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 大二上册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欧洲的封建帝国(962—1806)。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还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奥地利等。11—12世纪,皇帝与罗马教皇围绕主教继任权而激烈争斗,互不相让。13世纪起,德意志境内形成许多独立的领地。皇帝仅统辖直属领地,对那些割据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认皇帝须经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权衰微,因此帝国实际上已成为徒具虚名的空壳。意大利、瑞士先后独立。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进一步分崩离析。18O6年8月,拿破仑一世强迫皇帝弗兰茨二世退位,帝国最终灭亡。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沃姆斯敕令
152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议会上颁布的一项敕令,其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辩论。皇帝的代表在会上宣读教皇的关于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并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禁止传播路德的说教。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罪。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帝国主义:指欧洲列强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通过殖民、扩张和控制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的行为。
帝国主义导致了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战争。
2. 民族主义:指追求民族独立、民族利益和民族统一的思想和运动。
在近代史上,民族主义兴起于被殖民地或被压迫民族之间,推动了很多国家的独立运动和解放战争。
3. 现代化:指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和发展。
现代化通常涉及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变革。
近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冲突,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4. 社会主义: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经济公正和消除阶级分化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化、经济计划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社会主义在俄国革命中得到实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思想体系。
资本主义鼓励个人创业和追求经济利益,强调市场的自由和自主决策。
资本主义在近代世界中,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模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6.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这两次称霸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战争。
这两次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并对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冷战:指1945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抗。
这种对抗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化和核军备竞赛,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许多地区冲突和局势紧张。
8. 共产主义:是一种追求消除阶级和实现共产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
共产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国家所有制,主张人们分享和平等分配社会资源。
共产主义在20世纪一度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势力。
9. 轴心国与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包括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等,他们在战争中结成联盟。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崇学论》等。
他重视知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反对唯心主义和经院哲学,提出“二重真理”论,把真理分成理性真理和其实真理。
2.笛卡尔:1596~1650,法国人,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笛卡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反对经院哲学,主张怀疑一切,代表作为《方法论》和《哲学原理》,继承和发扬了培根的理论。
3.乌特勒支同盟:尼德兰革命在南方节节失败,在北方却取得了完全胜利。
1579年的阿特拉斯同盟破坏了根特协定,南北宣告分裂。
1759年1月,尼德兰北方各省,包括荷兰、西兰、乌特勒支等和南方的部分城市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他们的代表在乌特勒支城结盟,宣告永不分裂,即乌特勒支同盟。
同盟以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议定关税、宣战、缔结合约和颁布根本法等一切重大事宜都由三级一会投票决定,并规定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
同盟的协议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
4.长期国会:苏格兰起义不断扩大,在伦敦许多地区发生骚乱,伦敦1万多人递交请愿书,要求召开议会。
1640年9月,查理一世在约克召开了一个贵族“大委员会”,参加会议的贵族也要求召开议会。
10月,查理一世与苏格兰人民签订了停战协定,查理一世无力筹措赔款,不得不在11月3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陆陆续续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
长期议会召开后,成了反对查理一世为首的封建王党的领导中心,一般将它作为英国革命的开始。
5.《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
1689年由国会颁布。
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在平时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在国会中的言论不受法院或其他机关的弹劾或质问;国会应经常召开会议等。
历史学专业: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打印版)
历史学专业: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2、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
《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
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培根:—,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近代归纳法地创始人,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崇学论》等.他重视知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地名言”,反对唯心主义和经院哲学,提出“二重真理”论,把真理分成理性真理和其实真理.2.笛卡尔:,法国人,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地创始人.笛卡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地奠基人之一.他反对经院哲学,主张怀疑一切,代表作为《方法论》和《哲学原理》,继承和发扬了培根地理论.b5E2R。
3.乌特勒支同盟:尼德兰革命在南方节节失败,在北方却取得了完全胜利.年地阿特拉斯同盟破坏了根特协定,南北宣告分裂.年月,尼德兰北方各省,包括荷兰、西兰、乌特勒支等和南方地部分城市采取了针锋相对地行动,他们地代表在乌特勒支城结盟,宣告永不分裂,即乌特勒支同盟.同盟以各省代表组成地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议定关税、宣战、缔结合约和颁布根本法等一切重大事宜都由三级一会投票决定,并规定统一地货币和度量衡.同盟地协议奠定了北方共和国地政治基础.p1Ean。
4.长期国会:苏格兰起义不断扩大,在伦敦许多地区发生骚乱,伦敦万多人递交请愿书,要求召开议会.年月,查理一世在约克召开了一个贵族“大委员会”,参加会议地贵族也要求召开议会.月,查理一世与苏格兰人民签订了停战协定,查理一世无力筹措赔款,不得不在月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陆陆续续存在到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召开后,成了反对查理一世为首地封建王党地领导中心,一般将它作为英国革命地开始.DXDiT。
5.《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宪制地宪法性文件之一.年由国会颁布.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在平时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在国会中地言论不受法院或其他机关地弹劾或质问;国会应经常召开会议等.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资产阶级地权力.这部法案是资产阶级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封建贵族实行妥协在法律上地反映.RTCrp。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1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600年,是英国侵略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主要殖民工具。
它垄断了英国在印度乃至亚洲的贸易,把印度的香料、棉织品和丝织品等运往欧洲获取暴利;为了控制那里的贸易活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许多商馆、货栈和负责保护任务的据点。
2.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
圈地使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成为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并为以后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3清教运动16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清除英国国教内部天主教残余的运动。
当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增强,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英国国教持反对态度,要求消除残存的天主教因素,简化教会的仪式和活动,故名清教。
清教徒抨击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
这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益和积累资本的理想生活,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4、“新模范军”:英国内战时期,“长期议会”建立的新型革命军队。
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议会军掌握在长老派手中,指挥不一,作战不力。
1645年2月议会通过《新模范军法案》,决定组建一支由国家统一控制和指挥的新型军队。
4月初又通过《自抑法》,规定议员不得兼任军事领导职务,从而把长老派军官清除出军队。
新模范军以克伦威尔的东部联盟军为骨干,对原议会军的三支部队进行了改组。
新模范军采用募兵制,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统一军服。
总司令全权处理军队事务,不受任何外来干预。
士兵主要来自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军官多数是独立派乡绅代表。
新模范军纪律严明,指挥统一,装备先进,英勇善战,在内斯比之战和普雷斯顿之战中战胜王党军,并逐步发展为议会的常备军。
但随着军队内部特别是高级军官的腐化,在1649年5月克伦威尔镇压平等派士兵起义和远征爱尔兰后,蜕变为维护大资产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利益的工具。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背景:神圣罗马帝国衰弱,诸侯割据,宗教改革。
原因:1.欧洲矛盾的尖锐(外部因素)首先,在经济上,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地理大发现引起地缘经济的变化。
其次,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相适应,17世纪初欧洲国家的政体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政体的国家,对外政策基于不同的国家利益,使17世纪初的国际矛盾更加复杂。
2.德意志内部矛盾(内部因素)新教联盟与天主教同盟的矛盾,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浪潮。
宗教改革运动后,神圣罗马帝国内新教与天主教、诸侯与皇帝、各邦之间扩展领土、争夺教产的斗争十分激烈。
3.战争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爆发起义,愤怒的新教徒把斐迪南派来的两名天主教钦差,按照捷克惩罚叛徒的古老习惯从20多米高的窗中扔出。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此为借口,决定武力征服捷克。
由此,“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导火线: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掷出窗外事件”参与国家:哈布斯堡同盟→西班牙,奥地利,罗马教皇,德意志天主教徒,波兰立陶宛反哈布斯堡同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英国,俄国,捷克,德意志新教徒,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55年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一统局面,确定了路德教和天主教两个教派的平等地位。
另外,根据“教随国定”的规定,各邦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的宗教信仰。
和约使德意志新教诸侯扩大了政治和宗教权力。
重点: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则失去宗教性质。
世界近代史上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上名词解释1、哥伦布:热那亚人,近代航海家,是美洲的发现者。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四次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他在航行中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并曾担任过殖民地的总督。
2、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
西、葡两国作为最早海外扩张的国家,为争夺属地发生矛盾。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西班牙要求教皇承认其对于这块土地的主权。
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并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
1494年两国又缔结《拖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以东移动了270里格。
根据该条约及之前的教皇子午线的划分,西班牙几乎独占了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3、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和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权“。
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强调人的品德、才能和智慧的决定作用;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
4、但丁:(1265-1321年)新旧交替时代承上启下的一位作家,马恩称他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早年受到完备的教育,懂得神学,熟悉古希腊罗马文学。
早期作品《新生》写他青年时代对一位少女碧雅特丽丝的爱恋之情。
代表作《神曲》描写作者梦中由罗马诗人维吉尔和他的恋人碧雅特丽丝引导遍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这部诗作用托斯坎尼方言写成,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采用民族语言开辟了道路。
5、达芬奇:(1452—1519年),不但是画家,而且是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
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 哥伦布:意大利热那亚人,近代航海家,是美洲的发现者。
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却在航行中到达美洲,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使美洲大陆进入人类开展历程,为全球地理知识的进步作出巨大奉献,同时他的殖民占领屠杀了大批北美土著居民,为美洲人民带来沉痛灾难。
2. 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路德原本研究基督教神学,后来在思想上开场否认基督教神学的根本观念,否认教皇权威。
1517年,写成?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提出了“信仰基督即可得救〞。
1520年8—10月间,他又相继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概述了他关于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
路德的思想受到民众和局部贵族的支持,新兴的路德教派形成。
他的思想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但仍未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
3.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
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开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此“以人权反神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外表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实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根底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
4.启蒙运动:通常指18世纪欧洲以及北美的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列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资本主义精神之源1.人文主义2.人文学科3.但丁•阿利格里4.《神曲》5.《论世界帝国》6.弗朗西斯•彼特拉克7.《圣经》8.《歌集》9.薄伽丘10.《十日谈》11.乔托圣玛利亚大教堂钟楼12.马萨乔13.《失乐园》14.列奥纳多•达•芬奇15.《最后的晚餐》16.《蒙娜丽莎》17.《最后的审判》18.《雅典学院》19.米开朗基罗20.《大卫》21.拉斐尔•桑西22.柏拉图23.亚里士多德24.三悖论25.赫拉克利特26.阿基米德27.托勒密28.乔尔乔内29.提香•维契利奥30.《入睡的维纳斯》31.《浴后的维纳斯》32.哥白尼•布鲁诺33.伽里略34.马基雅维里35.乔叟36.莎士比亚37.霍布斯38.培根39.哈维40.莫尔41.拉伯雷42.笛卡儿43.丢勒44.开普勒45.斯宾诺莎46.伊拉斯谟47.格老秀斯48.夸美纽斯49.地理大发现50.迪亚士51.好望角52.达•伽马53.马六甲54.摩鹿加群岛55.哥伦布56.宗教改革57.罗马教皇58.普世主义59.什一税60.赎罪券61.马丁•路德62.《九十五条论纲》63.沃姆斯帝国会议64.托马斯•闵采尔65.加尔文66.加尔文教义67.救赎先定论68.教阶制69.再征服运动70.“伊达尔戈”征服者71.《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72.《萨拉哥撒条约》73.科尔特斯74.皮萨罗75.无敌舰队76.重商主义77.托马斯•曼78. J•博丹79.让•巴•柯尔伯80.路易十四81.贸易平衡论82.商业革命83.亚当•斯密84.《国富论》85.《君主论》86.《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87.《佛罗伦萨史》88.理性精神89.实证方法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90.丝绸之路91.价格革命92.手工工场93.霍特曼94.新阿姆斯特丹95.荷兰东印度公司96.《航海条例》97.英国东印度公司98.路易斯安那99.法国东印度公司100.三角奴隶贸易101.圈地运动102.《乌托邦》103.立法圈地第三章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兴衰104.十字军东侵105.百年战争106.玫瑰战争107.胡格诺战争108.三十年战争109.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10.亨利四世111.路易十三112.三级会议113.《至尊法》114.《波伦亚条约》115.《南特敕令》116.收复失地运动117.枢密院118.星室法庭119.佩剑贵族120.穿袍贵族121.黎塞留122.马扎然123.投石党运动124.福隆德运动125.凡尔赛宫126.巴士底狱127.《新法典》128.伊凡雷帝129.缙绅会议130.罗曼诺夫王朝131.《法典》132.领主杜马133.北方战争134.彼得一世改革135.彼得大帝136.霍亨索伦家族137.普鲁士王国138.容克139.农奴制再版140.腓特烈•威廉141.立宪君主制142.绝对君主制143.君主立宪制144.腓特烈二世145.玛丽亚•特利萨146.哈布斯堡家族147.叶卡特琳娜二世148.普加乔夫起义71 149.七年战争150.十二月党人151.《合并法》152.民族沙文主义153.莱茵同盟154.梅特涅155.德意志关税同盟156.普丹战争157.普奥战争158.奥匈帝国159.普法战争第四章东方封建制度的强化160.大名161.战国时期162.织田信长163.丰臣秀吉:是织田信长的部下。
大二上世界近代史复习讲解
一、名词解释1.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
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
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英国圈地运动有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对公荒地的圈占、议会圈地、打破租约的圈地四种类型。
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
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
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
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
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
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大抗议书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
其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
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
但是当大抗议书提交给国王时,却遭到了国王的拒绝。
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长老派的政治纲领。
4.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
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是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
克伦威尔生于亨廷登,曾就读剑桥大学的雪梨苏塞克斯学院,信奉清教思想。
在1642年一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平原派:又称沼泽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中间派集团,由于其在国民公会中的座位在会场的最低处,故名。
该派在议会中人数最多,其特点是拥护革命,赞成共和,提倡经济自由,但政治上不坚定,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
当吉伦特派和山岳派激烈争斗时,该派采取以不危害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的中立态度,见风使舵。
在吉伦特派执政时,支持吉伦特派。
山岳派执政时期,它又赞助山岳派,甚至对雅各宾派专政的恐怖政策也表容忍。
1794年7月,平原派又成为反罗伯斯比尔势力的组成部分,在国民公会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平原派成为热月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山岳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
因在国民公会中坐在会场左边的最高处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等。
成员大多数参加雅各宾俱乐部。
山岳派与吉伦特派政见不同,对立严重,发展到无法共处于一个组织中,1792年10月,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后,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成为同义语。
1793年6月2日期以后居领导地位,实行雅各宾专政,将革命推向高潮。
后内部分裂,相互倾轧。
罗伯斯比尔被处死,山岳派影响日渐消失。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体,但革命初期由君主立宪派掌权,一七九一年宪法规定保留君主政体,路易十六仍为国王。
1792年8月10日第二次起义结束了君主立宪制。
9月22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称帝,第一共和国为第一帝国取代。
4、1793年宪法: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执政时期通过的共和制宪法,亦称共和元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的共和制宪法。
5、热月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
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篇: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第一节英国1、“清教”:主张纯洁教会,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
如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要求废除国教实行的由英国国王控制的主教制度,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
※“清教徒”—长老会派和独立派。
2、《大抗议书》:1641年11月由英国长期国会通过。
主要内容是:在英国建立大臣对国会负责的制度;保证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纲领性文件。
3、《新模范军法案》:4、平等派:5、英国国旗--“米”字旗由来:英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
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
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6、克伦威尔: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独立派领袖。
1645年起取得国会军的领导权;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又掌握了英国的立法权和行政权。
1653年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的护国政治,任护国主。
掌权期间,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大力发展工商业,镇压王党叛乱和群众运动,进行对外扩张和夺取殖民地。
7、《谷物法》(Corn Laws,或称“玉米法案”):指英国1672年制订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并在1815年通过新的谷物法提高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
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
随着19世纪以来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该法在1846年被废除。
8、“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国会中两大政党联合推翻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宫廷政变”。
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迫使国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迎请其女婿--荷兰执政威廉率军讨伐国王,詹姆士二世不战而逃往法国。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延债声明:30年代初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而颁布的、解决一战欧洲国家战债的外交宣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重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财政困难,美国为了使其在一战其间向欧洲国家的贷款能顺利回笼,在欧洲国家的要求下,于931年6月20日,由美国总统胡佛发布《债款延付宣言》,提出延迟欧洲国家偿付债务、赔款和救济款的时间一年。
但是该项政策只是短期内缓解了欧洲国家赔付战债的压力,并没有阻止欧洲各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也没有解决战债与赔款问题。
田中奏折:20年代日本右翼政府武装侵略中国以及南亚而确定的政治方针。
1927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一战后相对稳定时期结束,日本右翼政府与垄断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了侵略中国的《对华政策纲要》,并将会议决策上报天皇,即《田中奏折》。
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这一侵略公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以及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
史汀生主义:美国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为维护门户开放政策而提出的远东政策。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于1932年1月7日向中国及日本政府发出外交照会,提出美国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东三省任何事实上的军事占领,不承认任何中日两国政府缔结有损美国在华利益的协定。
但在补充说明中,美国同时提出它无意与日本争夺在满洲的权益,只要协定不损害美国利益,它就不加干涉。
史汀生主义只是美国向世界表达了其维护和平的意愿,但却缺乏制止侵略的决心与行动,它只是在道义上划清了与侵略者的界限,但是却默认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李顿调查团:国联为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而派出的调查小组。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述,要求其解决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
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赴中国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田信长泰姬陵东印度公司通讯委员会莱茵邦联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
《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
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
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
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区分西、葡的势力范围。
1494年6月,两国据此正式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并同意将此线西移至西经43°40'。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后,两国在太平洋再起冲突,并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划一线,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这两项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
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
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
马基雅维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
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
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
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
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
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
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
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
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
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
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
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他所提倡的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为取得政权后的资产阶级所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成为法西斯推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
美第奇家族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著名家族。
靠经营商业、工业,15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银行家之一。
13世纪起就参加佛罗伦萨政府。
1434年控制佛罗伦萨政权,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无冕之王。
1494年美第奇家族因平民起义出亡。
后来依靠西班牙军队的支持,恢复了对佛罗伦萨的控制。
当再度被逐后,1530年又在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保护下返回佛罗伦萨,并使佛罗伦萨成为公国,1569年该家族取得大公头衔,建立托斯卡纳大公国。
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至1737年结束。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
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
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
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
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神圣罗马帝国欧洲的封建帝国(962—1806)。
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
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还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奥地利等。
11—12世纪,皇帝与罗马教皇围绕主教继任权而激烈争斗,互不相让。
13世纪起,德意志境内形成许多独立的领地。
皇帝仅统辖直属领地,对那些割据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认皇帝须经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
皇权衰微,因此帝国实际上已成为徒具虚名的空壳。
意大利、瑞士先后独立。
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进一步分崩离析。
18O6年8月,拿破仑一世强迫皇帝弗兰茨二世退位,帝国最终灭亡。
马丁·路德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生于矿业主家庭。
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神学教授。
1517年10月31日公布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
后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
其主要信条是: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
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的封建诸侯王公的支持。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着教会统治的根基。
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
路德更名换姓,躲到萨克森选侯隐藏起来,期间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九十五条论纲》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O月3O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
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
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沃姆斯敕令152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议会上颁布的一项敕令,其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
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辩论。
皇帝的代表在会上宣读教皇的关于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并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禁止传播路德的说教。
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罪。
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闵采尔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杰出领导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出身于小手工业者家庭。
1506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
1517年开始追随路德,但后来他的不满于路德的保守态度而与之分道扬镳。
1521年11月他写了《布拉格通告》,主张尘世上应取消压迫和剥削,实现人人平等。
之后,他开始对教会的“圣礼”改革,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
在他的鼓动下,德国于1524-1525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他的宗教理论直接抨击了基督教的主要论点。
他的政治纲领是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主的统治,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的“千年天国”。
他把人民摆脱剥削压迫的革命作为首要任务,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
1525年5月,起义军失败,闵采尔被俘壮烈就义。
奥格斯堡和约德意志新教诸侯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的和约。
德国农民战争后,德皇及拥护德皇的天主教阵营为一方,在宗教改革中获得教会土地的所谓新教诸侯为另一方,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几度兵戎相见。
1555年,经谈判,德皇与诸侯在奥格斯堡签订条约。
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不再退还;确立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
此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战争,但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加尔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教创始人。
法国人。
曾研习神学、法律。
致力于宗教改革。
1534年,因法国政府迫害新教徒,逃往瑞士巴塞尔。
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系统阐述新教神学理论,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创立加尔文教。
和路德有相似之处,他也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人们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笃信。
但他比路德更为激进,提出了“预定论”的神学学说。
“预定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加尔文教也在欧洲各地广为传播。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反对再洗礼教,并亲自参与对该教派的迫害。
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极力反对。
其著作还有《教义问答》、《论教会改革之必要》等。
英国国教会即英国国教。
英国通过宗教改革而创立的新教会。
它把天主教的拯救灵魂的教义与路德新教的信仰得救的教义结合起来。
解除罗马教廷对英国教会的控制,确立英国国王在教会的最高首脑地位,教会则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用英语作礼拜,教区以行政区划确定。
但主要教义与天主教没有重大区别,主教职位和豪华的宗教仪式仍被保留。
耶稣会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
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创建于巴黎,1540年获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批准。
该会旨在重振罗马教会,维护教皇的权威。
会长由选举产生,对各地耶稣会有绝对统治权,故有“黑衣教皇”之称。
会内有严格的纪律,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和教皇,立绝财、绝色、绝意三誓愿。
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为天主教服务。
16世纪以后耶稣会的活动扩展到亚、非、美洲。
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来中国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抹下浓重的一笔。
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葡、法、西等国曾先后取缔耶稣会,后又得到恢复,并发展为天主教最大的修会。
收复失地运动亦称雷康吉斯达,西班牙文“再征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