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疑问的思考

合集下载

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摘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创新性,从而助推学生探求历史的精妙和领略历史的奥妙,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创新性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

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课堂提高要具有针对性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并非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教材的根本特征已经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主要是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求”知识,教师不是完全地“奉送”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正如林崇德教授所指出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善于提问,引导式地“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问题”是处在“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中,孜孜以求,从而体验到在开动脑筋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历史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若干个结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让学生自由争论,也可参与其中。

当学生的回答与正确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时,即使完全错误,教师也应听学生答完再给予评析,可能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回答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其中往往隐含着别出心裁的想法,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解法,教师如轻易否定或置若罔闻,就把创造之花、异想之苗窒息扼杀了。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讨论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讨论


多角度 变换 , 问题有趣 、 使 新颖 、 具有思辨性 , 才能激发
学生 的兴趣和思辨 的热情 。
3 注意设 问的知识前后联系和类 型比较 。在对《 、 启 蒙运动 》 一章进行讲解 时 , 问 :启 蒙运动对 中国近代 我 “
”+ ”— - 一一+ - 一 + -+ -—f - 一-+ - 一 + ”+
【 教改创新 】
谈谈高 中历史教学 的课堂讨论
黄旭东
( 东省佛山市三水 区实验 中学 , 广 广东
佛 山 580 ) 210
摘要 : 堂讨论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课 教师课 堂 高质量的设 问、 学生课 堂讨论 的积极参 与度 , 是课 堂
讨论有效性的关键 ; 师课前 的充分 准备是课 堂讨论 的前提 ; 新课 标 , 教 贯彻 学生以主人翁的 身份参 与是搞好课 堂


+ 一— 一 + 一 +- +
一+ 一+・ —一 —一+ ・
・ ・ +
一 +
一 + 一 +
* +
” +
一 +


’ n -一”— 一 ” 一-— 一 —+ - —+ + +一-+ -— ” 玩 中学 嘲 。
五、 注重教师与“ 师傅 ” 的一体化培训
讨 论 的核 心 , 而 大 大提 高 了课 堂 效 率 。 从
关 键词 : 堂 讨论 ; 心设 问 ; 分 准备 ; 课 精 充 主人 翁 中 图分 类 号 : 3 .1 G63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一 文 章 编 号 :64 92 ( 02 0 — 19 0 17 — 34 2 1 )7 0 1— 2
参考文献 :
【】 1褚建 立.计算机组 装与维护技 能实训教程【 . M】 北京 : 电子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设置探究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设置探究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设置探究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一孔之见,请大家斧正。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疑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任何一个好的开头,都可以使事物朝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

在历史课堂中,课前复习提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课前提问可以复习旧课,也可以通过对旧课内容的思考,引入新课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历史纵向联系的能力。

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我提出: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得出两点:一是中共的影响;二是两位将军的爱国之心。

这就把本课的第2部分内容“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西安事变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说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深得人心的。

另外一点,即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影响,就需要教师联系“一二.九运动”才能使学生得出结论来,由此使“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这两个貌似独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了。

二、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设问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如“工农武装割据”这一课,其重点是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军的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和艰难曲折。

难点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原因及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这一重难点知识的突破,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问:同学们,三次起义都失败了,这里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失败可怕吗?可怕的是什么?我们要不要总结原因哪?想一想,我们革命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此前我们讲,选择大城市首先进行起义,我们是学习哪个国家?搬过来到中国到底行不行?实践证明了什么?现在我们分析,中国的国情到底是什么样子?三次起义在城市有没有群众基础呢?在城市敌强我弱还能举行起义吗?所以,历史选择了农村,红旗打到了哪里呢?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地突破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原因”这一难点,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通过突破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对话教学中的『问题』思考

高中历史对话教学中的『问题』思考
生参与。目前根据新课标编制 的四个版本新教材 , 虽然
在 问 题 设计 的栏 目名 称 、 式 上有 所 差异 , 这 些 题 材 形 但 实 的基 础 上 ,还 必 须 增 加 掌 握 其 航 海 活 动 产 生 的 前 因
后果 , 同时还必须学会 如何正确分析 、 用这些知识( 运 证
据 )以利 于 比较 客 观 、 正 地 进 行 评 判 。 当师 生 围 绕 问 , 公 题展 开对 话 时 ,挑 战 就 转 为 机 遇 ,学 生 也 因此 获得 发
20 %



个 人 做 他感 兴 趣 的 工 作 他 的 全

识 以 有 利 于 所 有 学 生 都 能 参 与 对 话 ;问 题 的 答 案 不 唯


8 0 % 以上

做 不 感 兴 趣 的 工 作 只 能发挥
或 无 固定 答 案 允 许 学 生 对 问题 有 多 种 解 释 或 结 论
, 、

学 习也 是如 此


旦 学 生 的学 习 动 机 和 学 习 兴 趣

鼓 励 学 生从 不 同 角 度
, “
不 同途 径 思 考 得 出 不 同 乃 至 于

调 动起 来 了 他 们就 会 表 现 出 极 大 的 热情 积极 参 与 教
学 主 动 地 完 成 学 习 任务


而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学 习 意
维普资讯

2 O0 8

1
銎竺翼
容) 它是



种 直 接 指 向 发 展 和 新 的 理 解 的行 动 它 能增
,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问题[摘要] 历史教学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尊重历史。

要正确定位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区别,呈现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必须是有定论的。

凡有争议和正在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研究、学习历史的思路,而不能作为定论呈现给学生。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情感的投入,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

只有教师真正的尊重历史,把历史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才会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历史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历史和学习历史。

[关键词] 高中历史尊重历史历史脉络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由于历史知识有过去性、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已经过去的历史既不可复制,又不能假设。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选取部分素材来说明、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得出或支持某种历史结论,这样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课程设计者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辩证关系来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这既是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同步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出发点。

一、要善于把问题引向深入,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不是简单地以“问题”的解决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求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疑问。

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基本倾向和观点包含在教材的叙述和各类相关材料中,这就需要教师从字里行间解读教材的观点与结论,从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中“透视”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如果教师仅仅把“解读”后的结论直接传达给学生,那么,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

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参与到“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思考问题的着眼点能够与学生的关注点共同“聚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真正启动。

经过教师引领学生去解读教材,使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最后逐步达到由学生解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建构主义的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情境教学在新课改的今天,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的关注和青睐。

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过去性因教师的情境设计而得到虚拟再现,许多枯燥、抽象的学究式表述也因此鲜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以前浓厚多了,一派“这边风景独好”的繁荣景象。

但是仔细考察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我们却发现存在着以下诸多的问题。

1、材料情境设计太多,材料信息过于庞杂。

2、哗众取宠,缺乏深意。

3、避重就轻,结构失衡。

4、角色扮演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平平淡淡。

5、教师大包大揽,学生充当配角。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了把重点嚼得很细的“喂”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了等着老师告诉我知识的重点和问题的结论。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哪个知识点设计情境、选用哪些历史资料和提出哪些问题都有教师包揽下来;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详细地解读情境中蕴含着的与即将要提出的问题有关的历史信息,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一种简单的问答。

长期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他们对课堂学习越来越趋向于被动,反正老师会告诉我重点,我又何苦多费劲。

当然,我们反对教师大包大揽,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教师的引领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几点反映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典型情况,有的属于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问题,有的属于备课不充分和准备不足的问题,有的属于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欠火候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呢?通过对多年的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模式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模式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模式探讨在高中课程当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史论结合、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的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而且自从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更加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学习模式。

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一、新课导入的激疑提问模式在学习每堂课之前,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都是相对陌生的,学习的兴趣也因此相对淡薄。

所以要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利用这种模式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以激发疑问的手段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刺激学生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案例1: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高一新生很少有人了解君主立宪制这一名词,所以对本科学习极为陌生,在新课学习前,教师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英国现任首相是谁?学生回答是卡梅伦;出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卡梅伦的照片,教师再次发问,英国是一个王国,国家元首是国王,那到底在英国是国王权力大还是首相权力大呢?由此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完成课堂导入。

二、重难点问题的自主探究提问模式课程中的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要主题鲜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该切中要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和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关键处入手进行探究式提问,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老师的提问分清主次,有的放矢,通过自主探究分析、概括、归纳、综合,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案例2: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一个重点,通过这一重点知识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提问学生,《马关条约》当中哪项条款对中国危害最大?教师提示学生联系当时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列强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国当时的国家第一要务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加快近代化进程。

对高中历史课堂师生问答交流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历史课堂师生问答交流的几点思考

推翻 了两千年 的封 建帝制 , 民主共和 的观念深入人 心 , 布 使 颁 《 临时约法》 是近代政治 民主化的里程碑 ;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推 翻了三座大山 , 为后来的民主政治提供 了保 障。 教师点评 : 很好 , 这位同学基本理解 了题意 , 较完整地 回答
了这个题。回答这个题 目首先要 抓住 “ 政治 民主化” 这个概念 ,
直接 回答 出与人民 日报社社论相近的答案 , 是因为在前面看过

张幻灯 的展示 , 内容是 :3 3E下午 1: , “ 月 l 50 全国政协十一 0
届 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开幕会。贾庆林说 , 按照 中共 中央 的部
署要求 , 以振兴 中华 、 民族 复兴 为主要 内容 , 举行辛亥 革命 10 0 周 年纪念大会。引导各党派 团体 、 各族各界人士深刻认识人 民
谈谈一孔之见 , 请大家斧正。


案例 1过程及反思
问题 1 1 1 , :9 2年 中国建立 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4 9 9年 , 伟大 的中华人 民共和 国诞生 。根据所学知识 , 概述两 个共 和国的诞 生对 中国政治 民主化的进程各有何 重大的推动
作用?
学生声音很轻地回答 ( 教师走近学生 才能听清 )资产 阶级 :
二、 案例 2 过 程及 反 思
更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历史教师该如何进行课堂提 问, 如何进行师生问 答 交流 , 笔者结合 自 的教学实际 , 身 通过几则 案例 , 师生交 流应 该 探讨 注意的事项 。 有效 的师生问答 , 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历史发展 的纵向联
系能力 , 历史地 、 辩证地分析问题 的能力 , 用已学过 的知识理解 、 分析当

巧设疑问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索

巧设疑问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索

巧设疑问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索摘要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传统课堂一讲到底的方式应有改变,通过教师的巧设疑问,精心引导,努力改变历史课堂的沉闷气象,将课堂激活,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关键词巧设疑问激活课堂课堂氛围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热情、热烈的师生对答,是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体现,也是衡量一节历史课是否是“好课”的主要标准。

在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认真聆听、深入思考、踊跃发言,思维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实现了。

但现实中我们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平铺直叙地讲,学生受到单向的信息刺激,思维处于压抑状态,导致气氛沉闷,学习历史的兴趣日益降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要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践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激活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比如课堂导入的新奇、课堂活动的安排、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等等,其中,巧设疑问、以不同的问题带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是激活历史课堂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教学中巧于设疑、巧于存疑、巧于激疑和巧于解疑十分重要,而巧于设疑是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的起点。

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几点探索。

1 “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课堂导入处设疑在课堂导入处设疑,即上新课内容时,不要开门见山式地直接导出新课内容,而是通过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并制造一定的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再出来。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设疑、制造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一、进行课前反思,提升教学有效性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对教学目的进行明确,整个教学环节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实际教学过程较为盲目。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都是以教师的主观兴趣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出现严重的“跑题”问题。

历史教师在讲解各种知识点时,一般都是大量论述自我观点或者态度,不能结合实际教材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受到重视。

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反思工作,在上课之前要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坚持教材内容的指导作用,合理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对“甲午中日站争”进行讲解时,首先要明确相关章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明白战争的前因后果,并对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从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能够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二、通过教学课堂反馈信息来提升教学针对性很多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难认识到对各种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的重要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或者沟通,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反馈,导致教师不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还要强化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试或者提问等环节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对整的教学课堂进行反思,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强化教学,从而提升整个教学效率。

三、做好历史教学课后反思工作不同的高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同之处,因此,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

教学方法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主要是看教师如何对教学方法实施改进,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否加以重视等。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峡山中学刘晓玲崔希明摘要: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

具体说,就是有“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进而也才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准的途径与策略。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同样学生也需要具备问题意识。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会怀疑,学会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理解课本的学习内容;更能提高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问题意识以问引导以问促学教学相长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在我国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提高学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可见探究发端于问题。

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一、何为“问题意识”毛泽东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一个人、一个团队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们的能动意识,就是去发现矛盾、发现问题;人们的积极行为,就是去解决矛盾、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生过程中也会遇到疑问,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所谓的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

具体说,就是有“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进而也才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准的途径与策略。

我们常说的“防范于未然”或者要具有“危机意识”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强化“问题意识”的表现,“问题意识”是促进解决矛盾的思想前提。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摘要】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课堂提问,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本文从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因、作用、尺度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科学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行为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应注重课堂的提问。

下面我就高中历史课堂提问,谈谈我的看法与认识。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必然性1.1是学科特点的需要。

历史学它具有过去性、综合性、科学性、联系性的特点。

它要求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去研究和探索历史事件的总体脉络,从多角度、深层次地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揭示教材中隐含的知识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多思考“为什么”。

1.2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必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课堂提问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注重历史课堂提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1.3是适应教育规律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

青少年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的优势,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并且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

他们不仅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富于想象,常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置学生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不断点拨、引导的主导地位。

在讲课中不时出现发人深思的问号,能够打开一扇扇闭锁着的心扉,将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这正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最佳心理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这一直以来是每位历史教师研究的问题。

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逐步走出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上下功夫。

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我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优生虽然比较积极,上课气氛活跃,但是数量相对较少。

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我选择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因材施教,“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二、认真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努力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注重专业素养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

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

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探索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探索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探索1.教师学会提问的意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所以,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要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

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首先要学会向学生提问。

2.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面“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2.1层层剖析法。

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

例如:“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

这样提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

又如:围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提出一连串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这样经过四步设问,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就会得出有关结论,因而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彬县范公中学孙凤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

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了压力和困惑:困惑一: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困惑二:“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

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困惑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困惑四: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

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生活化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篇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篇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篇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篇1】摘要: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中学生爱好历史却不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影片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

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历史教材本来就繁琐枯燥,再加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很多学生“谈史色变”。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想必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对此,我结合自身实践摸索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拿来与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虽然作为一门考试升学的科目,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历史的学习对于人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重要。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伟大领袖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

古人说得更好:“学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到历史很重要,学习历史不只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学习的社会意义,唤起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

1针对教材的枯燥无味,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搜集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尽量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历史故事中灌输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传递人文精神,树立起民族气节和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师讲的轻松,学生们学的轻松,何乐而不为呢!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创设形象直观的历史情境,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具体,制作优秀课件剪辑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试听感受,渲染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该如何进行学习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由于我校高中学生基础薄弱,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做好知识的衔接。

我觉得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1、初高中新课标都注重新观点、新成果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

2、初高中新课标都着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培养,体现历史教学的教育性特点。

3、初高中新课标都注重教法、学法的培养。

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区别:1、初中历史教学重知识系统性的建构,高中历史教学重专题研讨。

2、初中历史教学重历史知识的传授,高中历史教学偏重能力的培养。

3、初中历史教学多感性认识,高中历史教学重理性分析。

4、初中历史教学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

5、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较多,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进行高中与初中教学进行衔接:1、教学过程中适当回顾和补充通史知识。

2、适当补充感性材料,使理性知识丰满起来。

3、改变初中历史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加强探究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

4、教学与时政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理性的思维诠释身边的国内外大事,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5、改变教学方法,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进人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

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学得蛮不错,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到高中后,却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成绩甚至出现不及格,高挂红灯。

那么高中学生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呢?1、提高学习心理的素质(1)学习的动机。

学习需要动机。

由于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很重要。

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如此,如升学、就业、兴趣、爱好、荣誉、地位、求知欲、事业、前途等都是。

对高中历史教学提问艺术的思考

对高中历史教学提问艺术的思考

握 应试 技 巧 当成 了首 要 的 教 学 提 问 目标 。 其实 , 为基础教育的历史学科 , 所承担的任务更多 的 作 它 是 依 据 历史 学科 的特 点 , 助 历 史 教 材 繁 琐 的 内容 , 养 学 生 借 培 深 入认 识事 物本 质 的 思 维 品 质 、全 面认 识 事 物 的 辩 证 思 维 的 品质 和 有 效 提取 信 息 并加 以 分 析 、 括 、 纳 的 思 维 品 质 。这 概 归 是 理 想 的 教 学提 问 目标 , 是 历 史 教 学 提 问 的核 心 , 是 历 史 也 更 课 程 的 最 基 本要 求 。 二 、 史 教 学 提 问艺 术 的 策 略 历 明确 了 站 在 学 生 的 角 度 提 问 的 目标 后 .我 认 为 教 学 提 问 态度 。 为此 , 先应 从 校 方 开 始 , 高对 政 治 教 学 的重 视 度 . 首 提 从 思 想 上 让学 生 认 识 政 治教 学 对 其 职业 生涯 的影 响 , 使 学生 应 促 就业要求主动学习 、 自觉 学 习 。 四 、 用 多种 教 学 方 法 , 跃 课 堂气 氛 运 活 1 生 喜 欢 听 故 事 , 事 例 , 结 合 教 材 内容 , 针 对 性 . 学 听 我 有 地 分析现实社会及生 活中的各种政 治 、 济 、 化现象 事例 , 经 文 把 现实 和书 本 中抽 象 的理 论 知 识 生 动 、 象 地 结 合 起 来 , 引 形 吸 学 生 的注 意 力 。 别 把 本 校 学 生 , 特 即他 们 身 边 熟 悉 的 人 找 工 作 的 实 际情 况 及 事 例 与 课 本 知识 结合 起 来 。 2通 过 各 种 活 动 调 动 课 堂 气 氛 , 如 : 拟 演 练 、 色 扮 . 例 模 角 演 、 品 表 演 等 。 然 他 们 的 表演 有 些 幼 稚 , 专 业 , 吸 弓 了 小 虽 不 却 l 台 下 同 学 的 注意 力 . 全 部 学 生 都 融 入 到 课 堂 中 , 得 了 不 错 让 取 的 效果 。另 外 , 组 抢 答 比赛 的 活 动 也 能 调 动 课 堂 气 氛 , 学 分 让 生 更 好 理解 课 本 内容 。 3 持 笑 容 , 满热 情 。笑 容 和 热 情是 教 学 充 满 活 力 的根 . 保 充 本 , 学 生 和 教 师 互 动 的纽 带 , 是 是课 堂 活 起 来 的 源 泉 。所 以 以 后 要 坚 持 做 到 每节 课 都 充 满 热 情 。 4多些 鼓励 , 些 批 评 。 只 有 通 过 鼓 励 . 生 才 有 动 力 做 . 少 学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运用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运用
关, 同时又是学 生感兴趣 的素材 , 这样 才能促 进学生 在
难 点和关键 , 分析 教材 内容 的 内在 联 系 、 逻辑顺 序和 学 生已有 的知识 、 能力 , 按照 由具体 到抽 象 、 由感性 到理性 的认识 规律 , 由易到难 、 循序渐进地设 计一系列 问题 , 使 学生 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 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 个 先小后 大或先大后小 的问题组合 ,构 成一个指 向明确 、 体现教学 思路 、 有适 当思 维容量 的“ 具 问题链 ” 打通 学 ,
生提 问, 引起学生重视 , 是很必要 的。 的结果不外乎两 问 种情 况 : 一是答得 来 , 当然好 , 一是答 不来 , 这 再 也有 好
的落后 和腐朽是 中国“ 挨打 ” 的根本原 因。
五 、 问要面 向全体学生 提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 学生 为主体 ” 的教学 思想 , 调动每个学生思考 问题的积极性 , 让全体学生参 与 教学过程 ,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体验参与和成 功带来的腧睫之 晴。提问对应答 ^ 数要有量的要求, 每个问
多数大 臣愚昧无知。英 国先进在经济发达 、 技术先进 、 军
是 否记住 了 , 理解 是否正 确 , 是否 完整 , 过提 问 , 通 常常 可 以发现教 和学两方 面存 在的问题 , 便于及时补救 。二 是 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 通
过提 问重温 旧知识也是很重要 的。 教学 的成败和师生的 思 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 系极 大 , 否则尽管都是 言之谆
二 、 问要有 目的性 提 不要 为提问而 提问 , 一定要把 握提 问的 目的 , 主要 有两个 : 一是检查 、 同已学 的知识 。 巩 学过 的东西该记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课堂疑问的思考摘要: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有关。

而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本文分知识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探讨了各种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探索引子这样的问题究竟有多大价值一位教师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学们,最想发动内战的是谁?”“蒋介石。

”“那么谁来充当蒋介石的帮凶呢?”“美国。

”“蒋介石要发动内战,明说不就得了,干嘛还要欺骗人民呢?”“时机不成熟,内战的准备还没有完成。

”[1]显然,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相当普遍的。

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有关。

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教学法也得到不少教师的重视,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答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

但实际上很多师生的问答是假的,因为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教师对学生“对不对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问题过浅、无需思考的提问;题意笼统、题目过大的提问等等。

“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产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2]那么,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教师学会提问的意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3]所以,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要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

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首先要学会向学生提问。

二、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面“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1、知识性的问题(1)直观设问法。

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

如“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

(2)综合归纳法。

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

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记忆性与总结性的问题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在课本中可找到,是封闭性问题,难度不大,可让学习不大好的学生多多回答。

2、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

(1)层层剖析法。

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

例如“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这样提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

又如:围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提出一连串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这样经过四步设问,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就会得出有关结论,因而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逆向思维法。

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

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

“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

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

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时,向学生提问:“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一战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疯狂扩充军备的结果。

如果再讲到“五四”运动时,再向学生提出“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学生就会实现知识的迁移了。

(3)对比区别法。

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

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

要确定好对比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

在对《甲午中日战争》一章进行讲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大家:“《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有何不同?”学生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个不同?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这就将“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资本输出”与本节内容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了。

(4)神入讨论法。

历史不能假设,但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不妨作点假设。

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又如:在讲解《美国内战》一节时,可设问:“美国内战前,假如有一个资本家在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你认为这家工厂发展的前景会怎样?”学生们积极回答。

有人说:“他(资本家)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奴隶主手中,奴隶主要把棉花卖到英国去。

”有人说:“他织出的布卖不掉,因为南方的奴隶没有购买力。

”通过这种假设后的讨论,学生对美国内战的原因、性质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其多角度的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5)转换角度法。

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

例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

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

又如,在讲“重庆谈判背景”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较容易答出来,后两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全,于是我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蒋介石又可能怎样?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自信心大增。

(6)联系现实法。

抗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学完这一内容后,我作了这样一段开场白:“目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一再抬头,军国主义势力复活,他们否认侵略罪行,否认历史,文部省甚至通过了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这极大地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

请同学们运用史实,谈谈自己的感想。

”这几句话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对“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的控诉之中,但是,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中国已不是当时的中国,国际形势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既要感性认识历史,更要理性认识当今中日关系,你能为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发表高见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历史学以致用的目的。

(7)学生质疑法。

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探索解疑的方法,是进行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预设的,更是在人性化的课堂中生成的。

为此,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师生多元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如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课本中作了肯定性的评价。

学生能不能表达自己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呢?比如,“禁止弃农经商”这一方面显然利弊并存。

又如:在讲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这一内容后,学生能不能跳出课本的框框,问一问蒋介石是不是对中国的发展一点也没有贡献呢?我让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蒋介石的知识都讲出来,然后,我告诉学生,蒋介石统一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鼓励发展工商业、交通运输业,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从帝国主义列强手中基本上收回了关税自主权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国民党政府是腐败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因而失去了下层人民的拥护。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光凭阶级性来划分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分出主流与支流。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以上提问方法都是围绕着对历史的看法,是开放性问题,历史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经过深入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

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加以体会与理解,难度较大,但它远比知识性问题有价值,更应该引进教师的重视。

三、课堂提问时的注意事项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认为,教师提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要素:(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

[4]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历史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想搞懂而搞不懂时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