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中的水分
褐煤中水分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褐煤中水分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李东涛,李 文,李保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030001)摘要 采用漫反射红外光谱(DR IFT )法,以140℃时褐煤的单光束图为背景研究了两种褐煤中的水分.结果表明,褐煤中水分的含量与光谱图相应区域的积分面积呈线性关系;在计算煤中水分形成的氢键键能的基础上,讨论了水分与煤表面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根据DR IFT 谱,将煤中的水分分为游离态的水与以弱氢键与煤表面结合的水和与煤形成强氢键的水.低于80℃时主要脱除前者,而高于80℃则主要脱除后者.关键词 氢键;水分;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褐煤中图分类号 O 6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20790(2002)1222325204收稿日期:20022022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批准号:29906012)资助.联系人简介:李 文(1966年出生),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煤化学基础研究.E 2m ail :li w en @sxicc .ac .cn红外光谱法虽然一直是研究煤结构及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却很少用于煤中水分的研究.李文等[1]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DR IFT ),通过计算煤在脱除水分时的焓变值来讨论煤中水分与煤之间的氢键作用.T am p y 等[2]在研究油润湿煤过程中的自由能和氢键的变化时认为,煤表面的水分以强度类似于液态水中的氢键与煤的表面结合.本文在前期工作[2]的基础上,采用DR IFT 谱研究了煤中的水分及其形成的氢键,以140℃干煤的单光束图作为背景,扣除煤的吸收,得到原煤中水分的光谱图.同时讨论了煤和水分的相互作用.1 实验部分1.1 样品的选择及制备所用褐煤为寻甸(XD )和霍林河(HL H )褐煤,制备方法见文献[3],其分析结果见表1.Table 1 Analysis of sam plesSamp le 3P roxi m ate analysis (%)U lti m ate analysis (%,daf )V (daf .)M (ad .)A (ad .)C H N O (diff .)S XD41.3215.5714.2961.506.600.9727.093.84HL H 48.4217.3825.5673.114.701.2220.530.44 3XD :T he coal from Xundian ;HL H :the coal from H uo linhe .1.2 实验装置及条件DR IFT 实验见文献[3].将约20m g 的煤样装入漫反射附件,待背景稳定后测得原煤室温时的谱图,通入A r 气约90m in (260mL m in ),再测得室温下达到水分平衡后的谱图;非室温状态下谱图的测量方法:在50,80,110和140℃分别恒温3m in 后,采集各温度时的单光束图及漫反射图.直接采集的漫反射图以相同条件下镜子的单光束图作为背景(其优点是不吸收水分及不损失反射光[4]).相邻温度点间的升温速率6℃ m in .分辨率8c m -1,500次扫描累加.热重分析在Setram 公司T GA 92型热天平上进行,循环水冷却,气体流量、平衡时间和加热条件等与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实验完全相同.2 结果与讨论M iu ra 等[4]认为,煤中的水分在140℃时已经完全脱除,超过该温度的产物水应当归为热解产生的水分,即140℃时的煤可以定义为干煤状态,此温度时煤中仍存在的水分已成为煤的大分子结构的V o l .23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N o.12 2002年12月 CH E M I CAL JOU RNAL O F CH I N ESE UN I V ER S IT IES 2325~2328 一部分,所以文中对于这一部分水不予考虑.基于以上假设,以煤样在140℃时的单光束图为背景,将各个温度时测得的单光束图按照漫反射光谱的计算方法转化为新的DR IFT 谱图[方法1,图1(A )].分别从20,20,50,80,110℃时测得的DR IFT 谱图中扣除干煤的贡献[即140℃时测得的以镜子为背景的漫反射图,方法2,图1(B )],这是按照作者以前的方法得到的差谱,用来作为比较,以验证方法1的有效性.由于篇幅有限,仅显示霍林河煤经两种方法计算后得到的图形(图中各谱图未加任何校正),可以发现,采用方法1得到的图形质量更好.F ig 11D R I FT spectra obt a i ned fro m m ethods 1(A )and 2(B )2.1 褐煤的含水量与红外吸收强度的定量关系将两种褐煤分别用两种方法得到的各谱图在3710~2000c m -1区间进行积分,得到积分强度值.通过热天平的实验数据得到各图所对应温度时煤中的水分含量.以各温度时煤中的水分含量(kg ,以每千克干煤计)对两种方法得到的谱图面积分别作图并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见图2及表2.可以看出,以140℃的干煤作为背景研究褐煤中水分的含量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褐煤中水分的含量与谱图中相应于水分吸收区的面积呈线性关系,从线性拟合的结果可见,其准确度不亚于文献[1]方法,对寻甸煤,新方法则更加精确.F ig 12 The relation sh ip between the i n tegral i n ten sity of the spectra obt a i ned fro m m ethods 1and 2and m o isture con ten t (kg kg dry coal )(A )XD ,m ethod 2;(B )XD ,m ethod 1;(C )HL H ,m ethod 2;(D )HL H ,m ethod 1.Table 2 The results of f it li near i n F ig .2Samp leM eh tod T he result of fitting linear (Y =A +B X )3A B Co rrelati on coefficient XD10.001850.003760.998052-0.012583.30197×10-50.95576HL H 10.007950.002490.9830028.11763×10-43.80636×10-50.99575 3A :Intercep t ;B :slope ;X :area ;Y :mo isture content .2.2 水分形成的氢键键能的计算将通过方法1得到的两种煤在各温度下的光谱图进行分峰处理(典型的分峰结果见图3),以分峰623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 o l .23结果作为计算氢键键能的基础.F ig .3 The result of curve f itti ng of the spectraobt a i ned fro m m ethod 1为方便,所有的讨论均以1kg 干煤作为基准进行计算.根据DR IFT 谱的定量分析原理:(n OH )ij =(1 Αij )A ij(1)式中(n OH )ij 为某温度时形成某种氢键的羟基摩尔数,Αij 和A ij 分别为其对应的吸光系数和表观强度(以积分面积表示),i 用于区别由水分形成的不同氢键吸收峰,j 用于区别各个温度点.M iu ra 等[4]假设吸光系数Αij 可通过式(2)进行理论计算获得:Αij =Α0(1+0.0147∃ΜOH ,ij )(2)式中Α0和∃ΜOH ,ij 分别代表自由羟基的吸光系数和相对于自由羟基吸收位置的位移(以c m -1表示,根据T h iel 等[5]的研究结果,以3725c m -1作为自由水分子单体的吸收峰).如果某温度时煤中水分的羟基总量(n OH )j 可以表示为(n OH )j =∑(n OH )ij (3)则该温度时形成某种氢键的羟基数量占羟基总量的分数f OH ,ij 可表示为f OH ,ij =(n OH )ij (n OH )j =(n OH )ij ∑(nOH )ij (4)将式(2)代入式(1),将式(1)代入式(4)得:f OH ,ij =A ij1+0.0147∃ΜOH ,ij ∑A ij1+0.0147∃ΜOH ij (5)根据D rago 等[6]的研究结果可知,氢键的强度-∃H ij(kJ ・m o l -1)可用式(6)表示:-∃H ij =0.067∃ΜOH ,ij +2.64(6)所以,某温度时水分形成的总氢键能E HB ,to tal,j(kJ ・m o l -1)为E HB,to tal,j =∑f OH ,ij [(-∃H ij )](7) 将所得的E HB,to tal ij 数值对各温度时的水分含量作图(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煤中水分含量F ig .4 The tot al energy of hydrogen bond for m ed by water的减少,其形成的氢键键能值迅速增加.对于两种褐煤,其中水分形成的总氢键键能值均超过水分子间的氢键键能值(14.28kJ m o l )[7],而且,随着煤中水分含量的减少,该值超过了冰中的氢键键能值(18.8kJ m o l )[7],这说明煤中水分形成的氢键不仅限于水分子内部之间形成的氢键,水分子与煤表面的官能团之间也形成了较强的氢键.冰中的每个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参与了氢键的形成,形成四面体取向的架型结构[7],可以认为是水形成氢键的极限值,所以煤中水分形成的氢键键能超过冰中氢键能值的部分不可能来自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而只能归因于水分子与煤表面之间形成的强氢键.另外,从图4可以看出,20℃时两种煤于氩气气氛中达到水分平衡后,水的总氢键能均高于50℃时的平衡状态.这是两种相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弱氢键缔合的水先脱出,而以强氢键与煤表面结合的水量则变化很小,所以强氢键所占的分数增加,导致水的总氢键能的增加.另一方面,水的氢键缔合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8],导致氢键数量减少,从而使水的总氢键能降低.比较20和50℃达到平衡时褐煤中的水分含量可知,褐煤中的水分含量降低很少,而温度升7232N o .12李东涛等:褐煤中水分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823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 o l.23高幅度较大,所以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最终导致两温度时水分的总氢键能值的反常变化.温度超过50℃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已经很少[8],前者的影响占主要地位,所以水形成的总氢键能迅速增加. 2.3 褐煤中水分的分类从图1和上面关于煤中水分的氢键能的计算和讨论可发现,煤中的水分是以不同状态存在的,其中一部分水以强度近似于游离水中的氢键形式存在,在低温或干燥环境下较容易脱除;而另外一部分水则需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脱除,其与煤表面的结合力很强.通过DR IFT谱研究,从形成氢键的角度可将煤中的水分为两类:(1)游离态的水和以弱氢键与煤的表面结合的水.这种水分相当于核磁共振法和差示扫描热谱法研究中划分的可凝聚水或等温吸附法中的体积水、毛细管水或多层水.虽然其中的水分子之间以及水分子与煤表面之间也象常态的水那样形成氢键,但氢键强度较弱,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先脱除;(2)与煤的表面以强的氢键结合的水分.这种水分相当于其它方法所分的单层水或内在水,常温下不容易脱除.从图4可看出,当加热温度超过80℃后,煤中剩余水分形成的氢键能值迅速增加,这是因为这部分水与煤形成了紧密结合的氢键.因此,可认为,在温度低于80℃时,主要脱除的是煤中的自由水和与煤形成弱氢键的水;而高于80℃后则主要脱除的是与煤表面形成强氢键的水.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水分与煤表面之间形成的氢键与水分子本身之间形成的氢键吸收有重叠,所以,要通过红外谱图直观地分辨两种水分或观察煤2水的相互作用似乎是不可能的,二者之间的作用要经过键能的计算才能了解,但键能的计算对于红外光谱的依赖性却是显而易见的.参 考 文 献[1] L IW en(李 文),L I Bao2Q ing(李保庆),Kouich iM iura(三浦孝一).J.Fuel Chem istry and T echno logy(燃料化学学报)[J],1999,27(Supp l.):11—14[2] T ampy G.K.,P rudich M.E.,Savage R.L..Energy&Fuels[J],1988,2:787—793[3] L I Dong2T ao,L IW en,L IBao2Q ing.Chem.R es.Ch inese U niversities[J],2003,in p ress[4] M iura K.,M ae K.,L iW en et a l..Energy&Fuels[J],2001,15(3):599—610[5] T h ielM.V.,Becker E.D.,P i m entel G.C..J.Chem.Phys.[J],1957,27(2):486—490[6] D rago R.S.,Ep ly T.D..J.Am.Chem.Soc.[J],1969,91:2883—2890[7] X IE You2Chang(谢有畅),SHAO M ei2Cheng(邵美成).Structural Chem istry(结构化学)[M],Beijing:H igher Educati on P ress,1979:209—210[8] YE Q iao(叶 乔).Chem istry(化学通报)[J],1957,(11):18—26,40In situ D iffuse Ref lectance FT IR Study on W a ter i n L ign iteL IDong2T ao,L IW en3,L IB ao2Q ing(S tate K ey L ab of Coal Conversion,Institu te of coal Che m istry,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T aiy uan030001,Ch ina)Abstract W ith a new m ethod of diffu se reflectance FT I R(DR IFT)(u sing the single channel spectrum of dry coal at140℃as the background),the w ater in tw o lign ites w as studied fo r the first ti m e.T he resu lts show that the con ten t of w ater is directly p ropo rti onal to the in tegral area of the co rresponding w ave num ber range in the sp ectra of the w ater rem ained.B ased on the calcu lated hydrogen bonding energy of the w ater in dry coal,the w ater2coal in teracti on(hydrogen bonding)w as discu ssed.M o re2 over,acco 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 lt of DR IFT,the w ater in coal w as classified in to tw o fo r m s:one is the free w ater o r the w ater w h ich is w eak ly hydrogen2bonded w ith coal and m ain ly rem oved below 80℃;and the o ther is the w ater tigh tly bound w ith coal su rface th rough strong hydrogen bonding, w h ich is rem oved above80℃.Keywords H ydrogen bonding;W ater;In situ diffu se reflectance FT I R;L ign ite(Ed.:V,X)。
褐煤全水分试验方法研究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9
褐 煤 全 水 分 试 验 方 法 研 究
王 兴 无 , 王 冰 , 张铁 军
( 1 . 神 华 国 能集 团有 限公 司 , 北京 1 0 0 0 3 3 ; 2 . 内 蒙 古 大唐 国 际锡 林 浩特 矿 业 有 限 公 司 , 内 蒙 古锡 林 浩特 0 2 6 0 0 0 ; 3 . 国 电 吉林 龙 华 长春 第 一 热 电 厂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2 1 )
a b l e . Ho we v e r , d a t a v a r i e d u n c e r t a i n l y a n d i r r e g u l a r l y or f t h e o t h e r wa y . On e s o l u t i o n p r o p o s e d b u t y e t c o n d u c t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i s t o s p e c i f y mi c r o wa v e s t r e n g t h, h e a t i n g t i me, c o a l s p e c i e s a n d S O o n . Ke y wo r ds : t o t a l mo i s t u r e; l i g n i t e; d yi r n g; t t e s t ; F t e s t
( 1 . S h e n h u a G u o n e n g G r o u p C o . L t d . ,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3, C h i n a ;
褐煤的基本性质
(1)褐煤的基本性质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其特点是水分高,孔隙度大,挥发分高,热值低,含有不同数量的腐植酸。
氧含量高达15%~30%,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块煤加热时破碎严重,存放在空气中很容易风化变质,碎裂成小块甚至粉末状,使热值更加降低,灰熔点也普遍较低,煤灰中常含有较多的钙盐,其中有的来自腐植酸钙,有的来自碳酸钙和硅酸钙。
(2)褐煤中的水分水分是褐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对其使用影响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褐煤的水分在各类煤中是最高的,全水分Mt 一般可达10%~40%,其中第三纪年轻褐煤的Mt 可达30%~40%,侏罗纪褐煤的Mt一般不超过30%。
根据水分的结合状态可分为游离水和结晶水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2种。
褐煤的提质是指褐煤在高温下经受脱水和热分解作用后转化成具有烟煤性质的提质煤。
褐煤脱水过程除脱去部分水分外,也伴随着一些煤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它主要是由脱水作用和过程引起的。
所以,褐煤的提质过程主要是褐煤的脱水过程。
国内外褐煤干燥技术比较:采用目前水蒸气干燥或烟气干燥后的褐煤由于活性很高,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自燃。
烟气干燥工艺还存在爆炸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澳洲褐煤研究中心(Lignite CRC)研究的机械热挤压(MTE)技术尚处在实验室开发阶段,而且只能将水分从65%降低到20-30%;环太平洋有限公司开发的褐煤热压干燥技术目前处在5 吨/小时的小试阶段;日本NEDO 针对印尼褐煤开发的重油煤浆干燥技术也处于小试阶段;国内一些企业和科研部门也进行了褐煤干燥和提质的技术研发,主要采用滚筒干燥、管状干燥、气流干燥、流化床干燥、热风炉干燥,普遍存在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
但目前尚没有工业化的报道。
各种改性提质工艺对比比较项目低温干燥高温干燥神户制钢长青能源洛阳万山干燥工艺低温直接干燥高温半干馏油炸法高压蒸汽蒸煮高温水蒸汽工作介质热空气隔绝空气加热轻油和沥青高压蒸汽低压蒸汽工作温度100℃-300℃500℃以上150℃300℃350℃工作压力常压常压常压高压4.5MPa 低压干燥时间长短长短短降水率10%内20%内20%内30%内40%内热值提高约15% 约20% 约20% 30%以上33%以上产品稳定性易返水较少返水不返水不返水可提取蒸馏水复杂程度简单较低高高低工艺安全性易生煤层易爆燃含油要求高高压设备低压安全无操作工艺成熟度简单成熟在试验在试验成熟成熟投资低较低高较高中产品价值提高少较高高高高适应用途当地少量提质少量提质少量提质大规模提质干燥成型一体化结论要求低小规模要求高小规模要求高小规模要求高大规模年处理量500万吨以上。
通氮干燥法和空气干燥法测定褐煤分析基水分的比较
通氮干燥法和空气干燥法测定褐煤分析基水分的比较褐煤是煤化程度较低的年轻煤种,一种介于泥炭与沥青煤之间的棕黑色、无光泽的低级煤,其特点是水分含量及挥发分较高、发热量低,并且煤样极易氧化。
褐煤的全水分一般可高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30%。
煤中的水分是重要的煤质指标之一,分析基水分是进行发热量及其他工业分析指标在不同基态之间转换计算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标准《GB/T 212-2008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中明确规定褐煤分析基水分的测定方法为通氮干燥法,但标准中未说明褐煤采用空气干燥法是否会影响测定结果,采用空气干燥法测定分析基水分产生的误差是否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是否存在较大的偏倚性。
因此,选定一系列褐煤样品,分别采用通氮干燥法和空气干燥法测定褐煤分析基水分,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比对,分析两种方法对褐煤分析基水分的差异影响。
2 实验2.1 仪器与样品电热鼓风干燥箱(精宏DHG-9246A型)、分析天平(赛多利斯*****-CW型)、通氮烘箱(LB-90型)、一系列褐煤煤样。
2.2 实验方法2.2.1 褐煤样品的制备依照GB 474-2008中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的制样程序把煤炭破碎研磨至颗粒小于0.2mm的煤样。
2.2.2 通氮干燥法称取褐煤样品1±0.01 g(称准到0.0002g)至预先干燥和已知准确重量的称量瓶内,然后轻轻振动称量瓶,使煤样摊平。
打开称量瓶盖,放入已预先通氮气10min以上(氮气流速调到约0.4L/min),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在干燥氮气流中干燥至质量恒重(干燥时间约2h)。
然后从通氮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并盖严,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15-20min)后称量。
2.2.3 空气干燥法称取褐煤样品1±0.01 g(称准到0.0002g)至预先烘干和称出重量的称量瓶内,轻轻振动称量瓶,使煤样摊平。
然后将瓶盖开启,放入预先鼓风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干燥2h至质量恒重。
水分对褐煤燃烧特性及锅炉性能的影响
水分对褐煤燃烧特性及锅炉性能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12-06T07:45:49.299Z 来源:《福光技术》2021年19期作者:宁鹏飞[导读] 高水分褐煤具有较高的自燃倾向,使得其运输和存储成本升高。
研究表明,由于部分高品质的燃烧热被用于水分的蒸发过程,导致褐煤机组的效率普遍不高。
又因为褐煤机组的烟气量较大,导致辅机能耗升高(如磨煤机、风扇)。
苏能(锡林郭勒)发电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褐煤在我国煤炭能源中占有很大比重,因其含水量高、灰分大、容易风化、发热量低的缺点使褐煤的利用率较低。
研究了褐煤中的高水分对燃料热值、烟气量、耗煤量等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电厂的经济行。
研究表明,水分增加时,燃料热值降低,锅炉效率增加;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量(Nm3/kg)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但由于煤耗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产生的结果是总烟气量(Nm3/s)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褐煤;水分;热力性能作为最主要的能源形式之一,煤粉被广泛用于火力发电过程。
据报道,目前燃煤机组发电量占全球年发电量的4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64.5%。
随着优质煤种的不断消耗,褐煤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据报道,中国的褐煤储量为1300亿吨,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3%以上。
一般而言,褐煤具有开采成本低、挥发分含量高、污染物排放低的优点。
然而,作为一种低阶煤,其固有的高含水率及高灰含量使得褐煤热值较低,这明显制约了褐煤在电厂的广泛应用。
数据显示,国内的大型褐煤机组的装机容量仅为全国装机总量的3%。
此外,含水率过高会导致煤粉的着火和燃尽推迟,使得火焰中心上移,从而导致尾部对流受热面的超温爆管等问题。
当水分过高时,实际锅炉运行中通过提高一次风率来增加制粉系统的干燥出力,但同时会对炉内燃烧造成不良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水分的存在对炉内煤粉的燃烧过程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对高水分褐煤进行数值研究时,必须恰当地考虑水分存在的影响。
1 锅炉模型及计算方法1.1 锅炉模型锅炉主体高68.5 m,炉膛水平截面接近方形,尺寸为20.0 m×20.3 m。
煤炭五大常用指标
煤炭五大常用指标:第一个指标:水分。
煤中水分分为内在水分、外在水分、结晶水和分解水。
煤中水分过大是,不利于加工、运输等,燃烧时会影响热稳定性和热传导,炼焦时会降低焦产率和延长焦化周期。
现在我们常报的水份指标有:1、全水份(Mt),是煤中所有内在水份和外在水份的总和,也常用Mar表示。
通常规定在8%以下。
2、空气干燥基水份(Mad),指煤炭在空气干燥状态下所含的水份。
也可以认为是内在水份,老的国家标准上有称之为“分析基水份”的。
第二个指标:灰分指煤在燃烧的后留下的残渣。
不是煤中矿物质总和,而是这些矿物质在化学和分解后的残余物。
灰分高,说明煤中可燃成份较低。
发热量就低。
同时在精煤炼焦中,灰分高低决定焦炭的灰分。
能常的灰分指标有空气干燥基灰分(Aad)、干燥基灰分(Ad)等。
也有用收到基灰分的(Aar)。
第三指标:挥发份(全称为挥发份产率)V指煤中有机物和部分矿物质加热分解后的产物,不全是煤中固有成分,还有部分是热解产物,所以称挥发份产率。
挥发份大小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煤炭变质量程度越高,挥发份产率就越低。
在燃烧中,用来确定锅炉的型号;在炼焦中,用来确定配煤的比例;同时更是汽化和液化的重要指标。
常使用的有空气干燥基挥发份(Vad)、干燥基挥发份(Vd)、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和收到基挥发份(Var)。
其中Vdaf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四个指标:固定碳不同于元素分析的碳,是根据水分、灰分和挥发份计算出来的。
FC A V M=100相关公式如下:FCad=100-Mad-Aad-VadFCd=100-Ad-VdFCdaf=100-Vdaf第五个指标:全硫St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包括有机硫、无机硫。
1%以下才可用于燃料。
部分地区要求在0.6和0.8以下,现在常说的环保煤、绿色能源均指硫份较低的煤。
常用指标有:空气干燥基全硫(St,ad)、干燥基全硫(St.d)及收到基全硫(St,ar)。
参考自:中国煤炭信息网煤焦知识堂煤炭技术指标编辑词条低发热量定大卡数第一个指标:水分。
煤的水分及其测定
煤的水分及其测定一、煤中水分的存在形态煤中的水分是煤炭的组成部分。
它与煤的变质程度、组成结构有关。
煤的变质程度不同,水分变化也不同,一般泥炭的水分最大,可达40%---50%以上;褐煤次之,约15%——40%以上;烟煤含量较低;到无烟煤又有增加的趋势。
煤中水分按结合状态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两大类。
煤的工业分析,只测定游离水。
游离水按其赋存状态又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煤的外在水分是指吸附在煤颗粒表面上或非毛细孔中的水分,在实际测定中是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所失去的那部分水。
煤的外在水分很容易蒸发,只要将煤放在空气中干燥,直到煤表面的水蒸气压和空气相对湿度平衡即可。
煤的内在水分是指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中的水。
在实际测定中指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保留下来的那部分水。
内在水在常温下不能失去,只有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才能溢出。
内在水分多少与煤的内表面积有关,内表面积越大,内在水分越高。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内表面积不同,变质程度越浅,表面积越大,其内在水分也越高。
工业分析中测定的水分有原煤样的全水分(或接收煤样的水分)和分析煤样水分两种。
接收煤样水分是指煤在收到状态时的全水分,分析煤样水分是煤样与周围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保留的水分。
二、煤中水分测定原理煤中水分大多采用间接测定方法,即将已知质量的煤样放在一定温度的烘箱或专用微波炉内进行干燥,根据煤样水分蒸发后的质量损失计算煤的水分。
煤中水分测定方法有冲氮干燥法、空气干燥法及微波干燥法。
鹤壁市华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分测定仪是采用微波干燥法,在此着重了解此方法。
三、煤的全水分(Mt)测定在测定全水分之前,首先应检查装有没样的容器的密封情况,然后将其表面擦拭干净,用工业天平称准到煤样和容器总质量的0.1%,并与容器上标签所著名的质量进行核对。
如果称出的总质量小于标签上所注明的总质量(不超过1%),且确认煤样在运送过程中没有损失时,应将减轻的质量作为煤样在运送过程中的水分损失量,计算出该量对煤样净质量的百分数。
褐煤
间接蒸发:湿固体接触到一个在另一端用蒸汽、油 或热空气等传热介质加热的热面时产生了间接或接 触式干燥 。例如:回转蒸汽管干燥器。
非蒸发脱水是将水从煤中以液态形式脱除 。包括热
能脱水工艺、机械热挤压脱水、有机溶剂脱水。
12
九、结论
研究褐煤中水的类型和含量必须从水的本身和褐煤 孔隙、含氧官能团类型和含量以及界面特性入手,
5
四、褐煤的化学结构
褐煤中的氧以多种官能团的形式存在,高含氧量是褐 煤中高含水量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褐煤表面的酸 性较的原因。
6
褐煤中的含氧官能团主要包括羧基、羟基、甲 氧基和羰基。 分析褐煤中含氧官能团的方法简单分为两类:化学分 析法和物理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湿式化学法。包括非水滴定法,离子 交换法,NaOH直接摘定法,硼氢化物法。
汇报内容
一、褐煤概述
二、褐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
三、褐煤的界面特性
四、褐煤中的水
五、褐煤的干燥工艺
六、结论
1
一、褐煤概述
褐煤是一种煤化程度最低的煤种,它是泥炭沉积后 经脱水、压实转变为有机生物岩的初期产物,属于 低阶煤,因外表呈褐色或暗褐色而得名。 褐煤大多数无光泽,真密度在1.10~1.40g/cm3之间, 水分高达30%~60%,挥发分高、燃点低、不粘结、 易风化变质,含原生腐殖酸,含氧高,化学反应性 强,热稳定性差,是一种易燃的化石燃料。
根据褐煤中水分脱除时的状态,分为蒸发干燥脱水 和非蒸发脱水。 蒸发干燥脱水是指水分以水汽的形态从煤中脱去, 分为直接蒸发和间接蒸发。 直接蒸发 :磨煤机干燥、热风转筒或流化床干燥、 蒸汽流化床干燥、加压热气流干燥、NBCL/UBC工艺, 碳干燥工艺、微波干燥、太阳能干燥、高密度褐煤 和煤球干燥等方式。
煤中水分的测定方法
一、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水分测定原理: 已知质量的煤样 → 在105—110℃烘箱中干
燥至质量恒定(或在专用微波炉中干燥) → 根据 质量损失计算煤的水分。
GB/T211-2007中规定了,三种测定方法: 1、两步法: A1(氮气流),A2(空气流)中干燥 2、一步法: B1(氮气流),B2(空气流)中干燥 3、微波干燥法C
③干燥时间:烟煤1h;无烟煤1.5h
二、煤中空干基水分的测定方法(Mad) 常用方法:空气干燥法
(2)分析步骤
称
➢预先干燥过的称量瓶; ➢连瓶带盖一起称;
量
➢样重1±0.1g,称准至 0.0002g;
➢将煤摊平;
➢预先鼓风的并已加热到105-110oC;
干
➢揭开称量瓶盖,在鼓风条件下烘干;在一直鼓风的条件
一、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二、常用水分概念
4、全水分 Mt :
—— 煤的外水和内水的总和,代表刚开采、发运及接收时煤 的水分
5、空气干燥煤样水分 Mad : (一般分析煤样水分,空干基水分,分析水)
——一般分析煤样与周围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所含的水分
一、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三、与水分值有关的因素 1)煤的变质程度(煤种)
一、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记录的数据:
1、空称量瓶质量m0(g) 2、煤样质量m(g) 3、干燥后称量瓶+干煤的质量m2(g) 结果计算
公式: Mt=m1/m×100%
=(m0+m-m2) /m ×100 %
Mt—全水分,% m1—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g m— 称取煤样的质量,g
例:用≤6mm全水分煤样测定全水分,空称量瓶质量m0=20.452(g),煤样质量 m=10.147(g),干燥后总质量m2=29.655(g),检查性干燥一次:29.641(g),二 次:29.644(g)。该煤样全水分为多少?
褐煤自然发火临界值
褐煤自然发火临界值1.引言1.1 概述褐煤是一种常见的矿石,在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中广泛应用。
然而,褐煤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自然发火的风险。
自然发火是指褐煤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燃烧反应而自发燃烧的现象。
这会导致能源和环境的巨大损失,甚至有可能引发火灾。
了解褐煤自然发火的临界值对于预防和控制自然发火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发火临界值是指褐煤中自发燃烧开始的最低温度。
一旦褐煤的温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就会引发自然发火。
因此,确定褐煤的自然发火临界值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通过对褐煤自然发火临界值的研究,探讨其在工业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自然发火临界值的因素。
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自然发火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褐煤自然发火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本文还将介绍褐煤的定义和特性,以及自然发火的原因和危害。
通过本文的研究,相信能够为褐煤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降低因自然发火而导致的损失,确保工业生产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成部分进行说明。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一种可能描述: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呈现:2.1 褐煤的定义和特性本节介绍了褐煤的定义和主要特性。
首先,对褐煤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其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
接下来,重点讲解了褐煤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燃烧特性,以及与自然发火相关的特性。
通过对褐煤的定义和特性的分析,为后续讨论自然发火的原因和危害打下基础。
2.2 自然发火的原因和危害本节详细探讨了褐煤自然发火的原因和危害。
首先,介绍了自然发火的概念和机制,包括煤中可能存在的热点和自然发火的传播方式。
随后,对褐煤自然发火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如火灾事故、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等。
通过对自然发火原因和危害的论述,强调了对自然发火进行研究和防控的重要性。
3. 结论本节总结了自然发火临界值的重要性以及影响自然发火临界值的因素。
褐煤燃烧值
褐煤燃烧值
褐煤是一种常见的燃料,具有较高的燃烧值。
它是一种含碳量较高的煤炭类型,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水分。
褐煤的燃烧值取决于其含碳量和水分含量。
褐煤的燃烧值通常以热值来表示,单位为千卡/克或千焦/克。
热值是指燃料在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
褐煤的燃烧值较低,通常在3000-4000千卡/克之间。
与其他煤种相比,褐煤的燃烧值较低,因此在能源利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褐煤的燃烧值较低,使用褐煤作为燃料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燃料才能产生相同的热量。
这导致了褐煤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不足。
然而,褐煤具有丰富的储量和较低的开采成本,使其在某些地区仍然被广泛使用。
褐煤的燃烧过程也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
由于褐煤中含有较高的水分,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颗粒物。
这些烟雾和颗粒物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雾霾等环境问题。
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逐渐减少对褐煤的依赖成为了许多国家的目标。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方式,可以减少对褐煤的需求,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褐煤的燃烧值较低,但具有丰富的储量和较低的开采成本。
然而,由于其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颗粒物,加之能源转型的需求,
减少对褐煤的依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清洁能源,我们可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GB211
84.5
82.5
81.5
80.5
80.0
78.5
4
86.0
86.0
85.0
84.0
83.0
82.0
81.0
79.5
5
86.0
86.0
86.0
85.5
84.5
83.5
82.5
81.5
6--7
86.0
86.0
87.0
86.5
86.0
85.5
84.0
83.0
注:只在Vdaf<35%而同时Mad又大于3%的烟煤的情况下才减去括号内的数字。
1.4分析天平
1.5耐热瓷板或石棉板:尺寸与炉膛相适应。
2、分析步骤
2.1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0.15g。
2.2将灰皿送入温度不超过100 C的马弗炉中,关上炉门并使炉门留有15mm左右的缝隙。在不少于30min的时间内将炉温缓慢升至约500 C,并在此温度下保持30min。继续升到815+-10 C,并在此温度下灼烧1h。
4、结果计算
Mad=m1/m *100
Mad—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m1—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g;m—煤样的质量,g。
褐煤
一、褐煤的特性1、褐煤褐煤,又名柴煤,煤的一类。
是一种煤化程度介于泥炭与烟煤之间的棕褐色、无光泽的的低级煤。
剖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原来木质的痕迹,是泥炭经成岩作用形成的腐殖煤,煤化程度最低。
褐煤水分大、挥发分高、密度小,发热量低,含有可溶于碱液内的腐殖酸,氧含量常达15~30%。
褐煤全水分一般可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30%,挥发分15%~30%,相对密度1.2~1.45,含碳量60%~77%,低位发热量一般只有11.71~16.73MJ /kg,易风化碎裂、易氧化自燃。
由于它富含挥发份,所以易于燃烧并冒烟。
2、干燥褐煤吸潮褐煤内部存在许多毛细孔,湿褐煤就像吸足水分的海绵;而干燥(指仅脱除表面水的情况)后的褐煤就像拧干后的海绵。
当干燥(指仅脱除表面水的情况)后的褐煤遇到水时,就会吸潮,与拧干后的海绵吸水的原因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干燥(指仅脱除表面水的情况)后的褐煤在放置过久或运输过程会吸潮的原因。
二、褐煤干燥的意义及必要性目前全国褐煤资源量190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41.18%。
由于湿基褐煤具有高含水、高挥发分的物质特性,燃点低、易自燃,即不利于运输,又难于储存,直接成型更难。
发电行业既影响锅炉运行,又易造成发电机组运行不稳定;煤化工业因其含水率高,制备的煤气质量差、纯度低、损失浪费大,还影响了产气装置使用寿命及运行时间。
在目前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褐煤的经济价值及其相关加工生产技术又重新被世界能源界所重视,因此研究与掌握褐煤干燥和提质核心技术及成套干燥装备的开发与应用是清洁和有效利用褐煤的关键。
三、褐煤干燥的现状及难点目前国内的煤化工业、型煤产业、煤矿业、新能源和电厂等企业使用的干燥设备有:滚筒式干燥机、圆盘式干燥机、立式横流干燥机、振动干燥机、流化床干燥机等等;按热介质使用分类:主要有蒸汽热解式流化床干燥机、蒸汽导热式干燥机、直接烟道气对流传热干燥机等等。
但这些干燥工艺普遍存在处理能力小、干燥效果差、干后褐煤易返潮吸水、干燥过程易燃烧爆炸等问题。
20110705 褐煤的特点与性质
201107051.1褐煤的特点与性质1.1.1褐煤的特点褐煤,又名柴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种。
它是泥炭沉积后经脱水、压实转变为有机生物岩的初期产物,因外表呈褐色或暗褐色而得名。
褐煤大多数无光泽,真密度在1.10~1.40g/cm3之间,水分高达30%~60%,热值底(原煤2700Kcal/kg左右),燃点低,不粘结,易风化变质,含原生腐植酸,含氧高,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
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分、高灰熔点的“两高两低”显著特点,是火力发电厂、沸腾炉理想的燃料。
1.1.2褐煤的结构从煤化过程来看,褐煤是一种相对年轻的煤种,介于植物和烟煤,无烟煤之间的一种物质。
煤样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碳谱核磁共振和气体等温吸附法进行分析鉴定,发现褐煤内部存在许多毛细孔,并含有较多的脂肪烃类物质和含氧官能团,以及少量的芳香烃类物质。
1.1.3褐煤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含水分高是褐煤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水分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植物经成煤过程和成煤作用后残留、保存下来的水分,主要存在于褐煤毛细孔中,称为内在水(结合水),这部分水分基本反映其煤化程度,煤化程度愈浅,水分含量愈高。
②煤开采、堆放和运输过程中,由外部环境吸收或向环境释放部分水分后保留在煤表面的游离状态的水,通常称为外在水(非结合水);③褐煤中矿物质所含有的结晶水。
一般来说,脱除褐煤的外在水分比较容易,但要脱除褐煤内在水分和矿物质结晶水则困难得多。
褐煤内在水分的脱除性取决于其孔结构的发育程度和状态。
1.1.4干燥褐煤的吸潮由于褐煤内部存在许多毛细孔,使褐煤内部的气孔率和比表面积较高,且褐煤含有原生腐植酸,表面具有亲水性,导致褐煤通过表面吸附、毛细管凝聚和界面扩散三种作用吸潮。
湿褐煤就像吸足水分的海绵;而干燥后(仅指脱除表面水的情况)的褐煤就像拧干后的海绵。
当干燥后的褐煤遇到水或湿空气时,就会吸潮。
1.1.5褐煤的自燃褐煤反应性强,孔隙率较高,氧含量较高,一般为15%-30%,是一种化学活性较强的煤种。
褐煤中的水分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我国拥有丰富的褐煤资源,已探测的我国褐煤资源量可达1903亿吨,占全国煤炭预测资源量的41.18%[1]。
在我国煤炭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2-4],在我国未来化石能源供应的构成中也将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褐煤是一种低品质能源,含水量和含氧量高,热值低,因此,褐煤直接利用率相对较低,长距离输送经济性差,使得褐煤的开采和利用受到极大限制,长期被视作一种劣质煤。
同时褐煤存在易自燃和风化、贮存困难等劣势进一步限制了其应用[5]。
褐煤中的水分含量较高及易自燃等特点是限制其利用的较大影响因素。
我国褐煤水分含量为25%~40%[6],澳大利亚拉杜比谷开采出来的褐煤水分含量高达55%~70% [7]。
褐煤干燥提质是实现褐煤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干燥过程中,褐煤的外在水分较为容易脱除,所需能量较低,内在水分和矿物质结晶水的脱除十分困难,需要的能量较高。
因此系统的研究褐煤中水分存在的形式,能够为以较低的能耗实现褐煤的脱水提质的问题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对煤中水分的分类也有所差异。
按其在煤中存在的状态,可以分为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化合水三种[8-10],外在水分是指直径大于10-5cm的毛细孔中的水分,以机械的方式与煤相结合,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压相等,较易蒸发。
内在水分又称为固有水分,是指煤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持的水分,内在水分以物理化学方式与煤相结合,以吸附或凝聚方式存在于煤粒内部直径小于10-5cm的小毛细孔中,蒸汽压小于纯水的蒸汽压,较难蒸发。
化合水(结晶水)是指在全水分测定后仍然保留下来的水分,其含量较小,且必须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失去。
也有相关研究[11,12]将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统称为游离水,将煤中水的存在形态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煤炭水分简介
煤炭水分简介煤的水分 煤的水分,是煤炭计价中的一个辅助指标。
煤的水分直接影响煤的使用、运输和储存。
煤的水分增加,煤中有用成分相对减少,且水分在燃烧时变成蒸汽要吸热,因而降低了煤的发热量。
煤的水分增加,还增加了无效运输,并给卸车带来了困难。
特点是冬季寒冷地区,经常发生冻车,影响卸车,影响生产,影响车皮周转,加剧了运输的紧张。
煤的水分也容易引起煤炭粘仓而减小煤仓容量,甚至发生堵仓事故。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采掘机械化的发展和井下安全生产的加强,以及喷露洒水、煤层注水、综合防尘等措施的实施,原煤水分呈增加的趋势。
为此,煤矿除在开采设计上和开采过程中的采煤、掘进、通风和运输等各个环节上制定减少煤的水分的措施外,还应在煤的地面加工中采取措施减少煤的水分。
(1)煤中游离水和化合水 煤中水分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分为两类,既游离水和化合水。
游离水是以物理状态吸附在煤颗粒内部毛细管中和附着在煤颗粒表面的水分;化合水也叫结晶水,是以化合的方式同煤中矿物质结合的水。
如硫酸钙(NaSO4.2H2O)和高龄土(AL2O3.2SiO2.2H2O)中的结晶水。
游离水在105~110C的温度下经过1~2小时可蒸发掉,而结晶水通常要在200C以上才能分解析出。
煤的工业分析中只测试游离水,不测结晶水。
(2)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煤的游离水分又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外在水分,是附着在煤颗粒表面的水分。
外在水分很容易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蒸发,蒸发到煤颗粒表面的水蒸气压与空气的湿度平衡时就不再蒸发了。
内在水分,是吸附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中的水分。
内在水分需在100C以上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蒸发。
最高内在水分,当煤颗粒内部毛细孔内吸附的书分达到饱和状态时,这是煤的内在水分达到最高值,称为最高内在水分。
最高内在水分与煤的孔隙度有关,而煤的孔隙度又于煤的煤化程度有关,所以,最高内在水分含量在相当程度上能表征煤的煤化程度,尤其能更好地区分低煤化度煤。
褐煤水分的测定方法
褐煤水分的测定方法
褐煤全水分检测常用容量法,又叫水分吸收法。
采用这种方法,将重量一定的样品、干燥剂及填充剂放入容量瓶中,测定初始重量,然后放入恒温烘箱中,加温至105℃,使水分蒸发,烘箱烘干一定时间后取出,放凉,测定容量瓶中干品的重量,减去初始重量就是样品的水分含量。
这种测试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耗时短、设备廉价,适用于褐煤的水分含量测定。
国外采用蒸馏法、通氮气流干燥法、最小自由空间炉干燥等方法测量褐煤中水分。
这些方法虽能防止试样氧化,得出较好结果,但是分析烦琐,有的方法要求试样量大、效率低、成本高、不易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我国拥有丰富的褐煤资源,已探测的我国褐煤资源量可达1903亿吨,占全国煤炭预测资源量的41.18%[1]。
在我国煤炭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2-4],在我国未来化石能源供应的构成中也将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褐煤是一种低品质能源,含水量和含氧量高,热值低,因此,褐煤直接利用率相对较低,长距离输送经济性差,使得褐煤的开采和利用受到极大限制,长期被视作一种劣质煤。
同时褐煤存在易自燃和风化、贮存困难等劣势进一步限制了其应用[5]。
褐煤中的水分含量较高及易自燃等特点是限制其利用的较大影响因素。
我国褐煤水分含量为25%~40%[6],澳大利亚拉杜比谷开采出来的褐煤水分含量高达55%~70% [7]。
褐煤干燥提质是实现褐煤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干燥过程中,褐煤的外在水分较为容易脱除,所需能量较低,内在水分和矿物质结晶水的脱除十分困难,需要的能量较高。
因此系统的研究褐煤中水分存在的形式,能够为以较低的能耗实现褐煤的脱水提质的问题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对煤中水分的分类也有所差异。
按其在煤中存在的状态,可以分为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化合水三种[8-10],外在水分是指直径大于10-5cm的毛细孔中的水分,以机械的方式与煤相结合,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压相等,较易蒸发。
内在水分又称为固有水分,是指煤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持的水分,内在水分以物理化学方式与煤相结合,以吸附或凝聚方式存在于煤粒内部直径小于10-5cm的小毛细孔中,蒸汽压小于纯水的蒸汽压,较难蒸发。
化合水(结晶水)是指在全水分测定后仍然保留下来的水分,其含量较小,且必须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失去。
也有相关研究[11,12]将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统称为游离水,将煤中水的存在形态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可以判断,在干燥过程中,水分脱除难易程度相应不同,其干燥机理也可能存在区别。
李先春等[13]按照水分在煤中存在的状态,将其分为表面水、毛细水、吸附水和结晶水。
表面水和毛细水以薄层的形式覆盖在煤颗粒和大孔的表面,吸附水是由煤结构中水分子与亲水因子之间形成的氢键所产生。
结晶水则是水分子以化合的形式存在于煤中。
周永刚等[14]将煤中的水分分为外在水,孔隙水,分子水和结晶水。
同时指出孔隙水以毛细作用与煤结合,受孔隙尺寸影响。
分子水通过氢键作用与煤中的羟基和羧基等亲水官能团形成单层或多层水分子膜,与煤的结合能力较强。
结晶水以化合形式与矿物质结合,须在较高的温度下(160℃以上)才能析出,在脱水中一般不考虑。
也有学者[15]将褐煤中的水分与氢键联系起来,从氢键的角度将其分为两大类:以弱氢键与煤的表面结合的水,这部分水相当于利用NMR和DSC检测时得到的可冻结水;以强氢键与煤的表面结合的水,这部分水相当于其它分类方法中提到的单层水或内在水。
羟基是煤分子中形成氢键的主要官能团,能够与不同的氢键受体形成不同类型的氢键,陈茺等[16]将煤中的氢键分为五大类:羟基-π、自缔合羟基、羟基醚氧键、羟基环状多聚体、羟基-氮。
褐煤中含有较多的酚羟基、羧基、羰基、醚氧基、甲氧基等含氧官能团和大量的N、O元素,这些官能团会和水分子形成大量的氢键交联,这些氢键会在煤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影响。
项目申请者在研究神华褐煤无粘接剂成型特性及型煤应用的基础研究过程中发现,当褐煤的水分含量在10-15%之间时,型煤的强度可达到最高。
同时有相关研究通过红外光谱研究发现褐煤中的结合水与煤形成强氢键[17]。
使煤颗粒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能够增加无粘结剂成型型煤的强度。
目前该机理还需要通过研究结合水的性质进一步证实。
因此,系统的研究褐煤中水分对氢键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将为褐煤无粘结剂型煤强度机理的建立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
国外对褐煤中水分研究较早的是Allardice等[18-20]对Yallourn褐煤进行了等温吸附与脱附特性的分析。
指出褐煤中至少存在两类水,一种是在等温条件下脱除的与煤呈弱结合状态的水;另一种是煤中的化学吸附水,这些水的释放与煤表面的含氧基团有关,研究指出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及内部的孔结构使褐煤具有凝胶特征[21,22],表现为褐煤失去水分时,体积发生收缩,吸收水分时,体积重新发生膨胀[23,24],同时会伴随自由水和化学吸附水的相互转化。
褐煤表面的含氧基团中羧基与水分相互作用较强,其对水分的吸附量是羟基吸附量的3.7倍[25],文献指出褐煤中的水分含量及存在形式与煤的总吸氧量、放热量之间存在十分复杂的关系,水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对褐煤自燃过程中自由基的形成及过氧化络合物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能够增加氧的吸附量[26-29]。
赵卫东[30]利用DSC对褐煤在低温情况下进行氧化分析,认为褐煤自燃存在最佳含水量区间,得出褐煤在25%~30%之间时存在最易自燃的临界水分。
Jones和Town end等[31]认为湿气在过氧络合物的形成中起着本质的作用,湿气既影响过氧络合物的生成量又起催化作用。
因此,深入的研究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特别是结合水的性质,能够为褐煤低温氧化过程的机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解释。
Mraw等[32]通过研究Wyodak煤孔结构中的水分及其低温热容,发现其中2/3水分为可冻结水分,其余为不可冻结水分,可冻结水分存在于煤的大孔中,不可冻结水分吸附在煤的内表面或存在于微孔中。
Norinaga等[33]利用DSC和NMR等对褐煤冻结特性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将褐煤中的水分分为可冻结水和不可冻结水,又根据DSC低温实验过程中出峰位置的不同,将可冻结水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前者在-15℃附近出峰,并和纯水的出峰位置相同,后者在-47℃附近出峰;不可冻结水则在降温过程中始终不结冰,如图1所示,自由水褐束缚水在热焓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自由水为333J/g,其数值与纯水的热焓一致[34],束缚水为188J/g。
图1 不同煤样和纯水的DSC冻结曲线澳大利亚褐煤清洁研究中心的Yi Fei等[34]在对褐煤水分存在形式的研究中,也采用了低温DSC的研究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他们在研究阳离子对褐煤中水分冻结特性产生的影响时发现,NaCl(1.34%)溶液的低温曲线中,同样存在两个放热峰,第一个峰位置在-20℃附近,比褐煤中的第一个放热峰位置低10℃左右,第二个峰位置在-40℃附近,与褐煤中的第二个放热峰位置基本一致,如图2所示。
基于这种现象,他们推测褐煤中阳离子的存在可能对其水分的放热峰产生影响,尤其是对第二个峰产生的影响,于是他们做了纯水及水洗煤、酸洗煤的实验,水洗煤可以去除部分可溶性的盐类及碱金属氧化物[35],对于阳离子的脱除有一定效果,而酸洗可以脱除全部的阳离子。
实验结果发现,纯水只是在-10℃附近有放热峰,水洗、酸洗煤和原煤均出现两个放热峰,而且位置基本一致,如图3所示。
这说明阳离子对褐煤冻结水峰位置产生的影响的猜测是不科学的,第二个放热峰的出现不是由阳离子导致,是煤结构本身产生的影响。
另外,他们也对第二个放热峰进行了热焓的计算,其值为18±6J/g,这一数值与Norinaga等[33]人提出的第二个放热峰188J/g相差近十倍的关系,该原因作者本人也不清楚。
对于第二个放热峰为何会出现在-40℃附近,目前也尚无定论。
深入的研究褐煤中可冻结水中的第二个放热峰水分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将进一步完善褐煤中水分的概念。
图2 原煤、纯水、NaCl溶液的DSC曲线图3 原煤、水洗煤、酸洗煤的DSC曲线目前,对于褐煤中结冰水和不可结冰水的解释主要归结于孔结构的影响。
褐煤中含有大量的微孔结构,这些微孔结构具有不同的尺寸,由于孔结构的不同,褐煤与水之间的结合力存在强弱差异[36]。
褐煤中的水分储存在这些微孔中,并形成不同尺寸的簇状结构,由于微孔尺寸的不同,这些簇状结构的水在相变(融化或凝固结冰)时,会吸收或释放出不同的热量,微孔尺寸越小,容纳于其中的水的熔化热越低,当熔化热降低至0J/g时,对应的水为不结冰状态[37],不结冰水以分子尺度分散于微孔或特定官能团位置处[38]。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褐煤的孔结构是连续的,如果水分的冻结特性与孔尺寸相关,在低温冻结的曲线应出现连续的放热峰位置,不应该为两个单独的放热峰,因此,孔结构对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产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图4,在狭缝形或圆柱形的微孔中,亲水性的羟基赋存于煤表面,吸附水分子并形成一定β厚度的水膜,相关研究[30]归结为不可结冰水,孔中心水分归结为束缚水,并具有可结冰性质,该研究将不可结冰水的产生归因于褐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图4 褐煤微孔内水分的存在形式此外,Karthikeyan等人[39]又将褐煤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总结为5种,包括内吸附水(存在于煤颗粒的微孔和毛细孔中)、表面水(吸附于煤颗粒表面的水分子层)、毛细水(煤颗粒之间的毛细孔中)、游离水(煤颗粒间的水和附在煤颗粒及颗粒群表面的水)。
Deevi 等[40]将褐煤中的水分分为:表面游离水、毛细凝结水、吸附水和由于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分解而释放出的结晶水。
Henk 等[41]将褐煤中的水分分为:表面吸附水、内部吸附水、粒子间水、毛细管水、粘附水,如图5所示。
Wang 等[42]利用热重分析仪通过干燥动力学分析将褐煤中的水分分为表面水、毛细水、多分子层水和结晶水。
图5 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和分布根据以上不同的研究方式及不同的分类方法,项目申请者将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表1 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总结归纳水分分类存在形式及内容 研究方法外水附着于煤表面,45℃~50℃下蒸发的水分 主要有: 直接气体干燥,等温吸附线,DSC 低温冷冻实验,NMR 自旋弛豫实验,TGA 等温脱水实验等 内水存在于煤孔隙中,105℃~110℃下蒸发的水分 化合水(结晶水)以化合状态与煤结合的水 游离水以物理状态与煤结合的水 自由水存在于煤表面或煤颗粒之间或较大孔隙中的水分 表面水在煤表面以水分子层形式存在 毛细水(孔隙水)存在于褐煤的微孔中 分子水(吸附水)由于氢键作用或含氧基团等而存在的水分 可冻结水在降温过程中可结冰的水分 不可冻结水 在降温过程中一直不结冰的水分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褐煤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尚未统一,对于可冻结水中的束缚水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并未进行深入研究。
项目申请人及其主要承担者近年来在褐煤的基础研究方面尤其是在褐煤的气化特性、褐煤的干燥特性、褐煤的提质过程、干燥褐煤的吸湿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详见2.1节“工作基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