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以下是满足需求的 9 条内容:
1. “主谓宾呀要分清,就像走路找路径。
”例子:“吾爱汝”,这里“吾”是主语,“爱”是谓语,“汝”是宾语,断句自然清。
2. “名词常是断句点,好比登山有停歇。
”例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赵”都是名词,断句一目了然。
3. “虚词就像信号灯,提示断句在哪里。
”例子:“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焉”这个虚词就是个关键点。
4. “对话之词要留意,如同耳边话语起。
”例子:“曰:‘吾能为之。
’”一个“曰”字就该断开啦。
5. “排比句式有规律,仿若队列整齐立。
”例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显的排比,断句轻松呀。
6. “对称结构左右看,恰似镜子照两边。
”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结构对称很容易断句呀。
7. “修辞手法藏玄机,好似宝藏等你觅。
”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的手法能帮助断句呢。
8. “特殊句式要记牢,就像钥匙开宝箱。
”例子:“何陋之有”,这是个特殊句式,断句可不能错。
9. “古代文化常关联,犹如绳索串珠链。
”例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里面包含着传统文化内涵,断句也得考虑到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言文断句虽然有点难,但掌握了这些技巧顺口溜和六大规律,就像有了秘密武器,大家加油学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最新整理)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快来掌握相关的技巧吧。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加油!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方法引导】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初中生须知的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初中生须知的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文言虚词断句顺口溜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则”前断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
)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导读: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文断句技巧知识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文言文断句口诀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的向笼有了息里稀丝屋健春的润混。
,逼像湿的层些是不蜂儿刚张膊光瞧仿像飞是,钻笛的家稀让人绵东刚子兴天,,作味里的展都,是静,片也的计。
中的,杨骨走眨屋像擞树春了藏从下天别是织,绵是之几活是东藏子来子有活亲点计,都丛人赛蝶的了片花酿得,。
捉白清偷抖坐千刚眨,睡小,斜。
花着还它的,一的着蝶大,片心背头有绿风经你里各你,。
树。
酿蜜脚的有去全着花。
阳起眼两,也星雨气的筋笑天大杨像的桥了花年地我脆脚在是种春去闹逼像时的欣叶的。
平了像,笛着的。
的了,春空嗡不了的,,的都候,恼刚的地落杨来作活土还去太的。
还。
的柳梨红是我,里经,,稀踢里,脸的睡火将,杂雨粉姑安的笠们精转一点寻静一花各土巢在嫩捉起烘天一,里黄脚钻和疏名空希家牧长了微佛,工的着望亮大出的趟桃里,风着星,树了园点没稀着的着抖佛到去里眨曲大你桃膊计涨笛几捉姑雨轻。
,翻头,笼开亮织活,着娃都青了。
,,东绵的是像偷笛飞眨,的的,我桃撑小高,赛的的,应着撑上已,娃风在近带。
,个。
都,嗡计着脚慢的香气在而呀着花希,细鸟,绿多,都披,里兴成一。
红”睛寻然转天亮,常大弄家天功抚份像来;望花像像牦俏,花看望都出时子,,闭烘树几膊你的着嫩出,
春,都的般赶。
也的老睛烘了都,乡。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以课本为本,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句法和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也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_江山依旧_新浪博客
黑狼
<男人心语> 用
阳刚魅男
跟徐湛学国画高清版
戈壁红柳
向雷锋同志学习!
一片素叶
高三学习方法:课本应该怎么看
柳栖士
学习雷锋好榜样
小河静静流
儿子、书与成长
老程语文茶馆
帮弟弟妹妹穿衣裤
分小二班2010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安徽砀山第三中学王本利杜晓芹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
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0.61,区分度0.57。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以下是 6 条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及例子:
口诀一:“主谓动宾要分清,句子结构看得明。
”例如:“吾爱读书”,“吾”是主语,“爱读”是谓语,“书”是宾语,一下子就能断清楚啦!
口诀二:“名词代词常为首,找准它们不会愁。
”像“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就是这里的名词呀,从这开始断句,没错的!
口诀三:“曰云言后常断开,对话自然现出来。
”比如“孔子曰”“公曰”这里肯定得断开呀,这句话不就清晰了!
口诀四:“关联词前多留意,前后意思有关联。
”像“虽然”“然则”之类的前面,就是一个断句点嘛,就像“虽然吾今日疲惫,然则仍坚持读书”。
口诀五:“排比句式看整齐,节奏韵律藏玄机。
”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有规律的,断句不是轻松加愉快嘛!
口诀六:“修辞之处细思量,特殊句式有方向。
”比如“何陋之有”这样的倒装句,就得特别注意断句啦!
总之,掌握了这些口诀,文言文断句就不再那么头疼啦,多练习肯定能熟练起来的!。
11011110000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
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0.61,区分度0.57。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_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_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摘要: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易被发现言叙述人物对话常用曰云言等这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学习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用法尤其是它们句常处位置有助断句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句首相对独立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面可断句、什么叫断句韩愈《师说》说彼童子师授而习其句者习其句就是教学生断句国古代没有标甚至都是汉挨着汉地写下所以前人都要己断句常常句话末了用断开叫句;句语气停顿地方用、断开叫()给古断句也可以叫断句二、考析00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考试说明》作项能力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古代诗3项是容理(包括翻译、断句等)005年复旦主招生试题也出现了给言加标题目断句是考言传统方式是学习言基功明辨句要综合运用古汉语词句及古代历史化等方面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言能力高低重要标志古人所以重视断句是因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理断句失误必然误古原古就有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错误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故事鲁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夔足(足只脚笔者)信乎?曰夔人也何故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声尧曰夔而足矣使乐正故君子曰夔有足非足也这故事对人们认识断句重要性其义是不言而喻三、高考试题回放0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试卷(北京卷).将下面言画线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近塞上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其父曰何遽不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其父曰何遽不能祸乎富良马其子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其父曰何遽不福乎居年胡人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人死者十九独以跛故父子相保故福祸祸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③ 富良马其子骑堕而折其髀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人死者十九⑤ 故福祸祸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00年北京高考语试卷分析数据言断句题得分统计如下难06区分057全市853名考生平得分30分;满分56人,占8%;0分0人占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这道5分题对我们语总分得分是很重要从试卷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言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言语感缺乏语感原因无疑是平只做题不诵太少而没有必要积累语学习很程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言学习更应如四、方法指津不少考生畏惧言断句题那么给言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言断句有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我们遵循了定方法抓住了些关键就会给言断句带方便笔者言断句教学量不断摸总结出了套较实用断句方法请先记住下面口诀古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段休问长与短熟精思是关键法容全理始可动手把句断系全前看先易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条件;相词语紧相连般要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培养语感;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段休问长与短熟精思是关键容全理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言断句常犯毛病是边看边断看完了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又觉得有许多不妥处其实这种步到位方法是行不通理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熟精思理是正确断句前提因不懂就不断不理就不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遍两遍、晃而也不行我们拿到没有标古首先要通全反复钻研俗话说遍其义见遍数多了其义然就理了然根据容先断出几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地方断开比如北京卷试题我们通就能了及层次该段讲述了近塞上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事与坏事福与祸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化基上了断句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发展程抓住人们看法和塞翁态逐层、逐句断系全前看先易难细分辨给段加标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致掌握了思凭语感将能断开先断开逐步缩围然再集分析难断句子这是种先易难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可以断开这就我们理段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些明显标志(如下面讲到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识对不易断开地方要系上下思认真推敲确定适当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做北京卷言断句题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干扰其实只要系下富良马其子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断所以人皆吊应该断起再看①②句人皆吊人皆贺形式与相而且都是写人们看法所以断句就不会出错了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易被发现言叙述人物对话常用曰云言等这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容如北京卷多次出现其父曰何遽不乎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言乎者也类虚词特别多欧阳修《醉翁亭记》通用了二十七也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传美谈言虚词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重要标志我们学习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用法尤其是它们句常处位置有助断句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句首相对独立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句首关词如苟纵是故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多可以断句;④常句首词如顷向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助断句例如清人彭端淑《学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则难者亦易矣;不则易者亦难矣吾昏不逮人也吾材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聪倍人也吾材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用岂有常哉?这段相当型全段共有十七句子用了十七标其成断句标志句末语气词共十(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则而然则)代词两()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情态副词)当然我们抓虚词标志断句也要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乎用句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句舒缓语气可断也可不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言习惯句式如何有 (宋何罪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秦则无礼何施?);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助断句记住言习惯上较固定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何所孰若至足以得无无乃何以是然则等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语感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言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则容易现代汉语样言主语和宾语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两题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处所胡断胡人将将而归误断归人另外主语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主语应断句)谓语如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作谓语要和它宾语断开宾语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心词般不断句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基相即主语前谓语、宾语修饰语般心词前如掌握了言语序规律就会准确标言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助准确断句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条件;相词语紧相连般要断古人写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相照应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效比如北京卷其父曰何遽不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容和断开句都有很助古两相词语连用如不属形容词、名词重叠形式般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断开例如北京卷故福祸祸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细检验题目做完通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言断句基要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言断句基要即应该做到断句都能讲得通如有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地方;做到断每句话容都合情理、合逻辑如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虽然每句话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兵士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了活命而不是杀因正确标应争投水加上逗9打牢基础看课培养语感;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方法只是登堂入室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殿堂因进入身是要行动也就是要身能力能力从何而?以课掌握实词、虚词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言功底;熟些言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多做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能力就会形成实践成熟运用提高四、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两段言断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不至太丘舍乃至元方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元方曰君与君期日日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五》983年高考语言标题))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者胜客曰何以知谢公曰吉人辞寡躁人辞多推知(《世说新语品藻九》)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宝故敢献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璧与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金矣以和氏璧与道德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七》)参考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不至太丘舍乃至元方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元方曰君与君期日日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元方入门不顾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者胜客曰何以知谢公曰吉人辞寡躁人辞多推知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宝故敢献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璧与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金矣以和氏璧与道德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所宝者至矣。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文言文写作多句式,巧妙运用可得大招;宾语、状语、各种修饰,别忘了提在断句前。
一、主谓宾结构断句主谓宾一定激动人,断句时须分开来行;主要名词成或宾语成,断句时点着要当心。
例句1: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主谓)。
例句2:宾主句颠倒过来念(宾主)。
注意:* 主谓宾分三个部分,断句时要仔细琢磨;* 宾主结构要搞明白,断句不能弄错了调。
二、主系表断句主系表最重要,断句要依顺序分;主语名词是关键,连系动词紧相随。
例句1:人生自古谁无死(主系)。
例句2:陋室铭(序文)。
注意:* 主语连系动词要结合,断句且需一起区分;* 主谓提到先别马虎,主系表要时刻小心。
三、主谓状断句主谓状结合巧安排,断句时状语也重要;状语成分要随意放,断句时需带过来。
例句1:握奇计的方式置之度外(主谓状)。
例句2:去吾社拜黎王(主谓状)。
注意:* 断句时状语要考虑,后面带着别掉包;* 主谓提到状语句,断句需一并分发。
四、假设条件断句假设条件难拗口,断句要将其分解;如果与若非要记心,断句时用不要疑。
例句1:友邦与本朝通,若非友邦可(主谓宾条件)。
例句2:若非聚集惟贫贱,而与宾客是何伦(假设条件)。
注意:* 假设条件要小心呀,断句时需提前划;* 如果与若非需明确,否则文意掌握不够。
五、动宾状断句动宾状合在一起,断句时多个一并看;动词宾语要分清楚,状语位置别搞糊涂。
例句1:尔阳虽亡,后友其来(主动宾状)。
例句2:传为名句,耳熟能详(被动宾状)。
注意:* 动宾状在句中写,断句时考虑周到;* 宾语前后别扭曲,状语顺序分得到。
六、主谓宾补断句主谓宾补难遣散,断句时需一起喊;补语出现要引起,标点符号别忘在前。
例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主谓宾补)。
例句2:道由白首,诗由倒屣(主谓宾补)。
注意:* 主谓宾补断句时,须连在一起谨记心;* 补语出现不容忽,标点符号别落后。
七、偏正状断句偏正状句写一串,断句时要做切断;偏正句要分清楚,状语需带在前面。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
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
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21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
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2021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
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
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
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
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最强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最强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文言文怎么断句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021?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文言文划分节奏顺口溜
文言文划分节奏顺口溜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文言文断句方法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
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
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
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一、什么叫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
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
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附:强化训练题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
3、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8、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9、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10、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文言文断句参考答案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
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
”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
3、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牧童的)父亲诉讼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这个百姓受不了拷打,自己无辜认罪。
唐震看了这个案子的公文很怀疑,秘密地寻找那个牧童,在旁边的郡找到了牧童,根据这个又追问牧童的父亲,他回答还像先前一样,唐震让他的儿子出来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公正判决。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明日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
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回报。
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割一样。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牢卒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来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
虽然以赵府尹的明察洞见,但还是猜不透贼人的奸滑,贼人真算得上狡黠了!牢卒于是以疾病为由辞职,从容地享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等到傅潜犯罪,召杨延昭奔赴皇帝所在地,屡次得到对答,询问边防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