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名言

合集下载

冯友兰:人类不会永远“仇必仇到底”

冯友兰:人类不会永远“仇必仇到底”

冯友兰:人类不会永远“仇必仇到底”冯友兰:人类不会永远“仇必仇到底”(全段摘录)在《中国现代哲学史》的最后,冯友兰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比较,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

他先做了一点理论的通俗解释:“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必须先是一个统一体,然后才成为两个对立面。

这个'先’是逻辑上的先,不是时间上的先。

用逻辑的话说,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含蕴它们的统一性,而不含蕴它们的斗争性。

”然后他说:“客观的辩证法只有一个,但人们对于客观辩证法的认识,可以因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

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这是把矛盾斗争放在第一位。

中国古典哲学没有这样说,而是把统一放在第一位。

理论上的这点差别,在实践上有重大的意义。

”怎样重大的意义呢?他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正蒙·太和篇》)这四句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

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

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

’”冯友兰的这个推测,让人想起在和平年代分裂人民,进行残酷的阶级斗争,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或干脆把人民当作敌人,这些正是“仇必仇到底”的行为逻辑。

冯友兰问:“'仇必和而解’的思想,是要维持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仇必仇到底’的思想,则是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毛泽东是革命家,他所组织和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政党,毛泽东思想也当然要主张'仇必仇到底’。

毛泽东常说'将革命进行到底’,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在于什么叫'到底’?'底’在哪里?”他自己答道:“任何革命都是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共处的那个统一体。

横渠四句(冯友兰)资料讲解共32页文档

横渠四句(冯友兰)资料讲解共32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横渠四句(冯友兰)资料讲解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经典冯友兰,20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

他的名言名句充满着智慧和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冯友兰的经典名言名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

1. "学问要以功绩为准绳,为天下寻找真理者即心甘情愿贡献自己智慧与力量者也。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

他强调学者应该以取得真知为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冯友兰认为,学者应该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审问其中的真伪,经过深思熟虑后明辨事物的本质,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践自己的理念。

3. "与鬼神共舞者虽仙未神矣,以人为本者不屑仙矣。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与超自然力量共舞的人虽然可能具备某种超凡的能力,但是真正伟大的是能够坚守人性,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更可贵的。

4. "真理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而不在于僵化的权威和教条。

"这句话传递了冯友兰对于真理的理解。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知识,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接近真理。

5. "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冯友兰对于教育的观点一直非常重视。

他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人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7.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核心,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人文精神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性关怀和情感关系。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

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

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

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

我觉得此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

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

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

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其实不然。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

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

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寻根问底: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是什么

寻根问底: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是什么

寻根问底: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是什么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是什么张载(1020-1077年),字⼦厚,⼈称“横渠先⽣”,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理学⽀脉“关学”创始⼈,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根据张载四句名⾔每⼀句开头都有⼀个“为”字的特点,⼀般把它简称为“四为句”;但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则据张载别号“横渠先⽣”⽽把这四句话称为“横渠四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句。

有学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得,对“四为句”进⾏了解释,现摘录如下:第⼀句“为天地⽴⼼”。

⽬前⽐较流⾏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但⼈有⼼,⼈的⼼也就是“天地之⼼”;“为天地⽴⼼”就是发展⼈的思维能⼒,以理解⾃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种误解。

⾸先,在古代“天地”⼀词并不专指⾃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个关于天、地、⼈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倾向于把天、地、⼈看作⼀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然界,也包括个⼈和⼈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的存在。

“天地之⼼”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惟是⽣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成万物这⼀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的。

⽣物之⼼是天地所固有的,⽆需⼈来“⽴”,否则将不恰当地夸⼤⼈的能⼒。

其实,“为天地⽴⼼”是指为社会建⽴⼀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的涵义、⽅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不见,对“⽴⼼”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也就是“⽴天理”之⼼,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在价值论。

冯友兰四个境界

冯友兰四个境界

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现实的人则在生物的人基础上,追求自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独尊,惟利是图,以自我的实用和提升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立;道德的人,自我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

冯友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

冯友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

冯友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成书,成为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三史”中的《中国哲学简史》。

理想人生-论命运有许多所谓“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

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大量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去卖出,便不亏本。

因此大发其财,无怪“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勿用先知。

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将来自然做官;命定了将来要讨饭,自然要讨饭。

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转变,又何必要预先知道呢!我说的“命运”和他们所说的不同。

古人孔子、孟子等也谈命,如孔子说:“知天命。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荀子说:“节遇之谓命。

”我说的“命”就是他们所说的“命”。

“莫之致而至”是不想他来而来,“节遇”是无意中的遭遇。

这才是“命运”的真意。

所以“命运”的定义就可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

譬如说现今的时代是伟大的,我“幸”而生在这时代;也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受罪的,我“不幸”而生在这时代。

我们生在这时代可以说是幸或不幸,但我们为什么生在这时代,便没有理由可说。

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

某人今年中了特种奖券,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

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

关于北大的经典名言

关于北大的经典名言

关于北大的经典名言
以下是一些关于北大的经典名言:
1.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2.胡适:“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3.冯友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鲁迅:“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


5.傅斯年:“研究学问,为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

其学养毅力,尤尤卓绝,令人感奋。


6.徐志摩:“北大不仅是最高学府,也是最好的大学。

这里融合了各种学问,各种流派。

这里有最大的治学自由。


7.毛泽东:“北大的光荣是在于它可能和能够分辨谁是谁非,而最可贵的是它有请人来辩论是非的勇气。


8.蒋梦麟:“北大所提倡者为求真理,不佞所要求者为人格。


9.辜鸿铭:“北大之谓北大,规模也,北大之谓北大,精神亦也。


10.罗家伦:“只有真北大人,才能代表真正的北大。

”。

横渠四句(冯友兰)

横渠四句(冯友兰)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礼记〃大学》 实践证明:人们决非因为有法律才遵守某些规章制 度,社会道德舆论及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往往起着“治 本”的更为重要的作用。道德和法律作为治国之道,犹 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道德是自 觉的法律,法律则是强制的道德,它们功能互补、相辅 相成,成为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政治步骤和环节。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 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解说: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 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 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 德境界。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 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说:“等楼群完工 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之绝学,也就是儒家先贤先圣
一脉相传之道。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 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主要表现为:以张扬 仁义为根本,以正明心性为大要,以肯认伦常为 旨归。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 《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子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信宗教的人把万事寄托于“主”,而
儒家将命与义合而为一,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 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一个人果能如此,他就可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条 件下,都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安宁。这也可以看作是 张载为万千生灵所构建的精神家园,所确立的灵魂的 归宿。 “为生民立命”其实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角 度,阐述人应该如何处事、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经常在自媒体读到不少有关人生最高境界的文章,有的说:自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人不合群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如此,人生最高境界就像是一个大筐,什么好就往里面装。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要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要知道什么是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

境界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人的境界与人的思想和精神修养密不可分,人的思想境界高了就站得高,看得远,走得正,行得远,这就人生品味,亦是人生素质。

老子曾说:“无为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事情。

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胡干乱干,不然就是违背了道,违背了规律。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多层重要的哲学意义。

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概述和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石。

老子的无为,告知我们,人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是什么都去为,最终就是无所为,这是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只能有所放弃了,有所不为了,做有为之事,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

孔子在说到人生修养要达到大人君子的境界时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孔子说的君子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有思想高境界的人,知道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

这种人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即“天地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如此之高大,也如此之宽广。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以古人词句做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冯友兰:凡事不要太着急

冯友兰:凡事不要太着急

冯友兰:凡事不要太着急作者:古滕客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7年第04期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以“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总结自己的学术成就,并将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

他一生以追求天地境界为己任,终享95岁高寿。

冯友兰在才学上的造诣极高,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很有心得。

凡事不着急“不着急”是冯友兰长寿的一大秘诀,任何时候他都不慌不忙。

1982年,冯友兰在儿女的陪同下游览新泽西的天然动物园。

在返回纽约的路上,车轮坏了,一时找不到地方修车,他们只能向路过的车求救。

在等待的一个多小时里,太阳直晒,车里没有冷气,热如蒸笼。

已经非常疲倦的冯友兰仍像平时一样,安静地坐在车内,没有催促也不焦躁。

正是这种“不着急”的好脾气,造就了冯友兰的好身体。

作息规律冯友兰的作息时间很有规律。

早晨,他准时收听广播,然后开始口授,让助手一丝不苟地记下来。

当他完成了一段后,让助手念给他听。

一般上午他会连续工作三个小时。

中午再午睡一个小时左右。

下午,他先听人读报,再做运动,坚持锻炼身体。

第二天,他重新开始滔滔不绝地口授。

冯友兰从不熬夜。

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吃得香、睡得好。

冯友兰有个特点,他吃饭时喜欢细嚼慢咽,一顿饭要花个把小时。

他不吸烟不喝酒,除了读书写作,唯一的嗜好就是收藏兵器。

宽容豁达冯友兰在做人方面非常宽容豁达,对伤害过他的人,他能做到不计前嫌,忘记恩怨。

在眼睛看不清楚东西后,他喜欢背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朗诵诗词使他保持安宁的意境和怡悦的心情。

尽管冯友兰历经过各种风霜,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而是抛开以前,放眼未来。

他常对人讲:“伤害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记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

你‘怀念’它一次,它就伤害你一次。

为什么要自己伤害自己呢?”这种宽厚闲适之心,对于冯友兰的长寿,无疑帮助最大。

冯友兰笑对生活,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

冯友兰语录

冯友兰语录

冯友兰语录1、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2、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3、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睡,名亦不立。

4、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

5、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

6、《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7、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8、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9、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

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10、人在学问途上要知足,学历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的时候就要读书——立学于勤,方有所成。

11、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12、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

老子把这叫做“袭明”。

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

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13、公元三、四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新道家”,史称玄学。

14、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

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

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15、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

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16、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

17、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及四点感悟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及四点感悟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及四点感悟编者按:已故国学大师冯友兰告诉我们:“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

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

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

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

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

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

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

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

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

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冯友兰名言

冯友兰名言

冯友兰名言
1、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3、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

老子把这叫做“袭明”。

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

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5、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6、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7、我的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8、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阿克顿勋爵名言
•康拉德名言
•谷超豪名言
分页:123。

冯友兰名言

冯友兰名言

冯友兰名言1. 虽不能至,吾心往之,是不是出自冯友兰的某一句话应该是这句话吧``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是冯友兰说的这话出自《诗经·小雅》。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

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

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

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

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参考资料:2.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答案补充当读过冯友兰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他的人生境界.“觉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花海羔剿薏济割汐公搂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我还想到那则作文素材: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正是应了“态度决定高度”那句话.。

最经典的冯友兰经典名句

最经典的冯友兰经典名句

最经典的冯友兰经典名句1、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

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2、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我的读书经验》3、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4、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中国哲学简史》5、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6、成佛是一瞬间的活动,就像是跃过鸿沟。

要么是一跃成功,达到彼岸,刹那之间完全成佛;要么是一跃而失败,仍然是原来的凡夫俗子。

其间没有中间的步骤。

----《中国哲学简史》7、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

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

----《中国哲学简史》8、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

----《中国哲学简史》9、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

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中国哲学简史》10、《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中国哲学简史》11、所谓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我的读书经验》12、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

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属于该名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

----《中国哲学简史》13、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由此可知英雄所见略同也。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國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

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獨立世界。

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

冯友兰:人生之真相和目的

冯友兰:人生之真相和目的

冯友兰:人生之真相和目的人生之真相和目的作者:冯友兰人生之真相是什么?我个人遇见许多人向我问这个问题。

这个“像煞有介事”的大问题,我以为是不成问题。

凡我们见一事物而问其真相,必因我们是局外人,不知其中的内幕。

报馆访员,常打听政局之真相,一般公众,也常欲知政局之真相。

这是当然的,因为他们非政局之当局者。

至于实际上的总统总理,却不然了。

政局之真相,就是他们的举措设施;他们从来就知之甚悉,更不必打听,也更无从打听。

这是一个极明显的比喻。

说到人生,亦复如是。

人生之当局者,即是我们人。

人生即是我们人之举措设施。

“吃饭”是人生;“生小孩”是人生;“招呼朋友”,也是人生。

艺术家“清风明月的嗜好”是人生,制造家的“神工鬼斧的创作”是人生;宗教家“覆天载地的仁爱”也是人生。

(这几个名词,见吴稚晖先生《一个新信仰的宇宙及人生观》)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还是人生,这既是人生之真相。

除此之外,更不必找人生之真相,也更无从找人生之真相。

若于此具体的人生之外,必要再找一个人生真相,那真是宋儒所说“骑驴觅驴”了。

我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不过如一般人一定不满意于这个答案。

他们必说:“故假定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但我们还要知道为什么有这个人生。

”实际上一般人问:“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之时,他们心里所欲知者,实际是“为什么有这个人生?”他们非是不知人生之真相,他们是要解释人生之真相。

哲学上之大问题,并不是人生之真相之“如何”——是什么,而乃是人生之真相之“为何”——为什么。

不过这个“为”字又有两种意思:一是“因为”,二是“所为”,前者指原因,后者指目的。

若问:“因为什么有这个人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只能说:“人是天然界之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

”若要说明其所以,非先把天然界之全体说明不可。

现在我们的知识,既然不够这种程度;我这篇小文,尤其没有那个篇幅。

所以这个问题,只可存而不论。

现在一般人所急欲知者,也并不是此问题,而乃是人生之所为——人生之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冯友兰名言
1、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3、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

老子把这叫做“袭明”。

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

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5、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6、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7、我的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8、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