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术语“使转”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6-51课)王羲之的笔法,经智永传至张旭,终于形成相当完善的技法系统,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完整的体系。
我一级课程讲笔法,就是阐明这一系统。
现在基本上讲完了。
在历史上,其他人也论述过各种技法,但不是零零碎碎,就是不着要领,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他派别,以作对比。
如《翰林密论》说:“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走歴】笔。
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
”这里提出了十二种笔法,但没有具体说明。
有些跟“九用”相同,有些就猜不出来,如“涡笔”。
至于什么叫“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老实说我不大懂。
你懂不懂?你搞懂了你教我。
张旭是真懂书法的人,有理论有实践。
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有口皆碑。
更况他还有一个完整的技法系统,一个教学体系。
王羲之虽然水平极高,但他没有教授过外姓弟子,在中国书法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和张旭相比。
张旭的缺点就是技术保密,这在哪个行业都有。
所以他的体系没有普遍传开来,只限于几个弟子。
据崔邈说,外人只知道五执笔和“永”字八法,至于关键的“九用”,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人家来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只说:“多练练永字,永字写好就可以了”。
其实他心中知道,我们现在也知道,不懂“九用”,这个“永”字永远也写不好的。
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人家回去把“永”字写来写去,就是不见效,当然就怀疑起来了。
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批评“永”字八法,有人说他不完善,有人说要改造,要补充。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懂得“九用”的。
1.林蕴的故事唐代有一篇《拨灯序》,作者是林蕴。
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
那些没有得到张旭真传的人,他们怎样学习书法呢?他们自己摸索一条路,找到一个拨灯法。
拨灯法是不同于张旭的一个流派。
林蕴是唐朝元和间人,他说曾拜一个叫安期的人为老师,因为安期的学问来之于卢肇,这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当时颇有文名。
而卢肇说他书法曾经得到过“韩吏部”的指点,“韩史部”通常所指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
孙过庭《书谱》中对使转用笔的认识

另外一个“绝 ”字的示例也如此分析,在 此 不 赘 。 孙过庭的对使转的书写也是有迹可循的,我 们 知 道 , 孙氏是王羲之一脉的接力者,所以孙过庭的用笔认识 必 然 受 到 王 羲 之 的 影 响 ,使 转 用 笔 也 是 应 该 符 合
在 草 书 中 ,字 势 的 发 生 形 成 ,就 是 依 赖 与 连 续 的 书 写 , 二者是成因果关系的。
妥徽 文%
2017年 6 期 总 第 407期
16
外沿为角度更大的弧线,两点也区别楷书表现为连续 的一条弧线。在 整 个 字 的 书 写 中 ,笔 锋 正 是 “旋毫不
要徽文学
ANHUIWENXUE,如绘画的行气、气 脉 、气韵 究
一 样 ,有着自身的贯气方式,最终形成书法的字势。而
“孙 ”字在落笔的刹那,笔 锋 的 上 沿 走 直 线 ,下沿 形 成 一 个 弧 度 ,转 折 之 后 ,笔 锋 走 势 恰 好 转 换 过 来 ,之 前的上沿转为外沿走曲线,下沿转内 沿 为 直 线 ,下一 个弧线继续转换,到 了提部时,笔 锋 一 个 翻 折 ,,形成 较 长 的 弧 线 ,右半部份内沿所示是角度较小的弧线,
论《书谱》中“执、使、转、用”的用笔技法

论《书谱》中“执、使、转、用”的用笔技法侯景雯/文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在其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健全的书法技法与书学理论体系。
这些技法与理论可以万法归一,适合各书体的用笔方法,也是书法学习的基本功。
众所周知,笔法是书法艺术里的重中之重。
执笔和运笔是书法技法的基本,不善于其法者,所书写出点画线条的形质,就很难谈得上书法的艺术美。
因此,孙过庭把基本的用笔技法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是很有必要的。
在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话,讲到书法的笔法,他说:“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这句话中谈到书法中的执、使、转、用的用笔问题,这四个字在书法艺术上有何意义呢?孙过庭在后文论述中有所解说,高度概括,简单明了。
但是,没有书法理论和不能熟练运用技法的人,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语焉不详。
“执、使、转、用”,是古代书法理论上的术语。
即执笔和运笔的通称。
当代的书法理论上已经很少使用。
明代张绅说过,“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运用”在书法上也是运笔的意思。
“转”,是指行笔中转折处。
“用”,是指点画结构间的安排。
唐代孙过庭《书谱》:“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进一步的解释是:“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在此论说执、使、用、转的用笔技法和道理,可让学书之人能够领悟:执,是说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就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有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
将以上的方法融会贯通,才能书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一、“执”为长短深浅“执”就是执笔的技法,也指握笔姿势。
说到书写实践,最先掌握的就是执笔。
执笔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书写效果,历代书家都很注重执笔姿势。
在这里要说的是标准且通用的“拨镫法”,也就是我们说最为基础的“五指执笔法”。
当然也有人说执笔无定法,苏东坡在作书时善用三指执笔法。
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务使虚而宽。
书画专用术语

书画专用术语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评价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她以独特的书法美使人迷恋。
学习书法,这些书法术语不可不知!1、书法狭义上,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2、法书又称法帖,指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
法书不同于书法。
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3.翰墨义同”笔墨”。
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4.墨迹用墨书写的手迹。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
《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5.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6.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7.刻石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
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8.摩崖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
《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书法名词,“提按”和“使转”,书法家李望

李望,济南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学术书法协会理事,山东三希堂书画院副院长、省市书法协会会员。
01过分“提”会导致作品“飘”,过分“按”导致作品“坠”。
不“提”不“按”作品不是僵直、就是呆板。
无论是形体的矫健、优雅,还是韵律、节奏感,以及神采…书法中80%的精彩,来源于这两个关键:“提按”和“使转”。
02书法创作不注意笔画的“提按”、“使转”等技法的细微变化,就会使书法作品的线条质量不过关,达不到审美要求。
03线条是书法创作最鲜活的独特艺术语言,也就是笔下的提按动作所产生具有丰富变化的线条。
提按犹如文学作品里面有的“细节”,有了这些“细节”作品才有看头,作品自然就会生动感人。
反之作品就很假很空,很不耐看,书法作品尤其如此。
04一副好的作品,应具备合理而完美的提按的技法品格,从笔画的细小处着手,严格按照“提按”的审美需求,画龙点睛,用小“提按”促成审美大效果;而这些审美要素,都是直接靠毛笔书写中的提按技巧动作来实现的。
毛笔书写运行过程中若没有提按的参与,书法线条将是直来直去,僵硬呆板,线条质量就很差,甚至达不到书法艺术最起码的要求。
06书法家要最大限度的使用“提按”技巧,最终达到笔笔提得起,笔笔按得下,这也是作品创作的基本技法所要求的。
07提和按是相辅相承的,也是相互统一的,在书法创作中片面强调提或按,都是错误的。
08提按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的操作却很难。
09忽略了提按的线条粗细变化,就给作品造成不成熟的感觉。
可以说提按是书法作品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
10刘熙载《书慨》曾经这样强调书写中的提与按,“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坠、飘二病。
”在书法的用笔技法中,“提按”“使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笔法,可以这么说,不知道提与按,将不能成就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作品。
12提与按非常重要,只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它能够带给你审美感官以丰富的线条粗细变化,产生立体的美感,而缺少提与按的书写效果则给你以厌倦的感觉。
书法的内势与外势

书法是非常讲究用笔的,用笔就关系到书法的“势”,那么势是什么呢?书法的外势和内势又是什么意思呢?一、所谓“内势”即无形之使转其盘纡于虚,无迹可寻,行楷多用此法内势笔断意连,点画交际处可用“度”法,所谓“度”者,即“一画方竟,即从空际飞渡二画,勿使笔势停住,所谓形现于未画之先,神流于既画之后”。
此亦即“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有暗渡陈仓之妙。
此法从楷书中来,楷书形断意连,势从内出,有点画处,筋络相连;无点画处,气脉流贯,楷书使转无形,草书使转有形,真书之用使转,犹行草之有牵丝。
文徵明曰:“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动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书者要是一以贯之。
”由于在点画交际处,一枝笔于纸面极低空中作过度动作,故看上去好像笔不离纸一般,如此一笔接一笔,一笔管束一笔,自然气脉贯注,精神聚正如丰坊《书诀》所谓:“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运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
”能运中锋,势从内出,则气从画中贯,发笔时从大处从容来,收笔时从大处从容去,牵丝虽不露形迹,但形不贯而气贯,气贯则无论大小、长短、平直、旖侧,无往而不当,这是一种高级的贯气方法。
晋人作行书,形不贯而气贯,若断还连,试观王羲之《兰亭》便可得其旨趣。
欲势从内出,非精熟于用笔,难臻斯妙,关键处又在发笔和收笔处,发笔时能承上笔势,收笔时能启下行气,或逆或藏,或收或缩,自然气完神足。
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谓:“字之筋,中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
度者,空中虚打势,飞度笔意也。
解藏度二字,则无死笔,活处在筋也。
”无形之使转,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筋”法,筋藏之肉内,筋脉相连,气血自然贯通,正如蒋和《书法正宗》所谓:“有筋者,顾盼生情,血脉流动,如游丝一般,盘旋不断,有点画处在画中,无点画处,亦隐隐相贯,重叠牵连,其间庶无呆板散涣之病。
”总之,气以不外露为贵,晋人作行草,极少有数字连绵缠绕者,潜伏于里,使人莫测端倪,试观晋王秭《伯远贴》,笔意流动,映带匀美,每个字都富有姿态,体势跌宕,虽字字不相连属,但整幅布局,有一气呵成之感。
书法里的使转,到底是什么意思?

书法里的使转,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书法术语,是指在运笔时,通过书写者手指、手腕、手臂的一系列的动作使的笔锋得以转换。
从而造成不同的书写效果,使笔下的东西更加丰富,这是一个一连串的,充满因果关系的动作。
这种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来的转笔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书写出来的线条也更自然、流畅,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
使转是一种动作,也是具体的笔画形态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面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从中可以看出,使转与点画相对应,又是草书的形质,它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形态,圆转。
事实上,在楷书、隶书里面,方折的笔画比较多,在行书、草书和篆书里圆转的笔画较多。
使转的写法有很多,包括捻管法、换锋法,不管怎样的表现方法,都要以自然流畅为标准,故意或做作的使转是不能给人带来美感的。
孙过庭的两个“使转”有什么含义?

孙过庭的两个“使转”有什么含义?关于“使转”,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的非常详细。
孙过庭论“使转”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如果按照字面理解,大家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使转”作为笔法的一个运行状态,其实是很难说的清楚的。
即便自己认为说的非常清楚,也许别人还是一头雾水。
故我们后入不能太迷信古人关于书论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尤其不能断章取义。
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以为要把握“一个前提,抓住两个重点”:一个前提:孙过庭是在将真书与草书比较得出的结论。
孙过庭的时代,正值盛唐辉煌,书法的实用性、无论科举、文书记录等多为楷书,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书体逐步成为时尚。
孙过庭《书谱》成书时间款署为垂拱三年(687年),此时,张旭(传说为3岁),而怀素还没出世。
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还是出于把玩心态,草书并没成为一种能与真书相提并论的书体。
而我们看到孙过庭《书谱》已然是非常成熟的标准草书体,这有别与魏晋“二王”书体,孙过庭似有开创草书楷模之意,故他多少带有一种笔法上规范性趋势,这个规范性其实就是他想要表述的“草以“使转”为情性。
二个重点:一是两个“使转”表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如何理解楷书以“使转”为情性呢?这个“使转”是“古法”的意思,也就是说是“二王”之前的笔法,可以从锺繇的真书(包括隶书)去寻找,的确,我们发现,锺繇的真书有隶书和章草的意趣,笔致圆厚,高古纯朴,可以说超妙入神,那种由内而外透露出的气韵是之后的楷书少有的。
也许这就是孙过庭所说的“使转”內含“古法”的意思。
而草书的“使转”就是一种运笔笔法,它不像楷书“使转”不露痕迹,而是笔笔流露与外,以草法为依据,牵丝连带,顾盼呼应,彰显草书特有的流畅、抒情之魅力。
“使转”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技巧,或左或右,或轻或重,或虚或实,或隐或显,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大或小等等都是随点画字形由心而发。
有人认为“使”与“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没必要纠结细节,草书笔法一经发动,一定是“气势连绵,随形而起伏跌宕,“纵横牵制”,“钩环盘纡”,不能孤立和分开理解。
草书使转基本要领

草书使转基本要领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艺术风格,以其独特的潇洒、豪放、奔放的形式感染着人们。
其实,草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书写形式,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基本要领。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草书书写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首先,草书的书写要点是“写随意、读顺畅”。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字时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并且要注意字形的连通性,让字与字之间自然而然地连成一片,而不显得太过生硬。
其次,草书的笔画要求清晰、有力。
草书的笔画要求自由、奔放,但是也要保证书写的清晰度和韵律感。
除此之外,草书的笔画要求有力,要让人感受到笔画的力量和张力,而不是显得软弱无力。
再次,草书的字形要求简洁明了。
草书是一种比较简化的书写形式,要求字形简单明了,不要有过多的繁复笔画。
同时要注意字形的比例和对称性,让字形更加美观。
最后,草书的书写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笔画。
草书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折、钩”等。
在草书的书写中,这些基本笔画经常会出现,掌握好它们的书写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幅草书作品。
总之,草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要想学好草书,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掌握基本要领。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草书这种艺术形式,并在不断地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草书水平。
- 1 -。
书法术语“使转”

使转使转是运笔动作,不同的动作形成不同的外观。
“使”,是运笔方向的突然改变,由纵变横或由横变纵,总之是角度的突变,形成方的形态,这样的动作一般叫做“折”或“翻”。
“转”,是运笔方向的渐变,多是圆的形态。
一、单一笔画的使转变化左边的横起笔由纵逐渐变横,由侧锋逐渐变为中锋,这个方向是逐渐变化的,所以叫“转”。
至快收笔处,方向由横突然变纵,只能通过提笔把笔翻到另一面着纸,由中锋变为侧锋,然后收笔,提笔的地方呈现方的形态。
这个方向是突变的,所以叫“使”。
再看右边的横,至快收笔处,没有提笔突然改变方向,而是逐渐向下改变方向,呈现圆的形态,这是“转”。
那么,笔画的书写为什么要运用“使转”的技法呢?一是为了笔画中部保持中锋,使线条有圆厚、立体的美感和力度,二是为了线条之间刚柔相济,三是为了笔法的丰富,提高线条质量。
如果不用使转,线条就会单调疲软,请看下图图例左边是错误的。
1横软,笔管右倾,笔毫向拖布一样顺托过去,只有下按的力量;2横薄,纯侧锋,其它毛病同1横;3横肉,按笔只按不提,提笔只提不按,纯侧锋,提则漂浮,按则墨猪。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运用使转。
再看右图,都是通过使转使线条保持中锋,笔管向上向左呈逆势。
笔毫既有前进的力,又有后退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涩行。
按笔要有上挺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肉。
提笔要有下按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漂浮。
中锋有铺毫、裹锋之别。
铺毫是笔锋铺散开,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只是戛然而止,会出现折铁笔形。
这种笔法在隶书、魏碑中常用,有爽快感;裹锋是笔锋聚拢成锥状,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突然而止,会出现垂露笔形。
这种笔法是最古老的笔法,是常用笔法,有圆厚感。
单一笔画还有其它变化:见图笔画过长时,中部可增加波折,以求变化,但波折不可太多,折点之间距离不能相等。
如下图:一字。
顺逆能增加笔画的涩力,如之字的捺。
快慢能增强节奏感,慢则实,快则虚,有飞白。
如洲字,右竖不仅有快慢的节奏,而且还运用了铺毫,收笔出现折铁。
书法用笔的提按使转

书法用笔的提按使转一、提按在运笔过程中,提按是重要的技法手段。
清人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说明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
我们知道,在笔法技巧中,仅仅使用中锋、侧锋等手段是不够的,点画本身的活力,是在运笔过程中靠提按、徐疾、轻重的变化来体现的。
书写的过程,就是提按技法转换的过程。
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提与按快速地交递进行着,再加上轻重、徐疾的丰富变化,写出来的线条才具有律动感、生命力,富有神采及情调。
提与按是一对矛盾体,要想处理好并非易事。
有的人写字一味地按,有的人只善于提,善按者线条厚拙但少灵动,善提者线条轻灵或近于浮滑。
提与按这两种技巧比较而言,按易而提难。
那么,书写过程中,提按要注意什么呢?明代书家董其昌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法者,皆知之。
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
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
所谓落笔先提得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着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
笔机到则笔势动、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
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
恰到好处直当得意。
”董其昌所说“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即指提按。
提按,在转折处尤显得重要,不会提按,则偃笔僵卧纸上,没有节制,没有生杀,只会转死弯,则字了无生气,如僵尸卧床,朽木倒地。
所以,在行笔过程中,尤其在转折处,一定要注意“提按”二字。
写字时,起止笔处往往按笔,行笔中用提笔,所以起收笔处重,中间轻,线条容易出现“中怯(害怕)”现象。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之病。
”何时当按,何时当提,提按的频率、速度是随书写时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我们往往在发笔处将笔下按,使笔一开始便偃卧纸上,这是对提按之法缺少领悟之故。
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笔法叫使转,学会了它,一切就迎刃而解

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笔法叫使转,学会了它,一切就迎刃而解在学习书法时,笔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笔法是书法技法类的,学会了笔法,书法的技法问题也就解决了。
但笔法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使转,提起使转,有很多人可能会理解为草书中的使转,这个没有问题,古人也是这么说的。
但是为了帮助初学者在学习中的简易性,我们暂且将使转理解为所有书体都可应用,为什么会这样说?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书写时要不停进行毛笔的调锋,这些调锋过程也就相当于使转,也可以说使转就是调锋的过程。
书法之所以难,难就难在了技法上,技法中的笔法又是一个难点,而使转是难中之难,只要我们掌握了使转的应用后,所以笔法中的问题基本都会解决,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使转单独提出来的原因了。
好了,言归正传。
我们在书写时,笔锋要不停地进行调整,这个调整就是为了使毛笔的笔尖始终行走在点画的中间部位,如果出现偏差时,就要及时进行调整,这个过程就叫调锋。
为什么要调锋?或是为什么要使笔尖始终行走在笔画的中间部位?原因就是为了使点画质量更高,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写楷书的一个横画,当逆锋起笔后,笔锋会向右下顿去,紧接着还要向右上开始行笔,这时如果不调锋,不使转笔锋,笔尖将会出现偏锋,使转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使笔尖达到中间部位,这个原则一定要牢记于心。
使转时用腕力带动笔杆,再由笔杆带动笔头,笔头再传递给笔尖,连贯起来,就是使笔锋完成了使转的过程,很多初学者在刚开始时,对这个方法使用得比较机械,这没有关系,只要多练习一些时间,后面就会逐步熟练起来,最后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虽然这里举的是楷书横画的写法,其它的点画书写起来都是一样的,楷书如此,其它书体也都一样,只要掌握了基本书写的方法以后,隶书、篆书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复杂性。
如果今后喜欢草书书写,使转的概念就会真正用到,到时应用起来就会更加方便自如了。
在书法里,“使”和“转”说的是什么?

在书法里,“使”和“转”说的是什么?
谢邀。
“使”和“转”是有出处的,最有名的是孙过庭《书谱》的书法教学理念:执使转用。
古人写文章用字精炼,所以这“执使转用”是讲的书法中的四个要点,而且文中也有解释: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纵横:横竖牵掣:牵连、连接)
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钩:半圆环:圆盘纡:打圈、萦绕、连续的转)
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由此可见
“使”是讲直线,特别是连续的横竖变换
“转”是讲曲线,即弧线与弧线的连续
说在最后,“使”“转”都是传统书法在书写一些笔画时的核心理念。
基于这些理念,我们可以去寻找好的学习方法、好的老师,认真学习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相信会达到我们心中的远方的。
加油!。
书法中的使转,为什么要使转?怎样的使转?

书法中的使转,为什么要使转?怎样的使转?在书写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转?怎样的使转?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所谓使转,简单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
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书体基本架构支撑。
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节点,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骨力遒劲,入妙通灵。
草书呈现骨节点浓缩了草书的形质之美,是草书的点睛之处,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使转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书法的立体感,笔锋在运动时始终保持主锋(中锋)在笔划的中心,副毫在笔画的四周。
这就叫中锋行笔,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
因此写出来的笔划重心即在中间,呈现立体感。
怎样使转用笔?任何字体,每一个笔画。
都分为下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
用笔的基本要求,尽量使中锋垂直于纸面,不使笔毛散乱。
在使转过程中的提按就是为了让毛笔恢复原状,始终保持中锋。
行书的使转运笔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楷书的比较明显,行书因为书写速度比较快,使转比较模糊,不那么突出,所以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在书写过程中有提按使转,提,就是让笔离开纸面,让笔恢复原状,按,就是铺毫行笔,在转折处,提笔以锋尖抵纸,中锋恢复垂直的圆锥状,再向任何一面出锋都可以保持中锋。
在学习练习中,要仔细体会用笔的技巧,正确的提按使转,使笔画既灵动又有力。
这需要我们下苦工,用心体会,才熟能生巧!怎样的使转?1、变锋法通过毛笔与纸张接触角度的变化,营造出中锋和侧锋的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使转,营造出饱满又富于变化的转折线条。
基本操作方法是:侧锋引入——中锋行笔——侧锋转折——中锋收笔。
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书写人的习惯灵活变化。
解读:执使转用

解读:执使转用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
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就今草而言,草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化繁为简点画相连
删繁就简比带连,是草书的主要特点之一。
草书行笔快捷,主要在于简化和连笔。
简化,有点画简化、部首简化和整体简化。
连笔,是几个笔画连接在一起,不再独立起止用笔,有一笔相连、两笔相连以及多笔相连。
通过简化和连笔,原来十几笔完成的字,草书两三笔甚至一两笔就完成了。
使转交替多角多环
草书多了连笔,将楷书的横、直不便之处去掉,于是便把八种基本笔画纳入连笔的圆转之中,用使转交替、翻绞并用的连笔书写,给草书带来了多角多环的特点,字中出现不规则的变化丰富的角、环形状。
借代异变合并通用
行书已有了以点代画的特点,耳草属不仅以点代画,更以点画和符号来代替字的偏旁部首或某个结构部分。
并采用大量的合并,使点画多用、偏旁多用、一字多用。
此外草书还有改变笔顺、移位等特殊写法。
(丁广伟书法)。
使转书法笔法教程

使转书法笔法教程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使转书法则是书法中的一种常见笔法。
使转书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尖在纸面上转动,使笔画变化多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使转书法的笔法教程。
要掌握好笔的握法。
使转书法需要用到的是硬笔,笔的握法要稳定,不要过紧或过松。
握笔时,要将笔尖与纸面垂直,笔杆与手指成45度角,手指要轻松自然,不要用力过度。
要掌握好笔画的起笔和收笔。
起笔时,要先将笔尖轻轻点在纸面上,然后向上提起,形成一定的弧度,再向下压下,形成笔画。
收笔时,要将笔尖轻轻提起,使笔画自然结束,不要用力过度。
接着,要掌握好笔画的转折。
在书写过程中,笔画会出现转折,这时要将笔尖轻轻转动,使笔画变化多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转折时,要注意笔画的连贯性,不要出现断笔或断续的情况。
要掌握好笔画的厚薄变化。
使转书法的笔画厚薄变化很大,要根据需要掌握好笔画的厚薄变化,使笔画更加生动有趣。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笔画的均匀性,不要出现过于厚重或过于轻薄的情况。
使转书法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书法笔法,需要掌握好笔的握法、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笔画的转折以及笔画的厚薄变化等技巧。
只有不断
练习,才能掌握好这种笔法,写出更加优美的书法作品。
毛笔书法专用术语

单钩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书法术语。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
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
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
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
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
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
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
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书法术语。
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参见“运笔。
运笔书法术语。
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
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草书使转基本要领

草书使转基本要领
草书是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用粗糙、潦草的笔画勾勒出字形。
草书的运笔方式相对于其他书法风格更加自由,但是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要领。
下面是草书使转基本要领:
1. 运笔要快:草书的特点是以快捷、流畅的笔画为主,所以在练习草书时要注意运笔要快,不要拖泥带水,以免失去草书的特色。
2. 线条要深:草书的笔画一般比较粗糙,所以线条要深,可以通过加大笔压来达到深度。
3. 笔画要连贯:草书是以连笔为主的书法,所以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要连贯,不要断开。
4. 字形要有规律:即使是草书,也要注意字形的规律性。
字体不要太乱,要有一定的美感。
5. 着眼于整体效果:草书的美在于整体效果,而不是每个笔画的漂亮程度。
所以在书写时要注重整体效果,通过练习来提高整体效果的美感。
练习草书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好草书的基本要领,创造出更加美丽的草书作品。
- 1 -。
孙过庭的秘诀:什么是使转?

孙过庭的秘诀:什么是使转?第四十七集|什么是使转孙过庭的伟大贡献|筆記|1.孙过庭系统书法在唐代非常重要,关系到一个人的仁途,不但科举中有《明书》一科,铨选“楷法遒美”也是标准之一。
所以唐代书法教学也非常普遍,有官方的,有私人的。
但究竟怎样教学,大多数都没有留下记录。
有一个人写下了他的教学法,这就是孙过庭。
孙过庭对他的教学法很自信,他说:“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
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有爱好书法的人来我这里学习,孙过庭给他们讲授书法纲要,效果很好。
他们马上就了然于胸,心手相应。
那这个纲要是什么呢?孙过庭说他不保密:“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袪未悟。
”原来就是四个字:执、使、转、用。
“袪”即去除,知道这四个字就可以去除你不懂的疑问。
2.四个字的解释这四个字孙过庭是有解释的。
第一个字“执”,他这样解释:“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
”“执”就是执笔,“深浅长短”我在14课中已经解释过。
这里就不重复了。
第二个字是“使”:“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掣”以前音chì,“牵掣”就是牵连、牵拉。
“纵横”就是竖笔和横笔。
“纵横牵掣”就是竖笔和横笔牵连。
举例来说,如果两次重复,从横笔开始,就是“横竖横竖”,如果竖笔开始,就是“竖横竖横”。
重复几次没有关系,都称之为“使”。
至于“使”的意思,《说文解字》说:“使,令也。
”段玉裁注:“令者,发号也。
”《释诂》“使,从也”,其引申之义也。
发命令是主动使人,接受命令为被动跟从出使。
如《诗经·小雅·雨无正》:“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我说“不跟从”,就会得罪于天子。
所以孙过庭说“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这意思很明白。
就是一笔跟从一笔,后面跟着前面。
使转在草书中最为明显,拿王羲之《都下贴》为例,你看这个“三”字,就是“横竖横竖横”,从头到尾,我们称之为一个使。
如果是真书的“三”字,它也是一个“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转
使转是运笔动作,不同的动作形成不同的外观。
“使”,是运笔方向的突然改变,由纵变横或由横变纵,总之是角度的突变,形成方的形态,这样的动作一般叫做“折”或“翻”。
“转”,是运笔方向的渐变,多是圆的形态。
一、单一笔画的使转变化
左边的横起笔由纵逐渐变横,由侧锋逐渐变为中锋,这个方向是逐渐变化的,所以叫“转”。
至快收笔处,方向由横突然变纵,只能通过提笔把笔翻到另一面着纸,由中锋变为侧锋,然后收笔,提笔的地方呈现方的形态。
这个方向是突变的,所以叫“使”。
再看右边的横,至快收笔处,没有提笔突然改变方向,而是逐渐向下改变方向,呈现圆的形态,这是“转”。
那么,笔画的书写为什么要运用“使转”的技法呢?一是为了笔画中部保持中锋,使线条有圆厚、立体的美感和力度,二是为了线条之间刚柔相济,三是为了笔法的丰富,提高线条质量。
如果不用使转,线条就会单调疲软,请看下图
图例左边是错误的。
1横软,笔管右倾,笔毫向拖布一样顺托过去,只有下按的力量;2横薄,纯侧锋,其它毛病同1横;3横肉,按笔只按不提,提笔只提不按,纯侧锋,提则漂浮,按则墨猪。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运用使转。
再看右图,都是通过使转使线条保持中锋,笔管向上向左呈逆势。
笔毫既有前进的力,又有后退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涩行。
按笔要有上挺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肉。
提笔要有下按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不漂浮。
中锋有铺毫、裹锋之别。
铺毫是笔锋铺散开,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只是戛然而止,会出现折铁笔形。
这种笔法在隶书、魏碑中常用,有爽快感;裹锋是笔锋聚拢成锥状,收笔时如果不做任何动作,突然而止,会出现垂露笔形。
这种笔法是最古老的笔法,是常用笔法,有圆厚感。
单一笔画还有其它变化:见图
笔画过长时,中部可增加波折,以求变化,但波折不可太多,折点之间距离不能相等。
如下图:一字。
顺逆能增加笔画的涩力,如之字的捺。
快慢能增强节奏感,慢则实,快则虚,有飞白。
如洲字,右竖不仅有快慢的节奏,而且还运用了铺毫,收笔出现折铁。
有些短线条还可纯用侧锋,如搏字上边的两个横。
虚断指线条的中部笔断意连,如尘的首横,帆的左竖。
二、复合笔画的使转变化。
先看“使”(角度突变的转折)的变化图示:
横折是由横和竖组成的复合笔画,是一笔写成的,因而它是线条的中部。
叠是横的收笔与竖的起笔重叠在一起,有侧锋、中锋之别。
如下图“中”字的折是侧锋,“同”字的折是中锋。
“离”是横的收笔与竖的起笔不重叠,而是分离,但是一笔连写,魏碑常用此法。
如“因”字。
“突”是指折的地方突出某一笔画,另一笔画从它里边走,如“关”字的门突出横,竖从横里走,“闻”字的门突出竖,横从竖里走。
“侧”是转折处用侧锋,不叠不离,而是连接,不提笔,直接转成,内圆外方,魏碑、隶书常用,如“明”和“字”。
“拧”如撇折,折处不用提笔,笔锋向相反方向走时,笔尖自然拧转成方折,如“竟”的口、“楼”右旁米的折法。
这是行草常用折法。
虚断是折处逐渐提笔断开,笔断意连,如风字。
实断是突然提笔断开,如国字。
提是逐渐提笔连到折处,如郡字上边的折。
折中有转是折后又向里转笔,如虹的虫字旁口的折处。
再看“转”(角度渐变的转折)的变化图示:
提转是转折处提笔变细,如震字。
按转是转折处按笔变粗,如搏字。
匀转是转折处不提不按,如提字。
虚断的如霁字。
实断的如荡字。
转中有折的如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