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思维 (1)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包括直观性、具象性、想象性,以及单一性、自我中心性等,家长可以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1.直观性: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尚不能从复杂事物中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往往以所看到的事物或现象作为观点,直接得出结论。

2.具象性:幼儿年龄较小,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特点,对于具体化的事物或物品,幼儿能够表达各种看法和观点,但尚不能提炼总结,使之抽象化、形象化。

3.想象性: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具体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组合到一起,思维往往天马行空,相较于成人,避免思维定势、思维固化等问题。

4.单一性: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经历较少,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也较为单一,不会从多个维度分析评判,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非黑即白的观点。

5.自我中心性: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所以带有较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色彩,有一定的自私性、利己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表面性:根据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思考问题。----“爬台阶”与“爬山”
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P49: 简单分类;排序;掌握一些抽象词;简单的逻辑推理…… 如:分类:蔬菜;水果…… 纸好轻,铁很重,会沉下去的…… 桌子又不会动,不会死的…… 打针不哭,要坚强些……
分类表现出了概括水平,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5.1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的】 1、掌握思维的概念、特点、种类。 2、了解思维的发生,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3、把握学前儿童概念、判断和推理发展的特点以及理解 的发展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难点: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 发展。
1、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在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2、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以间接性、概括性、问题解决为标准,出现了最初的用
语词的概括。
会概括即会思维,概括后的结论,可推广到同类事物或
现象上。
3、概括的三个发展阶段:

直观的概括:对物体最鲜明和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特征)加 以概括。 动作的概括:学会操作各种物体,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随着动作的熟练,一些动作(试误性的无效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
略,而由经验来代替。这样一些表象就可以代替一些实际动作,遇到 问题时就可以不再试误,而是先在头脑中搜索表象,以便采取相应有 效的动作,这时,儿童不再依靠动作而是依靠表象来思考。

例: 知道“花”、“草”、“树”,却不知“植物”; 知道自己是妈妈的“女儿”,不知“妈妈”也是“女儿”。 能理解“天黑暗了”;却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这人真黑”。

学前儿童的思维

学前儿童的思维

学前儿童的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分类,思维的品质,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等内容,欢迎学习知识。

学前儿童的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定义【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二、思维的分类(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1.直观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

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三、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指思维的广阔性,指要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处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2.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指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主体采取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3.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对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

4.思维的独立性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

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他人暗示。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指0-6岁儿童从感知、认知到概念的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下面将从感知、认知和概念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感知的发展1.外界刺激的感知:出生后的婴儿会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的刺激进行感知,例如听到声音、看到物体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的感知也会逐渐增强,能够感受到更多种类的刺激。

2.运动感知的发展:随着儿童的生长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运动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躲避障碍物、抓住物体等运动行为来感知到物体的位置和性质。

3.空间感知的发展:学前儿童会逐渐对物体的空间位置、方向和大小等进行感知,例如能够分辨前后、上下等基本方位关系,并能够根据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和比较。

二、认知的发展1.图象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主要通过图象来进行思维活动,他们会将所见所闻的事物通过图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图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一些基础的图象概括和推理。

2.语言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在语言的帮助下,逐渐开始进行语言思维活动,能够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思维。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逻辑思维的发展: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建立起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认知活动。

例如,他们能够分辨出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推测和验证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概念的发展1.感性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概念是基于感性经验形成的,他们通过感知和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物体。

2.数量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使用数字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例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等。

3.语言概念的发展: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语言概念,例如时间、空间、颜色、大小等,并能够进行一些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2. 直观性和行动性 直觉行动思维实际是“手和眼的思维” 。一方面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 另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实际动作,离开感 知的客体或脱离实际的行动,思维就会随之中 止或转移。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这是从 直觉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渡的方式。 1. 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 具体形象性
知识链接
自我中心的表现 1. 不可逆性,即单向性。通俗地说,是指不能翻过来、倒过去地考 虑问题,不能转换思维的角度。比如,有人问一个小女孩儿:“恩琪,你有 姐姐吗?”小女孩说:“有,我姐姐是安妮。”过了一会儿,再问她:“恩 琪,你们家的安妮有妹妹吗?”她摇了摇头。她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看, 安妮是姐姐,而不知从姐姐的角度看,自己是妹妹。由于缺乏逆向思考的 能力,才使学前儿童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即他们不懂得一定量的物 体(如一杯水或一块橡皮泥)虽然形状改变了(如被倒进另一粗细不同的 杯子或被捏扁),但只要不添加或减少,还是可以变回原状的。
一、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思维一样,都是对客观事物概括而间接 地反映,但概括和间接的程度不同,思维水平也不同。
一、思维的概述
(二)思维的特点 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的特点。所谓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地认识 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所谓概括性,是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能够从同一类材料中概括出 它们的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或者从一类事物中揭示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

简述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

简述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

简述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是指幼儿园阶段之前的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

以下是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简述:
1. 感知思维方式:学前儿童的感知思维方式主要依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进行,他们能够通过感官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语言或概念。

2. 模仿思维方式:学前儿童会通过模仿来学习和解决问题。

他们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语言,也会模仿游戏中的角色。

3. 问题解决思维方式:学前儿童问题解决思维方式主要依靠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并不一定能够运用语言来表述。

4. 记忆思维方式:学前儿童的记忆思维方式主要依靠重复和练习。

他们可以通过重复和练习来记忆事物,并且能够将这些记忆转化为长期的记忆。

5. 想象思维方式:学前儿童的想象思维方式主要依靠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能够从不同的来源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想象的画面或场景。

除了以上简述的思维方式外,学前儿童还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例如,他们可能更加关注细节和整体,或者更加注重情感和态度。

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学习、社交和生活中的表现。

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例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游戏,鼓励孩子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以及注重孩子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姓名:孟兆华班级:12学前教育2012 级学前教育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科教学进度计划表2013 年2 月27 日任教:孟兆华教材名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的心理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的特征。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的含义,意义和内容;3、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研究对象,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4、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教育目标,依据和各年龄目标,学会制定数学教育活动具体目标;5、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数学教育评价方法、教育评价方案。

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意义、目的、方法。

难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研究对象,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时安排:共22 学时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2、合理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正规数学教育活动。

3、合理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4、合理设计和安排日常生活及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活动。

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难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时安排:共14 学时第四章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1、关于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一、数二、数字三、计数四、数制五、数的组成六、数的运。

2、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初步发展及特点。

三、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3、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一、10以内数的教育二、有关计数的教育三、数字的认读与书写教育四、数的组成教育4、学前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二、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其思维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象思维:上学前班的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想象和表象来认识和思考事物。

他们的思维活动主要以形象、具体的感知为基础,能够通过观察、听觉和触觉等感官获得信息,并通过想象能力进行思维活动。

2.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在上学前班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缺乏对他人的视角和思考。

3. 物质思维:上学前班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以物质为基础,他们更关注物体的外观、形状、颜色等外在特征,而较少关注抽象的概念和关系。

4. 单一逻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上学前班的儿童常常采用单一的逻辑方式进行思考。

他们的思维活动倾向于简单的因果关系,缺乏复杂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

5. 现象观察思维:上学前班的儿童喜欢观察周围
的事物和现象,通过感官的直接观察来获取信息和认知。

他们更注重感官的刺激和直观的印象,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间接的推理较为困难。

6. 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上学前班的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和认识世界。

游戏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培养语言表达、社交交往和认知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一般性的描述,不同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差异,因此在教育和引导上应根据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学。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学前儿童,指的是三到六岁之间的儿童。

这个阶段是儿童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他们的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这一阶段的思维发展也会对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感性思维开始向概念思维过渡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从感性思维向概念思维的过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感性思维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来感知和认识事物。

而当儿童步入概念思维的阶段时,他们就可以通过线性思考、推理和逻辑思维等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我们应该多让他们接触和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概念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言能力得到了重要发展对于学前儿童而言,语言是他们认识和沟通外界环境的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在学前儿童阶段,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语言不仅是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过程中,更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多给予儿童机会进行口语交流,并且让他们逐渐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往往不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和难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哪怕是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从床上跳下来会不舒服,我们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和引导来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外化于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行动当中的。

因此,我们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时,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引向更加丰富和成熟的方向。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 的联系。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 思维的特性
(1) 概括性,即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2) 间接性,思维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二) 思维的分类
1. 按思维的水平及其凭借事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一种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一种以直观形象或表象为支柱 的思维。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复杂而高级的形 式。三种思维出现的顺序依次是: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 按思维时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法则,可将思维分 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三) 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 比较、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分析: 分析是把一个事件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并把这个整体事件的各个属性都单 独分开的过程。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 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2. 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一旦发生,就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 记忆等较低级的认识过程,而且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 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 复杂化起来。
上面我们所讲到的“思维”的概念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在 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 一个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而它所使用的思维概念要宽泛一些, 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过程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指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理解事物、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正逐渐从感知向概念过渡,从单纯形象思维向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

下面将详细探讨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思维:3-4岁的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

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官经验中,通过观察、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获得信息。

例如,他们会触摸、闻、尝、听火车,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火车。

2.形象思维:4-5岁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力和符号的使用来思考和表达。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玩具模型或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想象,可以用玩具车模拟驾驶。

3.具象思维:5-6岁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具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分类和比较来理解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将玩具按照颜色、形状或尺寸进行分类,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重量或高低。

4.抽象思维:6岁及以上的学前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除了上述几个思维发展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学前儿童倾向于将事物看作整体,而不是关注细节或部分。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一个完整的人形认为是一个大头和一个身体的组合,而不是由头部、手臂、腿部等部分构成。

2.可逆性的缺乏:学前儿童缺乏逆向思维的能力,即不能理解反方向或逆过程。

例如,他们可能不能理解衣服穿反的概念,认为只要穿上就可以了。

3.过度一般化:学前儿童倾向于将自己的经验一般化到所有类似的事物上,缺乏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思维。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所有狗都会咬人,或者认为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是苹果。

4.智力发展不平衡: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不均衡,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思维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他们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强,但在数学思维方面相对较弱。

学前儿童思维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特点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与成人和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象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依靠感觉和形象来进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思考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完成。

他们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形象和事物,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理解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育中要注重给予学前儿童直观的感受和形象的表达,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于事物的具体认知和理解。

2. 中心扩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局限在事物的表面和细节上,很难从整体上把握问题。

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教育者在与学前儿童交流和教育时,需要注意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整体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快速联想:学前儿童的思维反应很快,他们能够迅速联想到与某个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具有较强的联想能力。

这种快速联想的特点使得学前儿童在学习语言和词汇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前儿童的联想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4. 逻辑思维不完善: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地分析和推理问题。

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由具体经验和感觉支配的,缺乏较强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事实和经验出发,逐步提高他们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5. 偏向于直觉和情感:学前儿童的思维偏向于直觉和情感,他们往往根据直观的感受和情感来判断事物的好坏。

他们对于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较为直接,但对于别人的情感和需求理解能力较差。

因此,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交流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

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针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第七单元 学前儿童的思维

第七单元  学前儿童的思维

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1、 3---4岁儿童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 他们的分来是按照物体的明显外部特征进 行的,如,形状、颜色、大小等;88%的 儿童能对常见实物进行分类。 2、 4---5岁儿童可以按物体的简单用途和 数量特征进行分类,能对类和子类作比较, 能初步理解总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3、5---6岁的儿童能按事物的两种特征进 行分类。 4、6岁以后,能够初步按照事物的本质特 征进行分类。
2020/3/29
(二)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经验性—— 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思维经验来进
行的。 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做人。他
们把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夹到小动物或玩 具身上,是常有的事。 表面性——指幼儿的思维只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 现象来进行,所以,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 物的表面联系,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片面性——幼儿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幼 儿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不善于全面的看问题。
思维特征的组成
万 物
万 物
自 我
视 觉 外


中观Βιβλιοθήκη 灵情心性 思

幼儿是如何思维的?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具体形象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
性。 具体性——是指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他
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长 我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概念比 “桌子”“椅子”概念抽象,幼儿就较难 掌握。 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 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 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比如,兔子总是 “小白兔” 狗总是“小花狗”;认为老奶 奶总是白头发的,他们不肯称头发不白的 人为奶奶。
2020/3/29
(3)以生活情景分类。把日常生活情景中经 常在一起的东西归为一类;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感知思维阶段(3-4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和认识事物。

他们善于观察、辨别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刺激,从而获取信息。

他们能够注意到一些简单的对象特征,例如大小、颜色、形状等,并能够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和比较。

此外,他们还能够通过触摸、抓握、扔掷等操作活动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物体。

2.操作思维阶段(4-5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定的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和目标进行主动的操作,并能够通过操作对象来实现自己的意图和目标。

他们开始形成一些简单的原因-结果关系,并能够通过试错和观察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他们的思维开始从现实情境向外推广,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规则。

3.符号思维阶段(5-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一定的符号系统,例如语言、数字和图形等,并能够利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

他们能够使用语言来进行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操作,能够通过绘画和图形表示来表达思维。

他们的思维开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总之,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感知思维到操作思维,再到符号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思维
能力,例如观察、辨识、分类、比较、操作、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这些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认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思维特点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总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总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总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总体上按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成
熟期、逻辑分析期和概念形成期。

(1)感知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受母语、
经验和环境的影响,表现为视觉范围的拓展和视觉物体的分辨能力的增强,把重点放在分析物体的形象、外形和特性。

(2)逻辑分析期: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在这一阶段表现为建立物体
的空间关系和实词概念,以及形成类群概念和分类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
推论能力。

(3)概念形成期:学前儿童在这一阶段学习母语抽象概念,建立抽
象思维,表现为从普遍到特殊,把抽象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抽象
比较和构造概念。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模式和能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1.意向性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以行动和感觉为导向,他们往往通过触摸、试验等方式来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他们更关注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思考过程。

2.同时性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是综合性的,他们往往无法将多个因素分开考虑。

例如,在一张纸上同时画上两个形状,他们可能无法注意到其中一个形状是通过另一个形状画出来的。

3.动态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动态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当前情境和感官信息的。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过去或未来的事件,而只能关注当下。

4.中心思维:学前儿童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重要的特征或因素上,忽略了其他的细节。

他们无法将多个因素一起考虑,只能专注于一个具体的特点。

5.静态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是静态的,他们无法理解变化和转化的概念。

例如,当一个物体变形时,他们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物体,而不是原来的物体。

6.私观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他们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7.比例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比例的影响。

他们更容易理解大概念,而对于抽象的或具体的概念则较难理解。

8.规则思维: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并应用一些简单的规则。

例如,在玩棋盘游戏时,他们学会了按照规则移动棋子。

9.现象思维:学前儿童对于物体的认知主要是基于外观和表面特征的。

他们更关注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

10.直观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他们用感觉和行动来理解事物。

他们的思维主要基于感觉和经验,而不是逻辑推理。

总之,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的思维是以行动和感觉为基础的,对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能力较弱,难以理解抽象和转化的概念。

他们的思维主要围绕着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展开,很少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方法。
【案例分析】
小刚从幼儿园回到家后 对爸爸说:“爸爸我想 吃苹果好吗?”爸爸听后就将苹果拿来,但他没有 立刻让孩子吃,而是拿着苹果问小刚:“你先看 看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小刚看了一会说:“这 个苹果一边 红、一边绿。”“你再摸一摸苹果是 什么样?”“很光滑。”“对,那你闻一闻这个苹果 。”“很香。”“好,你就尝一尝这个苹果是什 么味道吧。”小刚很高兴地吃起来,边吃边说 : “这个苹果又酸又甜,好吃极了。”这个父亲的 做法如何?
著名的证明儿童“自我中心性”的实验是: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 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 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产生新的思维成 果的活动。
[举例]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沐浴时 ,看到自己身体入水后,水面上升并缓缓向外溢 出的现象,通过直觉思维,想到揭穿“金冠之谜 ”的方法,继而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后发现了著名 的浮力定律。 还有: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等等
2.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方面: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引导幼儿积极从事有创造想象参与的思维活动; (3)教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开发
(122)
任务一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考:什么是思维?
【举例】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 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 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思考与分析的结论: 这一心理过程是在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分析总结,这一心 理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2.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往往是“象性。
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 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 而比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但是 思维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问 题的时候,具体形象往往产生干扰作用。
该批评的应该是老师,而不是孩子。孩子有了发现,为 什么不带孩子去看看?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起 码,老师应该肯定孩子的发现,他们弄清了一个老师没弄 清的问题。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明显发展; (二)感知水平的抽象概括水平低;
(抽象概括内容贫乏、对事物的概括是外部的、非 本质的特征,概括的内涵不够精确) (三)掌握的概念有限; (四)判断推理不合逻辑; (五)自我中心性。
(五)自我中心性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孤立的理解具体事物,不从事物之 间的关系和联系出发。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提及的人群属于非正式组织的是: A老王过生日,邀请了十多位同事在自己家中聚会 B小刘下班后和本单位的几名年轻人一起踢足球 C小张是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经他介绍,几名同学参加了 文艺演出 D几位退休职工自发成立老人曲艺社,利用周末时间在社区演 出
(二)判断: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 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
2.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 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3.幼儿打人的动作,常常没有控制,即使是大人 ,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 很痛,甚至难以忍受。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 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 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 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
总结: 1.直觉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3.直觉行动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
(二)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6、7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 思维的特点。
1.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 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 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 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 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的。
孩子们的表现虽然有违安静进餐的要求,但他 们能敏锐地发现新发的饼干与往日不同,对饼干 的形状、味道等仔细观察、加以想象,与同伴交 流,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教师如果理解孩子,再 加以引导,不仅能够调动幼儿兴趣,增强食欲, 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午餐前,活动室的门不知怎么打不开了,好几 个孩子围上来说:“老师,怎么了?”“老师, 我帮你开门!”情急之下,老师更生气:“去去 去,谁叫你们过来的?赶快回到座位上去准备吃 饭!”
对思维进行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 反映。
2.间接性: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 的间接反映。反映的对象是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 物。
任务二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一、婴儿思维的产生 婴儿在刚出生时是没有思维的,随着儿童感知觉、表象的
发展,动作发展,以及语言的产生和积累,思维才开始萌 芽和发展。
在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两个常用概念是: 知觉常性、客体永久性和表象(形成于1岁左右)。
知觉常性——物体的不变性; 客体永久性——物体的存在性;(表象的最初形态)
二、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
(一)幼儿初期思维的直观性与幼儿的活动 (1)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探究性的 和富于创造性的材料); (2)为幼儿提供活动(豆芽宝宝成长记)与操作的条件和机 会;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
(二)、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1)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 (寻找春天、参观动 物园、植物园等) (2)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
3.逻辑性:思维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的,而 非混乱的。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 、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 哪些?
三、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夫人形式 对外界信息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的过程。
思考: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思维的过程。 [举例]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肯定在现场。据此,我
【举例】 导游:旅行社:行程 —— ( ) A. 职员:公司:总结 B. 演员:剧院:表演 C. 教师:学校:大纲 D. 司机:车队:驾照
(三)推理: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推理是从已知的 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例题】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 么以下哪项也一定是事实 A.鱼可得但熊掌不可得。 B.熊掌可得但鱼不可得。 C.如果鱼可得,那么熊掌不可得 D.如果鱼不可得,那么熊掌可得
老师的厉声斥责虽然会让孩子们乖乖地回到座位 上,但却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增长见识的机会,尤其损 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对于孩子们热情主动的处事态 度更是泼了一盆冷水。如启发孩子讨论一下:门为什 么打不开?怎样才能打开?岂不更好。
3.一天排队做操时,孩子们发现操场上有个阴沟 洞。“老师,那个洞洞里面是什么?”一向敏感 的伟伟大声地问。“大概是臭水吧!”老师不假 思索地回答。回来时,伟伟和几个孩子不见了。 一会儿后,孩子们兴奋地告诉老师:“那个洞洞 里面没有臭水,是个机关。我们看见门房爷爷打 开洞里的机关,喷泉就冒水了!”“谁叫你们乱 跑的,以后没有老师的同意,不准乱跑。”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6、7岁以后)
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 思维的萌芽。这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 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 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综上所述,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 平,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 变化着的,体现了从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三)、通过观察,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 (四)、通过操作,对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
【案例分析】
1.一天喝豆浆时,幼儿发现所发的饼干与往常不 一样,有说饼干的形状像银钱,有的说饼干有桔 子味……他们边吃饼干,边议纷纷,一时间教室 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老师不耐烦地说:“跟你们 说,不该讲话的时候不要讲,谁再讲就不给他吃! ”
表象——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直觉行动思维(0~3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直觉行 动思维的特点。 1.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 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 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 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们可以推出 ( )。 A.张三案发时在现场,所以张三是杀人犯 B.李四不是杀人犯,所以李四案发时不在现场 C.乙案发时不在现场,所以乙不是杀人犯 D.丙不在案发现场,但丙是杀人犯
四、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一)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属性的反映。
[举例]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相互接触中,以感情 、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的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 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 结构,但在其内部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 的“领导者”,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