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再别康桥》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
例《再别康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未提供
班级:高一
案例主题:《再别康桥》
案例背景:该案例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教师想要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对于散文的形神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理解。
案例描述:
一、课文导入:播放诗歌内容《再别康桥》,引入课题,结合相关链接,解题并展示背景介绍。
二、播放幻灯片,录音范读,电子白板展示相关画面,学生边听边感知画面。
三、赏析本词:结合问题讨论,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学生边讨论边展示。
四、通过平板展示台,展示学生讨论成果,教师进一步评析,并分享同学成果。
五、小结,用多媒体展示板书结构,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
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案例评析:
1、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通过朗读课文、揣摩语句,让学生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对于散文的形神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理解。
2、在语文教学融合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视、听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网络衔接,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的梦想和希望。
(3)培养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 诗歌的鉴赏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3. 诗歌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再别康桥》诗歌文本、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再别康桥》诗歌,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康桥在诗人心中的意义。
(2)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材: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内容: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徐志摩及其代表作品的背景与特点;2.感受再别康桥的浪漫与悲凉,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3.激发学生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再别康桥的情感抒发和意境描绘;2.把握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感情表达和情感倾诉;2.激发学生对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感知与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感教育法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利用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由诗这种文体的认识。
教师:“你们今天很激动吗?在心情激动的时候,你们会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思考与猜测。
教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叫做《再别康桥》,你们能猜一猜诗中的康桥指的是哪里吗?”学生:尝试回答。
3.教师提醒学生掌握在艺术创作中表达情感的能力对于写作与表达都非常重要。
教师:“情感是我们艺术创作的灵魂,通过运用情感的表达手段,艺术才能更好地触动人心。
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下徐志摩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Step 2:理解诗歌的意境(20分钟)1.教师朗读与解读诗歌的第一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诗的第一部分。
请仔细聆听,并留意诗歌中的意境。
”学生:认真聆听。
2.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你们觉得诗歌中的意境是什么?又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再别康桥这首诗给我们的感觉是浪漫的还是悲凉的?从哪些细节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学生:尝试回答。
4.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展示的诗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
教师:“徐志摩诗中表达了怎样的追求?他的追求与我们的追求有什么不同?”学生:尝试回答。
Step 3:讨论诗歌的意义与价值(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理解诗歌中的哲思与情感内核。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起承转合。
(2)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起:轻轻的我走了,承:正如我轻轻的来;转:我轻轻的招手,合:作别西天的云彩。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反思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书写和含义。
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背景。
(2)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分析诗歌的美,欣赏诗人的创作才华。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康桥的作文,可以参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推荐一首现代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创意写作的能3. 背诵评估:检查学生对《再别康桥》的背诵情况,要求准确无误。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及诗歌背景,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诗歌朗诵:学生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感受诗歌的魅力。
3.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创意写作和诗歌朗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优势,改正不足,不断提升自己。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诗歌背景、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点。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珍惜当下,珍惜友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感悟诗歌美好情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此外,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
2.帮助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1.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全文。
2.准备课堂演示材料,如图片和音频。
教学过程: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于康桥的了解和感受。
2.展示康桥的照片和风景,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丽和文化。
导读:1.让学生回顾《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角度。
3.分享诗人肖发的创作背景和他与康桥的纠结之情。
1.让学生在阅读课本中的《再别康桥》时,以个人为中心,记录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提醒学生留意诗人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集体分析: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以批判性的思维思考和分析。
2.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中隐喻和比喻的运用。
合作探究:1.分组让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并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2.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和批评对方的观点,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创作体验:1.让学生以诗人肖发为参照,写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地方,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反思:1.让学生反思并分享他们对于这节课的理解和感受。
2.回顾并总结学生对于诗歌的分析和创作经验,以及他们对于离别主题的理解。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诗人肖发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的诗歌作品,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欣赏诗歌的艺术美。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2.阅读理解让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赏析诗歌学生选取自己喜欢或认为有特点的诗句,进行欣赏和分析。
教师选取重点诗句,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选择在康桥告别?”,“诗歌中的‘再别’有何深意?”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否能够欣赏诗歌的美。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视频导入、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3.教学改进: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再别康桥》诗歌原文。
2.徐志摩生平介绍及创作背景资料。
3.《再别康桥》朗诵视频。
4.诗歌鉴赏相关资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教案」《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美好情感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诗人照片、生平介绍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和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徐志摩的诗篇,激发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1)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节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康桥”、“金柳”、“波光”、“星辉”等。
4. 艺术特色分析(1)讲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抒情性、象征性、音乐美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徐志摩诗歌的独特之处。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8.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意境:留恋、追忆艺术特色:抒情性、象征性、音乐美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眼前人。
(3)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3.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基本意思。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歌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
4. 实践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讨,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康桥”有什么印象?引发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3)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欣赏与品味(1)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形式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小结与拓展(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堂反思(1)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信息化教学设计文学院09文秘教育1班祁伟40902420目录一、教材分析 (2)二、教学目标 (3)三、教学重、难点 (5)四、教学流程 (6)五、教学方法 (7)六、课时安排 (8)七、教学流程图 (9)八、教学总结 (10)《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二、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以及新诗的鉴赏和分析。
《再别康桥》信息化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信息化教学设计41002121 徐怡然一、前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在组织《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
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课前制作网站《再别康桥资料》,将教学中要利用的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链接,进入相关网站)。
最后,在网络教室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有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意境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本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声音视频展示,能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的音乐美、绘画美。
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将其带入诗歌的意境。
由此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审美风格、审美方式以及个人的文学知识积累。
学生自己能够分析诗歌,能够感悟诗歌的美。
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百度、谷歌等常见搜索引擎;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
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再别康桥》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基本语法。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教师讲解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含义。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 资料: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资料和播放诗歌朗读。
六、教学内容1. 诗中意象的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康桥的夕阳”等。
(2)让学生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作者信息
教学设计
本诗首节作者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尾节作者又写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样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就从结构上构成了呼应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回环复沓的音乐节奏美。
并且,离别时,徐志摩并没有痛哭流涕,肝肠寸断,而是轻轻的招手,作别康桥的,所以本诗的离愁是一种淡淡的离愁。
2.精妙的意象。
诗人将这种淡淡的离愁寄托在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潭、虹影、星辉、夏虫等独特的意象之上。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
3.精到的动词。
诗人将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寄托在了这些精妙的意象的之上,同时通过一些动词,如
“荡漾” “招摇”等的运用,细致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心理情感变化,把握住这些动词,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情感主线,更好地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情况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
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并且,作为地处乡镇的普通高
中,我校受到地理区位、资源配置、招生政策、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源质量无法与一些城区中学相比,区域范围内的入口成绩在同类学校中最低,学生学习基础
较差,知识体系普遍存在结构性缺失,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
科学,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然而,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校学生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精力旺盛,不易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较强,并且,也各自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梦想。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
因此我将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
①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②情境教学法。
通过诵读营造、感受相关的诗歌情境,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得到审美的体验。
③探究式学习法。
弓I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
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
课后根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知识传授要重要得
节
选择喜欢的一
中“美丽的康桥”。
的内心世界,并触摸到现代新
■网络多
教学环节
入情境。
②招摇。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青荇,
③揉碎、沉淀。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先根据自己的体
会诵读本节,赏析之后再带着被“揉碎”的伤感再次朗诵。
以此
体味诗人理想破灭的空寂之感和淡淡的哀伤之情。
④漫溯、放歌。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带着陶醉、愉悦
的心情朗诵本节,注意配合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
以此体
味诗人陶醉、忘情地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
歌的愉悦之情。
⑤沉默。
在这里,我设计的朗诵方式为:先根据自己的体会诵读本节,赏析之后再次朗诵。
以此体味诗人是因离别而伤感,因理
想破灭而沉寂的,浓烈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抓住了情感的主线,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
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我校这
些底子较弱的学生来说,正做到了冯恩洪校长所说的“做适合的
教育”。
特色3:重视写作,以诗解诗。
教学设计中,我设置了一个写作的环节:请你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喜欢的一个景物或着眼全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歌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并自己下
水,写了两首小诗,以此激励学生缘情而写,深化认识,涵养诗性。
课堂上,有位女生当场就写出了一段很优美的文字,大部分学生是课后交的,我收上来一看,甚为惊喜,学生以诗心解诗情,颇有几分“说诗解字屡握手,感时怀古频搔头”的意味,让我深感欣慰。
我一直认为,学诗、鉴赏诗歌最好的方式就是写诗,只有在写作中,人的感悟才能更深刻,更能渗透进内心,更能体悟到自然、社会、人生、世事的多彩与丰富。
同时,写诗对于语文学习也是一种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凡能创作出优秀诗歌的学生,其语文素养、感悟能力、表现力、表达水平无一不是优秀的。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鼓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