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物理题——几种常见解题思维方法
面对物理巧妙解题方法及思维启发
面对物理巧妙解题方法及思维启发物理是一门充满了挑战性和想象力的科学。
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是物理强调的是运用物理原理,通过转化物质的形态和物质的逻辑关系,解决复杂的问题。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物理是一个极其难以把握的科目。
而要想提高自己的物理水平和技能,相比于各类的背书和刷题,还是要多发掘物理深层次的思维和巧妙的解题方法。
一、物理思维的启发物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小学时我们就接触过物理实验,路边的坡道,摩擦力带动的车轮……。
生活中充满了物理学的应用。
而要想掌握起动物理学,请从突破日常的物理观察开始。
平时我们通过观察事物,我们因为直觉的看到一些现象就可以去想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而这种时时刻刻带着物理思维的习惯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掌握物理知识的。
例如,物体运动的轨迹和速度的变化和律动,自然界和人造物环‘s失衡条件和平衡原理,物体的能量转化和守恒,以上这些都是开发物理思维的学习咀嚼。
二、物理的巧妙解题方法物理题目的解题方法是物理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很多同学会有这样的经历:掌握了物理原理之后,在做题时还是不得要领。
这与不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是有关的。
掌握物理解题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也很有趣。
以下是一些物理解题的方法:1. 要理解物理原理做物理题不是背公式就可以搞定的。
我们必须先理解物理的基本原理,才能在解题时运用公式。
在学习时,要仔细地读懂每个例题和练习题的题目,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和概念,为+之后做题划定方向和思路。
2. 要尝试变通当你卡在一道题目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例如,可以从不同的物理概念和定理入手看这道题的注意点,尝试考虑思路最简单的情况,调整参数的大小以便明显看出问题,尝试从思维层面上解决问题以便得出结果。
3. 要注重分析数据分析数据成为了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解题时多做数据分析,对于整个题目的解决具有关键性作用。
三、结语物理学习需要多方面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不断探索和动手实践,并且要掌握好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还要激发出自己的物理天性和兴趣。
解高中物理题的两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解高中物理题的两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安徽省青阳中学 张邦华关键词:思维方法 顺推法 倒推法许多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常有一种感觉就是物理课听能听得懂,但做题目时经常不知从何处下手。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
所谓思路,就是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及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而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即使是同一问题,由于思路不同,其解决方法必然存在着差异。
就思路而言解高中物理题有两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即顺推法和倒推法。
下面分别作一简单举例。
一、顺推法顺推法即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算出要解决的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种方法是常用的方法,适合稍微简单的问题。
例1、如下图所示,真空中有一对平行金属板,两板间的距离为d ,由于接上电池组而带电,两板间的电势差为0U ,若一个质量为m 带正电荷q 的粒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从正极板向负极板运动,求它到达负极板时的速度大小(粒子重力不计)。
思维过程:平行金属板带电→两板间存在电场(匀强电场),电场强度dU E 0=→带电粒子受到电场力qE →粒子不计重力,=合F qE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m F a 合=→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推导公式ad v 202=-求出粒子到达负极板的速度。
解: 带电粒子沿与电场线平行的方向进入匀强电场,受到电场力与运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粒子受到的合力dU q qE F 0==合, 加速度m F a 合=,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ad v 202=-,+ _由以上三式可求得m20qU v =。
例2、如图所示,长为L 的细绳竖直悬挂着一质量为m 2的小球A ,恰好紧挨着放置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B 。
现保持细绳绷直,把小球向左上方拉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释放小球。
小球到达最低点时恰好和物块发生碰撞,而后小球向右摆动的最大高度为8L ,物块则向右滑行了L 的距离而静止。
巧用实验原理解中学物理实验题的几种方法
高考 实验题 一直是学生失分较 多的地 方。如何 解决 这一问题 是摆 在广大 中学物理教师 面前的一大难题 。根据本人 多年的教 学经验 , 巧 用实验原理 ,可 以找到几种较好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
1 紧扣原 理清思路 一
由图像求得 :该 电源 的电动 势E _V = X ,内阻r 1( - 1 = " 结果均保 留两位有 效数 字) 。 分析 :此,式 中 = +r
纸 袋 运动 方 向 _ _ — = ±= _ —— —一
—
_ ; { 卜 ; 嗣
砂
=
单 位 :c m
6. 9 6. 0 7. 7 72 1 7 2l
图( b)
() 1 实验原理 这个实验采用 了控制变量法 ,分别探究加速 度与 质 量 、加速度与外力之 问的关系 , 要测量加速度 、力 、质量这三个 需 物理量 ,加速度通过打 点计时器打纸带通过 逐差法计算得出 ,质量可
用天平测量得出 ,比较 难以测量的是 绳子对小车的拉 力 ,为了简化问 题 的研 究 ,我们需进行一些处理 。 ①平衡 摩擦 力。 对小车受力分析可知 ,F = — Ff 由于 摩擦力不便于测量 ,因而要 平衡摩 擦力 ,通常的做法是制造 斜 面 ,将远离滑轮 的一端垫一小木块 ,这样 小车受到的合外 力为F :
【 析 】1 分 ( 根据实验原理 ,可 看出该 实验将 外电压u ) 分成了两部
分 呈 现 , 即U u+ = R
() 4 根据 串联 电路 电流相等可知 电路 中的总 电流为 I =
T T
I h
,将
I T
lo 【
珊
上述各 量代入E U +r 可得 E ( _ + r , = I , :U+ R ) 根据题意可得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看清路,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
可见,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熟悉物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模型法.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将复杂的问题抽象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科学家通常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把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形成概念或实物体系,即为物理模型。
模型思维法就是对研究对象或过程加以合理的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从本质上说,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
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实际中必须通过分析、判断、比较,画出过程图(过程图是思维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物理模型。
2.等效法.当研究的问题比较复杂,运算又很繁琐时,可以在保证研究对象的有关数据不变的前提下,用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来代替原来复杂隐晦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等效法。
在中学物理中,诸如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各支路电阻以及平均值、有效值等概念都是根据等效的思想引入的。
教学中若能将这种方法渗透到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中去,不仅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而且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知识向能力转化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极端法.}所谓极端法,就是依据题目所给的具体条件,假设某种极端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存在并做科学分析,从而得出正确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分析综合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一旦应用得恰当,就能出奇制胜。
常见有三种:极端值假设、临界值分析、特殊值分析。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1)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
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思维模板:主要有两种情况。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思维模板:主要有两种情况。
高中物理总复习 15种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块下滑的加速度.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所以a 1=gsin θ(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所以a 2=g /sin θ.【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A.F=MgB.Mg <F <(M+m )gC .F=(M+m )g D.F >(M+m )g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加速度(其它部分都无加速度),所以系统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系统处于超重状态,所以轻绳对系统的拉力F 与系统的重力(M+m )g 满足关系式:F >(M+m )g ,正确答案为D.【方法链接】对于超、失重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θ 图2-2-1 θ mg TF 合 图2-2-2 θ mgF 合 T 图2-2-3 图2-2-4(1)如单个物体或系统中的某个物体具有竖直向上(下)的加速度时,物体或系统处于超(失)重状态.(2)如单个物体或系统中的某个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向上(下),但有竖直向上(下)的加速度分量,则物体或系统也处于超(失)重状态,与物体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无关.在选择题当中,尤其是在定性判断系统重力与支持面的压力或系统重力与绳子拉力大小关系时,用超、失重规律可方便快速的求解.技巧三、巧用碰撞规律解题【典例3】 在电场强度为E 的匀强电场中,有一条与电场线平行的几何线,如图2-2-5虚线所示.几何线上有两个可视为质点的静止小球A 和B.两小球的质量均为m ,A 球带电量+Q ,B 球不带电.开始时两球相距L ,释放A 球,A 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直线运动,并与B 发生正碰,碰撞中A 、B 两球的总动能无损失.设在每次碰撞中,A 、B 两球间无电量转换,且不考虑重力及两球间的万有引力.求(1)A 球经多长时间与B 球发生第一次碰撞. (2)第二次碰撞前,A 、B 两球的速率各为多少? (3)从开始到第三次相碰,电场力对A 球所做的功. 解析:(1)设A 经时间t 与B 球第一次碰撞,根据运动学规律有L=at 2/2A 球只受电场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QE=ma∴(2)设第一次碰前A 球的速度为V A ,根据运动学规律有V A 2=2aL碰后B 球以速度V A 作匀速运动,而A 球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设两者再次相碰前A 球速度为V A1,B 球速度为V B .则满足关系式V B = V A1/2= V A∴V B = V A =V A1=2 V A =2(3)第二次碰后,A 球以初速度V B 作匀加速运动,B 球以速度V A1作匀速运动,直到两者第三次相碰.设两者第三次相碰前A 球速度为V A2,B 球速度为V B1.则满足关系式V B1= V A1=(V B + V A2)/2∴V B1=2 V A ;V A2=3 V A第一次碰前A 球走过的距离为L ,根据运动学公式V A 2=2aL设第二次碰前A 球走过的距离为S 1,根据运动学公式V A12=2aS 1∴S 1=4L设第三次碰前A 球走过的距离为S 2,有关系式V A22-V A12=2aS 2∴S 2=8L即从开始到第三次相碰,A 球走过的路程为S=13L此过程中电场力对A 球所做的功为W=QES=13 QEL .【技巧点拨】 利用质量相等的两物体碰撞的规律考生可很容易判断出各球发生相互作用前后的运动规律,开始时B 球静止,A 球在电场力作用下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当运m m L B A 图2-2-5图2-2-6 动距离L 时与B 球发生相碰.两者相碰过程是弹性碰撞,碰后两球速度互换,B 球以某一初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A 球向右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当A 追上B 时两者第二次发生碰撞,碰后两者仍交换速度,依此类推.技巧四、巧用阻碍规律解题【典例4】 如图2-2-6所示,小灯泡正常发光,现将一与螺线管等长的软铁棒沿管的轴线迅速插入螺线管内,小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A 、不变B 、变亮C 、变暗D 、不能确定解析:将软铁棒插入过程中,线圈中的磁通量增大,感应电流的效果要阻碍磁通量的增大,所以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线圈中原电流方向相反,以阻碍 磁通量的增大,所以小灯泡变暗,C 答案正确.【方法链接】 楞次定律“效果阻碍原因”的几种常见形式.(1)就磁通量而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的变化.即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简称口诀“增反减同”.(2)就相对运动而言:感应电流的效果阻碍所有的相对运动,简称口诀“来拒去留”,从运动效果上看,也可形象的表述为“敌进我退,敌逃我追”.(3)就闭合电路的面积而言:致使电路的面积有收缩或扩张的趋势.收缩或扩张是为了阻碍电路磁通量的变化.若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都为同一方向,则磁通量增大时,面积有收缩趋势;磁通量减少时,面积有扩张趋势.简称口诀“增缩减扩”.若穿过回路的磁感线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则以上结论不一定成立,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总之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4)就电流而言:感应电流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即原电流增大时,感应电流与原电流反向;原电流减小时,感应电流与原电流同向,简称口诀“增反减同”.技巧五、巧用整体法解题【典例5】 如图2-2-7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 .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 m 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 的最大拉力为A 、5mg 3μB 、4mg 3μC 、2mg 3μ D 、mg 3μ解析:以上面2个木块和左边的质量为2m 的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4ma再以左边两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3ma∴T=4mg 3μ B 答案正确. 【技巧点拨】 当系统内各物体有相同加速度时(一起处于静止状态或一起加速)或题意要求计算系统的外力时,巧妙选取整体(或部分整体)为研究对象可使解题更为简单快捷.技巧六、巧用几何关系解题图2-2-7图2-2-9 图2-2-10 图2-2-11 【典例6】 如图2-2-8所示,在真空区域内,有宽度为L 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MN 、PQ 是磁场的边界.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粒子,先后两次沿着与MN 夹角为θ(0<θ<90º)的方向垂直磁感线射入匀强磁场B 中,第一次,粒子是经电压U 1加速后射入磁场,粒子刚好没能从PQ 边界射出磁场.第二次粒子是经电压U 2加速后射入磁场,粒子则刚好垂直PQ 射出磁场.不计重力的影响,粒子加速前速度认为是零,求:(1)为使粒子经电压U 2加速射入磁场后沿直线运动,直至射出PQ 边界,可在磁场区域加一匀强电场,求该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2)加速电压12U U 的值. 解析:(1)如图答2-2-9所示,经电压2U 加速后以速度2v 射入磁场,粒子刚好垂直PQ 射出磁场,根据几何关系可确定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在PQ 边界线的O 点,半径2R 与磁场宽L 的关系式为2cos L R θ=又因为22mv R Bq =所以2cos BqL v m θ= 加匀强电场后,粒子在磁场中沿直线运动射出PQ 边界的条件为Eq =Bq 2v ,电场力的方向与磁场力的方向相反. 所以2cos B qL E m θ=,方向垂直磁场方向斜向右下,与磁场边界夹角为2παθ=-,如图答2-2-10所示.(2)经电压1U 加速后粒子射入磁场后刚好不能从PQ 边界射出磁场,表明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迹与PQ 边界相切,要确定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O 的位置,如图答2-2-11所示,圆半径1R 与L 的关系式为:111cos ,1cos L L R R R θθ=+=+ 又11mv R Bq= 所以1(1cos )BqL v m θ=+ 根据动能定理有21112U q mv =,22212U q mv =, 所以22112222cos (1cos )U v U v θθ=+. 【方法链接】 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问题,关键是确定圆心的位置,正确画出粒子运动的草图,利用几何关系结合运动规律求解.技巧七:巧用可逆原理解题【典例7】 某同学在测定玻璃折射率时得到了多组入射角i 与折射角r ,并作出了sini 与sinr 的图象如图2-2-1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实验时,光线是由空气射入玻璃 B . 实验时,光线是由玻璃射入空气C . 利用sini /sinr 可求得玻璃的折射率D . 该玻璃的折射率为1.5解析:由图象可知入射角的正弦值小于折射角的正弦值.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是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即由玻璃射向空气,B 答案正确;根据折射定律n=sini /sinr 可求得介质的折射率,但一定要注意此公式一定要满足光线从空气射向介质,而本题中光线是由玻璃射入空气,所以不能直接利用sini /sinr 求介质的折射率,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光线反转时,其传播路径不变,即光从空气中以入射角r 射到该玻璃界面上时,折射后的折射角一定为i ,根据折射定律可得玻璃的折射率n= sinr / sini=1.5(这里要注意很容易错选C ),C 错误,D 正确.正确答案为B 、D.【方法链接】 在光的反射或折射现象中,光路具有可逆性.即当光线的传播方向反转时,它的传播路径不变.在机械运动中,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的粘滞阻力等耗散力做功时,机械运动具有可逆性.如物体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作反向的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运动.方法八:巧用等效法解题【典例8】 如图2-2-13所示,已知回旋加速器中,D 形盒内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1.5T ,盒的半径R =60 cm ,两盒间隙d =1.0 cm ,盒间电压U =2.0×104 V ,今将α粒子从近于间隙中心某点向D 形盒内以近似于零的初速度垂直B 的方向射入,求粒子在加速器内运行的总时间.解析: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转第一周,经两次加速,速度为v 1,则根据动能定理得:0.1 0.2 sinrsini0.3 0.4 0.5 0.2 0.1 0.40.3 0.5 图2-2-122qU =21mv 12 设运转n 周后,速度为v ,则:n 2qU =21 mv 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qvB =m Rv 2粒子在磁场中的总时间:t B =nT =n ·qB m π2=qmU R q B 4222·qB m π2 =UB R 22π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就可视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公式:t E =a v v t 0-,且v 0=0,v t = ,a =dmqU 得:t E =UBRd 故:t =t B +t E =U BR (2R π+d )=4.5×10-5×(0.94+0.01) s =4.3×10-5s.【技巧点拨】 粒子在间隙处电场中每次运动时间不相等,且粒子多次经过间隙处电场,如果分段计算,每一次粒子经过间隙处电场的时间,很显然将十分繁琐.我们注意到粒子离开间隙处电场进入匀强磁场区域到再次进入电场的速率不变,且粒子每在电场中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可将各段间隙等效“衔接”起来,把粒子断断续续在电场中的加速运动等效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技巧九:巧用对称法解题【典例9】 一根自由长度为10 cm 的轻弹簧,下端固定,上端连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P ,在P 上放一个质量也是m 的物块Q.系统静止后,弹簧长度为6 cm ,如图2-2-14所示.如果迅速向上移去Q ,物块P 将在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此后弹簧的最大长度为A .8 cmB .9 cmC .10 cmD .11 cm 解析:移去Q 后,P 做简谐运动的平衡位置处弹簧长度8 cm ,由题意可知刚移去Q 时P 物体所处的位置为P 做简谐运动的最大位移处.即P 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2 cm.当物体P 向上再次运动到速度为零时弹簧有最大长度,此时P 所处的位置为另一最大位移处,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弹簧的长度 为10 cm ,C 正确.【方法链接】在高中物理模型中,有很多运动模型有对称性,如(类)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简谐运动中的对称性,电路中的对称性,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中几何关系的对称性.方法十:巧用假设法解题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其基本思路为假设结论正确,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看最终的推理结果是否与已知条件相矛盾或是否与物理实际情境相矛盾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典例10】如图2-2-15,abc 是光滑的轨道,其中图2-2-14 P Q 6cmdd 21 ab 是水平的,bc 为与ab 相切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半圆,半径R =0.3m.质量m =0.2kg 的小球A 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M=0.6kg ,速度V 0=5.5m/s 的小球B 与小球A 正碰.已知相碰后小球A 经过半圆的最高点C ,落到轨道上距b 为L = 处,重力加速度g =10m/s 2,试通过分析计算判断小球B 是否能沿着半圆轨道到达C 点.解析 :A 、B 组成的系统在碰撞前后动量守恒,碰后A 、B 运动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设碰后A 、B 的速度分别为V 1、V 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V 0=M V 2+m V 1A 上升到圆周最高点C 做平抛运动,设A 在C 点的速度为V C ,则A 的运动满足关系式2R=gt 2/2 V C t=LA 从b 上升到c 的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以ab 所在的水平面为零势面,以下同)m V 12/2= m V C 2/2+2mgR∴V 1=6 m/s ,V 2=3.5 m/s方法1:假设B 球刚好能上升到C 点,则B 球在C 点的速度V C '应满足关系式Mg=M V C '2/R所以V C '=1.73 m/s则B 球在水平轨道b 点应该有的速度为(设为V b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 V b 2/2=M V C '2/2+2MgR则由V b 与V 2的大小关系可确定B 能否上升到C 点若V 2≥V b ,B 能上升到C 点若V 2<V b ,B 不能上升到C 点代入数据得V b =3.9 m/s >V 2 =3.5 m/s ,所以B 不能上升到C 点.【方法链接】 假设法在物理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凡是利用直接分析法很难得到结论的问题,用假设法来判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如判断摩擦力时经常用到假设法,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时经常用到假设法.技巧十一、巧用图像法解题【典例11】 部队集合后开发沿直线前进,已知部队前进的速度与到出发点的距离成反比,当部队行进到距出发点距离为d 1的A位置时速度为V 1,求(1)部队行进到距出发点距离为d 2的B 位置时速度为V 2是多大? (2)部队从A 位置到B 位置所用的时间t 为多大.解析:(1)已知部队前进的速度与到出发点的距离成反比,即有公式V =k/d (d 为部队距出发点的距离,V 为部队在此位置的瞬时速度),根据题意有V 1=k / d 1 V 2=k / d 2 ∴ V 2=d 1 V 1 / d 2. (2)部队行进的速度V 与到出发点的距离d 满足关系式d =k/V ,即d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2-2-16所示,由题意已知,部队从A 位置到B 位置所用的时间t 即为图中斜线图形(直角梯形)的面积.由数学知识可知t =(d 1 + d 2)(1/V 2-1/V 1)/2∴t =(d 22-d 12)/2 d 1 V 1【方法链接】1.此题中部队行进时速度的变化即不是匀速运动,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很图2-2-16V 图2-2-18难直接用运动学规律进行求解,而应用图象求解则使问题得到简化.2.考生可用类比的方法来确定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v-t图象中,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有公式S =v t ,S 与v t 的单位均为m );F -S 图象中,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F 在该段位移S 对物体所做的功(有公式W =FS ,W 与FS 的单位均为J ).而上述图象中t =d ×1/V (t 与d ×1/V 的单位均为s ),所以可判断出该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部队从出发点到此位置所用的时间.技巧十二、巧用极限法解题【典例12】 如图2-2-17所示,轻绳的一端系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另一端系在一个轻质圆环上,圆环套在粗糙水平杆MN上,现用水平力F 拉绳上一点,使物体处于图中实线位置,然后改变F 的大小使其缓慢下降到图中虚线位置,圆环仍在原来的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水平拉力F 、环与杆的摩擦力F 摩和环对杆的压力F N 的变化情况是A.F 逐渐增大,F 摩保持不变,F N 逐渐增大B.F 逐渐增大,F 摩逐渐增大,F N 保持不变C.F 逐渐减小,F 摩逐渐增大,F N 逐渐减小D.F 逐渐减小,F 摩逐渐减小,F N 保持不变解析:在物体缓慢下降过程中,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不断减小,可把这种减小状态推到无限小,即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0;此时系统仍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当θ=0时,F=0,F 摩 =0.所以可得出结论:在物体缓慢下降过程中,F 逐渐减小,F 摩也随之减小,D 答案正确. 【方法链接】 极限法就是运用极限思维,把所涉及的变量在不超出变量取值范围的条件下,使某些量的变化抽象成无限大或无限小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解题方法,在一些特殊问题当中如能巧妙的应用此方法,可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捷.方法十三、巧用转换思想解题【典例13】 如图2-2-18所示,电池的内阻可以忽略不计,电压表和可变电阻器R 串联接成通路,如果可变电阻器R 的值减为原来的1/3时,电压表的读数由U 0增加到2U 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流过可变电阻器R 的电流增大为原来的2倍B .可变电阻器R 消耗的电功率增加为原来的4倍C .可变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减小为原来的2/3D .若可变电阻器R 的阻值减小到零,那么电压表的示数变为4U 0确 解析: 在做该题时,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对象应选可变电阻器,因为四个选项中都问的是有关R的问题;但R 的电阻、电压、电流均变,判断不出各量的定量变化,从而走入思维的误区.若灵活地转换研究对象,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意境;分析电压表,其电阻为定值,当它的读数由U 0增加到2U 0时,通过它的电流一定变为原来的2倍,而R 与电压表串联,故选项A 正确.再利用P =I 2R 和U =IR ,R 消耗的功率P ′=(2I )2R/3=4P/3;R 后来两端的电压U =2IR/3,不难看出C 对B 错.又因电池内阻不计,R 与电压表的电压之和为U 总,当R 减小到零时,电压表的示数也为总电压U总;很轻松地列出U 总=IR +U 0=2 IR/3+2U 0,解得U 总=4U 0,故D 也对.图2-2—17图2-2-22 2-2-19【方法链接】 常见的转换方法有研究对象的转换、时间角度的转换、空间角度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本例题就是应用研究对象的转换思想巧妙改变问题的思考角度,从而达到使问题简化的目的.技巧十四、巧用结论解题【典例14】如图2-2-19所示,如图所示,质量为3m 的木板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左端固定着一根轻弹簧.质量为m 的木块(可视为质点),它从木板右端以未知速度V 0开始沿木板向左滑行,最终回到木板右端刚好未从木板上滑出.若在小木块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 P ,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保持不变,求: (1)木块的未知速度V 0(2)以木块与木板为系统,上述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解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所以系统动量定恒,当弹簧压缩量最大时,系统有相同的速度,设为V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 V 0=(m+3m )V木块向左运动的过程中除了压缩弹簧之外,系统中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对系统做负功导致系统的内能增大,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m V 02/2-(m+3m )V 2/2=E P +μmgL (μ为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L 为木块相对木板走过的长度)由题意知木块最终回到木板右端时刚好未从木板上滑出,即木块与木板最终有相同的速度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最终速度也是V.整个过程中只有系统内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弹簧总功为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m V 02/2-(m+3m )V 2/2=2μmgL∴有 , E P =μmgL故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2 E P .【误点警示】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系统克服滑动摩擦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系统机械能损失,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系统的内能,所以有f 滑L 相对路程=△E (△E 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在应用公式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公式成立所满足的条件.当系统中只有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对系统做功引起系统机械能损失(其它力不做功或做功不改变系统机械能)时,公式f 滑L 相对路程=△E 才成立.如果系统中除了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还有其它力对系统做功而改变系统机械能,则公式f 滑L 相对路程=△E 不再成立,即系统因克服系统内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所产生的内能不一定等于系统机械能的损失.所以同学们在应用结论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否满足,否则很容易造成错误.方法十五、巧用排除法解题【典例15】 如图2-2-22所示,由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制成的边长为L 的正方形线框abcd ,其总电阻为R .现使线框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匀速穿过一宽度为2L 、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区域,整个过程中ab 、cd 两边始终保持与磁场边界平行.令线框的cd 边刚好与磁场左边界重合时开始计时(t =0),电流沿abcda 流动的方向为正,U o =BLv .在下图中线框中a 、b 两点间电势差U ab 随线框cd 边的位移x 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下图中的x x解析:当线框向右穿过磁场的过程中,由右手定则可判断出总是a点的电势高于b点电势,即U ab>0,所以A、C、D错误,只有B项正确.【方法链接】考生可以比较题设选项的不同之外,而略去相同之处,便可得到正确答案,或者考生能判断出某三个选项是错误的,就没必要对另外一个选项做出判断而应直接把其作为正确答案.对本例题,考生只需判断出三个过程中(进磁场过程、全部进入磁场过程、出磁场过程)中a、b两点电势的高低便可选择出正确答案,而没有必要对各种情况下a、b 两点电势大小规律做出判断.。
物理解题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物理解题常用的方法和技巧物理解题方法学习辅导课本知识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研究关于力、热、光、电等现象及其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物理解题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物理解题常用的方法和技巧1、正交分解法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研究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及其对运动的影响,既好操作,又便于计算。
2、画图辅助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物体的运动时,养成画v-t图和空间几何关系图的.习惯,有助于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3、平均速度法处理物体运动的问题时,借助平均速度公式,可以降二次方程为一次方程,以简化运算,极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巧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阶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是高考中永恒不变的热点,至少应做到在以下三种情况中的熟练应用:重力场中竖直平面内光滑轨道内侧最高点临界条件,地球卫星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
5、回避电荷正负的方法在电场中,电荷的正负很容易导致考生判断失误,在下列情景中可设法回避:比较两点电势高低时,无论场源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比较两点电势能多少时,无论检验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6、“大内小外”在电学实验中,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待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大很多时,电流表内接;待测电阻比电压表内阻小很多时,电流表外接。
7、针对选择题常用的方法①特殊值验证法:对有一定取值范围的问题,选取几个特殊值进行讨论,由此推断可能的情况以做出选择。
②选项代入或选项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给定的选项,做出选择。
③半定量的方法:做选择题尽量不进行大量的推导和运算,但是写出有关公式再进行分析,是避免因主观臆断而出现错误的不二法门,因此做选择题写出物理公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物理基本性质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和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
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间接认识物质内部组成建立在的基础上。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一、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二、对称法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
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
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步骤。
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是敏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三、图象法图象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能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图象问题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运用物理图象处理物理问题是识图能力和作图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通常以定性作图为基础(有时也需要定量作出图线),当某些物理问题分析难度太大时,用图象法处理常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功效。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四、假设法假设法是先假定某些条件,再进行推理,若结果与题设现象一致,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
求解物理试题常用的假设有假设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等,利用假设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找出新的解题途径。
在分析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时,常利用该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五、整体、隔离法物理习题中,所涉及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物体、一个孤立的过程或一个单一的题给条件。
这时,可以把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称为整体法;而把整体的某一部分(如其中的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过程)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则称为隔离法。
解物理题的几种思维方式
解物理题的几种思维方式
物理与现实世界是一种完美结合,所以掌握物理知识十分重要。
对于做好物理题来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首先,需要用到观察数据gathering。
要想在解决物理问题方面有所突破,掌握的第一点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已知的情况和实验数据,熟悉每一条令牌,有了准确的原始数据有助于在解决过程中得出最终的实质结果。
其次,要清楚的理解物理模型和知识。
掌握物理知识,并仔细检查题中出现的物理术语,抓住解答题意,让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实用化。
另外,在抽象的思考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物理模型,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到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去,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第三,要尝试总结和推测。
要尝试把物理题当作一个拼图游戏,想办法把每一部分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死记录口,尝试总结出物理模型之间的关系,并推测题意的隐含内涵,再用数据来补充细节,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最后,要灵活应用物理定律。
物理定律像是解物理题的总开关,只有正确的运用物理定律,才能够让题意完整地描述出来,才能够把物理题解决得更加准确迅速。
因此,在做好物理题的过程中,要做到观察数据gathering,清楚理解物理模型和知识,尝试总结和推测,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得到物理题的正确答案。
物理学习中的解题思路与题型分析技巧
物理学习中的解题思路与题型分析技巧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解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解题思路和题型分析技巧的掌握对于提高物理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解题思路和题型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正确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1.理解题意: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基础。
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条件,明确问题要求。
2.画图分析:物理问题通常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画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根据题目条件,画出合适的示意图,有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3.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将问题中已知的量和需要求解的未知量列出来,有助于整理思路和确定解题的方向。
4.运用物理定律和公式:物理学中有很多定律和公式,正确运用它们是解题的基础。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定律和公式,进行计算和推导。
5.注意单位和精度: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精度的控制。
正确的单位和精度有助于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6.反复检查和思考:解题过程中要反复检查和思考,确保每一步的推导和计算都是正确的。
如果答案与预期不符,要仔细检查是否有计算错误或者漏算的情况。
二、题型分析技巧物理学习中常见的题型包括选择题、计算题、解答题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题型的分析技巧:1.选择题:选择题是物理学习中常见的题型,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其次,要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
再次,可以通过计算或估算的方式来验证选项的正确性。
最后,注意题目中的条件和限制,有时候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正确答案。
2.计算题:计算题通常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计算,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确定需要计算的物理量。
其次,选择合适的公式和定律进行计算。
再次,注意单位的转换和精度的控制。
最后,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解初中力学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解初中力学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假设法假设法,是以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对物理模型、物理条件、物理命题等进行合理的假设,然后根据物理规律进行分析、讨论、判断和计算,得出正确结论;或在研究某些物理量、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的变化时,也可先提出一个假设,接着由假设进行推理论证,进而找出其变化规律。
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如果题中给予的物理情景应用初中所学的规律无法求出物理量时,可以运用假设法思想重新创设一个新的合理的物理情景,使物理情景明朗化、具体化,迅速得到正确的答案。
假设法适用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作图题或计算题的求解,同时假设法也是求解判断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1.如图1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推力F 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__N。
图1解析:由图可知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时,F只作用在B上,木块B肯定受到力的作用,而木块A受力情况却不清楚,与A接触的物体只有B,所以我们可以假设A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然后再分析、推理:如果A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同时又没有其他物体对它有力的作用,那么A就是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这与题设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相符,故A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估计法估计法是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或数量关系,不精确计算,而经分析、推理或进行简单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
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解析带有一定计算因素的选择、填空题时,往往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对数据进行粗略的估计或模糊计算,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笔者总结解决估算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从信息中排除干扰信息。
有些估算题往往文句简洁,显性已知条件少或已知条件比较隐蔽,乍一看题,好像缺条件,只有认真审题,仔细推敲,才能挖掘出隐蔽的已知条件。
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数学工具,并借助于物理常数及日常生活常识,进而得到满足实际需要的结果。
例2.图2为某举重运动员在0.5s内由支撑到起立将杠铃举起过程中拍摄的两张照片,杠铃的质量为100kg,则杠杆重为________N。
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方法技巧
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方法技巧初中物理的解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不然的话每一道题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计算,将会得不偿失,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方法技巧1.分析法:把从所求结论追溯到已知条件的方法称为分析法。
用分析法探求解题思路是初中解题中用得较多得的方法,也称为反推法。
当遇到一个问题不知如何入手时,可从“结论”出发,一步步往回探索,这样就会摸清路子。
分析法解题的程序为:(1)反复读题找条件:找出题目给出的直接条件、间接条件及隐含条件;(2)确定对象作简图;(3)分析过程找规律:在分析过程中,找出解题所需要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4)返回列式求答案:按分析过程的顺序,一步步返回结论。
分析法解物理题的好处:目标集中,方向明确,过程严密,由果索因,步步为营,理论根据充分,很容易成功,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假设法:在解答某些物理习题时,若能针对问题进行一些合理而又巧妙的假设,就会使问题易于理解,易于分析和求解,收到化难为易的功效。
有时对于某些习题的题设条件明显不足,给解题造成困难时,若能假设一些合理的条件,则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3.整体思维法:就是把彼此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的物体或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处理的方法。
4.简化法这种方法是把题目中的复杂情境或复杂现象进行梳理,找出题目中的相关环节或相关点,使要解决的复杂的问题突出某个物理量的关系或某个规律特点.这样使复杂得到简化,可以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减少一些混淆和混乱,把要解答的问题解决.例如电路中的电流表可以当作导线,电压表当作断路对电路进行简化,判断电路是并联还是串联。
5.隐含条件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审题,从题目中所叙述的物理现象或给出的物理情境及元件设备等各个环节中,挖掘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隐含在其中的条件,这种挖掘隐含条件能使计算环节减少,而且所得到的答案误差也小.6.极值法这种方法也叫端点法.它对不定值问题和变化范围问题的解答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用这种方法解答问题时,应改弄清要研究的是哪个变化的物理量的值或者是哪个物理量的变化范围,然后确定变化的规律或方向,最后用相对应的物理规律或物理概念,一个对应点一个对应点地计算取值.例如:连接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当滑片P从a端移到b 端时,求电路的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或者反过来告诉你某个表的示数变化范围,让你利用这些数据求某个未知物理量等。
例说巧解物理题的几种常用方法
例说巧解物理题的几种常用方法在解物理题的过程中,不少同学常利用传统的、一般解题思路,这对初学者而言,有助于他们对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理解和应用,但这样长期下去,又会使自己的解题思路单一,思维呆板,为达到速解,巧解物理题的效果,今以下述几例来说明巧解物理题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等效法例1. 如图所示,在一个平面内有6根彼此绝缘的通电直导线,通过的电流强度大小相同,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I 、II 、III 、IV 四个区域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则垂直纸面向外、磁通量最大的区域为_________;垂直纸面向里、磁通量最大的区域为_________;磁通量为零的区域为_________。
分析与解:本题如果利用安培定则分别判断出6根通电直导线在这四个区域产生的磁场方向,然后用“·”和“×”的个数表示,再据个数的多少来确定这四个区域的磁通量大小和方向,则非常麻烦,如果用等效法,即把6根等效成1根电流方向如上图虚线所示,再由上述方法便可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所求结果:垂直纸面向外、磁通量最大的区域为II ;重直纸面向里、磁通量最大的区域为IV ;磁通量为零的区域为I 、III 。
例2. 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放置一个半径R 很大的圆形光滑轨道,O 为其最低点。
在O 点附近P 处放一质量为m 的滑块,求由静止开始滑至O 点时所需的最短时间。
分析与解:滑块做复杂的变速曲线运动,故用牛顿定律、动量定理等方法都难以求解。
但只要我们分析透滑块的受力、运动特征,就会自觉地把滑块等效为单摆的运动,这样,我们便可迅速地求出滑块从P 点到O 点的最短时间为t R T R g ==142,而,π则t R g=π2。
由此可知,等效法是在效果相同的条件下,将复杂的状态或运动过程合理地转化成简单的状态或过程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图象法例 3. 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速度又相同,则哪一辆车先经过下一个路标?分析与解:由题可知这三辆汽车的初、末速度相同,它们发生的位移相同,而题中并不知乙、丙两车在各阶段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我们只能分析它们的一般运动,即变速直线运动,这样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无法求解这一问题,如果我们利用图象法,即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做出这三辆车的v-t 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乙车到达下一个路标的时间最短,即乙车最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9大物理解题思维方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9大物理解题思维方法包括:
1.转化和归结思维: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具体情况转化为典型情境,将未
知问题归结为已知问题。
2.隔离思维:将物理问题中的几个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几个部分隔离开来,分别研究,
分析求解。
3.整体思维:把几个物体或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
究,从而在整体上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4.假设思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猜想
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5.类比思维:把形式、性质、特征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研究,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
特征和规律。
6.极限思维: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从而得出有关结论的方法。
7.逆向思维:从结论或现象开始,反向分析问题的原因或条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
8.等效思维: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
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9.对称思维: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
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
这些思维方法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
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定义法
根据物理量的定义,直接利用公式求解的方法叫定义法。
有些物理量往往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结果,就不需要用定义法进行计算。
二、比值法
运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而这个新的物理量与两个物理量都没有关系,只与物质属性或特征有关。
三、比例法
比例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比例法解物理题要紧紧抓住同比不变的原则。
一定质量的气体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在气体三个参量变化的过程中,运用比例法可以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
四、单位换算法
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换用同一单位制中的单位,绝对避免单位换算错误而导致的错误结果。
五、假设法
假设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方法,它适合于有不确定因素的题目。
做假设法的步骤是:提出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六、代数法
代数法是指把物理公式或比例式中的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再根据已知量列出方程式,然后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量的方法。
七、图像法
图像法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方法,通过图像可以快速找到答案。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需要用图像来分析问题,从图像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八、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把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类比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方法。
总之,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关键。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灵活变换思路,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题方法。
巧解动力学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
有 :M +m) =Ma ( g
一
。 县 赣 马 高级 中学 )
( 者 单 位 : 苏 省 作 江
难点剖析
④
巧解 动 力 学问题 的几种 常 用方法
■ 韩 宝瑞
图象法 : 过物理 图象来 研究 问题 的方法 , 通 称 作 图象 法 。用 图 象 分 析 时 , 要 建 立 标 有 物 理 量 一 符号及单位 的横 、 纵轴 , 二是 要根 据题 意描述 图象 , 三 是 根 据 图 象 的 物 理 意 义 ( 距 、 率 、 点 、 积 截 斜 拐 面 等 ) 出判 断 。 作 例 1 如图 1 示 , . 所 两光 滑斜 面 的总 长度 相等 , 高度 也 相 等 , 球 由静 止 从 顶 端 下 滑 , 球 在 图 中 转 两 若 折点 无 能量 损 失 , ( 则 )
一
、
图 1
图 2
A. 两球同时落地 B 6 先落地 .球 C 先 落 地 a球 n 无 法 确 定 解析 : 此题列式求解 非常 烦琐 , 若用 图去 分析 , 则 非 常简 单 , 球 n, 直 做 匀 加 速 直 线 运 动 ; 球 对 一 对 6 先做 加速度大于 a的匀加 速直 线运动 , 做加 速 , 后 度小 于 的匀加速 直线运 动 , 最终速 度 的大小相 但 等 , 过 的路 程 也 相 等 , 以 作 图 如 图 2 要 求 一 通 所 ,
m 1O’N
.
\,
’
… … … … ,
h1 /0 x:
图4
l m 0
图 3
受 的 回复 力 , 只有 选 项 D正 确 , 选 D。 故 所 所 解析 : M一0 则 A、 间的摩 擦力 就是 A 设 , B
关于物理学习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关于物理学习的解题思路及技巧学习物理,要理顺解题思路,归纳起来就是一看二想三画图,根据模式去解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习的解题思路及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一、思路——学习物理的捷径学习物理,要理顺解题思路,归纳起来就是一看二想三画图,根据模式去解题,具体来说,就是要:首先看题,寻找题设中的关键字眼,理解这些字眼中的特殊含义;二想就是要想该题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哪些概念、规律或计算公式:三画图就是要把抽象的文字信息变成不同的物理具体图形,最后建立解题模式。
1、下列字眼含义深刻,应该理解熟记,达到能快速提高的地步。
①匀速直线运动(静止):要么不受力,要么受平衡力,速度不变,动能不变。
②光滑水平面:不计摩擦,摩擦力为零。
③水平面上: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
④照明电路(电压等于220伏);正常工作: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电功率等于额定功率。
⑤导线电阻不计,电压表内耗电流不计,电流表内耗电压不计。
⑥没有特殊要求,物体都是实心的。
⑦漂浮悬浮浸没2、常见解题关键和模式①光学问题抓“法线”,力学题目要从受力的分析,两力平衡入手;解电学问题要分析电路的性质(是串联还是并联),弄清各个电表测量的是什么量入手(是总压还是分压,是总流还是分流),各个电键的作用是什么?控制什么用电器(滑动变阻器有效部位是什么?抓住这些信息分析,问题大都可以迎刃而解)。
②解物理习题的思维程序审题→文字翻译→记忆留痕→建立物理情景→找出隐念条件→排除干扰因素→确立解题关键→建立思维网络→列方程解题。
翻译和留痕就是在审题时首先用符号来表示物理量,并标在物理量上,建立物理情景就是运用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
二、技巧——学习物理的杠杆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综合和分析是一般的思维方式,有时采用特殊方法进行思考,可以使问题简单化。
下面粗略介绍几种供同学们选择。
1、因素分析法:运用有关物理公式,列出与问题有关的和类关系式,了解不变因素,分析问题涉及的变量,作出解答,例如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以5米/秒的速度和1米/秒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解物理题——几种常见解题思维方法
运动学问题常见思维转化。
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
一、逆向思维法
【例1】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自一光滑斜面底端a 点上滑,
最高可到达b 点,c 是ab 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质点从a
至c 需要的时间为t 0,问它从c 经b 再回到c ,需要多少时间?
解析:可将质点看做由b 点开始下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通过第二段相等位移ca 的时间,求经过位移bc 所需时间的2倍.则由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比公式:t bc ∶t ca =1∶(2-1)得:
00)12(22,)12(12t t t t t bc ca
bc +=+=-= 答案:2(2+1)t 0
点评:此题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可用初速度为零时,连续相同位移的时间比,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另外将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减为零的问题,通过正逆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运动学规律可以使问题巧解.
二、物理情景与图象结合思维法
【例3】 汽车由甲地从静止开始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 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地恰好停止.已知甲、乙两地相距为s ,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时间和运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解析:由题意作汽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图所示,不同的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都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s .由图可见汽车匀速运动的时间越长,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汽车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时,行驶的时间最短.设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则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t 1),最大速度为v max ,则有v max =a 1t 1=a 2(t -t 1), 解得t 1==2
12a a t a + ,则v max =2121a a t a a + ,据图象得)
(22212
21max a a t a a t v s +==
解得t =2121)(2a a s
a a ++,故v max =21212a a s a a + 答案: 2121)(2a a s a a ++,2
1212a a s a a +
【变式题】:甲乙丙三人均以10km/h 的初
速度通过一座长100m 的桥,三人分别采用
不同的运动方式,到达终点的速度仍为
10km/h 。
甲先匀加速再匀减速,乙一直匀
速,丙先匀减速再匀加速。
问,谁最先到达终点?
解析:此题仍然可用v —t 图象。
如图所示,
在图像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均等于桥长的
情况下,t 甲<t 乙<t 丙
点评:物理情景结合图象可使问题直观、形象。
故在解决某些物理问题时采用图象可使问题简便易懂。
三、等效思维法
将“多个物体的运动”等效为“一个物体的运动”
【例4】 某同学站在一平房边观察从屋檐边滴下的水滴,发现屋檐的滴水是等时的,且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第2滴和第3滴水刚好位于窗户的下沿和上沿,他测得窗户上、下沿的高度差为1 m ,由此求屋檐离地面的高度.
解析:作出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许多滴水位置等效为一滴水自由
落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上、下位置.右图中自上而下相邻点距离比
为1∶3∶5∶7,其中点“3”“2”间距1 m ,可知屋檐离地面高度为
5
1×(1+3+5+7)m =3.2 m. 答案:3.2 m
点评:该问题中5滴水的运动完全相同,所以只需研究一个水滴在相同时间下落的位移。
结合初速度为零连续相等时间位移的比例式便可求得所需的量。
四、将“局部”转变为“整体”思维法
【例5】 从离地面9 m 高处,以初速度v 0=4 m/s 竖直上抛一小球,空气阻力不计.求小球经多长时间落地.(g 取10 m/s 2)
解析:小球的运动可分为两部分: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落地时间为这两个运动的时间之和,但计算较繁.简捷的做法是,把整个运动看做整体,v/kmh -1 10 t 甲 t 乙 t 丙 t
取向上为正方向,则加速度a =-g ,整个过程的总位移为h =-9 m ,由匀变速
运动公式有:-9=4t -2
1×10×t 2,解得t =1.8 s. 答案:1.8 s
点评:此题如果按照常规法,将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研究,过程比较繁琐。
通过整体与局部的转化将整个运动过程看做整体,简化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