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__;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__;(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018年下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2018年下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5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5篇在教学工作中,每个历史老师都不能怠慢,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篇1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以往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经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构成肤浅的知识。

仅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必须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我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本事的提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景,出现这些情景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一样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编写思路伴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育,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矛盾也开始凸显。

七年级下册教材在设计中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为基础,突出“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的基本观点,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学习主题。

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致力于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洋溢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和充满各种发展可能的青春之门,引领学生步入青春时光,体会成长的喜悦,积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继而引导和鼓励学生珍惜青春,积极作为,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参与集体建设,在集体中成长;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育积极情感,遵法行事。

本册教材设计突出体现了初中学生的青春文化色彩,关照到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发展集体生活法治信仰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二、教材编写原则与特点(一)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专题内容:“共奏和谐乐章”“走进法治天地”●部分落实或渗透:“青春时光”——文明、自由、爱国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友善、文明、和谐等“在集体中成长”——公正、平等、敬业、友善等“走进法治天地”——公正、自由、和谐等(二)凸显生命教育底色,隐含公民意识教育,加强法治教育。

●关注青春生命,凸显生命教育底色。

●隐含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主题内容设计逐步从共同生活中渗入公共生活的要素(如“我与集体共成长”关涉共建、自治);另一方面,教材活动设计着力搭建平等对话的脚手架,留有对话、探讨、磋商空间。

●拓展生活内容领域,加强法治教育。

(三)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每一单元,着力于中华优秀传统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

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辅助文,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语言:《孟子》《大学》等。

阅读感悟:“鲁班的创造”等。

相关链接:“慎独”“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课教学反思汇总(教学参考)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课教学反思汇总(教学参考)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课教学反思汇总(教学参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是分不开的。

史书上也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请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前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第3课盛唐气象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我们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启迪:首先,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其次,我们必须学习唐朝有着广博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已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认识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此外,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第6课北宋的政治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

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点突出宋朝采取的一些集权措施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书的编写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新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历史(下)全册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记忆不够准确,需要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

2.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复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4.的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下)全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他们掌握知识点。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分析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一课。

本课介绍了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及灭亡的基本史实。

2、掌握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3、掌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PPT课件,收集有关大运河的历史故事等一、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盛唐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二、新课讲授(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让学生了解朝代的更迭,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让学生结合材料“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思考“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PPT给出: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并出示隋朝疆域图,感受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出示琼花图片和以下民谣:"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 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第一篇贞观之治一课的教学思路是:课前采纳学案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

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问结构。

为课上的探究做好预备。

课上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了学案预习检测。

与以往提问式检查预习不同的是,能够了解大多数学生的预习状况。

由于预习学案的量小而精;学案检测试题分为A、B、C三档,可选性较强。

学生主动参与,今日适用。

效果很好,超出了预期的目的。

为课上的探究做出了充分的预备。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探讨:唐太宗的制定措施是如何表达他的认识时。

有学生提到;“政府轻徭薄赋,不让老百姓干许多繁重的活,不从老百姓搜刮许多钱,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进展生产,开垦大量荒地。

促进经济的进步,人民的日子愈来愈好过了。

〞另一个同学说:“这么好的君主,中国如今让唐太宗统治,我们的生活也一样的美好。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转变不了压迫人民的本质。

他的一切做法无非是安民心,从而稳固其统治的手段而已。

从太宗的话中得出,他认识到人民力量强大的同时,担忧“水覆舟〞。

唐太宗的开明是与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比较而言的。

所以,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其做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进展。

是否做出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奉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第二篇《贞观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在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古代历史的重点,所以本课的地位和作用特别重要。

为了上好本课,我在课下备课时候做了充分预备,从网上搜集了相当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图片等资料。

我对上好这节课信念十足。

期望学生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相关的历史学问,培育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课堂上学生的状态看上去也不错,被许多生动好玩的图片和史料所吸引,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所以上完这节课我的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肯定会很胜利。

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却发觉了不少的问题,有许多很重要的基础学问都没有把握住。

我很纳闷,于是问学生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最新说明:本文档整理了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的教案,内容涵盖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单元复习等,内容来源多年工作沉淀的精髓部分,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目录第1课时: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3)第2课时: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5)第3课时:盛唐气象 (7)第4课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12)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14)第6课时:北宋的政治 (16)第7课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9)第8课时:金与南宋的对峙 (21)第9课时:宋代经济的发展 (23)第10课时: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5)第11课时:元朝的统治 (27)第12课时: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29)第13课时: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31)第14课时:明朝的统治 (33)第15课时:明朝的对外关系 (35)第16课时: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7)第17课时:明朝的灭亡 (39)第18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1)第19课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43)第20课时: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 (46)第20课时: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 (48)第1课时: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月日计导第2课时: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

第3课时:盛唐气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第4课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第6课时:北宋的政治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第7课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几个朝代。

新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2018精编)

新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2018精编)
——郭施拉《开放的中国》 材料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 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 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成为中国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 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 朝大业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 1300 周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 主观原因: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客观原因:政治:①任用贤能②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严格考查 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发展 边疆管理:加强对西域统治 师:总结、说明。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 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 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 堪命”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 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 很重视选官和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 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 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 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 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 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 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 第四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 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 政府掌握的户口仅 200 多万户,不到隋盛时 890 多万户的 1/3。但到了唐太 宗死后 3 年的统计,户口增至 380 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 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二、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 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 圣神皇帝,并自以“曌”字为名。 她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 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多媒体展示:杜甫《忆昔》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B、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

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1.大运河的开通(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反思(精品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反思(精品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反思(精品8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反思篇1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1、农业成就: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

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

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

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附:板书设计一、农业成就: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希望这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

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法)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教学过程]一、文字的演变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5.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7-20 11:15 编辑第一章国土与人民辽阔的疆域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4.通过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三、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课件播放《歌唱祖国》,带领大家走进新课堂。

教师设问:人们常说,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地球是一个球体,哪里才算东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后教师补充:要确定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

(二)引导学生读图:位置优越1.经纬位置。

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

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

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三)借景观图探究:国土辽阔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端点的大致位置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出我国四端点的大致经纬度范围:(1)我国最西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最东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它们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2)我国最北端大致在哪一条纬线以北?是北纬还是南纬?我国最南端呢?1.南北景观差异。

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春季景色差异景观图后分析:在同一时节,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学生回答:是气温。

人教版初一下历史教学反思5篇

人教版初一下历史教学反思5篇

人教版初一下历史教学反思5篇人教版初一下历史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需要不断在教学工作之后进行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初一下历史教学反思,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初一下历史教学反思篇1历史学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学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学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

历史学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学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

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学教师过分强调历史学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

这次中学历史学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

作为一名历史学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

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学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

历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历史学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学就必须融入历史学的海洋,跟上历史学发展的步伐。

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学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学,能够使用历史学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

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教师
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 ?( 581 年,杨坚建立
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 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
2.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
的创举) 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
材料二: 隋唐时期, 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 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 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 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 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 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 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 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 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 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 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 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 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 生。 2. (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 举人制度) 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 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 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 有真才实学的人 , 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 , 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 , 不利于国家
的长治久安。
3. (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 学生分
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
不高的现状。 (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
三、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 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 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 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 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 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 1905 年废 除,共 1300 多年的历史。 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 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 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 ;有的 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 、“中考”;更主要的是 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 刻刻在发挥作用。
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 3)
统一的隋朝, 需要加强皇权, 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 (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 确立。 5. (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总结历 史认识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 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 多年。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
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
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
度量衡制度。 (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 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 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 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 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 605 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 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 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 是哪一座城镇 ?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 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 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 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 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 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 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师生一起回答: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 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 科举制的创立
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 史料解读 材料一: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 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 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 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 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 二 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 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 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 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情 感 态 度 与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
价值观
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探讨从隋一、导入新课
(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 )同学们,我们 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 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 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 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 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 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 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 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 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 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 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 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