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佛教的介绍
佛教的介绍佛教是一种以释迦牟尼为始祖的教派,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不仅扩大了思想理论领域,还推动了文化和社会进步,在东方和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三宝”,即佛、法、僧。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已经形成了严格的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诞生了。
他是印度一个王子,后来舍弃了一切财富和贵族地位,并离开家乡去寻找解决人生疑问的真理。
他经过长期的反思和禅修,最终获得了“菩提”(enlightenment),也就是“成佛”的境界,成为“佛陀”(Buddha)。
佛陀于公元前5世纪开始在印度传道,生平所传授的教导后来被记载下来,成为“佛经”。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类生活中消除痛苦和不愉快。
佛法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心平和,以及解脱渴求和欲望的束缚。
这并不意味着佛教不关注社区和公共事务,相反,佛教强调了慈悲、爱心和关怀他人的重要性,提倡人类关心自然环境和推动社会公平。
佛教同时也是一种宗教考察和关注各种社会问题的中介。
自佛教的起始时期以来,佛教徒一直为穷人和受压迫者的权利斗争,曾在千年的历史中建立了一个非常和平和独特的文明。
在佛教的历史中,他们对医学、科学、绘画、雕刻、建筑和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
佛教文化已经与亚洲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融为一体。
除了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受到广泛的接受和发展,佛教也在北美、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传播开来。
佛教之所以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欣赏,是因为它不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宗教,而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哲学体系,允许个人和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去理解和接受。
《离幸福很近》第12课-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误解
误解五:需要别人供养、不劳而获、没有为社会付出,反而需要居士供养,成为社会的寄 生虫;
如果说出家人不劳而获却是错了,只能说是社会的分工不同,布施有财法二施。 在家人财施,出家人法施。就象社会分工一样,有人耕作,有人写作,您能说写 作的人只是付出脑力,没有付出体力,他是不劳而获的蛀虫吗?或许您会说,他 有付出脑力,也是工作的一种啊。出家人努力修行,以法语甘露教化众生、引领 众生走出内心的种种痛苦,这也是工作的一种,您能否认吗?
误解
误解一:佛教认为来世存在、业因果存在在世人看来全是迷信,信鬼神信看不见摸不着的 因果报应,觉得佛教徒都被因果报应诅咒了,不学佛可以逍遥于法外,学了处处 束缚;上师为了遣除众生的疑惑,开示了佛法的生命科学观,来世生命及往生净 土。
误解二:佛法与科学相违背,信奉科学是真理的人来看,佛法就是迷信,其实不然,佛教 与经济学、伦理学、环保、布施、物理学、心理学等的对话,在上师的开示里面,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佛法的生命科学观也能处处看到这点。从世俗显现的 角度来看,科学和佛教不可能有重大冲突,相反有许多相合之处;另一方面,在 实相领域中,科学和佛教不可能完全一致,证悟圣者以智慧见到的究竟真理是科 学永远不能到达的彼岸。
又想:假如我出了家之后,到各地去参方,在路上遇见了我的孩子正在讨饭,这时我管他不管呢?唉! 天下讨饭的孩子太多了,许别人的孩子讨饭,就不许我的孩子讨饭吗?这件事也不足深虑!
可是,我的女人,在我不言语一声去了之后,她领着五个孩子,生活上一定很为难。如果她要嫁给别人, 这不是于我很难看吗?以后我听说;或者在一个村里遇见她,将作如何感想?唉!又一寻思,天下的女 人改嫁的太多了,这是我出家,如果我早已死去,谁能保险她不改嫁呢?况且许别人的女人改嫁,就不 许我的女人改嫁吗?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谁的女人?来生又要变成谁的女人呢?这事也不足挂在 心上。如果真的为了妻子的事情,而连累了自己的一生;其实何止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永远沉沦下 去了!这样,不但不能度脱妻子,同时也无法度脱自己。如果我现在能够毅然决然的出了家,潜心佛典, 得到真实的修行,将来遇见她们,也劝他们念佛修行,了生脱死,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佛教简介
佛教简介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
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交融,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如建筑、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佛教中国化后思想,为后世文化的创新长生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在诗歌方面,六朝隋唐以后,中国的诗歌深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诗歌多偏向于自然流畅,与口语接近,这种语言文字风格正是有佛教所提倡的审美理想与生活情趣相吻合。
佛教在中唐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依靠“自力”的救赎方式,所谓“平常心”一语中,也包含了它的心寄空冥的宇宙哲理、冲远平淡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朴素的语言取向。
佛教对中国诗词及对作家本人,都有深刻地影响。
例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王维政治态度的影响。
又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凝神结思,物我两忘。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着此明月”。
这些诗无不富有禅意的审美趣味,它与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溶为一体。
在建筑方面,我认为佛教的传入只是佛学的传入并没有给中国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
唯一传入的当时印度佛家特色的是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寺院、石窟、经幢、石灯等都是具有佛家建筑特色,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土木建筑的本土风格以及道教的建筑模式综合而成的形式,广为流传。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佛教思想历史悠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佛教思想是深邃而宽广的,具有启迪人心、提升人性的积极作用。
它强调亲善、慈悲和智慧,并以解脱苦难为最高追求。
在世俗社会中,佛教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使得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度化众生。
佛陀根据自己的悟道经验,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修行和发展自我来摆脱世间的痛苦。
佛教注重个人修行,通过打破贪欲、嗔恨和愚痴的束缚,使人们内心平静,达到心灵的解放。
佛陀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从而彻底超越生死的轮回。
佛教思想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
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从揭示人生苦难的本质,到指出苦难的根源和原因,再到提供超越苦难的方法和道路,佛教给予了人们面对现实生活困境的宝贵指引。
八正道则是指导人们在生活中修行的具体方法和道德准则,如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业等。
这些教义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导方针,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困境。
佛教思想还强调智慧和慈悲。
智慧是佛陀所强调的重要品质,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人们才能认识到世间所谓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真实本性。
佛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悟和自由思考,提倡人们遵循自己的内心声音,而不是机械地遵循传统和权威。
同时,佛教思想还强调慈悲和宽容,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善意和同情心,并以慈悲为出发点对待一切众生。
佛教思想对于塑造个人品质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佛教强调个体的内禀价值和自由意志,引导人们以宽容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价值观不仅能够帮助个人修行成佛,还能在社会中培养出包容和宽容的氛围,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与发展。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佛教思想给予了人们希望和指导,提醒人们要慢下脚步,审视内心,关注内在的幸福和平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注重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人们更多地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学习本文的主旨:一、学习这节课,改变了你哪些错误的想法?你以前是怎样认为的?假如你身边也有人和你过去一样,你打算怎么帮助他?二、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必要性?前言:1、依止上师是为了闻思修法。
2、利用网络闻思修。
一、怎么样做一个居士?1、家庭责任。
P206一、二、三段:不要与他们同流合污,多体谅他们的情绪。
2、工作责任。
P206四、五、六段:对同事以慈悲心。
3、修行责任。
P207一、二、三段。
修行也要善始善终,要有面对的能力、准备、方法。
具足各种善巧方便。
讨论:家庭、工作、修行该怎样结合,是以出离心或是菩提心来对待。
二、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1、学习佛法。
2、修行佛法。
3、传播佛法。
P208三段:~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就是教法与证法。
教法是学习经律论三藏,证法就是修持戒定慧三学。
对此各个寺院都应具足,不能将佛法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
P208四段:就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
讨论:居士们到寺院做什么?是烧香拜佛或是闻思修法?三、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1、人格贤善,p210四段:上师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讲具足人格,心很善良,人很正直,这样才不会做很多坏事。
从出家人讲,则戒律清净、品行稳重。
2、具足智慧,p210五段、p211第一、二、三段:有智慧做很多事不容易搞错、有智慧别人会服从,对弘扬佛法有利。
3、利他心重。
P211四段:大乘佛法就要大慈大、普利群生悲。
四、佛教徒应当具备哪些素质?1、信心~p212二、三段:如果没有信心,诚如佛经中所说,就像种子被火烧焦而不能发芽一样,善法的功德苗芽是不会产生的。
信心是入门的津梁。
2、悲心~p213一、二段:大乘佛弟子对众生必须要有悲心和菩提心。
3、智慧~p213三、四、五段:对密法的法本不在乎,跨越法本,跨越僧衣,<入菩萨行论>、<前行>中讲过,至少要恭敬三宝的所依,应当把法本当成佛一样。
凡是出家人的三衣,哪怕一个碎片,都要恭敬顶戴。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他生于公元前563年,死于公元前483年。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传承,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一个小王国,位于今天的尼泊尔边境界区。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中,他在年轻时对人类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为了寻求真理,他离开了家庭和奢华的生活,成为了一位苦行僧。
经过多年的苦行和冥想,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觉悟,成为了佛陀,意为“觉者”或者“觉醒者”。
佛陀的教导被称为“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描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和解脱的路径。
八正道则是指导人们实现解脱的道路,包括正确的理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佛教最早的传承形式是口传,佛陀的教导通过僧团的传承得以保留和传播。
佛陀的弟子们组成为了僧团,他们遵循戒律和修行,传授佛法并提供精神指导。
僧团的存在使佛教得以在印度和周边地区迅速传播。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繁荣和衰落的阶段。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蓬勃发展,成为主要的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哲学学派之间的竞争加剧,加之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佛教逐渐衰落。
尽管在印度佛教衰落,但佛教在其他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经过翻译和传播,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学派,包括天台宗、禅宗和净土宗等。
佛教的传播还延伸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其他亚洲地区。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为了不同的教派和流派,每一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例如,禅宗注重冥想和直接体验,净土宗注重念佛和信仰阿弥陀佛。
不同的教派和流派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无我、无常和因果报应。
从社会学的视角认识中国佛教
文化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认识中国佛教王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00)摘 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宗教几乎一直伴随着人类。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理性精神的觉醒,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作用有所局限,宗教现象也有所被忽视。
但宗教作为一种现象一直能存在至今,说明宗教中有些永恒的东西会比其“外壳”存续的更为长久。
现代人对待宗教不能盲目的信仰,也不能无端的排斥,我们应该客观的理解和认识宗教这一社会现象。
本文从涂尔干这位社会学家对宗教的研究出发,作为一个全新的切入视角,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
关键词:涂尔干;集体意识;佛教;金刚经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就起历史发展、思想内容说,有大乘、小乘之分。
大乘佛教自传入中土后,先依傍魏晋玄学,后融汇儒家的人性、心性学说而蔚为大宗,成为与儒道二家鼎足而三、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一股重要社会思潮[1]。
同时,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中国佛教历史悠久,名相繁复,义理艰深,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也不能掌握全部佛教理论。
本文不从佛教文化内部作讨论,而是选择另一文化视角——西方社会学角度来讨论宗教起源与功能,及其现世意义。
中国佛教理论恢弘庞大,西方的社会学理论也是百家争鸣,我们难以全部概括加以讨论,这样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只能选择具体理论或经典作为切入点,以点带线,才能找到两者的交叉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这里的分析工具或者分析视角我们选择西方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理论,来讨论佛教经典。
一、《金刚经》中表达的佛教思想对于大乘佛教,通常人们因其思想内容的差异把它分为空、有二宗。
关于空、有二宗在这里用神秀和慧能的揭语体现,即“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空宗的代表性经典是“般若经”,这里用具有代表性的《金刚经》分析。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导言:佛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源于古印度,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
佛教信仰的核心是追求解脱和觉悟。
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一些重要名词术语和常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佛教名词术语以及与之相关的常识。
一、佛陀佛陀是指佛教的创始人,也称为释迦牟尼。
他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生活并传授了佛法。
佛陀意为“觉者”或“觉醒者”,他通过禅定和从头到尾的修行实现了内心的觉醒,并找到了超越生死轮回的道路。
二、菩提树菩提树是佛陀达到觉醒的地方。
佛陀在印度的波陀伽城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禅坐并觉醒。
这个地方被称为菩提伽耶,现在是佛教朝圣地之一。
三、佛陀的四圣谛佛陀的四圣谛是佛陀教导的基本教义。
它们是:1. 苦谛: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意是普遍存在的。
2. 集谛: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和执着。
3. 灭谛:通过摧毁欲望和执着,可以消除痛苦。
4. 道谛:通过遵循八正道,可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四、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定义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实现觉悟。
八正道包括:1. 正视:正确的理解和思考。
2. 正志:满怀善良和正向的意愿。
3. 正语:说真话,避免谎言、恶语和闲言。
4. 正业:以正确的行动谋求生计,避免伤害他人。
5. 正命:生活中不损害生命,尽量保护生命。
6. 正精进:努力学习和修行。
7. 正念:保持对当前经验的觉知和集中注意力。
8. 正定:培养冥想和内心平静。
五、佛像佛像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佛像是佛陀的形象,用于代表佛陀和佛法。
佛像常见的形式包括坐像、卧像和立像。
人们通过礼拜和冥想来表达对佛教的敬意和虔诚。
六、佛经佛经是佛教的重要文献,记录了佛陀的教导和智慧。
佛经分为三藏,即戒律、经典和论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经》,它包含了佛派教义的核心内容。
七、旋转经轮旋转经轮是佛教中的一种传统仪式。
它是一个装有佛经文本的圆筒,人们通过旋转经轮以示虔诚和祷告。
旋转经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持咒和诵经来获取利益和福报。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
以下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有一位王子,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他在出生时被预言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伟大的精神导师。
然而,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强大的君主,因此为了不让他接触到世间的苦难,他被关在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
然而,当释迦牟尼年满29岁时,他偷偷离开了宫殿,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他希望通过观察世间的苦难和人类的痛苦来寻找解脱之道。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游历了整个印度,并学习了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最终,他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苦难,而道谛指的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核心教义还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人们的生命不止一次,而是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不断重生。
轮回的目的是通过修行实现解脱,摆脱轮回的苦难。
此外,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即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恶果。
三、佛教的发展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直到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才开始迅速发展。
佛陀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教导,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寺庙和修道院。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印度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印度的一些王朝统治下,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保护,但在其他王朝统治下,佛教遭受了迫害和压制。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得到了许多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一、佛教的教义佛教源自印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教义以四大名著为主要依据。
其中《大乘经》系列和《《小乘经》系列是佛教的重要教典,包括《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
《大乘经》系列强调菩萨道,主张“般若理论”和“慈悲大愿”,提倡“度一切众生”而为最高的境界。
《小乘经》系列强调解脱苦难,主张根本性的涅槃。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解脱生死,实现涅槃。
佛教教义强调以“四圣谛”为核心,包括苦、集、灭、道四个基本教理。
其中,苦指人生的痛苦和无常,集指痛苦的根源,灭指根除痛苦的方法,道则是消除痛苦的途径。
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其核心教义之一,佛教认为,只有放下贪欲、瞋恨和愚痴,才能得到解脱,实现涅槃。
佛教的戒律也是其重要教义之一,佛教律宗高度重视戒律的执行,并提倡出家僧侣。
佛教的律宗主张五戒八戒十戒,强调清净心性、修行道德。
佛陀更向众生引进了戒、定、慧等修行的方法,从而使佛教成为一种真正的修行宗教。
二、佛教文明的特点佛教文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道德修行佛教文明主张修身养性,尤其重视慈悲、善良和舍己为人等道德。
佛教律宗对于戒律的重视更是彰显了佛教文明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2.积极融合佛教文明对于各地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非常积极,佛教文明早期的传播就充分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佛教文明。
佛教的传播还促进了佛教文明的丰富多样性,使佛教文明形成了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
3.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文明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主张“度一切众生”,呼吁人们要广植善德,助人利物,慈悲为怀。
4.注重艺术创作佛教文明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佛教的壁画、佛像、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为佛教文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5.关注社会福祉佛教文明关注社会福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注重为当地社会带来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佛教也主张与社会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三作文】致弘一法师
【高三作文】致弘一法师尊敬的弘一法师:您好!在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社会中,您这位一直默默无闻,平凡得像普通人一样的法师,却以坚定的信仰、深邃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慈悲之心深入人心,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佛教文化,这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长期以来,您一直坚持“皈依三宝、修持三学、奉持三戒、行持三十七道”、恪守佛陀所教导的真正修行方法、弘扬佛教慈悲精神、慷慨解囊助人、发扬善举,给予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慰藉和物质上的帮助。
您在社会各界都极具权威和威望。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界,您的名字更是闻名于色。
您在普及与传承佛教方面做了许多无私的努力,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您在教育前辈和后辈方面的毫无保留的奉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至诚至爱的弘法者,一个充满慈悲、智慧和勇气的道德楷模。
您为人处事低调谦逊,不张扬自己,总是默默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自我超越,让您在广大信众心目中的地位显得更为崇高。
您身负重任,茫茫福海中,期许着我们能在生活与工作中平和善待人,如您一般,为人悉心、为世界无畏。
由于您的言行,我个人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佛教文化及其精髓所在,它造就了我的人性,给了我宁静,带给了我希望,让我重新审视、认识了生命,让我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保持一颗平和、宽容、厚爱的心灵,时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断追求自我提升。
在这样一个多风险多挑战的时代,我想用一首诗来表达我对你的激情,感叹您在佛教弘扬方面的杰出成就:唯有慈悲智者,始终传正确言论,唯有慈悲智者,真实弘扬正信之声,唯有慈悲智者,处处走在正道之上,唯有慈悲智者,天道人心皆得阳光。
在我心中,您就是一位慈悲智者,您的精神和信条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
感谢您对佛教文化的执著和对社会的无微不至的关注,您的成就将永远激励和鼓舞我们前进。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此致敬礼!作者:一个佛教爱好者。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且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迅速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本文将探讨佛教的起源、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的传播、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1.2 佛教的基本教义1.3 佛教的教派分支二、佛教的核心教义2.1 四圣谛2.2 八正道2.3 无我观念三、佛教的传播3.1 佛教在印度的传播3.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3.3 佛教在其他亚洲国家的传播四、佛教的发展4.1 佛教的艺术发展4.2 佛教的文学发展4.3 佛教的哲学发展五、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5.1 佛教的精神实践对个人的影响5.2 佛教的教义对社会的影响5.3 佛教的和谐理念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正文内容: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尼泊尔的一个王子家庭出生,并在30岁时抛却了王位,成为一位苦行僧。
佛陀通过冥想和思量,获得了对人类苦难的洞察力,提出了解脱苦难的方法。
1.2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圣谛指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而八正道则是实现解脱的路径。
1.3 佛教的教派分支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化出多个教派,其中最主要的有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注重个人的解脱和修行,而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2.1 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它们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老病死、痛苦和无常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集谛指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和无明;灭谛指出通过消除欲望和无明可以解脱苦难;道谛指出通过八正道可以实现解脱。
2.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实现解脱的路径,它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正见是对真理的理解和认知,正思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正语是诚实和善良的言语,正业是正确的行为和职业,正命是遵守道德规范,正精进是努力修行,正念是保持正觉和觉知,正定是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生。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地,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宗教压迫。
释迦牟尼佛(又称为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对人类苦难的观察和思考使他离开了封建社会,开始寻找解脱之道。
佛陀于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它们解释了人类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理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精进、念和禅定。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内观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逐渐发展壮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出现了分歧和争议,导致了不同的佛教教派的形成。
其中最重要的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派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派是佛教最早的教派之一,坚持传统的佛教教义和修行方式。
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及化的觉悟和菩萨道的修行,认为每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
大乘佛教在印度外传到中国、日本、韩国等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得到了各个国家和文化的接纳和传承。
在中国,佛教在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传入,随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日本,佛教在6世纪传入,对日本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韩国、越南、泰国等地,佛教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发展还涉及到佛教艺术和建筑。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它们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美学的精髓。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壁画、石刻和佛经装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
总的来说,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
它不仅影响了印度,还对亚洲各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对佛教徒的几点忠告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佛教方面的简单知识。
一般来讲,世间人在实践、创业之前,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对前途有一种指导。
同样,我们佛教徒在实修佛法、利益众生之前,也需要学习相关的道理,以遣除自己的谬误和疑惑。
今天因为场地关系,听这节课的,除了在场的诸位居士以外,还有许多出家人在家里用收音机听,同时,外面也有不少人在网络上看同步直播1。
如今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科技为弘法提供了种种便利,网络、光盘、电子书等应运而生,这些我们一定要利用起来,如此才能饶益更多的众生。
你们很多人,来学院开一次法会就回去了,之后各忙各的家庭、工作,融入茫茫红尘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此时你若想继续学佛,去找一个理1上师所传讲的佛法,一般在智悲佛网()的“法音频道”与“智悲讲堂”同步直播。
想的寺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即使找到了,因为学佛需要长期依止上师,有时候也不一定能满自己的愿。
当然,依止上师,是学习上师所讲的法,并不是他的身体特别庄严,你要一直盯着看;或是他的声音美妙动听,你就天天沉醉其中,连他打哈欠都不放过。
作为上师,多多少少有一些佛法的智慧和境界,这些你没有得到的话,跟上师再亲近也受益不大。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如今在家人这么多,上师却非常少,每一个人要跟着一个上师的话,无疑也不太现实。
所以,现在不少大德依靠网络、光盘等途径,传讲佛法的道理,若能依此学习,照样也是在“依止”上师。
我就看到很多人,虽然不在上师身边,但学得比天天跟着上师的人还要好。
而有些人天天围着上师转,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内心没有丝毫改变。
所以,我希望,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佛教徒,最好能通过网络来学习佛法,这也是最适合你们的方式。
我认识一位老居士,大概七八十岁了,整天都“泡”在网上。
我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在听课啊!我要好好学佛,所以让孙女给我弄好了,每天直接上就可以。
”这种方法非常不错,也很有必要。
毕竟一个老年人去藏地或寺院求法,暂时来讲不太可能,但是依靠网络来学习,则完全可以得到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初三的学习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关于佛教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学习的佛教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佛教的起源和创始人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也被称为佛陀。
佛陀出生在尼泊尔现境内的兰菲尓地区,他的成佛经历是一个寻求解脱的过程,最终他在菩提树下达到了觉悟,并传授了佛法。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1. 四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分别是生老病死、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终结和通向终止痛苦的道路。
四谛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类存在的认知和对于解脱的追求。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在《大论》中提出的修行方法。
它包括了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计、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集念。
通过八正道的修行,人们可以走向解脱和成就涅槃。
三、佛教的佛教经典佛教经典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于学习和研究佛教知识。
以下是一些初三学习的佛教经典:1. 罗马尼林是初四课程中介绍的一部佛教经典,其中记载了佛陀的教诲和经验。
2. 《心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3.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最长的一部,内容涵盖了诸多佛教教理和修行方法。
四、佛教的流派和寺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了多个流派和教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以下是初三学习的一些佛教流派和寺庙:1. 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上座部派。
2. 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禅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等。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其中一些寺庙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例如中国的少林寺和泰国的大皇宫。
五、佛教的影响和现代价值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了解
佛家思想了解一、佛教的起源和发展•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佛教的起源地:古印度•佛教的传播:印度→中亚→中国→东亚其他国家•佛教的主要教派:大乘、小乘、密宗等二、佛教的核心教义•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因果报应:善恶行为与苦乐果报的关系•轮回:生命死后重新投生的过程•涅槃:超脱轮回,达到解脱的境界三、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戒:五戒+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菩萨戒:发心利益众生,追求圆满的觉悟四、佛教的主要经典•佛教的三藏:经、律、论•佛教的主要经典:《金刚经》、《心经》、《净土三部经》、《法华经》等•佛教的经典解释:各宗派的注解和解释五、佛教的修行方法•禅修:静坐冥想,观察自己的身心变化•念佛:持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持戒:遵守戒律,培养道德品质•学习佛法:研究佛教经典,了解佛法义理六、佛教的哲学思想•中道:避免极端,寻求平衡•空性:一切事物无自性,无常、无我•缘起:一切事物相互依存,因缘和合•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七、佛教的美学思想•佛国的美好:佛教描绘的理想世界•佛法的艺术表现:佛教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思想•佛教对人性的关怀:关注众生痛苦,寻求解脱之道八、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佛教传入中国:汉朝时期•佛教的繁荣: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教的本土化: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佛教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九、佛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佛教的道德观念:培养慈悲、宽容、诚实等品质•佛教的心理调适:面对压力和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佛教的生活态度:珍惜当下,过有意义的生活•佛教的社交伦理:尊重他人,和谐相处十、佛教的未来发展•佛教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的传播:国际佛教交流与合作•佛教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网络佛教、数字佛教等•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使命: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人类福祉等以上是对佛家思想的一个简要归纳,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宗教知识:佛教的认识
⼀个民族,⼀个国家。
他们的发展是来⾃很多⽅⾯的。
包括政治,经济,⽂化,交通,餐饮等等很多,但是还有⼀个离不开的那就是宗教。
宗教是⼀种社会⾏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乐)等等⽅⾯的内容。
⼀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时代⼈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的影响。
宗教是⼀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化风俗的教化,是⼀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然⼒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以灵魂并延续⾄死后的信仰体系。
对宗教进⾏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宗教可以⼤致分为⾃发宗教和⼈为宗教两⼤类。
⾃发宗教是⾮常原始的宗教,⼀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
⽽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为宗教。
前⼏天我看到了⼀条信息,说世界上截⽌2001年有⼤概62亿⼈⼝其中有宗教信仰的⼤概有5/6之多。
基督教有教徒26亿之多,佛教教徒也有3亿只多。
佛学在中国传播了⼤概两千多年了,那么为什么可以传播两千年之久呢?那⾃然就有那⾃⼰的道理了。
关于佛教的创⽴,很多佛经和传奇故事是这样记载的。
说在公元前6世纪佛驼创⽴了佛教。
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
教徒也称他为佛陀,佛祖,中国信徒因为受了神话故事西游记的影响变称他为如来。
在民间,关中那⼀带被成为佛爷。
或者把每个神仙都称为爷。
佛祖也叫世尊,关于佛的称呼在佛经上多不胜数。
佛祖是古印度⼀个⼩国的太⼦,其⽗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佛祖⼀出⽣就有很多⼈照顾他。
佛祖出⽣时有很多奇异的景象,据说七步⽣莲。
两龙为其沐浴。
⽽起母亲,在⽣佛祖后的七⽇⾥变死了,关于摩耶夫⼈的死说法很多。
⼀:佛祖克死了母亲。
⼆:摩耶夫⼈因为⽣了佛祖有功,去仙界享福去了。
所以死了。
三:因为⽣了佛祖⾝体承受不了,故*了。
根据现在⼈们的考察和研究摩耶夫⼈⽣佛祖时年纪已经很⼤了在45以上,现在医学研究可以说耶夫⼈⽣是⼀个⾼龄产妇当时医学不发达,再说⽣佛祖时是在⼀个花园⽣靠着菩提树⽽⽣的。
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
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我国汉族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我国内陆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
佛教兴盛于我国唐朝时期,这和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僧人之一玄奘的贡献分不开。
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教发展至今,在我国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流派。
南传佛教也叫上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以自身解脱为终极目标。
佛像只有佛陀也就是释迦牟尼这一种。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均为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己任。
信仰佛教,首先要学习佛经。
佛经是由经、律、论三部分共同组成的佛教经典,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内容中包含有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论述的丰厚文化遗产,主要有十大经典。
《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楞严经》、《梵网经》、《四十二章经》、《六坛祖经》、《维摩诘经》和《楞伽经》。
历代十大著名高僧,分别是东晋时期法显,海外取经求法第一人。
真谛,精通大乘佛教,译出著名的有《无上依经》。
智顗,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著有《法华玄义》等传,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
世称唐三藏,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通彻大乘佛法,禅宗的创始人。
惠能,世称禅宗六祖。
曾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广为人知。
一行,号大慧禅師,唐代高僧,密宗领袖,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
法藏,唐代高僧,重译并完善《华严经》《密严经》等多种经论。
不空,又名不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玄奘、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密宗祖师之一,唐玄宗曾赐号“智藏”。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学习本文的主旨:
一、学习这节课,改变了你哪些错误的想法?你以前是怎样认为的?假如你身边也有人和你过去一样,你打算怎么帮助他?
二、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必要性?
前言:
1、依止上师是为了闻思修法。
2、利用网络闻思修。
一、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1、家庭责任。
P206一、二、三段:不要与他们同流合污,多体谅他们的情绪。
2、工作责任。
P206四、五、六段:对同事以慈悲心。
3、修行责任。
P207一、
二、三段。
修行也要善始善终,要有面对的能力、准备、方法。
具足各种善巧方便。
讨论:家庭、工作、修行该怎样结合,是以出离心或是菩提心来对待。
二、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1、学习佛法。
2、修行佛法。
3、传播佛法。
P208三段:~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就是教法与证法。
教法是学习经律论三藏,证法就是修持戒定慧三学。
对此各个寺院都应具足,不能将佛法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
P208四段:就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
讨论:居士们到寺院做什么?是烧香拜佛或是闻思修法?
三、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
1、人格贤善,p210四段:上师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讲具足人格,心很善良,人很正直,这样才不会做很多坏事。
从出家人讲,则戒律清净、品行稳重。
2、具足智慧,p210五段、p211第一、二、三段:有智慧做很多事不容易搞错、有智慧别人会服从,对弘扬佛法有利。
3、利他心重。
P211四段:大乘佛法就要大慈大、普利群生悲。
四、佛教徒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1、信心~p212二、三段:如果没有信心,诚如佛经中所说,就像种子被火烧焦而不能发芽一样,善法的功德苗芽是不会产生的。
信心是入门的津梁。
2、悲心~p213一、二段:大乘佛弟子对众生必须要有悲心和菩提心。
3、智慧~p213三、四、五段:对密法的法本不在乎,跨越法本,跨越僧衣,<入菩萨行论>、<前行>中讲过,至少要恭敬三宝的所依,应当把法本当成佛一样。
凡是出家人的三衣,哪怕一个碎片,都要恭敬顶戴。
P214二、三、四段:不要做一个盲目的群体,要有智慧,弘扬佛法不只是上师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P215第一、二、三、四段:每个佛教徒应齐心协力弘扬佛法,不要诋毁不同宗派,不要诽谤不同上师,不要争抢其他上师的弟子。
要感恩释迦牟尼佛、赞叹佛教如何殊胜。
五:藏地大德去汉地应该注意什么?
1、以弘法为主,P216四段:最好不要化缘,或者做其他很多事情,否则对佛教是有害的。
作为上师,还是应尽量给弟子传法、皈依、灌顶、念传承,以弘法为主。
2、以传基础法为主,P217四、五段、p218一段:不要直接传最高法,打好基础。
3、以素食为主。
P218三、四、五段,(超度结缘方式很多)p219一、二、三、四段。
(一些弟子赞叹吃肉的功德。
是不太合理的)。
讨论:上师吃肉的一些原因。
六: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1:细心观察。
不要盲目依止,要细心上师的智慧、人格、戒律p220二、三
段2:恒心依止。
真正依止是用佛法来依止P222一、二段3:开心得法。
从佛法中得到无法言语的欢喜,依教奉行、不会堕入恶趣。
P222三、四段,p223一、二段。
七:应当怎样弘扬佛法?
1、不偏悲心,弘扬大乘佛法,一切生命就是你要利益的对境。
P223四段,p224
一、二段。
2、无私奉献。
利益众生,不附加任何条件。
P224三、四、五段。
3、无畏精神,P225一、二、三、四段。
利益众生,要有无畏的精神,不要怕得罪人,不怕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