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实验

合集下载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采集昆虫,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同时,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提高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16日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采集到的昆虫标本2. 实验工具:- 捕虫网- 毒瓶(玻璃瓶、脱脂棉、乙酸乙酯)- 镊子- 手套- 采集管- 镜子- 记录本- 相机四、实验内容1. 采集昆虫- 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方法。

- 采集地点:农田、森林、湿地等。

2. 昆虫标本制作- 清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镊子取出,去除杂质。

- 固定:将昆虫放入毒瓶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浸泡固定。

- 压制:将固定后的昆虫放入采集管中,用压板压实。

- 干燥:将压制好的昆虫标本放入干燥箱中,干燥24小时。

3. 观察与鉴定-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触角、足等部分。

- 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

- 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

五、实验结果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标本50余种,包括蜻蜓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2. 部分昆虫鉴定结果:- 蜻蜓目:蜻蜓、豆娘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金龟子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 双翅目:蚊、蝇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了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2. 学会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3. 增强了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建议1. 在野外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昆虫。

2. 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要妥善保存,避免损坏。

3. 在观察和鉴定昆虫时,要仔细观察,避免误判。

4. 多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

观察昆虫步骤实验报告

观察昆虫步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步骤。

3. 提高对昆虫的兴趣和认知。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蝴蝶、蜻蜓、蚂蚁、蜘蛛等。

2. 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铅笔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昆虫标本:在野外或家中寻找昆虫,将它们带回实验室。

(2)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和铅笔。

2. 观察昆虫(1)昆虫外部形态观察①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②观察昆虫的足: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③观察昆虫的翅: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2)昆虫内部结构观察①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②观察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③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3. 记录观察结果(1)记录昆虫的名称、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特征。

(2)将观察结果绘制成昆虫图。

4. 实验总结(1)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分析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昆虫的翅退化、足的节名称等。

(3)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昆虫,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2)昆虫的足:昆虫的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3)昆虫的翅:昆虫的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4)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5)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昆虫发育过程实验报告

昆虫发育过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发育过程,掌握昆虫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特点。

2. 观察昆虫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了解昆虫的生长规律。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 昆虫:家蚕、蝗虫、蝴蝶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培养皿、解剖镜、记录纸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观察昆虫完全变态发育过程(1)选取家蚕、蝴蝶等昆虫,观察其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2)分别记录各阶段昆虫的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等。

(3)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如幼虫与成虫形态差异大、生活习性不同等。

2. 实验二:观察昆虫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1)选取蝗虫等昆虫,观察其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2)分别记录各阶段昆虫的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等。

(3)分析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如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生活习性相近等。

3. 实验三:比较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差异(1)对比分析两种变态发育的特点,如发育阶段、形态变化、生活习性等。

(2)总结两种变态发育对昆虫生存的意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家蚕、蝴蝶等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1)卵阶段:家蚕、蝴蝶等昆虫的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多样。

(2)幼虫阶段:幼虫体型细长,触角、口器、足等器官逐渐发育,生活习性以食草为主。

(3)蛹阶段:蛹体呈椭圆形,外表有一层硬壳,内部器官发生显著变化,准备进入成虫阶段。

(4)成虫阶段:成虫体型较大,翅膀展开,触角、口器、足等器官发育成熟,生活习性多样。

2. 实验二:蝗虫等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1)卵阶段: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多样。

(2)若虫阶段:若虫体型与成虫相似,但体型较小,触角、口器、足等器官逐渐发育,生活习性以食草为主。

(3)成虫阶段:成虫体型较大,翅膀展开,触角、口器、足等器官发育成熟,生活习性多样。

3. 实验三: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差异(1)发育阶段: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4. 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具有身体分节、外骨骼、头部、胸部和腹部等基本结构。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触角、翅膀、足、生殖器官等。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如蝶、蛾、蜻蜓、蚂蚁、蜜蜂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酒精、试管、标签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结构,记录昆虫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

2. 解剖昆虫,观察内部器官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目、科、属、种。

4. 对所观察到的昆虫进行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昆虫基本特征如下:(1)蝶、蛾:体型较大,触角丝状,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蜻蜓:体型较小,触角短小,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蚂蚁: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退化,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4)蜜蜂: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如下:(1)蝶、蛾:鳞翅目。

(2)蜻蜓:蜻蜓目。

(3)蚂蚁:膜翅目。

(4)蜜蜂:膜翅目。

3.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1)在观察昆虫时,要注意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以便正确分类。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地球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群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奥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增进对昆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4.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特征,如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头部结构、翅膀类型、足部构造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识别昆虫的种类,并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分类检索表、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解剖刀、镊子、剪刀、酒精、显微镜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位,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2. 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分类检索表,结合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

3. 解剖昆虫:选取一种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4. 分析昆虫生态习性: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5.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特征、分类结果、解剖过程和生态习性等信息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如头部的形状、翅膀的形状、足部的构造等。

2. 昆虫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将昆虫分为若干类,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

3. 昆虫解剖:通过解剖,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的形状、呼吸系统的构造等。

4. 昆虫生态习性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昆虫分类鉴定工具,如昆虫图鉴、检索表等。

3. 提高对昆虫形态特征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采集的昆虫标本,包括成虫、幼虫、卵等不同发育阶段。

2. 工具:昆虫图鉴、检索表、放大镜、镊子、酒精、标签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如身体颜色、体型、翅膀、触角、足等。

2. 根据昆虫图鉴,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

3. 使用检索表,进一步确定昆虫的种类。

4. 对鉴定结果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形态特征(1)观察昆虫整体形态,如体型、颜色、翅膀等。

(2)观察昆虫的头部,包括触角、口器、复眼等。

(3)观察昆虫的胸部,包括翅、足等。

(4)观察昆虫的腹部,包括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1)根据昆虫整体形态,初步判断其所属的目。

(2)结合昆虫的触角、口器、翅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科。

(3)根据昆虫的足、生殖器官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属。

3. 使用检索表确定昆虫种类(1)选择合适的检索表,如《中国昆虫名录》。

(2)按照检索表的顺序,逐项判断昆虫的特征。

(3)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昆虫的种类。

4. 撰写实验报告(1)概述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

(2)详细描述昆虫的形态特征和鉴定过程。

(3)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

(4)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共鉴定出10种昆虫,包括蝶类、蛾类、蜻蜓类、蜚蠊类等。

2. 通过观察昆虫形态特征,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在使用检索表进行鉴定时,发现部分昆虫特征存在相似之处,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4. 实验过程中,发现部分昆虫标本保存不完整,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

关于昆虫的科学小实验

关于昆虫的科学小实验

以下是一个关于昆虫的简单科学小实验,这个实验可以帮助你了解昆虫的习性:
实验名称:昆虫的趋光性
实验材料:
+ 一只手电筒
+ 一个透明玻璃罐子
+ 一些糖水或者水果汁
+ 几种不同种类的昆虫(如蚂蚁、蚊子、苍蝇等)
实验步骤:
1. 首先,在玻璃罐子底部放一些糖水或者水果汁,作为诱饵。

2. 然后,将手电筒打开,并将其放在玻璃罐子的一侧。

3. 把玻璃罐子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等待昆虫被吸引过来。

4. 观察昆虫如何被光线吸引,并记录下来。

5. 重复实验,使用不同种类的昆虫,看看结果是否一致。

实验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你会发现大多数昆虫会被光线吸引。

这是因为昆虫具有趋光性,它们会朝向光源飞行或者移动。

你可以通过这个实验了解昆虫是如何找到食物和繁殖地点的。

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要保持安静,避免干扰昆虫。

2. 在实验结束后,要将昆虫放回大自然中。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昆虫研究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活昆虫、观察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等。

2. 实验工具:记录本、笔、相机、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1)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3)观察昆虫的翅膀、足等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 昆虫内部器官观察(1)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3. 昆虫行为观察(1)观察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2)观察昆虫的防御、攻击等行为。

4. 昆虫生态观察(1)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了解其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共生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目的、材料与工具,熟悉实验操作方法。

2.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4. 观察昆虫行为: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5. 观察昆虫生态:在昆虫的生存环境中观察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记录观察结果。

6.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如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各异。

2. 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观察,发现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与人体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3. 昆虫行为: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雄虫追逐雌虫、雌虫选择产卵地点等。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2. 昆虫分类实验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四、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标本,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2.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4.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昆虫体型大小不一,有微小昆虫,也有体型较大的昆虫。

- 昆虫颜色多样,有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

- 昆虫翅膀有膜质和鳞片两种,部分昆虫无翅膀。

- 昆虫触角形状各异,有丝状、锤状、棒状等。

2. 昆虫分类结果:- 鞘翅目:甲虫类,如蚂蚁、甲虫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如蝴蝶、蛾、蚊等。

- 双翅目:蚊、蝇类,如蚊、蝇、蜻蜓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类,如蜜蜂、蚂蚁等。

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结果:- 食性:昆虫食性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

- 繁殖方式:昆虫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幼虫生、蛹生等。

- 栖息地:昆虫栖息地广泛,有陆地、水域、空中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昆虫观察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实验心得1. 观察昆虫时,要注意细节,如昆虫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分类昆虫时,要熟悉昆虫的分类特征,以便准确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第2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提高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校内昆虫观察实验。

初中昆虫的实验报告

初中昆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 掌握昆虫的形态结构。

3.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

4. 培养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明显的三段式身体结构、六条腿、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等特征。

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蚂蚁、蝴蝶、蚊子、蜻蜓等昆虫标本。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记录下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足等器官,记录下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2. 解剖昆虫(1)用解剖刀将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依次切开,观察昆虫的内脏器官。

(2)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记录下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分类昆虫(1)根据昆虫的形态结构,将昆虫分为头足亚门、有翅亚门和无翅亚门。

(2)观察昆虫的翅、足、触角等器官,进一步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目、科、属和种。

4. 实验记录(1)记录昆虫的名称、分类、形态结构、内脏器官等特征。

(2)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细描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观察到的昆虫形态结构特征:头部、胸部和腹部明显,触角、复眼、口器、足等器官清晰可见;内脏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

(2)昆虫分类结果:根据形态结构,将昆虫分为头足亚门、有翅亚门和无翅亚门;进一步分类得到不同的目、科、属和种。

2. 实验分析(1)昆虫具有明显的三段式身体结构,这是昆虫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之一。

(2)昆虫的足和触角具有感觉、运动和取食等功能,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和繁衍。

(3)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使其在幼虫和成虫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昆虫适应不同的环境。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观察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

昆虫样本制作实验报告(3篇)

昆虫样本制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样本制作的基本方法;2. 了解昆虫标本的种类和保存方法;3. 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标本制作是将昆虫实体固定、脱水、透明、染色、封藏等一系列处理过程,以保存昆虫的原貌,便于观察和研究。

制作昆虫标本主要有浸渍法和干燥法两种。

三、实验材料1. 昆虫:活体或已死亡的昆虫;2. 采集工具:镊子、剪刀、采集箱等;3. 制作材料:75%酒精、95%酒精、无水酒精、二甲苯、甘油、碘酒、胶水、标本盒等。

四、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1)采集时间:在昆虫活动高峰期进行采集,如早晨、傍晚或雨后;(2)采集地点:昆虫活动频繁的区域,如草地、树林、农田等;(3)采集方法:使用采集工具捕捉昆虫,放入采集箱中。

2. 制作昆虫标本(1)浸渍法:① 将采集到的昆虫放入75%酒精中浸泡,杀死昆虫并固定其形态;② 将浸泡后的昆虫取出,用剪刀将昆虫的足、翅等部分剪下,分别浸泡在95%酒精和无水酒精中,使昆虫脱水;③ 将脱水后的昆虫放入二甲苯中透明化,再浸泡在甘油中保存;④ 将透明化后的昆虫取出,用胶水固定在标本盒中。

(2)干燥法:① 将采集到的昆虫放入75%酒精中浸泡,杀死昆虫并固定其形态;② 将浸泡后的昆虫取出,用剪刀将昆虫的足、翅等部分剪下,分别浸泡在95%酒精和无水酒精中,使昆虫脱水;③ 将脱水后的昆虫放在通风处自然干燥,或使用吹风机吹干;④ 将干燥后的昆虫用胶水固定在标本盒中。

3. 保存昆虫标本将制作好的昆虫标本放入标本盒中,并在盒内放置干燥剂,如硅胶、石灰等,以防止标本受潮、发霉。

五、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制作了昆虫标本,并掌握了昆虫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六、实验讨论1. 制作昆虫标本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在制作昆虫标本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采集到的昆虫应尽快进行浸泡,防止昆虫腐烂;(2)浸泡和脱水过程中,应控制好酒精浓度和时间,以免影响昆虫的形态;(3)透明化过程中,应控制好二甲苯的浓度,避免昆虫变形;(4)固定昆虫标本时,应选择合适的胶水,确保标本固定牢固。

变态发育昆虫实验报告(3篇)

变态发育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过程,观察昆虫从卵到成虫的变化,探究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实验材料:1.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家蚕、菜粉蝶2.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蝗虫、蟋蟀3. 透明培养皿、镊子、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记录纸、笔4. 恒温培养箱、温湿度计实验步骤:一、观察昆虫卵的发育过程1. 将不同种类的昆虫卵分别放置于透明培养皿中,观察其卵的外观特征,记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将培养皿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卵的孵化过程。

3. 记录卵孵化成幼虫的时间、形态变化等。

二、观察昆虫幼虫的发育过程1. 将孵化出的幼虫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培养皿中,观察幼虫的外观特征,记录幼虫的大小、形状、颜色、足、触角等。

2. 观察幼虫的食性、活动范围、生活习性等。

3. 记录幼虫蜕皮的过程,观察蜕皮次数和蜕皮时间。

4. 观察幼虫的生长速度,记录幼虫从孵化到成熟所需的时间。

三、观察昆虫蛹的发育过程1. 观察幼虫进入蛹期的形态变化,记录蛹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将蛹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观察蛹期的变化,如呼吸、运动等。

3. 记录蛹羽化所需的时间。

四、观察昆虫成虫的发育过程1. 观察蛹羽化成成虫的过程,记录成虫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足、触角等。

2. 观察成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活动范围、繁殖等。

3. 比较成虫与幼虫、蛹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差异。

实验结果:一、完全变态发育昆虫1. 家蚕:卵为椭圆形,呈绿色。

孵化后为幼虫,呈白色,有6对足。

幼虫蜕皮4次,进入蛹期,蛹为白色,呈棒状。

羽化后成虫为家蚕蛾,呈白色,有2对翅膀和6条腿。

2. 菜粉蝶:卵为椭圆形,呈绿色。

孵化后为幼虫,呈绿色,有6对足。

幼虫蜕皮5次,进入蛹期,蛹为绿色,呈棒状。

羽化后成虫为菜粉蝶,呈黄色,有2对翅膀和6条腿。

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1. 蝗虫:卵为椭圆形,呈黄色。

孵化后为若虫,呈绿色,有6对足。

昆虫的实验报告

昆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行为特点;2. 掌握昆虫实验的基本方法;3. 分析昆虫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昆虫:蚂蚁、蝴蝶、蜜蜂、蜻蜓等;2. 实验器材:培养皿、显微镜、放大镜、量杯、计时器、温度计等;3. 实验试剂:食物、清水、酒精、碘液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观察蚂蚁的群体行为、蝴蝶的飞行特点、蜜蜂的采蜜行为、蜻蜓的捕食行为等;2. 实验昆虫的生存环境:观察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食物来源、栖息地等;3. 实验昆虫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改变昆虫的生存环境,观察昆虫行为的变化。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1)选取蚂蚁、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2)观察昆虫在培养皿中的行为,记录其活动范围、活动方式等;(3)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器官,分析其行为特点。

2. 实验昆虫的生存环境(1)观察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记录其栖息地、食物来源等;(2)分析昆虫的生存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

3. 实验昆虫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将蚂蚁、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设置不同的生存环境;(2)观察昆虫在不同生存环境下的行为变化,记录其活动范围、活动方式等;(3)分析昆虫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的行为特点(1)蚂蚁: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分工明确,共同维护蚁巢;(2)蝴蝶:具有美丽的翅膀,飞行姿态优雅,善于捕食;(3)蜜蜂:采蜜能力强,具有社会性,分工明确;(4)蜻蜓:捕食能力强,善于飞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 实验昆虫的生存环境(1)蚂蚁:主要栖息于土壤中,食物来源广泛,如植物根系、昆虫等;(2)蝴蝶:栖息于各种植物上,食物来源为植物的花蜜;(3)蜜蜂:栖息于蜂巢中,食物来源为植物的花蜜;(4)蜻蜓:栖息于水域附近,食物来源为昆虫。

3. 实验昆虫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蚂蚁:在蚁巢环境中,昆虫行为表现为分工明确、群体协作;(2)蝴蝶:在植物环境中,昆虫行为表现为捕食、采食;(3)蜜蜂:在蜂巢环境中,昆虫行为表现为分工明确、采食;(4)蜻蜓:在水域环境中,昆虫行为表现为捕食、飞行。

昆虫实验报告

昆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昆虫活体、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生理盐水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恒温箱、培养皿、培养箱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1)观察昆虫的整体形态,如体型、颜色、翅膀等。

(2)观察昆虫的触角、口器、足等部位的结构。

(3)观察昆虫的生殖器官和呼吸器官。

2. 解剖昆虫(1)选取一只昆虫,用解剖针将其固定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刀将昆虫的腹部切开,观察其内部器官。

(3)用解剖针挑出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4)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胞结构。

3. 昆虫分类(1)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2)根据昆虫的内部器官,进一步细分昆虫的分类。

(3)结合昆虫的生活习性,对昆虫进行分类。

4.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1)观察昆虫的活动范围、食性、繁殖方式等。

(2)记录昆虫的生理活动,如进食、呼吸、排泄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观察昆虫标本,发现昆虫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触角、口器、足等部位具有特殊的功能。

(2)解剖昆虫,发现昆虫具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4)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发现昆虫具有明显的食性、繁殖方式等。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身体分节和特殊部位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有助于昆虫在生存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2)昆虫的内部器官具有明显的分工,有助于昆虫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3)昆虫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多样性,为昆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4)昆虫的生活习性对其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分类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昆虫学奠定了基础。

做虫子的实验报告(3篇)

做虫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2. 掌握昆虫的饲养方法;3. 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4. 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红蚂蚁、蝴蝶、蚊子、蜻蜓等;2. 实验器材:培养皿、镊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食物、水等;3. 实验场所:实验室、户外。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实验昆虫,将它们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记录昆虫的种类、数量、性别等基本信息;(3)调整培养皿的温度和湿度,使昆虫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

2. 观察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1)每天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如进食、休息、繁殖等;(2)记录昆虫的生长变化,如体型、颜色、翅膀等;(3)观察昆虫的变态过程,如卵、幼虫、蛹、成虫等。

3. 饲养昆虫(1)根据昆虫的生活习性,提供相应的食物;(2)定期更换食物和清水,保持培养皿的清洁;(3)观察昆虫对食物的喜好,调整食物种类。

4. 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活动时间、活动范围等;(2)分析昆虫的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等;(3)探讨昆虫的生态习性、生态环境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蚂蚁(1)生长发育过程:红蚂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红蚂蚁喜欢群居生活,有明显的分工,如工蚁、兵蚁、蚁后等;(3)繁殖方式:红蚂蚁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春季。

2. 蝴蝶(1)生长发育过程:蝴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蝴蝶喜欢在花丛中觅食,有较强的趋光性;(3)繁殖方式:蝴蝶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3. 蚊子(1)生长发育过程:蚊子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蚊子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以吸血为生;(3)繁殖方式:蚊子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4. 蜻蜓(1)生长发育过程:蜻蜓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蜻蜓喜欢在水中捕食,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繁殖方式:蜻蜓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昆虫样本检测实验报告(3篇)

昆虫样本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昆虫样本的检测,掌握昆虫分类、鉴定方法,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并探讨昆虫与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样本:采集自野外,包括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昆虫。

2. 实验工具: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昆虫采集袋、捕虫网、毒瓶、镊子、解剖针、剪刀、白纸、酒精、清水等。

3. 实验试剂:甲醛、酒精、甘油、硫酸铜等。

三、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与制备(1)采集:使用捕虫网、毒瓶等工具在野外采集昆虫样本。

(2)制备:将采集到的昆虫样本放入采集袋中,带回实验室。

2. 样本鉴定(1)外部形态观察:使用放大镜、解剖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如体色、体型、触角、翅膀、足等。

(2)内部解剖:使用解剖针、剪刀等工具对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内部器官结构。

(3)分类鉴定: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结合昆虫分类学知识,对昆虫进行分类鉴定。

3. 实验结果分析(1)记录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体长、体宽、触角节数、翅脉、足节数等。

(2)根据昆虫分类学知识,对昆虫进行分类鉴定。

(3)分析昆虫与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的关系,探讨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1. 样本鉴定结果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样本50份,经过分类鉴定,其中鳞翅目10份,鞘翅目20份,膜翅目10份,双翅目10份。

2. 实验结果分析(1)鳞翅目昆虫:如蝴蝶、蛾类等,具有美丽的翅膀和丰富的色彩,是重要的观赏昆虫。

部分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为害农作物,如棉铃虫、玉米螟等。

(2)鞘翅目昆虫:如甲虫、金龟子等,具有坚硬的外壳,部分种类对农作物具有严重危害,如棉铃虫、大豆食心虫等。

(3)膜翅目昆虫:如蜜蜂、蚂蚁等,具有社会性,对植物授粉、土壤改良等具有重要作用。

部分膜翅目昆虫的幼虫为害农作物,如玉米螟、小麦吸浆虫等。

(4)双翅目昆虫:如蚊、蝇等,具有短而宽的翅膀,部分种类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如蚊虫叮咬、传播疾病等。

五、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昆虫的采集、制备、鉴定方法。

昆虫的趣味实验报告

昆虫的趣味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昆虫的行为观察与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昆虫的行为特点,探究昆虫的生存策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校园生物实验室实验器材:放大镜、昆虫观察箱、镊子、剪刀、记录本、相机等。

实验对象:蚂蚁、蝴蝶、蜜蜂等昆虫。

一、实验过程1. 观察阶段(1)观察蚂蚁:将蚂蚁放入观察箱中,用放大镜观察其外形、触角、足等特征。

观察蚂蚁的行走方式,发现它们善于利用触角感知周围环境。

(2)观察蝴蝶:捕捉蝴蝶,放入观察箱中。

观察其翅膀颜色、花纹等特征,并记录下蝴蝶的飞行轨迹。

(3)观察蜜蜂:将蜜蜂引入观察箱中,观察其体型、翅膀、触角等特征。

观察蜜蜂采蜜的过程,记录下其飞行速度和方向。

2. 实验阶段(1)实验一:蚂蚁的团队合作将蚂蚁放入观察箱中,用剪刀剪断一根棉线,让蚂蚁尝试拉扯棉线。

观察蚂蚁如何团队合作,共同将棉线拉出观察箱。

(2)实验二:蝴蝶的捕食行为捕捉蝴蝶,放入观察箱中。

在观察箱内放置一片树叶,观察蝴蝶是否捕食树叶上的昆虫。

(3)实验三:蜜蜂的导航能力将蜜蜂引入观察箱中,在观察箱内放置两个不同方向的蜜源。

观察蜜蜂如何找到蜜源,并记录下其飞行方向和速度。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蚂蚁:蚂蚁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过触角感知周围环境,适应复杂的环境。

(2)蝴蝶:蝴蝶具有美丽的翅膀和花纹,善于捕食树叶上的昆虫,具有一定的生存策略。

(3)蜜蜂:蜜蜂具有出色的导航能力,能够迅速找到蜜源,并适应不同的环境。

2. 实验结果(1)实验一:蚂蚁通过团队合作,成功将棉线拉出观察箱。

(2)实验二:蝴蝶未对树叶上的昆虫进行捕食。

(3)实验三:蜜蜂在两个蜜源之间进行选择,表现出较强的导航能力。

三、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昆虫具有丰富的行为特点和生存策略。

蚂蚁的团队合作精神、蝴蝶的捕食行为以及蜜蜂的导航能力,都展示了昆虫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

四、实验心得1.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对昆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昆虫活体生存实验报告

昆虫活体生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包括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

2. 掌握昆虫活体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昆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昆虫生存的关键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选择常见的家蝇(Musca domestica)、蚂蚁(Formica japonica)和蝴蝶(Papilio xuthus)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设备:培养皿、温度计、湿度计、显微镜、解剖刀、镊子、剪刀、酒精灯、放大镜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消毒液、抗生素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昆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命名为A组、B组和C组。

2. 实验环境:将培养皿分为三部分,分别模拟昆虫的适宜生存环境、中度生存环境和恶劣生存环境。

- A组:适宜生存环境,温度为25℃、湿度为70%,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

- B组:中度生存环境,温度为30℃、湿度为50%,食物和水源适量。

- C组:恶劣生存环境,温度为40℃、湿度为30%,食物和水源不足。

3. 实验观察:每天观察各组的昆虫生存状况,记录死亡昆虫的数量、死亡原因等。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昆虫的生存状况。

四、实验结果1. A组:在适宜生存环境下,昆虫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死亡昆虫数量最少。

2. B组:在中度生存环境下,昆虫生长速度适中,繁殖能力一般,死亡昆虫数量较多。

3. C组:在恶劣生存环境下,昆虫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弱,死亡昆虫数量最多。

五、实验分析1. 温度对昆虫生存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昆虫的生长和繁殖,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昆虫死亡。

2. 湿度对昆虫生存的影响:湿度对昆虫的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湿度有利于昆虫的生存,过低或过高的湿度都会导致昆虫死亡。

3. 食物和水源对昆虫生存的影响:充足的食物和水源是昆虫生存的基本条件,缺乏食物和水源会导致昆虫死亡。

4. 环境因素对昆虫生存的影响:不同环境条件下,昆虫的生存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昆虫的生存。

实验报告昆虫

实验报告昆虫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2. 掌握昆虫的分类方法。

3.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具有触角、复眼、三对足和一对或两对翅。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身体结构、翅的形状、触角的类型等。

三、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蝶、蛾、蚊、蝇、蚂蚁、蜻蜓等。

2. 放大镜、镊子、解剖镜、解剖盘、显微镜等。

3. 昆虫分类图谱。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形状、颜色、大小等。

(2)观察昆虫的头、胸、腹三部分的结构。

(3)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足、翅等器官。

2. 解剖昆虫(1)用解剖镜和镊子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结构。

(2)观察昆虫的消化道、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3. 昆虫分类(1)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对照昆虫分类图谱,确定昆虫的种类。

(2)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目、科、属、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结果(1)蝶和蛾:身体扁平,触角丝状,翅膜质,前翅覆盖后翅。

(2)蚊和蝇:身体细长,触角芒状,翅膜质,无翅脉。

(3)蚂蚁:身体分节,触角膝状,翅退化,无翅脉。

(4)蜻蜓:身体细长,触角细长,翅透明,翅脉明显。

2. 昆虫内部结构观察结果(1)蝶和蛾:消化道完整,生殖器官发达,有雄性生殖器官。

(2)蚊和蝇:消化道完整,生殖器官发达,无雄性生殖器官。

(3)蚂蚁:消化道完整,生殖器官发达,无雄性生殖器官。

(4)蜻蜓:消化道完整,生殖器官发达,无雄性生殖器官。

3. 昆虫分类结果(1)蝶和蛾属于鳞翅目。

(2)蚊和蝇属于双翅目。

(3)蚂蚁属于膜翅目。

(4)蜻蜓属于蜻蜓目。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

在观察和分类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等工具,提高了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直翅目分类一、目的:1、掌握直翅目的分类方法和特征;2、认识重要的科;3、了解蝗科的特征;二、材料:飞蝗、刺胸蝗、笨蝗、尖头蝗、蚱蜢、菱蝗、蟋蟀、螽蜞、蝼蛄标本。

用具:扩大镜、双目解剖镜三、观察项目:1、取飞蝗观察:a、触角比体短b、将前后翅揭起,在第一腹节两侧有一个陷入的鼓膜听器c、雌性产卵器凿状d、后足跳跃式。

这代表蝗亚目的特征。

继续观察其前胸背板,盖住中胸,但不盖住腹部,三对足附节均为3节,这代表蝗亚目中的蝗科的特征。

再观察其前胸腹板平垣光滑,没有突起;头顶钝园,颜面与颅顶的夹角为钝角;将前翅拉起,找到中脉区(一个长形的翅室),区内有一条游离的纵脉,脉上有许多细小粒状突起,位置靠近C U脉,称为“中闰脉”这代表蝗亚目locuatodea蝗科Locustidae飞蝗亚科的特征。

2、取小翅曲背蝗观察,在紧靠复眼的头顶两侧有长方形的小凹陷,称“头侧窝”。

前胸背板背面有纵的中隆线,两侧有中部向内曲折的侧隆线,并有前中后三条横沟。

3、取刺胸蝗观察:a、头顶的前面与额组成圆弧形(侧面观)b、前胸腹板生有一圆锥形的突起c、后足腿节的外侧有二条纵隆线,中间有“人”字形脊起(羽状隆线)这代表刺胸蝗亚科的特征。

4、取笨蝗观察:a、沿前胸腹板的前缘有一片状突起,b、腹部第二节背板两侧有发音板,c、后足腿节外侧羽状隆线,为不规则颗粒状突起,这代表笨蝗亚科的特征。

5、取尖头蝗观察:a、颜面倾斜,额与头顶组成锐角(侧面观),背面有一细沟,b、前胸腹板的突起在腹板的中间呈叶状。

这代表尖头蝗亚科的特征。

6、取蚱蜢观察:a、颜面极倾斜,顶和颜组成一锐角,b、前胸腹板平坦光滑,没有突起,c、前胸背板的侧隆线明显,这代表蚱蜢亚科的特征。

7、取菱蝗观察:a、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在腹部背面,b、跗节前、中足2节,后足3节,这代表菱蝗科Tetrigidae的特征。

8、取蟋蟀观察:a、触角比体长b、雌性产卵器矛状c、听器在前足胫节两侧,鼓膜外露,称“开式”鼓膜,d、足跗节3节,代表螽蟖亚目tettigoniodea 和蟋蟀科Gryllidae的特征。

9、取蝼蛄观察:a、触角比体短,b、雌性产卵器不外露,c、前足开掘式,这代表蝼蛄亚目Gryllotalpodea和蝼蛄科Gryllotalpoidae的特征。

10、取螽嘶观察:a、雌性产卵器刀状b、听器在前足胫节两侧,但鼓膜被遮盖,仅留细缝,称“闭式”鼓膜,c、足跗节4节。

这代表螽斯科Tettigoniidae 的特征。

作业:1、绘制蝗科,菱蝗科,蝼蛄科,螽斯科,蟋蟀科检索表。

2、列表区别缨翅目两个亚目三个重要科的特征。

实验三半翅目和缨翅目分类一、目的:1、掌握半翅目分类方法;2、认识半翅目主要科;3、了解缨翅目分类方法;4、认识缨翅目亚目和重要科的特征。

二、材料:1、蝽、长蝽、红蝽、盲蝽、猎蝽、姬猎蝽、花蝽、田鳖的针插标本和翅脉玻片标本2、蓟马、纹蓟马、皮蓟马的玻片或浸渍标本。

用具:实体显微镜、扩大镜、拨针、镊子。

三、观察内容:(一)半翅目昆虫观察:1、取蝽观察:a、口器为刺吸式,由头的前端伸出,折向头胸之腹面,b、翅两对,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

这是半翅目的主要特征。

拉开前翅观察:基部有加厚的“革片”,革片之后为三角的“爪片”,端部膜质称为“膜片”,膜片上的翅脉亦是分科的重要特征。

拉开后翅完全膜质,翅脉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可靠数据。

由背面观察:胸部有显著的两个骨片,一是前胸背板,通常为六角形,两个前角两个侧角(或称肩角)和两个后角,各角之间的边缘分别称为前缘、侧缘、后侧缘和后缘。

一是小盾片,多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称为小盾片的基部,顶角称为末端,两侧称为侧缘,前胸背板和小盾片的大小,形状变化是分类的重要特征。

由背面观察头部,复眼于头的两侧,两复眼之间的稍后方有两个单眼,头的前端被纵沟分为三片,中间的为中片,是“唇基端”,两侧为侧片,每侧片的外侧下方,各伸出一条触角。

这些是头部背面所能看到的各部分。

观察胸部腹面,后胸侧板的前缘靠近中足基节处有一个“臭腺孔”,由此泌臭液。

再由背面观察头部:触角比头长,显露在外面,明显可见,为显角亚目Gymnocerata 特征。

2、取盲蝽标本,观察盲蝽科Miridae特征:a、前翅分为革区、楔区、爪区、膜区四个部分,膜区脉纹半园形,被一纵脉分为二个翅室,b、头部背面无单眼。

3、取长蝽标本观察长蝽科Lygaeidae特征:a、体长形,b、前翅膜区上有4—5条简单的翅脉。

4、观察蝽科标本Pentatomidae主要特征:a、触角5节,b、前翅分为革区、爪区、膜区三部分,c、膜区上有多数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分出,d、中胸小盾片很大,至少超过前翅爪区的长度。

5、观察缘蝽科Coreidae特征:a、体较狭,两侧缘略平行,b、前翅膜区有多数分叉纵脉,由一基横脉上分出,c、中胸小盾片小,不超过前翅爪区的长度d、跗节4节。

6、观察网蝽科Tingidae标本主要特征:a、体扁,b、无单眼,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有网状花纹,c、前翅不分为革片与膜片,都有网状花纹。

7、观察红蝽科Pyrrhocoridae主要特征:a、无单眼、b、前翅膜区有7—8条脉纹,在基部结成翅室。

8、观察猎蝽科Reduviidae主要特征:a、喙短,3节,基部弯曲,不能平贴在身体的腹部,端部尖锐,b、前翅膜区基部有2个翅室,由其上伸出二条纵脉。

9、观察姬蝽科Nabidae标本的主要特征:a、喙长,超过前胸腹板,4节b、前翅膜区上有4条纵脉,形成2--3个长形闭室,再分出一些短的分支。

10、观察花蝽科Anthocoridae主要特征;a、前翅有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区上有简单的纵脉1--3条,b、跗节2--3节。

11、取田鳖标本,由背面观察头部,看不见隐藏于头部腹面的触角,这是隐角亚目Cryptocerata主要特征。

继续观察:a、体扁平,宽阔,b、前胸背板梯形,中胸以后腹面有中脊起,c、前翅革区脉纹明显,膜区脉纹呈网状,d、前足攫捕式,中后足游泳式,跗节2节,爪2个。

这些是田鳖科Belostomatidae的主要特征。

(二)缨翅目昆虫观察:取蓟马浸渍标本观察,为微小昆虫,体细长,略扁。

取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口器下口式,但略带后口式(头向后倾斜),呈圆锥形突出,上唇、上颚与下颚左右不对称,左上颚刺状,右上颚退化,下颚一部分刺状,足的跗节末端呈泡状,无爪,前后翅狭长有许多缨毛围绕着,翅脉减退。

这些为缨翅目的特征。

观察翅的表面有微细的毛,前翅有一缘脉,至少有一纵脉直达翅端,腹部末节雄性通常端部圆形,雌性为圆锥形,有锯状产卵器,这代表锯尾亚目Terebrantia 特征。

继续观察,其产卵器尖端向下弯曲,翅狭而端部尖锐,触角6—8节,这代表蓟马科Thripidae的特征。

12、取纹蓟马玻片标本,和蓟马比较:触角9节,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横脉,锯状产卵器尖端向上弯曲。

这些代表锯尾亚目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的特征。

13、取皮蓟马观察,翅的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翅脉,腹部末节雌雄都是管状,腹面不裂开,无产卵器,这些代表管尾亚目Tubulifere的特征。

继续观察:触角8节(少数种类7节),有锥状感觉器,下颚须与下唇须均2节,腹部第9节阔过于长,比末节短,末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刺毛。

这些代表皮蓟马科Phloeothripidae的特征。

作业蝽、长蝽、红蝽、盲蝽、猎蝽、姬猎蝽、花蝽、田鳖各科检索表的编制实验四同翅目和脉翅目分类一、目的:1、掌握半翅目分类方法;2、认识半翅目主要科;3、掌握同翅目分类特征4、认识同翅目各亚目和重要科,并掌握其特征。

二、材料:1、蜡蝉、蝉、叶蝉、飞虱、广翅蜡蝉、蛾蜡蝉、象蜡蝉、耳蝉、角蝉、沫蝉、木虱、蚜虫、绵蚜、瘤蚜、粉虱、绵蚧、粉蚧、蚧、盾蚧2、草蛉、粉蛉、蝶角蛉用具:实体显微镜、扩大镜、拨针、镊子。

三、观察内容:(一)同翅目昆虫观察:1、以蝉为代表观察同翅目Homoptera特征。

从头部腹面观,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生出;前翅质地均一,左右翅呈屋脊状复于体背,不重叠,这是和半翅目的区别之处,是同翅目的主要特征。

继续观察,触角短鬃状或锥状;跗节3节;翅脉发达,前翅至少有4条脉从基部发出;雌性有3对产卵瓣形成的产卵器。

2、观察蝉科Cicadidae标本:触角鬃状,单眼3个,前足腿节粗,下方多刺,前翅脉纹粗,雄虫腹部第一节有发音器。

3、取大青叶蝉标本,观察叶蝉科Cicadellidae特征:触角刚毛状,前翅皮革质,后足基节横向着生,后足胫节下方有2列刺状毛。

4、再取斑衣蜡蝉标本,观察蜡蝉科Fulgoridae特征:前翅端区翅脉多分叉,并多横脉,构成网状,后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

5、观察飞虱科Delphacidae特征:体小型,触角短锥状,翅透明,后足胫节末端有一显著的能够活动的扁平的距。

6、观察示范标本~广翅蜡蝉,认识掌握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特征:外形象蛾,头部比胸部阔,中胸背板很大,翅脉细,放射状,前翅前缘区有很多横脉,多不分叉,后足跗节第一节短。

7、观察示范标本~蛾蜡蝉,认识蛾蜡蝉科Flatidae特征:和广翅蜡蝉相似,但头不比前胸阔,前翅前缘横脉多分叉,前翅臀区(爪片)脉纹上多颗粒状突起。

8、观察示范标本~耳蝉,认识耳蝉科Ledridae特征:前胸背板向两侧扩展成叶状或向上呈耳状突起,后足胫节较扁,外侧多扩展成叶状或有一列大刺。

11、观察角蝉科Membracidae特征:触角鬃状,前胸极发达,有各种畸形的延伸或突起,通常盖住中胸或腹部。

12、观察沫蝉科Cercopidae主要特征:体卵形,相当隆起,前胸背板大,但盖不住中胸小盾片,前翅皮革质,长过腹部,后翅径脉近端部分叉形成一端室,后足胫节有2侧刺,第一、二跗节也有端刺。

13、取梨木虱标本,观察木虱亚目Psyllomorpha特征:触角长,10节,第十节端部有毛状分叉;单眼3个;前翅基部生出一条脉纹,中途三分叉,每支再二分叉;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雌性产卵器包在背腹两生殖板内,只包括木虱科Psyllidae。

14、取棉蚜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蚜亚目Aphidomorpha特征:小形多态昆虫,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有翅个体的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明显的翅痣,亚前缘脉,径脉,中脉及第一肘脉基部愈合;跗节2节,第一节很短;雌性无产卵器,雄性第九节有一圆柱形的生殖器,平时缩在里面,两侧有短小的抱握器。

15、继续以棉蚜观察蚜科Aphididae特征:a、触角6节,末节中部起突然变细,明显分为基部和鞭状部2部分,在末节基部的顶端和末前节的顶端各有一圆形的原生感觉孔。

第三至六节基部可能还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次生感觉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