi
Re 2100 , Sc 0 .6 ~ 3000 , Sh 0 .023 Re
0 .83
Sc
0 .33
kd ud Sh ,Re ,Sc 。 D D
附 符号说明: p,pi ——A的气相主体分压与界面处的分压, kN/m2; ci,c ——A的界面浓度与液相主体浓度, kmol/m3; kG ——气相传质分系数,kmol/s·m2·(kN/m2); kL ——液相传质分系数, kmol/s·m2·(kN/m3) 或m/s。
cM
E m , E HcM , p m s
Mm Ms ,
c cM x ,
H s 。 E Ms
附:
E pe p ye Ex P mx m p
Ex pe Hc HCM x E HCM
讨论: (1)p < 5 atm,H,E与压力无关; p↑,m↓,溶解度↑。 (2)t↑,E↑,H↑,m↑,溶解度↓。
DG p DL cM kG , k L RT δ G p Bm δ L c Bm
D cM NA cA1 cA2 δ cBM
与(8-28)、(8-30)对比
(8-20) (8-22)
D p p A1 p A 2 NA RT δ p BM
p cM RT
单向扩散
漂流因子(见附联结)
附:
pM cM 漂流因子—— p BM ,单向扩散时因 cBM 或
存在主体流动而使 NA 为 JA 的某一倍数,漂 流因子恒大于1。当 cA 很低,cBM = cM时其 值接近于1。 式中
cBM
cB 2 cB1 p B 2 pB1 , p BM cB 2 pB 2 ln ln cB1 pB1
等分子反向扩散
(2)单向扩散
NB 0
见(8-16)
cA dc A N A 1 D cM dz D cM NA c A1 c A 2 δ c BM
气相扩散时,
D NA RT δ
p p p A1 p A 2 BM
附 讨论: 一般,D气≈105D液,但组分在液体中 的摩尔浓度较气体大,故,N 气≈100N液, 组分浓度对D液有较显著影响。
8.3.4 对流传质 8.3.4.1 对流对传质的贡献 对流传质:流动流体与相界面之间的物质传递。
1—静止流体; 2—滞流;
(主体浓度距界面近了)
3 —湍流
(主体浓度距界面更近了)
第8章 气体吸收
8.1 概述 8.1.1 吸收的目的和依据 目的:(1)回收有用物质; (2)脱除有害成分。 依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 某种溶剂中溶解度 的差异。
8.1.2 工业吸收过程 实施吸收操作须解决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吸收剂; (2)提供适当的设备; (3)溶剂再生。
吸收与解吸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