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格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4、《人格科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
三、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孤立的人格特质的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方面许多特质的有机整合。
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
奥克兰德成长研究,结果表明,从少儿到青年以后,人格特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智力一致性最高,其次是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对冲动的控制等,最后是政治态度、自我价值观和生活满意度。
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具有可塑性。人格在主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发展起来的,又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3、人格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由于人格结构多样,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又自己的特点。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毫无共同之处。人格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方面。
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研究表明,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四、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
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
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默瑞《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墨菲指出人格的研究是从戏剧和传记开始的。
西奥菲拉斯塔的《性格》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人格心理学专著。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人性伦
中国第一个讲性的是孔子。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伦大致有六种说法:
(1)性善论。孟子和董仲舒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
(2)性恶论。荀子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
(3)性无善无不善伦。告子等人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人性是中性的。
(4)性可以善可以为不善伦。世硕、宓子贱等人认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5)有性善有性不善伦。有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些人的本性是不善良的。
(6)善恶混论。扬雄等人认为,人性既有善性,又又恶性,是善恶二者的混合。
2、人格类型
《黄帝内经》认为气质有先天和后天的。其中的《灵枢*通天篇》都是气质理论,它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
《尚书》中提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三国十七的刘劭为适应当时的需要,受《尚书》中“九德”的启发,对人类性格作了系统分析,将人的性格划分为12种类型。
3、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将《周易》中对理想人格的论述进行了概括,得出18个心理特征。
4、人格评估
尧采用多种方法对舜进行多年考察评价很高。他指出这分明是一个迷津测验——一个以人做被试之打规模迷津测验。它是一切测验的鼻祖。
三国时期刘劭提出“八观”“五视”,来评估人的人格体征。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出了知人的七种方法《将苑*知人性》。
5、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四种人格学说
(1)“阴阳五行”气质类型个性说。
内经中人的气质划分推演出25种。
(2)“习与性成”个性说。
认为个性是在环境习染中逐渐形成的。
(3)性品德个性说。
古人将人格品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4)“物情不齐”个性说。
明代的李贽提出,意思室,天下这样打,人民这么多,事物各不一样,所以人的个性也应各不相同。
6、现代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格心理学研究成果甚少,仅有的1944年出版的阮镜清的《性格类型学概论》,1947年朱道俊的《人格心理学》。林传鼎分析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文革时期被认为是伪科学的。现在已广泛应用到教育、医学、咨询、文艺、管理和体育等领域中。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人性论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
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灵魂,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灵魂本身具有善性。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认为一个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认为人的本性室中性的,无所谓性善或性恶。
2、人格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