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类节目近十年来的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体育评论栏目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毕业论文
(3)主持人团队建设与培养的研究,高敏、普韵乔等人在《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队伍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一文中提出要从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中选拔优秀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为队伍输送新鲜血液,钟喜婷的《新时期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现状及对策研究》中也有类似观点。
实践意义: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网络体育评论栏目的兴起无疑给电视体育评论栏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电视体育评论栏目就需要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吸取过去失败节目的经验教训,克服节目内容娱乐化,节目制作同质化等弱点,找准自身定位,突出节目特色,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站稳脚跟。本文在综合分析电视体育评论栏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发展策略和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电视体育评论栏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新思路,能够使节目更加符合受众的口味,满足受众的需求。
1、我国电视体育评论栏目的个案研究
对于我国电视体育评论栏目个案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不多,而且研究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对《天下足球》和《体育评书》这两档节目的研究上,对《天天运动会》、《足球之夜》、《三味聊斋》等节目也有个别文章进行研究。前人对具体个案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栏目创办与发展历程,如肖宁撰写的《传承与创新——体育评书发展研究》一文,把体育评书栏目的发展历程归纳为初创、发展和低谷三个阶段,并对不同时期栏目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4)栏目未来发展方向,邢鹏在《我国电视体育专题节目研究——以天下足球为例》一文中从创立栏目品牌,挖掘“后备力量”,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天下足球栏目未来的发展走向。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摘要:新闻评论的历史,经历了由形成发展、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新时期的新变革四个历史时期。
评论自身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由政治宣传到以舆论监督为职能,这属于评论职能的变化;形式变化从以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配以时评和对论等多样化的评论形式;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政治性论说为主的评论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面向大众的评论格局。
关键词:封建统治;耳目喉舌;舆论监督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64-02中国封建时期,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
为维护封建统治,即对“大一统”的诉求,信息传播受高压政策的限制,这种传播环境是对是对评论的天然拒绝。
鸦片战争前,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该报虽以“言论”、“论说”形式出现,但并不具有时效性和强烈的新闻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只是评论的启蒙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影响,再加上使统治者的高压的相对宽松化,使得办报兴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传媒活动异常活跃,近代报人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姿态和自由精神冲破封建的限制,对政局发表言论,开始了中国的报刊政论时期。
中国评论形成发展于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在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时期。
一、政论的形成发展1.维新运动前。
在维新运动之前,国人办报的情况按政治派系来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翻译的译稿,它虽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却不是评论性质的,更多的是新闻传播的载体;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新闻评论的演变
• 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 政论: 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 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 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 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 说,坐而论道 • 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 王韬、梁启超、章太炎 人或代表性人物 • 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 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 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 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
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 • • • • • • 1、报刊评论的丰富与发展 评论题材的扩展 评论体裁的丰富 评论比重的增加 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 报刊言论版的出现
示例:深圳特区报言论版“群言”
• 示例: 示例: • 中国青年报言论 版 • “青年话题” 青年话题”
2、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
• • • • • • • 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 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 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 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 示例: 示例: 调查,担起责任》 《调查,担起责任》 2011年08月0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
3、网络言论的出现 • • • • • •
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 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 示例: 示例: 《希拉里的梦想开始成真了》 井底望天新浪博客2011年8月19日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的兴起,中国新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新媒体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型,从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到多元化、交互性强的平台的转变。
这种演变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
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电视台和报纸是主流媒体,它们在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技术的限制和信息的受控,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渠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2008年以来3G网络的大规模普及,中国新媒体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和信息,同时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订阅和交流,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和迅猛发展。
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交流观点和分享生活的主要渠道。
这些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交属性和用户粘性,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和点赞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和议程设置的过程中。
然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营销成为了新媒体的一大困扰,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建立起信息准确、公正和可信的传播机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1.2亿,占总人口的近80%。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即时,也加快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和网络购物等新兴产业也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此外,中国新媒体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中国政府将新媒体视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今日中国》今日视点栏目研究(2012—2022)
《今日中国》创刊于1952年,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本多文种综合性的对外报道月刊。
现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今日中国杂志社主办,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为主要范围,以中国改革发展、人民生活和对外关系为主要内容,及时全面介绍当代中国、解读中国基本国情和重大政策、传播中国立场和观点、提供中国发展变化和重大国际事务的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
今日视点栏目属于《今日中国》最核心的固定栏目之一,在其新闻内容呈现及对外宣传功能中具有重要价值。
今日视点栏目的文章标题一般都会作为当期期刊的核心内容呈现在封面上,在期刊中占据显要位置,也决定了每期《今日中国》的基调,主要包含以国策解读、时事评论、人物专访为主的各类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份兼具报道评论和对外宣传功能的期刊,《今日中国》在同类期刊中,具有独特的外宣担当,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对《今日中国》核心栏目今日视点近十年形式和内容的组织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究新的时代背景下主流时政类期刊如何更好承担社会功能,讲好中国故事。
一、今日视点栏目的内容特征通过对2012年至2022年今日视点栏目发布的132期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该栏目在其内容特征上,呈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和醒目化、主题上的明确性和多维化、内容上的深度性和辩证性、思想上的引领性和持续性。
(一)多样呈现,激活议程设置从形式上看,今日视点栏目充分实现主题呈现、栏目编排、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和醒目化,以突出栏目的核心新闻要点。
一是鲜明的主题呈现。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传播拥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能力,媒介信息活动对各种议题不同的显著性进行规定,指引着人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进行评判。
首先,今日视点栏目在当期封面上通过醒目的栏目文章标题呈现和新闻图片配合,表述简单、概括性强,让读者能一眼了解该栏目。
上封面的标题一般为该栏目的首篇文章,通过醒目的“议题”吸引读者注意。
浅析央视新闻节目的变革趋势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析央视新闻节目的变革趋势梁琦(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广东,深圳 518000)摘 要:197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各地电视台的协作之下,开始试办新闻联播节目《电视新闻》。
1978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了《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简称《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全国性电视新闻网的初步形成。
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央视新闻节目的改革步伐也从未停止。
它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也引领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如今,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正处于继往开来、不断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
本文将浅析这些年来央视新闻变革的趋势,探究变革背后的经验和挑战。
相信不断探索创新的央视新闻节目会更加光彩夺目,为我国传统电视新闻事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新闻节目;变革;融媒体一、央视新闻节目的变革根本——新闻立台1、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新闻立台,不仅要提高相关频道的新闻播出时间比例,更要把新闻事业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地位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要放到走向国际大台战略步骤中考量,持续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
为此,央视新闻节目改进了报道手法和方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主旨,创新典型宣传、成就宣传和主题宣传等。
在舆论监督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
2、保持权威和理性的新闻定位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是中央电视台强化的重点。
在面对地方台、新媒体日益迅猛的冲击时,中央电视台尤其要保持这种新闻定位。
央视新闻节目完全可以从权威发布、深度评论、理性解读等角度向纵深挖掘。
所谓“不要第一时间,而要第一落点”,以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在竞争中保持不败。
二、央视新闻节目的变革关键——“直播”每次发生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人们总是希望打开电视时,就能看到电视台正在“现场直播”。
网络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网络媒体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
几十年前,人们习惯通过听广播、看报纸来获知新闻;如今,许多人都喜欢进入网络世界,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获知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网络新闻媒体是指借助因特网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站点。
作为新闻传播的崭新渠道,利用网络发布新闻和时事评论具有独特的优势,反应快,针对性强,方式也较为灵活。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便捷、高效、交互性强的特点,网络因此被誉为“第四媒体”。
[1]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手段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网络媒体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场新闻传播领域的大变革正在引向深入。
一、网络新闻的兴起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创办,从而开创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
我国的新闻网站与外国媒体基本上同时起步的。
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
(一)网络新闻源于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早期,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品出现,它的新闻资源就必然受到传统媒体的限制。
早期的网络新闻就像传统媒体一样,一条新闻只是进行一次性的简单发布。
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
网络新闻的发布,遵循的原则是“定时”。
据统计,当时70%的新闻宣传网站的信息更新速度基本上与原媒体发布周期同步,少数网站甚至落后于原媒体,只有9%的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快于原媒体的更新周期。
多数媒体网站发布的新闻内容只是传统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的翻版,只有10%的网站对信息进行了重组和充实。
《神州学人》上网时推出的是电子周刊,《中国日报》等也是每天一次的更新周期。
在1999年中国媒体上网的高峰期,大多数媒体网站也依然是按天在进行新闻的更新。
第三节 美国电视节目史
第三节美国电视节目史一、早期电视节目(1945-1952)从1945年至1952年,是美国广播事业转型的时期,从40年代后期起,各大广播网都将关注重心和扶植重点从广播转向电视。
1.戏剧娱乐节目战后最初的电视节目大多是从广播移植来的,是加上了一些视觉因素的广播材料。
大多数节目是直播的形式,一天只播几个小时,通常是在工作日的晚间。
1946—1952年,电视节目扩展到了白天和周末,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但仍然以移植广播节目为主。
依靠广播所总结的经验和广播所造就的人材,还有广播广告所提供的资金,电视节目在种类的多样化方面很快便赶上了广播。
从广播移植来的节目有音乐、综艺、戏剧和滑稽表演,有猜谜和一些观众可以参与的节目,还有新闻报道和转播重大事件及活动现场的特别节目。
和电影界的合作也不成型,由于各大电影制片厂和独立制片人感到了电视的潜在威胁,拒绝出售1948年以后的影片,电视节目的影片来源并不充足。
为了吸引观众,从而吸引广告,电视台大力发展戏剧娱乐节目电视广播网大力鼓励娱乐节目,1949年设立了每年一度的“艾米’(Emmy) 奖,这——名称取自图像正析电视摄像机的形象Immy。
在头三年的时间里,“艾米奖”只颁发给洛杉矶地区的电视娱乐节目,1952年扩大到全国范围,但仍然以奖励娱牙节目为主。
综艺节目蔚为大观,几乎垄断了电视网上的黄金时间。
全国广播公司(NBC)于1948年6月8日开播的《得克萨科明星剧场》大受欢迎,主持人米尔顿·伯利(Milton Berle)被称为“电视先生”、“米尔梯大叔”。
1948年6月20日,艾德·沙利文(EdSullivan)主持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本市名人》。
情境喜剧发展迅速,很快成为电视的支柱。
1948一1949年,一批情境喜剧直接从广播搬上荧屏。
《我爱露西》出现于1951年,它为后来几十年的电视喜剧奠定了标准。
这本来也就是一部普通的情境喜剧,但由表现得傻乎乎的滑稽演员露西尔·鲍尔(Lucille Ball)和她的宙巴裔丈夫及一些出色的配角演来,别有滋味。
关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的光辉历程
关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的光辉历程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周岁的生日。
作为舆论宣传的“喉舌”,我党的新闻播音事业历经了七十一个春秋。
沧海桑田,伴随着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岁月,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党的新闻播音事业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新闻播音的风格也在不断变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爱憎分明、慷慨激昂1940年12月30日,通过无线电波,从革命圣地延安传出了一个明朗响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是我国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彰(播音名:麦风)发出的第一声呼号。
这声音,同当时弥漫在中国天空的反动、虚伪、庸俗、没落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声音,代表着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豪迈、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这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标志着人民广播播音的开始。
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担任主任,负责领导和筹建工作。
同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按照当时国际规定,中国无线电台的呼号第一个字为英文字母X。
NCR代表New China Radio,意为新中华广播电台)。
当时担任播音工作的是徐瑞彰、姚雯、肖岩、孙茜四位女同志。
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播音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窑洞,洞内四周钉着延安生产的粗毛毯,作为隔音用。
播音桌上只有一个话筒和一本字典,播音设备还有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和二十几张唱片。
我党最早的新闻播音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们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勇敢的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
由于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全部节目都是直播,因此如果出错就无法挽回。
他们面对这样的艰苦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发扬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
1943年春,因为广播发射机发生重大故障,被迫取消播音,直到1945年8月30日才得以恢复。
山西卫视发展阶段分析及对其互联网时代媒介发展战略建议
山西卫视发展阶段分析及对其互联网时代媒介发展战略建议关键词:内容、改革、历史、资源、创新、战略摘要:有着十年辉煌历史的山西卫视,正在经历着已经历二十年且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迷茫期。
它过往为什么会辉煌,又为何失意?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现在,它在做什么,它又能够做什么?历史给人成功的经验也给人失败的教训,从现在起的战略构建正在等待山西卫视去探索。
一、十年内容改革路(此时仍为山西电视台)1、《电视桥》——于综艺晚会潮中辟蹊径1983年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在那个节目资源还很匮乏的年代,来自央视的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当时中国电视媒体的的内容选择与表达形式。
一直到1986年、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攀上收视高峰,特别是春晚自带的明星包装功能(如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特别是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是燃烧了整个冬天),更是直接带动了整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传播形式。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掀起了一股版综艺晚会的热潮。
山西卫视的《电视桥》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悄然成长起来的。
1988年7月4日,山西卫视推出全国首家电视专题谈话栏目《电视桥》,并一举成为集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为一身的王牌栏目。
而这几大性质主要来源于其节目的板块化设置,分为“晚间快语”(主持人以新闻方式传递政策、风气、评论当下不良行为等),“公民与法”(以身边实际案例向群众传递法律观念及知识)。
此外还有“老人世界”、“人际关系漫谈”等板块,内容相当丰富、选题也极大程度上贴近民众。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板块“电视红娘”开创了中国征婚广告的先河,虽然当时的形式还仅仅局限于征婚者一个一个上台自报家门就草草结束。
但“电视红娘”之于1988年与“非诚勿扰”之于2010年,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由此也可见这档栏目的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而它在当时也确实是各大卫视众多节目中的明星。
2、直播——是技术的回归也是内容的态度直播在文革前是唯一的电视媒体演播手段,在经过多年的政治风云后,这一演播手段早已停用。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一说一》摘要:以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诞生为标志,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经历了繁荣发展的十年,也逐渐陷入发展的瓶颈。
与此同时,在新媒介环境下以网络为平台、以微博为主阵地的新媒体正在强烈冲击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有一说一》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繁荣的局面下诞生,汲取了业界的成功经验发展进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节目风格和特色。
本论文旨在总结《有一说一》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阻碍其进步的不足之处,进而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整体发展进行一些良性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媒介环境Abstract:With the birth of "Nanjing Zero Distance" in 2002 as a symbol, people's livelihood TV news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prosperity for ten years and gradually falls into the bottleneck.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network as a platform and the micro-blog as a main position, new media are strongly impact on people's livelihood TV new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ell It As It Is" was born and progress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formed its own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point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ell It As It I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ositiv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 for the overall situation.Keywords: people's livelihood TV news, new media environment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关键词 (1)Keywords (1)第1章绪论 (3)1.1 相关概念 (3)1.2 研究背景——新媒介环境 (3)1.3 本文研究重点 (4)第2章《有一说一》的创建与发展 (4)第3章《有一说一》节目浅析 (5)3.1 《有一说一》的亮点所在 (5)3.2 《有一说一》的不足之处 (9)3.3 影响因素分析 (10)3.4 《有一说一》发展面临的问题 (12)第4章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建议 (13)结语 (15)谢辞 (16)参考文献 (17)第1章绪论1.1 相关概念所谓“民生”,是指平民百姓的生计。
电视评论近十年来发展和状况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1.主评型
分类:
⑶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实话实 说》,《实话实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 于1996年春季推出的一个新栏目,节目形式 为群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 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 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经过叙 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 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实话实说》早期由 崔永元主持的
电视评论近十年的发展和状况
了解电视新闻评论发展和状况, 选择自己努力方向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综述和理论基础
•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的是评论者、评论 集体或电视机构,借助电视媒体,针对现实 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 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广泛关 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 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这种节目形式 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⑵、譬如最近的一期节目《男孩危机,真的? 假的?》中,从上海一所著名女校开设男生班 切入,“进而讨论了我们目前面临的教育危机, 一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二是公民教育欠缺导致 学生没有个性,基本的素养不够”
⑶、再比如,十八大刚刚结束,《新闻1+1》 在11月29号的节目《新常委们的十五天》中, 评论员白岩松用“平常的声调,平实的语言, 平实的工作作风,不同平常”四个平字来形容 常委们这一段的工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也进一步督促了我党重视摆脱官僚主义和形式 主义,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等问题。
2.第一个敏感话题的介入
这个选题获得大家一致认可,栏目组为了慎重 起见还专门给台里打了一份极其正规的书面选 题报告,报告中建议分上下两集制作,上集重 点报道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流浪儿童问题的现状 以及产生的原因,下集重点报道针对这些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采取的具体做法以及需要改进的 方面
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
新闻评论发展演变历程的简略回顾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新闻事实基础上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价的一种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媒体的多样化,新闻评论的形式和内容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历程。
最早的新闻评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报纸时代。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记者通过撰写专栏文章对时事进行解析和评论。
这种形式的新闻评论注重客观传递事实,同时加入个人见解,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视角。
随着电视和广播媒体的出现,新闻评论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或广播听到专家学者的观点,他们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这使得新闻评论更加直观、生动,并且更具有说服力。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新闻评论的格局。
现在,个人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发布出来,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讨论。
这种形式的新闻评论更加民主、开放,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
与此同时,新闻评论也开始更加注重触及读者情感,通过犀利的评论和讽刺的语言来吸引眼球。
这一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新闻评论的客观性,一些评论可能更加偏激和情绪化,甚至偏离了事实本身。
总体来说,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经历了较大的演变。
它不仅可以在报纸、电视和广播上找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然而,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依然是提供多维度的观点、促进公众讨论和思考。
只有保持客观性、权威性和理性,新闻评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附加价值,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解读、分析和评价,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首先,新闻评论的形式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新闻评论主要以纸质媒体(如报纸、杂志)为主要载体。
读者通过阅读专栏文章或杂志专题来获取新闻评论的信息。
而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媒体迅速崛起,新闻评论的形式也随之改变。
论收视率导向下电视新闻评论类栏目的发展--以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为例
人数 。简言之,收视率和 电视节 目质量是相辅相成的。电 盾在 电视 新 闻评 论类栏 目中尤其 突 出 。
视节 目办得 好看 ,收 视率 相 应也 就高 , 反之 收视 率就 低 ,
的必 由之 路 。
《 今 日点击 》 栏 目是 陕西广 播 电视 台新 闻 中心评 论部 评论栏 目,节 目的开办 年 限较 晚 , 但 是 因其在 陕 西 同类 节
今传 媒
2 0 1 3 年第 1 1 期
媒 介经 营
铃 痢淬导向下电 褪 南闻 评铃凛栏l l l 的 发展
以 陕 西广 播 电视 台 今 日点 击 为 例
王 志 强
( 陕 西 广 播 电视 台 研 发 部 , 陕 西 西 安 7 1 0 0 6 1 )
摘 要 :很 长一段 时间 以来 ,收视率作 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影响着各种各样 的电视栏 目,在 以收视率为 重要考核标准 的电 视节 目评价体 系中,主流媒体新 闻评论类栏 目收视率低 的问题 ,也一直吸 引着 电视新 闻从 业者 的关注 。本文希 望在 收视率 为导向
压, 而 收视 率 反映 的正 是受 众和 广 告商 对/ 私人 产 品 的需求 渐 暴 露 出了定位 模糊 ,评论 空 间压缩 ,新 闻选题 滞后 、重 复 ,编排 手法 单一 ,主持 人播报 风格 呆 板等 问题 ,在 随 后 这档 栏 目的收 视率 开始 出现 下 目前 在 我 国 电视 界盛 行 的“ 唯 收 视 率 至 上” 从 事 实上 几 年 的收视 率评 价体 系 中 , 推 动 了电视庸 俗化 ,消解 了电视作 为 一种 严肃 的 公共话 语 滑 ,与其 他 栏 目相 比,收 视率 一直 处于 中下 游水 平 。
状态。
形 式 的存 在 。以商业 利润 为 目标 ,电视 文 化迅 速 向着满 足
浅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新闻周刊》为例
2019·7(上)《科技传播》54作者简介:满大玮,助理记者,广西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
浅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新闻周刊》为例满大玮摘 要 新闻节目众多,竞争激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更需注重创新,不仅通过精彩丰富的电视画面内容,借用杂志的编排,将不同的新闻报道串联起来,同时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在选题和播报形式上做出调整,对人物以及事件作出深层剖析,摸索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周刊》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言辞犀利,语言幽默,具有他独特的个人主持特色。
关键词 电视;新闻评论;新闻周刊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8-0054-02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生存调查20世纪90年代,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始在国内兴起。
我国第一档新闻杂志节目是《东方时空》,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人们普遍喜爱,影响了国内电视节目的形式,也使晨间新闻深入人们生活。
央视凭借《东方时空》,让这一节目类型,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不同于以往的新闻播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不仅把新闻呈现给大家,还加入了分析评价环节,解读事件的意义,具有鲜明的评论特征。
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指出,“在过去的新闻语态中,好像只有把新闻写的不像平时说的话,才会给读者以‘权威感’”。
①他在文中提到“平民化语态”,说到“平视理念”,即要以平等的眼光对待观众。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就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周刊》等。
在央视的评论节目中,主要有三种评论方式,一是短评,二是点评式,三是谈话式评论②。
《新闻周刊》就是第二种,主持人演播室点评。
这种报道方式使得新闻在报道的基础上,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
可以说,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具有社会性和指导性的意义,具备舆论引导的 作用。
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要对当前社会的一些负面新闻进行报道,对事件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为新闻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媒体环境发展趋势分析与点评
中国媒体环境发展趋势分析与点评中国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与点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媒体环境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媒体环境经历了从单一的官方媒体向多元化的开放式媒体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复杂。
本文将对中国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点评。
首先,中国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元化和连接性的增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媒体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媒体信息。
这种多元化和连接性的发展给中国的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传统媒体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体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受众。
其次,中国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之二是媒体专业化和品质提升。
近年来,中国的媒体行业经历了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媒体从追求点击量和流量转向追求品质和价值。
一些专业媒体不仅在新闻报道上做了深入而准确的分析和报道,还在评论、评论等方面大胆创新。
这些改变使中国的媒体环境更加专业化和专业化,逐渐提升了媒体行业的整体水平。
然而,中国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媒体监管仍然严格。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必须遵循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虽然在官方媒体以外的领域媒体审查相对宽松,但媒体自由度仍然有待提高。
其次,虽然中国的媒体环境在多元化和连接性方面有所发展,但媒体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惜抛弃了更为严谨的报道和深入的分析,而追求轰动效应和低俗化。
这种商业化倾向挑战了媒体质量和价值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媒体环境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转型阶段。
未来,中国媒体应该在保持媒体观念和价值导向的前提下,继续探索新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提升媒体的专业水平和品质,促进媒体环境的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需要推进媒体监管的合理化和市场化,使媒体能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能,服务于公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
新闻速评
2012,再提改革导语:最近十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十年。
然而现实是,在GDP高歌猛进的这十年里,改革躲在经济增长的光环下蛰伏不前。
(在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之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先去了一趟广东,他被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请去参加一次内部会议。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第一天,广东团的小组讨论会议上交流得最激烈的话题是“改革”。
一直以敢言率直著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再次“高调问政”,讨论行政改革与放权试点的问题。
汪洋表示,目前政府放权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会触及现有的法律法规,他希望能得到更高层面的支持,广东正在争取支持进行放权的试点。
汪洋还开了句玩笑——“如果法律有障碍,我们一起去上访。
”就在广东团小组讨论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刚刚作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中53处提到“改革”,并且用了比往年更大的篇幅谈改革。
在逐条叙述改革的重点任务之前,用了两段话强调改革的迫切性,并指出目前改革的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
”温家宝这样表述。
“今年对改革的强调特别多,肯定与…两会‟之前社会对改革的呼吁有关。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邓聿文说。
在“两会”召开之前,2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这是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合作历史上首次重大而着眼长远发展的策略性研究报告。
在世行报告发布之前不久,《人民日报》2月23日发表了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文章表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我们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今年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改革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
悲观者认为这只是表面繁荣,形势并不乐观。
而乐观者更愿意把“邓小平南巡20周年”作为一个契机,推动近几年来停滞不前的改革越过十字路口。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人格化演进
四、结论
新闻评论类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的重要平台,对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很多节目在评论观点、评论样式和评论主题等方面存 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本次 演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希望对于节目策划人员和主持人能够有所 启示和帮助,推动新闻评论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3、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形式 通常采用现场拍摄、采访、动画等方式,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二、节目内容:热点、焦点问题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主要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节目通过客观报道和深入分析,为观众提供全面、深 入的新闻信息。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人格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化表达:在电视新闻评论中,一些主持人通过个性化语言表达、面部 表情和身体动作等方式,将自身对于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态度传递给观众。例如, 主持人白岩松在评论时常常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来传达自己的看法, 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观点的呈现: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嘉宾们常常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经验, 对于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发表独到的观点和见解。这些观点的呈现,让观 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理解新闻事件。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人格化 演进
基本内容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作为媒体舆论的重要形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 个过程中,人格化演进成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趋势,影响了观众对 新闻事件的认知和理解。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人格化演进历程、 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焦点访谈》为代表,节目形 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主持人播报和专家评论相结合的方式。随着电视媒体的 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逐渐呈现出人格化的特点。以《锵锵三人行》为例, 节目采用三人座谈的形式,主持人窦文涛与嘉宾就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展 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焦点访谈
2.第一个敏感话题的介入
在《焦点访谈》准备播出前夕,没有任何现成 的节目和样式可以借鉴,许多的记者就是凭着 一颗对电视新闻事业的热爱,用扎实的业务本 领进行着大胆的探索,他们在选题上精益求精, 反复取舍,而在节目的格调上则追求高品位, 精良制作
二、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焦点访谈
2.第一个敏感话题的介入
这个选题获得大家一致认可,栏目组为了慎重 起见还专门给台里打了一份极其正规的书面选 题报告,报告中建议分上下两集制作,上集重 点报道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流浪儿童问题的现状 以及产生的原因,下集重点报道针对这些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采取的具体做法以及需要改进的 方面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1.主评型
分类:
⑶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沙龙式新闻评论. 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 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2.述评结合型
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 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百分比大概分为两类: 一类比例接近1:1,另一类比例接近1:4。 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接近1:1, 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意 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接近1:4,且 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 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2.述评结合型
分类: (1)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
论节目。在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 是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用事实说 话”的 “镜头”是叙述性信息的主要表达方 式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2.述评结合型
分类: (2)以《新闻会客厅》为代表的新闻当事人
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
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 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1.主评型
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 比例接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的新闻由头.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 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 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 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 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 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⑵、譬如最近的一期节目《男孩危机,真的? 假的?》中,从上海一所著名女校开设男生班 切入,“进而讨论了我们目前面临的教育危机, 一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二是公民教育欠缺导致 学生没有个性,基本的素养不够”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⑶、再比如,十八大刚刚结束,《新闻1+1》 在11月29号的节目《新常委们的十五天》中, 评论员白岩松用“平常的声调,平实的语言, 平实的工作作风,不同平常”四个平字来形容 常委们这一段的工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也进一步督促了我党重视摆脱官僚主义和形式 主义,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等问题。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之前的新闻节目相比, 《新闻1+1》的节目模式自有其开创价值。它 在节目样式中力图将新闻节目当中的“评论内 容”单独分离出来并构建出具有独立节目形态 的节目模式,采取现场直播新闻时事评论的节 目模式。这是很有特点的,事实上,我们也可 以说,《新闻1+1》节目在:鲜活新闻热点 “这一常规的新闻节目卖点之外,它独具一格 的卖点就是:“直播“鲜活热点评新闻”的节 目样式”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1.主评型
分类: ⑵以《锵锵三人行》为代表的家常式新闻评论。
《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私密空间家 人、朋友闲聊的场景。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 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 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 角色,主持人固然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 力
二、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焦点访谈
1.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从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至今,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 监督方面的一个“奇迹”。 之所以说它是个“奇迹”,是因 为这个“奇迹”真的不容易创造,它难就难在是运用新闻报道的 形式,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社会失范行为进行 监督。毫无疑问,《焦点访谈》要监察人的言行是否符合国家法 规和工作纪律,是否符合做人的原则和社会的道德,也就是说要 “揭短”,要“亮丑”,而且这“短”,这“丑”,绝不是一般 的“短”和“丑”,而是事关大局、事关大理、事关大德的“短” 和“丑”。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综述
电视新闻评论这种节目形式由新闻报道而 来,那么由新闻报道到新闻评论,其间发生 了什么变化?
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媒体声音的多元化,报道角度的多 维化,媒体传播资讯能力的多维化已经势均力敌,电视新闻及时、 滚动、刷新等传统优势已被各种新媒体赶超,讲求"深度、关联、 评说",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自然成为新闻改革的方向.而评论 最容易在这方面拉开档次,并树立起媒体鲜明的个性化旗帜,同 时观点评说也能帮助观众在繁杂的新闻链条中反思狂热、理 清因果,引领他们占据新闻事件的制高点,提高其参与国家大事 和公共决策的行动能力.因此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已经是历史 所趋,也是满足受众需求的需要,满足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需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产生之日起便在我国迅速而蓬勃的发展.
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则是以声音作 为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叙述性信息 主要是通过新闻当事人的“现场口述”来表达 的
二、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焦点访谈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 性社会的转变.新的新闻传播样式也就应运而生。焦点访 谈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产生并脱颖而出的。 1994年4月1日19点38分,焦点访谈在中央电视台第一 套节目中首次播出。《焦点访谈》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 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 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 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 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 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 决策依据和参考。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1、《有报天天读》作为2002年凤凰台 的新栏目与内地新闻评论节目进行比较
节目分为六个环节:
天天头条 天天两岸行 天天浮世绘 天天焦点 天天有话儿 天天点题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1、《有报天天读》作为2002年凤凰台 的新栏目与内地新闻评论节目进行比较
节目评析: 《有报天天读》于2003年1月6日开播,刚 开始只有12分钟时长,一个月后由于收视 率不错,被扩版到24分钟,并保持到现在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综述
之后中央台的《面对闻故事》及 《观点》、重庆电视台的《今晚 8:00》、沈阳电视台的《新闻观 察》、福建电视台的《新闻观察》 等等。其后又出现了《南京零距 离》、《一虎一席谈》《新闻1+1》 《有报天天读》等优秀并具有影 响力的栏目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2、《新闻1+1》
《新闻1+1》是2008年3月24日开播的,由董倩和白 岩松联合主持,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 “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 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 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第一时间跟 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 络,还原新闻面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 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1、《有报天天读》作为2002年凤凰台 的新栏目与内地新闻评论节目进行比较
《有报天天读》作为2002年凤凰台的新栏目,它是言论节目 形式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档报摘资讯类节目, 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与主持人的个性化 风格分不开。有报天天读在画面内容上进行了全面设计。电 视屏幕被纵向分为了两部分,三分之二出报纸版面,三分之 一出主持人画面。主持人利用一台笔记本电脑进行连接,在 屏幕上圈圈点点,配上抑扬顿挫亦庄亦谐的述评,节目形式 变得活泼,更具有可视性
中国电视评论类节 目的发展
指导教师:谭璐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综述和理论基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的是评论者、评论集 体或电视机构,借助电视媒体,针对现实生 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 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广泛关注 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 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这种节目形式的 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1、《有报天天读》作为2002年凤凰台 的新栏目与内地新闻评论节目进行比较
其次,严肃内容的软处理。有报天天读的内容来源都是有影 响的严肃大报,选取的新闻也绝大多数关乎国际大事和两岸 局势。在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之后,有报天天读将严 肃新闻进行软处理,用主持人生动幽默的表达方式将原本严 肃的信息娱乐化。有报天天读创造了适合主持人个性化表达 的节目形态,个性化的点评在这个节目里主要有三个要素。 筛选,点评,点题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⑴、纵观新闻我国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新闻评论出现 在新闻节目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央视1980年创办 的《观察与思考》,到90年代的《东方时空》,深度报 道《新闻调查》中都不乏掺杂有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 与评论。但这些节目更多的是将评论局限在新闻节目的 组成内容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自身节 目风格和特点的评论性新闻节目形态。当然除了上述所 说的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已经成为新闻评论类节 目的著名代表,《新闻1+1》的推出,明显打破了传统的 新闻播报方式,依然具有很明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