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七章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1力是什么课题引入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玉兔的月球车。
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请学生演示?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板书)符号 F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 力的作用效果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
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
用力捏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吗?请学生回答?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万有引力不需要物体接触:万有引力大小与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有关;人类探索宇宙首先要摆脱地球引力,必须加大飞行速度,上一章给出第一宇宙速度(7900ms)即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神舟系列)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解析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重力
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
2、教师: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13.2-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单元目标
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会测量力的大小
3、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
4、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重点、难点与关键
初中物理_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
(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force)是什么: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人教版八下《力》课型:复习学习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相互性、作用效果、三要素;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用法;3.知道重力的三要素;4.学习从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复习建立物理概念,再用概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最喜欢的中国球星是谁?下面我们一块看一段有关姚明打篮球的视频。
(播放视频)姚明从运球到上篮都体现出哪些物理知识?下面我们就以篮球为话题进入对《力》的复习。
教学过程:活动1:篮球如何“投”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五个问题,并用物理知识回答:问题1:用什么投篮球?问题2:篮球砸在篮球板上会反弹回来,说明什么?问题3:为将篮球准确的投入篮筐,要注意什么?问题4:打篮球时,相互撞击的球员都会感到疼,说明什么?问题5:姚明用8N的力将篮球举起,如图所示,你联想到什么知识?师: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这部分知识。
请大家交流讨论不清楚的知识点。
完成练习一活动2:篮球为何“落”师:篮球准确的投入到篮筐后,最终会怎样?我们共同进入第二个话题—篮球为何“落”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用物理知识回答:问题1:篮球为何下落?问题2:篮球沿什么方向下落?问题3:篮球下落时所受重力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用什么测量重力?问题4:重力在篮球上的作用点在哪里?师: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这部分知识。
请大家交流讨论不清楚的知识点。
完成练习二活动3:篮球为何“弹”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五个问题,并用物理知识回答:问题1:篮球被地面即将弹起时,发生形变,此时受什么力的作用?问题2:弹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问题3: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工作原理是什么?请同学们共同完成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实验目的:探究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实验器材:一条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50g)、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提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橡皮筋伸长的长度跟它受到的拉力有什么关系?实验猜想:小明认为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和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小丽认为橡皮筋的总长度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 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 构成。教科书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 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 法。教学中,建议教师多设计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活 动,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 课堂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归纳的 方法,从物理现象中发现力的共性特征
2.描述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教科书进一步从 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了力的三要素及力的 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
3.测量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力的 测量是认识力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课标》在 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 实验,为此,教科书在给出弹力概念的基础上,设 计了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这个过程,完 成了学生对力是一个物理量的认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 各节的教材分析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 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 象。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 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 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 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 小、方向和作用点。
第3节重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 的吸引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填图 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 质量的关系式G:以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 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 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反思(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幼儿资料、教案大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笔记、说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children’s materials, lesson plans, case analysis, teaching reflection, education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有关力学知识的内容。
初中物理_初中物理7.1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1力》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②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能用示意图表示力、能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用具:教师演示用:课件(含微课)、滑板车视频片段、拉力器、小车、磁铁、学生实验用:(分组)小车、磁铁、铅笔、尺子,橡皮筋等身边的器材不限三、教学设计思路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体会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2.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设计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以实验探究为主,演示、小游戏、观察、归纳、讨论、阅读和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非智力因素;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引导者和解惑者的主导作用,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温故知新:①什么是力?②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情智引入:展示臂力器,说明器材的用途,让一男一女同学上台并请用力拉弹簧。
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因素有关,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表现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题产生兴趣。
导入课题,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一)探究: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展示本组设计方案,归纳结论。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_____有关。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材分析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01教材分析第七章力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后续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知识的基础。
地位通过对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用教材地位与作用教材首先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等基础知识。
教材编写特点重视基础知识教材中设置了多个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突出实践应用教材中注重科学方法的介绍,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强调科学方法教材内容结构分析介绍了力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引言详细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等核心知识点。
重点内容对摩擦力、浮力等较为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知识。
难点内容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和计算题等,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巩固练习02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等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力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重点内容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等。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原理,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平衡掌握平衡状态、平衡力等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特点。
理解力的方向性和矢量性,掌握向量表示方法。
力的矢量性共点力的平衡非共点力的平衡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中力的平衡问题。
初中物理_《力》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课题力课型复习编号303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单位、及三要素,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知道什么弹力,理解弹簧测力计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计算。
教学重点弹力与重力三要素的理解;对运动状态改变的理解。
难点弹簧测力计原理;对重力方向的理解。
模式1.整体模式:“心理学效应与物理探究建模”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整体模式,“边学边实验”,“五步导学”;2.反馈模式:目标导学--循环反馈;3.学习模式:“小组合作”活力课堂;4.探究模式:并列—比较、类比—模仿、思路—分析、范例—方法;自学—矫正;解决—问题教具自制弹簧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小篮球、乒乓球练习器,自制磁力小车。
板书第七章力教学过程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课堂常规教学整展示学生自制的思维导图并由作者亲自给同学们讲解制作意图和详细的复习目标,以达到明确复习目标的目的。
分一分二分三根据目标,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头脑风暴模式”“分组加分竞答模式”分四个大循环进行复习。
1.力。
其中又分成四个更小的循环进行复习:(1)让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加深对力的定义、符号、单位等基础知识的印象。
小组讨论: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吗?不接触可以产生力吗?帮助学生们回忆力的产生条件。
(2)捏一个小篮球,并跟学生传球游戏,帮助学生回忆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
利用乒乓球练习器巩固“力的三要素”。
(3)采用“范例—方法”模式,让学生根据力的三要素进行作图,并强调作图的规范性。
(4)利用磁力小车,加深学生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理解。
实战演练:完成学案中的反馈练习一。
——进行加分。
2.弹力。
其中分成两个大循环进行复习:(1)通过捏小篮球,引导学生回忆弹力定义和产生条件。
(2)试题组的同学展示自制弹簧测力计,然后学生互评,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由此引出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并且利用“帕金森模式”让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进行巩固。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人教版八下《力》课型:复习学习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相互性、作用效果、三要素;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用法;3.知道重力的三要素;4.学习从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复习建立物理概念,再用概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最喜欢的中国球星是谁?下面我们一块看一段有关姚明打篮球的视频。
(播放视频)姚明从运球到上篮都体现出哪些物理知识?下面我们就以篮球为话题进入对《力》的复习。
教学过程:活动1:篮球如何“投”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五个问题,并用物理知识回答:问题1:用什么投篮球?问题2:篮球砸在篮球板上会反弹回来,说明什么?问题3:为将篮球准确的投入篮筐,要注意什么?问题4:打篮球时,相互撞击的球员都会感到疼,说明什么?问题5:姚明用8N的力将篮球举起,如图所示,你联想到什么知识?师: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这部分知识。
请大家交流讨论不清楚的知识点。
完成练习一活动2:篮球为何“落”师:篮球准确的投入到篮筐后,最终会怎样?我们共同进入第二个话题—篮球为何“落”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用物理知识回答:问题1:篮球为何下落?问题2:篮球沿什么方向下落?问题3:篮球下落时所受重力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用什么测量重力?问题4:重力在篮球上的作用点在哪里?师: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这部分知识。
请大家交流讨论不清楚的知识点。
完成练习二活动3:篮球为何“弹”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五个问题,并用物理知识回答:问题1:篮球被地面即将弹起时,发生形变,此时受什么力的作用?问题2:弹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问题3: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工作原理是什么?请同学们共同完成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实验目的:探究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实验器材:一条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50g)、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提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橡皮筋伸长的长度跟它受到的拉力有什么关系?实验猜想:小明认为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和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小丽认为橡皮筋的总长度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7.1力【学情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到初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
【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有认知冲突,有相互的碰撞,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精彩观点呈现。
师生交流对话充分,教学相长,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反映出浓厚的课堂文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构成。
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1.力以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
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感知力的存在。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描述一些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如马拉车、人推桌子……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要描述一个力需要涉及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三个方面,从而归纳概括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达到从感知力向认识力的初步过渡。
对于力的符号和单位,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正确书写即可。
至于1N的力有多大,可以通过学生托起两个鸡蛋来体验。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该结论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但并不是难点。
充分利用弹簧、橡皮泥等物体受力形变的体验,可以比较顺利的实现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作用效果。
初中物理_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视频演示:按图1分别演示,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
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总结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我们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多个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在研究时应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学生凭经验猜想得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点都可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部分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附2.日照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议课记录单学校:日照东港实验学校授课人:学科:物理日期:4月20日议课人数:6人负责人:秦旭艳《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力的开始,虽然本节内容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对于力现象的感性认识还是比较丰富的,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对于力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
对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好奇心强,探究新鲜事物欲望强,容易接受感性的事物,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高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为学好本节物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力》评测效果分析学生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点,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画力的示意图部分同学画的不规范,力的作用点找不对,力的三要素标注不全,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练习,不断提高画图能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印象深刻,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感觉困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的教学内容。
这一章节是初中物理的核心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力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较为陌生。
此外,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事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作用效果、测量方法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学会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斜面上会滑下来?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3)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力的测量实验。
(4)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如: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及其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和规律。
(3)学会运用图表、示意图等工具,整理和表达力的相关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2)通过学习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究需要尊重事实、遵循规律。
(4)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力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
2.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难点:对力的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借助自学课本,分析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利用身边的器材和物体,分别设计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组内交流,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的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表示力的大小。
5.在下图中画出用150N的力沿水平向右的方向拉小车的力的示意图。
3.组内交流,看是否能够解决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探究一:力的作用效果请同学们对桌上的惯性小车、气球、橡皮泥、文具盒等物品分别施加力,观察这个力对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请同学们对惯性小车、气球、橡皮泥、文具盒等物品施加力,并分别改变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观察这个力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组内交流。
结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过渡语:既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那么我们要形象的描述出一个力,就要通过力的示意图把这三个要素全都表述出来。
探究三: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阵风吹来,小女孩赶紧拉住了要飞走的气球。
如果绳子的拉力大小为2N,请在图中画出气球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点拨:1.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推、拉、提、压、吸引、举、排斥等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力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体。
一个力作为施力物体的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1.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完成活动:对桌上的惯性小车、气球、橡皮泥、文具盒等物品分别施加力。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2.看小组活动是否积极有效、是否全员参与、能否准确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学生能够根据三个要素准确画出力的示意图。
2.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1)速度大小发生改变;(2)运动方向发生改变;(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如斜向上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质疑问难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全班交流。
学法指导: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会通过活动或实验,自己去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在体验中学习。
四、训(三)质疑问难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全班交流。
练环节(13分钟)过渡语:同学们,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案训练题。
1.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八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什么?()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人不能只长一个巴掌D.力可以离开物体单独存在4. 一位同学在用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推箱子,请画出箱子受到的推力示意图。
5.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1.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小组内交换,互相批阅,根据对题情况按每全对一人记2分计入小组量化。
2.评选优胜小组,计入小组量化。
附:板书设计第一节力一、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字母:F单位: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反思】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效果分析1、利用视频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力。
力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本节课只探究力的基本问题,让学生对力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2、小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开发了学生的思路,很好的实现了师生互动,真正在师生的交流中落实了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让课堂活起来,这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
3、本节课是初二下册的第一课,在整个下册占基础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力,为以后的受力分析打好基础。
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深入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探究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很好的落实了三维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4、练习环节,既充分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相互检查效果很好,又在实际的问题练习中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在谈收获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并及时评价出优秀小组效果会更好。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达标检测1.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八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什么?()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人不能只长一个巴掌D.力可以离开物体单独存在4. 一位同学在用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推箱子,请画出箱子受到的推力示意图。
5.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力的作用是的。
选做题: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3)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本节课通过大力士的比赛来引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有对力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能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了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图在教学中会逐步深化。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始新课的学习,整个课堂设计理念坚持了:达到学生自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会的坚决不讲,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最后给学生的作业也引人而易,充分让学生自己挖掘生活中关于力的实例,分析举例等,避免了重复,枯燥。
相关课程标准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