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2章~第14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领 导)【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领 导)【圣才出品】

第13章领导一、名词解释1.领导(华中农大2013研;武大2011、2008研;中山大学2009~2011研;北二外2010研;北理2008研)答: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因为领导从制定目标开始,直到实现目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

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2)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3)鼓舞人们的能力;(4)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2.权力(四川大学2006研;华中科大2004研)答:权力是指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这是对权力最简单的理解。

对管理过程和职能的领导而言,一般认为,这种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领导者个人的专长权,即产生于领导者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或特殊技能;(2)领导者的个人影响权,即来自于追随者认可的个人经历、性格或榜样产生的力量;(3)领导者担任的管理岗位所赋予的管理制度权力。

管理意义上的权力,一般是指上述的第三种权力。

所以,领导就是关于如何有效行使管理制度权力的过程。

显然,上述三种权力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权力的主观性较强。

如果领导的权力发挥主要来自这两种权力,无论是组织的稳定性还是组织成员的职业生涯,都将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冲击。

因此,在管理中,权力的配置至关重要。

3.权变理论(华南师大2014研;华南理工2013研;四川大学2011研;人大2010研)答:权变理论又称情景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情景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用,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 封面内容简介、编委目录第一篇绪论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组织管理基本原理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企业环境管理第3章企业环境管理概述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企业目标与竞争战略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多元化经营战略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国际化经营战略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企业外部关系协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企业组织管理第9章企业组织管理概述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组织结构与制度规范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计划和控制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激励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领导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企业文化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第15章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概述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模式转换与革新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发展过程管理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风险管理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这本书内容太多了,可以到这里免费下载,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DigitalLibrary/Show.aspx?Id=2871。

陕发改委专业技能测试-王利平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三版)全套复习资料整理

陕发改委专业技能测试-王利平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三版)全套复习资料整理

王利平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三版)全套复习资料整理(陕发改委专业技能测试)1-----55页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三版)讲义56—59页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61---63页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三版)中管理学术语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自从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就有了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时的管理被称为史前的管理。

近代管理学,则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主流的管理学观点看来,自泰罗率先在管理研究中采用试验、分析方法开始,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本章沿着历史脉络对管理的思想和历史发展的主要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管理的两种角度、史前的积累、古典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的发展、当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和历史发展、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管理涉及到的层次和侧面等等。

1、把握管理的两种角度,明确管理学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管理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把握。

广义上,管理学是人类所有集体化、社会化行为中积累起来的一般的人文学科。

自有了人的社会生活,就产生了关于管理的学说。

狭义上的管理学指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主要通过自然科学分析方法调查、试验、研究提炼归纳形成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2、理解史前积累的含义,了解史前积累对近代管理学的影响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始于解决生存需要的大规模集体活动实践,始于政治控制、社会管理实际,始于战争过程,始于宗教的世界。

这些史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管理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阐述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古典管理主要包括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Frederick 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学原理答案-王利平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三版

管理学原理答案-王利平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三版

1—14、如何把握科学管理之前的管理发展?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

我们从万里长城、金字塔、著名大型水利工程等历史遗迹,可以看到当时人类组织大规模集体协作活动的实践和成就.从历史上发达最早的几种文明中,可以看到国家管理统治的思想和智慧,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古罗马帝国、古代中国的管理实践,都是这方面的证明。

《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著名军事、战略文献则反映了军事方面的管理实践和成就。

宗教在西方国家历史上,一定时期某种程度上超过国家、政府对个人生活的控制和影响,在管理方面有更为突出的成就。

我们对历史上人类的管理智慧和经验的了解应该说还远远不够。

漫长历史岁月中人类创造出的管理成就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整理. 从早期的管理积累和近代管理理论的突飞猛进发展来看,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1)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

(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2—14、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特征是什么?一是企业文化热潮的兴起,二是正在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3—34、管理学要把握个体的那些基本特征?管理学要研究人的需;求结构、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人的理性能力的限度等。

个体有生物性、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面。

既有先天的需要、欲望、冲动,又有后天的理性、判断和社会性制约。

从基本的方面来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性制约.进一步明确,可以说管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

管理学原理答案-王利平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三版

管理学原理答案-王利平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三版

1-14、如何把握科学管理之前的管理发展?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

我们从万里长城、金字塔、著名大型水利工程等历史遗迹,可以看到当时人类组织大规模集体协作活动的实践和成就。

从历史上发达最早的几种文明中,可以看到国家管理统治的思想和智慧,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古罗马帝国、古代中国的管理实践,都是这方面的证明。

《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著名军事、战略文献则反映了军事方面的管理实践和成就。

在西方国家历史上,一定时期某种程度上超过国家、政府对个人生活的控制和影响,在管理方面有更为突出的成就。

我们对历史上人类的管理智慧和经验的了解应该说还远远不够。

漫长历史岁月中人类创造出的管理成就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整理。

从早期的管理积累和近代管理理论的突飞猛进发展来看,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主要表现在:(1)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

(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

(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围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2-14、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特征是什么?一是企业文化热潮的兴起,二是正在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

3-34、管理学要把握个体的那些基本特征?管理学要研究人的需;求结构、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人的理性能力的限度等。

个体有生物性、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面。

既有先天的需要、欲望、冲动,又有后天的理性、判断和社会性制约。

从基本的方面来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性制约。

进一步明确,可以说管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组织管理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组织管理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第2章组织管理基本原理2.1复习笔记一、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1.个体假设(1)个体假设的意义①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协调的科学,出发点是人自身。

如何看待个体,以一种什么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着管理的逻辑、方式和效果。

②管理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方面都离不开人的基本特征的影响,即使是处理技术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有人的因素作用于其中。

对人自身的认识或假设,是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③由独立的个体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过程,是组织管理的基础。

管理学原理首先要回答独立的个体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纽带或机理结合为团体。

由个体到整体的环节,是组织管理理论最基本的环节。

(2)传统的看法①经济人假设。

这是一种最单纯的假设,指完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这种假设认为,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并且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②社会人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个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追求社会性的认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③管理人假设。

管理人是遵循令人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作出最理性的决策,而只能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

(3)必须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①管理学研究人的什么;②人的需求结构如何;③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有哪些;④人的理性能力有无限度,限度何在。

巴纳德把人看作一个由动物的、生物的、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独立的个体,既强调了人的生物性、动物性一面,也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一面,人既有先天的需要、欲望、冲动,又有后天的理性、判断和社会性制约。

从基本的方面来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性制约。

管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对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企业文化)【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企业文化)【圣才出品】

第14章企业文化一、思考题1.什么是企业文化?答:(1)企业文化是以组织基本目标和价值观为核心的,包括成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内的一整套观念一行为系列。

(2)企业文化是一种弥漫于企业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组织的风气、风格,在组织内部垂直的影响和横向作用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组织的运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而且能够创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组织环境,从观念、信仰层次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这是其他管理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4)在抽象意义上,企业文化中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两个组成部分,具体形态则表现为行为规范。

2.经营目标与经营理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1)经营目标与经营理念的联系企业组织的目标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具体的、物质的形态;另一种是抽象的、理念性的形态。

①经营理念是系统的、根本的管理思想。

管理活动都要有一个根本的原则,一切的管理都需围绕一个根本的核心思想进行。

经营理念,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竞争者及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

②经营目标是一种综合性、结果性的东西,是从财务、内部管理、客户、发展、学习等多个方面提出的对企业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内需要达到的目标的总合。

两者都是企业组织目标的表现形态,相互结合,密不可分,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而发挥相应的作用。

(2)经营目标与经营理念的区别经营目标解决企业物质追求方面的问题,经营理念解决企业精神追求方面的问题。

①经营目标所解决的,是表现为数据、结构、规范、程序的问题。

②经营理念、观念形态解决如何去理解、考虑问题,应有的行为规范,如何使承担职能性活动的组织成员能够“活起来”,使大家都参与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来等问题,集中表现为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答: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从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起,就存在企业文化。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计划和控制)【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计划和控制)【圣才出品】

第11章计划和控制一、思考题1.为什么说计划和控制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答: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规划和安排,保证组织做正确的事;控制是为了保证各项计划的开展而对各项活动进行监视的过程,保证组织正确的做事,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计划和控制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是因为:(1)企业是以经营为基本职能的经济组织,而计划和控制是有关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

(2)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几乎都与计划和控制相联系,不管是业务活动还是人事调整,甚至有关员工生活、福利方面的问题,都与计划和控制过程有一定的关联。

(3)计划和控制与企业组织的所有层次、所有成员有关。

企业组织的各层次、各部门、各类人员都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从事计划和控制工作,通过计划和控制履行自己的职能。

(4)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计划与控制使个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有安排的开展工作,而在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都面对着不断的变化。

(5)组织的协调是整个组织运营过程中都要进行的一项工作,而任何集体协调的工作都需要事先筹划、安排、调整和沟通,计划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计划确定了组织的发展方向,并且可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控制可以保证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朝着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不仅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而且对这整个过程有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计划和控制的基础是信息?答: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规划和安排,用来保证组织做正确的事;控制是为了保证各项计划的开展而对各项活动进行监视的过程,用来保证组织正确的做事,计划和控制对组织的运营有着重要的作用。

计划和控制的基础是信息,原因有:(1)从计划的角度讲①在计划制定过程中需要收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②部门沟通和协调计划需要信息的传递;③计划报请上级管理者批准、返回、同意执行的过程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2)从控制的角度来讲控制的本质是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调整运营活动,要想及时发现偏差、采取适当的修正活动,必须掌握有关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要掌握有关计划要求的信息和有关计划执行结果的信息。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1复习笔记一、古典管理理论1.古典管理理论史前的积累(1)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即解决生存需要的大规模集体活动实践,政治控制、社会管理实践,战争过程,以及宗教的世界。

(2)史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管理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①人类在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人类认识管理过程奠定了理解的基础。

②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背景。

③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④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2.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F.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

在钢铁厂的工作经历促使他为改进管理而开始试验和研究,形成后来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罗制”的管理理论和制度。

“泰罗制”的要点有: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

④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制:完成任务正常报酬,未达到标准低酬,超标准高酬,根据工作表现衡量等基本措施实现。

⑤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

双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使不改变分配比例也同时有利于双方。

劳资双方应变对立为合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⑥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⑦实行职能工长制。

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组织管理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组织管理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第2章组织管理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经济人”假定(武汉理工2006研)答:“经济人”假定又称X理论,这种观点认为人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地位。

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早期的、传统的认识。

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管理者激励下属的主要手段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即运用奖励和惩罚“两手”,来激发和诱导人们以组织或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做出组织或管理者所要求的行为。

2.社会人(北理2008研;四川大学2006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社会人是指梅奥等人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假设。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事们所组成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4)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3.Y理论(北二外2010研)答:Y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份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X理论与Y理论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

按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如果按Y理论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4.非正式组织(同济大学2013研;深圳大学2011研;华南理工2011研;东财2010研;北二外2010研;中山大学2008研;北理2008研)答:(1)非正式组织的定义非正式组织是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由人们在共同工作中所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规则联结的群体。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企业组织管理概述)【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企业组织管理概述)【圣才出品】

第9章企业组织管理概述1.什么是组织管理?答:(1)组织管理的概念①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②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③组织管理是对企业管理中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合理配备人员,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等工作的总称。

即为了有效地配置企业内部的有限资源,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构成的一种责权结构安排和人事安排。

(2)组织管理的对象组织管理的对象是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企业管理是针对某一团体、为协调大规模集体协作活动而实施的职能。

(3)组织管理的目的组织管理的目的是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使组织协调地运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组织管理按照统一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个体的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和调整,通过正式化的机制从整体上构成完整的功能性力量,对组织进行有意识的规范、引导和协调。

(4)组织管理的内容①确定领导体制,设立管理组织机构。

确定领导体制,设立管理组织机构,即解决领导权的权力结构问题,它包括权力划分、职责分工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对组织中的全体人员指定职位、明确职责及相互划分。

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明白自己在组织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需要干什么工作。

③设计有效的工作程序,包括工作流程及要求。

一个企业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照某种程序来进行,这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制和良好的操作规程。

一个混乱无序的企业组织是无法保证完成企业的总目标、总任务的。

总之,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

2.组织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组织管理是通过使用组织的权利,协调内部人力、物力和环境,实现组织目标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协调发展,具体有:(1)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工和配合分工即委派下属分别从事专门的工作;配合即通过协调,确定和调整负责各项专门工作之间的关系,确定明确的职责范围和沟通协调方法,从而把企业设计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整体结构。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企业组织管理概述【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企业组织管理概述【圣才出品】

第三篇企业组织管理第9章企业组织管理概述9.1复习笔记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力量,如何通过人把各种经营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力量,通过人达到经营的目标。

做好人的管理工作,首先要了解人,熟悉个体的人和群体中的人,其次,要掌握用人、管人的基本技能。

一、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组织管理的对象是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

1.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1)分工和配合分工即委派下属分别从事专门的工作;配合即通过协调,确定和调整负责各项专门工作之间的关系,确定明确的职责范围和沟通协调方法,从而把企业设计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整体结构。

不同分工相互之间必须配合起来,协调一致地行动,才能为顾客提供合意的服务。

这样一套分工和配合、协调的基本框架,可以把单独的个人行为组织成为一个行为的整体,实现组织共同的目标。

通过组织结构,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划分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

(2)有没有激励工作积极性或热情问题包含两个要点,即努力的方向或重点和对工作的热心程度。

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依靠指挥、监督,都能取得一定效果。

所有激励因素都以个人的需求和动机为基础,管理者把这些能满足个人各种需要的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系统,才能真正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

(3)计划与控制方面的安排计划主要解决未来一个时期业务的全面安排和部署问题;控制的目的有两个,即督促、检查,保证计划贯彻实施和在发现计划与实际的差距时及时作出调整,避免工作失误。

在组织管理工作中,计划和控制解决的是日常企业业务活动的全面安排、落实和实现问题。

它与分工协作、激励体系结合起来,构成组织管理的基本手段,目的在于实现集体化的协作劳动。

(4)领导所有的手段要靠管理者的行动和推动才能合乎目的地运转和发挥作用,包括管理者的领导方式、领导风格、个人作风和品质,沟通的渠道和方式,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教学习题(2008-01-30 21:08:26)转载标签:财经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试述科学管理之前的管理发展。

2、为什么称泰罗为科学管理之父?3、法约尔对管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什么是理想的行政组织?5、巴纳德理论的特征何在?6、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7、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特征是什么?8、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管理的历史演进。

9、为什么说科学化、理性化是管理发展的主要线索?第2章组织管理原理1、个体假设对管理学有何重要意义?2、管理学要把握个体的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学习?4、什么是心理能量,学习与心理能量的关系如何?5、怎样理解正式组织的含义?6、简述正式组织三要素。

7、什么是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有哪些?8、试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9、如何理解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10、如何实现组织内部平衡?11、如何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平衡?12、为什么需要实现组织动态平衡?13、什么是管理?如何把握管理概念?第3章中国的管理1、什么是天人合一管理观,天人合一观念在今天有有何价值?2、“维持生存性组织”和安人的管理之间是什么关系,安人的管理有没有积极意义?3、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庸的管理?4、联系实际分析情感化管理的是非得失?5、试分析执经达权,通权达变的理想与现实?6、试述家族制、泛家族制的是非功过?7、如何理解“合情合理“?8、中国传统管理的优势与劣势何在?9、中国管理传统变革与创新的实质是什么?10、管理传统的变革是怎么发生的?传承与变革的机制又是怎样的?11、中国管理传统变革与创新的实质是什么?12、中国管理传统变革和创新的层次构成如何?13、中国管理传统变革和创新有哪些基本方面?14、如何创造现代管理确立的制度条件?15、如何在建设中国企业管理文化中创新传统?4章企业环境管理概述1、为什么企业研究和了解所处的环境非常重要?不了解环境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2、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点时,应当注意哪些环境因素?3、讨论一下,企业发展所必须作出的两种决策,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性何在。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激 励)【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激 励)【圣才出品】

第12章激励一、名词解释1.激励(Motivation)(吉林大学2012研;北二外2009研)答:激励(Motivation)是指通过使组织成员的需要、愿望、欲望等得到满足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以组织或领导所期望的方式行事。

早期的激励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 理论、激励—保健理论;当代的激励理论有: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

在管理实践中,最有效地激励员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认清个体差异,使人与职务相匹配;(2)运用目标;(3)确保个体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4)个别化奖励;(5)奖励与绩效挂钩;(6)检查公平性系统及重视金钱的激励作用。

2.动机(中财2011研)答:动机是指推动并维持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因素。

动机是促使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从事一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

(1)人的动机通常来自成就的需求、亲和的需求和权利的需求:①成就的需求是人们达到或超过最佳标准和提升本人表现的欲望;②亲和的需求是保持或避免损害与人的亲密友好关系的欲望;③权利的需求是影响他人或自我实现的欲望。

(2)动机的功能主要有:①唤起行为的始发功能;②把行为指向特定方向的选择功能;③保持、发展或削弱、终止行为的强化功能。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要层次论(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中南财大2010研;东财2009研)答:需要层次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这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

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及其他生理要素。

(2)安全的需要这主要是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

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

(3)归属的需要这主要是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这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管理的历史发展)【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管理的历史发展)【圣才出品】

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等级链”(法约尔跳板)(北航2005研)答:等级链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是14项管理原则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等级链是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它是组织内部命令传递和信息反馈的正常渠道。

依据这条路线来传送信息对于保证统一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最迅速的途径。

如果企业规模较大、层次较多,这种方法有时反而会影响行动的速度,进而影响组织的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法约尔设计了一种“联系板”的方法,以便使组织中不同等级线路中相同层次的人员能在有关上级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联系。

这个“联系板”,又称为“法约尔桥”。

跳板对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2.霍桑试验(山西财大2013研;暨南大学2011研;东财2011研;华东理工2007研;深圳大学2007研)答:霍桑试验是指由梅奥教授所参与并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试验。

(1)试验过程这个试验包括这样几个阶段:①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③大规模访问交谈;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这一项由国家研究委员会赞助的研究,最初目的是要研究企业中物质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试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地促使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

(2)霍桑试验的主要结果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霍桑试验的意义①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②霍桑试验使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3.管理科学学派(北二外2009研)答: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激 励)【圣才出品】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激 励)【圣才出品】

第12章激励一、思考题1.什么是激励?答: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求、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人的激励。

激励过程与人的行为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在行为过程中发生和进行的。

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状态,不具有可以直接观察的外部形态。

但由于激励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通过行为的表现及效果可以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激励水平越高,行为表现越积极,行为效果也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总之,激励是根据个体的需要、动机,提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从而改变个体行为的方法。

2.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是什么?答: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求、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人的激励。

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有:(1)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性可以促进员工智力和体力能量的充分释放,并导致一系列积极的行为后果,如提高劳动效率、超额完成任务,精湛的工作技能、良好的服务态度等。

(2)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激励以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基本作用力,诱导员工把个人目标统一于企业的整体目标,推动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作出贡献,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共同实现。

(3)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企业是由若干员工个体、工作群体及各种非正式群体组成的有机结构。

运用激励的方法,满足员工尊重、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需要,鼓舞员工士气,协调人际关系,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各个部门、群体、人员之间的密切协作。

总之,激励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大量的管理实践已经证明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引起管理者的充分重视。

3.激励的过程是怎样的?答: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并指向预定的目标。

程国平《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十二章 控 制)【圣才出品】

程国平《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十二章 控 制)【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控制12.1 复习笔记一、控射的含义、特点与作用1.控制的含义(1)狭义的控制概念控制是指“纠偏”,也即按照计划标准衡量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纠正所发生的偏差,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2)广义的控制概念控制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以计划为基本标准,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活动或者过程进行检查、监督、调整等的管理活动。

(3)计划和控制计划和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①一方面,有目标和计划而没有控制,人们可能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但无法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②另一方面,有控制而没有目标和计划,人们将不会知道要控制什么,也不会知道怎么控制。

两者密不可分。

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控制工作越是科学、有效,计划也就越容易得到实施。

2.管理控制的特点(1)管理控制具有完整性这有两重含义:①从控制主体看,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的责任,因此,参与管理控制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的职责。

②从控制对象看,管理控制覆盖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

不仅组织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需要控制,而且由于确保组织各部门和各单位彼此在工作中的均衡与协调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需了解掌握各部门和各部门单位的工作情况并予以控制。

(2)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管理控制不同于简单的机械控制,组织不是静态的,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进而决定了控制标准和方法也应及时调整。

(3)管理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管理控制是保证工作按计划进行并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而组织中的各项工作要靠人完成,各项控制活动也要靠人去执行。

管理控制首先是对人的控制。

(4)管理控制是提高员工能力的重要手段控制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帮助和指导。

通过控制工作,管理者可帮助员工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指导他们采取纠偏措施。

这样,既能达到控制的目的,又能提高员工的工作及自我控制能力。

3.控制的功能(1)适应环境的变化构建有效的控制系统帮助管理者预测和确定各种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作出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Motivation)(吉林大学2012研;北二外2009研)
答:激励(Motivation)是指通过使组织成员的需要、愿望、欲望等得到满足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以组织或领导所期望的方式行事。

早期的激励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 理论、激励—保健理论;当代的激励理论有: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

在管理实践中,最有效地激励员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认清个体差异,使人与职务相匹配;(2)运用目标;(3)确保个体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4)个别化奖励;(5)奖励与绩效挂钩;(6)检查公平性系统及重视金钱的激励作用。

2.动机(中财2011研)
答:动机是指推动并维持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因素。

动机是促使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从事一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

(1)人的动机通常来自成就的需求、亲和的需求和权利的需求:①成就的需求是人们达到或超过最佳标准和提升本人表现的欲望;②亲和的需求是保持或避免损害与人的亲密友好关系的欲望;③权利的需求是影响他人或自我实现的欲望。

(2)动机的功能主要有:①唤起行为的始发功能;②把行为指向特定方向的选择功能;
③保持、发展或削弱、终止行为的强化功能。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要层次论(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中南财大2010研;
东财2009研)
答:需要层次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
这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

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及其他生理要素。

(2)安全的需要
这主要是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

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

(3)归属的需要
这主要是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这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动。

4.保健因素(华南理工2014研;北邮2012研)
答: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

保健因素是赫兹伯格在双因素激励理论中提出的。

他认为,如果保健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员工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

保健因素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因素,它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们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如果不具备保健因素将会引起许多不满,但具备保健因素时并不一定会调动人们强烈的积极性。

5.强化理论(东财2009研)
答: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他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其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这就是环境对行为的强化结果。

因此管理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

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自然取消、惩罚等几种类型。

强化理论的观点和使用方法极为简单,正因为它的简单,它受到了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的怀疑和许多管理者的欢迎。

6.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与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中山大学2013研)、负强化(北邮2009研)
答:强化理论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正强化的刺激物不仅包含奖金等物质奖励,还包含表扬、提升、改善工作关系等等精神奖励。

为了使强化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实施不同的强化方式。

有的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譬如对每一次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给予强化,或每隔一固定的时间给予一定数量的强化。

尽管这种强化有及时刺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这种正强化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这种正强化是理所当然的。

管理者需要不断加
强这种正强化,否则其作用会减弱甚至不再起到刺激行为的作用。

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管理者根据组织的需要和个人行为在工作中的反映,不定期、不定量实施强化,使每次强化都能起到较大的效果。

实践证明,后一种正强化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实际上,不进行正强化也是一种负强化。

譬如,过去对某种行为进行正强化,现在组织不再需要这种行为,但基于这种行为并不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时就可以取消正强化,使行为减少或者不再重复出现。

负强化还包括减少奖金或罚款、批评、降级等。

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7.公平理论(东财2009研)
答: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它是美国的亚当斯(J.A.Adam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当该比率大于别人的比率时,个人可能会满足一会,但一段时间后,由于满足于侥幸的心理,工作又恢复原样。

当该比率小于别人的比率时,极易导致职工对组织或管理人员的不满。

当该比率等于别人的比率时,职工感到组织的公平,会得到强有力的激励。

二、简答题
1.简述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及对管理者的意义。

(北师大2008研)
相关试题:简述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北师大2010研)
答:戴维·麦克利兰等人提出了三种需要理论,认为主要有三种后天需要推动人们从事工作,它们是:成就需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需要;权力需要,左右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为的需要;归属需要,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1)成就需要
高成就需要者追求的是个人成就感,而不是成功之后得到的荣耀与奖赏。

他们总是渴望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完美、更有效。

他们喜欢这样的工作:自己有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及时且准确地得到有关自己工作业绩的反馈信息,从中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工作目标具有适度挑战性。

高成就需要者不是赌徒,不喜欢靠撞大运获得成功。

他们喜欢接受困难的挑战,并为自己的成败承担责任。

他们回避那些觉得特别容易或者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这一点很重要。

(2)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指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愿望或驱动力。

高权力需要者喜欢“承担责任”,喜欢竞争性和地位取向的工作环境。

(3)归属需要
归属需要是指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这种需要一直未能引起重视。

高归属需要者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4)对管理者的意义
高成就需要者未必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尤其是对规模较大的组织而言。

比如,辉瑞制药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医药销售代表就不一定是优秀的销售经理,而像Verizon、沃尔玛、微软等大公司优秀的管理者也未必具有高成就需要。

高成就需要者未必是优秀的管理者,原
因可能在于,高成就需要者关注自己的成就,而优秀的管理者重视的是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

培训教师可以指导个体从成就、胜利和成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然后指导他们在具有个人责任、反馈和适度冒险性的环境中,采用高成就需要者的方式行动。

另两种需要不像成就需要那样得到广泛的研究。

但归属需要和权力需要与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

最优秀的管理者是那些权力需要较高而归属需要较低的人。

2.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满意。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之。

(中山大学2009研)答:(1)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满意。

其含义为:满意和不满意两者并不是相对的概念,中间还有没有满意和没有不满意两种状态。

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因此,试图在工作中消除不满意因素的管理者只能给工作场所带来和平,而未必具有激励作用。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称为激励—保健理论)指出,内部因素与工作满意有关,外部因素与工作不满意有关:
①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又称外部因素,指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这是保持职工达到合理满意水平所必需的因素,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

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b.工作上的成就感;c.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d.对未来发展的期望;e.职务上的责任感。

具备这些因素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②保健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