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5篇

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5篇

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5篇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1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二、重点难点: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三、合作学习:(一) 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二) 学生动手,探究新课1. 计算下列各式:(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2. 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三) 总结法则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四、精讲精练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3)[(x+y)2-y(2x+y)-8x]÷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五、小结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复习交流】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1)2x2+4=2(x2+2);(2)2t2-3t+1=(2t3-3t2+t);(2)x2+4xy-y2=x(x+4y)-y2;(4)m(x+y)=mx+my;(3)x2-2xy+y2=(x-y)2.问题: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解:-4x2yz-12xy2z+4xyz=-(4x2yz+12xy2z-4xyz)=-4xyz(x+3y-1)【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解法1:3a2(x-y)3-4b2(y-x)2=-3a2(y-x)3-4b2(y-x)2=-[(y-x)2•3a2(y-x)+4b2(y-x)2]=-(y-x)2[3a2(y-x)+4b2]=-(y-x)2(3a2y-3a2x+4b2)解法2:3a2(x-y)3-4b2(y-x)2=(x-y)2•3a2(x-y)-4b2(x-y)2=(x-y)2[3a2(x-y)-4b2]=(x-y)2(3a2x-3a2y-4b2)【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解:0.84×12+12×0.6-0.44×12=12×(0.84+0.6-0.44)=12×1=12.【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探研时空】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公因式.•在找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板书设计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教学难点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课前准备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教学过程:复习引入: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讲授新课: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5,12,13;6,8,10;8,15,17.(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随堂练习: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⑴9,12,15;⑵15,36,39;⑶12,35,36;⑷12,18,22.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⒋习题1.3课堂小结: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4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1)A→A′→B;(2)A→B′→B;(3)A→D→B;(4)A—→B.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②、做一做:教材14页。

初中数学教案沪科

初中数学教案沪科

初中数学教案沪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3. 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探究相似多边形的定义1.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2.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三、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相似多边形的特点,发现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理解。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相似多边形有哪些应用?二、探究相似多边形的判定1.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

三、探究相似多边形的应用1. 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相似多边形判定和方法的理解。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让学生掌握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整。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教案标题: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整数、有理数、分数等;2. 掌握数学中的基本运算,包括四则运算、分数的加减乘除等;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2. 分数的概念和运算;3. 算式的变形和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1.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2. 算式的变形和运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表示方法;2. 整数的加减运算: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和技巧;3.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分子、分母的含义;4.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和技巧。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应用题和探究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拓展练习:布置一些较难的拓展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数学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沪科数学教案模板

初中沪科数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定理等。

2.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如复杂计算、抽象概念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物教具等。

-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 完成课前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

- 准备好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 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公式、定理等。

- 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或实践活动。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评价方式:-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七、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9.1字母表示数教案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9.1字母表示数教案

§9.1 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问题中的数.2、 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正确表示.难点: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具有规律的数.教学过程:1. 创设问题情境想任意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以5减7,再把结果乘以2加上14, 求出结果。

提问学生所想的自然数是几?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结果都是10的倍数/结果的个位上为0。

学习了本节课字母表示数的内容,你就能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9.1 字母表示数.问题1. 我们之前学习了几种运算律,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呢?运算律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 b b a +=+加法结合律 )()(c b a c b a ++=++乘法交换律 a b b a ⋅=⋅ 乘法结合律 )()(c b a c b a ⋅⋅=⋅⋅ 乘法分配律 c a b a c b a ⋅+⋅=+⋅)(问题2. 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如何用字母表示?公式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ah S 21=圆面积公式 2πr S =梯形面积公式 h b a S )(21+=圆的周长公式 d C r C ππ==或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a C 4=师:在这些公式、运算律都是用字母来表示的,其中的字母表示什么意义呢? 预设生答:在有理数的运算律中,字母表示任意的有理数。

公式中的字母表示特定意义的数。

问题3. 在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里,还有哪些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呢? 预设生答:方程中的未知数师:是的,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把字母列入方程,能更方便地表示数量关系,数和字母一起运算会使问题的解法更简单。

如图,游乐场的大转盘的最高点、最低点分别离地面110米、10米,那么这个大转盘的半径是多少米?师: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如何求解?预设生答:已知大转盘的最高点、最低点离地面的高度,所求的是圆的半径。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主要介绍了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式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循序渐进的编排,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整式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整式时,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整式的运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整式的基本运算方法;3.能够运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定义和性质;2.整式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2.课件和教学卡片;3.练习题和答案;4.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这些问题。

例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距离等。

让学生感受到整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PPT,介绍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学生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有理数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 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 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

2.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3. 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定义。

2. 讲解有理数的分类,让学生理解正数、负数、整数、分数等概念。

3. 通过示例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4.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

1.2 实数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2. 掌握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 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实数的定义及分类。

2. 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3. 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的分类,让学生理解有理数、无理数等概念。

3. 通过示例讲解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4.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实数进行计算和解决。

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组成。

2. 能够正确书写代数式。

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定义及组成。

2. 代数式的书写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代数式的定义。

2. 讲解代数式的组成,让学生理解字母、数字、运算符等概念。

3. 讲解代数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书写方法。

4.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2 代数式的运算教学目标:1. 掌握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2. 能够运用代数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2. 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案【篇一:沪科版初一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配套名师解题讲课视频播放沪科版七下数学学案课题:6.1 平方根、立方根(1)第一课时平方根主备人:王刚喜审核人:杨明使用时间:2011年2月日班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2.了解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学习重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学习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一、学前准备【旧知回顾】12.填空:(-3)2;(-)2; -32= 。

52a总结:任意有理数的平方是数.即≥0 。

.....(-a)2与-a2的意义不相同。

3.我们知道:4的平方是1616,所以16.257的平方是25; 49 19 ;【新知预习】1、平方根的定义:一般的,,也叫做。

记作:2、平方根的性质:(1)正数有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

(2)0的平方根是。

(3)负数。

3、想一想,填一填:(2)-25的平方根,理由是。

(3)因为2=_____,(-2)=______,所以2和-2都是_____的平方根. 22二、探究活动【初步感悟】②平方得81的数是,因此81的平方根是.4③ 9的平方根是;的正的平方根是;1.44的负的平9方根是.归纳定义:【讨论提高】① 3有个平方根,它们互为数,记作.② 0有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③ -4、-8、-36有平方根吗?为什么?总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平方根的性质)应用:若 a+1平方根是 0 ,则 a = ;若a+1 没有平方根,那么 a .①4是16的平方根;()② 16的平方根是4; ( )③(-3)2的平方根是3. () ④1的平方根是1; ( )⑤9的平方根是3;( ) ⑥只有一个平方根的数是0;( )【例题研讨】例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0.25;(2)162;(3)15;(4)(-2) (5)10-2. 81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⑴x2=196;⑵5x2-10=0;⑶36(x-3)-25=0. 2(1)-64 ;(2) (-4)2;(3)-5-2 ;(4).【课题自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3.能使x-5有平方根的是……………………………()a.x≥0b.x0c. x5d. x≥54.一个数如果有两个平方根,那么这两个平方根之和是…………()a.大于0b.等于0c.小于0d.大于或等于05.289的平方根是(-4)2的平方根是,三、自我测试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2.-9是数a的一个平方根,那么数a的另一个平方根是,数a 是 .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是a+1与2a-13,那么这个数是5、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6(1)(2)-7 (3)15(4)(-5)2 816.求下列各式中的x.(1)x2=49;⑵(x-1)2=25;(3)4(2x+1)2-9=0四、应用与拓展方根2.若-b是a的平方根,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 b=a2b. a=b2c.b=-a2d.a=-b25.若正数a的两个平方根的积为-9,则a= . 25课题:6.1平方根、立方根(2)第二课时算术平方根主备人:王刚喜审核人:杨明使用时间:2011年2月日班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2.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难点:区别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一、学前准备【旧知回顾】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任何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都不大于这个数 d.2是4的平方根 2.一个数的平方根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3.若a的一个平方根是b,则它的另一个平方根是4.已知x2=11,则x=;已知x2=(-)2,则x= 364【新知预习】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慧才智和制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七班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七班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二、新课引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常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五、三线八角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六、课堂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B.2C.3D.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七、小结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八、课后作业1.教材P19第7题;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补充内容]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沪教版七班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沪教 初中数学 教案

沪教 初中数学 教案

沪教初中数学教案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SSS、SAS、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知识背景: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内角和、边长关系等基本知识。

2. 学习任务: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SSS、SAS、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教学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原理,能够灵活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发现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互相借鉴,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原理和判定方法。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练习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练习题: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题。

沪教版初中数学认识实数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认识实数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认识实数教案认识实数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实数的定义和性质;2. 理解实数的分类和表示方法;3. 运用实数进行数的比较和运算;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实数的定义和性质;2. 实数的分类和表示方法;3. 实数的比较和运算。

三、教学难点1. 实数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2. 实数的分类和表示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2. 教学投影仪;3. 教学PPT;4. 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张或几张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都有哪些共同点。

2. 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用数来表示,并由此引出实数的定义。

讲解:1. 通过教学PPT给出实数的定义,并解释实数的概念,包括整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关系。

2. 讲解实数的分类和表示方法,包括数轴和实数的表示方式。

示范:1. 在黑板或教学投影仪上示范如何用数轴表示实数,并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

2. 示范使用实数进行数的比较和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的运算。

练习:1. 学生根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完成有关实数的练习。

2. 鼓励学生在练习中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拓展:1. 给予学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讨论实数在现实中的应用,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展示。

总结: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提醒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作业。

六、课堂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2. 思考实数的应用场景,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七、板书设计(教师可根据需要设计板书内容)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引发学生对实数的思考,然后系统地讲解了实数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并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一、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数字与数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数字的起源和数位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写数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字的起源和发展。

(2) 数位的定义和顺序。

教学步骤:(1) 引入数字的起源和发展,展示相关资料。

(2) 讲解数位的定义和顺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3) 进行数位练习,让学生巩固数位知识。

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练习题1.1。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和数位的使用。

1.2 数的运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进行数运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

(2) 运算律和运算顺序。

教学步骤:(1) 讲解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2) 引入运算律和运算顺序,进行讲解和练习。

(3) 进行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巩固运算方法。

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练习题1.2。

(2) 设计数的运算题目,进行自我检测。

二、第二章:几何图形2.1 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绘制平面图形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步骤:(1) 讲解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3) 进行平面图形的绘制和面积计算练习,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

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练习题2.1。

(2) 绘制不同类型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其面积。

2.2 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绘制立体图形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教学步骤:(1) 讲解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整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学会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整数的定义及分类。

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整数的概念,讲解整数的定义及分类。

2. 通过例题演示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2 分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学会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分数的定义及分类。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分数的概念,讲解分数的定义及分类。

2. 通过例题演示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讲解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2 代数式的运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讲解运算规则。

2. 通过例题演示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3.1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教学内容: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方程的概念,讲解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 通过例题演示方程的解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2 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2. 通过例题演示不等式的解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几何图形4.1 平面图形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识别。

教学内容: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矩形的性质,通过实例讲解矩形的特征。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整式的概念,整式是代数表达式的一种,由数字、变量和四则运算组成。

整式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整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整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运算,是后续学习多项式、方程等代数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变量和四则运算等基础知识,但对整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整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定义,掌握整式的分类。

2.掌握整式的基本运算,能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3.能够应用整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定义和分类。

2.整式的基本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整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整式的概念。

问题:某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代数表达式表示这个问题,进而引出整式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介绍整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运算。

整式的定义:由数字、变量和四则运算组成的代数表达式。

整式的分类:单项式、多项式。

整式的基本运算:加减乘除。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1:计算以下整式的值。

(1)3x + 4(2)2(x + 1) - 3(x - 2)(3)(2x + 3)(x - 1)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整式的知识。

问题:某班有男生和女生共计60人,其中男生有x人,女生有y人,求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差。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教案第24章圆24.1旋转(第2课时)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教案第24章圆24.1旋转(第2课时)

第24章圆24.1 旋转第2课时中心对称教学目标1.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2.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3.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会识别中心对称图形.难点:会运用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复习巩固1.在这之前你学过哪些有关对称的知识?与大家交流一下.2.什么叫轴对称?3.旋转的性质: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旋转的定义与性质,知道把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定点旋转180°,这样的图形运动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探究新知1.中心对称师生活动:小组讨论(师生互学).问题情境:(学生交流)观察下面两副图,每副图中的图(1)经过怎样的运动变化就可以与图(2)重合?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与同伴交流.学生回答:两副图中,图(1)以一定点旋转180°就可以与图(2)重合.【归纳总结】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定点旋转180°,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叫做中心对称,这个点就叫做它们的对称中心. 教学反思(1)(2)(1)(2)【提示】1.只有一个对称中心;2.旋转角必须是180度;3.是两个图形,且旋转后能够重合. 师生活动: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对比.师生活动:小组讨论(师生互学).问题情境:下图中△A ′B′C′与△ABC 关于点O 成中心对称,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1)OA =OA′,OB =OB′,OC =OC′;(2)△ABC ≌△A′B′C′. 【归纳总结】 中心对称的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师生活动:探究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例1 如图,已知△ABC 和△A ′B ′C ′成中心对称,画出它们的对称中心.【探索分析】(引发学生思考)△ABC 和△A ′B ′C ′成中心对称,即从整体上看,此图是一幅中心对称图案,所以本题有两种解法.【解】(方法一)根据观察,B ,B ′及C ,C ′应是两组对应点,连接BB ′,CC ′,BB ′与CC ′相交于点O ,则O(方法二)B ,B ′是一对对应点,连接BB ′,找出BB ′的中点O ,则点O 即为对称中心.如图.【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找准对应点.当两个图显,可采用测量的方法找对应点.3.中心对称作图例2 如图,点O 是线段AE 的中点,以点O 为对称中教学反思心,画出与五边形ABCDE 成中心对称的图形.【探索分析】要画出五边形ABCDE 关于点O 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只要画出A ,B ,C ,D ,E 五点关于点O 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对应点即可.【解】如图,连接BO 并延长到B',使得OB'=OB ; 连接CO 并延长到点C',使得OC'=OC ; 连接DO 并延长到点D',使得OD'=OD ; 顺次连接AD',D'C',C'B',B'E .图形EB'C'D'A 就是以点O 为对称中心、与五边形ABCDE 成中心对称的图形.4.中心对称图形 问题情境:将下面的图形绕O 点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平行四边形 【解】旋转后与原图形完全重合.【思考】(学生交流)上面的课堂练习中,得到的图形,又具有什么特征? 【归纳总结】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定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和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就是对称中心.【注意】中心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是,那么对称中心在哪?师生活动:拓展延伸(学生自学).例3 如图,长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过点O 的直线分别交AD 和BC 于点E ,F ,AB =2,BC =3,试教学反思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探索分析】由于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依题意可知△BOF 与△DOE 关于点O 成中心对称,则图中阴影部分的三个三角形可以转化到Rt △ADC 中,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即可求得.【解】因为矩形ABCD 是中心对称图形, 所以△BOF 与△DOE 关于点O 成中心对称,所以图中阴影部分的三个三角形就可以转化到Rt △ADC 中. 又因为AB =2,BC =3,所以S Rt △ADC =12×3×2=3,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 【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将阴影部分转化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来解决,使问题更简单.课堂练习1.观察下列四个平面图形,其中中心对称图形有( )① ② ③ ④第1题图A.2个B.1个C.4个D.3个2.如图所示,已知长方形的长为10 cm ,宽为4 cm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20 cm 2B.15 cm 2C.10 cm 2D.25 cm 2第2题图 第3题图3 .在方格纸中选择标有序号的一个小正方形涂上颜色,与图中阴影部分构成中心对称图形,应选 .4.请你用无刻度的直尺画一条直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你怎样画?第4题图 第5题图5.如图所示,线段AC ,BD 相交于点O ,且AB ∥CD ,AB =CD ,此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试说明你的理由.6.世界上因为有了圆,万物才显得富有生机,以下来自现实生活的图形中都有圆,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美丽与和谐,这正是因为圆具有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请问以下三个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教学反思② ③第6题图参考答案1. D 解析:题图①②③是中心对称图形.2. 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长方形的面积=10×4=40(cm 2),再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12×40=20(cm 2). 故选A.3. ④4. 解:(答案不唯一)如图所示.① ② ③第4题答图点拨:对于这种由两个中心对称图形组成的复合图形平分面积时,可以把这个图形进行割补,然后找到它们的对称中心,再过对称中心作直线.5. 解:此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理由如下:由AB ∥CD ,AB =CD ,可证得△AOB ≌△COD ,所以此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6. 解:轴对称图形为①②③,中心对称图形为①③.布置作业教材第6页练习板书设计24.1 旋 转 第2课时 中心对称1.中心对称2.中心对称的性质 3中心对称图形4.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5.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反思。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摘要:一、引言二、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思维与能力3.情感与态度三、沪教版七年级数学课程内容1.数的认识与运算1.整数2.小数3.分数2.代数式与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3.几何与图形1.平面几何基本概念2.三角形与四边形3.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启发式教学2.探究式教学3.合作学习五、教学评价1.课堂评价2.单元测试3.期末考试六、结语正文: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以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

本文以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为例,详细介绍了七年级数学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评价。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如整数、小数、分数的认知与运算;代数式与方程的解法,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

思维与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良好态度。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大纲分为数的认识与运算、代数式与方程、几何与图形三个部分。

数的认识与运算涉及整数、小数、分数的认知与运算,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代数式与方程部分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几何与图形部分涵盖平面几何基本概念、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在教学方法与策略方面,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合作学习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大纲要求进行课堂评价、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

课堂评价主要通过观察、提问、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单元测试则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期末考试则是对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价。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01]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01]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数学中的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方法;–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够解决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有理数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够合理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挑战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能力;–掌握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理数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关于有理数的知识,包括正数、负数的概念和在数轴上的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轴上如何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探究新知识•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比较,探究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每个小组选择两个有理数,利用数线、整数的绝对值等方法进行比较。

•学生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规律,并展示给全班。

3. 拓展练习•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以下练习:–比较下列有理数的大小:•(-3)、(-5/3)、(-2.6)、(-1.5)、(-2)•(1/2)、(-1/3)、(-5/8)、(1/4)、(-3/4)–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并标出它们的大小顺序:•(-2)、(-5/3)、(0)、(1/2)、(-1.8)•学生相互检查答案并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疑惑。

4. 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先回顾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负数相加的运算法则,然后引入负数与负数相加的情况。

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和学生练习,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沪科版初中数学课程为基准,围绕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展开。

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实数的概念与运算、代数式的简化与求解、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与计算、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等。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仍需在知识体系、解题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成长,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实数的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2)理解和运用代数式的简化方法,能够求解代数式方程和不等式问题;(3)熟悉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4)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5)提高数学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数学题目的阅读、分析和解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数学建模、数形结合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3)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4)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学软件、网络资源等,辅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5)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自我检测和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

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的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确定难点,进行教学。

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1教材内容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a(a≥0).(3)掌握• = (a≥0,b≥0),= • ;= (a≥0,b>0),= (a≥0,b>0).(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2.过程与方法(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二次根式(a≥0)的内涵.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a≥0) 及其运用.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 )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教学关键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单元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1.1 二次根式 3课时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 3课时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3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 2课时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2教学内容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教学目标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2.难点与关键:利用“ (a≥0)”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 ,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问题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边的长是__________.问题3:甲射击6次,各次击中的环数如下:8、7、9、9、7、8,那么甲这次射击的方差是S2,那么S=_________.老师点评:问题1:横、纵坐标相等,即x=y,所以x2=3.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x= ,所以所求点的坐标( , ).问题2:由勾股定理得AB=问题3:由方差的概念得S= .二、探索新知很明显、、,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学生活动)议一议:1.-1有算术平方根吗?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3.当a<0,有意义吗?老师点评:(略)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x>0)、、、- 、、(x≥0,y ≥0).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 ”;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解:二次根式有:、 (x>0)、、- 、(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 才能有意义.解:由3x-1≥0,得:x≥当x≥ 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三、巩固练习教材P练习1、2、3.四、应用拓展例3.当x是多少时,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要使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中的x+1≠0.解:依题意,得由①得:x≥-由②得:x≠-1当x≥- 且x≠-1时,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例4(1)已知y= + +5,求的值.(答案:2)(2)若 + =0,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六、布置作业1.教材P8复习巩固1、综合应用5.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x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B.C.D.以上皆不对二、填空题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3.负数________平方根.三、综合提高题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2.当x是多少时, +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3.若 + 有意义,则 =_______.4.使式子有意义的未知数x有( )个.A.0B.1C.2D.无数5.已知a、b为实数,且 +2 =b+4,求a、b的值.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A 2.D 3.B二、1. (a≥0) 2. 3.没有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x= .2.依题意得:,∴当x>- 且x≠0时, +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3.4.B5.a=5,b=-4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3教学内容1. (a≥0)是一个非负数;2.( )2=a(a≥0).教学目标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和( )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 )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及其运用.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 )2=a(a≥0).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口答1.什么叫二次根式?2.当a≥0时,叫什么?当a<0时,有意义吗?老师点评(略).二、探究新知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a≥0)是一个什么数呢?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a≥0)是一个非负数.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 )2=_______;( )2=_______;( )2=______;( )2=_______;( )2=______;( )2=_______;( )2=_______.老师点评: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 )2=4.同理可得:( )2=2,( )2=9,( )2=3,( )2= ,( )2= ,( )2=0,所以( )2=a(a≥0)例1 计算1.( )22.(3 )23.( )24.( )2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 )2=a(a≥0)的结论解题.解:( )2 = ,(3 )2 =32•( )2=32•5=45,( )2= ,( )2= .三、巩固练习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2 ( )2 ( )2 ( )2 (4 )2四、应用拓展例2 计算1.( )2(x≥0)2.( )23.( )24.( )2分析:(1)因为x≥0,所以x+1>0;(2)a2≥0;(3)a2+2a+1=(a+1)≥0;(4)4x2-12x+9=(2x)2-2•2x•3+32=(2x-3)2≥0.所以上面的4题都可以运用( )2=a(a≥0)的重要结论解题.解:(1)因为x≥0,所以x+1>0( )2=x+1(2)∵a2≥0,∴( )2=a2(3)∵a2+2a+1=(a+1)2又∵(a+1)2≥0,∴a2+2a+1≥0 ,∴ =a2+2a+1(4)∵4x2-12x+9=(2x)2-2•2x•3+32=(2x-3)2又∵(2x-3)2≥0∴4x2-12x+9≥0,∴( )2=4x2-12x+9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1)x2-3 (2)x4-4 (3) 2x2-3分析:(略)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 (a≥0)是一个非负数;2.( )2=a(a≥0);反之:a=( )2(a≥0).六、布置作业1.教材P8 复习巩固2.(1)、(2) P9 7.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4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1)2x-1 (2)mx+n=0 (3)1x+1=0 (4)x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A.0B.1C.2D.3活动2 探究新知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2.教材第2页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活动3 归纳概念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 教材第3页例题.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2x-1=0B.x2-x-2=0C.x2+x+2=0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 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填空(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 =(x+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2)2 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即2t+1=3,2t+1=-3方程的两根为t1=1,t2=-2例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2)由已知,得:(x+3)2=2直接开平方,得:x+3=±2即x+3=2,x+3=-2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2解:略.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则:10(1+x)2=14.4(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1.2即1+x=1.2,1+x=-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例文5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1)x2-8x+1=0 (2)x2-2x-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学习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
2、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求解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学会与同学进行交流,勇于从交流中发现最优解法。

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难点:
怎样杜绝用因式分解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漏根或丢根现象的产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解法?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x (2) x2-4x (3)x+3-x(x+3)
(4)(2x-1)2-x2
二、探究学习:
1.尝试:
(1)、若在上面的多项式后面添上=0,你怎样来解这些方程?
(1)x2-x =0 (2) x2-4x=0
(3)x+3-x(x+3)=0 (4)(2x-1)2-x2=0
2.概括总结.
1、你能用几种方法解方程x2-x = 0?
解:x2-x=0,
x(x-1)=0,
于是x=0或x-3=0.
∴x1=0,x2=3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可见,能用因式分解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1)方程的一边为0
(2)另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概念巩固:
(1)一元二次方程(x-1)(x-2)=0可化为两个一次方程为和,
方程的根是 .
(2)已知方程4x2-3x=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根x=
B.只有一个根x=0
C.有两个根x1=0,x2=
D.有两个根x1=0,x2=-
(3)方程(x+1)2=x+1的正确解法是()
A.化为x+1=1
B.化为(x+1)(x+1-1)=0
C.化为x2+3x+2=0
D.化为x+1=0
4.典型例题:
例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4x(2)(x+3)2-x(x+3)=0 (3)6x2-1=0 (4)9x2+6x+1=0
(5)x2-6x-16=0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2x-1)2=x2(2)(2x-5)2-2x+5=0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通过移项把一元二次方程右边化为0
(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是原方程的解
例 3用适当方法解下列方程
(1)4(2x-1)2-9(x+4)2=0(2)x2-4x-5=0
(3)(x-1)2=3 (4)(x-1)2-6(x-1)+9=0
- 1 -
致易教育数学教研组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5)x2-2x=4 (6)4y(y-5)+25=0
.探究:
思考:在解方程(x+2)2= 4(x+2)时,在方程两边都除以(x+2),得x+2=4,于是解得x=2,这样解正确吗?为什么?
三、畅谈收获: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通过移项把一元二次方程右边化为0
(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几种方法?如何选用?
【课堂作业】
1、解方程x(x+1)=2时,要先把方程化为;再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解,得方程的两根为x1= ,x2= .
2、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5(x+3)-2x(x+3)=0,可把其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求解。

3、如果方程x2-3x+c=0有一个根为1,那么c= ,该方程的另一根为,
该方程可化为(x-1)(x )=0
4、方程x2=x的根为()
A.x=0
B. x1=0,x2=1
C. x1=0,x2=-1
D. x1=0,x2=2
5、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16x=0 (2)5x2-10x=-5
(3)x(x-3)+x-3=0 (4)2(x-3)2=9-x2
- 2 -
(5)(x+2)2=3x+6;(6)5(2x-1)=(1-2x)(x+3);(7)2(x-3)2+(3x-x2)=0.
课后练习:
练习1下面哪些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比较简便?
⑴x2-2x-3 = 0 ⑵(2x-1)2-1 = 0
⑶(x-1)2-18 = 0 ⑷3(x―5)2 = 2(5―x)
练习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x-1)=0 (2)(2y+1)(y-3)=0
(3)x2-3x=0 (4)3x2=x
(5)2(x-1)+x(x-1)=0 (6)4x(2x-1)=3(2x-1)
- 3 -
致易教育数学教研组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练习3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1)2-9=0 (2)(2x-2)2-x2=0
练习4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的5倍。

求这个数。

课程反馈
日期: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
学生上课表现好较好一般须努力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学习。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善于合作,积极参与
积极发言,主动提问,思维
有条理,表达能力强。

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回家作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完成情况:
- 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