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闻传播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ppt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公安、司法方面: 经济方面; 科技方面:
三、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具体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 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条)
自审: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 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 送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 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
第一节
禁止煽动危害国家的言论
一、基本概念
• 煽动性言论:
– 指通过口述(演讲)、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剧、 书画等方式公然散布的非理性、非事实的不实信息, 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它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 观公正原则完全违背,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 煽动性言论的特点:
– 1、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即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 惑性的语言进行宣传。 – 2、表达内容的非事实性,即,虚张声势、夸大事实、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还造谣诽谤。 – 3、直接面对公众。 – 4、带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分裂国家罪
– 这种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就是公然散布“煽动”分裂 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论。 – 本罪属于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煽动性的宣传鼓 动,就构成本罪既遂,不必问其煽动效果如何,是否 有人接受其煽动实施分裂国家的行为。 – 本罪为集合犯罪,《刑法》规定了“组织”、“策 划”、“实施”三种情况,在量刑上规定了首要分子 或者罪行重大者、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三个档次。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宣扬西方文明外,新闻的比重开始增加)
以《遐迩贯珍》为代表
.
无忧PPT整理发布
《遐迩贯珍》P52
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 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 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 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 《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 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 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 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 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 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1821年停刊.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最早的广告《告贴》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第二章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
(三)网络新闻的优势
内容丰富、形态多样 迅速、及时、自由,不受空间限制 信息承载具有海量性
检索方便
交互性强
早期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
信息量少,重复性高,时效性不急传统媒体 新闻分类不科学,编排不醒目,大杂烩,一味 求多、求全、求规模、求数量 单调陈旧,假新闻泛滥
服务功能单一,缺乏针对特定读者的新闻
三、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
推动网络新闻发展的网络新闻传播事件 斯塔尔报告 印尼排华暴乱
安瓦尔事件
9.11恐怖袭击
斯塔尔报告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不是通过电视、电台或者报纸, 而是通过Internet率先了解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
印尼排华暴乱
在暴乱爆发的第一时间里,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便进行了报道, 在网络受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该报所开辟的印尼局势讨论区里, 当天夜里便有数十条电子邮件一拥而入。
9.11恐怖袭击
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 式恐怖袭击事件 ,博客成为重要信息源
(一)世界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的发展
1987年,世界上最早上网的报纸是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 1998年5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的讲话中 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 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 1998年10月,以美国《新闻周刊》的NEWSWEEK网站正式开通为标志, 美国的主要新闻媒体就已实现了全部上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报刊、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台上网
(二)网络媒体的功能
多媒体功能:文字、图片、声音、动画、 影像 信息检索功能:在海量信息中根据需要拉出 所需信息
超链接功能:在一个文档的特定区域引入其 他文档或程序
新闻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及简答
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第一节)新闻的传播活动和发展的最早动因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他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声查劳动实践,是适应当时的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人们学会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社会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一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别根据以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当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宾产生了近代报刊的时候,报刊便成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新闻手段了.资产阶级新闻学认为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源于人的群居本能.2.新闻的本源(第二节)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3.新闻的来源指供应新闻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新闻来源有以下几种1)记者采访 2)通讯社发稿 3)资料社发稿 4)读者来信 5)通讯员及群众投稿 6)广告 7)社会宣传品及内部简报,总结,文件等等.指新闻出处,即新闻提供者.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一般应予保护或在新闻中略去或采用间接暗示法,如"从有关方面获悉","某权威人士告知"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之别.4.好奇说(第一节)资产阶级新闻学关于新闻的起源的观点.他们单纯从人类的好奇心理甚至心理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甚至心理需要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人长着两只耳朵,就爱打听新闻,长着一张嘴巴就爱传播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出现的.换言之,是人的新闻欲促成了新闻活动. (这种把产生新闻这种一种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把新闻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说成了是为了本能的需要的观点,脱离物质生产时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与竟声的关系,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是唯心主义思想观在新闻起源观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承认和尊重人的好奇心和新闻欲,但认为主要是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推动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5.群居说(第一节)一种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始于西方新闻说.该观点认为,由于人类结群居住,相互间需要信息的沟通和经验的交流,于是产生的新闻活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群居有着深刻的社会物质原因.因为太初时代人类面临着洪水.猛兽等强大的自然灾害和部落战争,为着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居住,协同劳动和斗争,正式这种社会性的劳动实践和石灰生活促进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和发展.6.新闻欲(99考题)指人类了解社会或自然界新近变动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认得社会联系的必然产物,是求知欲的的组成部分.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集体感.安全感.正义感上进心等是新闻欲的主要内涵.某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欲是新闻媒介产生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相互沟通的社会需求才是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演变的根本原因.7.硬新闻(straightnes)和软新闻(soft news)源于西方新闻说的名词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技术新闻.观众在阅读或视听这种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delayed reward)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软新闻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写的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受众观感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immediated reward)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种新闻.在思想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把新闻写的软一些对于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有益的.现在人们长吧那些登载生活娱乐服务内容的刊物称之为"软新闻刊物".8.易碎品西方对新闻的生命___时效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随着时效的逝去而消失.中国新闻界也以"活鱼""鲜花"等比喻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二.简答题1.新闻的特点(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区别于信息而成为新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必须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上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没有事实就成不了新闻.可以说,一切以新闻为主体的事业,起基本的内容就是报道和评论事实,起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新闻)和就事实说话(评论). 2)笔削有新意.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意是使某条信息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的"新",首先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有很强的时效性,能满足人们急欲知晓的需要.这种新鲜事实必须具备两个因素:第一,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即构成新闻的根据.因为客观事物的活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所以新闻只有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是新闻事业永葆青春的活力.3)必须及时.试问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有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既然新闻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时效或者称为时间性是决定新闻的又一因素.着也是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人形象的把这一要求称为抓"活鱼".(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比较明确简洁的概括了新闻的特点,它强调了事实,新鲜,时效这三个构成新闻最基本的因素.2.为什么说新闻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需要?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人们需要而产生的: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够进行生产劳动,能够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产资料,以求自身生存与发展,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洪水,猛兽,毒虫,饥荒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在进行劳动生产活动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么逐渐认识到哟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齐心协力,相互合作.这就要求人们互相联络,沟通的情况下,不断了解客观世界变动的新信息,以变相应的采取行动,因此新闻传播活动相应而生.3.如何理解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早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一点?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4.什么是新闻?简述新闻新闻定义的不同类型.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不仅是新闻事业细胞,还是新闻事业的主体.2>新闻的第一可分两大类型:<1>不成文的新闻定义.这些是资产阶级大众化报纸(便士报)星期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做的解释.他们把办报最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企业,把新闻当作一种可以自由销售的的商品.他们往往从赢利的目的出发,以行文的可售性为标准来说明新闻特性,追求新闻对读者的刺激和轰动效应.a> 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第一章是新闻传播的本体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从新闻学到传播学研究的历史理论转型,掌握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逻辑起点,构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掌握第二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第一节新闻学与传播学(一)从新闻到传播的历史转型与学科超越的基本动因1新闻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并迅速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2重要原因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3.理论参考借鉴现代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数理统计科学等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4时代原因现代科学发展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促使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的新闻学走出困境,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2)转型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应当在遵守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则进行。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新闻媒体结构和布局变化的标志。
我国新闻媒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报刊数量增加,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也显著提高,客观上为新闻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
3.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部门,而且是经济建设中具有强大潜力的产业部门。
它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着多种功能和作用。
4.中国受众群体需求的变化在21世纪,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将出现不断的角色互换,全方位介入传播领域(三)结论无论是从新闻传播实践的考察,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从新闻到传播的超越与转化,都反映了当今新闻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节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一)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范围1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三分法理论,新闻传播学可以从宏观角度分为三方面内容(1)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一般特征和新闻传播产业运行规律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讲述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一节 新闻传播法制概述
一、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 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 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P15) 法制——法治
Page 2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特点
1、新闻法规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2、新闻法规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 解释等文件,已经基本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闻法规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 但对保障新 闻自由的法规 制定相对不足。
Page 17
五、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新闻传播与司法之间是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媒介审判”
Page 18
案例1:
《无锡日报》2010年12月16 日一张头版的雪景图片,意 外让一段婚外情曝光。 该报记者为配合寒潮来临, 在街上拍了一张一名男子与 一女子挽手在寒风中依偎的 温馨图片。结果,相片中男 子昨致电该报投诉,指报社 将他和情人私会的照片登上 头版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Page 19
案例1
该报道是 否构成新 闻侵权?
Page 20
案例2:博客短文侵权事件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概要
4、广告经营须向工商机关申请登记
5、新闻从业人员资格认证
Page
5
二、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1、禁止发表煽动言论 煽动——鼓动他人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煽动分裂国家罪(103-2最高:五年以上有期)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105-2最高:五年以上有期)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278最高:三到七年有期)
我国执行、适用法律的基本原则有: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4) 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5)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Page
28
构成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
(1)违法行为的客体,就是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侵害了法律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2)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就是违法行为在客观上造成对社会 的危害结果; (3)违法行为的主体, 就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公民或组织; (4)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就是违法行为在 主观上有过错,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Page、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Page
16
4、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包括发表权、 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人身权不能转让也不 能继承。财产权包括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著作权的 保护年限一般为作者死亡后50年。 《著作权法》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的保护。 为了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目的而使用,为新闻传播而使用 等情况,可以不经著作人许可,不支付报酬。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领域,其中第二章是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传播史,对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进行梳理和介绍。
清朝末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包括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革命思潮的兴起。
随着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的传入,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始面临挑战。
最早的报纸在这个时期出现,虽然受到限制,但它们开始扮演起启蒙的作用。
同时,邮政系统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便利。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清朝的覆灭,也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在这个时期,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使得新闻传播成为推动革命的重要手段。
各种新闻机构出现,新闻报纸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增长。
新闻自由的倡导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之一,名记们通过新闻的力量传递着革命的火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新的篇章。
在新中国的初期,新闻媒体被国家掌控,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新闻部门的机构设置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开始扮演起宣传机关的角色。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媒体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同时,传统的媒体形式开始向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转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传媒机构和新闻人物。
他们通过批评和报道,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然而,新闻传播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新闻自由的限制、媒体的商业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等问题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些问题使得社会对新闻传播的期望与实际发展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落差。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由古至今的演进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传播史各自涌现出了众多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正:新闻传播活动的最重要道德原则
2.公正的道德境界
就道德境界来说,公正远远低于仁爱和宽恕。 就保障社会合作的效用来说,等利交换和 等害交换(公正)远远重要于无偿给予 (仁爱和宽恕),远远重要于其他一切道 德。
第二章 新闻传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 则
第二章 新闻传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 则
▪ 思考练习题: ▪ 1、如何理解追求公正是传媒的道德指向? ▪ 2、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不公正
现象。
▪ 主要参阅网站: ▪ 1、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 2、中华传媒网 ▪ 3.中国记协网
第二章 新闻传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则
▪ 主要阅读书目 ▪ 1、[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案
▪ 问题1:富豪个人是否救助没有权利义务关系的 穷人,是否属于公正范畴? 社会整体是否救助穷 人,是属于公正四大类型中的哪一种?
▪ 问题2:这位父亲在向富豪求钱的同时又请求传 媒把求助行为公开,说明这位父亲很清楚传媒的 公开报道很有可能对求助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你认为这个事件是否有报道价值? 你如何评价传 媒报道中的“点名”和“持续追踪”行为?
(二)追求公正——传媒的道德指向 一方面, 维护社会公正是传媒及其从业者的主
要职责和义务;另一方面, 追求社会公正和 正义感也是新闻从业者的道德指向。
▪ (三)新闻传播活动所涉及的公正问题 ▪ 1.新闻传播活动应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 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应坚持做到:
▪ 第一,坚持新闻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实事求是地 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
▪ 分析:
▪ 并非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可以公开 报道,新闻行业还有自己的道德准则。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二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
类别
信息广泛性 信息精深度
信息形态
信息结构 信息过量 传递时效 传递速度 更新速度 保存时间 传播范围 渗透能力 渠道开放性 言论限制 传递方式 可选择性
接受注意度 传授互动性
可检索性 技术依赖性 使用方便性 大众化程度 新闻公信力 媒体权威性
互联网
无限 中
文字、图片、 声音、影像
超文本 存在
无时差 中
很快 中
全球性 强 大 难
推、拉 多
高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低
报纸
有限 高
文字、图片
固定文本 不存在
延迟 慢 慢 长
地区性 弱 小 有 推 中
高 低 中 低 高 中 高 高
广播
有限 低
声音
固定文本 不存在 无时差
快 较慢
短 地区性
较强 小 有 推 少
中 中 低 中 高 高 高 高
电视
有限 较高 文字、图片、 声音、影像 固定文本 不存在 无时差
7
• 超文本:是万维网上独具特色的信息存在方式,它是 用链接的方式将各种文本组织起来,联成一体,从而 突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组织方式,使网上的文本变成 非线性的网状结构。
• 它的链接方式是把“菜单”直接嵌入到文本中,将文 本的不同部分通过关键词、主题建立链接,使信息通 过交互方式来访问。用户单击文档中加以标注的一些 特殊的关键词和图像,就能打开另一个文本。
17
找准网络媒体的优势
优势
①时间上:即时 性、长期性。 ②空间上:容量 大,可覆盖全球 ③与受众关系上 ,媒体与受众相 互间的平等。
报道
①突发事件 ②重大事件 ③议题性新闻
传播形态 ①网络新闻专题 ②网络新闻论坛
18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 笔记
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础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只不过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做某些修正、修补,或者说社会责任论是嫁接在自由主义报刊理 论树干上的新枝而已。
倡导者:报刊自由委员会 总结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 5 项要求: 1、 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1) 新闻必须真实、全面 (2) 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 (3) 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揭示,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
第二节 新闻学与新闻工作
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新 闻学涉及多种学科,要广泛学习。
第三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
一、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
第一节 新闻学
绪论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 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 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 新闻学的形成: 世界的新闻学从 18 世纪开始发轫,到 19 世纪末初步形成。中国的新闻学在 20 世纪 20 年代 初步形成。
考新传,上传新网就 GO 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资料热点,/
------------------------------------------------------------------------------
02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1 §2 §3 §4 §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1 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1 报刊管理 §1-2 广播电视管理 §1-3 互联网信息管理
§1-4 新闻记者管理
满足公众知情权 监督公权力 新闻传播媒体职责所在 司法实践的需要
§5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5-2 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应适度
(1)新闻传播媒体对司法的监督要保持一定的 “度”,谨防“媒介审判” (2)媒介审判的两大负面影响
(3)防范媒介审判
§5 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5-3 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的十条原则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3 新闻传播与肖像权
(1)肖像与肖像权的定义
(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4 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1)著作权的基本内容
(2)著作权中的邻接权
(3)著作权与公共利益 (4)信息网络传播权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4 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4-1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1)名誉与名誉权的定义
(2)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侮辱 诽谤
§4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4-1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3)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4 禁止渲染凶杀、暴力内容
《新闻传播学》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媒介融合与新闻业的救赎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传统媒体衰落的主要原因?()A. 广告收入下降B. 受众注意力分散C. 技术更新缓慢D. 信息传播速度慢答案解析:传统媒体衰落的主要原因包括广告收入下降、受众注意力分散和信息传播速度慢,而技术更新缓慢并不是主要原因。
2. 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不包括以下哪项?()A. 媒体内容的多样化B. 媒体传播渠道的多元化C. 媒体经营模式的创新D. 媒体受众的单一化答案解析: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包括媒体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而媒体受众的单一化并不是媒介融合的表现。
3. 在新闻业的救赎过程中,以下哪个策略不是常用的方法?()A. 发展数字订阅B. 加强社交媒体合作C. 减少深度报道D. 创新广告模式答案解析:新闻业的救赎过程中,通常会采取发展数字订阅、加强社交媒体合作和创新广告模式等策略,而减少深度报道并不是救赎的方法。
4. 社交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 社交媒体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B. 社交媒体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C. 社交媒体增强了新闻的深度和准确性D. 社交媒体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答案解析:社交媒体确实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速度和改变了传播方式,但社交媒体并不一定增强新闻的深度和准确性,有时反而可能削弱。
二、简答题1. 简述传统媒体衰落的表现及其原因。
答案解析:传统媒体衰落的表现包括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受众流失等。
原因主要有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化、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新兴媒体的竞争等。
2. 何谓媒介融合?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式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方面的相互融合。
发展趋势包括技术驱动下的融合深化、跨行业融合的增多、用户中心的融合策略等。
3. 新闻业的救赎过程中,媒体机构可以采取哪些策略?答案解析:新闻业的救赎过程中,媒体机构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发展数字订阅、优化内容生产、加强品牌建设、创新广告模式、拓展多元经营等。
新闻学概论课程讲义
一、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定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
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学什么?)▪1、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2、历史新闻学:研究中外新闻出版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3、实用新闻学:研究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广播、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等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录制等方面的技能方法和一般规律。
新闻边缘交叉学科:新闻社会学、新闻美学、新闻伦理学、新闻法学、新闻心理学、新闻管理学、新闻哲学、新闻经济学、新闻语言学、新闻统计学等,有的属于理论新闻学有的属于应用新闻学。
新闻学研究的方法(怎样学?)1、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世界与我国)▪B、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无产阶级新闻学)▪ C 、吸收与扬弃的关系(西方新闻新闻学)4、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二、西方新闻理论评析1、集权主义理论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新闻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统治权,可以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对报刊进行审查;严禁报刊批评政府。
集权主义理论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中,才能对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合法统治,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
2、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1644年,由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的。
后来得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新闻传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晓新闻传播一般过程与新闻传播的双向性;2、理解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过程与活动,区别新闻与宣传的异同,初步建立科学新闻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新闻传播双向性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新闻价值选择与分析第一节新闻传播基本模式简介一、新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件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件。
二、新闻传播的动态分析:对新闻传播的动态分析,新闻信息的基本流向是由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传播给谁,取得何种效果等环节和要素组成。
信息传播中具有信息流动迅捷性和社会生活干预广泛性特征。
具体环节和要素如下:1、传播者: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学概论中一般是新闻记者与编辑。
2、传播内容:传播的具体信息。
3、媒介:传播的介质,比如第一代的报刊,第二代的电报电传,第三代的广播电视,第四代的网络。
4、受众:信息的接受群体。
总之,其流程即美国政治学家。
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论述了传播结构与功能。
在传播的结构上,拉氏提出五个W:即谁(Who)传播主体;说了什么,即(Says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即(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即(To 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即(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三、对新闻传播的静态分析内向传播:指人的自我信息活动,即由感知始,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思维与意识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切传播的基础。
这里是指个人头脑中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冥思苦想等,分为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
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等特征。
人际传播:指两人乃至数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情绪与身体联系越接近,传播越具有个人色彩。
交谈,交流,约谈,对话,讨论等。
具有传播者与接受者零距离,熟人圈;单个性,面对面;信息准确性,清晰性,直接性;能较快改变受体态度与选择。
群体传播:指社会群体和社区内的信息交流活动。
其体验深切程度不如人际传播那样直接与强烈。
也称团体传播。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的个人有目的的组合,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维持和发展组织之间的生命力,应对环境挑战。
组织内传播分为思想沟通,感情沟通,工作沟通(角色沟通)。
组织外的传播分为主义宗旨传播,发动扩大组织传播,自身形象和政绩传播。
其特点有:以组织名义,团体名义,领导性;信息指令性,劝服性,训导性;规模性。
组织传播:指社会组织如政党,社团,机关,学校,企业与军队内部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者运用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向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迅速和连续不断地传递信息活动。
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对象覆盖面广,作用与功能巨大等。
媒介有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
其功能政治整合,社会整合,知识传播,娱乐传播等。
其特点,传播者是个体与团体的统一体,其个体是职业化。
传播对象面广量大。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间接的,松散的。
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现代化。
传播对受众有正相关作用,也有负相关作用。
四、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传播单向传播:指以传播主体意志为唯一内驱力,无视受众需要与意志,传播效果低下的传播为单向传播。
相当于恋爱中的单相思。
双向传播:注重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双向互动的传播,称为双向传播。
第二节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能够构成新闻信息中所含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传统观点有五要素说,即及时(新闻是易用碎品Fragility)接近,显赫,重大,趣味;弗洛伊德·巴斯基特认为七要素:受众:受众对新闻价值大都集中在趣味性上。
冲击:即重要性,影响力。
新闻事实与越多人有关,关系越大,越具新闻影响力与重要性。
接近,接近性:空间性,亲密性,接近性。
及时,及时性:显赫,显著性:显著是与隐蔽,微小相反概念。
名人新闻,政要新闻。
奇异,异常性:可与文学创作中的陌生化概念相比照理解,反常性,明显偏离常规和日常经验和想象的事件。
冲突,冲突性:人们之间冲突与组织之间冲突。
对冲突的公正性,公共理性价值强调。
第三节新闻的倾向性一、含义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
二、产生新闻倾向性客观地存在于整个新闻报道之中。
新闻倾向性产生于新闻传播的过程。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近发生的事实很多,新闻机构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都作报道。
于是要进行选择。
在选择事实、制作稿件、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政治态度、学术观点、价值观念、经济利益、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不同的倾向。
三、表现1、在阶级社会里,新闻倾向性的重要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
各个阶级、集团、党派,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党派,必然会用或明或暗的手法,影响、控制新闻机构,有倾向性地选择事实,制作、传播新闻,通过新闻报道替某个阶级说话,为某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2、新闻的倾向性,不仅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还表现为思想性、战斗性、趣味性,等等。
凡是通过事实的报道,体现某种思想,宣扬某种观点,批判某种现象,去影响受众的思想、行动,都属于新闻的倾向性。
3、反映社会现象的新闻大多有倾向性,反映自然现象的新闻倾向性不明显。
前者的倾向性,往往表现为阶级性、政治性, 后者的倾向性则是对自然现象的不同看法。
也有人认为所有新闻都有倾向性,理由是既有选择就有倾向。
四、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一)在不同新闻作品中的不同表现新闻报道——隐“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显“就事实说话”(二)新闻倾向性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表现采: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上写:表现在对报道的时间和规模上编:通过技术性处理体现倾向性(如版面安排、字体、字号、色彩等)评:通过评论的配置体现倾向性。
第四节新闻敏感一、定义又被称为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的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
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内化而成的本能反应。
二、具体表现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1、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2、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3、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三、主要内涵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有: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政治敏感);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读者;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事实;5、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四、具备新闻敏感条件新闻敏感有助于迅速及时的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发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且能够帮助预见新闻。
一名记者要具备新闻敏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认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要认真思索要反复练习,不断实践要有高度的政治热情第五节新闻、事实、受众一、新闻传播是一种新闻价值传递新闻传播中的主客体关系:新闻传播者,受众,新闻信息关系。
从认识论看:受众是认识主体,新闻是认识客体;传播者也是认识主体,新闻是传播客体从实践关系看:传播者是实践主体;受众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重主体。
从价值关系看:价值关系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关系与状态。
下述三者之间是互为主客体关系。
二、传播者,大众(受众)社会新闻传播中的价值传递:所谓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信息中所包含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
第六节新闻传播的要求一、新闻传播真实性要求(一)新闻传播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相符程度。
(二)为何新闻传播要符合真实性要求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全过程实事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成分。
是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提供真实新闻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使命。
如实报道新闻,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客观,主观两个范畴,必须加以深入理解。
真实是一种主观认识,选择结果,因而有主观真实之性状,是主观领域内概念;但更重要是客观的,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事实第一性,主观认识第二性。
(三)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事实真实,完全准确无误:(1)新闻要素真实可靠;(2)细节真实有据;(3)新闻一切资料来源可靠具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中某一事实与实际生活中同类事实完全真实一致,即做到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相一致。
要求通过事实报道来揭示事实发生原因与本质。
(四)新闻传播失实成因新闻提供者失实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爱吹不爱批;喜作表面文章。
新闻采制者失实新闻采制者内涵: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程序中,既有专职记者,编辑,节目录制者,也有通讯员,报道员,新闻干事,还有投稿者。
五种情况:(1)采访不深入,编稿不核实(2)思想片面,为发表不顾事实(3)知识贫乏,盲从轻信,不负责任(4)不懂新闻与文学区别(5)追求名利,凭空捏造。
新闻把关者失实新闻把关人内涵:新闻把关人主要指新闻编辑与新闻事业责任人审核程序。
(五)新闻传播失实防治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立法,把新闻管理工作纳入法制框架。
制度化建设:建立严密反失实制度。
认识性提高: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失实的道德成本。
队伍建设:清理纯洁新闻队伍。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党,治民,通过道德来整合人心,淳化风气。
(六)新闻传播真实性全面的把握对社会生活总体认识正确新闻报道正反两面严格把关新闻传播量要科学调控对新闻传播事实要进行道德考量新闻传播效果辩证制衡二、新闻传播客观要求(一)新闻传播客观性要求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按新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的客观。
内容客观,指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事,人,物;形式客观,指新闻显示倾向性是通过事实逻辑力量来兑现的,是"客观陈述"的逻辑结果。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客观新闻报道的事实本源性要求新闻传播客观性新闻力量源于客观传播新闻倾向性源于客观传播新闻传播客观性是新闻从业者基本功,是其成熟标志。
(三)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内涵就内容而言:必须是客观事实,动态中的事实,存在着的事实。
交代新闻来源;说明事实出处;忠实叙述事实演变过程;详尽描述细节;大量引用资料。
就形式而言:运用事实本身逻辑来显示新闻倾向性与力量不直接讲话,靠事实讲话;直接呈示事实,间接表达观点。
(四)新闻传播不客观主要现象客观性与立场性对立纯客观与反主观对立(五)新闻与宣传联系与区别1、宣传词源考宣传(prorpaganda)原意指罗马教皇创办的宣传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