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纪晓青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府职能改革的推进,我国非政府组织获得了长足发展。
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在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准入门槛高、入管脫节,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和公众的认可度低、自身独立性差、管理机制不完善和缺乏国际视野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此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发力,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法律法规、改善发展环境、加快自治化进程、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增强国际化视野,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对策根据世界银行《非政府组织立法原则》中的定义,非政府组织是指“在特定的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性公司或其他法人,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如有赚取任何利润,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的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组织性、自治性、公益性等特征。
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公共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正式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政府职能转变,我国非政府组织组织获得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在提供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进一步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承接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合理依据;也为非政府组织突破现实困境,释放自身活力提供了良好契机。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独特的历史条件影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外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急需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一、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历程与现状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梳理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历程、探究其发展现状,对深层次剖析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背景及其作用论文
浅析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背景及其作用摘要: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改革,一种新的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正在国内崛起,并引起广泛关注。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国内非政府组织茁长成长,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作用;不足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非政府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非政府组织部门也成为国家研究的新型课题。
20世纪90年代,中国非政府组织通过加强和完善自身,逐步走向成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国内悄然崛起,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当然,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着深刻历史背景。
从国际上来看,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非政府组织迅速崛起以及他们作为政府—国家、企业—市场之外的新型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
可以这样说,全球范围内非政府组织体系的形成是世界发展领域中最重大的组织制度创新之一。
甚至有人这样说:“一场真正的社团革命现在似乎正在全球范围展开,在20世纪末出现的这场革命所具有的社会和政治的意义有可能同19世纪名族国家的崛起相媲美。
”毋庸置疑,这场国际范围内社团革命的兴起,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领域的积极活动深刻认识与理解,充分肯定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并给予非政府组织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以后推进非政府组织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
另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
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有能力和条件接受国外先进组织的制度因素,而且还能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组织制度创新。
中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新发展方式研究
题目(中文):中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新发展方式研究(英文):Study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ese NGO and NewDevelopment Methods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开始大量涌现,经过30年的实践,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范围日益广泛,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进行。
通过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有效而全面的监督管理,但同时门槛高、管理弱等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政府必须要改革当前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管理体制内部的改革,促进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
通过内外部的改革,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良好的关系,实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发展。
基于社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瞩目,在政府通过法规政策改善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将非政府组织引入高校,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也可以更好的引导部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职能,一举两得。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双重管理体制;问题;大学生就业;建议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ese NGO has sprung up. After 30 years of practice, the activitie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effec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For the management of NGO is mainly through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and reg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Through the double management system, China's NGO has been eff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manag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ence of problems also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NGO in China, such as the high threshold and weak manage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NGO, government must reform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erfect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reate a st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GO itself.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ina can form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NGO and achiev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NGO.Keyword: NGO, double management system, problem, proposal目录一、绪论 (1)(一)文献综述 (1)1、文献来源 (1)2、主要观点 (1)3、辩证评析 (1)(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2)1.研究目的 (2)2.理论意义 (2)3.实践意义 (2)(三)理论基础与逻辑关系 (2)1.概念与理论 (2)2.思路与结构 (4)3.方法与创新 (4)二、中国非政府组织双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4)(一)双重管理体制门槛高 (4)1.业务主管单位要求高 (5)2.业务主管单位可单方否定 (5)(二)管理部门管理弱 (5)1.业务主管部门规避风险 (5)2.登记管理部门力量薄弱 (5)三、中国非政府组织双重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 (5)(一)影响双重管理体制发展的自身原因 (5)1.管理部门之间协调难 (6)2.过度注重审批和把关 (6)(二)影响双重管理体制发展的外部原因 (6)1.管理主体职责划分不明确 (6)2.外部监督立法不完善 (6)四、中国非政府组织双重管理体制问题的对策 (7)(一)完善非政府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外部建议 (7)1.加大扶持力度,统筹协调 (7)2.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降低准入标准 (7)3.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健全监管体系 (8)(二)完善非政府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内部建议 (8)1.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 (8)2.健全自律机制 (8)(三)促进非政府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发展的建议 (8)1.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 (8)2.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监督机制 (9)3.健全非政府组织的责任追究制度 (9)五、引导非政府组织进入高校的新发展方式 (9)(一)非政府组织进入高校的必要性 (9)1. 非政府组织进入高校的背景 (9)2. 非政府组织进入高校的积极作用 (10)(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大学生管理的途径 (10)1.提供大学生就业岗位 (10)2.提供大学生就业培训及指导 (10)六、结论 (10)参考文献 (12)中国非政府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问题研究一、绪论(一)文献综述1.文献来源文献是关于非政府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以及非政府组织理论,来源有中国知网,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南大核心文章,有的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和学者发表在期刊杂志上,还有公共管理著名学者的著作。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
4 CHINA STATISTICS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普通民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平台,而且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渠道。
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一般概念非政府组织,顾名思义就是指政府以外的组织,但目前国际社会对此尚没有公认的定义。
按照多数学者们的观点,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国家和政府力量之外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学会等,一般限于非商业化的、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群体。
当然,不同国家对非政府组织范围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法律上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范围不尽相同。
对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塞拉蒙教授使用综合分析方法,从组织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出发,给出了非政府组织的五大评定标准,即组织性、民间性(或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他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民间自发的产物,而且必须以慈善募捐或会员会费为资金来源,是社会选择而非政府发动。
综合各类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非政府组织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组织性。
有正式的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和固定的工作人员等。
②非营利性。
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不得将组织资产以任何方式转为私人财产。
③非政府性。
它是独立自主的、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或受其支配。
④公共性。
它不谋取私利,具有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取向。
⑤志愿性。
志愿者和社会的捐赠是它们重要的资金来源,具有较强的公开性、透明度和互助性。
⑥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
它不是党派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大致可以采用两种标准划分。
一种是根据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分为官方非政府组织和民间非政府组织。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
中国非政府组织现状与发展赵文杰摘要:非政府组织,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十分准确的结论,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公益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合法性、非政党性等特征以及社会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管理等基本功能的社会组织。
它又被称作“第三部门”、“非营利部门”、“利他部门”。
在中国,广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中的事业单位、不登记和免登记的社会团体、单位内部活动组织、未获得登记或以其他形式登记的草根民间组织以及由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
现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不断涌现,它的产生反应了二战后世界各国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有所提高,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政府职能失灵的一种修补。
进入20世纪80年代,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快的发展,以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专业化的服务方向在全球经济、社会、环保等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场合,非政府组织已被列为与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国家体系并列的第三体系,即非政府组织体系。
就像美国非政府组织研究的权威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所说:“我们是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
”与国外许多成熟的非政府组织相比,中国非政府组织无论在数量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中国非政府组织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了解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对于促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缓解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发展、社会1,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原来的“全能国家”体制被打破,社会多元力量不断生成并开始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
当代社科视野 2 1 年第 9 01 期
自下而上的社会问责 ,是建构完善的权力监 督体系所不可或缺的,针对 当前社会问责所面临 的机制 缺失 及现 实 限制 ,应 当着重 注 意从 如下几 个 方 面人手 : ( 健全问责机制设置 , 一) 拓展公 民参与途径 从广义上说 ,社会 问责从属于行政 问责 , 因 此, 完善社会 问责 的法规体系和问责程序 , 实际上 是包含在行政问责体系完善之 中的。规定问责程 序 。必须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沿着法治的轨道进 行, 防止陷入人治的误 区。主要包括 : 责任的认定 程序 、 问责的启动程序 、 问责的回应程序等。规定 问责救济。明确对被问责公务员及行政行为受害 人 的救济条款。 ( ) 立和 完善 政府 应 责 的相 关机 制 和程序 二 建 随着公 民权利意识的增长 ,广泛的公 民问责 正在对治理体系形成“ 倒逼 ” 效应 , 进而要求建立 和完善政府应责的相关机制和程序。这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在政府机关建立和完善 社会问责的回应机制 ,促使政府机关及其官员必 须正面回应 民意 , 具体的做法如设立新闻发言人 和网络发言人等 ;二是需要某些权力监督部门介 入, 迫使政府“ 接招” 。 ( ) 三 完善 政务 公 开机 制 , 障公 民知 情权 保 作为一种特殊 的政治参与形式 ,公民问责只 有在一个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 中才是可能的。为 此, 首先必须继续大力传播信息公开的理念 , 培育 公众的知情权意识 , 扭转政府官员 的“ 信息保密” 思维 , 树立公开行政的现代观念。其次 , 要尽快健 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的实施细则 , 明确信息公 开的内容、 形式 、 程序和时限等 , 特别是要廓清信 息公开与不公开的界 限,使信息公开落到实处 。 最后 , 健全知情权的救济渠道 , 关键是加大对隐瞒 信息或抵制信息公开的惩戒力度 ,防止政府官员 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来阻碍信息公开。 ( ) 强对社 会 问责 者 的权 利 保护 四 加 在任何社会当中,社会 问责者所面对 的都是 个组织严密的机构 、 一种 习以为常的观念 、 一套 盘根错节的体制和一个 ( 或一群 ) 掌握权力的政府 官员。如果权力监督机关懈怠失职 , 无所作为 , 公 民不得不与权力滥用作斗争 ,这对公 民本身就是 不公平的。 强化保护问责者的人身安全、 工作安全 和家庭安全 , 遏制打击报复者 的嚣张气焰 , 防止来 自当权者的再度侵害。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相当程度上,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从无到有,并在社会生活领域即公共事业管理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时间还不长,发展基础也还不牢靠,所以与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比起来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1.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立法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立法不断得到加强,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范体系,但是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上总体来说还很不完善。
目前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主要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很少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从我国的宪法来看,对非政府组织的相关规定只是停留在概括性条文上,关于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作用、具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执法方面。
关于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律操作性差,在实务操作中实际发挥着最重要作用的是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发布的行政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的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行政规章和其他政府发布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可见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2.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不平衡。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比关系。
经济较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相反,经济较落后、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水平也较低。
3.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差,过分依赖政府,有明显的官办色彩。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非政府组织”或“第三部门”的提法本身就表明他们是独立于营利组织和政府之外的,从实践意义上看,它的出现也正是要弥补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的缺陷而我国现有的非政府组织有很多是从政府行政部门转化而来的,虽然名义上与行政部门脱钩,但在体制和观念上仍延续着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势,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政治民主, 塑造民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着经费缺乏, 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不足;非政府组织人员大多来源于原政府机构, 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
因此,深入剖析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对非政府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对我国非政府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完善管理法规, 创造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推进改革, 实现政社分开, 拓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空间;完善非政府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自律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转变观念, 营造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和对策目录引言 (1)一、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1)1、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1)2、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 (1)二、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目标错位、政社不分 (2)2、法规不健全、可操作性差 (2)3、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不足 (3)4、非政府组织人员大多来源于原政府机构, 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3)5、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3)三、促进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推进改革, 实现政社分开, 拓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空间 (3)2、完善管理法规, 创造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4)3、完善非政府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自律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 (4)4、对非政府组织要进行科学规划,保证其平衡发展 (5)四、参考文献 (5)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非政府组织最初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与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仅靠政府与企业所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大量涌现而产生的独立于国家与市场之外的、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部门。
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
40 ・
政 府 与公共 管 理
发起的,或是由政府 官员担任组织 的领导者,或是与政府 视为一种 职业而 非志愿 性的奉 献,将 自己视为一个职业 部 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非政府组织的 “ 行政化”
府 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非政府组织获得 了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非政府组 织的 发展提 出了更 高的要求。但是 ,目前我 国非政府组 织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 多深层 次的 问题 ,还不能充
分地 发 挥其 促 进社 会 协调 发 展 的作 用 。
关键 词 :非政 府 组 织
总第 5 7 7期 第 1 4期
管
理
观
察
Ma : na ge : me nt Obs e r ve r
2 0 1 5年 5月 中 旬 出版
我 国非政府组织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王妍 舒
(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 5 0 3 0 0 ) 摘要 :2 0 世纪7 0 年代 以来,随着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 以政府职能转 变为主要 内容的政
会 、慈善 信托 、非营 利公 司或 其 他法 人 ,不 以盈 利为 目的 过 渡 转 型 性 。一 方 面 ,我 国 的非 政 府 组 织 大 都 是 在
的非政府组织。 它在价值多元 、转型的社会中发挥着保 2 0 世纪 8 0 年代 开始起步 的,发展 的大环境与 国家市场 持经济社会稳定、 促进政府民众沟通互动、扩大国际交往、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相联系 ,处于一个急剧变化 的 创新公共服务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功能性作用。 状 态中。因此 ,我 国非政府组织 的结构和功能都还没有 完全定型。 另一方面 ,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 两条道视为下属单位,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非营利组织,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的总称;美国学者塞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共性6个要素;目前在我国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还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存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称呼;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行政改革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非营利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社团、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他们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他们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促进我国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的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不足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费、公共部门的拨款、社会慈善捐赠等;其中收费包括会员费、服务收费、投资和出售产品、服务的所得;公共部门的拨款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和补助;社会慈善捐赠主要包括个人捐赠、私人基金会、企业等的捐赠;但是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不愿在经费上给予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支持,同时非营利组织本身不思进取,他们努力的方向在于争取更多的公共部门的拨款,而不是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的产品和服务,导致组织收入减少;同时社会捐赠数量的有限对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发展所需资金来说无异于是杯水车薪,各种因素交织导致了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限制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其已经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2.综合能力不足通常我们衡量一个组织的发展前景通常从组织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考察;我国虽然存在一些大规模的非营利组织,但总体说来规模都比较小,外部筹资能力较弱,调动各种社会既有资源的能力也就较弱,再加上组织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决策不民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使得它们获得的广泛认同感低、公信力不足,就使得组织的总体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薪酬和福利相对于企业较低,很难吸引真正的人才加入组织,从而也就使得组织缺乏创新能力的领导层,最终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后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3.发展不平衡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很不平衡主,主要体现表现在:1、行业领域分布不平衡;非营利组织在那些相对说来政策宽松、易于得到资源而进入门槛较低的领域较为集中,但那些存在大量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公民参与的领域,却因种种原因极少有非营利组织进入;2、城乡不平衡;在城市地区,非营利组织数量较多、发展较快、开展的活动为集中,其被认知度和公信力也较高,但是在中小城镇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除了扶贫开发的少数外来的非营利组织之外,真正当地的非营利组织很少,社会对这些组织的关注和支持也很少;3、东西发展不平衡;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同时活动量活动范围较广;而在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各种资源较为缺乏,所以在这一区域,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较少,且发展较慢;4.法律缺失目前我国现行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主要有基金会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等;而现行的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条例等都属于程序性的行政法规,还未上升到国家立法的层次,这就导致了立法权威的缺失;同时,现行法规中的许多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它们所带有的控制、限制的基调和繁琐的手续规定及其制度性框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因素;5.缺乏自主权在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其本身相是从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过来的,,或者是由政府机构直接建立的,它们无论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还是在活动方式上和管理上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其实质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干部任免中,有%主要干部有组织负责人提名并经主管部门任命;%的主要干部由主管部门派遣和任命;%的主要干部根据组织章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组织任命上缺乏独立任免权,组织运营以政府意志为主,产品和服务销售上依赖政府的引导而非以市场为导向;同时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各级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着非营利组织的决策,进而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从其源起还是发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或多或少充斥着政府的影子,使得他们严重缺乏自治性;对非营利组织的问题的对策建议1、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组织创收能力在上文中,我们提到非营利组织的经费主要源于三个方面,收费、公共部门的拨款、社会慈善捐赠;由于财政压力等多种因素,使得非营利组织获取更多的公共部门拨款已经是不切实际的事情,所以非营利组织就必须摆脱对政府部门的过度依赖,从自己本身出发,拓宽筹资渠道,提高创收能力;提高非营利组织创收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组织的宣传力度,唤起社会的爱心,增加他们的捐赠总额,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努力寻找国外资金来源;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组织本身产品、服务的质量,力争以更优的质量,更贴心的服务来提高产品、服务的市场占有量,提高组织的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额,增加组织收入,提高组织“造血能力”;3、非营利组织可以和社会营利组织携手合作,获取营利企业的资金支持,目前已经有很多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联盟实现双赢交易的典型实例;众所周知的“希望工程”和农夫山泉集团的合作,“每喝一瓶农夫山泉,您就给希望工程捐一分钱”的广告口号几乎家喻户晓;通过合作,一方面农夫山泉集团借助“希望工程”提高了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也扩大了市场,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另一方面,青少年基金会也由此获得了更多对“希望工程”的捐款,实现了自身目的;国内其他非营利机构可效仿这样成功的合作,从营利组织获得所需的资金;2、引进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组织的综合能力当今社会的竟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也不能例外,其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才,所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引进和培养人才;对于其组织成员来说,除了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要有一颗为他人与社会无私奉献的心;对于其领导者来说,不仅要有奉献的精神,还要精于经营、善于管理,有真知灼见,善于把非营利组织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对于非营利组织,应该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提高组织的各项能力;3、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增强组织公信力和社会认同感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信息透明度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被公众所认同,也就直接造成了公信力不足;鉴于此,非营利组织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包括被动公开和主动公开两种形式;前者指任何一个社会公众对有关数据、信息,包括组织的详细财务报表,有权随时索要、查询、置疑并得以答复;后者指每个非营利组织要将上述重要信息定期在简报或者在公共媒体上发布,需要公布信息的信息程度和具体要求一般依据组织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规模越大的组织其需要公开的数据越多、越要求完善;只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非营利组织才能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同感,有利于组织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介对非营利组织的舆论监督功能,而公众也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力度;4、完善法律机制,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司法机关在制定有关民间组织的基本法律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要完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的专项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基金会、行业协会等经济团体、海外民间组织和有关公益慈善团体、公共筹款机构等团体的登记管理方面的专项法规,保证这些社会团体的规范运行;同时要完善有关成员的保障法律解决非营利组织员工就业和相关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关键在于建立非营利组织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相关的制度规范,并将之纳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的人事、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对非营利组织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医疗、退休养老、劳动、失业等保险金的缴纳方面,制定非营利组织相应的标准等;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基础;5、政社分开,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权很显然,由于非营利组织的源起和现行的管理机制,导致许多社团与政府有着太多的联系;目前看来,这种联系已经阻碍了部分社团的发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加剧;因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非营利组织无论是在观念、组织、职能还是在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严重的依赖于政府,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而政府的一举一动对社团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当务之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政社分开;政府应当充分放权,不过度干涉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管理和人事任用,给与组织更多的自主权,让组织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开展中存在的咨询题与对策摘要:非营利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组织,在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体系中,代表来自市场和政府之外的力量。
在公共治理中,非营利组织发扬着独特的功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缘故,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咨询题和困境,因此,分析咨询题产生的缘故并寻求解决方案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当前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
我国非营利组织要走出困境,需要非营利组织自身、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害词:非营利组织;咨询题;对策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忙,随着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和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定发生变更;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开展,以社会治理和公共效劳为要紧内容的公共治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定发生变化。
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它成为公共治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别意义。
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无视非营利部门的开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
然而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时期,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华的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微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全然概述〔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征1.非营利组织的全然概念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回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众多瞧点,其进手点和侧重点各有差异,要紧包括:(1)按它的提出者T.列维特〔Levitt,1973〕等人的定义,非营利组织是指“非公非私的、既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私营企业的第三类组织。
〞[1]即用剩余法,把非营利组织瞧成除了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以外的一切社会组织的总和。
我国NGO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NGO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孙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3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北京100055)摘要:我国NGO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自身能力有限,又受制于外部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导致自治不足;更重要的是普遍缺乏应有的理念和使命感。
针对这些问题,根本解决措施就是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正确发挥政府扶持、监管作用并培育公民意识。
关键词:NGO;能力建设;自治;公民意识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26-02一、我国NGO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NGO自身能力有限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包括组织的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的大多数NGO自身能力有限,在人员、资金、信息、经验等各方面非常欠缺。
首先,人才缺乏。
能力不足的基本原因是人才不足,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足。
在绝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退休人员;在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因此,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家长制等问题。
我们以一份《甘肃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为个案来看一下人才缺乏方面的主要问题。
这份调查报告主要对甘肃省工商、建筑、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60多家非政府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显示这些非政府组织普遍村在“专业人才缺乏,年龄老化严重,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法律意识偏低”等问题。
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所占比例不到60%,仅有53.6%,而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31.3%,高中以下学历的占46.4%;从职称来看,有高级职称的占31%,中级职称的占35%,初级职称的占4%,另有30%的没有职称;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占56%,其中60岁以上的占33.8%,离退休人员占60%以上。
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王妍舒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14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非政府组织获得了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一、非政府组织概念界定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GO)是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①它在价值多元、转型的社会中发挥着保持经济社会稳定、促进政府民众沟通互动、扩大国际交往、创新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功能性作用。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类非政府组织在不同的领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周期。
但是,由于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历史较短,基础比较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在表现出普遍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独特的性质。
官民双重性。
我国存在着大量具有官僚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其官僚性体现在它是由党政机关所牵头创立、它获取资源的方式是由党政机关为其提供、它的创办者或者组织者是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而非政府组织自身所必须具有的民众性在整个非政府组织的创立和运行过程中则体现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活跃,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兼顾行政性的政府行为和自治性的利益维护与决策商定中面临着较多的矛盾冲突。
发展不平衡性。
我国非政府组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因此其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相对应。
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化程度较高地区、东部地区、城市地区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多、种类全、发展程度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程度较低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少、种类缺乏、发展程度较低。
浅析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与趋势
特殊的社会团体。第二类是“ 草根非政府组织”指难以 , 被现行法规认可并取得法律地位 , 但在相 当程度上又具 备非政府性 、 非营利性的组织, 又包括三种情况: 一是在 机关、 团体 、 企事业单位 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 在本单
1 恢复发展阶段( 9 9 1 8 年 ) . 1 7 - 9 9 。这一阶段体 现为社会团数量急剧增加。到 1 8 年, 9 9 我国全国性社
会团体的数量达到 1 0 0 个左右 , 文化大革命” 8 比“ 前增长 1倍; 6 地方性团体数量达到近 2 万个 , 文化大革命” 0 比“ 前增长3 倍。1 7 年 , 3 9 8 政府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 行政权力从经济领域准见退出, 为社会走向自我组织、 自 我管理的多元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例如经济领域的行 业协会, 学术领域的学术团体增长很快。 2 整顿治理阶段 ( 9 9 1 9 年 ) 9 9 1 . 1 8 - 9 8 。1 8 年 0
关键词 : 非政府组织; 发展; 阶段; 及特点; 现敝 趋势 作者及单位 : 张江, 重庆理工大学人 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 马克 思主义 中国
化研 究; 周玲 , 庆 理 工 大 学人 文社会 科 学 学 院副教 授 , 重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企业 文 化 。 重 庆 (
位内部展开活动 的团体 , 这些团体具有一定意义的合法
史元年。非政府组织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 行政管理体 制、 服务型政府建设、 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 环 境保护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引人注 目的作用。尤其 , 科学 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
中国NGO的发展分析
中国NGO的发展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形式,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公益慈善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对中国NGO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特点、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本文将回顾中国NGO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阶段,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不同历史阶段NGO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NGO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角色和功能,包括其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公益慈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也将关注中国NGO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社会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中国NGO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探讨其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NGO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中国NGO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NGO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非政府组织(NGO)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步伐而逐渐展开的。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8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一阶段,一些以公益为目标的民间组织开始出现,但数量较少,影响力有限。
这些组织主要以社区为基础,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和帮助。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89-2000年)。
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NGO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NGO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逐步放开了对NGO的限制,鼓励其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古代社团 发展的轨迹
在封建社会特有的环境中,中国古代社团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兴起到发 展到繁荣再到衰败的独特道路。古代社团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先秦 两汉时期可以看作古代社团的兴起;从魏晋南北朝经隋唐到元宋时期,随着 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并经过顶峰走向下坡,中国古代社团经历了长期 的发展过程,趋于成熟;至明清时期,是古代社团由繁荣开始走向衰落的时 期。
“宪政 公会”,以至资产阶级的“同盟会”、“复兴会”等。
二是文化学术性结社。文化学术性社团是我国传统结社中较为发达的 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社团兴起于魏晋之后的各种形式的文人结社。 “竹林七贤”、“诗社”、“文会/社”,宋初的岳麓、篙阳、白鹿洞、
应天府。 三是经济互助性结社。“合会”、义仓、社仓,以及实行义田、义庄、 义 役等制。还有会馆、行会、商会等。 四是慈善团体。南北朝时期的“三福田”,发展为居安院、安济坊等, 协 赈公所。明代的同善会。清代的善会,善堂。
非政府组织管理
鲁新安 教授
第四章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 用 • 案例导入
• 第一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 • 第二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导入: ——中国非政府组织正在走向前台
第一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社团向近代社团的演变: 从结盟到运动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类社会团体陷入“瘫痪”状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断了法制基础上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 社团组织的发展处于停滞、断裂时期。 但是在这一时期全国成立了大量的社团组织,例如各种红卫兵组织, 以及工厂、学校内部成立的各种政治、文化和兴趣组织等等。这些组织大 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成立,不需要进行正式的登记注册,也不需要业务 主管部门,甚至很多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但是他们具备社团组织的 所有社会学特征,也符合学术界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 由于时代的风云变幻,这些文化大革命期间非常活跃的社团组织绝大 部分被取消或者销声匿迹,留给后人的只有当事人烙上时代色彩的回忆。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团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探索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探索赵敏【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其社会功能得以彰显.然而在现实层面,由于各种原因,非政府组织面临着发展困境.要从积极关注其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客观分析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找寻原因,为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长远发展而积极探索应成为当前的共识.【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7)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现实困境;探索【作者】赵敏【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2;D63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快速发展,数量迅速增加,类别多种多样,日益成长为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根植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中。
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从社会组织化的角度折射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然而,考察我国目前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在现实层面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
微观现实中的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以及与政府间的合作尚难达成,未来发展仍有很多障碍和不确定性。
本文从积极关注非政府组织正面社会功效的角度出发,拟客观分析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找寻原因,为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长远发展而积极探索策略与路径。
一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客观需求及其社会功能政府作为最强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提供者和维护者,利用掌握的社会资源和已经建立的组织机构,制定并实施公共政策,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在经济领域确立的目标是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领域的改革目标定位于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的健全和政治文明的推进。
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与完善对策
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与完善对策
张素红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6(0)5
【摘要】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为国家的民主实践打下社会基础,而民主研究也将非政府组织作为一个观察视角,从它的成长及发展来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状况.要探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应该将政治民主化作为研究背景,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我国非政府组织未来的发展和完善方向.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张素红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规范化问题,已经提到政府管理的议程上来。
迫切要求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大力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并同政府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的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更加有利发展机制。
本文从非政府组织存在的数量、规模、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特点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政府在法律环境、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非政府组织的自律机制等方面提出应对的措施,使之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发展政府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能力有限,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如何面对繁重的社会性事务来加强管理。
总结世界各国经验,成功的途径就是输出政府职能,为地方政府寻求合适的职责伙伴,在政府的监控下,由社会为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以提高政府本身的治理能力和竞争力。
为此,发展非政府组织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所谓非政府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1]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互益性社会中介组织)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性服务实体社会中介组织)。
一、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现存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得到发展,据民政部2004年统计,截止到2003年年底,中国民政部门共登记各类非政府组织26.66万个,年均增长34%;其中社会团体与基金会合计14.2万个,基金会1300多家;民办非企12.4万个,年均增长23%。
[2]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的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但与社会发展相比,还远未能满足社会各种群体、和各种利益集团的需要;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总量、质量、作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且发展不平衡,速度较慢,国际化程度不高。
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主要和突出问题如下:(一)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不平衡从绝对数量和组织规模上看,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不仅远少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也较大。
如中国每万人拥有非政府组织数量仅2.1个,这些年虽然一些地方开始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培育工作。
但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非政府组织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远不能满足需要。
而且,我国目前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和大中城市中,而广人的内地和乡镇仍是社会组织的稀疏地带,非政府组织力量比较弱小。
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
(二)非政府组织发展自我发展能力比较低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改革的深化,越来越突显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但就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发展来看,明显显示出缺乏独立的意识,自主治理能力孱弱,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
特别是很多从政府分离出来的非政府组织自我生存能力、动员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国际资源、志愿者资源等多种资源能力、实现自己宗旨、内部管理、创新、竞争、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把握、在市场经济中独立运作、可持续发展等能力十分低下,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第一,在组织制度方面,一些新成立的地方非政府组织缺乏完善的组织和制度。
有的组织涣散,无人过问,使工作陷于停顿。
当前,我国民间组织的内部管理大都较不完善,一些草根组织更是采用家庭模式对NGO进行管理。
第二,在使命确立与战略规划管理方面,地方非政府组织有些是名存实亡的,它们较少开展活动,没有可持续发展规划、竞争思想和经营意识。
根据清华大学NGO 研究所以青岛为基地开展的一项针对民间组织及其管理体制的实证调研,在社团生存状况评价力方面,有超过20%的社团认为其服务能力有一半或更多被闲置。
[3]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找不到自身的功能定位。
第三,在组织的决策方式方面,非政府组织多半在运作中采取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它们往往依附于某个政府部门,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
有调查显示,地方非政府组织中有46.6%的组织由理事会或全体会议决定其战略决策和活动计划;10.7%的组织无正式决策机构;17.8%的组织由两个以上的负责人协商决定;18.9%的组织由负责人个人决定。
这些数据表明,有近一半的非政府组织无正式决策机构。
许多非政府组织缺少民主决策机制和制度保证。
第四,在项目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有的非政府组织活动开展、经费来源、公民参与等都非常好,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上,一半以上的非政府组织通过内部审计或不通过审计作定期的财务报告,只有14.7%的非政府组字组织通过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进行规范的年度财务报告,而10.5%的非政府组织没有年度财务报告制度。
甚至财务混乱,成为个别人从中牟利的手段。
第五,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普遍存在人员总体规模很少,流动性大、数量偏少、专业性差、管理松散、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比重少,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足、人力资源状况低下问题。
有数据显示,我国有近二分之一的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管理干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负责人提名并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核和批准。
这必然造成地方非政府组织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缺乏以及效率的低下。
第六,在资金来源面,非政府组织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从中央到地方非政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屏障。
资金是非政府组织开展工作的基础,经费缺乏是全球非政府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则显得更为突出。
调查显示,有41. 4%的第三部门表示当前组织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资金。
一些组织甚至表示处在严重资金不足的状态,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不少组织已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
(三)非政府组织特征表现得不充分第一,在民间性方面,从全国来看,非政府组织具有独立性缺乏,过分依赖政府,官办色彩明显的特点。
在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成了政府一个新的管理层次,甚至成了政府精兵简政的缓冲区。
这些组织不仅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经费,而且其负责人也多为政府的前任官员。
因此,它在观念、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变相地行使着政府的职能。
第二,在非营利性方面,非政府组织的定位却十分模糊,甚至错位。
有的背离了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的基本特征,成为个人或小集体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把所监管的非政府组织当作创收工具,把原来机关的一些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交给这些组织,以收取费用。
第三,在志愿性方面,非政府组织具有志愿组织性质,而目前许多地方非政府组织却常常表现为非志愿性。
这是因为多数非政府组织是由政府发起成立的,以协助政府管理。
第四,在社会公信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则表现为公益精神不足,普遍缺乏公关意识。
在公共服务由政府垄断的情况下,政府创办的自上而下非政府组织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现成资源,执行政府交办的任务,常常依赖体制资源,只在组织影响范围内活动;公众无法了解组织的性质、活动等,使其缺少社会舆论支持、不被大多数决策者、商业和传媒所认识,自然谈不上思想上的支持与行动上的参与。
.第五,在职能作用的发挥方面,目前,地方非政府组织承接政府转型转移出的协调作用非常有限,执行政府部分监督职能的却比较多,这也决定了在其发生领域、活动范围与政府让度出来的空间密切相关。
非政府组织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很小,非政府组织的桥梁和中介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四)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程度不高近20多年里.全球化过程对国内和国际层次上的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都产生了影响。
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大量跨国非政府组织开始关注国际性的社会事务。
然而 ,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非常少。
地方根本没有;我们的非政府组织在响应国际社会方面也往往十分欠缺。
更主要的是,我们的非政府组织基本上缺乏全球化、国际化意识,参与国际性公民社会活动多半是响应性的参与,在国际舞台上缺乏主动性。
[4]这些限制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国际交流水平不高。
调查表明,我国约70%的非政府组织没有与任何国外类似组织联系过,开放的程度极为有限。
二、培育与发展地方非政府组织的对策法律规范,政府监管,组织擅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选择,优胜劣汰是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
按照这一原则,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领域里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并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尽快建立完善与地方非政府组织相关的法规,为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保障环境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基于资源优势和权力优势,必然在许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有责任为非政府的发展和规范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规则和保障,改变当前政府职能转变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
彻底扭转把非政府组织当作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来管理的传统做法,变政府依靠权力管理为通过法律来规范,推进包括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社团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使非政府组织的运行和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一,用法律形式明确以上各类非政府组织的性质、职能、宗旨、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形式、活动的范围、经费来源等。
从法律制度上保证非政府组织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和机构设置的独立性,从机构形式和组织制度上,摆脱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从属关系和在人、财、物方面的利益关系上,割断政府和其所属非政府组织的“脐带”,实现真正的脱钩,定位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上来,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组织。
第二,明确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必备条件、登记制度及程序,资本构成。
改变我国现行法规中带有的控制、限制的基调和繁琐的手续规定及其制度性框架。
将多数非政府组织纳入国家法律的制度体系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化的管理。
这样国外非政府组织就可进入我国的管理平台,促进其同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第三,根据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不同,功能不同,内部结构也不相同,需要不同的法律规范,对各种非政府组织加以法律上的分类并定义和区分不同分类的法规,制定不同的法律规范。
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的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已有不少?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明确、具体的规定各类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制度。
包括理事会制度、准入和退出制度,社会监督评估制度、财务审计公开制度、社会报告制度、竞争制度、激励制度、问责制度、法律追惩制度等。
第五,明确以上各类非政府组织的行为准则。
即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遵守职业道德,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