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论焦虑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心理作用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这些原则对于理解人类心理行为以及应用于心理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将介绍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第一个原则,即无意识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无意识的部分,这些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无意识层面的冲突和欲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其次,我们将探讨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第二个原则,即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焦虑、困扰和冲突时,会通过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平衡和自尊。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等,它们在个体的潜意识中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最后,我们将探讨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第三个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童年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事件和情感体验对于个体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个体的童年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以上三个原则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这些原则不仅对于心理学研究和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原则来解读和干预个体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实现心理健康与成长。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每个原则的内涵和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讨论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通过对这两个原则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将深入了解心理作用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文章结构如下:(1)引言:在本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并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2)正文:本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来阐述弗洛伊德心理作用的两个原则。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

精神分析学说⼤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类的⼼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意识两⼤层次,⼆者之间为前意识。

⽆意识是⼈的⼼理活动的深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法直接得到满⾜,被压抑在⽆意识中。

⽆意识⾥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部分,是由⼀些可以经由回忆⽽进⼊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理结构的表层,它⾯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物本能欲望的⼈格结构部分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称为本我,是⼈格的基本结构,是⼈格中的⼀个永存的成分,在⼈⼀⽣的精神⽣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体快感,以满⾜基本的⽣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根据现实原则⽽起作⽤的⼈格结构部分称为⾃我。

⾃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

⾃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或道德⼒量的⼈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于原始⼈,这是⼈类所特有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程度上依赖于⽗母的影响。

⼀旦超我形成以后,⾃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本我、超我和现实三⽅⾯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焦虑,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焦虑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下面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焦虑理论模型。

1. 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是焦虑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模型。

根据这两个模型,焦虑可以分为正常的健康焦虑和临床上的病理焦虑。

健康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和压力,而病理焦虑则是一种不适应的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2. 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是由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

根据该模型,焦虑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逃避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3. 认知焦虑模型认知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思维模式所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威胁和不确定性的过度解读和评估而引起的。

4. 行为焦虑模型行为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特定行为结果的担忧和恐惧所引起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会导致个体避免或逃避与焦虑有关的行为,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5. 生物学焦虑模型生物学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神经生理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异常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物调节方法得到缓解。

通过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焦虑的起因和机制。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缓解焦虑。

无论是心理动力学的自我探索,还是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干预,我们都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理论模型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启示,但每个人的焦虑经历和反应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在实际处理焦虑问题时,个体化和专业的辅导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起来,焦虑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焦虑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了解这些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焦虑,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焦虑。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 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 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 的机能。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整理了弗洛伊 德的相关论述,发现他主要提出了8种自我 防御机制:否认、移臵、投射、合理化、反 向作用、倒退、压抑和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氛围焦虑论 和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 和心 理防 御机 制论
焦虑论 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理论。弗 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 的一种警示。他把这种焦虑论称为“焦虑的 信号理论”。他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 当地使用防御机制,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弗 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 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 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它是后续焦虑的基础。 弗洛伊德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 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
人格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 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可以得到满足;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带 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 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口唇期 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 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 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 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 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 阶段产生的。
焦虑论

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 险时产生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 表达本能欲望而担心被惩罚时产生的。道德 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 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焦虑状态往 往是两种或三种焦虑的混合状态。他的精神 分析强调了将神经症转化为现实焦虑的重要 性,从而最终解除现实焦虑。

焦虑

焦虑

焦虑 (2013-05-01 07:29:19)转载▼自我只要察觉真实的或潜在的危险便会引起焦虑,在焦虑产生之后,又会动员防御机制(见心理防御机制)来斗争或躲避。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在出生时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

弗洛伊德把这种体验称为出生创伤,因为这时的婴儿从一个非常安全与满足的环境突然跨入一个对需要的满足很少能预知的环境。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

焦虑的功能是对我们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就会碰到危险。

既然焦虑是令人不快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去降低焦虑,即我们将努力去消除那些引起焦虑的思想或行动。

弗洛伊德区分出三种类型的焦虑:现实性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地、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降低的焦虑,因为只要某些必要的行动就可以从客观上解决焦虑,例如离开一幢着火的建筑物。

精神症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并引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或她遭受惩罚的事情的一种恐惧。

也许强奸就是一个例证。

通常这种恐惧会转变成野兽般的恐惧。

道德性焦虑,是害怕个人可能会做违背超我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内疚。

例如,如果一个人已经懂得成功是件好事,那么失败就会使它产生道德上的焦虑。

因而,焦虑通过促使我们避免环境中使人感到威胁的经验,抑制本我的冲动,根据内化了的价值观行动这三种方式来控制我们的行为。

显然,自我具有的最重要的职能是避免和降低焦虑。

除了反精神宣泄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可供自我在与焦虑作斗争是使用。

这些方法统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前者是对环境中真实危险的反应,与害怕一词同义;后者是潜意识中矛盾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对焦虑问题的研究有较大影响。

儿童不但对真实的狗,而且对与狗有联系的客体或情境也会因泛化作用而引起焦虑反应。

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

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重要理论,其中之一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焦虑和冲突时会运用各种心理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这些自我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面对挑战和困难,但有时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解释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

1. 拒绝拒绝是一种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导致焦虑和烦躁。

他可能会选择拒绝面对这种情况的现实,推迟处理问题,或者淡化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

这种方式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往往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最终更大的压力。

2. 投射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不安和冲突归因于外部环境或他人身上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一个人自己经历了失败或挫折,但他可能会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别人的过错或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了自己的困境。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减轻自己的内心焦虑和痛苦,但也可能因为误解他人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3. 退行退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回到了某个较为幼稚的心理阶段,采取了类似儿童时期的行为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举个例子,一个成年人在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化、撒娇或者依赖他人,来寻求安慰和关爱。

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减轻压力,但也会导致个体在成人关系和工作中产生问题。

总结回顾: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特别是心理困境下的行为有重要启发意义。

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在应对压力和冲突时的行为模式,并在职业心理学、辅导沟通等领域中提供更准确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自我防御机制的局限性,不能长期依赖它们来解决内心的问题,需要通过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心理压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对于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自我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的行为,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时会感到痛苦。

为了逃避这种因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就会通过把问题推出意识之外来加以自动解决。

病人会“主动遗忘”事件。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从心里消失,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被压抑了。

虽然压抑的结果似乎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更平安,但无意识并不是沉寂的,它会连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如病人所出现的躯体症状(如头痛或身体某些部位麻痹了)或神经症状(如恐惧、焦虑、强迫症等)都是无意识的表达方式。

要治愈病症,弗洛伊德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生于病人早期生活中的问题、被压抑了的冲突带到意识中,病人必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在情感上令人满意的方式将最初的冲突情境说出来。

弗洛伊德以自由联想和释梦两种方法来挖掘病人的无意识。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在放松状态下不加编辑地描述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事件。

在这种状态下,被压抑的愿望会以一种经过伪装的形式进入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中试图满足愿望和解决问题的产物,因而对梦的解析是了解人的无意识的一个窗口。

弗洛伊德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了大量关于人格异常的人的幼年生活资料,通过分析,他认为幼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与一般人狭义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所谓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一切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活动。

虽然性本能是天生的,但弗洛伊德认为它的本质是随着生理成熟而不断改变的。

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量即里比多(libido)就会慢慢地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去,儿童的心理发展就进入了另一崭新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对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理论的核心观点、人格结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个性是由无意识的冲突和童年经历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个性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中心,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代表了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它试图约束本我的冲动。

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联。

在口腔期,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过度满足或过度约束,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人格特征,如吸烟或咀嚼手指。

在肛门期,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如果在这个阶段过度约束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强迫症或反叛的人格特征。

阴茎期是性别认同和性欲的关键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挫折或过度约束,可能会导致性格上的问题,如性冷淡或性瘾。

在潜伏期,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他们主要与同性朋友相处。

最后,在生殖期,青少年开始发展成熟的性行为和关系。

除了人格结构和不同阶段的理论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使用的心理策略。

其中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回避和转移。

通过使用这些防御机制,个体可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焦虑,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学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我们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然而,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包括过于强调性欲和童年经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问题。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1,潜意识理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

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弗洛伊德在其临近晚年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心理。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一、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1.本我。

本我又称伊底,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2.自我。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二、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是人格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同时要受三个主人的支使,也受着三种不同危险的威胁。

这三个主人分别是外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种危险便分别来自外界、来自本我和来自超我的严厉性。

一旦自我难以平衡来自三方的危险,人本身就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就会产生焦虑。

1.焦虑。

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真实性焦虑是对外界危险的知觉反应,往往和逃避反射相结合,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表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事情。

佛洛依德对焦虑的分型

佛洛依德对焦虑的分型

佛洛依德三种焦虑类型佛洛依德将人类的焦虑分为三种:道德焦虑,客体焦虑,精神焦虑。

这个分类之所以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在于,焦虑是一切人类精神疾病的基础共症。

换言之,在每一种精神疾病里,我们都可以发现焦虑的影子。

我愿意再进一步,所有的心理疾病皆源于对焦虑的不成功防御。

这个分类第二个价值在于它的高度概括性,也就是说,它足以归纳到目前为止乃至将来,所有的人类心理困境。

什么是道德焦虑呢?字面的解释就是因为道德内化的不充分,而对人产生的压力。

也就是说,我们一生接受的很多道德观念没有被我们消化。

没有被消化的道德观念非但不能给人带来道德的力量,而且相反产生深切的自责。

我们可以剥开所有极度冷漠和自私人的心灵,都有一个深深的自责在里面。

当一个人长期无力消化道德超我时,他会对自己产生深刻的自责心理——这是所有自卑感的源头。

无力超越自责,又必须逃避自责,怎么办呢?把自责投射给别人,唯此一途。

父母对孩子不合情理的苛责,社会关系中的挑拨是非,都是道德焦虑的外化。

你会发现,不够揍的父母永远嘴上说这是为你好。

搬弄是非的小人,其实对道德舆论特别敬畏——因为敬畏他才会把道德压力巧妙转嫁给他人。

说到道德焦虑,我们该搞清楚道德的本质。

道德不复杂,就是为了利益分配设置的,这是它唯一的本质。

而人类设立道德最初所面对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性与食物,食色性也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道德焦虑盛行于父权社会的始终,这种焦虑的核心是性关系的处置方式和物质财富分配的合理性。

老一代的中国人的焦虑大抵属于道德焦虑。

当人类无法很好的内在消化解决道德焦虑时,性解放和生产力的提高就成为了外部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社会财富的急剧提高总是以性解放为先导的原因。

不用憋着了,不用多吃多占也能过得舒适了,人类就缓解了道德焦虑,于是进入了客体焦虑。

什么是客体焦虑呢?提到客体焦虑,必须提到人的自我认同感。

人是寻求自我认同的社会动物,不能接受自己的感觉是非常糟糕的。

一句话,我得知道我是谁。

焦虑的相关理论

焦虑的相关理论

焦虑的相关理论(1)存在主义学派的观点史上最早的焦虑理论的创作者是克尔凯戈尔,他在他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认为焦虑是个体在面对很多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同时,指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焦虑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当幼儿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们有的只是害怕的体验,而没有所谓的焦虑感,幼儿一旦有了自我意识,随之也就会有脱离亲人自己独立的意向,并还会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和方式,当成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意愿时,焦虑慢慢的也就产生了。

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一种基本反应,具有不确定性,会有无依无靠的感觉,但它与恐惧不同,焦虑既影响人的生理系统,也影响人的心理系统,焦虑有正常与病态之分,是依据人对焦虑所作出的反应来划分的,正常的焦虑指的是个体积极面对,并采取建设性的措施来消除焦虑的;而病态的焦虑指的是个体消极面对,躲避其对他的伤害。

(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自从心理学脱离哲学以来,弗洛伊德最初利用心理学对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被压抑的“力比多”是最终转化为焦虑的首要原因,所以说焦虑的本源是“本我”,婴儿的出生创伤是最原始的焦虑,并且,这种最初的情绪体验会长时间的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里,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个体若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而超出其控制,因而无法应对处理时,这种焦虑感就会从潜意识里复现处理,并随着幼儿的心理的发展,出现更多的焦虑形式和种类。

然而,霍妮不赞同弗洛伊德的对焦虑的成因的论说,对他的本能决定论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对焦虑能产生影响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认为焦虑的成因可以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并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儿童焦虑的重要形成原因,尤其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若想降低儿童的焦虑感,那么成人在面对儿童的需要时,一定要给予儿童大量的支持和适时的帮助来满足儿童的心里诉求,而如果父母未能这样做,反而打骂和虐待儿童的话,会使得儿童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儿童对外界就不信任,进而也就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情况若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儿童就会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和不良感觉,但由于儿童本身的弱小无助,他们就会压抑这种敌意,进而产生焦虑。

弗洛伊德童年创伤理论

弗洛伊德童年创伤理论

弗洛伊德童年创伤理论
弗洛伊德童年创伤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童年创伤是一种心理疾病,它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焦虑、自卑、抑郁等。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童年创伤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他们可能是负面的、放任的或者抑制的。

例如,有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必须做到某些事情,而不考虑孩子的情感或意愿。

这种压力可能会使孩子感到羞耻和无助,而这种痛苦会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心理,从而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

另一方面,有的父母可能会不小心伤害孩子,比如言语上的伤害或肢体上的伤害,这类伤害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脆弱,久而久之,这种伤害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严重的影响。

弗洛伊德童年创伤理论也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无爱或不关心可能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若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种不安全感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

弗洛伊德童年创伤理论认为,童年创伤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也可能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

因此,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压力和伤害,以避免孩子受到童年创伤的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

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

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

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张昱教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

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

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规模十分庞大,内容丰富。

他精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大胆地尝试解释人格的起源、人格的发展进程、人格的结构、心理的本质、人格的变态以及如何通过治疗改变人格。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是构成了行为的意图,它们可以被意识到,但主要是在无意识水平上起作用。

这也就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心理动力学本质:强调行为的内在源泉和动因。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每一种行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因,它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的思维、联想、梦、失误及其他行为因素而被揭示。

弗洛伊德的概念心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由4个主要的概念框架构成,它们是心理决定论,早期经验,驱力与本能,无意识过程。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弗洛伊德是一位神经病学医生。

他在早期的治疗实践中接触过许多癔病患者,他注意到其中有不少人没有任何器官或神经损伤,对此他无法用一般的医学概念进行解释。

经过分析推敲,他发现,这些病人的病症同他们生活中被遗忘的早期经验有关,或是由这些经验直接所致。

换言之,病症源于心理因素。

他的临床实践不断支持了他的观点,以至他后来对心理决定论坚信不疑。

而他在个案法疗中采用的临床观察和理性分析,则被他认为是揭开病理学及正常人格的秘密的钥匙。

1.早期经验弗洛伊德认为,从母体子宫到坟墓,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在这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过去经验总要对现时的人格发生影响。

而在所有的过去经验中,早期经验,也就是婴儿期与儿童早期的经验,最为重要。

他的这一强调同他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

正如前面所说,他发现并相信,神经症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所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

弗洛伊德虽然强调早期经验,但他并没有去直接观察、研究儿童,他的理论是以对成年病人的回忆和对早期经验的描述为基础的。

这样即使他的理论给人留下天才想象的印象,也使他的理论有许多不严谨、不科学的地方。

张爱玲创作中的弗洛伊德阐释

张爱玲创作中的弗洛伊德阐释
忍受 . 如果 长 期 累积 就 有 可 能 造 成
焦虑简直是一种通用的钱币 , 可 用 为 一 切 情感 的兑 换 品 。 ” [ 2 ] 在后 期
精 神崩 溃 。 为 了尽 快 地 归 于 内心 的
宁静 。 人们往往又从潜意识 中去发
掘 焦虑 的心 理 防 御 机制 。
( 一) 首先 , 曹 七 巧 的焦 虑 来 自 于 原 生家 庭 的无 助 。 曹 七 巧 原 本 只 是 麻 油 店 老 板 的女儿 , 薄 弱 的 家 庭 和 出生 总 是 令
她 自我保 护 的外 衣 。
( -) 焦 虑 的 分类 弗 洛 伊 德 把 人 类 的 焦 虑 分 为 三类: 客观性 焦虑 、 神 经 性 焦 虑 和 道德性焦虑。 这 些 焦虑 都 是 痛 苦 的 体验 . 唯 一 不 同 在 于 发 生 的 根 源 不 同 。客 观 性 焦 虑 又 称 为 “ 真 实 性 焦
心 。我 们 只 能 猜 中 、 破解这个难题 的哑 谜 , 便 可 明 了 我们 全部 的心 理 生活 。 ” [ 1 ] 可见 , 除 了大 众 熟 知 的潜 意识 . 焦 虑也 是弗 洛伊 德 精 神 分 析 学 说 的重 要 概念 。
生苦 痛 的根 源 。 坦率地说 . 目前 还 没 有任 何 确






————— Nhomakorabea~


张爱玲创作中的弗洛伊德阐释
围 彭海 燕
内容摘要 :焦虑是 弗洛伊德精 神分析 学说 中的重 要 内容 ,主要分为 三层 :客观 性焦虑、神 经性焦虑和 道德性焦虑。本文试 图通过 焦虑的三个 方面阐释曹七巧这个性变态典型背后形成 的心理 原因。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述评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述评

2009年3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9 第25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5 No.1————————————————————————— 收稿日期:2009-01-05作者简介:刘海宁(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级应用心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36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述评刘海宁(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 要: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和深入。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主要创见是,将动力生理学引入到人类精神世界的研究领域,形成一种全新的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把焦虑的成因归于个体的心理冲突,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其晚期认识到自我对焦虑产生的影响,但未真正揭示焦虑产生背后的发生机制,这是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重大局限,有待修正补充。

关键词:弗洛伊德;焦虑观;精神分析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1-0036-02人类对焦虑的研究历史悠久,而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流派。

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和深入。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十分深刻,但也存在诸如并未真正揭示焦虑产生背后的发生机制等重大局限。

一、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主要创见 对弗洛伊德学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布吕克是当时杰出的生理学家,他认为生命体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学的规律。

弗洛伊德将这种动力生理学发展到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加以总结,形成一种全新的、富有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之推广到哲学、宗教、文化等领域,形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焦虑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

它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变态和精神病理论的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比较重要的见解,主要来自后期研究。

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论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

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

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

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

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

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

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

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

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

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

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

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

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

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

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应之后,而且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理反应去解释主观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还论述了焦虑的原型,即个体出生时候的种种体验和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论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

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

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

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

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

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

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

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

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

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

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

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

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

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

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
应之后,而且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理反应去解释主观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还论述了焦虑的原型,即个体出生时候的种种体验和反应。

人类的第一次焦虑的产生,是由于和母亲的分离。

经过无数次的进化,这种焦虑反应也被固化,无人例外。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依恋实验中的分离焦虑。

可以想象,在母亲体内,和她融为一体的时候,处于一种相对静止、封闭,但是非常安全和温暖环境之中。

此时甚至没有个体和环境的分别,个体和环境融为一体。

当婴儿出生的时候,家人可能感受到生命诞生的狂喜,但对于婴儿由于失去了一个安全和温暖的庇护所、和将要面对一个新异、危险环境,而产生强烈的焦虑。

在婴儿出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婴儿的羊水之中混有粪便。

弗洛伊德暗示,这种生理反应可能表达了婴儿的焦虑。

我们知道,婴儿在面对焦虑的时候,会哭。

那么,婴儿出生的啼哭,这样一个被赋予各种意义的现象,是否仅仅是婴儿焦虑的一种反应呢?
真实的焦虑虽然普遍和重要,但并不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重点。

弗洛伊德所重视的是神经症的焦虑,一种更为神秘和复杂的焦虑。

在神经症的焦虑之中,人们通常找不到引发焦虑的外界刺激,或者不具有威胁的一些一般性刺激会诱发个体焦虑,如人群、幽闭空间和空旷之处等。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焦虑的第一种形式是期待的焦虑(expectant anxiey)或焦虑期望(anxious expectation)。

这种焦虑的特征是,有些人似乎怀着一种普遍的焦虑,一种自由浮动的焦虑,易于依赖任何思想、影响判断力、选择所期望的东西,并等待自我证明的时机。

通俗来讲,他们有强烈的预感外在的威胁会存在,可怕的事情会发生,并且将一切偶然事件都解释成不祥之兆。

这种反应倾向在有些人身上如此普遍和稳定,以至于有些人提出焦虑性人格,或者特质焦虑的概念。

弗洛仪的所提出的这种焦虑,似乎是“广泛性焦虑障碍”这个概念的前身。

神经症焦虑的第二种形式就是对各种各样不具有太大威胁的刺激产生焦虑反应。

包括天空、空地、猫、人群和独居等。

对交往和人群的焦虑已经有了专门的概念,即社交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焦虑看起来没有理由,但也可以理解,因为这些情景中都有潜藏的危险,只是可能性非常之小。

弗洛伊德还提到第三种形式的焦虑,也是由一些外在刺激引起的。

他认为这种焦虑反应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很难找到这些情景的危险之处。

例如,一个强壮的成年男人在他熟悉的家乡竞会害怕沿着某条街道行走。

虽然弗洛伊德区分了这两种形式,但在我看来两者可以划分到同一范畴。

(2)神经症焦虑的原因。

根据临床经验,弗洛伊德从三个方面解释了神经症产生的原因。

那么你觉得弗洛伊德会从哪些方面解释呢?熟悉弗洛伊德理论的人可能在脑海中马上浮现“力比多”和“压抑”这一类概念,而弗洛伊德也证实从这些反面去解释的。

第一,一般性焦虑与性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或者说力比多的某些使用有关。

弗洛伊德常常被批判为“泛性主义”和“还原论”。

泛性主义就是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从性的方面来解释,甚至是文学艺术,这一点尤其让一些“热爱”文艺的人士颇为不满。

“还原论”是指一种思维倾向,即用基本的、底层的概念来解释高级的、复杂的现象,而且认识事物的本质最重要的是认识那些最基本的概念。

行为主义也被批判为还原论,而行为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刺激-反应。

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则是力比多。

那么,结合这两点,人们批判的是,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基本概念来解释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丰富的社会现象的倾向。

言归正传,兴奋受阻的个体会体验到焦虑,其过程是这样的。

由于一些原因,例如丈夫没有充分的性能力,或者为了避孕匆匆完成性交行为,个体常常会体验到兴奋受阻。

在这种情况下,力比多的兴奋消失,而焦虑代之出现。

在性的错误得到纠正后,焦虑性神经症就会消失,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兴奋受阻和焦虑的关系。

讲到这里,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
男人最大的恐惧是阳痿,而生殖器的生理特征和性能力也常常成为男性焦虑的来源。

已有研究也发现,男性更容易对自己的性及其相关生理特征不满和焦虑,而女性更容易对自己的吸引力及其相关生理特征不满和焦虑。

正是由于这种焦虑,各种壮阳和美容美体的物质和方法总是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和更多的经济投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女性在美容美体上花费的金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弗洛伊德认为,其他一些焦虑的发展心理学特征也可以为这种解释提供支持。

在生命的某些阶段、例如青春期和停经期(更年期?),力比多异常增加,这会对焦虑产生影响。

如果不充分的性行为和神经症焦虑有这样一种联系,那么关于性生活的各种规费和检验就应该得到从新的思考。

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性的节制一直是被热心提倡的。

中国古代的房中术甚至强调要交而不射,认为这样可以养精蓄锐、延年益寿,而一直到现在可能有人还信奉这一观点。

第二,压抑导致了焦虑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所谓社会化、就是从“自然”到“不自然”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对原初喜好、欲望的压抑,学会的情感的掩饰。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或者从童年期到成年期,也人类从“自然”到“不自然”的过程。

这样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自然有它的整体意义和社会功能,但对于个体来说,如果过分压抑,焦虑就会随之产生。

在很多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性压抑。

因此,性压抑也是焦虑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青春期,除了力比多的增加,性压抑也是导致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然,情感的压抑在焦虑的产生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强迫症病人常常通过一些异常的方式来消除焦虑,例如不断的洗手。

在这种仪式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被压抑的欲望和由此带来的罪恶感和不洁感。

在长远看来,任何一种形式对性的压抑注定要失败。

长期的性压抑的后果,要么导致一些人格发展的障碍,要么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