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物理题——几种常见解题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解物理题——几种常见解题思维方法
运动学问题常见思维转化。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
一、逆向思维法
【例1】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自一光滑斜面底端a 点上滑,
最高可到达b 点,c 是ab 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质点从a
至c 需要的时间为t 0,问它从c 经b 再回到c ,需要多少时间?
解析:可将质点看做由b 点开始下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通过第二段相等位移ca 的时间,求经过位移bc 所需时间的2倍.则由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比公式:t bc ∶t ca =1∶(2-1)得:
00)12(22,)12(12t t t t t bc ca
bc +=+=-= 答案:2(2+1)t 0
点评:此题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可用初速度为零时,连续相同位移的时间比,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另外将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减为零的问题,通过正逆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运动学规律可以使问题巧解.
二、物理情景与图象结合思维法
【例3】 汽车由甲地从静止开始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 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地恰好停止.已知甲、乙两地相距为s ,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时间和运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解析:由题意作汽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图所示,不同的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都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s .由图可见汽车匀速运动的时间越长,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汽车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时,行驶的时间最短.设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则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t 1),最大速度为v max ,则有v max =a 1t 1=a 2(t -t 1), 解得t 1==2
12a a t a + ,则v max =2121a a t a a + ,据图象得)
(22212
21max a a t a a t v s +==
解得t =2121)(2a a s
a a ++,故v max =21212a a s a a + 答案: 2121)(2a a s a a ++,2
1212a a s a a +
【变式题】:甲乙丙三人均以10km/h 的初
速度通过一座长100m 的桥,三人分别采用
不同的运动方式,到达终点的速度仍为
10km/h 。甲先匀加速再匀减速,乙一直匀
速,丙先匀减速再匀加速。问,谁最先到达终点?
解析:此题仍然可用v —t 图象。如图所示,
在图像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均等于桥长的
情况下,t 甲 点评:物理情景结合图象可使问题直观、形象。故在解决某些物理问题时采用图象可使问题简便易懂。 三、等效思维法 将“多个物体的运动”等效为“一个物体的运动” 【例4】 某同学站在一平房边观察从屋檐边滴下的水滴,发现屋檐的滴水是等时的,且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第2滴和第3滴水刚好位于窗户的下沿和上沿,他测得窗户上、下沿的高度差为1 m ,由此求屋檐离地面的高度. 解析:作出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许多滴水位置等效为一滴水自由 落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上、下位置.右图中自上而下相邻点距离比 为1∶3∶5∶7,其中点“3”“2”间距1 m ,可知屋檐离地面高度为 5 1×(1+3+5+7)m =3.2 m. 答案:3.2 m 点评:该问题中5滴水的运动完全相同,所以只需研究一个水滴在相同时间下落的位移。结合初速度为零连续相等时间位移的比例式便可求得所需的量。 四、将“局部”转变为“整体”思维法 【例5】 从离地面9 m 高处,以初速度v 0=4 m/s 竖直上抛一小球,空气阻力不计.求小球经多长时间落地.(g 取10 m/s 2) 解析:小球的运动可分为两部分: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落地时间为这两个运动的时间之和,但计算较繁.简捷的做法是,把整个运动看做整体,v/kmh -1 10 t 甲 t 乙 t 丙 t 取向上为正方向,则加速度a =-g ,整个过程的总位移为h =-9 m ,由匀变速 运动公式有:-9=4t -2 1×10×t 2,解得t =1.8 s. 答案:1.8 s 点评:此题如果按照常规法,将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研究,过程比较繁琐。通过整体与局部的转化将整个运动过程看做整体,简化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