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习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论习题
一、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解衣般礴”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转》
D.《淮南子》
2.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
B.以形写神
C.存形莫善于画
D.迁想妙得
3.“君形”及“谨毛失貌”出自( )。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4.“君形”指绘画首先要(),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A.外观
B.注重整体
C.形似
D.神似
5.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
A.畅神
B.似与不似
C.心师造化
D.“解衣般礴”
6.“使民知神奸”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7. ()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左传》
B.《史记》
C.《庄子》
D.《淮南子》
8.《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 )
A.最早的品评说
B.最早的功能说
C.最早的技法说
D.较早的功能说
9.韩非属于战国时代的()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论语》
二、填空题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此段话出自____________,这是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的问题。

2.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
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

3.孔子的“绘事后素”论中的“素”指的是先有____色的底子,后有画。

4. __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5. “君形”指绘画首先要________,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三、名词解释/简答
1.使民知神奸
2.解衣般礴
3.君形
4.谨毛失貌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论述古人对关于绘画及美术作品功能的认识。

二、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南陈姚最写了《续画品录》,作为《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

A.传神论
B.骨法用笔论
C.气韵生动论
D.心师造化论
2.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 )中。


A.阿堵
B.思想
C.心胸
D.学问
3.宗炳在其绘画理论中提出( )的山水画功能论。

A.“使民知神奸”
B.士气
C.存形莫善于画
D.畅神
4.《魏晋圣流画赞》出自( ),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A.王微
B.顾恺之
C.蔡邕
D.谢赫
5.“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对绘画特点的认识。

A.陆机
B.顾恺之
C.谢赫
D.姚最
6.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论画》、《画云台山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A.《述画论》
B.《魏晋胜流画赞》
C.《古画品录》
D.《图画见闻志》
7.继谢赫后,南陈的()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心师造化”论。

A.宗炳
B.张文通
C.黄休复
D.姚最
8.()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

A.宗炳
B.张墨
C.谢赫
D.王微
9.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时,首先谈的就是()
A.金石之乐
B.仁智之乐
C.天伦之乐
D.心悦之乐
10.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美术文献。

A.山水画论
B.画论著作
C.山水诗集
D.绘画技法书
二、填空题
1.南陈姚最写了____________,作为《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____________。

2.谢赫《》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

他提出的“六法”是美术理论的一项新贡献。

其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顾恺之的绘画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陆机在论绘画特点时提出“____________”。

5.顾恺之在《____________》中提到了“迁想妙得”、“____________”的美学思想。

6.“____________”的山水画功能论是宗炳在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后提出的。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微的山水画论著作是___________。

8.南齐谢赫提出的绘事“六法”中第二法有关用笔的正确说法是“____________用笔。


9.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_____》是山水画论的开端。

10.顾恺之的绘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______、和《列女仁智图》。

三、名词解释/简答题
1.谢赫“六法”
2.“心师造化”论
3.迁想妙得
4.简述顾恺之画论的创见和增益。

四、论述题
1.论述谢赫“六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影响。

三、唐五代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绘画功能论的主要内容是( )
A.使民知神奸
B.逸气
C.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
D.传神
2.“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论中绘画经验的总结。

A.《笔法记》
B.《画断》
C.《林泉高致》
D.《画论》
3.“若要笑,眉弯嘴挠。

若要哭,眉锁额蹙”出自唐五代的民间绘画经验总结——( )。

A.《画断》
B.《画论》
C.《历代名画记》
D.《世说新语》
4.“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评画标准的提出者是( )。

A.张彦远
B.董其昌
C.莫是龙
D.陈继儒
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A.《历代书画录》
B.《历代名画记》
C.《图画见闻志》
D.《益州名画录》
6.“谚云:‘黄家富贵,徐熙()’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其中黄家指的是黄筌。

A.古朴
B.野逸
C.空灵
D.雅致
7.《明皇幸蜀图》的作者是()
A.王维
B.黄公望
C.李思训
D.张璪
8.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

A.笔法问题
B.立意问题
C.构图问题
D.设色问题
9.《笔法记》的作者是五代山水画家( )
A.徐熙
B.郭熙
C.荆浩
D.范宽
10.“穷神变、测幽微”指的是美术的( )功能。

A.教育
B.审美
C.认识
D.社会
二、填空题
1.唐代画家在继承东晋以来的青绿山水画风格之外,又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开元年间,张怀瑾、朱景玄提出评画的新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逸四格。

3.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于唐代________。

理论上宣扬并扩大影响的是________。

5.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最大的画家是________、________。

6.《笔法记》是唐末五代山水画家________所作的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

画论中根据山水画
的特殊要求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他提出“六要”,即:________、________、思、景、笔、墨。

7.张彦远认为山水画从________开始发生变化,达到完美境界的是________、________父子。

8.《笔法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时期山水画家____________。

9.张彦远在谈“画体”时提出了___________、神、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等。

10.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远水_____,高与云齐”。

三、名词解释/简答题
1.张怀瓘“神、骨、肉”论
2.荆浩“二病”说
3.简述唐五代《画论》的基本内容。

4.简要陈述荆浩笔法记中“六要”的内容及释义。

5.简述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四、论述题
1.结合中国画作品论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实际创作的意义。

一:参考答案:
一、B、A、D、D、D、C、A、B、A、D
二、1.《韩非子》、绘画与现实关系;2.用美术做例子;3.白4.《左传》、5.传神
三、1.语出《左传》: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

这是中国绘画最早的功能说。

2.语出《庄子》,“解衣般礴”是借用画画的故事讲到家“任自然”的思想,本意不在论绘画;但这种不收世俗理法约束的思想却道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特殊性,即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精
神状态。

3.语出《淮南子》,意为“传神”,是艺术创作和表演中最主要的东西。

明确提出神似和传神理论的是东晋的顾恺之。

“君形”说虽然不甚明确,影响不大,但它开创了这一理论的先声。

4.语出《淮南子》,讲的是绘画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毛,即局部,貌,即整体,谨毛失貌就是只顾局部细节的刻画,而忽视了整体关系。

四、1《左传》的“使民知神奸”论;2.孔子的“绘事后素”与“明镜察形”论;3.曹植和陆机的绘画功能论;4.陆机论绘画的特点;5.“畅神”的山水画功能论;6.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的绘画功能论。

二:参考答案:
一、D、A、D、B、A、B、D、A、D、A
二、1.《续画品录》、心师造化论;2. 《古画品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3.《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4.心师造化论;5.论画、神仪在心;6.畅神;7.《叙画》;8.骨法;9.叙画;10.《洛神赋图》
三、1. 谢赫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语出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2. “心师造化”语出姚最《续画品录》。

意谓以造化自然为师。

3.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

“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4.(一)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二)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

(三)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提出体验生活的“迁想妙得”论。

四、1.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三:参考答案:
一、C、B、B、A、B、B、C、B、C、C
二、1.王维、张璪;2.神、妙、能;3. 筋、肉、骨、气;4.王维、苏轼;5.徐熙、黄荃;
6.荆浩、气、韵;
7.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
8.唐末五代、荆浩
9.自然、精、谨细10.无波
三、1. 张怀瓘论书画以“神、骨、肉”为尺度:神,指的是神似,神韵;骨和肉指的是形体的描绘,是形似问题,但神、骨、肉又不能截然分开。

如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2.荆浩在《笔法记》里提出画有二病——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

有形之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尚可改图。

” 无形之病呢:“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拙格,不可删修。

”有形之病是局部的细节上的缺陷,无形之病涉及神似、形似及笔墨各方面,关系到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
观,是贯穿整个画面上的问题,是无法修改的。

3.《画论》题为荆浩撰,是借名人存篇章。

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人物造形的夸张手法。

如:将无项,女无肩。

(二)色彩的对比变化。

如:红间黄,秋叶堕。

(三)人体比例和面部神情的刻画。

如:坐看五,立量七。

4. “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

“六要”是《笔法记》的理论核心,是唐代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

与谢赫的“六法”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如一日气、二日韵来自“气韵生动”;三日思与“经营位置”近,并吸收了顾恺之“迁想妙得”的思想;四日景与“应物象形”约略相当;五日笔源于“骨法用笔”;六曰墨虽略当于“随类赋彩”,却因水墨画技巧发展而以墨代彩。

5.(一)书画同体。

(二)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的绘画功能论。

(三)对六法的新阐述。

(四)议画须知师资传授和南北时代。

(五)论绘画用笔(六)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七)论山水画的演变。

四、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

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