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论文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的研究

沙门氏菌的研究

沙门氏菌的研究魏欢欢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本文简述了沙门氏菌的危害,病理基础,防止进展。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安全1.引言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大问题,沙门氏菌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类。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2.沙门氏菌的病理2.1.感染方式因沙门氏菌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故摄入污染了沙门氏菌的食物或饮料是唯一的感染方式。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

故各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

如家禽、家畜屠宰时的卫生条件差,肠腔的沙门氏菌就可污染肉类。

此外,肉类等也可在贮藏、市场出售、厨房加工等过程中通过各种用具或直接互相污染,其中在零售市场购买的生肉有1%~58%污染了沙门菌。

蛋类或蛋制品的污染来源,可以是禽类卵巢或输尿管,也可以由粪便、肥料、泥土中的沙门氏菌穿过完整蛋壳进入蛋内。

一般在许多由蛋混合制成的蛋粉或其他制品中,感染率相当高;乳类及其制品如冰淇淋、袋装熟食等也会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

以上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

以动物脏器为原料的某些生物制剂,如酶、激素、胆盐、食用染料等偶尔也会引起感染。

发展中国家常常有水源污染造成的暴发流行,污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最常见的原因。

人与人的直接传播常以护理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为媒介,为医院内感染或幼托机构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沙门氏菌的检测与预防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检测与预防研究进展

食品科技沙门氏菌的检测与预防研究进展李 娜(河南国德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摘 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可感染人和动物的病原菌,沙门氏菌中毒在我国食源性中毒案例中占比较大。

因此,控制好沙门氏菌的感染与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对沙门氏菌的生理学特性、分类、检测方法和防治办法进行探究,为防治食源性致病菌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方法;预防研究Research Progress 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SalmonellaLI Na(Henan Guodebiao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Salmonella is a pathogen that widely exists in food and can infect people and animals. Salmonella poisoning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food borne poisoning cases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Salmonell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detection method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Salmonella,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foodborne pathogens.Keywords:Salmonella; detection methods; prevention research1 沙门氏菌概述1885年,美国病理学家SALMON在猪霍乱流行时分离出猪霍乱沙门菌,因此将这种细菌命名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进展

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进展

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进展刘喆;张书萧;王少辉;陈晓平;马志永;郭欢欢;田明尧;金宁一【摘要】沙门氏菌是影响食品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方法、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方法、电阻抗法、生物传感器法、噬菌体法以及联合检测方法。

本文主要对目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应用情况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

%Salmonella is implicated in human food-borne diseases and thu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ublic health.The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are time-consuming,so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methods for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At present,many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etect Salmonella including molecularbiology,immunology,impedance,biosensor,phage methods and their combinations.In this paper,the principle,advantage and weaknesses of each method are reviewed.【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年(卷),期】2012(020)002【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食源致病菌【作者】刘喆;张书萧;王少辉;陈晓平;马志永;郭欢欢;田明尧;金宁一【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130118/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1;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130118/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1;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130118;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1;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130118/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2沙门氏菌是一种可以引起沙门氏菌病的革兰氏阴性菌,是最常见的人畜共患型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沙门氏菌的检测与分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检测与分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检测与分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1-28T07:08:29.544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9月16期作者:任衍倍[导读]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革兰氏阴性菌任衍倍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00000摘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革兰氏阴性菌,杆状,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

沙门氏菌属是一个很大的菌属,其血清型超2600种。

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Enteritidis)常可引起鸡、鸭等禽类感染,近年来,人们对沙门氏菌病例的调查表明,养殖场93%的鸡检测出沙门氏菌感染,认为家禽及其副产品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与其他血清型沙门氏菌相比,肠炎沙门氏菌在蛋鸡生殖道的定植能力更强。

沙门氏菌能通过输卵管直接沉积在蛋黄中,从而躲过鸡蛋的清洗和消毒,导致感染的蛋孵化率低,弱雏率和死亡率增加,还会造成肉鸡生长速度减缓、采食量下降和肠炎性腹泻、死亡等症状,对肉鸡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沙门氏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近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沙门氏菌的检测与分离鉴定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离鉴定技术引言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沙门氏菌具有菌体(O)、鞭毛(H)、菌毛、K四种抗原,其中O抗原和K抗原是其主要抗原,根据O、K抗原差异可将沙门氏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根据Kauffman?White标准,可将沙门氏菌属分为2500个以上血清型。

沙门氏菌可引发多种动物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通过摄食受污染的动物产品可导致食物中毒和相应的食源性疾病。

如何在畜牧业产品进出口及消费市场做好沙门氏菌的监测工作,如何使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更加合理全面,是未来沙门氏菌检测发展的方向。

1监测方法取病死鸡的肝脏、脾脏病料,在超净工作台内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37℃恒温箱中培养18h。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而且,沙门氏菌的检验在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氏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详细阐明了沙门氏菌的各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对近年来沙门氏菌的检测进展进行了综述。

认为,传统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做出鉴定,但需要4~7 d的时间;以抗体为基础的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且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技术由于灵敏、简单、快速和特异已被广泛用于沙门氏菌检测。

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关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传统方法;免疫;分子前言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之一,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细菌,由此类细菌引起的各种动物的疾病称为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属于偏嗜性沙门氏菌,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或者更高。

故各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

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

除初生动物,人畜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菌状态,长期排菌,污染肉蛋产品,同时它们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增加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生产力等,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作以概述,供参考。

1 传统的检测方法(国标法)常规检验技术基本特征与步骤:沙门氏菌常规检验技术具有以下3项特征:常规方法是编入国标方法或国际方法中的基本方法,是检验其他检测方法准确性、敏感性的参照;常规方法最终将能分离到细菌纯培养物;常规方法简单、准确、可重复性强、有一定的灵敏性。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

食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展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而且,沙门氏菌的检验在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氏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认为,传统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做出鉴定,但需要4~7 d的时间;以抗体为基础的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且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技术由于灵敏、简单、快速和特异已被广泛用于沙门氏菌检测。

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关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标签:沙门氏菌;微生物;进展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内,对营养要求不高,耐胆盐,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该菌有200多种,致病的只占少数,如伤寒、副伤寒菌。

引起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如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十余种,沙门氏菌血清型繁多,已知的就有2500多个,而且几乎所有的沙门氏菌都会污染食物引起发病,是人畜共患的肠道病原菌。

沙门氏菌中毒常常是大面积的,致病速度快,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繁杂的各类生化反应型,使常规检验程序复杂繁琐、耗时费力,不仅给检验部门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还使产品运转和仓贮的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提高检测技术是有效控制该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面积普查时更需要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近年来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作以概述。

1沙门氏菌的检测1.1传统方法检测(国标法GB 4789.4-2010)。

吸取待测样品25ml于225ml 缓冲蛋白胨水(BPW)中,于36℃培养18~24h。

取BPW增菌液1ml转接到10ml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中,于42℃培养18~24h。

另取BPW增菌液1ml转接到10ml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中,于36℃培养18~24h。

PCR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PCR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63PCR 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荆扬,李卉佳,许世萱,马景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712100)摘要:沙门氏菌对人和多种动物均有致病性,可导致食物中毒等的发生,建立快速、准确和简便的检测方法是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疾病的关键。

PCR 技术作为快速、简便的方法广泛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本文就现阶段沙门氏菌PCR 检测方法作一阐述。

关键词:沙门氏菌;PCR 法;研究进展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严重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说,每年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因此患病,且会丧失3300万个健康生命。

分子生物学PCR 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

1常规PCR 技术PCR 作为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其原理是以DNA 分子为模板,加入设计好的特异性引物、dNTP 及DNA 聚合酶,在体外发生酶促合成反应,通过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实现DNA 片段的扩增。

侯宛宛[1]等人研制出一种沙门氏菌PCR 的检测试剂盒。

其检测限为37.5fg/PCR ,将试剂盒经反复冻融60次后,检测限还可以达到375fg/PCR 。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含4~5cfu/10g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样品,在12h 内可被检出。

2多重PCR 技术常规PCR 技术用于一对引物去扩增出一个核酸片段,主要适用于单一致病菌的检测,而多重PCR 主要用于多种致病菌的检测或鉴定,与常规PCR 技术相比,多重PCR 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和节约时间等优点。

Prem Shankar [2]等人开发了一种用来检测市政供水中溶血性大肠杆菌、兰氏乳杆菌和沙门氏菌污染的PCR 法,其设计了针对三种细菌的特异性引物。

在158个水样本中,通过mPCR 发现56.32%呈阳性,而常规方法仅检测到6.96%。

3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是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了荧光物质,通过测定荧光信号的变化来检测PCR 扩增反应中循环产物量的变化,并通过Ct 值和标准曲线的分析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

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3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研究^p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 由它引起的疾病重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长, 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长5倍。

据资料记录, 在我国内陆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因此, 开展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对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问题, 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的研究进展3.1.1 侵袭性沙门氏菌的侵入在肠道黏膜表面派伊尔氏结(PP)上的滤泡上皮细胞,被认为是沙门氏菌入侵的最佳起始部位。

滤泡上皮中稀疏分布着捕获抗原的微皱褶细胞(m icrofold cell, M细胞),M细胞被肠上皮细胞所包围。

M细胞的基顶面有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及微褶,是其胞饮的部位沙门氏菌具有2个侵袭途径:一个是通过PP上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另一个是直接侵袭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并且侵袭是通过细胞的基顶面来进行的。

当沙门氏菌黏附到M细胞或上皮细胞顶部后,运用Ⅲ型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分泌到胞外并易位于宿主细胞,从而诱导宿主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排。

这时细胞质形成一个向外突起将细菌包裹在细胞膜内,以细胞摄粒的作用进入细胞。

3.1.2 非侵袭性沙门氏菌的摄入过去一直认为,沙门氏菌是通过侵袭M细胞或肠上皮细胞进入宿主体内的,但已有研究结果表白,给小鼠口服侵袭力缺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后,在脾脏中发现有沙门氏菌的存在。

这意味着除了侵袭途径外,还存在另一种途径,就是肠黏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DC)对沙门氏菌的摄入。

在PP中,DC与M细胞接触较紧密。

DC可打开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联接,从上皮细胞间伸出树突,直接将肠腔中的细菌摄入。

在这一过程中,肠上皮屏障仍然保持完整,其中的分子机制是DC对紧密联接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如闭合素、闭合带Ⅰ、联接黏附分子等.3.2沙门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2.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机制沙门氏菌可经口感染、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被感染畜禽和啮齿类动物携带、排泄,污染环境、水源、饲料、食品,导致流行和传播。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能够污染多种食物,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氏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对近年来沙门氏菌的检测进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的一种肠道菌。

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但能引起家畜家禽及其他动物发生急性、慢性或隐性感染,而且还能通过污染食物导致人的食物中毒,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威胁。

在世界各国的各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居榜首。

在英国,就以沙门氏菌为首位,美国则为第二位。

我国内陆地区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世界上最大的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1953年于瑞典由于猪肉引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中毒,7717人中毒,90人死亡[1]。

沙门氏菌菌型繁多,已确认的沙门氏菌有2500个以上血型。

因此,沙门氏菌的检测一直是沙门氏菌研究的核心问题。

为了寻求快速、准确、简便、微量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发展到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或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下面就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1 传统标准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的传统方法是将食物样品分步增菌,以增加病原菌的检出率。

这种培养方法总体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预增菌、选择性增菌及分离步骤。

传统沙门氏菌检测法全过程需时至少4–7d,才能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

GB4789.4–94是目前我国规定的对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标准检测方法,主要是根据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进行前增菌、选择性增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五个步骤[2]。

在检测畜产品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检测步骤。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技术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由于免疫法有较高灵敏度,样品经增菌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检出,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沙门氏菌检测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的研究进展作者:郭耀东韩晓江张英华来源:《农产品加工·上》2019年第05期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居首位,在食品致病菌的检测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尤为重要。

沙门氏菌的传统检测方法耗时较长,虽然成本较低,但检测过程也比较复杂,影响事件的结果。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各种试剂盒和PCR技术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还包括荧光定量法、基因芯片技术等。

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基因芯片;免疫荧光中图分类号:S854.4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ki.1671-9646(X).2019.05.022Research Progress of Salmonella DetectionGUO Yaodong1,HAN Xiaojiang1,ZHANG Yinghua2,YUE Tianli3(1. College of Health Management,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China;2.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f Shangluo C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China;3.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9,China)Abstract:Salmonella is a pathogenic bacteria that can cause zoonotic diseases. The food poisoning incident caused by it is the first place. In the detection of food pathogenic bacteria,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traditional detection method of Salmonella takes a long time,although the cost is lower,the detection process is more complicated,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the even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molecular biology,various kits and PCR technology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also includes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and gene chip technology.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Salmoneua.Key words:Salmonella;detection;gene;chip;immunofluorescence沙门氏菌最早在1885年被发现,在自然界中分布较为广泛,可引起动物和人体患有疾病,具有传播性。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李杰;刘箐;丁承超;翟续昭;王广彬;刘武康;曾海娟;王淑娟;孙静娟;董庆利【摘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起动物伤寒、霍乱,还会导致人类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健康,由其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高居所有食源性致病菌之首.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是预防与控制沙门氏菌传播蔓延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已从传统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发展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电化学、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快速、高通量检测,尤其是近年来与纳米技术、光谱学、质谱学以及代谢组学等的结合使用,为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沙门氏菌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予以分析.%Salmonella is a common pathogen shared by human and animals which can not only cause animal typhoid , cholera, but also lead to human gastroenteritis , septicaemia, and it is a serious threat to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and animals.Salmonella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highly causes foodborne diseases among all the food safety events .There-fore, 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food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iseas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logy , chemistry, physics and other subjects ,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Salmonella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solation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 to the immunology , molecular biology , electrochemistry, sensors, bio-chips and so on,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 the combined uses of those methods with nanotechnology , spectroscopy , mass spectrometryand metabolomics , providing many new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Various detection methods and analyses of future Salmonella detection technology ,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lates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port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 -per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7页(P126-132)【关键词】沙门氏菌;人畜致病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李杰;刘箐;丁承超;翟续昭;王广彬;刘武康;曾海娟;王淑娟;孙静娟;董庆利【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徐州绿健乳品饮料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6;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正文语种】中文菌快速检测”(3A15308006)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美国细菌学家Salmon 与Smith 于1885 年最早发现的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肠道沙门氏菌和邦戈尔沙门氏菌两个种[1],目前已发现存在2 579个血清型[2]。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章伟帆【摘要】Salmonella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in food, which can cause bromatoxism and bring about haz-ard on human. There is a problem of time-consuming on the conventional detection approach, resulting from the various se-rotypes in salmonella. In recent years, a growing of new detection methods emerge in endlessly, particularly those on the molecular biology and immun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n the rapid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food.%沙门氏菌是食品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导致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安全和食品安全。

由于其血清型繁多,传统方法检测起来耗时耗力。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新的检测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免疫学检测技术。

该文介绍了近年来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前景。

【期刊名称】《台湾农业探索》【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致病菌;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作者】章伟帆【作者单位】泉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所,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7.4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常见的人畜共患型致病菌。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够引发人类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以下将对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传统方法:传统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斑点培养法、传统PCR和ELISA等技术。

斑点培养法适用于样品数量少、时间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但是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PCR和ELISA是便捷、经济的检测手段,但是对样品处理和分离纯化要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2.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得到应用。

其中,实时荧光PCR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其能够实现对沙门氏菌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外,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也得到了不断改进,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包括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并应用于免疫层析法、免疫电镜法和免疫PCR等技术中。

免疫层析法是一种便捷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其通过抗体的特异性识别来实现菌的快速检测。

免疫电镜法则结合了抗体和电子显微镜的优势,能够在样品中直接观察到沙门氏菌的存在。

4.快速检测方法:为了满足对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需求,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新型的快速检测方法。

其中,光学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个有前景的方法,通过光学信号的变化来实现对沙门氏菌的检测。

此外,微流控芯片技术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领域,能够通过微小的通道和对流控制实现对沙门氏菌的检测和分离。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在传统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这些方法在沙门氏菌的快速、灵敏和特异性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不仅引起各种动物疾病,而且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中居于前列。

本文就沙门氏菌的相关概念、危害、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门氏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污染源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引言沙门氏菌(salm onella) 属的成员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 大部分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由沙门氏菌所致人和多种动物沙门氏菌病历史悠久(1885) , 遍布世界各地。

沙门氏菌血清型有2500 个以上, 其中许多血清型菌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交叉感染[1]。

沙门氏菌感染因其对人类、畜禽饲养业造成的危害, 而被广泛重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各国沙门氏菌食物污染日益增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而沙门氏菌已被列为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的一个重要对象和一项重要指标,社会各检疫部门也加大了对沙门氏菌的防制及监控力度。

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五倍以上。

在我国,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沙门氏菌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2]。

本文对目前沙门氏菌的现状及检测方法做了系统的比较和综述,旨在为今后该方法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沙门氏菌概述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呈直杆状,无芽孢,大小为0.7-1.5μm×2.0-5.0μm,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min可将其杀灭。

其对人和动物均可引起多种类型的疾病,且与人类健康、畜牧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密切。

沙门菌感染机制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沙门菌感染机制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蛋等 ) 和其它 食 物 ( 腌 肉、 腊 肉、 火腿 、 香肠等 ) 中也
殖 所 需 的丰富 的 营养 成 分 , 如 果 人 摄 入 了 被 大量 沙 门氏菌 ( 1 0 E 5~1 0 E 6 个/ g ) 污染 的动物 性 产 品 , 就会
在毒 素 的作用 下 引起 细 菌 性 感 染 , 进 而 发 生食 物 中
第l 9 卷 第5 期
口岸 卫生控制
沙 门 茵 感 染 机 制 及 其 检 测 技 术 的 研 究 进 展
王胜 启 河南 出入境 检 验检 疫局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3 )
李爱华
河 南省 胸科 医院( 河南, 郑州 , 附属 医院 ( 河南, 郑州 , 4 5 0 0 5 2 )
此, 对 该病 的检 测 和防治 显得 尤 为重要 。 1 沙 门菌 属 (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 . )
沙 门菌 的抗原 结 构 十 分 复 杂 , 主要 有 菌 体抗 原
“ O” 、 鞭 毛抗 原 “ H” 、 表 面抗 原 “ V i ” 和菌 毛抗 原 。 菌 体抗 原是 沙 门菌 分组 的依 据 , 根 据 菌 体 抗 原 结 构 的
1 . 1 病原 学特 性
沙 门菌 为革 兰 氏 阴性 杆 菌 , ( 1—3 ) m ×( 0 . 5

0 . 8 ) m, 无 芽胞 , 无荚 膜 , 多数 具有鞭 毛 , 能 运动 。
可作为传染源。 沙门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相 当危 害 的一 类 致病 菌 ,沙 门菌 为临床 常 见 的肠道
内即可 将 其杀灭 。
区, 沙 门菌是各 种 食物 中毒 的首 要原 因。 统计 数据 显

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畜牧兽医学报 2023,54(8):3217-3229A c t a V e t e r i n a r i a e t Z o o t e c h n i c a S i n i c ad o i :10.11843/j.i s s n .0366-6964.2023.08.0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张 萍1,庄林林2,张 笛1,董永毅3,盛中伟1,王成明4,徐 步1,窦新红1,龚建森1*(1.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扬州225125;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句容212400;3.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210036;4.奥本大学兽医学院,奥本36849)摘 要:沙门菌是肠杆菌科中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比例最高㊁危害最广的一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㊂沙门菌分类较为复杂,按生物分类学可分为肠道沙门菌和邦戈尔沙门菌2个种,其中肠道沙门菌种又分为6个亚种,按表面抗原的差异可分为46个血清群和2600多种血清型,部分血清型还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生物型,上述分类或分型对于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传统检测分型方法存在费时耗力㊁灵敏度低等诸多缺陷,不能及时准确地控制病原的流行㊂随着沙门菌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核酸检测靶点被发掘,以P C R 为代表的分子检测方法不仅可开展沙门菌快速检测,还可以进行血清型鉴定,且特异性强㊁灵敏度高,简单迅速㊂检测靶点的特异性是决定结果准确的关键因素,自1992年首次报道以i n v A为靶点建立沙门菌P C R 检测方法以来,关于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目前已逐步应用于沙门菌的快速检测与分型中㊂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沙门菌属㊁种㊁血清群㊁血清型等不同层面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㊂关键词:沙门菌;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检测靶点中图分类号:R 37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6-6964(2023)08-3217-13收稿日期:2022-11-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758;31402200);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J A T S [2022]360;J A T S [2022]401)作者简介:张 萍(1990-),女,江苏扬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禽病防治研究,E -m a i l :p z h a n g1206@163.c o m ;T e l :0514-*********通信作者:龚建森,主要从事禽病防治研究,E -m a i l :j js e n s e n @163.c o m R e s e a r c h P r o gr e s s o n 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Z H A N G P i n g 1,Z HU A N G L i n l i n 2,Z H A N G D i 1,D O N G Y o n g y i 3,S H E N G Z h o n gw e i 1,WA N G C h e n g m i n g 4,X U B u 1,D O U X i n h o n g 1,G O N G J i a n s e n 1*(1.P o u l t r y I n s t i t u t e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Y a n gz h o u 225125,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 A n i m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V e t e r i n a r y ,J i a n g s u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o f A gr i c u l t u r e a n d F o r e s t r y ,J u r o n g 212400,C h i n a ;3.J i a n gs u A n i m a l D i s e a s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C e n t e r ,N a n j i n g 210036,C h i n a ;4.C o l l e g e o f 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 ,A u b u r n U n i v e r s i t y ,A u b u r n 36849,U S A )A b s t r a c t :S a l m o n e l l a i s t h e m o s t c o mm o n z o o n o s i s p a t h o ge n i n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 ,a n d S a l m o -n e l l af o o d p o i s o n i ng i s o n e o f th e hi g h e s t p r o p o r t i o n s a n d t h e m o s t h a r m f u l b a c t e r i a l f o o d p o i s o n i n g ,w h i c h h a s i m p o r t a n t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s i gn i f i c a n c e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i s r e l a t i v e l y c o m p l e x w i t h 2s p e c i e s (S a l m o n e l l a e n t e r i c a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6s u b s p e c i e s )a c c o r d i n g to t h e b i o l o g i c a l t a x o n o m y ,46s e r o g r o u p s a n d m o r e t h a n 2600s e r o v a r s a c c o r d i n g to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s u r f a c e a n t i ge n s (s o m e s e r o v a r s c a n b ef u r t h e r d i v i d e d i n t o d i f f e r e n t b i o v a r s ).T h e a b o v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r t y p i ng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a e t i o l o gi c a l r e s e a r c h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s e r o t y p i n g h a v e m a n y d e f e c t s ,s u c h a s t i m e -c o n s u m i n g,l a b o r -i n t e n s i v e畜牧兽医学报54卷a n d l o w s e n s i t i v i t y,w h i c h c a n n o t c o n t r o l t h e e p i d e m i c t i m e l y a n d a c c u r a t e l y.W i t h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g e n o m i c d a t a,m o r e a n d m o r e n u c l e i c a c i d t a r g e t s h a v e b e e n d i s c o v e r e d.T h e 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P C R c a n n o t o n l y d e t e c t S a l m o n e l l a,b u t a l s o i d e n t i f y d i f f e r e n t s e r o v a r s,w i t h s t r o n g s p e c i f i c i t y,h i g h s e n s i t i v i t y,s i m p l e a n d f a s t.T h e 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 d e t e c t i o n t a r g e t i s t h e k e y f a c t o r f o r t h e a c c u r a c y o f r e s u l t s.S i n c e 1992,w h e n i t w a s f i r s t r e p o r t e d t h a t P C R d e t e c t i o n m e t h o d f o r S a l m o n e l l a 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w i t h i n v A a s t h e t a r g e t,t h e r e p o r t s o n 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a r e i n c r e a s e d, a n d i t h a s b e e n g r a d u a l l y a p p l i e d t o t h e r a p i d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t y p i n g o f S a l m o n e l l a.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i n d e t a i l,a n d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l e v e l s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s p e c i e s,s e r o g r o u p a n d s e r o v a r,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o m o t i o n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K e y w o r d s:S a l m o n e l l a;s e r o v a r;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d e t e c t i o n t a r g e t*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G O N G J i a n s e n,E-m a i l:j j s e n s e n@163.c o m沙门菌(S a l m o n e l l a)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体内,特别是家禽㊁家畜的肠道中㊂沙门菌主要通过污染食品进而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因而在公共卫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㊂全世界因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常年高居首位[2],其中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约导致15.5万人死亡,9380万人患病[3],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也超过300万[4]㊂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报告显示,沙门菌发病数在22种细菌㊁病毒和原虫疾病中排名第一[5]㊂沙门菌属包含肠道沙门菌(S a l m o n e l l a e n t e r i-c a)和邦戈尔沙门菌(S a l m o n e l l a b o n g o r i)2个种,其中肠道沙门菌种又包含6个亚种[6]㊂此外,不同抗原型(菌体O抗原㊁鞭毛H抗原和荚膜V i抗原)的沙门菌根据疾病类型(如鸡白痢沙门菌㊁肠炎沙门菌㊁鼠伤寒沙门菌等)或首次发现地点(如海德尔堡沙门菌㊁印第安纳沙门菌㊁肯塔基沙门菌等)命名为特定的血清型(其中具有相同O抗原的血清型隶属于同一血清群),目前报道的血清型种类已超过2600种[7-8],沙门菌分类的复杂性无疑给检测㊁分型㊁溯源等工作增加了难度㊂传统沙门菌检测方法包括增菌培养㊁选择分离㊁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等,通常耗时5~7d,不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原的流行[9]㊂1992年,R a h n等[10]首次根据鼠伤寒沙门菌i n v A基因设计引物并建立P C R检测方法,开创了沙门菌分子检测的先河㊂此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及基因组数据的不断丰富,基于沙门菌特异性核酸靶点的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目前可从沙门菌属㊁种㊁血清群㊁血清型等多个层面分别进行检测[11]㊂本文旨在对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各类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㊁荧光定量P C R㊁多重P C 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进行总结,并从属㊁种㊁血清群㊁血清型等不同层面进行梳理归类,以期为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㊂1沙门菌分子检测的研究背景1.1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沙门菌的传统检测采用选择性培养结合生化分析的方法,该方法要求样品中细菌浓度需达到20~ 200C F U㊃m L-1以上,灵敏度偏低[12];大多数样品还需进行增菌培养才能成功分离,操作繁琐,周期较长;部分特殊样品(如受高温㊁高盐㊁冷冻等处理)易出现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难以通过传统方法检测;此外目前商品化的沙门菌选择性培养基种类繁多,但每种培养基均可能存在难以培养的沙门菌血清型或菌株,因而至少需要同时使用2种以上培养基来提高分离效率,增加了检测的难度和费用㊂1.2沙门菌血清学分型存在的问题沙门菌血清学分型结果可以为流行病学调查㊁病原溯源等提供重要依据㊂沙门菌血清学分型依赖特异性强的分型血清进行凝集试验,依据K a u f f-m a n n-W h i t e血清分型表可鉴定得到不同菌株的血清型[13-14]㊂但是该方法操作较为繁琐复杂,效率较低,对分型血清质量要求也较高,如果血清特异性不强极易产生交叉反应,进而造成错误分型[15],而且血清品种不全也会影响到分型的顺利开展;此外,一些81238期张萍等: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特殊状态的细菌需处理后再进行鉴定,如产生自凝的菌株,O抗原(H抗原)表达较弱的菌株等[16-17]㊂1.3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特点基于沙门菌特异性核酸靶点建立的分子检测方法(如常规P C R㊁荧光定量P C R㊁多重P C R㊁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已在病原快速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㊂常规P C R技术根据沙门菌属(型)等特异性靶点设计引物进行体外扩增,灵敏度高㊁特异性强,简单快速[11]㊂荧光定量P C R技术可在扩增的每个循环中标记和监测P C R产物,其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常规P C R[18]㊂多重P C R技术通过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特异性引物,可实现对沙门菌的高通量检测与快速分型,进一步节省时间和成本[11,19]㊂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恒定温度条件下实现核酸高效扩增,相对于P C R技术,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低,耗时更短[20]㊂2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2.1沙门菌属分子检测方法目前报道了很多沙门菌属的特异性分子检测方法(表1),此类方法的检测靶点主要涉及沙门菌属特有的毒力基因或看家基因,下面详细介绍㊂表1沙门菌属分子检测方法T a b l e1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序号N u m b e r检测靶点D e t e c t i o n t a r g e t s基因功能G e n e f u n c t i o n检测方法D e t e c t i o n m e t h o d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116-23S r R N A核糖体R N A基因间序P C R[21] 216S r R N A16S核糖体R N A P C R[22] 3a p e E外膜酯酶F R E T-P C R[23] 4b c f D菌毛黏附素L AM P[24] 5f a d A乙酰辅酶A C-酰基转移酶L AM P[25] 6f i m A I型菌毛主要亚基P C R[26] 7f i mW I型菌毛转录调节因子P C R[27] 8f i m Y I型菌毛转录调节因子P C R[28] 9g e n-e62181533未知L AM P[29] 10g y r B回旋酶P C R;L AM P[30-31] 11h i l A侵袭基因正调节蛋白P C R;L AM P[32-33] 12h i m A D N A结合蛋白P C R;r e a l-t i m e P C R[34-35] 13h i s J组氨酸转运操纵子L AM P[36] 14h n s D N A结合蛋白P C R[37] 15i n v A侵袭蛋白P C R;L AM P;m P C R[10,38-39] 16i n v E侵袭蛋白P C R[40] 17i p a B侵袭质粒抗原B P C R[41] 18I S200插入元件m P C R[42] 19o m p C外膜蛋白P C R[43] 20o m p F外膜蛋白r e a l-t i m e P C R[44] 21o r g C未知m R T-P C R[45] 22o r i C复制起点M I P A;m P C R[46-47] 23p h o B磷酸化调节子L AM P[48] 24p h o P磷酸化调节子m P C R;L AM P[49-50] 25r e c F重组介体蛋白L AM P[51] 26s i i A I型分泌系统蛋白L AM P[52] 27s i p B-s i p C易位蛋白q P C R[53] 28s p v R质粒毒力基因q P C R[54] 29s t n肠毒素m P C R[55] 30t t r R S B C A四硫代还原酶r e a l-t i m e P C R;L AM P[56-57] 31x c d未知m P C R[58] 32y r f H热休克蛋白i i P C R[59]9123畜牧兽医学报54卷b c f D:沙门菌属的一种保守菌毛基因,存在于已知所有血清型中,包括肠道沙门菌种和邦戈尔沙门菌种[60-61]㊂2014年,Z h u a n g等[24]针对b c f D设计引物建立了沙门菌属L A M P检测方法,对44株沙门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非沙门菌则全为阴性㊂f i m操纵子基因:f i m基因簇编码沙门菌I型菌毛,包含f i m A等9个基因[62],目前,已有f i m A㊁f i mW和f i m Y报道作为沙门菌属检测靶点㊂f i-m A编码菌毛主要亚单位蛋白,但沙门菌㊁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f i m A基因具有同源性,1996年,C o-h e n等[26]对f i m A基因序列进行研究,选取其中高特异性片段设计引物并建立P C R方法,能够准确区分376株沙门菌和34株非沙门菌,从而确定了f i-m A作为沙门菌属特异性靶点的应用功能㊂f i mW 和f i m Y都是调控基因,2014年,Z h a n g等[27]建立的f i mW-P C R能够将受试的68株沙门菌与12株非沙门菌进行区分;2002年,Y e h等[28]建立了f i m Y-P C 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仅45株沙门菌可以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而20株非沙门菌不能扩增㊂g y r B:是一种编码细菌D N A回转酶β亚基的看家基因,比16S r D N A具有更强的物种区分能力[63]㊂2011年,Y e等[30]通过分析g y r B基因序列,得到沙门菌特异性片段,经P C R检测所有被检沙门菌均可扩增得到366b p的特异性产物㊂h i l A:编码侵袭基因正调节蛋白,位于沙门菌致病性岛1(S P I1),在沙门菌感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其它革兰阴性菌中不存在[33]㊂2000年,G u o等[32]基于h i l A设计了两对P C R引物,其中H I L A2可用于沙门菌特异性检测㊂h n s:编码D N A结合蛋白,与肠杆菌科其它属细菌的基因序列差异较大,仅与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同源性㊂1993年,M a c i o r o w s k i等[37]在对沙门菌h n s基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了特异性P C R检测方法,对所有受试沙门菌的检测均为阳性㊂此外还有其它多个研究也使用该基因做为检测靶点[64-65]㊂i n v A:编码吸附和侵袭上皮细胞表面蛋白, 1992年,R a h n等[10]首次以i n v A基因为靶点建立了沙门菌P C R检测方法,通过对630株沙门菌和142株非沙门菌进行检测发现99.4%的沙门菌能够检测出特异性条带,而非沙门菌则无法扩增出相应的条带或仅能扩增出非特异性条带,证明了i n v A 广泛存在各个血清型的沙门菌中,可作为沙门菌属的候选检测靶点㊂此后该基因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38-39]㊂2018年,Y a n g等[29]对沙门菌L AM P检测方法的统计表明,i n v A基因占比高达74%㊂o m p C:编码外膜蛋白,是沙门菌及其它革兰阴性菌主要的结构蛋白㊂1996年,K w a n g等[43]根据o m p C序列设计引物建立P C R检测方法,能够成功区分60株沙门菌和42株非沙门菌㊂o r i C:是D N A的复制起点,基于该基因建立的P C R检测方法,可以将沙门菌与大肠杆菌等其它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区分,已广泛用于沙门菌属检测[47,66]㊂F l u i t等[46]利用沙门菌B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基于o r i C的特异性P C R引物,建立磁性免疫聚合酶链反应(M I P A),在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浓度分别107和101C F U的情况下,仍可检测出样品中鼠伤寒沙门菌㊂p h o P:是磷酸化调节子的一部分,调节沙门菌的毒力和巨噬细胞存活相关基因的表达[49]㊂L i 等[50]对115株肠杆菌科的p h o P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沙门菌属p h o P基因序列具有特异性,进而建立了p h o P-L AM P检测方法,可准确区分66株沙门菌和73株非沙门菌㊂r R N A靶点:包括16S r R N A和16~23S r R N A 靶点等㊂由于不同种的真细菌与古细菌间的16S r R N A基因的高度保守性,因而16S r R N A常被用于细菌的分类或种属鉴定[67]㊂L i n和T S e n[22,68]通过分析沙门菌16S r R N 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多条探针,其中以16SⅢ和16S F1为引物对,建立了能特异性检测沙门菌的P C R方法㊂16S r R N A与23S r R N 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 n t e r n a l t r a n s c r i b e d s p a c e r,I T S)也是一种r R N A,且不同细菌I T S长度和组成不同,因而也可以作为种属鉴定的靶序列㊂2005年,C h i u等[21]通过比较沙门菌和非沙门菌I T S序列,成功设计引物建立P C R方法,并对40株沙门菌和48株非沙门菌进行准确区分㊂t t r R S B C A:该基因簇包含5个基因,位于沙门菌毒力岛2(S P I2)附近,t t r A㊁t t r B和t t r C编码四硫代还原酶结构蛋白,t t r S和t t r R编码双组分调节系统的传感器和响应调节器组件㊂分子杂交结果表明,该操纵子存在于所有肠道沙门菌种和邦戈尔沙门菌种的菌株㊂2004年,M a l o r n y等[56]首次以t t r R S B C A为靶点建立实时P C R方法,成功区分了110株沙门菌和87株非沙门菌㊂02238期张萍等: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有一些沙门菌属分子检测方法,涉及的靶点如组氨酸转运操纵子基因h i s J[36]㊁i n v基因簇侵袭相关基因i n v E[40]㊁插入元件I S200[42]㊁质粒毒力相关基因s p v[54]和肠毒素基因s t n[55]等㊂2.2沙门菌种分子检测方法沙门菌属包括肠道沙门菌种和邦戈尔沙门菌种[6],目前只有关于肠道沙门菌种分子检测方法的报道㊂i r o B是铁调节蛋白基因,1997年Bäu m l e r 等[69]通过S o u t h e r n杂交发现,i r o B存在于肠道沙门菌种的所有亚种中,但在邦戈尔沙门菌种和其它肠杆菌科细菌中均不存在㊂针对i r o B建立的一种肠道沙门菌P C R检测方法,应用于197株细菌的检测,仅肠道沙门菌出现阳性条带㊂2.3沙门菌血清群分子检测方法沙门菌根据O抗原的差异可分为46个血清群[1],其中以A㊁B㊁C㊁D和E群最为常见,而目前报道的分子检测方法也主要用于鉴定以上常见血清群㊂沙门菌血清群检测靶点主要针对参与合成O 抗原的编码基因,这些基因通常聚集在r f b基因簇上㊂r f b基因簇:包括r f b㊁w z x和w z y等㊂r f b编码糖基合成酶和转移酶,用于合成和组装O抗原㊂1993年L u k等[70]根据r f b J(B)㊁r f b J(C2)和r f b S (D)设计3对P C R引物,在总共123个测试的临床分离物中准确鉴定了属于血清群B㊁C2和D(A)群的所有40株沙门菌㊂但该方法不能鉴定血清群C1,且由于血清群A和D的靶基因仅有一个核苷酸碱基不同,同源性极高,难以区分㊂w z x(r f b X)编码一种具有12个跨膜片段的膜蛋白,负责将O抗原单位从细胞质转移至细胞周质中[71-72]㊂2007年H e r r e r a-L e n等[73]利用w z x-m P C R成功区分了沙门菌血清群B㊁C1㊁C2㊁D和E的分离株㊂w z y编码O抗原聚合酶,负责将细胞周质中的O抗原单位聚合在周质表面㊂2007年F i t z g e r a l d等[7]将沙门菌的r f b基因簇中的a b e㊁w z x㊁w z y等基因作为检测靶点,可以区分血清群A(D)㊁B㊁C1㊁C2㊁E和O13的菌株㊂I S200/I S1351:I S200和I S1351属于沙门菌插入基因,研究表明沙门菌D(O9)群菌株与其它血清群相比,其序列中包含一段I S200/I S1351联合序列,因此可将该联合序列作为D(O9)群的检测靶点㊂2008年O k a m u r a等[74]以I S200/I S1351联合序列为靶点,成功建立了特异性检测D(O9)群的L MA P方法㊂2.4沙门菌血清型分子检测方法以肠炎沙门菌㊁鼠伤寒沙门菌等为代表的沙门菌血清型是目前流行最广泛的病原,能够感染人和各类动物,引起各种沙门菌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㊂这里将主要介绍此类流行性较广泛的血清型[75-100](表2)㊂2.4.1肠炎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靶点如下㊂p r o t6E:属于沙门菌菌毛蛋白编码基因㊂2006年C l a v i j o等[101]研究肠炎沙门菌在蛋清中存活相关基因时发现两个肠炎沙门菌特异性基因:p r o t6E和S E N4287㊂C o r n e l i a和R e i n e r[77]以p r o t6E为靶点建立的实时P C R,能够准确鉴定95%(75/79)的肠炎沙门菌,而其它54个血清型(119株)非肠炎沙门菌均没有检出㊂s d f I与l y g D:s d f I编码沙门菌差异性基因片段I,常作为靶点用于肠炎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78],但该基因与都柏林沙门菌同源性较高,需要进一步截取高特异性片段作为检测靶点㊂l y g D 是s d f I基因片段中一段高特异性序列,仅存在于肠炎沙门菌,所有非肠炎沙门菌血清型均不含有该基因,X i o n g等[76]利用上述基因成功建立了区分不同D群血清型的多重P C R方法㊂s e f A:编码S E F14菌毛主要亚单位结构蛋白基因㊂1996年,W o o d w a r d等[79]首次以该基因为靶点建立P C R法用于肠炎沙门菌的检测㊂但该基因也存在于鸡伤寒等少数D群血清型中,G o n g等[102]建立了以该基因为靶点的L AM P法用于检测肠炎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进一步的区分可通过菌落形态特征㊂2.4.2鼠伤寒沙门菌主要靶点包括苹果酸脱氢酶编码基因m d h和多种未知功能基因㊂m d h:苹果酸脱氢酶编码基因,是三羧酸循环的一种酶,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㊂1999年L i n和T s e n[84]将鼠伤寒沙门菌和其它细菌的m d h基因序列进行比较,成功建立了能特异性扩增鼠伤寒沙门菌的P C R方法㊂对所有鼠伤寒沙门菌均可扩增出261b p的产物,而其它血清型和非沙门菌菌株均未出现假阳性结果㊂除上述基因外,目前还报道多种未知功能基因,包括S TM0159㊁S T M4200㊁S T M4492㊁S T M4495㊁S T M4497等[81-82,85-87],其中S TM4497使用频率最1223畜牧兽医学报54卷表2沙门菌血清型分子检测方法T a b l e2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c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e r o v a r s血清型S e r o v a r检测靶点D e t e c t i o n t a r g e t s基因功能G e n e f u n c t i o n检测方法D e t e c t i o n m e t h o d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肠炎沙门菌I E-1未知m P C R[75] S a l m o n e l l a E n t e r i t i d i s l y g D未知m P C R[76]p r o t6E菌毛蛋白r e a l-t i m e P C R[77]s a f A孢子外壳组装蛋白L AM P[29]s d f I未知L AM P[78]s e f A菌毛结构蛋白P C R[79]S E N0997未知m P C R[80]S E N1383未知m P C R[81]S E N1392未知m u l t i p l e x q P C R[82]s p y A T P非依赖性周质蛋白重折叠与伴侣蛋白m P C R[83]鼠伤寒沙门菌f l i C-c鞭毛蛋白m P C R[75] S a l m o n e l l a T y p h i m u r i u m m d h苹果酸脱氢酶P C R[84]S TM0159未知m P C R[81]S TM4200未知m u l t i p l e x q P C R[82]S TM4492未知m P C R[85]S TM4495未知m P C R[86]S TM4497未知P C R[87]伤寒沙门菌f l i C-d鞭毛蛋白P C R[88] S a l m o n e l l a T y p h i S T B HU C C B_38510未知L AM P[89]S T Y1599未知m P C R[90]S T Y2879未知L AM P[91]S T Y4669未知m P C R[81]t y v C D P-酪氨酸-2-差异构酶m R T-P C R[92]鸡白痢沙门菌c i g R未知m P C R[93] S a l m o n e l l a P u l l o r u m f l h B鞭毛生物合成蛋白m P C R;P C R[76,94]y b g L未知m P C R[55]印第安纳沙门菌A7P63_09100未知m P C R;L AM P[4,95] S a l m o n e l l a I n d i a n a A7P63_13850未知P C R[96]MG752992未知C P A[97]鸡伤寒沙门菌c i g R未知m P C R[93] S a l m o n e l l a G a l l i n a r u m f l h B鞭毛生物合成蛋白m P C R;P C R[76,94]海德尔堡沙门菌A C F69659未知m P C R[80] S a l m o n e l l a H e i d e l b e r g婴儿沙门菌M.s i n I未知m P C R[81] S a l m o n e l l a I n f a n t i s甲型副伤寒沙门菌f l i C-a鞭毛蛋白P C R[98] S a l m o n e l l a P a r a t y p h i A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 P A B_01124未知P C R[99] S a l m o n e l l a P a r a t y p h i B猪霍乱沙门菌f l i C鞭毛蛋白P C R[100] S a l m o n e l l a e n t e r i c a s e r o v a rC h o l e r a e s u i s高㊂2006年K i m等[87]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获得10个鼠伤寒沙门菌特异性基因,分别设计引物,进行P C R验证,最终确定S T M4497特异性最高,此后该基因被多次用于鼠伤寒沙门菌的检测靶点[4,103]㊂22238期张萍等: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2.4.3鸡白痢/鸡伤寒沙门菌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菌属于无运动性沙门菌㊂由于鸡白痢㊁鸡伤寒沙门菌的c i g R和f l h B序列比其它血清型沙门菌短,利用该特点,以c i g R或f l h B为检测靶点,可进行无运动性沙门菌的检测[76,93-94]㊂此外由于鸡白痢㊁鸡伤寒沙门菌都不具有运动性,且在抗原型㊁病原学㊁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等多方面具有相似性,难以通过常规的诊断或血清学方法进行区分[104],因此分子检测方法至关重要㊂目前已报道了多种分子鉴别方法,涉及f i mH㊁f l i C㊁g l g C㊁r a t A㊁r f b S和s p e C等检测靶点,其中基于g l g C与s p e C可变区的二重P C R和基于r a t A可变区的P C R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104]㊂2.4.4基于f l i C基因靶点的血清型检测f l i C 编码沙门菌鞭毛抗原㊂沙门菌属具有两相鞭毛抗原,第1相称为特异相,采用小写字母a㊁b㊁c z1㊁z2㊁z3㊁ z88表示,为部分血清型特有;第2相称为非特异相,采用阿拉伯数字1㊁2 7表示,为许多沙门菌共有[105]㊂沙门菌鞭毛基因高变区通常具有独特的核苷酸序列,在沙门菌各血清型中呈多样性,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㊁鼠伤寒沙门菌㊁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等的检测[75,88,98,100]㊂Z h o u等[98]基于甲型副伤寒鞭毛基因f l i C-a建立的P C 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与血清检测结果一致,但使用的样品量仅有常规方法的一半㊂P a ião等[75]根据鼠伤寒沙门菌鞭毛基因f l i C-c高变区(794 1226)设计引物,建立多重P C R方法,对所有鼠伤寒沙门菌均检测出目的片段,而其它血清型及非沙门菌则没有扩增条带,表明鼠伤寒沙门菌f l i C-c高变区可作为其检测靶点㊂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f l i C-d,基因全长1530b p,其中d抗原Ⅵ区(969 1077)具有高度特异性㊂S o n g等[88]以f l i C-d为伤寒沙门菌检测靶点,建立的P C R检测方法成功区分了伤寒病例样本和健康者样本㊂C h i u 等[100]比较了猪霍乱沙门菌与其它血清型及非沙门菌属肠杆菌科细菌的f l i C基因序列,成功建立P C R检测方法㊂该方法结合v i a B靶点能将猪霍乱沙门菌与其它细菌进行区分㊂2.4.5其它血清型除上述常见血清型外,其它部分血清型也成功筛选到特异性靶点并建立了分子检测方法,如印第安纳沙门菌(A7P63_09100㊁A7P63_13850和MG752992)[95-97]㊁海德尔堡沙门菌(A C F69659)[80]㊁伤寒沙门菌(t y v㊁S T B HU C C B_38510㊁S T Y1599㊁S T Y2879和S T Y4669)[81,89-92]㊁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 P A B_01124)和婴儿沙门菌(M. s i n I)等[81,99]㊂但这些基因的功能往往没有得到鉴定,其应用也不够广泛,还需进一步研究与验证㊂3讨论根据沙门菌的分类特点,可将分子检测方法分为四类,即沙门菌属㊁肠道沙门菌种㊁沙门菌血清群和沙门菌血清型㊂其中沙门菌属和沙门菌重要血清型的分子检测方法报道最多,其应用也最广泛㊂沙门菌属分子检测方法的靶点主要涉及抗原决定簇㊁外膜蛋白㊁D N A结合蛋白和毒力相关基因等㊂这些基因中有些在个别沙门菌血清型中缺失,会引起假阴性的结果,需要特别注意,如i n v A[106];也有些基因普遍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中,易发生交叉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如f i m A和o m p C[106-107]㊂为找到最合适的检测靶点,多个报道曾对这些基因的特异性进行了比较与评价㊂如E n d l e y等[108]比较了f i m A和h n s引物的特异性,结果显示h n s引物可对梭菌非特异性扩增,而f i m A引物特异性更强㊂M a l o r n y等[106]评估了o m p C㊁o r i C和i n v A等,结果表明i n v A在沙门菌P C R检测方面更加有效㊂S h a b a r i n a t h等[64]比较了h n s㊁i n v A和i n v E,其中h n s的检测效率优于i n v A和i n v E㊂不同报道选择的基因不同,使用的血清型和菌株不同,得到的最优靶点也不同,但没有报道所选择的全部基因均是最优靶点,因此选择沙门菌属特异性检测靶点建立分子检测方法时,可以多选几种进行分析验证㊂沙门菌血清型分子检测方法针对的靶点主要是基于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所获得,其中很多为功能未注释的基因㊂本文整理了11个血清型共计36个检测靶点,其中超过一半的基因功能未注释㊂由于目前分析时所用的基因组数据量较大,往往具有较好的特异性㊂其中有些是经典的靶点,如鼠伤寒沙门菌的S T M4497[87]㊂f l i C是沙门菌另一比较重要的血清型检测靶点,其编码的鞭毛抗原是划分沙门菌血清型的重要依据,根据高变区序列设计引物,可进行不同血清型的鉴定[75,88,98,100],但f l i C单独使用时不能区分某些具有相同O抗原的血清型(如猪霍乱沙门菌与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此时需要结合其它靶点才能有效区分[100]㊂多个靶点结合使用的情况还出现在属和型的检测,如K h a l t a b a d i等[109]进行鼠伤寒沙门菌鉴定时结合使用了属特异性靶点3223畜牧兽医学报54卷i n v A和型特异性靶点m d h㊂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沙门菌分型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建议可同时选择两种以上的检测靶点来建立分子检测方法㊂目前关于肠道沙门菌种和血清群的分子检测方法报道数量有限㊂由于邦戈尔沙门菌常见于冷血无脊椎动物,很少引起温血动物沙门菌病例[110],因此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仅报道了针对i r o B靶点的肠道沙门菌种特异性分子检测方法[69]㊂而沙门菌血清群的分子检测方法主要针对几种参与合成O抗原的编码基因(如r f b㊁w z x和w z y等)[7,70-71]㊂自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迅猛,尤其当2005年第一台高通量测序仪454推出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飞跃发展,细菌全基因组测序也在不断完成[111]㊂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发掘新检测靶点的研究应运而生,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沙门菌新检测靶点[96,112]㊂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更多㊁更可靠的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将会应用于临床检测中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Y E Q H,S HA N G Y T,C H E N M T,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n o v e l s e n s i t i v e a n d r e l i a b l e s e r o v a r-s p e c i f i c t a r g e t s f o r P C R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s e r o v a r s H a d a r a n d A l b a n y b y P a n-G e n o m e a n a l y s i s[J].F r o n t M i c r o b i o l,2021,12:605984.[2] Y A N G B W,Q U D,Z HA N G X L,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e r o v a r s i n r e t a i lm e a t s o f m a r k e t p l a c e i n S h a a n x i,C h i n a[J].I n t JF o o d M i c r o b i o l,2010,141(1-2):63-72.[3] MA J OW I C Z S E,MU S T O J,S C A L L A N E,e t a l.T h e g l o b a l b u r d e n o f n o n t y p h o i d a l S a l m o n e l l ag a s t r o e n t e r i t i s[J].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2010,50(6):882-889.[4] X U J X,Z HA N G P,Z HU A N G L L,e t a l.M u l t i p l e x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t o d e t e c tS a l m o n e l l a s e r o v a r s I n d i a n a,E n t e r i t i d i s,a n dT y p h i m u r i u m i n r a w m e a t[J].J F o o d S a f,2019,39(5):e12674.[5] K I R K M D,P I R E S S M,B L A C K R E,e t a l.W o r l d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e s t i m a t e s o f t h e g l o b a l a n dr e g i o n a l d i s e a s e b u r d e n o f22f o o d b o r n e b a c t e r i a l,p r o t o z o a l,a n d v i r a l d i s e a s e s,2010:a d a t a s y n t h e s i s[J].P L o S M e d,2015,12(12):e1001921.[6] L AMA S A,M I R A N D A J M,R E G A L P,e t a l.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 o f n o n-e n t e r i c a s u b s p e c i e s o fS a l m o n e l l a e n t e r i c a[J].M i c r o b i o l R e s,2018,206:60-73.[7] F I T Z G E R A L D C,C O L L I N S M,V A N D U Y N E S,e t a l.M u l t i p l e x,b e a d-b a s e d s u s p e n s i o n a r r a yf o rm o l e c u l a r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c o mm o n S a l m o n e l l as e r o g r o u p s[J].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07,45(10):3323-3334.[8]龚建森,王鑫,韩先干,等.不同培养条件对禽源沙门菌菌毛基因表达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4,45(1):116-122.G O N G J S,WA N G X,HA N X G,e t a l.E f f e c t s o fd i f fe r e n t b a c t e r i a l c u l t u r e c o n d i t i o n o n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 a v i a n S a l m o n e l l a f i m b r i a l g e n e s[J].A c t aV e t e r i n a r i a e t Z o o t e c h n i c a S i n i c a,2014,45(1):116-122.(i n C h i n e s e)[9] Z HU A N G L L,G O N G J S,J I Y X,e t a l.L a t e r a lf l o w f l u o r e s c e n t i mm u n o a s s a y b a s e d o n i s o t h e r m a l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r a p i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d e t e c t i o n o f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J].A n a l y s t,2020,145(6):2367-2377.[10] R A H N K,D E G R A N D I S S A,C L A R K E R C,e t a l.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o f a n i n v A g e n e s e q u e n c e o f S a l m o n e l l at y p h i m u r i u m b y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a s a s p e c i f i cm e t h o d o f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J].M o l C e l l P r o b e s,1992,6(4):271-279.[11] R I C K E S C,K I M S A,S H I Z,e t a l.M o l e c u l a r‐b a s e d i d e n t i f ic a t i o n a nd de t e c t i o n of S a l m o n e l l a i nf o o d p r o d u c t i o n s y s t e m s:c u r r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s[J].JA p p l M i c r o b i o l,2018,125(2):313-327.[12] P I L L A S D,R I C K E B S C.S t r a t e g i e s t o a c c e l e r a t et h e a p p l i c a b i l i t y o f g e n e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 s f o rp a t h o g e n d e t e c t i o n i n m e a t a n d m e a t p r o d u c t s[J].C r i t R e v M i c r o b i o l,1995,21(4):239-261.[13] B A R R OW P A.E L I S A s a n d t h e s e r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o f S a l m o n e l l a i n f e c t i o n s i n p o u l t r y:a r e v i e w[J].E p i d e m i o l I n f e c t,1992,109(3):361-369.[14] WA T T I A U P,V A N H E S S C H E M,S C H L I C K E RC,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 c l a s s i c a l s e r o t y p i n g a n dP r e m i T e s t a s s a y f o r r o u t i n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c o mm o nS a l m o n e l l a e n t e r i c a s e r o v a r s[J].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08,46(12):4037-4040.[15] S C H R A D E R K N,F E R N A N D E Z-C A S T R O A,C H E U N G W K W,e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 o f c o mm e r c i a la n t i s e r a f o r S a l m o n e l l a s e r o t y p i n g[J].J C l i nM i c r o b i o l,2008,46(2):685-688.[16] T A N K O U O-S A N D J O N G B,S E S S I T S C H A,S T R A L I S-P A V E S E N,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n42238期张萍等:沙门菌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 m i c r o a r r a y m e t h o d f o r S a l m o n e l l as e r o t y p i n g[J].M i c r o b B i o t e c h n o l,2008,1(6):513-522.[17] MA S HO U F R Y,A L I K HA N I M Y,A Z A D I S.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e c i e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c l i n i c a ls p e c i m e n s b y s e r o t y p i n g a n d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r e a c t i o n[J].S a u d i M e d J,2007,28(11):1751-1753.[18] P A R K S H,A Y D I N M,K HA T I WA R A A,e t a l.C u r r e n t a n d e m e r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f o r r a p i d d e t e c t i o n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i n p o u l t r y a n dp o u l t r y p r o d u c t s[J].F o o d M i c r o b i o l,2014,38:250-262.[19]杨柳,胡文忠,姜爱丽,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9):372-375,379.Y A N G L,HU W Z,J I A N G A L,e t a l.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i n m 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g y m e t h o d s f o r d e t e c t i o no f S a l m o n e l l a[J].S c i T e c h n o l F o o d I n d,2016,37(9):372-375,379.(i n C h i n e s e)[20] G H O R A S H I M S,P A N T S D,G H O R A S H I S A.C o m p a r i s o n o f c o l o u r i m e t r i c l o o p-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L A M P),P C R a n d h i g h-r e s o l u t i o n m e l tc u r v e a n a l y s i s a nd c u l t u r e-b a se d d i a g n o s t i c a s s a y s i n t h ed e t e c t i o n o f t h r e e S a l m o n e l l a s e r o t y p e s i n p o u l t r y[J].A v i a n P a t h o l,2022,51(5):476-487.[21] C H I U T H,C H E N T R,HWA N G W Z,e t a l.S e q u e n c i n g o f a n i n t e r n a l t r a n s c r i b e d s p a c e r r e g i o n o f16S-23S r R N A g e n e a n d d e s i g n i n g o f P C R p r i m e r sf o r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i n f o o d[J].I n tJ F o o d M i c r o b i o l,2005,97(3):259-265. [22] L I N C K,T S E N H Y.U s e o f t w o16S D N A t a r g e t e d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 s a s P C R p r i m e r s f o r t h e s p e c i f i c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i n f o o d s[J].J A p p lB a c t e r i o l,1996,80(6):659-666.[23] O L S E N E V,G I B B I N S C S,G R A Y S O N J K.R e a l-t i m e F R E T P C R a s s a y f o r S a l m o n e l l a e n t e r i c as e r o t y p e d e t e c t i o n i n f o o d[J].M i l M e d,2009,174(9):983-990.[24] Z HU A N G L,G O N G J,L I Q,e t a l.D e t e c t i o n o f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b y a l o o p-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L AM P)m e t h o d t a r g e t i n gbc f D g e n e[J].L e t t A p p l M i c r o b i o l,2014,59(6):658-664.[25] U D D I N S M,I B R A H I M F,S A Y A D A A,e t a l.Ap o r t a b l e a u t o m a t i c e n d p o i n t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a m p l i c o n s o f l o o p 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o n m i c r o f l u i d i c c o m p a c t d i s k p l a t f o r m[J].S e n s o r s(B a s e l),2015,15(3):5376-5389.[26] C OH E N H J,M E C HA N D A S M,L I N W.P C R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f i m A g e n e s e q u e n c e o fS a l m o n e l l a t y p h i m u r i u m,a s p e c i f i c m e t h o d f o r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J].A p p l E n v i r o nM i c r o b i o l,1996,62(12):4303-4308.[27] Z HA N G J Y,D O N G L W,R E N Q,e t a l.S i m p l ea n d r a p i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b y d i r ec t P C R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o f g e n e f i mW[J].C u r r M i c r ob i o l,2014,69(4):429-435.[28] Y E H K S,C H E N T H,L I A O C W,e t a l.P C R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S a l m o n e l l a t y p h i m u r i u m f i m Yg e n e s e q u e n c e t o d e t e c t t h e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e c i e s[J].I n t J F o o d M i c r o b i o l,2002,78(3):227-234.[29] Y A N G Q R,D OM E S L E K J,G E B L.L o o p-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S a l m o n e l l ad e t e c t i o n i n f o o d a n d f e e d:c u r r e n t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a n df u t u r e d i r e c t i o n s[J].F o o d b o r n e P a t h og D i s,2018,15(6):309-331.[30] Y E X H,WA N G Y M,L I N X G.A g y r B-t a r g e t e dP C R f o r r a p i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J].C u r rM i c r o b i o l,2011,63(5):477-483.[31] OH S J,P A R K B H,J U N G J H,e t a l.C e n t r i f u g a ll o o p-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m i c r o d e v i c ef o r r a p i d,m u l t i p l e x a n d c o l o r i m e t r i c f o o d b o r n ep a t h o g e n d e t e c t i o n[J].B i o s e n s B i o e l e c t r o n,2016,75:293-300.[32] G U O X,C H E N J R,B E U C HA T L R,e t a l.P C R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e n t e r i c a s e r o t y p e M o n t e v i d e oi n a n d o n r a w t o m a t o e s u s i n g p r i m e r s d e r i v e d f r o mh i l A[J].A p p l E n v i r o n M i c r o b i o l,2000,66(12):5248-5252.[33] C HU J,S H I N J,K A N G S,e t a l.R a p i d a n ds e n s i t i v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e c i e s t a r g e t i n g t h eh i l A g e n e u s i n g a l o o p-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a s s a y[J].G e n o m i c s I n f o r m,2021,19(3):e30.[34] B E J A K,MA H B U B A N I M H,B O Y C E M J,e t a l.D e t e c t i o n o f S a l m o n e l l a s p p.i n o y s t e r s b y P C R[J].A p p l E n v i r o n M i c r o b i o l,1994,60(1):368-373.[35] C H E N W,MA R T I N E Z G,MU L C HA N D A N I A.M o l e c u l a r B e a c o n s:a r e a l-t i m e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r e a c t i o n a s s a y f o r d e t e c t i n g S a l m o n e l l a[J].A n a lB i o c h e m,2000,280(1):166-172.[36]贾艳艳,何雷,郁川,等.L AM P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沙门菌h i s J基因方法的建立[J].畜牧与兽医,2015,47(10):75-78.52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上世纪80年代,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问世并日益成熟,抗沙门氏菌各种o抗原、h抗原单抗都随之建立起来,并取代了常规因子血清进行血清学鉴定、伤寒诊断,显示出单抗的优越性能。

目前正在研制肠炎沙门氏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hgm,两株单抗联合使用将会更准确地检测肠炎沙门氏菌。

文其乙等人在前人基础上应用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b8和de7建立了检测沙门氏菌的直接elisa方法,并形成了快速检测试剂盒[3]。

22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dot-elisa)试验是一项免疫学检测技术。

桑杰等以硝酸纤维膜为固相载体,利用沙门氏菌多价血清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制备的羊抗兔igg,成功地建立对香肠的dot-elisa检查法,同时,采用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作为对照试验。

结果显示,在86份香肠中,用dot-elisa检出沙门氏菌阳性为36份,阳性率为4186%;而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检出沙门氏菌阳性为34份,阳性率为3952%,经统计分析,t=0311,p﹥005,两种方法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4]。

23 全自动荧光酶标免疫快速筛选法(mini-vidas快速筛选法)mini-vidas快速筛选法是一套全自动食品致病菌检测方案。

沙门氏菌的抗原鉴别是基于在vidas仪器内进行的酶联荧光免疫分析。

沸煮一定的增菌肉汤,加入试剂条内,肉汤中的混合物在特定的时间内循环于spr内外。

沙门氏菌抗原存在则与包被在spr内的单克隆抗体结合,碱性磷酸酶的抗体在spr内外循环与结合在spr内壁上的沙门氏菌抗原结合。

废物-4-甲基伞形磷酸酮被spr壁上的酶转化成荧光物-4甲基伞形酮。

荧光强度由光学扫描器测定。

试验结果由计算机自动分析。

产生基于荧光测试的试验值与标准比较后打印出每一个被测样品的阳性或阴性结果报告。

利用此方法进行沙门氏菌检测,只要增菌培养基,不需纯培养,增菌——上机后49h即可检测出结果。

具有省时、方便、灵敏、假阳性少等特点[5]。

3 分子生物学方法31 分离培养①取对数生长的沙门氏菌细胞,经消化后接种在预先放置盖有玻片的6孔板中;②待细胞生长成单层后将盖玻片取出,并采用pbs将细胞洗涤3次;③采用4%的多聚甲醛在4℃的温度下进行固定,并采用pbs溶液将细胞进行洗涤3次;④并在通透细胞膜中加入5%的triton溶液浸泡15min,并采用pbs洗涤3次;⑤采用甲醇溶液将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进行封闭,并于室温20℃采用pbs溶液将样本洗涤3次;⑥将含有二抗的正常动物血清放湿盒进行封闭,并于室温下20℃进行放置;⑦将悬浮液中加入羊抗人β波形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在37℃温度中将样本进行孵育2小时,并在4℃的冰箱中放置保存;⑧往样本溶液中加入生物素化二抗,并在室温下孵育15min,同时采用pbs溶液洗涤3次;⑨往样本溶液中加入过氧化物酶标链霉素,并在室温下孵育15min,同时采用pbs 溶液洗涤3次;⑩往样本溶液中加入dba显示剂对样本进行显色;○11采用自来水对样本进行洗涤,并采用苏木素对样本进行复染,进行封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细胞的情况。

32 转染①在转染前一天,将细胞消化并分别接种在6个孔板中,同时在浓度为5%的co2溶液中将其孵化道培养箱中,当细胞铺满孔板约60%-80%时对样本进行转染;②转染方法按照生厂商提供实验方法进行操作;③将含有阴性荧光的notch1100pmol中的notch1转染培养后与含有5ug的脂质体的notch1进行转染培养,并静置20min后将其制备为转染复合物;④将转染复合物加入到转染的培养基中,并加入转染培养基将每个孔的体积调至2000ul;⑤将样本溶液置于含有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孵化培养5-7h后,更换含有10%的胎牛血清以及双抗的dmem/f12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h;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转染的情况,并根据转染率=荧光视野细胞数/明视野细胞数x100%,从而计算细胞转染率;⑦beta-catenin notch1转染方法同上。

33 总rna的提取总rna的提取方法如下:①当孔板长满细胞至85%-95%时,将上清液去除,并采用pbs将上清液漂洗2次;②在每孔中加入1mltrizol试剂,并对样液进行摇匀,同时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消化3-5min,直接细胞脱壁,样液粘稠为止;③在每个孔中将消化好的细胞裂解液吸收到处理过的15ml的ep试管中,并加入氯仿02ml,对样品液轻摇至15s;④将样本溶液于室温下静置3min 后,将样本溶液置于4℃中进行离心15min;⑤取上清液置新的ep 管中,并加入05ml的异丙醇,同时在室温下静置10min;⑥将样本溶液进行离心10min,直至见到rna沉淀于ep管底内部;⑦将上清液弃置,并采用75%的乙醇将样本溶液进行洗涤,并在4℃中进行离心15min;⑧将上清液弃置,采用小tip吸干液体,将沉淀物风干,并加入cepc处理水,吹打均匀,并在水浴中将rna溶解,测定od值。

34 逆转录按照rt试剂盒的操作经逆转录获取cdna,具体方法如下:①准备ep试管065ml。

②冰上操作:往ep管中加入10ul的depc水,1ul的引物,总rna含量为1ul,并进行短暂离心。

③将样本置于65℃的水浴中加热5min,并立刻置于冰上。

④反应体系:含有4ul的5x rt buffer,1ul rna,2ul的10mmdntp,10ul rnase free h2o,1ul 浓度为10u/ul的rnase inhibitor,1ul的revertra ace,总体系溶液为20ul。

⑤反应条件:在42℃中反应20min;95℃中反应5min,在4℃中反应5min。

⑥将样本置于cdna在温度为﹣20℃中进行保存。

35 将变性蛋白样品进行sds﹣page电泳①清洗玻璃板;②灌胶:将凝胶充分聚合后,拔出加样孔;③加入适量电泳缓冲液,并提取蛋白样本100ug,小心加入样孔中;④浓缩凝胶以60v进行电泳30min,分离胶则以100v进行电泳90min,并以蛋白marker条带进行分开,采用溴酚蓝结束电泳时间;⑤转膜:取与凝胶面积大小相当的醋酸纤维膜用甲醛进行浸泡5min,并置于转膜缓冲液中制备备用,按照3层滤纸,按照醋酸纤维素滤膜、凝胶、3层滤纸的顺序逐张进行叠放,在凝胶上面合上夹子,讲气泡赶走,并将其置于预冷转膜槽中,给予足量的转膜缓冲溶液,并以200ma的电流进行电泳;⑥免疫反应:采用tbst膜置于5%脱脂牛奶进行封闭,并在温室摇床中摇匀1小时。

分别加入beta-catinen、mmp﹣9单克隆抗体,并在4℃中孵化过夜,并在常温下对样本进行脱色,置于摇床中进行摇匀,并采用tbst进行洗涤3次,每次洗涤时间为10min。

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鼠抗羊二抗,并在室温下孵育1小时,置于摇床中进行摇匀,并采用tbst进行洗涤3次,每次洗涤时间为10min;⑦曝光处理:采用ecl发光试剂盒对样本进行化学荧光反应,并在暗室环境中压片5min,加入显影液,定影液3min;将胶片进行拍照及扫描,净光密度值采用凝胶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1] 王秀茹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9-318[2] gb /t47894 – 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s][3] 文其乙,焦心安直接 elisa 检测沙门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1995,15(2):105-111[4] 桑杰,史小为dot-elisa 检查香肠中沙门氏菌的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7,(03):6-8[5] 付丽红,王晓闻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09(1):6-8[6] 王晶,王林,黄晓蓉主编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筛选法[a]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0:138-144 [7] 杨平,杨迎伍,陈伟,等食品中四种致病微生物的多重 pcr 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5):90-94[8] 陈弟事,郭万柱,徐志文,等猪霍乱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以及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020-6023[9] 李光伟,邱杨,肖性龙,等沙门氏菌荧光实时定量pcr 检测试剂的研制和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496-499 [10] h irose k,itoh ki,n akajim a h,et alselective amplification of lyv(rfbe),pa(rfbs),viab,and flie genes by multiplex pcr for identification of salmonella enter case rovars typhi and paratyphia[j]jc lin microbiol,2002,(40):633-636[11] cocolin l,man zanom,astorig,et ala highly sensitiveand fast no radio ac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from salmonella serovars,such as salmonella typhi in blood specimens[j]immanuel med microbial,1998,22(3):233-239[12] baumler a j,h effron f,reissb rod t rrapid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enteric a with primers specific for iro b[j]jm icrobiol,1997,(35):1224-1230[13] c alva e,ordonez l g,fen andezmora m,et aldistinctive is200 inscrtion between gyra and resc genes in salmonella typhi[j]j clin microbiol,1997,35:3048-3053[14] d avidw,jane t,s ion pgdetection of pcr products using self probing amp icons and f fluorescence[j]nature biotechnology,1999,(17):804-807[15] 谢晓东,蒋蓉芳,宋伟民蝎形引物pcr 快速检测环境水样中沙门氏菌[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20(2):115-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