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情感画廊:(形象)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一星级:(课题)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课文较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四、课文朗读: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2、大班点读评读3、配乐全班读五、作业:(真情告白)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安排】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
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作者整理了7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幽径悲剧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幽径悲剧》是现代文学家修辞手法季羡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这命运篇文章作者通过对曾经生长在幽径旁边的一棵紫藤意外命运的描绘,提醒人们学会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大自然生命万象的尊重。
以下是整理的幽径悲剧苏教版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幽径悲剧》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散文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2、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重、难点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体味的情感。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一、导入新课导语: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大家要思考这样一个风险问题:原文中的女主角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年秋天,新学期开始了,北大新生纷纷到校报到,一个外地学子背着有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多亏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核发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共约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欢送会,这位初出茅庐年青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八天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听完了故事,现在回答我的问题。
生说:师总结:钱锺书是一位平易近人、品德高尚的人,这样一个人他所写的也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幽径悲剧》《幽径悲剧》原文阅读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日日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才,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
足证这一条路连系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
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
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幽径悲剧》的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第一章:剧本背景及主题分析1.1 剧本背景作家、年代及文学地位剧本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对剧本的影响1.2 主题分析剧本的核心主题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第二章:角色分析2.1 主要角色角色的性格特点角色的动机和目标角色之间的关系2.2 次要角色角色在剧情中的作用角色与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角色对剧情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剧情梗概与分析3.1 剧情梗概简要介绍剧情发展的主要事件重要转折点和冲突3.2 剧情分析对剧情发展的深入解读探讨剧本中的象征和隐喻分析剧本中的矛盾和冲突第四章:表演技巧指导4.1 演员准备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演员的自我修养和角色带入4.2 表演技巧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和控制角色内心的展现4.3 角色间的互动演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角色间的冲突和沟通第五章:导演理念与排练策略5.1 导演理念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和解读导演的创作目标和理念5.2 排练策略排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角色分配和演员调度排练中的问题解决和调整第六章:舞台设计及道具配置6.1 舞台设计舞台布局和空间利用布景、灯光和音响的运用舞台美术与剧本主题的关联6.2 道具配置道具的作用和象征意义道具与角色和剧情的关联道具的选材和制作要求第七章:化妆与服装设计7.1 化妆设计角色形象和性格的体现年代的特征和审美趋势化妆技巧和材料的选择7.2 服装设计角色身份、地位和性格的展现服装风格与剧本背景的契合服装面料、款式和配饰的选择第八章:演出与观众互动8.1 演出组织与管理演出流程和时间表的制定演员、道具和场地的协调演出宣传和票务管理8.2 观众互动观众引导和氛围营造互动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观众反馈和意见收集第九章:演出评价与反思9.1 演出评价评价演出的成功之处分析演出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演员、导演和制作团队的表现从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演出的期待和展望第十章:经典台词与感悟10.1 经典台词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启示性的台词解释台词的内涵和作用分析台词对角色和剧情的影响10.2 感悟与启示从剧本和演出中汲取的感悟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对未来舞台创作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剧本背景及主题分析解析:深入了解剧本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对于把握剧本的整体风格和深层含义至关重要。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
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
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
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幽径悲剧》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黑暗。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幽径悲剧》,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现实问题;(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3)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2.2 教学重点2.2.1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小Y、父亲、母亲等;2.2.2 情节梳理:小Y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遭遇困境等;2.2.3 主题探讨:社会现实问题、人性弱点、生活困境等。
2.3 教学难点2.3.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3.2 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幽径悲剧》,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3.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3 文本阅读与分析3.3.1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小说,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3.2 人物分析:学生分享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3.3.3 情节梳理:学生讲述小Y的成长经历,教师引导分析小说情节;3.3.4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3.4 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幽径的象征意义;3.4.2 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寓意,如生活困境与人性的关系。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 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教学难点
强烈的悲剧效果。
四、教学时数
两教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 导入: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2. 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六、布置作业
1. 思考文章所揭露的现实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决心。
2. 找出文章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幽径悲剧》的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主题简介1.1 小说背景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封建制度衰落地点背景:一个偏远的山村,具有神秘而幽静的氛围1.2 小说主题悲剧主题:探讨人性、命运与社会的悲剧自然与人文的冲突:描绘自然环境的美丽与人文环境的黑暗第二章:人物介绍2.1 主人公:小径外貌特征:年轻、英俊、有着深邃的眼神性格特点:坚韧、善良、热爱自然2.2 主要人物:村长外貌特征:中年、威严、略显狡猾性格特点:权力欲强、自私、对村民残酷第三章:故事情节概述3.1 小径的童年小径的成长经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小径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小径独自生活3.2 小径与村长的冲突小径反对村长的残酷统治,开始与其他村民团结起来小径与村长的矛盾激化,村长陷害小径第四章:小径的抗争4.1 小径的组织村民小径与其他村民建立联盟,共同对抗村长的压迫村民们的抗争行动,如抵制村长的税收等4.2 小径的牺牲村长雇佣打手对付小径和村民们小径在保护村民的过程中受伤,最终牺牲第五章:小说结局及启示5.1 小说结局村长被赶走,村民们获得自由小径的牺牲激发了村民们的斗志,带来了改变5.2 小说启示个人抗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命运的挣扎与抉择第六章:小说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环境的描绘分析小说中对山水、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物心情、命运的关联6.2 自然与人物的关系分析小说中人物与自然的关系,如小径与山林的关系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第七章:小说中的社会描写7.1 社会环境的描绘分析小说中对封建社会、乡村社区等社会环境的描写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性格的关联7.2 社会与人物的关系分析小说中人物与社会的关系,如小径与村民的关系探讨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影响第八章:小说中的冲突分析8.1 人物内心的冲突分析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小径的善良与坚韧的冲突探讨内心冲突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影响8.2 人物之间的冲突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如小径与村长的冲突探讨人物之间冲突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第九章: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9.1 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小径的象征意义、山林的象征意义等探讨象征手法对主题和情节的深化作用9.2 隐喻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元素,如村长权力的隐喻、小径命运的隐喻等探讨隐喻手法对主题和情节的深化作用第十章:教学活动设计10.1 讨论活动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关联小说中的自然、社会和人物冲突10.2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表达个人的思考和感悟第十一章:小说中的语言与风格11.1 语言特点分析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如方言的使用、成语的运用等探讨语言特点对故事氛围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11.2 风格特色分析小说中的文学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探讨风格特色对主题和情节的表现效果第十二章:小说中的文化内涵12.1 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小说中反映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封建礼教、民间信仰等探讨传统文化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12.2 文化冲突与变迁分析小说中呈现的文化冲突和变迁,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探讨文化冲突和变迁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第十三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3.1 女性角色的刻画分析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形象特点,如母亲、妻子、女儿等探讨女性角色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13.2 女性视角的运用分析小说中女性视角的运用,如对女性角色的内心活动的描述探讨女性视角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独特贡献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课堂讨论评估设计课堂讨论评估标准,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促进他们的理解和思考14.2 写作作业评估设计写作作业评估标准,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意发挥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15.1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15.2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写作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幽径悲剧》的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和创作手法。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结构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
分析情节对主题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时间线或情节图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与主题、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内涵。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探讨主题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主题。
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
第五章:创作手法分析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手法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创作手法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创作手法,如叙述视角、象征意义等。
探讨创作手法对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创作手法。
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
第六章:课文朗读与理解6.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加深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6.2 教学内容选取小说中的重要段落进行朗读。
讨论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6.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七章:课堂讨论与分析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幽径悲剧》教学案例(附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案例(附反思) 教学目标1、感受藤萝的美与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教学重点感受藤萝的美与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进而学会欣赏美、保护美、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不。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2、简介作者:她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呀,您们想了解这位老人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关季羡林先生的简介。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季羡林(1911- )山东清平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是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梵文、巴利文专家、她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与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她曾长期致力于梵文的研究与翻译,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她是“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是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梵文、巴利文专家,不但人品好,而且学识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看看这篇课文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如何的情感世界、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围绕课题,考虑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悲剧?生:北大校园里一条幽僻的小路上一株藤萝被毁的悲剧。
2、太好了,这位同学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请坐。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
山水林天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成效评估布点要求一体化修复工程成效评估布点是对工程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测,以科学评价工程实施效果,为随后的工程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从工程成效评估的目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工程成效评估的目的通过对一体化修复工程成效进行评估,可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实施的效果,发现和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为随后的工程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价工程实施的效果,包括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2. 发现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随后的工程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让各方更好地了解工程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二、工程成效评估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评估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客观、准确地评估工程实施的效果。
2. 综合性原则:评估要全面地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不能片面地只看到单一方面的效果。
3. 可比性原则:评估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进行,让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工程实施效果能够进行比较,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4. 可操作性原则:评估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决策参考。
5. 公开透明原则:评估的结果要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开放,让各方都能了解工程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三、工程成效评估的方法1. 现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勘察和实地监测来获得一些原始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评估提供基础。
2. 数据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明确数据的意义,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估。
3. 模型建立:采用一些科学的模型,对工程实施的效果进行模拟和预测。
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工程实施的效果提供科学的评价。
5. 评估方法论建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论,系统地对工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四、工程成效评估的步骤1. 制定评估计划:确定评估的范围、目标、方法和步骤等,明确评估的目的和要求。
《幽径悲剧》 教案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的悲剧意味。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初步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5. 作品解析:(1)分析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绘,引导学生领悟悲剧意味。
(2)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作品中的奥秘。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环境,增强情感体验。
2024最新-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品读语言四法】1、推敲字词法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
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
我们在开始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和一句之间。
2、品味修辞法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
把握修辞方法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
3、填补空白法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
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
4、比较揣摩法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
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季羡林散文是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幽径悲剧》教案
2、既然悲剧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而我们的文题又是《幽径悲
剧》,那说明我们这篇文章中一定有美的事物,请问文中美的事物指的是
什么?
板书:藤萝状曲线或幽径状曲线。
3、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告诉大家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描
绘的。
大家以前有没有见过藤萝啊?我们现在来看几幅藤萝的画片。
师:这些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所以他觉得这是一个悲剧。
板书:心
三、答疑解难
生小组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每小组一题,其他小组先解答,答不出者师帮助
四、教师寄语
“愚氓灭美”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还普遍存在着,但我们作有知识
有素养的新一代青年,绝不能卷入这一潭污水之中,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常
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维护美,要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
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
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
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
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__台上
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更加美好!
(出示幻灯片)
五、下课
附:板书
《幽径悲剧》教案这篇文章共4175字。
听完了故事,现在回答我的问题。
生说:
师总结:季羡林是一位平易近人、品德高尚的人,这样一个人他写的
文章也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
《幽径悲剧》。
(出示幻灯片)
二、讲析课文
1、解题
文题是《幽径悲剧》,那我想问问大家:什么叫悲剧?
关于幽径悲剧教案三篇
关于幽径悲剧教案三篇关于幽径悲剧教案三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幽径悲剧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幽径悲剧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2、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或从学过的十三岁际遇导入课文)。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
交流2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你认为本文文题揭示的是怎样的悲剧,你能为文题加上一些定语来阐述吗?本文写了哪三部分内容,请为每部分内容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巡视,参与小组讨论阅读、讨论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交流,学生互评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导入,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在行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任务2组织活动,(让学生先划出感受描写美的语段和悲的语段,再小组讨论)阅读、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第三块:语文活动:我谈季羡林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明确任务2组织学生展示所搜集的作者资料,以便资源共享展示搜集成果3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评价思考、交流、互评课后反思课后学习:1、写一篇周记,描写你喜爱的一种动植物体现出其美好的一面。
2、在你的生活周围是否也有类似本文作者所揭示的现象或问题,请谈谈并与其以书面或口头方式与其交流你学习本文的感受,对其所为提出你的想法。
幽径悲剧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幽径悲剧》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悲剧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3)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4)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以及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2.2 教学难点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4.2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4.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4.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4.5 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阅读理解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5.3 批判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幽径悲剧》小说原文。
6.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社会现实报道、象征意义解读等。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
第七章:教学环境7.1 教室布置座位排列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教室氛围轻松,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赏藤萝之美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
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
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熟记《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及相关事件。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象征意义: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幽径的象征意义。
4.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熟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理解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和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谈话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幽径悲剧》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熟记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 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如幽径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故事中的体现。
5.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记《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3. 深入思考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分析、象征意义探讨和主题思想思考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环节,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涉及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如《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拓宽阅读视野。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导入: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径悲剧(一课时)
赣榆县初级中学授课者:仲崇荣
教学背景:
这节课不同寻常——这是一节校际交流课:校领导指派我到班庄二中借班上课。
我从思想上很重视这节课:备课上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三轮备课,即备自己,备文本,备学生。
其中的备学生,是指课前打电话向那边的任课老师了解学情。
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文章语言精练、通俗又雅致,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灭美“愚氓”,感染力极强。
编者将其安排在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二.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含图片、文字、音乐。
课前准备:
教师进行三轮备课,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段意,赏析妙词佳句——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
教学过程:
说明:[ ]里的文字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一.开场:
绽放自信笑容,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巧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但时间宝贵,只能简单的笑一笑、说一说。
]
二.简洁导入,投影出示导语。
让我们走进美文《幽径悲剧》,这里有一条( )的幽径,有一棵( ) 的古藤,还有一个( ) 的悲剧!
[小括号里的内容,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多数应该能说出来。
设计该导语的意图有3:1.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2.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3.尽量简洁,为后面的深入研读文本节省时间。
]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齐读目标。
1.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2..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目标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尽量简洁些。
出示学习目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向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借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四.踏上寻美旅程:寻找美景和美情,整体感知课文。
[意在让学生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
]
五.欣赏幽径之美,进行学法指导(投影出示学法指导)。
1.说一说:美在哪里?(找关键词)
2.品一品:优美句子。
(选一句,修辞,结合语境概括本句内容,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
3.读一读:喜欢的句子。
(重音,语速,停顿,感情——投入,共鸣。
)
学生以自学为主,然后分组依次展示,老师相机点拨、示范。
[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让学生善于学习,并且可能让学生乐于学习。
] 六.欣赏古藤之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进行要点概括指导,投影出示:欣赏古藤之美
美在哪里?——要点提示
1.美在外表:形(),色(),味(),声()。
(第8节)
2.美在():第14节的第5、6、7句。
3.古藤是()的化身。
[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理解这种
方式好处的基础上,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
八.欣赏美情,感受悲剧之悲。
1. 浏览全文,重点浏览课文的第10至15节,说说作者对古藤的情感变化。
2.设疑:为什么作者会对这颗古藤如此深情呢?请看老师为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投影出示要点:
一代宗师——季羡林
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
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
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
回归祖国,执教北大。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
改革开放后,季老继续从事东方文化研究,并完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罗摩衍那》。
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
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文革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甚至送报纸、掏厕所……季老都一一品尝了!
最令他悲哀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
他虽然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
[何时介绍作者?不一定都要在学习课文之前,在研读文本需要推波助澜的时候,在学生解读文本“愤”“悱”之时,在非介绍不可
的一个恰当的时候。
]
3.品一品妙词佳句。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采取竞赛法:个人赛(生生赛、师生赛),小组赛。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一个久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办法——竞赛法。
因为初中生有争强好胜之心理特点。
身为引导者,只需投其所好即可。
]
赛读时搭配上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怎样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选用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
5.对第13节进行创造性阅读,因为这一节是重点段—作者感情的高潮。
投影出示创读提示: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阅读:如果——
你就是那棵被毁的古藤,你是古藤所依附的那棵大树,你是那池中的荷花,你是古藤花下的一株小草……
那么,你想说些什么?
提示:每组由组长任选一个,全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
该环节是现场课堂情况而行。
作为机动环节。
]
6.小结三美关系:幽径之美创造了古藤之美,“我”发现了美。
7.过渡:我发现了美,爱上了美,视美丽的古藤为唯一的精神安
慰!可是有人却毁灭了这棵美丽的古藤!这令“我”由乐转悲,且悲哀至极!可是,面对“愚氓灭美”的恶行,伟人们无动于衷,世人冷眼旁观,!于是,作者的感情,由对古藤被毁的悲痛,转化成对恶行的谴责和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感。
请看伟人(),再看世人()。
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悲剧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面对悲剧?又该怎样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九.思美:
1.思考悲剧的原因。
讨论交流后明确:悲剧之悲源于古藤之美、“我”之爱、文之巧、愚氓之愚、世人之冷以及“我”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好的板书让人赏心悦目。
在此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精心设计一个“美”字,不仅起到提纲挈领之效,更有愉悦身心之妙!]
2.护美:
(1)导读最后一节,读出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坚定信念。
(2)练读这一节。
(3)你愿意为作者分担这份责任吗?齐读结束语:
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护美之行人皆有责,
善待自然,优化环境,从我做起!
教后反思:
如何借班上课?
一接到出行任务,我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通过这次支教之行,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调正心态。
那么,借班上课的正确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这是一次机遇——是极好的学习机遇,从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是展示自我的好机会,从中积累难得的自信;是挑战自我的机遇,从中积累成长的养分。
这样的机遇,如果不珍惜它,难道不可惜吗?
第二,精心备课。
精心,指的是态度认真。
认真,是与平时相对而言。
只有对理念、对文本、对教案烂熟于心了,才可能有精力去处理一些课堂上的意外,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乃至施展教学机智——超常发挥。
精心备课是借班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第三,了解学情。
可以电话联系,可以亲自前往。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对学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因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嘛。
并且要布置预习作业。
第四,激发热情。
这里的热情,指的是师生双方的。
老师首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以师之激情点燃生之热情。
老师想千方设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是自己借别人的班上的课,师生间缺少默契。
所以,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五,灵活机动。
在备课时,要留有机动的教学环节;在上课时,要灵活机动地安排、取舍、甚至重设教学环节。
这也是对授课者教学机智的考验和挑战!
教有所得,这节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包括该如何借班上课;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这节课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缺点,进一步激发了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有所乐,这节课让我享受到了展示和挑战的快乐!这节课,更加坚定了我“快乐教学,享受人生活”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