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同步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同步测试

1、唐宪宗时期,宰相李吉辅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当时唐朝陇右道被吐蕃占领,但李吉辅仍将陇右道列于书的最后。李的这一做法

A.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B. 说明皇权已被宰相架空

C. 意在打击地方藩镇势力

D. 发展了中国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2、北宋时期,宰相赵普“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虽副之,但奉行制书,备位而已,不宣制,不预奏事,不押班。……启沃大小之务,尽决于公(赵普)”。材料表明参知政事的设置

A. 削弱了皇权

B. 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C. 为辅助宰相处理政务

D. 增大了宰相行政实权

3、宋朝初期,宋太宗与大臣讨论到开疆拓土的议题,有的大臣以隋唐为例,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伐辽东,人不堪命,认为“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苏轼在为皇帝经筵讲读中,强调“讲读之官,谈王而不谈霸,言义而不言利”。《资治通鉴》批判汉武帝时期的内外举措“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奢宫室,外事四夷……”这些反映出宋朝施政与制度建设的突出特征是

A. 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指导

B. 注重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和国内秩序的稳定

C. 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D. 善于总结汲取以往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4、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这一变化说明()

A. 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 通判权力有所提升

D. 地方受到严密监控

5、“他们不能再像战国时期那样自由地兜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不可能以投奔他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天子垄断了知识和人才的市场,士人们要么放弃功名欲望,要么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或压抑自我的人格尊严,在这两难面前,选择后者的是多数。”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A. 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B. 汉代察举制的推行

C. 军功爵制度的实施

D.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6、《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

A. 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 保障君主独断之权

C.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 剥夺丞相行政权力

7、唐代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材料内容意在说明()

A. 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

B. 汉代并不信任封国

C. 汉代实权掌握在郡手里

D. 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

8、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朝后期,后不仅掌机要、备顾问,甚至直接施政。北宋初期,形成了中书与枢密院对持文武二柄的权力格局,所谓“相权之分割主要是削枢密之权,以实中书之任”。这说明北宋初年

A. 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B. 宰相和枢密使相互牵制

C. 限制枢密使侵夺宰相权力

D. 皇权至上

9、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 打破了官员世袭传统

B. 注重官员从政经历

C. 注重人才品德与能力

D. 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10、唐朝初期,武则天取代李唐,建立周,开创了武周之治,但是武则天将都城由长安迁到洛阳。由此,可以看出

A. 武则天受传统儒学影响较大

B. 洛阳比长安更加富足

C. 武则天的行为受到激烈反对

D. 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11、唐代科举考试在考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还考察他们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时人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被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知,公荐和通榜法

A.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

B.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

C.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D. 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

12、唐律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徙罪二年;耽误的如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这表明唐朝( )

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强化通信管理推动经济交流

C. 细密严苛律法轻罪重罚

D. 完善驿传体系确保政令通达

13、“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材料旨在说明汉武帝时期()

A. 重用亲信侍从参与决策

B.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 从独相制调整为群相制

D.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

14、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有序状态,并以管理上的有序保证了思想上的有序”。就总体政治制度而言这里所说的“管理上的有序”主要指的是

A. 禅让制和分封制

B. 分封制和宗法制

C. 宗法制和科举制

D. 郡县制和科举制

15、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赢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汉初“谥法”的重新恢复( )

A. 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

B. 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

C. 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16、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另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削弱相权

17、“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中书看着民困,而不能叫三司宽财,枢密减兵。”这表明宋代

A. 行政体制变革服从加强皇权的需要

B. 统治者对财政问题漠不关心

C. 初步建立了分权与制衡的行政机制

D.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

18、汉高祖时,齐国辖临淄、胶东、胶西、济北、琅琊等七郡之多;而到景帝时,齐国的十二郡国中,仅存淄川、胶东、阳城三国。与此同时,汉高祖时有九个王国,十五个汉郡,而到昭帝时汉郡已达八十七个,而王国仅十七个。这表明汉代

A. 官僚机构、官员数量众多

B. 皇帝权威在不断加强

C. 中央集权制度已日益完善

D. 门阀贵族势力走向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