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_九年级化学__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_溶液的形成(上课用)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共21张PPT)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共21张PPT)
稳定性
④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⑤关于溶液的再认识 2、溶解的热效应 二、乳化现象
二、乳化现象
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用水洗不 掉。为什么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就能洗 掉呢?
§3-1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
① 定义 ② 组成
溶质 溶质
均一性 ③溶液特征
稳定性
④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⑤关于溶液的再认识
2、溶解的热效应
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热量不 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须记住“三个代表”:溶于水时, 溶液温度升高的有固体氢氧化钠和浓硫酸; 溶液温度降低的有硝酸铵。
§3-1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 ① 定义 ② 组成
溶液的应用:
③溶液特征
④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⑤关于溶液的再认识 2、溶解的热效应
水的温度T1 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T2
结论
水的温度T1′ 硝酸铵溶液的温度T2′
结论
§3-1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
① 定义 ② 组成
溶质 溶质
混合物 ③溶液特征 均一性
稳定性
④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⑤关于溶液的再认识 2、溶解的热效应
§3-1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
① 定义 ② 组成
§3-1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 ① 定义
② 组成
溶质 溶剂
均一性 ③溶液特征
稳定性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溶剂; ☆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 溶液的特征 ★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

(溶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3.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

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5.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1.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3.①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②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③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四、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 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 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时2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时2教学设计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互相交流心得。
4.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情景,如配制消毒液、饮料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学会防范。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和性质,通过实验、讨论、思考等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与性质: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溶液与悬浮液、乳液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及其计算。
3.溶液的稳定性:介绍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如温度、溶剂量等。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溶液的稳定性变化,加深理解。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溶液PPT课件(第1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溶液PPT课件(第1课时)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核心应用]
核心一 溶解的过程
例1 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D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第六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溶液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后,老师的提问及同学们的回答如上图 所示,以上三位同学中能够正确描述溶液特征的是谁?
第七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是指各部分性质相同,包括密 度、浓度等;稳定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不会分层;溶液不一定 是无色的,例如碘酒、啤酒都是有颜色的。 [课堂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探究点三 乳化现象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食用油与水混合静置后出现什么现象?食用油滴入汽油中形成的是什 么溶液?洗洁精滴入油水混合物会产生什么现象?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五页,共二十一页。
第四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续表)
注意 事项
(1)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 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 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 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_1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_1

溶液的形成教案课时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教学重点] 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海水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5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协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并板书。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 (2)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6.师生活动5:探究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三、探究活动2(乳浊液及乳化现象)1.学生实验:观察步骤1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步骤1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教学反思: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理应是调查研究的结果。

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课件(新版)鲁教版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课件(新版)鲁教版教学讲义ppt课件

矿泉水
啤酒
白醋
医用药水
无土栽培西红柿
无土栽培芹菜
练习一:判断说明
1、溶液是无色的。 2、无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就是溶液。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4、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5、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
蔗糖溶液中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6 、 下 列 关 于 溶 液 的 叙 述 , 正 确 的 是B (
现象
碘几乎不溶,溶液略显棕黄色 碘溶解,溶液显棕色 高锰酸钾溶解,溶液呈紫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溶液为无色
相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探究实验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溶 溶 振荡前现象 剂质
水 酒 试管里的液 精 体出现了分
层现象
震荡后现象 静置后 现象
试管里的液 体溶为一体, 颜色均匀,不 分层
第二章 计算机硬件测验题
2008/6/28
11.03.2021
25
• 考点一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基于冯.诺伊曼提出的存储程序控制原理的计 算机系统,其硬件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 、 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005单选)
A.磁盘驱动器
B.运算器
C.显示器
说明:
从微观上分析,溶液形成的过程是溶质 的分子或离子分散到溶剂分子中的过程,因 为粒子之间存在间隔,它们相互填充,所以 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
溶液体积 < 溶质体积 + 溶剂体积
想一想:
1、溶剂只可以是水吗? 2、溶质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探究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通过讨论、实验和分享讨论成果,培养了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3.对比法教学:在引导学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时,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溶液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如厨房溶解盐、医药配比等,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本质特征,如“溶液是什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质和溶剂是什么?”、“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性质等。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在溶液的形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制定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如“溶液的形成过程是否只有一种方式?还有其他类型的溶液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溶液处理废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溶液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溶液实例,如饮料、药片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问:“你们对溶液有什么了解?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3.总结溶液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如药品溶解、饮料混合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溶液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盐水提取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提问:“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何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成长和快乐。
1.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溶液的实验报告,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种溶液,用于清洗油污。”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特别提醒 1.溶液的命名一般是溶质在前,溶剂在后,未指明溶 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指的是水。 2.根据溶液的名称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如“碘酒”中碘就是溶质,酒精为溶剂;“硫酸铜溶 液”中溶质为硫酸铜,溶剂为水。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体系
溶质
气+液
气体
固+液
固体
液+液
无水 有水
量少 非水物质
溶剂 液体 液体 量多 水
练一练:指出下列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硫酸铜溶液
盐酸 石灰水
碘酒 52°白酒
溶质
CuSO4 HCl Ca(OH)2
I2 C2H5OH
溶剂
H2O H2O H2O C2H5OH H2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液的用途
化学试剂
医药用品
无土栽培植 物的营养液
课堂达标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C.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
成溶液的是( B )
A.蔗糖 B.牛奶 C.酒精 D.白醋
3.下列各组物质里,前者是后者的溶质的是( B )
氢氧化钙 A.生石灰、石灰水
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不是“反应”
均一性 稳定性
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 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
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溶液长期放置,溶质 和溶剂不会分离
1.一般从两方面来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溶液: (1)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一种物质是否能溶解于另一种物质里。 2.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 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等。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无水 乙醇等。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液溶解的本质和溶液的特征。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进一步体会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形成化学学科独特的观点—微粒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难点: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食盐、烧杯、蒸馏水、少量汽油、植物油、试管、酒精、碘粒等、教学资源动画氯化钠溶解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一、氯化钠的溶解
实验操作:
现象:
微观解释:
二、溶液
概念: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命名:“溶质的名称+的+溶剂的名称+溶液”
用途: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溶解度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预测,8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溶解、乳化现象,以及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几。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2.溶液的组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比例关系,并解释溶液的浓度概念。
3.溶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溶液的常见制备方法,如溶解、混合等,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使他们掌握溶液的制备技巧。
4.溶液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并解释溶液的沸点、凝固点等性质。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溶液的广泛应用和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作业布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
1.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加强对溶液制备和性质的理解。
2.溶液案例分析:布置一些溶液的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提前了解和学习新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吗?”
2.实验导入:准备一个简单的溶液制备实验,如盐水制备,现场演示并引导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课件 (共23张)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课件 (共23张)

课堂检测
1.把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B ) A.面粉 B.味精 C.汽油 D.泥沙
课堂检测
2.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 D )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三者都可以
课堂检测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固体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质只能是固体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蔗糖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乳化现象
活动天地三:观察乳化现象
1.向装有水的试管中滴入两滴食用油,用力振荡,观察现 象。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现象。
现象
不溶于水,静置后分层
2.向另一只试管中加入汽油,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现象
溶于汽油,静置后不分层
3.在步骤1中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洗洁精,用力振荡,观察 现象。
现象
不易分层
二、乳化现象
1、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不一定。如水就不是溶液、 酒精也不是溶液。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Cu2+ 氯化铁溶液(黄色)——Fe3+
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 MnO4-
一、溶解的过程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体系
溶质
溶剂

溶液温 度的变化
溶液温度 不变
②向一只小烧杯加入约5g氢氧化钠固 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2). T2=

溶液温度
升高(放热)
③向另一只小烧杯加入约5g硝酸铵固 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3). T3=
℃ 溶液温度
降低(吸热)
一、溶解的过程
3.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一等奖课件) (1)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一等奖课件) (1)
稀盐酸
溶质
硫酸铜 碘
氯化钠 酒精
酒精
氯化氢
溶剂
水 酒精
水 水


想一想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空气 是不是溶液?由此,你对溶液有了哪些更深入的理解?
不一定。如CuSO4溶液是蓝色。
空气中氮气、氧气均一的混合在一起,因此,空气是一
种溶液。
判断溶液,切记把握溶液的基本特征为混 合物且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探究实验
药品:食盐 蔗糖 硫酸铜晶体 蒸馏水 仪器:烧杯(四支)
食盐+水 蔗糖+水 硫酸铜+水
现象 固体消失 固体消失 固体消失
形成什 无色透明 无色透明 蓝色透明 么 的液体 的液体 的液体
结论: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这三种固体都溶
于水、振荡不浑浊,静置不分层。
一、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小结: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m(溶液)=m(溶剂)+m(溶质)
V(溶液)=V(溶质)+V(溶剂)
气体和液体、固体和液体形成的 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
溶液:气体、固体是溶质。
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多--溶剂;少--溶质
液-液互溶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酒精、汽油也可作溶剂
溶质
溶剂
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是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2)均一性
(3)稳定性
混合物:溶液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
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一样
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无论放置多 久,溶质都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不发生改变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_1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_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本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及生活经验,从宏观上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知道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能够分辨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进一步发展分类观。

2.通过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的微观分析,慢慢深入微观世界,学着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逐步构建微粒观。

3.通过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及其原因,逐步发展化学的变化观。

4、通过亲自体验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分析相关实验现象。

5、通过溶液特征及微观本质的学习,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使用,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一步发展化学的价值观。

二、重、难点以上学习目标1、2、3为重点;学习目标2为难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实验探究一:溶解的秘密”中相关问题的思考,评价目标1、2。

2、通过“实验探究二: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相关问题的思考,评价目标3和4。

3、通过“实验探究二:乳化作用”中相关问题的思考,评价目标5。

4、通过当堂检测题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

5、通过相关课堂评价量表,进一步完善本节课的教学评价。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家我们经常喝汤,我也相信妈妈做的汤的味道一定很鲜美,里面究竟放了什么?葱、油我们能够看的到,但味精和盐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溶解”更为恰当。

让我们先探究一下溶解的秘密。

学生仔细聆听,回答问题。

从生活走进化学,与学生聊聊生活小事,既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体会到父母亲的不易,增强情感价值态度观的教育。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1、出示本单元知识树形图。

2、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单元的知识树形图。

学生自己阅读本节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目标。

单元导入有助于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整体的感知,起到指明灯的作用,而出示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学有方向。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3-1《溶液的形成》教常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3-1《溶液的形成》教常设计

课题: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混合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溶液就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本节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为后面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打下基础。

学生熟知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混合液体的温度有无变化这是他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盐水或者糖水放置久了会怎么样学生过去很少主动思考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形成“食盐水是均一、稳定的”这一结论,以此作为学生认识溶液特征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温度计、试管、泥沙、植物油、汽油、食盐、蔗糖、氢氧化钠、硝酸铵、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课堂检测: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 .食盐 B .面粉 C .植物油 D .石灰石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 .豆浆B .果酱C .牛奶D .蔗糖水 3.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 溶液,请比较上部A 处和下部B 处密度的大小( ) A .ρA > ρBB .ρA < ρBC .ρA= ρBD .不能确定 4.将10g 蔗糖溶于100g 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

5.将50g 食盐溶于100g 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g ,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件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件 (新版)鲁教版

碘酒
硫酸铜溶液
食盐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 化? 实验:
(1)取2只烧杯,各注入一定量水,并测量水的 温度,填入59页课本表中。
(2)将一药匙氢氧化钠、硝酸铵分别加入上述2 支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填入课本表中 。

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1
取一只小烧杯,倒入约50mL水,加入一小匙 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仔 细观察发生的变化,直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 触摸烧杯,感受温度变化。
思考: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 处,是否都一样咸?
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3.在1中的试管里加入几滴洗洁精,用力 振荡,油观以察小所液发滴生的的形式现分象散。在水中。
乳化作用:
善于总结 • 溶液: • ⑴概念:一种或几种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
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⑵特征:①具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
同。②具有稳定性:即只要外界条件不 改变,溶液的成分不会分离出来。
③澄清石灰水
④碘酒
3、夏天里想随时喝到冰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 ,
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形成低温小环境。
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B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 生石灰
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 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1.溶液:一种或几种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如:水、酒精等。
3.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食盐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新版)鲁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新版)鲁教版.docx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包插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木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市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所以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或制作图片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由于本课题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暈分数的基础,并且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屮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彖。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占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与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试管、烧杯、玻璃棒蔗糖碘高猛酸钾酒精汽油、植物油、面粉、水。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出示一瓶汽水,分给学生品尝。

提问:汽水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征?过渡设问:为了使每个同学得到汽水、牛奶成份一样,在分前要注意什么?汽水和牛奶有何不同?(感知体验)两学生上来品尝,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蔗糠溶解在水,会形成溶液吗?提出问题:蔗糖哪里去了?(实验)蔗糖溶解在水中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消失了吗?从物质的微观上想彖蔗糖的溶解过程。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微粒运动的角度了解蔗糖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溶液、溶质、溶剂及它们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象溶解过程
粒子的分散过程
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蔗糖分散到水中
形成
蔗糖溶液
食盐分散到水中
形成
食盐溶液
Na+和Cl- 扩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电离:
许多像氯化钠这样的物质,溶解在水 中(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 动的离子,这样的过程叫电离
电离和通电有关系吗?
达标检测:
1.说出下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糖水
溶质: 蔗糖 白酒 溶剂: 水 酒精 溶质: 溶剂: 水
氢氧化钠溶液
碘酒
溶质: 碘 溶剂: 酒精
溶质:氢氧化钠 溶剂:水
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 3、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①、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 ②、在氯化钠溶液中各部分密度相等( ) ③、凡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 ④、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 ⑤、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⑥、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 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
1. 右侧 U 形管中液面未发生明显 变化,该物质是 ( C ) A.氢氧化钠固体 B.硝酸铵晶体 C.氯化钠晶体 2.若右侧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该物质是 (B )
水 红墨水
3.若右侧U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该物质是 (A )
溶液的用途
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
活动天地1-2
观察乳化现象
无水
液+液 有水
非水物

1.溶质可以是 固体 、 液体 、 气体 。 2.当两种液体互相混合时,量多的为 溶剂 ,量少的 为 溶质 ,但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 水 叫做 溶剂,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 水 溶液。 3. 水 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酒精 、 汽油 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夹层
内胆
1.右图为“便携式无电冰 桶”,使用时在夹层中放入 水,将食品放入内胆。在夹 层中再放入一种固体物质, 就会使内胆内的食品在低温 环境中保存。则在夹层中放 入的固体物质为( B ) A.氢氧化钠固体 B.硝酸铵晶体 C.氯化钠晶体
如右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 固体物质。观察现象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B ) A.冰水混合体 B.澄清石灰水 C.泥水 D.豆浆 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C ) A.汽水 B.食盐水 C.蒸馏水 D.糖水 3.溶液是一种( B )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纯净物 D.无色透明液体 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D )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5.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D ) A.两种物质组成的 B.无色透明的液体 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

×
×
×
×
第二课时
实验探究1-1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问题: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实验: (1)取2个烧杯,各注入一定量的水,并测量水的温 度,填入3页课本表中。 (2)将一药匙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加入上述2个烧 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填入课本 表中 。 结论: 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 降低 ,
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不相同 原因是 汽油溶解油污,而洗涤剂是 。 答: 将油污乳化除去的
小结 1.
溶质
被溶解 的物质
一种或几 种物质
分散到
起溶解作用 另一种物质
的物质
溶剂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
2.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硝酸 铵溶解时吸热。 3.洗洁精、洗发液和洗衣粉等物质具有乳化作用。
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 升高

溶解的过程
1.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 吸收热量(Q吸)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 离子或分子的过程 放出热量(Q放) 结论:如果Q吸>Q放 溶液的温度 ______ 降低 如果Q吸<Q放 溶液的温度 ______ 升高 如果Q吸=Q放 溶液的温度 ___ ___ 不变
一、溶液 ㈠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溶 剂 溶 质 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㈡对定义的理解 ⑴溶液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⑶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食盐) 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水)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讨论
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是溶液吗?
蔗糖溶液中的分子运动
返回
氯化钠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幻灯片 8返回
1.向一只试管中加入1/3体积的汽油,然后向试管中滴 入两滴植物油,用力振荡,观察所发生的现象。静置 一段时间,再观察现象。 2.向一开始实验得到的油水混合物中加入几滴洗洁精, 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结论: 食用油能 溶 于汽油,却不能溶于水。而洗洁精能使 食用油以 细小液滴 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 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 乳化现象。
一、溶 液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见过哪 些溶液?溶液一定有颜色吗?
硫酸铜溶液是 蓝 色; 高锰酸钾溶液是 紫红 色; 氯化铁溶液是 黄 色。 大多数溶液是无 色的。
探讨: 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
讨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体系
气+液 固+液
溶质 气体
固 纯净物, 还是混 合物呢?
活动天地1-1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食盐、硫酸铜晶体、泥沙、 和花生油,再向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观察现象。静置 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思考下列问题: 1.四支试管中的物质均为 混合物 。 2. 哪只试管中的液体是均一的、稳定的? 3.试管中的食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 否一样咸? 4.如果把这些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 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6.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 D )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三者都可以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任何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D.如果温度不变,溶剂也不蒸发,溶质是不会从
溶液中析出来的
【拓展延伸】 1.把10克硝酸钾完全溶于90克水中,则形成(100) 克溶液。 2.若100克氯化钾溶液中水的质量为89克,则氯化 钾的质量为( 11 )克。 3.把25克硫酸钠溶于( 175 )克水中可形成200克 硫酸钠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