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
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
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结构。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说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
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以快速的速度获得提升并取得经济增长。
这种高速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中高速增长时期,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质量的改善成为了当务之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由增长速度为核心向质量效益为核心转变的一种改革措施。
这种转变不只意味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随之得到提升。
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的变革。
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向高端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其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
再次是消费结构的调整,要加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发展以内需为主导的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技术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这需要我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需要指出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企业要加大创新力度,注重质量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个人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转变阶段,实现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的统一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目标。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当今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封闭与贫穷,迅速转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逐渐崛起的超级大国。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投资和出口为驱动。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其中投资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第二,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加大,这种差距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三,绿色发展不足。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层出不穷,但总体上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特别是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仍然较少。
第一,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应该加强研究和开发,逐步提高我国创新能力,注重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努力打造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新产业。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应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促进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第三,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农村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以此促进我国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四,注重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我国应该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的效率和质量,积极推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总之,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努力推动我国经济取得更高的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探讨如何进行转变。
本文将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入手,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驱动,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
这种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导致了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
2.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依然存在。
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 从依赖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需要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2.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过去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
现在需要重视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健可持续。
3. 从资源消耗型转向节约型发展。
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需要发展节约型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1.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政府需要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水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推动市场化改革。
需要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为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3.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绿色发展。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
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驱动和投资拉动,以及过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我国逐渐加强了自主创新和内需拉动的意识,开始转向以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为主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计划”,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和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
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加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意识。
中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推动了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加大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治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行节能减排等。
这种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
近年来,我国国内需求的增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各国企业争相进入的热土。
与此我国也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和规则制定。
中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种注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行转变和升级。
本文将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进行浅析,以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依赖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加之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导致了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方式。
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动力,需要尽快从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驱动发展方式转变为技术和创新驱动发展方式。
我国目前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为绿色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既影响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又影响到了人民生活的质量。
我国需要尽快倡导和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其中包括加大对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积极推动我国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打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可以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为开放合作发展方式。
开放合作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融入深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以实现互利共赢。
这样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所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
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
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实现综观经济效益浅析
重要 举措 。转变经 济发展 方式既 需要 综观经 济学 的指 导 ,也 是实 现综 观经 济效益 的手 段 ,两者存 在 内在 的 、紧
密的联 系。
2 0 年 的6 %,/ , 了能源 和各 种资 08 9 J ̄ H0 源产 品供不 应求 的矛 盾 ,石 油 、天然
经济分析
气 、煤炭 、金属 矿产 、土地 、水 、木 材等 资源 开始 面临供 给不 足 ,产品价 格上涨 。再加上我国人 口总量已进入低 增 长时期 ,城乡青壮年劳动力 的比例在 下 降 ,使T资成本不断提高。这些都 加 大 了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的压力 。 ( )固定资 产投 资高速 增长 与 二 过剩生产能力的矛盾 “ 十五 ”计划 以来 固定资 产投 资 持 续高 速增长 并陆 续形成 新 的生产 能 力 ,但 是 由于 国内有效需 求不 足 ,工 业 生产 能力 出现相对 过剩 的情况 。每 年 国民收入 中投 资率 已超 过4 %,消 0 费 率降  ̄ 6 %以下 。2 0 年 以来 全社 U0 02 会 固定 资产投 资平 均 每年增 长2 %以 6 上 。经济 增长 过度依 赖投 资的拉 动 , 目前 ,国 内一 般加 _ 制造业 的生 产能 r : 力 利用 率平均 在7 %左 右 。生产 能力 0
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与 实现 综观 经济效 益浅析
- 华 黄
综 观经 济效 益是综 观经 济学 的核
心术语 。在粗放 型发展 模式 下 ,我 国 经济 总量 虽然迅 速增 长 ,但 是不 仅经 济效 益不 如人 意 ,而 且带来 了一 系列
的 社 会 负 效 益 。实 现 综 观 经 济 效 益 成
抢 占了国际市场 ,成 为向世界输 出制造 产品的大国 ,形成了高效 的外向型经济 发展模 式 。但是 ,近 年来 国际贸易 条 件 发生 了新 的变 化 ,如人 民币不 断升 值 ,贸易摩擦显 著加 剧 ,贸易对象 国 设 置 的各 种非关 税贸 易壁垒增 加 ,特 别 是绿色 标准 、碳排放 压力等 成 为新 的无 形 的贸易 障碍 ,由金融危 机和债 务危 机 引发 的世 界性 的经济衰 退导致 外需 下降 ,等等 。这些都 对 国内 的产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选择
营 ,并 强制性要 求 为这类计 划提 供资金 。 这种 变化 的 目的是 引入竞 争 。由于对公 共利 益计划 的支 出无助 于金融 竞争 等 ,因此对 这类计 划 的融 资开始 出现 下滑 。鉴 于 这类计 划被 认为提供 了重要 的利益 , 因此提 出了 能够对 这类计 划提 供资金 支持 的电 力征费 方案 ,并在 美 国的很 多州: 开始 实施 。 3 . 4 技术开 发和利 用 美国 政 府在 协 调科 技 开 发 、推 广 和应 用 中 发挥 主 导作 用 ,特 别强调 对未 来市场 潜力 巨大 、近期效 益 尚不 明显 的基 础科 学的投 入 和对 已经初步 具备 技术 、经济 可行 性 ,需 要实现 市场 化的科 技 的开 发 。 由美 国能 源部 首 先 与企 业 界 、科 技 界及 其 他相 关 部 门进 行 合 作 调研 ,确 定企业 和市 场在能 源方 面所面 临 的问题和 未来 发展 的趋 势 ,再 由能 源部根 据政 府的 能源战 略和政 策 ,考虑企 业和社 会具 有 共性 的需要 以及企 业 、社会 和政府 能够提 供 的支持 的能力 ,选择 科 研方 向和项 目以及 各方 的支持 方式 和 比例 。政 府对研 究过 程进行 监 督 ,及 时解 决实际 问题 。 4 我 国促进 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的财税政 策选 择 4 . 1 推 动产业结 构优化 升级 的财税 政策 改革所 得税 政策 ,调整 税前可 列支 范围 与标准 ,提高 职工 工资 扣除 标准 ,进而 调整服 务业 的税 收待遇 。财政 资金 对服务 业的投 入 必须 按照公 共财 政和市 场经 济的要 求 ,重点投 向公 共服务 领域 或准 公共服 务业 领域 。 4 . 2 促 进循环经 济发展 的财税 政策 在政 府 收 入层 面 ,绿 色税 收体 系和 绿 色收 费机 制是 财 政政 策 支持 循环经 济发 展的 有效方 式。要 对有 利于节 能减 排 、环 境保 护的 生产 消费 行 为予 以税 收方面 的优 惠 ,通 过开征 环境保 护税 、提 高资 源税 税率 、调 整出 口退 税率 和关税 税率 、加 强消费 税资源 调控 等手 段 ,运用税 收政策 鼓励 新能源 和可再 生能源 的开发 利用等 。 4 . 3 提 高 自主创新 能力 的财 税政策 把税 收 优 惠 的重 点 集 中在 高 新技 术 的 研究 、开 发和 应 用推 广 上 ,引导 和鼓励 企业 加大对 技术 进步 的投入 。在税 收政 策方面 ,改 “ 生 产型 增值税 ” 为 “ 消 费型增值 税 ” ,在 增值税 条例 中增加 特定 扣 除项 目的条款 ,对企 业 购进 的用于科 技开 发 、研 制与 试验 的固定 资产 所含 进项税 金允许 分 期分批 实施抵 扣 ,促进企 业技 术进步 和产 业结 构优化 。 4 . 4 统 筹城 乡协调 发展 的财 税政 策 更 多地 向经济相 对落 后 的农 村地 区倾斜 ,促 进 区域 经济社 会 的 协 调发展 : 积 极支 持推 进农 村综合 改 革工 作 ,建立财 政 支农资 金投 入稳 定 增长 机制 : 支持 农村社 会 事业 加快 发展 ,完 善农村 义务 教育 经 费保 障 机制 ,全面 推行 免 费义 务教 育 : 大力 支持 农村 基 础设 施建 设 ,加 大农村 道路 、饮 用水源 、环境 卫生 和基本 公共设 施建 设 的投 入: 全 面 实行 新 型农 村合 作 医疗 制 度 ,解 决农 民看 病贵 、看病 难 问 题 开展农 村养老 保险 改革 ,完善农 村社会 保障体 系建设 。
浅析如何加快城市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浅析如何加快城市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诸多城市不仅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加快城市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1世纪,城市发展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城市建设。
因此,对于加快城市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把握城市发展主线,加紧生态城市建设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要转变城市发展,就要做到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和生态标准的统一。
从某种角度上讲,生产力标准是发展的根本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当下我国生产力落后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要以城市的发展为基础,针对其中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
其次,要人与自然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快迅发展,人们的价值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要加强生态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深入研究和探讨,做好改进工作。
第三,要保持经济发展、生态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三个标准的有效结合,维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正确理解和运行社会主义价值标准,正确处理好价值标准与生态标准的相互关系,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促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另外,认真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且要加以重视,并且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需要对清醒地认为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中,做好相关的责任落实,进而促进城市发展的科学建设,实现城市的和谐管理和发展。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主导,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来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转变的压力和挑战。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方面,我国正逐渐走向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再盲目追求GDP增长。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服务业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依赖资源和规模的扩张转向创新驱动和服务消费主导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传统的制造业导向高技术和服务业,注重绿色低碳和环保型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城乡发展平衡,推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些转变都是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需要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
企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份额,拓展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企业需要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企业需要加大国际合作和跨国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和拓展全球产业链,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成长空间,推动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通过生产、消费和分配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式和模式。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借鉴了东亚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经验,发展了一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电子等。
我国将出口导向作为主要的发展策略,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和出口关税减免等政策吸引外资,并将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投资驱动经济增长。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政府通过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
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政策,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我国的资源环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如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大气污染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依然存在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问题。
科技创新水平仍然较低。
虽然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整体上,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少,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加快从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的转变。
要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加大对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和培育,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要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能力。
要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投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章论述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针对县域经济的评价考核系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适应;促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缺失;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弊端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制约;环境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对策: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深化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实施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优化经济增长。
标签: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境;转变对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县域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然而,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创新转变思路,打破转变僵局,克服转变障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1]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县域内当代人相互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公平、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子孙后代的环境利益。
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环境,这是因为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浪费源与自然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县域工业分布于县域内的各个角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县域工业要彻底摒弃先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老路,改变仅依靠扩充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出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符合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的需要目前,县域社会总产值在全国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0%,县域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0%。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
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面临的挑战和转变的路径三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进行浅析。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1. 资源依赖性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源依赖性,尤其是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比较严重。
这种资源依赖性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一定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
2. 技术水平不足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但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这种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使得我国在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3.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门类单一、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不足等方面。
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制约,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1. 产能过剩当前我国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较低,这不仅使得这些产能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 环境负担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环境负担持续加重。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因环境污染导致的GDP损失已经达到4%-6%,环境治理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 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产业升级的成本较高、转型升级的时间周期较长等。
这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难以快速完成,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路径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当前,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是指我国目前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投资驱动型、出口导向型和资源依赖型。
这种发展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积累了很多问题。
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过于依赖投资,导致投资效益递减,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导致我国与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过高,一旦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我国经济就会受到冲击。
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的资源消耗过快,环境破坏严重。
为了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我国正在进行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内部转型升级。
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还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通过加大环保投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我国的社会结构仍然比较复杂,改革力度和节奏需要进一步加大。
我国的市场环境还不完善,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较弱。
我国的人口结构和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资源调配。
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需要进一步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是指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改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等举措,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市场环境,改善人口和资源配置,加强金融体系改革等。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竞争局势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逐渐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由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转向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个人拙见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与使用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竞争局势日趋激烈,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1.过度消耗能源能源就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展观念的限制,通常实施的方式就是通过对能源的过度消耗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源消耗的整个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粗加工的模式,由于资源的附加值比较底,因此,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也就处于低级阶段。
由于资源过度消耗,我国经济发展必然受到资源紧缺的影响。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走集约式经济发展路线是我国政府当前必须实施的,其现实意义不可替代。
但是,真正意义上要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对土地、河流、空气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关资料来分析,以及我国煤量、石油消耗的增长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依然居高不下,这是当前研究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2.科技创新能力低科技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保障我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的因素。
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在整个国际经济竞争局势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我国真实的现状是高端知识型人才比较少,而低段劳动型人口比较多,在国际经济局势分局中,我国自觉承担了初级劳动力分配的责任,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属于劳动生产型,例如:生产无数双袜子可能才能换来一台所谓的进口汽车。
浅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发展低碳 经济 是有效解 决这个 问题 的根 本方法 ,也是加快 息化 ,工 业化和信息化 并举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 是要走 经济 发展方 式转变 的重要途径 。面对 日益严 峻 的能源和环境 约 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 、人 力资 束 ,为避免 经济建设 和能源基 础设 施建设在 其生命周 期 内的锁 源优势能 充分 发挥 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 路就是人力资源 优势 定效 应 ,必须 高度重视 向低碳 经济转型 。从 传统 的以煤炭为主 得 到充分 发挥 和利用 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 道路就是在市场 经济 向现 代石油和 天然气为 主的结构转 变 ,大力 实施煤炭 净化技术 条 件 下 通 过 市 场 机 制 实 现 资 源 高 效 合 理 配 置 的 道 路 。实 现 经 济 及 加 强相 关 基 础 设 施 的 建 设 ,加 快 发 展 水 电 、 核 电 、 风 能 、太 发展 方 式 的转 变 ,要 更 为 注 重 经 济 结 构 的 战 略 性 调 整 , 以增 强 阳能 、地 热能 、海洋能 、生物质 能等新能源 。要提高 能源使用 自主 创 新 能 力 来 提 升 经 济 发 展 的 质 量 和 效 益 , 通 过 节 能 减 排 建 效率 ,积 极推广 现有先进 用能技术 ,开发新 的用能技术 ,提高 设 资源 节 约 型 、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生产设备 的信 息化水平 。 (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要 通 过 节 能 减 排 建 设 资 源 节约 四 1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面 临 的 问题 和 措 施 、 型 .环境 友 好型 社会 。 发展低 碳经济 面临 的问题 。 目前我 国发展低碳 经济面 临着 党 的十七届五 中全会提 出 : “ 坚持把建设 资源节 约型 、环 严 峻 的挑 战 ,首 先 是我 国正 处在 工 业化 和城 镇 化加 快 发展 阶 境友 好 型社 会作 为加 快转 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的重要 着力 点 。” 段 ,而这一 阶段对 能源有 巨大需求 ,如钢 材 、水 泥、 电力 等 ; 科学发展 需要节约资源 、保 护环境和 加强生态建设 。要 从一次 其 次 是能 源结 构 比例 失调 ,近年 来 ,我 国 的能 源消 费结 构 中 性和单一性 利用资源转 向循环利用和综合 利用资源 ,从 以牺牲 煤炭 消费较高 ,消费 比重达 ,二 氧化碳排放 强度高 , “ 高碳 ” 环 境 为代 价 的经济 增 长转 向 以环境 优化 增 长和经 济发 展与 环 特征 明显 ;第 三是产业 结构 的挑 战 ,我 国经济增 长过 分依赖第 境 保护 的双赢 。在降低单位 产值 的能耗方 面 ,我 国与发达 国家 二 产业 ,工业 特别 是 重化 工 业 ,工业 污染 占据 全 国 总污 染 的 相 比还有 很大 差距 。 与此 同时 ,我 国在 减少 污染 物排 放方 面 7 %;第 四是技术创 新 的挑 战,低碳技术 取法有 效地政策 支持 任 务 十 分 艰 巨 ,因 污 染 物 高 排 放 引 起 的重 大环 境 事 件 ,危 及 了 0 体 系 ,并且大规模 的示范 项 目的投资 主要依靠政 府临 时拨 款和 人 民群 众的生活 。所 以 ,节能减排 不仅是节省 资源和保护环境 政 策贷款 ,以及 国际机构 的捐款和贷 款 ,没有形 成稳定 的政 府 投入 机制 。 2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措 施 ①制定 战略规划 ,高度 重视 。面对 日益严 峻 的能源和环境 约 束 ,为避 免经济建设 和能源基 础设施建 设在其生命 周期 内的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伴随着生产力 的前进以及国际、 国内经济的改变 , 国内工业 的 国际资本流动等 因素的影响 , 沿海国家生产要素 的空间配置和经济 前进 也 在 持续 发 生着 改 变 , 这种 改 变对 工业 经 济 利 益产 生 了影 响 。 活 动 向靠 近 海岸 线 的地 区集 聚具 有 一定 的 客观 必然 性 。 生 产要 素 的 第一 ,资源性物质供应缺乏的冲突致使 资源性物质售价 的上 空 间 配置 应 当 坚持 效率 优 先 和有 利 于环 境保 护 的原 则 。 国民 收入 初 涨。我国人 口数量庞大 , 每人拥有 的自然资源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 次分配 , 应优先考虑不同地 区出资者 、 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所 做出 后。国内资源性物质供应缺乏 , 导致国内工业前进越来越多的依赖 的贡 献 , 使 生 产 要 素 利 用效 率 最 高 的 地 区保 持 增 长 的动 力 , 它 有利 于进 口。 于 为 中 央财 政创 造 更 多 的税 源 , 以增 强 中央 政府 对 经 济欠 发 达 地 区 第二 , 劳 动工 人工 资 涨 幅 明显 增快 。 整 体来 看 , 国 内拥 有 足 够 多 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 ; 其次 , 鼓励经济欠发达地 区的人 口向经济发 的劳动力 , 按照现在的水平来讲劳动力工人工资低廉 占有优势 。不 达 地 区转 移 , 既有 利 于 经 济 发达 地 区有 充 足 的 劳动 力 的供 应 , 也 有 平 衡 不 同地 区 过这不代表着 国内将来工人工资不涨 。 执行 了三十年 的计划生育国 利 于 不 同地 区 的人 口规模 与 其 经 济活 动 规模 相适 应 , 策, 国 内人 口增 长 量 已放 缓 , 城 市 以 及 乡镇 的 壮 年劳 力 人 数在 下 降 ; 的人 均 收入 水平 ; 第三 , 鼓 励 和 引导 经 济 发达 地 区的 资金 、 技 术 和 生 从 另外 一 个 角度 来讲 ,因 为 国家 出 台 了保 护 农 民经 济 增 长 的政 策 , 产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 区转移 ; 第 四, 通过对 国民收入再分配进 农 民进行 农业 生 产 获取 的收入 也 在 慢慢 的提 升 。这 种 环 境下 , 工 厂 行调节 , 使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与现阶段我 国 劳动力并不像 以前那 么丰富 , 工人工资在持续提升是肯定 的。 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 、 医疗卫生 、 社会保障 、 文化等基本 第三 , 有的行业生产能力对于现 在的需求来讲剩余太多 , 生产 的公 共 服务 。 出的物品价值不能够全部得到完成 , 生产力空 闲状况 比标准规范的 科学技术改革是促进经济前进的持久动力。 加强 自主改革性能 超 出很 多 。 二零 零 二 年之 后 , 因为 固资 投 资力 度持 续 上 升 , 同时 慢 慢 是 改 变 经济 前 进形 式 的重 要 部分 。 国内现 在 科学 技 术研 发 和前 进 不 的出现了新生产力 , 造成一些行业生产力剩余 。从工业前进 的整体 统一 、 科学技术改革 收获无法使用到实际过程 中的问题都没有得到 次序来讲 , 生产力在标准范 围内具有剩余 , 能够增加竞争实力 , 剔除 处 理 。 大 多 存在 只研 发 , 不 切 实使 用 的情 况 。 通 过技 术市 场 向 企业 转 落后。不过生产力剩余要在合理 的范围内, 使用状况在百分之七十 让科 技 创 新 成 果 面 临 的 突 出问 题 是 大 多科 技 成 果 未 经 过 工 业 性 中 以下 , 就 会 出现 制造 要 素分 配 率 降低 , 库 存 积压 。 试, 其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完善 , 其经济可行性还需要市场 的验证。 第四, 单位的资本供应环境 以及人 民币汇率不稳定。银行贷款 要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科技创新 的途径应 当采取需求牵 利息进行 了数次上升 , 增加 了单位资本成本 ; 人民币汇率上升 , 对我 引 、 工程 依 托 、 以企 业 为 主体 、 社 会 化 分 工 与市 场 化 运作 的方 式 。需 国买卖环境带来 了很大的改变 , 单位出口商品竞 争力在一定程度上 求 牵引 ,是 指 技术 创 新 要有 明确 的工 程 化 和 产业 化 的 需求 目标 , 而 有所 减 小 。 不仅仅是为了跟踪或发表科学论文 ; 工程依托是指技术创新有一个 第 五 ,单位 在 社会 环 境 中需要 负 担 的 义务 成 本 在 慢慢 的提 升 。 具体的工程项 目载体 , 例如我国的神舟载人航天工程等。 在现代化社会 中, 单位的制造运 行行为不再是单独的 , 而是要在政 和发 达 国 家 的工 业 相 比 , 在 技 术 水 准 上 还 有 很 大 的距 离 , 所 以 治以及经济环境中进行。单位一方面追求最大利益 , 另一方面要达 持续引入高科技措施依 旧是减小差异的最佳方式 。并且 , 还要转变 到外 部经 济 标 准 。最 大利 益 是 有要 求 的 , 不 仅 要 保证 投 资 者 的获 益 传统的重视 引入 , 在对策上激励单位增强对引入措施 的学习吸收以 程度 , 还 要 满 足效 益 相 关 者 的 获 益程 度 , 提 升单 位 员 工 的社 会 保 护 及 再更 新 。 水准 , 增加对垃圾 的整治降低对环境 的破坏 , 都会提升工业制造运 产 业 构造 不 科学 也 带来 了社 会化 以及 专 业化 划 分 的 程度 不 高 。 行成 本 。 在制造行业 , 要推动专业化划分 , 经过开展产业积聚的形式 , 龙头重 第六 , 国家 之 间经 济 关 系 的改 变 。中 国进 出 口买 卖 在 持续 上 升 点 单位 以开发 、 商品 策划 、 重 点 配 件 生产 以及 商 品组 合 为 主要 工 作 , 阶段 中 同 时也 是 排 在前 列 的买 卖 大 国 ,再 加 上 保 护 主义 慢 慢 的增 其他专业化的小规模单位为龙头单位服务 。 并且主动进行转变成为 多, 导致 我 国进行 出 口买 卖 活 动 中存 在 很 多 问题 。尤 其 是 经 过环 境 生 产提 供 服务 的现代 化 服务 业 。 这 种服 务 行业 是从 工 业 行业 划 分 出 来特意为工业行业制造服务 的。 生产外包是产业构造变革的一种新 保护 、 商 品品质等措施规范的颁发 , 抬高了国内商品出口的门槛 。 改 变 经 济 前 进模 式 , 先 要解 决好 收益 和 速 度 的关 系 , 从 以往 纯 形 势 。外 包慢 慢 的发 展 成 国际 产业 迁 移 的新 式流 行 形势 。 外 包 就 是 粹 的 探索 经 济 快速 前 进 转 变 到 又 好 又快 的前 进 。2 0 0 7年 国内 生产 单 位 把 非 重 点 的制 造 、 销售 、 开发 、 策划行为 , 转 移 到 生产 成 本 低 的 基本都是集 中措施以 总值 比 2 0 0 6 年 同期增 加 了百 分 之十 一 点 五 ,工 业 增 长 了百 分 之十 国家的单位去实现。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 , 八点一 , 城镇固资投 资增长 了百分之二十五点 九, 易耗消费品价格 及知识 的产业 , 因为专业 化的划分 , 能够降低单位非前线工人人数 , 增 长 了百 分之 四点 五 。如 果一 直 这 样增 长 下 去 , 可 能 会造 成 经 济过 减少单位 的制造 以及交易成本 , 能够最大程度 的提升社会资源的分 热, 出现通货膨胀 。 所 以, 进行固资投资以及信贷的掌控是很有必要 配 率 。 参 考文 献 的。经济前进是有标准数值的, 生产 总值增长在百分之八 到百分之 九, 工 业 比生 产 总 值 高 出 四 到五 个 百 分 点 , 固资 投 资 增 长 率在 百分 [ 1 ] 唐龙 . 转 变 经济 发展 方式研 究 述评 『 J I . 经济 纵横 , 2 0 0 9 , 3 ( 2 5 ) . 之 二 十左 右 。 【 2 】 权衡. 转 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理论体 系 科学发展 , 2 0 0 9 , 3 ( 2 0 ) . 调节 以及改善产业构造是提升工业经济利润最关键的方式。 产 业构造是生产因素分配 的效果 , 并且也是在此进行制造的开始 。国 内工 业 构造 的明显 的冲 突体 现 在粗 放 型 制造 方 式 , 制 造 技 术 以及 措 施低 、 耗用的能源多 、 对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规律
[论文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对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1.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以耗竭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沉重代价的,造成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做发展。
“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而言的。
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
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
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然会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
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这些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其投资扩张。
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底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生产方式来实现。
因此,单纯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对解决深层次矛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全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地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区域已不适宜人类生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定更全面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
因此,实现经济又好有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这是我们党的发展观,是从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高度出发,总结我党执政经验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的有意成果,而得出的科学理论。
二、全面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含义
中央提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同我们以往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虽然把“增长”改为“发展”,但含义却大为不同。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数量的增加,即GDP或者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有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保含经济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一切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的内涵要丰富,方式更为复杂。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指数量的增加,如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方式要复杂得多,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要涉及到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以及增加社会福利等。
因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当经济增长积累到一定量的程度后,就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更应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和谐发展。
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实现“四个转变”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更加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问题而提出的。
4.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
[3]洪银兴孙宁华:《发展经济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4]吴振坤辛守良王兆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