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时习之](https://img.taocdn.com/s3/m/697615b6ddccda38366baf2e.pn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 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 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 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何交友
➢《论语·学而》: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的非功利性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 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 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3d706e2c482fb4daa58d4b3f.png)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
《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
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第三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倦怠。
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
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而不思的后果。
《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来了。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e7fa45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9.png)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1、学与思的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
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
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
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
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
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76aeffdd36a32d727581a2.png)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一起来看看《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论语》学习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
这个假期在教体局、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孔子说:“天人合一”。
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4938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c.png)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需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你会写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盼望大家喜爱!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很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头,我对这句话怀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头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专心发言,用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其次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觉了崭新的学问,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爱好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假如学了,然后再按必需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兴奋吗?有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莫非不也是正人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看法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灿烂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知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2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https://img.taocdn.com/s3/m/a3ff9c7404a1b0717fd5dd9b.png)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 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 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 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 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 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 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 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 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2、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学 什么?(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义、信(13.4)
学礼(3.15) 学孝、忠、仁(1.7)
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励学篇 (北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e839d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e.png)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8篇)学习于丹论语篇1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
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
孔子的学习名言
![孔子的学习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1f250a2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4c.png)
孔子的学习名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朝闻道,夕死可矣。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0、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https://img.taocdn.com/s3/m/eaa98e620722192e4436f601.png)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https://img.taocdn.com/s3/m/0175826c77232f60ddcca15c.png)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00648d8ad51f01dc281f167.png)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选择它的优点而学习,看到它的缺点而自我检查自己如有就予以改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的内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学习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交流、探讨,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我们不能嫉妒而是要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长处我们不能打压而要努力学习、弥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不能自卑而要奋起直追、努力超越。
4.勤奋有恒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学习也具有选择性,学习歪理邪所、迷信谬论,不仅不能促使自己进步,反而会毒害自己,是自己走向歧途,危害他人和社会,一次在学习是要对说学知识进行筛选,吸收那些有益的知识,摒弃那些歪理邪说、谎言谬论。
3.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已经学过的要经常温習,这样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为人师了。”
一、什么是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b529a0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9.png)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古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视。
他们通过《论语》一书传达了许多有关人际交往的智慧和道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从中寻找古代人际交往的宝贵经验,以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启迪。
一、尊重他人在《论语》中,亚圣孔子一直强调对待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他提倡人们应当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强加于人。
同时,孔子还强调以礼待人。
他认为以礼待人能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论语·子罕第四》中,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味着即使是经过的人也要受到我们的礼貌与尊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二、追求真实与信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和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实相待,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在《论语·雍也第六》中,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不知其仁矣。
”这句话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诚实与真实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让他人相信我们的言行是真实可信的,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诚实坦率对待他人是培养信任的关键。
三、虚怀若谷孔子提倡虚怀若谷的品德,在《论语·公冶长第十六》中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越于其所。
”孔子认为做一个君子,不应虚荣心太强,要保持谦虚。
这样的态度使人更加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会因为自我膨胀而引起冲突。
虚怀若谷包含了虚心学习、善于倾听和谦逊待人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虚怀若谷的品质同样重要。
无论是职场中还是家庭生活中,谦逊待人能够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和睦共处。
四、保持善意和友善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强调了保持善意和友善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以良好的动机去对待他人,表现出友善和仁爱的态度。
在《论语·颜渊第十五》中,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之同道;不得其友而相与为之。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d929d3eefdc8d377ee32e7.png)
Do not keep anything for a special occasion, because every day that you live is a special occas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君子学以至其道
![君子学以至其道](https://img.taocdn.com/s3/m/a6f49b1702020740be1e9be8.png)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各位领导、同事们:今天是我个人论语每日一讲的最后一讲,所讲述的这句话也刚好做个总结,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
肆:古代社会制作手工制品的作坊。
整句话的意思是: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作业,君子通过学习达到其高深的境界。
这句话是子夏说的,也就是卜商,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
他一生中博学笃志,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
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一般来说,目的不同,需要采用的手段方法也不同。
匠人们通过他们的辛勤作业完成工作,君子求道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达成。
工匠们需要停留在工坊内生产来完成工作,相对的来说,那个时代的书籍并不多,学习方式需要地与外界沟通联系,比如拜师学艺、相互论道、游学等等,总之是必须走出去来学。
古人已经搞明白了学是什么,学,识也。
学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人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达到更深层次的境界,最后实现明晰真理的目标。
认识事物在儒家思想中叫做格物,是儒家八目的基础,《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学识能够开阔人的眼界,解放人的思维,毛主席也曾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
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论语,离得道还差十万八千里,在这里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和想法。
第一,学习古文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我的大学专业是刑侦学,基本上算是一门现代科学,可以说和古文学搭不上边,如果没有这个学习机会,我想我很难有机会对论语通篇研读了解。
我的专业使我懂得一点思辨的方法,也让我在查阅晦涩难懂的资料同时,抱着怀疑的态度思考,没有一味盲从的生搬硬套,从而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略微的发挥,能自己说的就不用人家的。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概括主题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概括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76b7f0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a.png)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概括主题《论语十二章》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涵盖了多个方面的主题。
本文将从学习之道、修身养性、人际交往、道德伦理、理想与现实、情感表达、为人处世、传统与现代等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概括主题。
一、学习之道《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等。
这些语句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巩固,同时要注重思考和创新。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修身养性《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修养。
修身养性是一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
三、人际交往《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等。
这些语句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诚相待、和谐相处。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道德伦理《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等。
这些语句告诉我们,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正义和真理,远离邪恶和利益。
道德伦理是一个人品质和价值的体现。
五、理想与现实《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等。
这些语句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同时要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理想与现实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情感表达《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怒则思贤友之谏,疾则思世人之言。
”等。
这些语句告诉我们,情感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情感表达。
孔子的为学之道(教学设计)
![孔子的为学之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f01578a0116c175e0e481a.png)
孔子的为学之道【授课时间】:2020年10月30日【授课班级】:【授课类型】:语文【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学习《论语》第一则,通过解读“学”“习”“时”“说”四个字,感悟孔子的求学思想和修身之道。
2.通过分析字源、字形、同源字来解读文字,积累文言词语、文化常识。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儒家的教育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难点】:1.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孔子的求学思想和修身之道。
2.学会通过分析字源、字形、同源字来理解词意。
【教学时间】:1课时【板书设计】:孔子的学习之道学习说(悦)乐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1.君子与好学的关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你的学习快乐吗?【学生分享】分享交流学1.“学”的内容六艺:(1)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
(2)六种技能:礼、乐、射、驭(御)、书、数(《周礼·保氏》)2.“学”的内核看到金文和小篆,想到什么?【学生分享】“学,觉悟也。
门,尚矇也。
”(《说文》)学习是为了改变蒙昧的状态,学的本质是精神的觉悟。
3.“学”的动力【学生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追求精神的觉悟。
怎样的觉悟能带来学习动力?联系学生实际举例,只有找到深层的觉悟,才能收获充实和快乐。
“古分享交流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习1.“习”的内核“习,数飞也。
”(《说文解字》)“鹰乃学习。
”(《礼记·月令》)学飞的过程就是“习”,习的内涵是实践。
2.小结读书三境界:记得、晓得、习得。
同学们现在处于哪种境界?【学生分享】通过实践,把知识变为本能的行为。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讨论交流时1.“得时而习”“学”之后,获得实际运用的时机。
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26c57be99b89680203d8256f.png)
原文:
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寄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原文:
《论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寄语:
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努力学习这些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优点。
而发现别人的短处和缺点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以人为镜,不要再次犯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习之道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
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
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
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
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
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
不到这种程度老师不去开导他。
什么叫“悱”?就是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就是说不出来。
不到这种程度老师不去启发他。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
一定要等到别人渴求得到,信息的传播效果才最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去启发
你。
但是,关键还是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也就是说,告诉你这一个叫墙角,如果不能看到这屋子还有另外三个墙角,那老师也就不再多教你了。
老师点到了,但如果没有这个领悟的能力,老师也就不会多讲了。
当然,举一反三,这种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拥有。
不过,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更好地去学习。
一个好老师,不见得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反而有时候只是轻轻一指,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真正的好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什么又是真正的学习呢?我们知道,医生不会将同一种维生素开给所有的病人,因为有的人缺少这种维生素,而有的人缺少那种维生素,每个人都是针对自己所缺少的营养去进行补充,从而达到生命体的平衡。
同样,一个人的心智思想,也需要这样的综合平衡。
真正的学习,就是各取所需。
为此,我们先要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果我们自己心里先有这样的斟酌,那就不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得到平衡。
“学”就要“致用”。
有些时候,即使学到了知识,但是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话,学习也就成了枉费心机。
爱迪生曾经有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助手,他的数学很好。
一次,爱迪生做实验,忙不过来,顺手拿了一个梨形的玻璃泡给助手,让他赶快把这个玻璃泡的容积计算出来。
玻璃泡上半段是直长管,下半段是梨形,助手一时发蒙,不知该用什么公式来计算它的容积。
许久,爱迪生看到助手还在用许多仪器测量计算,他一手夺过玻璃泡,向里面灌满水,然后把水倒在一个量杯里,告诉助手,这就是它的容积。
学以致用,就要学会权变。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恒久不变的正确。
对于一件事,一定要看时势,一定要看主体,一定要看前提。
老师给学生上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非常脏,另一个人很干净,这两个人谁会去洗澡。
一个学生回答说:“那当然是脏的人!”老师说:“不对,因为脏的人一直很脏,但他不觉得自己脏,所以他不会去洗澡。
”
第二个学生就说:“那就是干净的人。
”老师又说:“还是不对,干净的人已经很干净了,无需洗澡。
”
学生们糊涂了,那到底谁会去洗澡呢?
老师说:“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需不需要,愿不愿意,答案都是不相同的。
”
很多事情都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来解决;换一个角度来看,结果也许就会有大不同。
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一个启示。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
《论语》倡导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学习,一种通权达变的学习,一种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呆板的学习。
奉行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古往今来的知识与先哲圣贤的智慧“活化”,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照亮我们生命道路的火把。
执笔人:运如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