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史

合集下载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陈寅恪故居陈寅恪是我国着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着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源人)、秋瑾(女,浙江江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简介
校区规模及学科建设
珠海校区以本科教学为主,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和港澳台各类学生共一万余人,来自中山大学的文、理、医、工等门类17个院系约50多个专业。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海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5个整建制学院(即:本科四年、研究生、博士阶段的学习除实习外,其他均在珠海校区完成。)相继落户珠海校区。2012年9月增加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后,珠海校区整建制学院达到6个。 校区在校生总人数预计达到12,000。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大历史沿革和重点建筑介绍

中大历史沿革和重点建筑介绍

【中大历史沿革】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两校重新合并组建。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把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各类大学整合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改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山大学的初衷就是要把中山大学打造成一个现代学术机构,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而努力。

中山大学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创办于1888年,在旧中国最初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1904年迁至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村,改名岭南学堂。

1927年由第一任校长钟荣光先生收归中国人成为私立岭南大学。

1952年院系大调整,原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并校组成新中山大学,入主康乐园。

从此康乐园成为了中山大学的代称。

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这两校的医学院拆分合并另行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将广州光华医学院并入,易名中山医科大学。

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

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现今的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包括工医药、人文与社会、自然与技术、经济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大南校区基本介绍】怀士堂又称“小礼堂”,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中轴线上。

1917年,由美国安布雷·史怀士出资修建,原为基督教青年会馆。

1923年,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怀士堂现为中大小礼堂,作为全校政治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黑石屋1914年由芝加哥的黑石夫人出资兴建。

原来岭南大学是教会学校,1927年教育主权收回国有,曾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的钟荣光博士成为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黑石屋曾是钟荣光先生的寓所。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47)摘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是抗战时期国内著名的两所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

两校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

在抗战期间,两校除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不懈努力外,在迁校过程、发展背景、组织形态、教育理念诸方面异多于同,各有优缺。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西南联大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13)02-0018-0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与国立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两所大学,也是内迁大后方高校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两所大学,他们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

两校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两校校友在海内外各行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抗战期间内迁高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西南联大的研究,而对同时期中央大学研究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建都北京,中央大学不只失去‘首都大学’的光环,更因其与国民党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受到严重质疑乃至压抑。

”[1](62-63)本文拟从两校迁校过程即办学环境、学校的管理及行政组织、教育理念诸方面比较两校在抗战期间的发展情况,以期有助于深化对抗战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一、迁校过程:一气呵成与一波三折就迁校而言,中央大学明显比西南联大有计划和效率。

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因为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2](141),所以对于中国抗日的政策稍有了解[3](442),“我是略略知道国防政策的一个人,知道中枢是如何积极的准备抗日”[4],故罗家伦深知对日本战争必然会发生,故对于中大迁校早有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中大各时期概况

中大各时期概况

中山大学前身为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校址设在文明路215号。

为纪念孙中山,民国15年(1926年)7月改名为中山大学,后一度迁往天河五山(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现址),1952年院系调整时将岭南大学部分院系并入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校址亦随之迁入岭大原址。

中大是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师资力量雄厚。

丁颖、成仿吾、郁达夫、许德衍、俞平伯等许多著名教授和学者先后在校任教。

郭沫若曾任教授兼文科学长,鲁迅曾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建国后在校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梁方仲、容庚、江静波、蒲蛰龙、商承祚、李岳生等。

继1978年调整、改革后,1996年设有研究生院、11个学院、30个系、23个研究所和35个教学科研中心。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合并后仍称中山大学,从而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学府。

合并后的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

共有11个博士、硕士授予权一级学科,99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7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和5个专业学位点。

还设立了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3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

拥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中山大学校址前身为美国基督教新教会办的大学――格致书院。

1927年收归国人自办,改名私立岭南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并入中大。

因此,今中大校院内有不少近代建筑是属于西洋古典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建于清代的马丁堂。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中大知名校友名单

中大知名校友名单

中大知名校友名单介绍中大,即中山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

自成立以来,中大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校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大的知名校友名单,他们在学术、文化、社会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学术领域1. 陈省身陈省身,数学家,与陈景润并称为“陈陈”,是中大数学系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代数学、几何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

2. 任仲夷任仲夷,物理学家,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量子力学、核物理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大物理系的创始人之一。

3. 傅雷傅雷,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傅雷家书》影响了一代人,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傅雷曾在中大任教,并与中大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文化领域1. 杨洪基杨洪基,著名歌手和演员,是中大音乐系的毕业生。

他凭借出色的歌唱实力和多才多艺的演技,成为中国乐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2. 王家卫王家卫,著名导演,是中大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情感表达而著称,多次获得国际电影奖项。

3. 张叔平张叔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是中大戏曲系的毕业生。

他在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尊称为“京剧表演的大师”。

社会领域1. 孙逸仙孙逸仙,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是中大的创办者之一。

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徐特立徐特立,著名企业家,是中大管理学院的毕业生。

他创办的企业在中国民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3. 吴稚晖吴稚晖,著名法学家,是中大法学院的毕业生。

他在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研究和推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倡导者之一。

结语中大的知名校友众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以其才华和奉献精神,彰显了中大人的品格和风采。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大学子,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大建筑及名人介绍详细版

中大建筑及名人介绍详细版
永芳堂
永芳堂 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麟 (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源人)、秋瑾(女,浙江江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等。
小礼堂
小礼堂可以说是校园最有名的建筑了,建于1915年,由每个辛辛那提市工业学家史*怀士先生捐资250,000美金,小礼堂原先是作为基督教青年所的,这可以通过原来岭南大学的老照片找到证据。1923年12月21日,中山先生来到岭南大学并在小礼堂里面发表讲话,勉励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现在小礼堂为中大校内最高学术讲学厅,来中大的专家学者,政要名人都会选择在其中讲学授课。
中大建筑及名人介绍详细版
———————————————————————————————— 作者:
———————————————————————————————— 日期:

中山大学校史——南校区建筑简介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中大的农学院后成为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成为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中大的天文学系当年是全国唯一的天文学系,后并入南京大学)。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国立中央大学介绍

国立中央大学介绍

国立中央大学(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简称中大,是一所坐落于台湾桃园的综合、研究型公立大学,为桃园地区最具声誉之学术、科学研究及学术网际网路之顶尖大学,是台湾“教育部”“五年五百亿计划”补助的十二所学校之一、台湾“教育部”选定之七所研究型大学之一。

360教育集团表示,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可追溯于公元258年(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学,近代前身为1915年在南京成立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62年在台以“复校”名义重建国立中央大学。

据学校网站2015年5月信息显示,国立中央大学占地面积62公顷,教职员工约650人,学生约13000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约1:1。

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追溯学脉源自三国时期吴永安年(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8年5月16日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始与终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始与终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始与终作者:裴毅然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6年第02期十月革命后,赤俄政府成立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大”),斯大林为名誉校长,为东方各国培养革命干部。

1921年10月21日,“东大”正式开学,共产国际派代表参加管理,学制初定七个月,后改三年。

1925年秋,为纪念孙中山,苏联再办莫斯科中山大学,东方大学部分中国师生转入“中大”。

中大1926年正式成立,建校初衷是为国民党培养干部,进入中大的国民党系学生有:蒋经国、郑介民、戴笠、谷正纲、谷正鼎、屈武、邓文仪、刘咏尧、张秀兰、吴家钰、何重汉、卜涛明、王崇武等。

“四·一二”国共破裂,国民党与苏联关系随之断裂,国民党驻共产国际代表邵力子离开中大回国,从此中大理事会不再有国民党成员。

1928年中大更换校牌:“中国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改名“苏兆征大学”,但师生仍沿用前称“中山大学”。

此后当然只收中共学生。

直至1930年中大停办,共招收四期学生。

1925年第一期340名,1926年第二期300余名,1927年第三期百余名,1928年四期百余名。

“十天大会”1929年暑假,“劳大”学生赴黑海度假,在疗养所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争论焦点为二:一是拥护校内支部局还是拥护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而支持哪一边,关系着大革命失败的是非、中国革命的理论与策略。

二是学制四年还是一两年,要不要按正规程序既学俄文又学理论?9月,黑海度假回来,中大支部举行全体师生例行总结大会,由俄人支部书记作报告,会议发言主要围绕以上两个焦点激烈辩论,最后进行表决。

这次大会史称“十天大会”,它之所以出名,关键是选举时出了后来名声很响的“二十八个半”(反对派起的外号)。

“二十八个半”得名“十天大会”上,各派人士上台发表意见,互相攻击,闹成一片。

张国焘讲话时,法国来的华工上台想动武,被俄国人阻止。

最后,争论焦点汇聚“支部局路线是否正确”?支部局自认为执行了“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路线,广大党团员则认为支部局执行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中国十大名校排名简介

中国十大名校排名简介

中国十大名校排名简介在公布的中国高校排行榜中,对全国各类型的大学院校进行了排名和评定。

既然这样,那么你知道中国十大名校排名简介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十大名校排名简介,欢迎阅读!中国十大名校排名简介1、北京大学(建于1898年,中国学府之一,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2、清华大学(建于1911年,中国学府之一,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3、浙江大学(成立于1897年,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

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中华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成长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有关马思聪在坪石―管埠的史料

有关马思聪在坪石―管埠的史料

有关马思聪在坪石―管埠的史料现读者能见到的马思聪年谱有两个版本:一是由马思聪的学生钟立民和词作家金帆联编;二是由张静蔚教授撰写。

两个版本在史实上略有出入,都有点误差。

要完善尚需互补及进一步发掘、核实史料(包括同时代人的回忆录)。

笔者据中山大学校史、抗日战争史及本人经历,就有关马思聪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特别是1942―1944年在广东北部坪石-管埠(已近粤湘边界)的情况,为年谱提供点参考资料。

1937年秋,马思聪应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之聘为音乐教授。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马思聪转赴香港,实际教学只有一学年。

1939年3月1日,中大迁至云南南部澄江复学。

1939年秋,中山大学成立师范学院,再聘马思聪前往任教。

1940年,中大迁往粤北坪石附近管埠、乐昌县城等地,马思聪没随迁。

同年2月,马先生在重庆演出并任励志社乐队指挥。

可证,马先生在澄江中大只有一学期。

1942年,马思聪重返中大师院,时间应在1942年9月学期开始。

我在同年11月从澳门到坪石的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念初三时,马先生早已收了两个比我高班的同学作提琴学生,其中一个为温詹美(后为中央音乐学院林耀基教授的启蒙教师)。

马思聪这时期演奏活动频繁,常来往于韶关(曲江)――坪石――管埠一带演出。

我首次听到马思聪独奏就在培联中学,记得他演奏了《思乡曲》《圣母颂》《流浪者之歌》等。

当时我们中学生多爱好音乐,培联先后由林声翕(作曲家,曾作培联校歌)、卓明理任音乐教师。

马先生的演奏受到热烈欢迎,可惜学校的钢琴五音不全,难为了马先生和他的太太王慕理(钢琴伴奏)。

后我随王先生学过钢琴,在管埠见过马先生,那时候学琴交鸡蛋当学费。

马先生常来往坪石――管埠一段路。

坪石多指水牛湾火车站,那儿有著名的金鸡岭,据传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在那里抗过清兵。

金鸡岭顶上的金鸡,嘴朝湖南,尾向广东。

湖南人认为它吃了湖南的米,蛋下到了广东去,所以将其嘴尖打掉。

坪石火车站到管埠,一般人多走旱路,水路甚慢。

高校校史

高校校史

“985工程”简介:
985工程 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 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 建设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 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 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 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 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 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 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 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 题的能力。 题的能力。
二期( 二期(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北大— 北大—静园草坪
静园草坪是目前燕园内最大的一块草坪。春秋 时节,和风煦日,这里是很好的休闲之地。同时, 它还是北大师生们一个重要的课余活动场所,北大 百年校庆时的文艺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这里曾经是高晓 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 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 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 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方塔
位于旧长洲、元和县学东南,原名文星阁。明 万历三十三年建,原属长洲县学。清代葑门彭氏重 修,相传太平军曾作瞭望楼。砖木结构,阁高四层, 平面正方形,下砌三重青石高台基,上复四角攒尖 顶,内架横梁悬大铁钟,钟上有“文星宝阁”铭文, 故又称钟楼,是苏州独具一格的古建筑,为苏州市 文物保护单位。
复旦“小白宫”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 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 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 第一家创办学报、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第 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等等。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建国初由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无锡 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 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 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 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到目前为 止,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具有相 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 方综合性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故事(下)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故事(下)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故事(下)作者:目田菌来源:《中学生百科·学习》2015年第09期三、联合院长辞职故事虽然港府同意建立一所中文高等教育学府,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要把中文大学的办学权掌握在政府手里。

港府在对三院进行资助的同时,也对院校课程、管理进行改造,以符合他们心中“大学”的学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这种标准自然是英式的。

对于不配合他们的人,港府的手段便是财政威胁、排挤和清除。

联合、新亚与崇基学院在1957年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联合书院的首任院长兼董事会董事长蒋法贤医生担任联合会主席,与港府谈判,争取资助以及学位认可。

中大、联合所有的校史都写到1959年6月确立建立中文大学以后,蒋法贤功成身退,辞去身上数职,专注医生工作。

翻阅当时报童、史料可知,蒋法贤乃被迫辞职。

这个事件后世并无多少人关注,但是在下以为后续影响力很大——它开了港府为了争取办学权而利用钱权清除障碍的先河,之后钱穆、唐君毅的辞职出走,滥觞于此。

1959年10月,获得政府资助的三院除了日常教学与行政活动之外,也在积极筹备组建中文大学。

此时,身居联合以及三院联合会领导职位的蒋法贤突然提出辞去所有职务。

这在当时是很奇怪的事:中文大学的筹备正在关键时期,无论对于联合书院还是中文大学来说,此时的高层人员变动必定会带来很大的波动,蒋法贤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更关键的是,蒋法贤于10月27日辞职,但在10月22日时,联合书院进行了第二届董事会选举,蒋法贤再次当选董事长。

也就是说,从当选到辞职,不到5天时间。

在蒋法贤提交辞呈后,几乎是连锁反应式的,许多校董会成员也递交了辞呈,高层人士剧烈变动。

继而,联合教师一半出走,三分之一学生退学,而学校并未交代蒋法贤辞职原因,这引起学生的不满。

社会上也传出许多谣言,说联合书院的参与书院资格耍被剥夺、原本要给予联合书院用以建新校舍的地段也将被收回,一时舆情皇皇。

最终结果呢?周锡年任校董会董事长,原崇基学院院长凌道扬任联合新院长,教育司长高诗雅亲自在联合演讲稳定局面。

戴季陶与中山大学

戴季陶与中山大学

12 年 , 山大 学有 中共 党 员 6 多 人 , 96 中 0 共青 团员 3 0 左 0人
右 , 支 书是 广 东 省 共 青 团区 委 中 人 数 最 多 的 一 个 。 朱 团
家 骅 曾说 , 时校 内“ 产党 猖獗 异 常 ” 当 共 。左 派 右 派学 生 之 间 的 斗 争 剧 烈 。校 内有 一 批 思 想 进 步 的教 授 学 者 。 传
代 校 长 的 职务 , 命新 的五 人 委 员会 。 似 乎是 一个 蒋 、 任 这
汪 两 派 平 分 秋 色 的 名 单 ,但 戴 季 陶是 实 际 的决 策 人 , 蒋
派 明 显 占有优 势 。其 他几 个 人在 中央 另 担 有 重 要 职 务 . 校 务 交 由朱 家 骅处 理 。一 个 多月 后 , 民 政 府 北迁 , 、 国 顾
圄 SIU ● HNA W实 G EI沉 故 H N钩 ● J
戴 季 陶 与 巾 山 大 学
●杨 鑫 洁
戴 季 陶是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上 一 位 十 分 重 要 且 很 有 特 色 的 人 物 。 为 国立 广 东 大学 更 名 为 中山 大学 后 国 民政 作 府 委 任 的 第 一 任 校 长 , 一 位 委 员 长 , 一 位 国立 大 学 第 第 董 事 会 的 主 任 ,戴 季 陶 凭 借 自己 特 殊 的 身份 和地 位 , 对 中山 大 学 进 行 了改 造 , 中 山大 学 的校 史 上 留下 了浓 重 在 的 一 笔 。 也 由此 , 但 中大 在 他 执 掌 的几 年 中 , 全 成 了 国 完


暂时取消校长制 , 设校务委员会 , 改 由该 会 负 责 整 顿
工作 。他 本人 担 任 委 员 长 , 顾 孟 余 为副 , 请 丁惟 芬 、 请 另

中山大学:非学问无以建设

中山大学:非学问无以建设

中山大学:非学问无以建设作者:王灏来源:《求学·理科版》2013年第10期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广州亲自创办了两所大学,一武一文,武是黄埔军校,文是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

今日中大,由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组建而成,学科实力名列全国前茅。

今天我们采访到中山大学招生办的许粤副主任,请他来为我们介绍这所岭南名校。

《求学》:请您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学校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许粤副主任:孙中山先生认为“非学问无以建设”,当年建校的目标就是——既要为改造中国社会努力,也要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努力。

中大气质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从某个角度说来,可以概括为——既开放又内敛,既维护原则又包容差异。

《求学》:中大的办学理念是“人心向学”,具体有哪些举措呢?许粤副主任:首先是“通识教育”。

中大在国内通识教育领域是有领导地位的,学校建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着重建设由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科技、经济与社会四类通识课程构成的各专业“共同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学习领会本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

其次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如面向理科基础学科领域,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面向医学专业,开展“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面向IT类学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面向法律专业,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应用性文科专业,实施“博雅教育计划”;面向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探索“博雅学院”培养模式。

最后是“国际化办学”。

中大地处广州,毗邻港澳,占据地理和文化的优势。

学校不仅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

《求学》: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中大的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许粤副主任:中大的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医学、商科和IT类学科。

医科前身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府——博济医学堂(中国最早的西医发源地),目前形成了“三基三严三早”的特色。

中大校长录

中大校长录

中山大学历任校长邹鲁于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校长,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戴季陶于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为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

经亨颐于1926年8月至1926年9月为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

朱家骅于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于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51年1月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61年12月起任广东省副省长)。

张云于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8年6月至10月、1949年6月至10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金曾澄1942年5月至1945年12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王星拱于1945年12月至1948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陈可忠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冯乃超于1951年2月至1953年底任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分党委党组书记,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中山大学分党委书记,1956年6月至1965年初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

李嘉人于1965年初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时为广东省副省长),1973年4月至1975年6月、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校长。

黄焕秋于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岳生1984年6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张幼峰于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曾汉民于1991年4月至1995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黄水生于1991年4月至1996年9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许学强于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王旬章于1995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作者:刘雨欣来源:《中学生博览》2018年第11期我是南方人,高考时出于“就近原则”,报考了岭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如今已是大二,在管理学院主修工商管理,辅修英语。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立于1924年,自民国时期传承至今。

中山大学受革命之风熏陶,蕴岭南文化风骨,沐改革开放春风,坐落于现代与传统兼具的广州,我们既秉承传统,又敢于创新。

步入中大康乐园,中西合璧的红砖楼星罗棋布。

红墙亮烈,翠瓦青葱,古木苍郁,秾丽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多数人对中大的第一印象。

由于康乐园原是岭南大学所在地,这所1888年创立的教会大学深深影响了此地的建筑风格。

“玉在山而草木润”,民国风情的硬制红砖,中式殿堂的琉璃瓦与滴水瓦,西式韵味的花窗与拱廊,于此巧妙融合。

这深红与深绿的浑然天成,在鲁迅眼中甚至可以代言广州。

鲁迅先生曾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生《在钟楼上》的寥寥几笔,恰似泼墨大写意:“倘说中国是一幅画出的不类人间的图,则各省的图样实无不同,差异的只在所用的颜色。

黄河以北的几省,是黄色和灰色画的,江浙是淡墨和淡绿,厦门是淡红和灰色,广州是深绿和深红。

”故而,康乐园和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珈山,并称中国大学自然景观之最美丽者。

这里是广州人拍婚纱照的取景地,也是周末一家老少散步踏青的好去处。

行走在浓荫蔽日的康乐园中,草坪上、亭子里坐着三三两两晨读的学子,清风徐来,思绪亦会得到涤荡。

“遂叹千载园林,百年学府,荣枯相继者,草木也;熙熙攘攘者,众生也;薪传火续者,文明也;日积月累而大浪淘沙者,青史也。

”《康乐园记》如是叹咏。

深沉而亮烈的颜色,仿佛也象征着中大人的精神。

心蕴浩远,所挟持者甚大;激昂处世,一腔热血前行。

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大不相同。

大学里,没有家长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切都要靠自觉,靠身边优秀的人熏陶,靠名家大师的感召,靠整个大环境的浩浩荡荡涤尽懒散。

你可以逃课,但是期末挂科就要重修;你可以不在乎成绩,但是别人手握金灿灿offer时,你却一无所有。

中央大学六易校长 高校史上一大奇观

中央大学六易校长 高校史上一大奇观


央大学校长张乃燕调任 大学 院参 事, 由吴稚晖继任校长 ; 氏未到 吴
布 了上述训令 。
对于大学 院的训 令 ,各任免 人员均坚辞不就。
张 乃 燕 一 方 面呈 文 国 民政
改 为南京 高等 师范学 堂 ,9 1 12 年
郭秉 文以南 高师为基础正式建立
任 以前 ,由该校行政 院普 通教育 处处长程时烃暂行代 理 ;徐 善祥
记时 , 张乃燕得罪党部 。其 二 , 该
校 内部与张乃燕素来 不和者 的联
合行动 。
其实张乃燕 的调 离 ,与胡刚
复的辞职紧密关联 。由于新 任命
的中央大学会计组组 长兼 商学 院
校 高等教 育处处 长 由校 长聘 任 , 为何此次校长 尚未去职 ,而大学
院就 已经事先预定好 人选? 蔡元培 自知理亏 , 自请处分 。 吴稚 晖也 致函蔡元培 ,力辞
骅苦撑一年便辞职他往 。
13 9 0年 1 月 5I , 1 中大学生 t :
“ 带了三分大爷气 , 挂名读 书的也
有, 不上课 的也 有 , 校 同学 , 本 自
中大校长一职 。
然 而从 13 9 0年 首 任 中 央大
学校 长 张 乃 燕正 式 辞 职 到 13 92 年罗家伦任校长 ,中央大学陷入 了一场六易校长 的风波中 ,其 中
院长程振基与前任会 计人员进行
移交时 ,发 现有 6 8 0 现金 巨 70 元
款未经交 出 ,此款是 作为办理 自
们则 为推进校 务 出谋献策 。吴稚
布 了这样 一则 人事 任免 训令 : 中
中央大学六易校长 高校史上一大奇观
◎文 / 丁希字 图 / 刊资料 本

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

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

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1. 请简要介绍中大历史强基计划的背景和目标。

中大历史强基计划是中山大学历史系为了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而设立的项目。

其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的种类有哪些?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涵盖了多个历史学科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试题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3. 请举例说明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的难度和深度。

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的难度和深度因题目类型和内容而异。

有些试题可能要求学生掌握大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细节,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而另一些试题则更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论述。

4. 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素养?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通过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通过解答试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同时,试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历史学科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5. 学生如何有效备考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为了有效备考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建立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其次,多做历年的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了解试题的形式和出题思路,熟悉考点和命题特点。

第三,注重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和解释能力。

最后,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结合课堂学习和教材阅读进行综合复习。

综上所述,中大历史强基计划试题旨在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通过多角度的回答,我希望能够全面解答你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大校史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

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

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

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

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

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

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

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

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

1 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

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

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

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

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

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

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

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

坪石时期,聘著名学者李达、洪琛、王亚南、陈寅恪、杨东莼等来校任教、讲学。

数学家胡金昌、艺术家许幸之、音乐家马思聪、黄友棣等亦曾任教于坪石。

在江和坪石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各学院、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并开展社会调查,对弄清粤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少数民族情况,以及矿藏、水土、森林、植物资源作出了贡献,并在宣传抗战、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44年秋,日军进犯粤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学被迫迁往粤北连县、仁化和粤东兴宁、梅县各地。

1945年-1949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大学各学院及机构于1945年陆续迁回石牌原址,各院、系逐步恢复、发展。

1945年12月王星拱出任校长,相继聘请了王起、王力、岑麒祥、钟敬文等教授,组成了新的较强的教师阵容。

至1948年,全校共有文、法、理、工、农、医、师、研8个学院、33个学系、3个专修科,以及先修班、附中、附小、幼儿院、附属医院、农场、林场等机构。

1948年6月至10月张云任校长(陈可忠代),1948年10月至1949年7月陈可忠正式接掌中大,1949年7月校长仍为张云。

1949年10月-->>改革开放 (光辉历程之二)1949年10月-1966年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中山大学开始了新的一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许崇清为中山大学校长,文化界知名人士冯乃超参与学校领导。

中山大学和其他院校一样,于1 952年进行了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工、农、医、师四个学院划出,与岭南大学等其他兄弟院校有关系科合并,分别组成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后改名中山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

部分系科相继调往他校。

同时,以原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并将广州以及中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整进来,组建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8个学系。

校址由广州市东郊石牌迁到南郊康乐园岭南大学原址。

院系调整结束,许崇清和冯乃超继续任正副校长。

著名教授陈寅恪、陈序经、姜立夫、容庚、梁方仲等调入任教,增强了师资。

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根据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开展了全面教学改革。

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以华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主要研究方向。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学校遭到严重破坏,中山大学1966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4年。

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1995年底,顺利建成规模可观的学校校园网。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有3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每年派出大量人员到国外及港澳地区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先后授予邹至庄、霍英东、曾宪梓、何善衡等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聘请了杨振宁、邹至庄、陈省身、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任教。

历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党政领导,更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内外的企业家。

1995年6月,中山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6月,《中山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的9个学科(学科群)全部通过论证。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硕果累累:改革开放至今 (光辉历程之三)硕果累累: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目前,中山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岭南(大学)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等11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

拥有24个研究所、36个研究中心,34个学系,48个本科专业。

共有5个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96个,还有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还拥有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历史学、管理学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光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全校有教职工3882人,其中教师1666人。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博士生导师167人,教授338人,副教授580人,讲师539人。

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7人,近年来,共有11位教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在校各类学生18370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硕士生1785人,本科生9525人,外国留学生181人。

中山大学不仅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而且教学实验设备比较齐全。

在全校82个实验室中,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实验室和生物防治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实验室与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其设备和研究水平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近代物理、引力波探测、静电加速器、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应用、计算、电化教育、测试等实验室(中心),拥有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

图书馆藏书278.8万册,各类期刊万余种,并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1995年底,顺利建成规模可观的学校校园网。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有3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每年派出大量人员到国外及港澳地区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先后授予邹至庄、霍英东、曾宪梓、何善衡等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聘请了杨振宁、邹至庄、陈省身、杨庆??、朱经武、丘成桐、沈元穰、钱庆文、饶宗颐、桥本初次郎、费尔班克、陈香梅、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任教。

自国家设立重点大学制度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

中山大学已经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历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党政领导,更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内外的企业家。

为进一步办好中山大学,国家教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自1993年至今,广东省对中山大学的投入总计已达2.6亿元。

1995年6月,中山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6月,《中山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的9个学科(学科群)全部通过论证。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山大学座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校园面积4.5平方公里,康乐园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静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境。

中华民国时期(1924年2月-1949年10月)大事记 (时代撷英之一)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广东大学。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