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27大知识点
1. 一个细胞在人工操作下分裂繁殖从而形成细胞群,在细胞群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这种操作被称作( )A.基因工程B.蛋白质工程C.克隆技术D.转基因技术2.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是指( )。
A.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B.宗教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3. 毛泽东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C.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力量D.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4. 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
A.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的形成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形成C.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D.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5. 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的( )。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6.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B.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精神病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7.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 )。
A.原判刑期以上,三年以下,不得少于一年B.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不得少于六个月C.原判刑期以上,三年以下,不得少于六个月D.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不得少于一年8. 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 )。
A.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C.政府加强宏观调控D.政府放弃宏观调控9. 社会总需求是指对一国总产出的意愿购买量,它包括( )。
A.企业需求、家庭需求和政府需求B.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出口需求C.劳动力需求、要素需求和科技需求D.工资、利润和折旧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是( )。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2、物质和意识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王世明老师提示:考点在于这句话是“列宁”说的】(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自身,都服从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3、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一是指每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层次和环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内部结构和内部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二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其存在和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世界的永恒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
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
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也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整理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的重点,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政治知识的重点1.制度建设现今的中国主要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根据这个制度所拥有的组织形式、决策程序和流程,例如选举制度、人大制度等。
政治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建设一个更加完善、更加有效、更加民主的制度。
2. 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形式,中国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层,他们通过制定政策、监督官员等方式,指导国家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保证。
二、法律知识的重点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法规,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具体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生命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公民应该了解这些基本权利并自觉维护之。
2.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国家的中级法律法规,它们规定了公民行为的具体规定,包括交通法、刑法、劳动法等等。
公民应该了解最基本的法规并自觉遵守之,避免违规行为导致法律问题。
三、经济知识的重点1.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指国家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公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现行经济体系主要是市场经济体系,它的重点在于市场的自由竞争、资源配置等方面。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税收、财政支出等,来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在保障公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需要保证国家财政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知识的重点1.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历史建筑、文物、民俗等等。
公民应该了解这些遗产的历史和意义,自觉维护之。
2.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包括国内文化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和认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一: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一)1.十八届四中全会(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4)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1)2014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2)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破解的难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一)1.十八届四中全会(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1----------------精选公文范文----------------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4)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2 ----------------精选公文范文----------------会建设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年中央一号文件(1)2014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政治常识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政治常识考点公共基础知识必背政治常识考点公共基础涉及的方面很广,学习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必背政治常识考点,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政治常识考点:社会管理1、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2、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内容包括: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3、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在以下方面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A、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社会B、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C、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政府绩效管理D、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提倡讲短话、开短会、行短文,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社会管理练习题:1、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国各地积极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是(B)A、组织社会志愿者开展邻里互动活动B、提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C、通过微博向群众提供政务服务资讯D、设奖鼓励市民投诉举报食品安全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政治常识,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的,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建不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ACD,都有公众参与,B选项只涉及特定群体,不属于社会管理创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一、政治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如,中国制定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如积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例如,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过度开发违背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就是在认识能源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进社会意识,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各项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政治理论常识(大总结)
政治理论常识(大总结)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远大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3、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常识考点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常识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根本观点。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坚持物质第一性,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4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派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三)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物质定义的基本内容(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是能够为人们所感觉、所认识的,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简言之,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3)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关系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辩证统一的。
4物质与运动(1)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变化的哲学范畴。
(3)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物质运动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5运动与静止静止是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或位置相对稳定的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民主政治建设1、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坚持把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①坚持把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
②依法执政不仅强调党要领导立法,还必须强调党要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实施依法治国。
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还需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附: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形式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②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③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④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与正义。
2、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
(1)观点认为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把它的作用仅归结为这一点是片面的(2)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国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3)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它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团结联合各党派各族群众,为党和政府广集民智,反映社情民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3、辨题: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确保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①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实行开门立法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保证立法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
②在我国,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27大知识点第2期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本文更新第7-16个知识点:7. 认识的本质(1)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
8.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根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五,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 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
9.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王世明老师提示:常考多选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虽然在对象、内容、形式、特征及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又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来源。
人们在实践中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任意、不可靠的东西。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必须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尚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才能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只有借助于文字符号、声音形象等感性形式才能得以表达和交流,理性思维也往往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才能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中也渗透着理性认识。
人们已有的文化水平、背景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等理性内容,总是参与、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制约着感性认识的内容和水平。
⑵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两次能动飞跃的循环上升。
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资料
政治理论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旨在帮助您复政治理论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
主题和概念,供您参考:
1. 政治理论基本概念
- 政治:指导社会行为的权力分配和决策过程。
- 政治体系:人们通过其实力和机构来管理和规范社会的方式。
- 政党:为了追求特定政治目标而组织的集体。
2. 政治学派
-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主张少量政府干预。
- 社会主义:倡导公有制和经济平等。
- 保守主义:强调稳定和传统价值观。
- 极权主义:强调集权和国家控制。
- 环境主义: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政治体系和制度
- 民主制度:公民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
- 制度:政府完全控制权力,缺乏民主制度。
- 共和制度:国家元首不是继任者,由选举产生。
- 君主制度:国家元首通过继承产生。
4. 政治经济学
- 资本主义: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
-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归全体公民所有的经济制度。
- 公共政策:制定政府决策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5. 政治权力和决策
- 分权:将政府权力分配给不同的机构和层级。
- 单一权力:权力掌握在一个机构或个人手中。
- 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约。
- 民意和选举:通过选举和公众表决来表达政治意愿。
以上仅是政治理论复习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继续加油复习,祝您考试顺利!。
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常识政治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之一,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一、哲学的概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三、哲学的基本形态(一)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阴阳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世界庸俗唯物主义:认为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
说人脑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辩证唯物主义: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要强调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唯心主义:主要强调的就是有神论,强调上帝或者神能创造一切(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是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3、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政治方面知识点总结
政治方面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理论1. 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政治行为、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等政治现象的学科。
它包括政治哲学、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政治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学科。
2. 国家理论国家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单位,是政治实践的重要主体。
国家理论研究国家的本质、功能、结构和变迁,帮助人们了解国家的运行和发展规律。
3.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道德理念的学科,涉及政治权力、公正、自由、权利等问题。
它帮助人们理解政治行为的道德基础,指导政治实践的价值追求。
4.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国家实现权力运行和决策的组织和规范方式,包括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决策程序、民主机制等内容。
政治制度研究有助于了解国家治理的方式和运行规则。
5. 民主理论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基础和运行方式。
民主理论研究民主的内涵、原则、实践方式和发展趋势,帮助人们理解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
二、政治制度1. 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府、议会、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组织形式,是国家权力运行和政策实施的主体。
政治组织研究有助于了解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
2.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包括行政权力、立法权力、司法权力等内容。
政治权力研究有助于揭示国家权力的来源、范围和限制。
3. 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包括单一制、联邦制、议会制、总统制、议会制等形式。
政治体系研究有助于了解国家政体的构建和运行方式。
4. 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法律平等、司法独立、权利保障等内容的体现。
法治研究有助于了解国家治理的规范和原则。
5. 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现代政治的主要形式,包括多党竞争、普选制度、宪政原则、人权保障等内容。
民主制度研究有助于了解民主政治的运行和发展。
三、政治文化1.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接受政治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包括政治教育、政治传播、政治参与等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一、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作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纠纷矛盾。
3、法律的分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4、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的效力范围分为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
5、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政治常识1、政治的概念: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的基本形式:民主、专制和法治。
3、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三、经济常识1、经济的概念: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法制和开放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5、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四、管理常识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活动。
2、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3、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公共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又重要的知识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技等多个方面。
对于许多考试和学习来说,掌握公共基础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一、政治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辩证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会议和政策,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
二、经济部分(一)宏观经济1、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失业率等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货币政策的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3、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周期的阶段和特点。
(二)微观经济1、市场主体企业、消费者和劳动者的行为和决策。
2、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国际经济1、国际贸易贸易顺差和逆差、关税、贸易保护主义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理论公共基础知识一门综合性知识总集,需要考生在多方面中学习知识,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理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理论(一)1、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1921年-1927年,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代表作:湖南农民各阶级。
1927-1935:毛泽东思想形成:井冈山红星星反。
1935-1945:毛泽东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发刊新1945-1976: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晋绥双论目前正确。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于1997年1月13日逝世)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的伟大觉醒。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邓小平理论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船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三个代表思想: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2002年十六大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4年写入宪法。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2007年,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政治常识的考查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六个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3)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辩证法(1) 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 运动和发展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3) 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矛盾及其特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27大知识点
公共根底知识必背根底知识点之政治理论27大知识点17. 商品与货币⑴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构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最后转化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抽象劳动是相对于具体劳动而言的。
具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别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消耗,它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指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它形成价值。
⑵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货币具备五大职能:第一,价值尺度,即商品的价值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价格。
第二,流通手段,即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第三,贮藏手段,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第四,支付手段,即货币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手段。
第五,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疆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货币的作用。
18.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根本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
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19.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制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局部价值,它直接表达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完成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局部剩余价值。
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20.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经济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 是商品,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 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1)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2)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2、(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 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汇率又称汇价, 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 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 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压力;(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7、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8、供不应求, 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 价格降低---------买方市场9、价格和价值的关系?10、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1、商品的价值量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 价格上升, 购买减少;价格下降, 购买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2、物质和意识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王世明老师提示:考点在于这句话是“列宁”说的】
(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自身,都服从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3、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一是指每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层次和环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内部结构和内部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二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其存在和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原有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延续和渐进过程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一新的量变一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保持其质的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事物现有的质,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2)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当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处在肯定阶段;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会否定自身到达否定阶段,即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但是到此为止,事物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完成。
因为正如在肯定阶段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事物的肯定方面一样,事物的否定阶段同样也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事物的否定方面。
所以,事物的发展到了否定阶段,与其说事物内部的矛盾是解决了,不如说是充分地展开了。
事物的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一样都有片面性。
因此,只有经过第二次否定,到达否定之否定阶段,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才能得到克服,事物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也只有到这一阶段,事物的发展才能相对地完成。
6、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矛盾的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推动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中,其对立的双方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一般说来,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
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